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笔记
社会医学笔记

1. 社会医学的定义:是研究社会(社会因素)与医学(健康或疾病)的联系与规律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5 三次卫生革命第一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的防治对象国家制订卫生措施,研究有效疫苗,推行消杀灭等综合性卫生措施第二次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防治对象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监测,提倡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第三次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类健康长寿为目标6 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五项:倡导积极的健康观;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注重特殊人群的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7 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观点;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观点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卫生服务的重点是关注高危险性的观点(高危险性包括:高危人群(反应,环境,行为);高危境(自然,社会,心理)高位因素(个人遗传因素,社会经历,健康状况)疾病发生和防止中社会因素主导作用的观点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的观点(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8 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四个扩大: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医院扩大到家庭和社区;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措施扩大到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第二章医学模式1.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及医学科学水平下,观察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对人类健康和疾病总体的特点和本质的概括。
2.健康观和疾病观--核心: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态度、观点和看法3.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1)健康和疾病观: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死亡是躯体和灵魂的分离(2)诊断和治疗:求神问卜、祈祷-- “巫医”出现4.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1)健康和疾病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失衡--致病(2)诊断和治疗:内外因--辩证疗法--“翳”出现5.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1)健康和疾病观:人是自己发动的机器,人和动物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或轮齿,疾病则是机器故障或失灵(2)诊断和治疗:修理机器-- “外科医生”出现6. 生物医学模式(06年考问答题与现代医学模式的关系)(1)健康和疾病观:健康是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三者的动态平衡;疾病是平衡破坏(2)诊断和治疗:精密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三大武器出现(杀菌灭虫、预防接种、抗菌药物)7.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1)健康和疾病观: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2)诊断和治疗:综合诊断和治疗---“全科医生”8. 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1)提出两个新的健康状态指标亚健康:某种生理功能下降的状态亚临床:无症状状态(2)提出疾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结果的复合体的整体病因论9 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10 现代医学模式下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08年考填空题)环境因素;盛会方式及行为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社会医学知识要点归纳

《社会医学》知识要点归纳【名词解释】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就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人及人群的身形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1848年,法国盖林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德国格罗蒂扬提出整套理论和概念,并于1920年在柏林大学首次开设社会卫生学讲座。
3.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人类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概念的本质概括。
4.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现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5.亚临床疾病是指没有临床症状、体征,但存在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检测证据,如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可以无临床症状,但有心电图改变等诊断依据。
6.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SDH)在那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的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7.1978年9月,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阿拉木图召开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发布《阿拉木图宣言》,宣布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8.1986年11月,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公布了《渥太华宪章》,列出8个健康的关键决定因素:安全、社会保障、教育、食品安全、收入、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资源、社会公正。
9.2000年9月,联合国大会提出“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与3个健康直接相关社会决定因素: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孕产妇健康和对抗艾滋病、疟疾及其他疾病;5个健康间接相关社会决定因素:消除贫困和饥饿、普及初等教育、性别平等和提高妇女权益、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全球发展的合作关系。
社会医学重点社会医学笔记第五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一、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类型
文献研究
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通过整理、综合、分析等手段, 最终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文献的种类: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 注意事项:文献研究的主观性和文献的质量
二、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
科学研究的形式虽有多种多样,但经历的一般过程,其 基本阶段却是相同的,
一、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类型
德尔菲法
评价指标的选择、各指标的权重确定。主观评议法。
核心 专家独立评价,但又相互了解,逐渐取得一致。
具体做法 通过多轮函询征求专家对某一问题的意见,并 对每一轮的意见汇总,剔除专家共同否定的问题,增加 专家提出的新建议,在下一轮函询时寄给专家供其评价 时参考。通过2-4轮的反复评价,使专家的意见逐渐趋 于一致,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
二、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
制定研究方案 抽样方法 非概率抽样 ➢ 雪球抽样(snowball sampling)
分阶段进行 ➢ 定额抽样 (配额抽样)(quota sampling) 研究的人群按某种特征划分成几组, 按 一定比例从每组人群中任意选定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现场调查方法
一、现场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qualitative study) 以人群为对象的研究有时重点并不是获得
可以用图来表示。
(一)选择课题 陈述假设
(五)解释结果
科学研究的过程
(二)制定研究方案
(四)整理和分析资料
(三)收集资料
二、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
选择课题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 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 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 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完整版)社会医学重点整理

社会医学第一章概论1.掌握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掌握)研究对象:社会因素、人群健康、社会卫生状态、社会卫生措施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2.熟悉社会医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性质: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课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3)制定卫生政策与策略,指导区域性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3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1)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观点(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4)卫生服务重点是关注高危性的观点(5)疾病发生和防治中社会因素主导作用的观点(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的观点4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作用(1)规范社会医学的方向(2)知道社会医学的实践(3)明确社会医学的任务(4)推动社会医学的发展第二章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的演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的模式2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1)片面强调生物学因素,生物环境,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治病作用(2)疾病表现形式变化:单因单果到多因单果到多因多果3影响人群健康因素(1)环境因素(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3)生物遗传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医学优先发展战略(1)预防疾病与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3)对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4)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5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基本内涵(1)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生存状态(2)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3)医学模式的转换要求医师全面的关注病人6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的概念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社会医学考点笔记

社会医学绪论社会医学内涵社会医学定义:就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医学问题一门学科,它研究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探究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制定各种社会措施,以保护和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保证人的积极全面发展。
目的:促进人群健康(直接),保证人们积极地全面发展(根本)性质: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学科。
是社会学和生物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社会医学内容:1、社会健康状况2、人群健康影响因素3、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研究的内容演变第一次卫生革命:传染病、寄生虫、地方病第二次卫生革命: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第三次卫生革命: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基本任务:促进人群健康,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3、发现社会卫生问题4、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5、重点关注脆弱人群健康6、加强社会医学教育社会医学的基本观点1、健康、卫生事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2、疾病、健康的社会决定性3、积极健康观4、大健康观5、高危健康观6、健康公平观积极健康观: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因此人们的健康需求不再局限于疾病防止,而是积极的要求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祛病延年,建立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氛围,保持心理平衡,活的更有意义和价值。
大健康观: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更是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才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高危人群:指容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以及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如妇幼人口,老年人口,流动人口,贫困人口及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等人群。
高危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高危反应:指机体对刺激缺乏适应或耐受,当身心和社会刺激到达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后,导致一些疾病卫生服务提供的横向公平:指所有同样卫生服务需要的人可以获得完全相同的卫生服务纵向公平:指卫生服务需求大的人群应该比那些需求小的更多的获得所需的卫生服务社会医学诞生的标志:法国医生盖林首次提出把医学监督、社会卫生学及法医学等学科构成一体魏尔啸和诺尔曼提出“医学科学的核心是社会科学”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科学发展水平的条件下,形成的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特征和规律的本质认识,是指导人们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的理论总结和经验总结。
社会医学知识点

第一章社会医学概念、性质、基本任务研究对象、内容社会大卫生观概念发展史主要人物卫生事业管理性质社会医学概念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社会医学的性质·生物医学关注点在生物学因素·社会学关注点是人的行为·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成就,生物医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交叉或边缘学科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倡导积极的健康观·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订卫生策略和措施·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医学以群体研究对象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即进行社会医学“诊断”·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即进行社会病因学“分析”·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即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的社会“处方”历史上医疗卫生事业三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功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进一步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社会大卫生观在组织卫生工作时倡导社会大卫生观,即卫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卫生系统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政府必须加强对卫生事业的领导,各部门进行协调,配合卫生部门进行工作,群众人人参与卫生工作。
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我国的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第一章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笔记社会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1)社会因素=健康和疾病(2)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3)保护促进健康2.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3.社会医学的性质:医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社会医学的实践性。
第二章1.医学模式:是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即人们按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去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
医学模式的核心科学的医学观,它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概念①整体医学观②身体和精神的结合③多因多果—病因链④个人与社会的联系⑤从预防医学到健康保护(2)产生背景①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②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③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④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3)内容(综合健康医学模式)①生物遗传②环境因素③行为生活方式④卫生服务3.积极健康观: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组合。
4.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5.亚临床状态:亦称无症状疾病,疾病过程中不仅有机体受损害,出现紊乱的病理表现,而且还有防御、适应与生理性代偿反应。
第三章1.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
2.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1)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2)恒常性与积累性(3)交互作用3.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1)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①改善居民营养②改善居住环境③增加卫生投入(2)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①环境的污染和破坏②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③社会负性事件增多④现代社会病的产生⑤社会流动人口增加⑥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3)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①健康状况影响个人劳动市场的表现②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③促进教育收益的实施④减少疾病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4.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社会医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社会医学最终版没有之一第一章绪论1.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探讨从社会医学策略和措施上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一门科学。
知识基础:医学科学、社会科学;2. 研究对象: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与人群的生老病死有关的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订综合性卫生政策、策略与措施。
3. 研究内容:(1)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的健康状况;(2)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3)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4. 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3)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4)开展特殊人群及社会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5. 教学目的:1.建立起整体医学观念和大卫生观念;2.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3.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4.掌握社会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研究法、测量法、文献法第二章医学模式1.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也称医学观。
2. 医学模式种类:神灵主义→自然哲学→机械论→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为什么会发生):(1)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改变;(2)人类健康需求普遍提高;(3)医学科学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4)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4.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5.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和社会的影响: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对预防医学的影响;对临床医学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健康观的影响;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扩大”: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医学笔记第一章重点掌握社会医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熟悉社会医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基本理论人类的双重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属性定义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社会因素和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指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保护和促进健康。
)性质具有医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内容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研究影响人群健康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研究对象第一次卫生革命:传染病、寄生虫、地方病第二次卫生革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三次卫生革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任务医学基本任务:防治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通过社会卫生调查,做出社会医学诊断,提出相应的社会医学处方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3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社会医学的特点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研究因素的复杂性实践性与时代性第二章医学模式重点掌握医学模式的概念现代医学模式概念、内涵及影响熟悉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医学模式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中得出的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又对医学的发展起着激励作用医学模式的特点产生的社会性、存在的普遍性、作用的广泛性、发展的渐进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概念:就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所有疾病和死亡的原因归于四个要素不健康的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产生背景生物医学模式难以解释由于社会心理因素引起健康问题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人类对健康需求的与日俱增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第三章健康社会决定因素重点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概念及理论框架社会因素对键康的影响将健康融入所有社会政策的理念及行动框架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概念在那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被认为是决定人们的健康和疾病的根本原因,包括了人们从出生、成长、生活、工作到衰老的全部环境特征,它也反应了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阶层,权力和财富的不同地位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1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2个体生活方式3社会支持网络4社会经济地位5其他社会结构理论(工作环境、城市化、卫生保健服务、)6宏观社会与经济、文化和环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基本理念《赫尔辛基》宣言:是一种以改善人群健康和健康公平为目标的公共政策制定方法,它系统地考虑这些公共政策可能带来的健康后果,寻求部门间协调,避免政策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行动框架确定需求和优先领域制定行动计划确定支持性的组织机构和程序促进评估和参与确保监测、评价和报告加强能力第五章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重点影响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网络对健康影响的挑战社会环境因素的概念指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即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环境、人口、教育和科学技术,即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关系、卫生保健等联合国规定老年型社会≥60岁人口超过10%或≥65岁人口超过7%人口与健康1人口结构2人口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口流动的概念: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生活工作环境1营养与健康营养不良,肥胖、盐、油营养不良是指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2食品安全与健康概念: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人体健康、导致消费者死亡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危及消费者或后代的隐患。
3体力活动与健康体力活动的概念:通过人体肌肉骨骼活动而产生能量消耗的身体活动4职业压力与健康职业压力源可分为:环境、组织、个人三个方面5城市化与健康环境污染加重精神障碍增加现代病出现交通危害社会网络的作用1)一个人的许多选择和决定受朋友网络、家庭网络、同事网络的影响2)网络也是信息和建议的一个基本来源3)网络还发挥为个人提供伙伴等社会支持作用1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2社会支持概念1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个体获得的来自于他人或社会网络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性资源,它是支持者与需要者之间的资源交换;2.社会支持的主体是“社会网络”,客体是社会支持的需要者;3.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支持,这类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
另一类是主观的支持,这类支持是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4.可以通过专有的量表来评定3家庭关系与健康4退休失业与健康第八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方法:1调查研究1)现况调查研究2)回顾调查研究3)前瞻调查研究2实验研究3评价研究4德尔菲法5文献研究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1选择课题,陈述假设课题评价的三个原则1)需要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2制定研究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定性研究概念:又称为质性研究,是一种在自然情境下,从整体的角度深入探讨和阐述被研究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揭示事物内在本质的一类研究方法方法:1深入访谈法:非结构式访谈2专题小组讨论3选题小组讨论法4观察法定量研究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定性与定量的区别1定量研究试图获得现象的数量指标,定性研究尝试深入细致地阐述事物内在特点和规律定量回答是什么,定性回答为什么,两者的区别是广度和深度,量和质2定量研究采用概率抽样,定性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定量研究可以外推,样本大,研究普遍规律:定性研究结果一般不能外推,样本小,研究特殊情况。
3定量研究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固定程序,在较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所需的资料。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只有短暂的接触。
定性研究需要两者之间密切和深入的接触,双方需要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手机资料的手段比较灵活。
4定量研究的结果可以使用统计分析。
定性研究的结果需要以分类的方法总结和分析。
信度对同一事物进行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及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问卷设计的步骤1明确研究目的2建立问题库3设计问卷初稿4试用和修改5效度和信度检验:评价问卷质量信度: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效度:测量结果与试图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第九章卫生服务研究重点卫生服务研究概念和内容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的概念和测量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的关系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卫生服务研究的概念:卫生服务的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研究范畴理论研究、发展研究、政策分析,以及卫生服务的计划、组织、管理、制度、政策、指导、实施、质量控制、激励、效益和效果评价等。
研究内容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2评价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3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4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卫生服务需要概念1医学概念:主要取决于居民健康状况,是由实际健康水平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的差距所引起的客观需要。
2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以及由医学专家判定的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需求的概念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卫生服务利用的概念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的关系1需求者利用了卫生服务,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2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卫生服务的供给量供大于求,需求可能得到满足,但资源利用效率低供不应求,需求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利用不足)3无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还是没有需要的需求,都不能够全部得到满足供方: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需方:减少不必要的需求需要量的测量目前常用疾病指标和死亡指标来反映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利用的资料来源常规卫生工作登记及报表、家庭抽样询问调查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是指围绕特定的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阶段、对卫生服务的计划、进展、成效和价值进行评判估量的过程从卫生服务的社会需要、卫生资源投入、提供的服务量、及其效率,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价,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卫生服务的成效及其影响评价内容的特征适宜程度足够程度进度效率效果影响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重要性和实用性有效性特异性敏感性代表性可靠性可获得性综合评价模式第十九章弱势人群卫生服务重点妇幼卫生工作的成就及挑战老年人患病模式的改变残疾人的健康问题及其卫生需求特点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弱势人群的概念1从经济学角度看,弱势人群是指在资源配置上处于劣势地位且有困难的各类群体2从医学角度看,弱势人群是指其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或较特殊,或由于经济、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制约,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差的人群。
妇幼卫生工作的成就及挑战妇幼卫生服务需求状况据我国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的调查结果显示,女性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同期的男性,女性按标准年龄构成计算的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的标化率也高于同期的男性妇幼卫生服务供给状况国家建立了妇幼卫生监测系统和妇幼保健网络,政府投入资金增加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基础设施和人员配置,医院和床位数、医护人员数持续增加,医护比逐渐降低,从而保证了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
妇幼卫生状况及面临的挑战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由1996年的63.9/10万下降到2014年的21.7/10万,但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影响妇女健康的社会因素(1)社会地位(2)就业及经济因素(3)教育(4)风俗习惯(5)地域影响儿童健康的社会因素(1)社会经济状况(2)家庭因素(3)营养(4)体育锻炼(5)生活作息方式慢性病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残疾的概念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身心功能障碍,导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的一种状态残疾人的健康问题及其需求特点残疾人在慢性病的构成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残疾人的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一年内住院率均高于其他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