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简史
《中国语言学史》课件

音韵学
音韵学概述
反切法研究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和规律 的学科。在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始于 汉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反切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 通过对反切法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 的语音发音和语音结构。
韵书研究
韵书是中国古代的语音字典,通过对 韵书的解读,可以了解古代的语音系 统、音韵规律和语音演变。
其他重要著作及其影响
《康熙字典》
是一部集大成的字典,收录了大量的汉字和词语,对研究汉语词汇 和汉字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对古籍的整理、分类和评价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经义述闻》
是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对研究古代经籍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
05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 物
02
中国古代语言学
文字学
文字学概述
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应用的学科。在中国,文字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研究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的甲骨和龟甲上。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 ,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金文研究
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通过对金文的解读,可以了解周 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语言学史》ppt课件
目 录
• 中国语言学史简介 • 中国古代语言学 • 中国近现代语言学 •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 中国语言学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中国语言学史简介语言Leabharlann 史的定义与重要性语言学史的定义
语言学史是研究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包括语言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发展 过程。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汉字文字系统。
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汉字文字(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古代汉字文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的阶段。
古代汉字文字是主要的书写系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2. 古代汉语(公元前3世纪-公元14世纪):古代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口语形式。
在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不同地区的方言逐渐演化并形成了不同的古代汉语方言体系,如古汉语北方方言和古汉语南方方言等。
3. 中古汉语(公元9世纪-公元14世纪):中古汉语是古代汉语进一步发展演化的阶段。
随着唐朝和宋朝的兴起,中原地区的方言成为中古汉语的主要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官方语言的规范。
中古汉语的发展也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如佛教经典的汉译对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近代白话文(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其中包括了对汉字文化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提倡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和交流,以促进汉语的现代化。
这对中国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帮助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
5. 现代标准汉语(20世纪初至今):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语言改革和标准化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北方方言的官话成为了中国的共同语言,并在教育、媒体和政府中广泛使用。
现代标准汉语的规范化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语言的统一和普及。
总结来说,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汉字文字、古代汉语、中古汉语、近代白话文和现代标准汉语等阶段。
这些阶段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如今,中国语言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学史概要

评价:他的理论虽然有不完善之处,甚至有错误的地方,如他认为,语言有先进与落后
之分,孤立语最落后,曲折与最先进,这种看法有很大偏见。并且他的文章写得非常晦 涩,抽象的推理多于具体的事例;但是他的理论影响了好几代语言学家如波特、施莱赫 尔等,对于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新语法 学派
心理社会学 学派
原始世界语言和天堂语言的拟测
我国魏晋时期音韵学的兴起及发展
汉朝中叶 反切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分别取两个汉字的声母和韵母来拼合 成某个字的读音。如: “妈”是“魔法切”。“妈”的读音,取“魔”字的声母 “m”和“法”字的韵母“a” 拼合而成。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也称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 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魏朝 李登 《声类》 我国第一本韵书 隋朝 陆法言 《切韵》 我国规模最大的韵书 《广韵》《集韵 》《五音集韵》等等 宋朝 等韵学(相当于现代语音学、音位学)和韵摄图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代表 人物
波特 (德)
《印度· 日耳曼系语 言领域内德词源研 究》
着重于就语音方面 去做语言比较研究 ,但着眼点扩大到 整个印欧语系。并 且把语音和语义结 合起来,寻求出印 欧系语言的词源,
第一期(1870年前) 施莱赫尔 (德)
《印度· 日 耳曼系语 言比较语 法纲要》
古尔替古斯 (德)
俗文学的兴起(但丁《神曲》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语言的研究
对语法的研究 规定性 就逻辑去研究语法 阿尔诺、兰斯诺 周德清 《中原音韵》 乐韶凤 宋濂 《洪武正韵》 毕拱辰 《韵略汇通》 樊腾凤 《五方元音》
波尔·洛瓦雅尔唯理语法及其方法论原则
近 古 时 期
我国元明时期北音系统韵书的兴起及演变
中国的语言的历史

中国的语言的历史一、中国语言发展史没有语言就不会有那么方便的沟通方式,没有语言就没有当今如此繁华的贸易。
没有语言,人类可能还处于最原始的生存状态。
中国语言的发展也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在6-8万年以前,人类发展除了能产生复杂文化的认知能力。
早期智人的大脑根本没有精密到能够创造出复杂文化的地步。
能够创造文化的现代人的智能,看来是在约5万年前出现的。
人类的语言在萌芽阶段是纷繁复杂的,具有模糊、不稳定、随意性等特点。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
“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
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
从汉语语法、语音变化角度这两处着眼,将汉语史分为四个时期: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三世纪、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上古时期的特点是:1、判断句式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等等。
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世纪、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中古期的特点是: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近代时期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消失,等等。
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现代汉语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等等。
汉语发展到当今,可以说日趋成熟。
商务出版社出版的《新华大字典》已经充分的证实了这一点。
这是一部全面阐释汉字的形、音、义,系统讲述汉字的源流、典故,并提供了汉字的行、隶、草、篆4种书写方法的新型语文工具书。
简述一下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简述一下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语言学被普遍定义为对语言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并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学的历史非常古老。
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
中国在汉朝时产生了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
在印度和希腊,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就建立了语法学。
现代的语言学建立于18世纪初期,随着西方语言学家发现了印欧语言与梵语之间存在类似之处,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旨在寻找各种语言的原始语。
功用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沟通方式,在生物或心理层面上反映人类高度演化的心智能力,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反映人类文明进步。
语言学就是要研究人类最核心本能的语言能力,透过对口语、书面语甚至手语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了解人类的本质。
除了认识人类语言本质外,语言学研究还具有多种应用价值。
在语言教育方面,借由对于语言本身的了解,编成各种词典、文法书、教科书供人学习语言,也有助于改善应对语言学习过程中遭遇到的困难与错误的能力。
在不同语言翻译方面,语言学理论对于笔译和口译有更多具体的指导,也有助于利用科技来进行机器翻译.。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目录上篇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绪论加强中外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代前言) /1第一章上古语言学——先秦两汉时期的语言学(?— 3 世纪初)概况 /1第一节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讨论及荀子的语言学理论 /3 第二节中国第一批字书及《急就篇》简介 /7第三节训诂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训诂学专著——《尔雅》 /8第四节方言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方言学专著——扬雄的《方言》 /12第五节文字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 /18第六节词源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词源学专著——刘熙的《释名》 /30本章小节 /35第二章中古语言学——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言学( 3 世纪— 13 世纪)概况 /36第一节语音研究的兴起与反切法、四声说的产生 /38第二节韵书的产生与发展 /43第三节唐宋时期的字母之学 /60第四节唐宋时期等韵学的兴起 /64第五节中古时代文字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69第六节中古时代训诂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84第七节修辞学的产生 /88本章小结 /100第三章近古语言学——元明清时期的语言学( 13 世纪— 19 世纪末)概况 /102第一节音韵研究的发展——北音韵书的产生和发展 /103第二节《切韵》系韵书的继续和发展 /110第三节等韵学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14第四节古音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128第五节近古时代文字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51第六节近古时代训诂和方言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71第七节修辞学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81第八节语法研究的兴起 /191本章小节 /202下篇中国现代语言学史第四章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与建国前的语言学( 1898 — 1949 )概况/205第一节汉语语法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09第二节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51第三节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85第四节现代文字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92第五节现代方言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303第六节现代词汇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310第七节普通语言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314本章小节 /319第五章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与建国后的语言学( 1949 — 2000 )概况 /322第一节汉语语法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23第二节汉语修辞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41第三节现代语音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61第四节现代文字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88第五节现代词汇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411第六节汉语方言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431第七节普通语言学与语言学理论在建国后的发展 /445第八节应用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 /453第九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488第十节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 /508第十一节语言学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533本章小节 /534。
《中国语言学史》第四章(二)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语言学的健全期
4.7 反切的产生 4.7.1 反切释义
1)反切是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出另 一个字的读音。
冬(dong1)= 都(d)+宗(ong1) 《广韵》:上字辨阴阳,下字辨平仄。 2)最初称“反”或“翻”,后来叫“切”,“反切” 是两种说法的合称。唐代宗大历年间,因皇帝害怕造反 ,忌讳“反”字,遂将“反”改成了“切”。
《淮南子·本经》高诱注:“螣(diəm),读近殆( də),缓气言之。”
《淮南子·脩务》高诱注:“啳(kiuan),读权横之 权(giuan),急气言之。”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语言学的健全期
5) 舌腹、舌头 《释名·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 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垣也,垣然高而远也。
口开而不阖,是言莒也;举手而指,势当莒也。且臣观 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臣故曰伐莒。
《吕氏春秋·重言》记同一个事说:“呿而不唫, 所言者莒也。”
“莒”上古音属鱼部,拟音为a,是一个开口音,这是 古人关于音色方面的辨别。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语言学的健全期
2)《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 见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舌腹:即今之舌根音。舌头:即今之舌尖中音。 6)横口、踧口,合唇,推气, 《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氾也, 其气博氾而动物也。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见,放 也,气放散也。 横口合唇:即今之双唇音。踧口开唇推气:即今之唇齿音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语言学的健全期
总结:古人上述的注音或称譬况法,是用描写性的语 言来说明某一个汉字的发音状况。这种方法最初是为弥 补直音、读若等注音方法的不足而创立的,但周汉间学 者古音研究的最大成就。正是由于上述的需要和方法, 古人逐渐把一个完整的音节拆分为声、韵、调三部分, 又逐渐把声、韵各拆分小的要素,从而逐渐确立了音韵 学。
语言学发展简史

语言学发展简史介绍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起源和演化、语音、语法、语义、语用以及语言变化等方面的学科。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语言学的起源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基本工具,探索语言的起源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的关注重点。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简单的语言形式可能是以声音和手势的形式出现的,随着人类进化的演变,语言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最早的语言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的创始时期,比如古代中国的《说文解字》和印度的《梵语文法》。
古代语言学的发展古希腊语言学古希腊是语言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古希腊学者们开始对语言进行系统的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语言学家是萨福,他的《语音学》被认为是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其思想对后世的语言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印度语言学古代印度的梵语文法研究对语言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公元前6世纪,梵语的语法和音韵体系已经得到了详细的描述。
古印度的语言学研究对后来的语音学、形态学和语义学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语言学古代中国的语言学研究非常丰富多样,如《说文解字》的文字学研究和《尔雅》的词汇学研究等。
古代中国的语言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文字和音韵方面的研究,对于文字的形体结构和音韵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主流学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内在结构和形式规律,研究语言的音系和语法结构。
代表人物包括布洛姆菲尔德、索绪尔等,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成语法学派在20世纪的中期,生成语法学派崛起。
生成语法学派研究语言的产生和生成规则,强调语言的普遍性和认知机制。
代表人物有乔姆斯基和洛克菲勒等。
生成语法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当代语言学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20世纪的后期,言语行为理论开始引起关注。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强调语言行为与社会语境的关系。
代表人物有奥斯汀和赫尔维氏,他们的研究对语用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言学简史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路线,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第二个因素是汉族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定了中国古代语言学是为了实用的目的的。
这与经济基础不是直接的关系,而是间接的关系。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过程中,“先王之道”被认为是巩固封建统治的法宝。
即使是提倡变法的王安石,也主张“当法其意”(《上仁宗皇帝书》)。
要法其意,也就必须通《经》。
通《经》必先识字;识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非通过这个手段不能达到通《经》的目的,也就无从确知“先王之道”。
张之洞说:“治经,贵通大义,然求通义理,必自音韵始;欲通音训,必自《说文》始。
”这种指导思想贯穿着近两千年的中国语言学。
语言学(linguistics)的前身是语文学(philology)。
语文学与语言学是有分别的。
前者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又叫文献学、语史学、传统语言学);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语文学在中国古代称为小学。
小学这个名称最初跟小学校有关系。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我们知道古人八岁入小学,老师教他六书。
识字是小学里的事,所以把识字的学问叫做小学。
到了后来,小学的范围扩大了。
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小学类分为训诂之属、字书之属、韵书之属。
训诂是研究字义的,字书是研究字形的,韵书是研究字音的。
但是,研究字形的时候不能不讲字形与字音、字义的关系,三者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小学是有关文字的学问。
古人治小学不是以语言为对象,而是以文字为对象的。
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一、语文学的萌芽语文学在先秦还没有产生。
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去古未远,而且书籍很少,人们还不感觉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即还没有产生语言研究动因。
但是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已经萌芽。
首先是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
孔子、孟子解释字义,主要是为了表达他们的政治思想,即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但也反映了古代有关语言、字义研究的萌芽。
其次,作者也可以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
《左传》和《韩非子》对“武”“厶”等字的解释虽然都被《说文》引用了,但也不一定就是正确地说明了古人造字的原意,很可能还是牵强附会。
这也说明了,作者在讲字形的时候,也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政治的目的。
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则是对古书字义的解释。
二、关于文字起源问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对语言、文字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关于文字的起源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系辞传》:“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理,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这部书起源于商周之际,伏羲作八卦之说未必可信,但文王演为六十四卦是西汉以前学术界公认的说法。
这段记载,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文字不是突然产生,创造文字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语言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文字。
文字产生以前,人们有过用实物帮助记事协助交际的事实。
第二,谈到汉字起源问题,我国古代传说是“仓颉造字”。
仓颉有可能是古代参加整理文字的人荀子的看法比较科学。
三、关于名、实问题的争论与古代希腊一样,中国最早的关于语言问题的争论也是同哲学联系在一起的。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奴隶制度逐渐崩溃了,新的封建社会秩序又处在不断建立的过程中。
在这样一个激烈的变革时代,好些事物旧有的“名”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内容“实”了,而各种新起的名又还没有得到社会上的公认。
这在意识形态上便形成了名实之争。
先秦时期的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几乎都提出了所谓“正名”问题。
他们为了在思想斗争中获胜,因而使名实之争逐渐发展到关于认识论和逻辑学的探讨,并逐渐成为当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到了战国时期,形成了名辩思潮。
孔子对“名”、“实”的看法:孔子提出正名的产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
他的正名主要从政治上讲名分。
他对齐景公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认为政治的混乱是由于名的不正而引起的。
他把名看成是第一性的,认为现实世界的“实”违反了周公制定的名才引起许多反常现象,这就把名和实的关系倒置了。
但从对政治的看法中也透露出他对客观事物(实)与概念(名)之间关系的看法。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认为孔子的正名不仅限于名分,已经有了名辩思想。
老子对“名”、“实”的看法:《道德经》中说:“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并不是经常不变的名。
)“常名”是指与客观事物有本质联系的概念,“可名”则指名称,即语言中的词。
老子认为可名与客观事物没有本质联系,它只是表达概念的符号。
“无名,天地之始。
”语言一开始时,天为什么叫天,地为什么叫地,名称与客观事物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
但是,老子并没有否定“名”的意义和作用,他指出“有名,万物之母”(有名的东西,是万物的母体。
),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地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
后来鲁国的墨子、魏国的杨朱都接受了老子的看法。
到了赵国的公孙龙子(前325-前250)对名实的看法又进了一步。
他在《名实论》中说:“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
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谓彼不行。
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
”意思是说,客观事物的名称是人们定出来的,某一事物在名称未定之前,可以以此称彼。
但是,事物既定名称之后,就不可以以此称彼了。
名与实的问题,反映在语言学上,就是词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实质上是语言的本质问题。
从古代起就有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注意这一问题。
例如古希腊的一些思想家哲学家曾讨论词与事物的关系是必然的还是人为的。
比较科学的是荀子《正名篇》阐述的观点。
可以说,先秦的语言研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但荀子的《正名篇》却放出很大的光辉。
《正名篇》叙述的第二个语言学原理是:语言具有民族的特点,而思维则具有人类的共性。
唯其具有民族的特点,所以各个具体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是不相同的;唯其具有人类的共性,所以通过语言的翻译,不同的民族是可以互相交流思想的。
《正名篇》叙述的第三个语言学原理是:语言是具有稳固性的,同时又是发展的。
“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
”先秦的的逻辑学派(名家)有不少理论是和语言有关的。
例如第一,墨辩学派把概念分为达、类、私。
“达”是范畴,“类”是种概念和属概念,“私”是单独概念,在语言中表现为专名。
第二,墨辩学派把概念分为“以形貌命者”和“不可以形貌命者”两类,前者相当于具体概念,在语言中表现为具体名词;后者等于抽象概念在语言中表现为抽象名词。
第三,墨辩学派不但谈概念,而且谈判断和推理。
《墨子•小取》说:“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以名举实”是形成概念,“实”是客观事物,“举”是概括。
“以辞抒意”是构成判断,“辞”是命题,“意”是判断,这是一件事的两面。
“以说出故”就是组成推理。
由此看来,逻辑和语言的关系是讲清楚了的。
公元前4到前3世纪,人们给古代经典文献《春秋》做解释,形成了春秋三传,其中出现了零星的对语法现象的说明。
第二节秦汉魏晋时期的语言研究--训诂为主的时期一、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秦汉时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个光辉时期。
这个时期内不仅出现了文学家司马相如,史学家司马迁,数学家张苍,天文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华陀等,在语言学方面,也出现了语言学家扬雄、许慎、刘熙等。
专门的语言学著作有西汉《尔雅》和扬雄的《方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刘熙的《释名》等。
1.童蒙识字课本“小学”的最初意义就是童蒙识字课本。
远在春秋战国之间就有《史籀篇》,这是秦国人教学童的书,现已亡佚。
到了秦代及西汉,则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三千三百字)、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李长的《元尚篇》、扬雄的《训纂篇》等。
扬雄的《训纂篇》连同“三仓”增加到五千三百四十字。
汉和帝时代,贾鲂又写了《滂喜篇》。
后人以《仓颉篇》为上篇,《训纂篇》为中篇,《滂喜篇》为下篇,也称“三仓”。
上面介绍的八部书,除《急就篇》留传下来,《仓颉篇》还有残简,也都亡佚了。
根据《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序》,我们知道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上要经过考试,能“讽籀书”九千个字才可以担任官职。
(“讽书”是要求懂得字音,“籀书”是要求懂得字义。
)又试以“八体”(是要求懂得字形。
八体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优良者可以做尚书史。
吏民上书给皇帝,写错了字,就被揭发判罪。
这样赏罚都很重,童蒙识字课本已经提升到取士的准则的地位。
国家这样重视文字,小学家的身份自然大大提高了。
自从《说文解字》问世以后,这些童蒙识字课本的参考价值是不大了。
但是它们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史的一个阶段,就是童蒙识字课本阶段。
这个阶段的语言研究还是比较粗糙的,而且只留下了二千零十六个字的著作和一些残简。
2.《尔雅》--我国古代语言学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
《说文》:“诂,训故言也。
”故言就是旧言,也就是前人传下来的关于经义的解释。
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
学官就是学校。
在学校里讲授经书,是不可以随便讲的。
《汉书艺文志》又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读应尔雅”就是讲解应该正确。
怎样算是“尔雅”呢?那就只有依照故训了。
《尔雅》书名由此而来。
《尔雅》实际上是一种故训汇编。
作者不详。
成书应在汉武帝时代以前,因为汉武帝时代已有了《尔雅注》。
现存的《尔雅》分十九卷,即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如:增,益也。
(释言)父为考,母为妣。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释亲)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释宫)山脊,冈。
(释山)《尔雅》的体例是以当时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来作解释,王国维说它是“释雅以俗,释古以今”。
这样才能起训诂的作用。
如果以僻词僻义作为解释,就不合适了。
《尔雅》故训的纂集,对后代继承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故训是口口相传下来的,保存故训是《尔雅》的主要特点。
词义有时代性,我们不应该拿后代的词义去解释先秦的作品。
而经生们口口相传的词义一般是可靠的,不但可以解释经典,而且可以解释先秦的一切作品。
不能把《尔雅》当成一部字典来读。
如果用字典的要求来看,《尔雅》就有如下三个缺点:(一)当解释的字是一个多义词的时候,用的是哪一种意义,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