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掌握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2)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作用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有哪些特点?2. 教学内容与活动:(1)农业发展:讲解两汉时期的耕作技术、农田水利工程、农作物种植等,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原因;(2)手工业发展:介绍两汉时期的纺织、冶金、陶瓷等行业,分析手工业发展的原因;(3)商业发展:阐述两汉时期的市场贸易、货币流通、商业都市等,引导学生认识商业发展的原因;(4)经济政策:讲解两汉时期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市场管理政策等,分析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五、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查阅资料,比较两汉时期与先秦时期经济发展的异同;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直观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3. 专题研究: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两汉时期某一经济领域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或商业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教案
看第二子目第一段的内容。根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发展的表现。
看书了解汉代的冶铁技术。在中间找出汉代冶铁业进步的表现。
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从城市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找出两汉城市繁荣的表现。
作业设计
学程导航第43页尝试训练1-5题
44页自主检测1-4题
种桑是为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工具先进:提花机
织技高超:花纹精美
染技非凡:色彩多样
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铁农具数量增多、钢材制作兵器
水排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其用途是水力鼓风。
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
四、小结课文。
对照板书梳理本课的重点内容。
五、作业
讨论43页的第4题。这些规定对不对。
养蚕可以收蚕丝,丝可以制成丝织品,麻可以织布。而丝织、麻织都属于手工业的范畴。那么广泛地种桑
挂“秦汉关中水利图”
看看两汉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看完之后,要求同学们把主要内容复述一次。
阅读课本上第一个子目下面的第一段小字内容,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汉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看第一子目里第二段小字内容,把农业在汉代发展的表现全找出来。
二、预习讨论
对照预习题阅读课文。
讨论展示。
三、自主学习
农业的发展。学生看书并复述。
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田蚡是为了个人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
耕作工具:
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
播种工具:耧车
课本上提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桑树,还出现了‘千亩桑麻’的大规模经营。”请同学们想一下,种桑、种麻是为了什么?

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一、两汉经济的发展汉代铁犁壁(比欧洲早近1000年)二牛抬杠耧车汉(前206 一公元220 年) 播种工具。

由种子箱和三脚耧管组成。

以人或畜为牵引动力,一人扶楼播种。

据王土祯《农书》和山西平陆汉墓壁画,并参考南阳地区早期三脚楼车制作。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人也)。

”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具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 杜诗传》请说出史料中的人物、发明及意义“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牛,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这首歌是称赞哪个皇帝接受白公建议开凿――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 黄河在下游(今河南濮阳附近)决口,泛滥16个郡,20多年都没能堵住……西汉后期,水利长期失修黄河又泛滥成灾。

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办???治理黄河:汉武帝东汉明帝时王景二、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玉门关大月氏阳关西汉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及其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四方。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使者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自学提示阅读课文,思考:1、汉武帝时,谁前去应招?他为什么毅然应招?2、他一路上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呢?3、他完成了预定任务吗?出使有什么成果呢?思考: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完成什么任务?2、汉与西域的联系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9年联络大月氏进攻目的: 匈奴过程:结果: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19年目的: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结果: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第一次背景第二次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大获全胜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互派使节,交往日趋频繁积极备战打击匈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任务成果丰碑:张骞对我国历史有什么功绩?对内:加强了中原地区和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外:打通了一条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路线,即著名的丝绸之路博望侯张骞塑像张骞墓张骞纪念堂张骞墓前石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P67)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

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

(10分钟)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学生复述)[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

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

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

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

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

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

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

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

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

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掌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4.明确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两汉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两汉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

三、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三个问题:1.什么是简政放权?2.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方面?3.简政放权的实质是什么?材料:简政放权是指政府把繁琐的业务和职责下放给地方政府或单位,以减轻中央政府的管理负担,同时也便于地方政府或单位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

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代表统筹、改革税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土地制度、深化国企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等方面。

简政放权的实质是让市场发挥巨大的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提高政府效率的同时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职能。

(二)引入新知1.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1)政治发展:汉武帝、王莽新政(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2.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技术的发展、品种的改良、养殖业发展(2)农业社会的特点:以农耕为主、原始的农业社会3.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瓷、纸、铁器、丝织物等手工业产品的出现(2)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技术逐渐发展4.两汉时期商业的发展及特点(1)交通运输的发展:水路、陆路、海路交通运输(2)商业的兴旺:城市的出现、货币的使用、商人阶层的产生5.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1)简单的自然经济(西汉初期)(2)上升期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西汉中后期)(3)从商品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化(东汉)(三)拓展知识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1)以物物交换为主要方式(2)以农业为主要生产资料(3)货币经济逐渐形成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1)经济结构调整(2)生产力的提高(3)城市经济的发展(4)社会阶层的分化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同学们了解了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明确了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和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了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

山东省滕州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山东省滕州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材内容分析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一统时期,长达400年的统一局面,两汉经济也使封建经济出现了一个发展高峰。

这一课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我国今天经济的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二、课程标准了解两汉经济成就。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水利与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提高、商业的繁荣2 、体会“两汉盛世”名不虚传(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能力2、通过思考和概总结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2)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四、重难点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难点:在学习古代生产史中的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课堂总结(设计意图:本课文化史知识涉及面广泛,知识琐碎,因此在总结本课时,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文化史知识提供借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六、课堂检测工具的发明与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下列图片是汉代两项重要的发明。

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图二(1) 图一中新型播种工具的名称是什么?它是何时发明的?它的发明有什么作用?(2)图二中的机械叫什么?是谁发明的?有何作用?它的利用比欧洲早多少年?七、板书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2、农业工具:犁壁、二牛抬杠法、耧车3、农作物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1、提花机、染色2、水排三、商业的兴盛八:教学反思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运用生活实际的经验作为切入点,抓住学生对炒钢技术的好奇,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两汉经济发展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

穿越历史的天空第13站两汉经济的发展

穿越历史的天空第13站两汉经济的发展
穿越历史的天空
穿越第十三站
大一统的汉朝
黄 河
黄河壶口
结果:八十多年里,黄 河下游没 有发生过大 水灾
朕要亲自 治黄河, 看它还决 口不?
①二牛抬杠法 ②犁壁
③耧车

业 的 进

汉武帝时期下令治理黄河 1、黄河 的治理: 东汉明帝时期:王景修筑黄 河大堤,使黄河八百多年未 改道。 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杠的 耕作方法 2、农具
耧车:播种工具 3、农作物 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提花机
素纱衣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 女主人辛追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丝织
丝织技术 丝织品 提花机 染色
素纱衣
2、冶铁技 术的提高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 风冶铁,节约人力,提高冶炼质 量,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钢材出现
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 河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农业
商业 手工业
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⑴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 发展奠定基础 ⑵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 展的措施 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人民的辛 勤劳动

成就 兴修水利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汉武帝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 安装犁壁 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二牛抬杠 南种水稻北种小麦 桑麻广泛种植 使用提花机 染色技术高超 杜诗发明水排

农业
手工业
丝织业 冶铁业
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1、措施: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 2、作用:①抑制奸商牟取暴利
②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③实现经济的大一统
繁华的二京: 西京:长安 东京:洛阳
三、商业的繁荣
1、繁荣的城市: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 2、特点:规模宏大;人口众多;设施完备; 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品种繁多。 3、政策:重农抑商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2)掌握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3)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发展情况;(3)运用历史知识,评价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3)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分析;(2)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2)准备相关案例,以便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历史知识;(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回顾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发展情况;(4)组织学生讨论,评价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原因和影响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理解,以及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我们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我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文紧扣此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首先,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

第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第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

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在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时,不要仅局限于讲述其具体表现,还应注意其内在联系,如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

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农业的进步: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学法指导
1.本课导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间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图、插问及活动与探究部分是对正文的形象说明和补充,要有选择地阅读和思考,以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认识。

如利用导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作用,以便对汉代水利兴修有一较全面的认识。

又如阅读引自《后汉书》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我们理解水排的发明给当时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

再如观察《东汉市集画像砖》一图,有助于我们体会两汉商业的繁荣景象。

2.本课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对于汉武帝,通过前一课学习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体现,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

对于王景、杜诗两位人物,记住其功劳即可。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可列表归纳掌握。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西汉时期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是()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C.发展工商业 D.重商主义2.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A.反击匈奴B.治理黄河C.提倡节俭D.弘扬佛法3.汉武帝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