刃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扳法、刃针电针配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

关键词 :腰椎 间盘 突出症 ;三扳 法 ;刃针 ;综合疗 法 中图分类号 :1 1 2 4 6 . 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0 8 . 0 4 3
0 引 言
引 起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 的原 因有 很 多 ,临 床 的 主 要表 现 为腰 腿 部 疼 痛 。 目前 的治 疗 方法 有 手 术 治疗 与非 手 术 治疗 两种 。大 多数 患 者 的 病情 经 保 守 治疗 即可 缓 解病 症 ,从 而 达到 治 愈疾 病 的 目的 。近年来 ,笔者 利用 中医推 拿三 扳法 、 刃针 电针 配合 法 对 腰 椎 间盘 突 出 症患 者 进 行 相关 治 疗 ,取 得 了较 为满 意 的疗 效 ,现报 道如下 :
2 . 1 . 2 扳腿法
在患 者腰 部 肌 肉放 松基 础 上嘱 患者 侧 卧 ,患 侧腿 在上 , 术 者一 手拇 指按 L 3 — 4椎 间隙 ,另一 手扳患留 腿向 后 2 . 1 - 3 斜 扳 法 在患 者腰 部 肌 肉放 松基 础上 嘱 患者 侧 卧 ,腰 部稍 弯 曲 , 下边 的 下肢 伸直 , 上边 的下肢 弯 曲 , 用 一手扶住 患者 的臀部 , 另 一手 扶 住 患者 的肩 前 部 ,两 手 同时 向相反 方 向用 力使 腰 部 旋 转 ,此 时 常 听 “ 喀 喀 ” 的 响声 ,左 右 各 一次 ,先 扳 患 侧再 扳健 侧 。 通 过 三扳 法使 髓 核还 纳 、复位 ,如果 腰部 能前 屈后 伸 , 活 动 自如或 症 状 减 轻 ,说 明腰 椎 间 盘 复位 成 功 。一般 情 况 下 ,经 1次三扳 法治 疗后 ,症状 减轻 ,以后只 用滚 、 揉 、按 、 摩 等手法 ,对 病情较 重者 ,5天后 可行第 2次 三扳法治 疗 。 以上三 扳法需 注意 轻巧并 掌握好 用力 时机 ,切 不可使 用 暴力 。
刃针神经触激术

研究目的
分析刃针神经触激术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 突出症疗效
研究进展
2009年3月份开始开展刃针神经触激术为主综合治 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010年8月份开展查阅资料并立项。 2010年8月份开始针对立项展开具体工作。 2012年02月份归纳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科研论文。 2012年10月论文发表在《针灸临床杂志》第28卷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 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②合并严重感染;妇女妊娠期;腰椎结核、 脊髓肿瘤及椎体滑脱患者。
③排除髓核脱入椎管,有外科手术指针。 ④不能坚持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⑤资料
不全或病例脱落患者。
治疗
治疗组
针刺取穴:①脊神经根触激部位:根据CT或 M R提示椎间盘突出部位,结合压痛点,定 点、定位取穴。在患椎棘突间隙中点后正中 线旁开约三横指(3~4.5厘米)处,②神经 干触激部位:相当于患侧秩边穴,及环跳穴 位置。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准》[1]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①有 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发 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 压增加时疼痛加重。③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 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腰部活动受限。④下肢受累 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 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 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量减弱。⑤x线摄片检查示 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 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 RI检查可提示腰椎间 盘突出部位及程度。
刃针神经触激术为主 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泗洪县中医院针灸科 胡奋强 吴延昊 史中亚
项目提出
刃针疗法为主三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8例

刃针疗法为主三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8例
阚兴顶;陈磊
【期刊名称】《中医外治杂志》
【年(卷),期】2013(022)003
【总页数】1页(P24)
【作者】阚兴顶;陈磊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国贸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骨伤康复科,海南海口570125;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科,广东广州44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3
【相关文献】
1.分析刃针疗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J], 高爱华;张润嘎;高建彬;赵玉昌
2.刃针松解三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J], 农泽宁
3.刃针松解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J], 农泽宁
4.刃针疗法为主三联治疗寰枢关节错位96例 [J], 阚兴顶;童二勇;王壮强
5.经皮激光减压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J], 陈立;温元强;温伯平;张志毅;何桂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针刀治疗腰间盘突出利与弊打针痛

小针刀治疗腰间盘突出的利与弊
优点
在医疗领域中,小针刀治疗腰间盘突出正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选择。
以下
是一些小针刀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优点:
1.微创手术:小针刀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相比传统手术方式具有创
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术后痛苦较小。
2.准确性:小针刀治疗腰间盘突出时可以精准调节手术部位,减少对
周围组织的损伤,有助于手术的精准性。
3.疗效显著:小针刀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腰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症状,
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
4.短期效果:手术后患者通常可以很快感受到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术后康复过程相对快速。
缺点
尽管小针刀治疗腰间盘突出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认真考虑:
1.费用较高:小针刀手术的费用相比传统治疗方式较高,因此可能会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2.手术风险: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小针刀治疗同样如此。
术
后可能出现并发症,需要密切关注。
3.依赖专业人员:小针刀治疗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操作,
术后的康复过程也需要他们的长期指导和监护。
4.效果不一:小针刀治疗的效果会因患者病情、手术操作技巧等多方
面因素而有所不同,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疗效。
结论
综上所述,小针刀治疗腰间盘突出在现代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优点主要
体现在微创、准确、疗效显著、术后短期效果,但也存在着费用较高、手术风险、依赖专业人员和效果不一等缺点。
患者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当充分了解小针刀手术的利弊,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
希望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小针刀手术能够更好地为腰间盘突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弧刃针简介治疗颈肩腰腿痛可试试弧刃针技术

弧刃针(Arc edge needle,AEN),又名弧刃针刀(Arc edgeneedle-scalpel,AENS)、微型弧刃手术刀(简称“微刀”)(Micro arc edge scalpel,MAES)、弧刃针灸针,由王学昌医生发明,是针灸针、手术刀、注射针创造性的结合,是针灸医学、软组织外科学、针刀医学、注射疗法的创新成果,是中国古老的针灸疗法在当代的重要继承和创新。
弧刃针有多种形状、多种结构、多种规格,市场现常用的弧刃针形如注射针、针体中空、远端为V形弧刃结构,具有针灸针、针刀、注射针、手术刀四种功能,十八大优点。
微创针具有四个评价指标:“损伤程度、疼痛评分、松解力度、经络刺激强度”,一般地,粗的针具“松解力度、经络刺激强度”大,但相应的“损伤程度、疼痛评分”也高,细的针具“损伤程度、疼痛评分”小,但响应的“松解力度、经络刺激强度”也小,而弧刃针能够同时符合上述四个指标,是上述四个评价指标的创造性的结合,完美地优化。
弧刃针十八大优点1、锋利直径0.7mm的弧刃针刀,刃口却只有0.2mm,这使得在进入人体深部时,阻力小,更为锋利。
2、微痛弧刃针刃口只有0.2mm,相对仅有0.2mm针灸针的微痛。
3、能够以对最小的组织创伤达到最大的松解效果弧刃针的刃实际为“弧”刃及“V”形刃的复合结构,其刃长相对较大(1.099mm),故可“以0.2mm的刃口、 0.7mm的损伤、达到1.099mm的松解效果”。
4、能够以相对最小的疼痛达到最大的经络刺激强度弧刃针的刃口仅有0.2mm,但其刃长相对较大(1.099mm),故可“以0.2mm针灸针样的微痛、达到1.099mm的松解效果”。
5、不易损伤血管神经和现有技术相比,就像农村家庭所用“尖头铁锹”与“平头铁锹”一样:血管神经可以顺着“弧”刃及“V”形刃的复合结构两侧躲避,最大程度减少了对血管神经的损伤。
6、操作更简单由于弧形刀刃的特点,传统针刀刀法的“十”字切割和“米”字切割等得以彻底简化为“一”字切割,减少了组织损伤、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医生的操作治疗时间、缩短了患者康复时间,是一场彻彻底底的针刀革命。
针灸中的刃针(超微针刀)疗法

针灸中的刃针(超微针刀)疗法随着当今医学界对中医文化的重视和需求,我国的中医文化开始多样化的呈现在众人眼中。
其中的针灸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我国拥有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
针灸起源于中国,传承悠久,并且在不断创新,像电热针,毫针刺法,刃针、圆利针等,都是对于针灸疗法的一个发展创新。
什么是刃针(超微针刀)疗法刃针疗法也叫超微针刀,医生运用刀口只有0.4cm的极小的刀锋,切割人体劳损处的筋膜,或人体非固有的软组织支持结构系统,达到松解肌肉、肌腱、皮神经、交感神经、运动神经的目的,使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的一种疗法。
该疗法具有痛苦小,风险小,操作简单,真正做到了简、便、效、廉的医法宗旨,为软组织损伤开辟了一条思路,更加高效的治疗这方面疾病。
刃针(超微针刀)疗法相对于微创治疗的特点有哪些?1、刀口只有0.4mm,每个切割点最多切割3刀,做到最小损伤。
2、治疗时进针深度为1.0 cm左右,不会刺激、影响到其他功能。
3、刃针治疗因为和针灸一样没有太大疼痛感,所以不用麻药。
4、以切割深浅筋膜为主,切断即可,做到安全可靠。
5、疗效迅速,立竿见影。
6、刀法以切断为主,所以有的筋膜韧带不能切割,不伤根本。
7、术后不会存在感染的风险,可当天洗澡等正常活动。
刃针(超微针刀)的治疗骨伤疾病的安全性我们人体的筋膜或人体非固有支持系统,一般位于浅层或皮下。
刃针松解时进刀深度最多只有1cm。
治疗时将这些筋膜或肌腱的附属部分切断,或部分切断,所以并不影响其运动功能,对人体运动功能不会造成太多的伤害。
另外,重要的神经、血管一般都位于人体较深部位。
北京四惠中医医院梅梦良主任指出1cm的切割深度不会对其造成威胁,所以刀法非常安全,极大地保证了患者及医生的安全。
刀法中因为刀口小,治疗时无需打麻药。
少了这一环节,也避免了麻醉的风险。
四、刃针(超微针刀)疗法的原理因为患病程度、病种不同,治疗时会结合病人痛的部位,什么动作痛,来分析此动作所参与的肌肉或其他组织,先处理力量小,肌力小的肌肉,再处理较大的肌肉,从易到难。
刃针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刃针技术

刃针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刃针技术刃针技术是以《灵枢》“解结”的理论为指导,以减压为主要作用的中医临床操作方法。
主要治疗软组织损伤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以及影响内脏器官所致的功能性症状。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定位按经络或肌肉走向切循,触找压痛和异常改变点,用定点笔标记。
(二)消毒局部常规消毒。
(三)进针1.手指按压并捏住套管,快速叩击穿过皮肤,患者无明显疼痛感。
2.按浅筋膜―深筋膜―肌肉―骨面的顺序,逐层深入。
通过阻力突然减小的“落空感”来判断层次。
(四)切刺1.纵行切刺:与针刃一致的方向,在病灶层间断切刺数下。
2.横行切刺:与针刃垂直的方向,在病灶层间断切刺数下。
3.十字切刺:先与针刃一致的方向,在病灶层切刺一下;随即退出病灶层,调转针刃90度,再切刺病灶层一下。
(五)出针用纱布块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稍按压贴无菌敷料。
二、常见疾病的刃针技术(一)项痹病(椎动脉型)项痹病(椎动脉型),相当于西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的病理改变是椎动脉供血障碍。
本型的主要症状为,间歇性、与姿势和头部活动有关的眩晕,严重者猝倒。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与颈椎退变及血管的硬化有关。
本病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诊断标准。
【治则治法】在减压的基础上活血化瘀,使紧缩的肌肉放松,解除对椎动脉和/或交感神经的压迫、刺激。
【操作步骤】1.定位患者俯卧,胸部垫枕、头呈前屈位。
在以下部位切寻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1)枕骨下项线:有头后大、小直肌,头上斜肌附着。
多在天柱、风池、完骨、安眠、翳风穴附近。
(2)颈椎棘突旁:主要有浅层的项筋膜,中层的斜方肌上部和深层的关节囊。
多在颈夹脊线附近。
(3)胸椎棘突与肩胛骨脊柱缘之间:主要有浅层的胸腰筋膜,中层的斜方肌中部、骶棘肌和深层的横突棘肌。
多在膀胱经内侧线上的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穴附近。
2.常规消毒。
3.进针(1)枕骨下项线:与枕骨骨面垂直刺入。
刃针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中 外 医 学 研 究》 第1 3 卷 第1 4 期( 总 第2 7 4 期) 2 0 1 5 年5 月 经 验体 会 J i n g y a n t i h u
刃 针 结合 手 法 治 疗 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 的 临床 疗 效 观 察
周 福 山①
【 摘 要 1 目的 :探 讨临 床有效 治疗腰 椎间 盘突 出症 的理想 方法 。方 法 :选取 笔者所 在医 院 2 0 1 3 年l O月 一 2 0 1 4 年1 0 月 收治 的 1 5 2 例
He r n i a t i o r d Z HOU F u — s h a n . / / Ch i n e s e a n d F o r e i g n Me d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2 0 1 5,1 3 ( 1 4 1 : 1 1 7 - 1 1 8
i n t o t h e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a n d t h e c o n t r o l ro g u p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r a n d o m n u mb e r t a b l e me t h o d, 7 6 c a s e s i n e a c h g r o u p . Th e t r e a t me n t ro g u p wa s g i v e n k n i f e n e e d l e c o mb i ne d wi t h ma n u a l t h e r a p y, t h e c o n t r o l ro g u p wa s o n l y g i v e n ma n u a l t h e r a p y . T h e o v e r a l l c l i n i c a l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e c t a f t e r t r e a t me n t o f t h e t w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刃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来源:中华针刀网作者:田纪钧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来发病率最高的疾患之一,手术治疗的比例越来越大。
以刃针治疗为主、配合药物等疗法的非手术治疗,适应相当多的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而且有理想的疗效,患者乐于接受。
1释义
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受到不平衡的承重压力,使纤维环在薄弱处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或脊髓,引起坐骨神经痛或肌神经痛,称腰椎间盘突出症(也称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盘膨出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等)。
作为病名的统称,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盘膨出症等可视为相同,可以通用;而作为病理分型,则各有病理改变,绝不能等同,因为治疗方法有异。
腰椎间盘膨出症,是纤维环少部分破裂,CT显示突出程度小、范围大、突出边缘光滑,治疗可试图使突出部分还纳或变小;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多部分破裂,CT显示突出程度大、范围小、突出边缘尚光滑,治疗可试图使突出部分变小,还纳则不大可能,或可使神经根移动避开突出物的应力最高点(即所谓“逃逸”法);腰椎间盘脱出症,是纤维环全部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CT显示突出程度大、范围小、突出边缘不光滑,治疗可试图使神经根移动避开突出物的应力最高点,但是已经不可能变小或还纳。
这在选择治疗方法上至关重要,临床上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发生意外的病例,都有可能与此有关。
2 诊断要点
2.1诊断依据
1.腿痛重于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
3.直腿抬高较正常减少50%(或兼有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弓弦试验(即腘窝区域手指压拨胫神经,引起肢体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 阳性。
4.出现四种神经体征(感觉减退、运动无力、肌肉萎缩、和反射减弱) 中的两种以上征象。
5.与临床检查水平一致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或MRI等。
当与以上四项检查结果一致时,有肯定诊断意义;不一致时则只有参考价值。
2.2定位诊断
1.不同?课谎导渑掏怀鲋⒌牧俅脖硐?
腰3、4之间椎间盘突出,表现的是腰4神经根受累。
疼痛在骶髂部、髋部、大腿前外侧、小腿前内侧,小腿前内侧麻木,伸膝无力,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腰4、5之间椎间盘突出,表现腰5神经根受累。
疼痛在骶髂部、髋部、大腿和
小腿后外侧,小腿外侧或足背(包括拇趾)麻木,拇趾背伸无力,无反射改变。
腰5骶1之间椎间盘突出,表现骶1神经根受累。
疼痛在骶髂部、髋部、大腿、小腿部及足跟外侧,小腿及足外侧(包括外侧三足趾)麻木,偶有足跖屈及屈拇趾无力,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2.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一般突出部位在腰4—5或腰5—骶1之间,表现马尾神经受累。
腰背部,双侧大、小腿后侧疼痛,双侧大、小腿及足跟后侧以及肛门会阴部麻木,膀胱或肛门括约肌无力,踝反射消失或肛门反射消失。
3.不同病理机制的诊断:
坐骨神经径路及支配区疼痛,其病理机制为化学性神经根炎和/或神经缺血性病理效应(水肿)。
坐骨神经径路及支配区麻木,其病理机制为压迫性机制和/或牵拉性机制。
坐骨神经径路及支配区疼痛和麻木,其病理机制为化学性神经根炎和/或神经缺血性病理效应(水肿) 压迫性机制和/或牵拉性机制。
腰、背痛,其病理机制为窦椎神经受刺激。
3 刃针疗法治疗
3.1刃针疗法的治疗原则
化学性神经根炎,治疗宜选择中西药物口服,各种注射疗法,刃针疗法等消除无菌性炎症。
神经缺血性病理效应,治疗宜选择中西药物口服及输液脱水,刃针疗法。
压迫性机制,治疗宜选择牵引,后仰位按压手法(膨出、突出)或前屈位旋转手法,刃针疗法。
减小椎间盘内涨应力,或使神经根避开突出物涨应力最高点(“逃逸”)。
牵拉性机制,治疗宜选择牵引、后仰位按压手法(膨出、突出)或前屈位旋转手法,刃针疗法。
减小椎间盘内涨应力,或使神经根避开突出物涨应力最高点(“逃逸”)。
窦椎神经受刺激机制,治疗宜选择牵引,刃针疗法,减小椎间盘内涨应力。
3.2刃针疗法治疗部位
1.常用治疗部位
刃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是对有关病变软组织进行治疗,并非直接作用于椎间盘突出部分,可以说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一部分。
腰部两侧横突与棘突之间部分的肌肉(无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每侧选3-4个点,针刃与后正中线方向一致,达到肌肉层,纵行切割,留针15分钟。
膀胱经内侧线(棘突旁3--4cm左右)范围周边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针刃与后正中线方向一致,达到肌肉层病灶处,纵行切割、横行切割、十字切割,针下局部松解感为度。
腰椎后关节囊或乳突(多伴有深压痛及下肢隐痛和不适感)处,棘突旁深压痛处入针,达关节囊,纵行切割、十字切割;再提针外斜,从上关节突上外方边缘行边缘切割。
横突(以腰3为多,常伴有压痛及硬结)处,切割重点在横突尖部背侧及外缘。
2. 按症状与损害软组织规律的治疗部位
腰椎、骶椎痛,是第4腰椎至第1骶椎间部位的深层肌及其附着点,外伤后遗
或劳损致无菌性炎症。
在第4腰椎至骶1棘旁骶棘肌或腰背筋膜浅层的压痛及软异改变处;腰2~5横突尖上下缘及棘突端部侧缘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多裂、回旋肌附着点);髂后上棘处压痛及软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多裂肌附着点)。
腹压增加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加剧,为腰痛致腹直肌代偿性紧张,时久致痉挛,腹压增高时突然强力收缩、牵拉刺激腰肌紧张,神经根被牵拉移动而加剧。
常在腹直肌腱划、腹部肌肉、腰部牵拉痛处治疗。
腰肌僵硬与腰椎、骶椎活动不利或受限,为腰骶部软组织损害后的保护性肌痉挛。
治疗部位为腰3横突部、髂腰韧带起点(第5腰椎横突)、骶椎背面(骶棘肌起)、臀中肌及第1~5腰椎棘突(棘上韧带)。
脊柱腰段凸向患侧,是第4腰椎至第1骶椎的多裂肌、回旋肌损害或单侧臀部软组织损害。
常在横、棘突部、臀大、臀中、梨状、臀小肌、阔筋膜张肌起止点或肌腹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处治疗。
脊柱腰段凸向健侧,为单侧骶棘肌损害,治疗点选择在第3~5腰椎横突、髂嵴后内1/3部外唇及中间线。
交替性脊柱侧凸,为双侧腰部深层肌及骶棘肌损害交替发作。
治疗部位选择在发作侧肌肉,点同凸向患侧和健侧。
腰前凸加大,表现为腰背筋膜浅层与骶棘肌严重损伤变性(无菌性炎症、粘连、增厚)。
治疗点选择在横突、棘突之间肌肉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和前屈时,脊柱腰部肌肉疼痛处。
腰前凸变小,则是横突棘肌与腰背筋膜中层严重损伤变性(无菌性炎症,粘连,增厚),常在腰骶部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和腰3—4横突尖外缘治疗。
按压腰椎棘突旁压痛点引发坐骨神经痛,表现为加压时,增强了无菌性炎症脂肪组织的化学性刺激。
直接在压痛点处治疗。
直腿抬高试验在30°以内(+),常出现臀上皮神经损害、股内收肌群在耻骨支上附着点损害、腰背筋膜髂嵴附着处损害。
治疗即在臀上皮神经体表投影内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股内收肌群在耻骨支上附着点、髂嵴后1/3段外唇,中间线边缘。
坐位紧张试验(-),表现为腰臀及大腿内侧肌群起、止点损害,继发肌痉挛。
在腰臀部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和股内收肌群止点及肌腹处治疗。
股神经牵拉试验(+),则为股内收肌群损害性痉挛,在股内收肌群止点及肌腹处治疗。
屈颈试验(+),说明背伸肌群紧张,牵拉病变的骶棘肌、横突棘肌及腰背筋膜附着处。
治疗部位选择在颈、胸、腰椎棘突及两侧,髂嵴后1/3段外唇,中间线边缘处。
仰卧挺腹试验(+),则腰、骶及臀肌损害,此动作时导致三部分肌肉紧张,而致痛。
治疗部位选择在三个肌—筋膜区、臀部肌肉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和股后侧肌起、止点及肌腹。
4 中药治疗
按寒湿、湿热、血瘀、肾虚分型治疗。
5 现代手法治疗
以坐、侧卧、仰卧位前屈旋转手法“逃逸”为主,膨出、突出症可试用后仰位按压的还纳或变小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