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定稿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 13 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 过程与方法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一、农业成就: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农业的进步: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耧车:播种工具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3、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

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4.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

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

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七年级历史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教案
(六)完成同步训练
(七)预习14课
执教人
重点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
备课
时间
.11、26
难点
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上课
时间
.11、30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课前准备
小组检查预习案的完成情况,记录分数。
教师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作为二次备课的依据。
二、导入新课: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主备人
李秀荣
老师的问题:
1、通过学习,你如何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你能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出来吗?(小组内讨论
2、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试分析一下。
(三)拓展延伸
1、黄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害河”,两汉时期曾治理黄河取得很大成效;你认为我们今天应如何有效地治理黄河,使它造福与人类?
2、看教材84页《西汉长安平面图》,联系你所在城市,比较一下,有什么明显区别?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
类别
成就
农业
兴修水利
汉武帝时期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耕作技术
牛耕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
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
手工业
丝织品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冶铁业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鼓风冶铁的工具——水排
商业、城市
长安洛阳规模宏大,称东西二京,专门商业区叫市
6.西汉的都城__________和东汉的都城___________,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
7.西汉长安城里专门的商业区叫_________。
8.列举两汉时期两项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

人教版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人教版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营丘镇阿陀中学田明龙【学习目标】1、知道两汉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

2、初步培养综合归纳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时期经济方面取得的许多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西汉______ 帝时期,治理黄河,黄河在以后的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______主持修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______,染色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

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列。

东汉的南阳太守______,发明了______,利用鼓风冶铁,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冶铁的质量,这项发明比欧洲早______多年。

3、汉武帝时期将地方的______权和______权收归中央,统一铸______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汉代的商业繁荣,两汉的都城______、______是当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结合图,师讲解主要内容;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教师讲解主要内容。

第三子目: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师讲解主要内容;3、讨论解决“动脑筋”。

活动与探究(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西汉______时治理黄河水利东汉明帝时______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耕犁:安装了_______(二牛抬杠耕作方法)农具耧车:_____工具丝织:使用_______机,丝织品精美手工业的进步冶铁:南阳太守_____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______________权和_______权收归中央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时,统一铸______钱商业的繁荣:繁荣的东西二京,即两汉的_______和________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1、两汉时期,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是()①汉文帝②汉武帝③汉明帝④汉元帝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早在哪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就能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A.商朝B.周朝C.秦代D.汉代3、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治理黄河致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A.张衡B.王景C.杜诗D.郦道元4、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根本目的是()A.抑制商人谋取暴利B.便利商业活动C.增加政府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5、小明家中有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种钱币最早铸于什么时期()A.战国时期B.西周时期C.秦始皇时期D.汉武帝时期6、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很有造诣,他的《两京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其中的两京指的是两汉的都城()A.咸阳和长安B.长安和镐京C.咸阳和洛阳D.长安和洛阳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人教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人教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学方针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孕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了解汉武帝经济上大一统的法子。

2、过程与方式:通过思考和概括总结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及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感化与反感化有一个初步认识。

3、感情、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时炎黄子孙的骄傲。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二、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难点:在学习古代生产史中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浮现欲、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但是相对来说,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缺乏,对理性的思考有畏难情绪,要想把课堂引向深入,必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泛起,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步入历史的天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想一想: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从这里能看见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垦者的铁锹举起多如云,渠水流灌像雨一样滋润,泾水夹带着河泥流过来,灌溉田地又施肥,促进禾苗快快发展,京师众多的人口,全靠这条水渠啊。

这首歌谣是当年民间歌颂汉武帝接受白公的建议开凿白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那么,两汉时有哪些水利工程呢?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哪些发展呢?2、教学内容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肩负,注重农业发展。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3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3

七年级上册第13《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3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要求了解两汉水利与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提高、商业的繁荣体会“两汉盛世”名不虚传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综合归纳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能力理解分析认识升华通过思考和概总结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辩证观点两汉经济的发展与400多年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民族自豪感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成就,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教学重点两汉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教学难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两汉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1、复习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各出现了什么局面?A、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出现了“文景之治”。

B、东汉初年,光武帝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

2、过渡讲解:由于两汉初期的统治者重视经济,使得当时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请看66页“导入框”的内容。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指导学生阅读66-67页“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和“动脑筋”内容,思考回答: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产生了什么效果?A、汉武帝治理黄河。

由于黄河水患影响了财政收入,汉武帝改变态度,亲临黄河督工,命令随行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80多年无大灾。

B、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

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筑堤、疏河,使得被淹土地又变成良田,并维持黄河800多年不改道。

汉朝农民为兴修水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教师接着指导学生根据67页“汉代牛耕图”和“耧车”图,回答:A、牛耕在什么时候出现?B、西汉的牛耕有了什么进步?11耧车起了什么作用?12当时农作物品种怎样分布?3、教师过渡讲解:随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2课时 导学案 冯上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2课时 导学案 冯上发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2课时上课班级七(1)班主备教师张凤瑜副备教师上课时间11月14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 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教法运用讲述法、情景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法综合应用。

学法指导阅读、讲述、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ppt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评讲《新概念》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基础巩固训练部分练习题梳理知识点提高认识为以下引出新课作铺垫。

P1初学新课(初步探究)评讲《新概念》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能力提升部分练习题请1-2名学生典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发言前后联系,升华提高根据史实联系现实,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学以致用。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两汉经济的发展_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两汉经济的发展_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乐至县初中历史导学案编写组【学习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知道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2.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笔记】【学习过程】一.乐学新知(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

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

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二.阅读解疑(依据问题,阅读课本第72页到74页,找到并标注出问题答案)1、两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怎么样?(P72-73)2、两汉时期手工业成就得表现?(P73-74)3、两汉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在哪些方面?(P74)三.自学检测(完成填空,记准史实)(一)农业的成就: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2、农具:播种工具__________;3、耕作方法__________。

4、农作物:南方__________;北方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1、丝织业:①工具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2、冶铁业:①东汉的________发明: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2、东西二京: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2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2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2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思想方面: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三、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四、教学过程: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讲授新课:一、农业的新成就.兴修水利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

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

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2、思考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培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代表提高
2、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

两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
2、自主探究(给学生6分钟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完成下面的作业)
(一)农业成就:
a 治理黄河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任用()治理黄河。

b改进耕作技术耕犁上安装了(),发明了播种用的()。

(二)手工业成就:丝织业:西汉时期已使用()
冶铁业: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
(三)商业和城市:西汉都城()和东汉都城()规模宏大,称东西两京。

长安城内有专业的商业区,叫做()。

(四)经济大一统:措施:汉武帝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强了中央的(),实现了经济上的()
3、小组合作:2分钟时间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共同解决;解决不了的,在教师指导下,组间互助来解决。

讨论:两汉时期的经济为什么会迅速发展?
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汉代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科技的进步;水利的兴修
找一找:西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有犁壁、耧车、水排等。

4、给学生6分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两汉时期,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是()
①汉文帝②汉武帝③汉明帝④汉元帝
图一 图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早在哪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就能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
A.商朝
B.周朝
C.秦代
D.汉代
3、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治理黄河致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 )
A.张衡 B.王景 C.杜诗 D.郦道元
4、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根本目的是( )
A.抑制商人谋取暴利
B.便利商业活动 C.增加政府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
5、小明家中有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种钱币最早铸于什么时期( )
A.战国时期
B.西周时期
C.秦始皇时期
D.汉武帝时期
6、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很有造诣,他的《两京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其中的两京指的是两汉的都城( )
A.咸阳和长安
B.长安和镐京
C.咸阳和洛阳
D.长安和洛阳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
材料二:
(1)图一中新型播种工具的名称是什么?它是何时谁发明的?它的发明有什么作用?
(2)材料一所说的用力少指的是用什么作动力?
(3)图二中的机械叫什么?是谁发明的?有何作用? 这项发明与欧洲相比有何重要的地位?
8、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P75左图
(1)这是汉代哪个城市的平面图?
(2)图中的西市和东市指的什么区?
(3)你知道为什么“市”在城市的边缘吗?
(4)与这个城市并成为汉代东西二京的是哪个城市?
(5)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

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的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请你结合现实谈一谈你对城市治理的意见。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田蚡为什么不让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武帝开始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汉武帝治河,因为田蚡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他的田地就没有水患之忧.而汉武帝是因为有迷信思想,所以才听田蚡的话。

议一议:1961年,日本奈良的古墓里出土了一把钢刀,背上有东汉皇帝的年号。

这刀是带到日本的,还是日本制造的,目前还不清楚。

我国史书记载光武帝赠给日本来汉使者一枚金印,上写“汉委奴国王”。

近代这枚
金印又在日本被发现。

你怎么看这些事?说说看。

答: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和日本的交往已很密切。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水利
(1)汉武帝治理黄河
(2)汉明帝任命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
•2、农业
•(1)耕作
• A.安装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 B.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
•(2)播种工具耧车,加快了播种速度
•3、作物
•(1)水稻(南方)
•(2)小麦(北方)
•(3)桑麻普遍种植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丝织
•(1)提花机
•(2)染色技术高
•2、冶铁
•(1)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2)铁器数量多,钢材制作兵器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牟取暴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