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第13 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 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西汉五铢钱
本课知识点
类别 成就 汉武帝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的水排 东西二京是世界少工具 耕作术 农作物
丝织 冶铁 都城
手工业 商业

耧车
犁壁
二、手工业 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 也很高
马王堆长寿绣
马王堆纱袍
马王堆素纱衣
杜诗发明冶铁水排
农业 商业
手工业
东汉市集画像砖
找一找
两汉时期提高生产 效率的科技发明有 哪些?
犁壁、耧车、水排
犁壁、水排的使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汉武帝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 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五铢钱,实现了 经济上的大一统。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 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 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 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一、治理黄河 汉武帝刘彻
成绩: 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 经过这次治理,此后八十多年黄河 未发生大水灾。 修白渠(接受白公的建议)
东汉明帝
东汉明帝派水利专家王景 治理黄河,从此使黄河800多年未发 生重大改道。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探索两汉时期经济的兴盛和繁荣,了解这一时期的经济背景和主要特点,包 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和交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
两汉经济的背景
了解两汉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是理解这一时期的关键。该时期的政治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增长为经济的发展创造 了有利条件。
3 粮食储备
土地制度的改革使农民能 够拥有并耕种自己的土地,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建立了良好的粮食储备系 统,确保了民众的温饱。
两汉手工业的兴起
两汉手工业的繁荣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匠们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制作出各种精美的产品。
两汉商业的繁荣
繁忙的市场
两汉商业兴旺,市场上充满了各 种各样的商品和商贩。
运河和道路的发展使商品能够迅速到达各地,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两汉文化的繁荣
两汉时期不仅是经济繁荣的时期,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贸易路线
火车桥路是当时繁忙的贸易路线 之一,连接了不同地区的商业活 动和交流。
货币的使用
使用货币促进了交易和商品流通, 方便了商业的发展。
两汉货币和交通的发展
1
货币的兴起
两汉时期的货币系统逐渐发展完善,各种型号的铜钱开始广泛流通。
2
交通网络的建设
随着交通网络的建设,商品的运输更加便捷和高效。
3
运河和道路的重要性
两汉经济的主要特点
多元化
两汉经济表现出多样性,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多个领域。
发达的商业网络
创建了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了商品的交流和物质的流动。
技术的进步
新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精品历史课件】历史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精品历史课件】历史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军事、外交
两汉的经第济16和课社会生活
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7.唯物辩证法
丝织业:已使用——。
冶铁业:杜诗发明了——,
利用——鼓风冶铁。 ——兵器取代了——兵器。 ——制作方法诗中国发明的
素纱禅衣
这是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 中出土的素纱禅衣;它是由精制的罗纹绢 制成,因其没有颜色,因此而得名“素纱 禅衣”。 这件禅衣长128厘米,重约49克, 折叠后可以握在手中,可谓薄如蝉翼, 轻如鸿毛,由此可见,汉代纺织业已
世界 俄国十月革命
现代史
(1917年)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到来 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
五四运动(1919年)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界 新中国成立(1949年) 开始社会主义现
代化道路的探索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二)目标 (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 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 ;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 (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 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 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 问题进行论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治理黄河
①汉武帝治理黄河 ②东汉明帝时期:
王景修筑千里黄河大堤。 意义: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 成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 改道。
2.农业的进步 • 、农具的进步:
• 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犁壁。比欧洲 早一千多年。
• 西汉时出现了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2.繁华的东西二 京: 西京:长安
东京:洛阳
特点: ①规模宏大 ②人口众多 ③设施完备
④市场独立
东汉集市画像砖
3、重农抑商的政策:
• 原因:
• 为防止农业劳动力流失,影响农业生产, 并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 内容:
• 禁止商人穿用丝织品,携带武器和乘车 骑马; • 加倍征收商人的人头税; • 商人及其子女不准入仕做官等。
小结:
• 本课主要从经济角度讲述两汉的历史。 • 注意对治理黄河和农业进步、丝织和冶 铁技术的提高。
大 大 加 快 了 播 种 的 速 度
耧Hale Waihona Puke 车、耕作技术的进步:二牛抬杠
提高了耕作速度和效率
、农作物的种植:
• 汉朝时,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 桑麻广泛种植。
二、丝织业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1.丝织业:
• 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 • 丝织技术:染色的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 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 中原地区的丝绸,不仅为国内各族人民喜 爱,也为外国人叹服。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仅重49克)
长 沙 马 王 堆1 号 汉 墓 女 主 人 辛 追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几何纹绒圈锦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菱纹绮
提花机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金银火焰印花纱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 的考虑,对维护封建统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 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动也受到压抑。而且 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 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 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重商抑 农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 展,但它导致了中国被远远的甩在世界工业 文明潮流的后面。
• 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 用,为深耕细作创造了条件。当时 的深耕就是要耕到有底墒(种庄稼 以前土壤中已有的水分)的地方, 这样才能做到既可消灭杂草,又能 防治害虫,从而达到连年丰收的目 的。战国时期牛耕图,反映这时期 的农业耕作技术已向精细化的方向 发展。
一、农业的进步
1、水利 汉武帝 治理黄河 ①西汉:_______ 王景 治理黄河 ②东汉:明帝时_______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人也)。”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具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 杜诗传》
请说出史料中的人物、发明及意义
水排
• 水排的用途:水力鼓风冶铁; • 水排的优点:节约人力、畜力、供风 稳定,能量大、炉温高、提高冶铁质 量。 • 水排的评价: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 千多年。
第 13 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请你欣赏:黄河岸边农村的田园风光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 汉盛世奠定基础。 2、对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有所了 解。
知识点、一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黄河的治理 • 汉武帝治理
• 东汉明帝治理 ——王景主持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 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与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自主预习】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师: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在两汉时期是如何注重兴修水利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框: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回答问题:在何时,谁对黄河进行了治理,效果如何?学生阅读,回答明确:1、汉武帝时下令治理黄河。

经过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2、东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多媒体展示答案和相关图片)师: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汉代的农耕技术和农具也随之进行了很大的改善,农作物的种植也广泛起来。

学生阅读了解:汉朝的农耕技术和农具有很大改进。

1、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

2、耧车(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是一种播种工具。

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治理黄河(1)背景: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洪灾严重。

(2)治理的情况①西汉: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

②东汉:下令水利专家主持修河。

2、农业的进步(1)农具的进步:①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②牛耕普遍采用的耕作方法。

③还出现了新型播种工具,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2)农作物的种植:汉代已经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多种。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大量种植。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1、丝织技术:已经使用,染色的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

中原地区生产的丝绸,不仅为国内各族人民喜爱,也为外国人叹服。

2、冶铁技术:(1)汉代的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列。

(2)水排的发明:东汉的南阳太守,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提高冶铁质量。

水排的利用,比早一千多年。

(3)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4)西汉时发明了炒钢法。

三、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1、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1)人物:(2)措施: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3)意义:抑制了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的大一统。

2、商业的繁荣:西汉的都城和东汉的都城,人称“东西二京”,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3、重农抑商政策:汉朝统治者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

为防止农业劳动力流失,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汉高祖刘邦曾下令禁止商人穿用丝织品,携带武器和乘车骑马;加倍征收商人的人头税;商人及其子弟不准入仕做官。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53张ppt)课件(共53张PPT)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53张ppt)课件(共53张PPT)

杜诗水排
杜诗,河南汲县(今卫辉)人。光武帝时,任侍御史。 建武七年(公元31年),在任南阳太守时,通过总结前人劳 动生产经验而创造出水排(水力鼓风机),运用水力传动机 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 具,用力少而见效多。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使郡 内富庶起来。有“杜母”之称。南阳人称赞说:“前有召父 (召信臣),后有杜母”。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汉代的丝织业
汉代的丝织水平技术已经十分高 超,不仅被国内的人民所喜爱,还受 到外国人民的欢迎。
2.汉代的冶炼技术
汉代的冶炼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 先进的。
古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提花机
提花的工艺方法源于原始腰机挑花,汉代时这种工艺 方法已经用于斜织机和水平织机。通常采用一蹑(脚踏板) 控制一综(吊起经线的装置)来织制花纹,为了织出花纹, 就要增加综框的数目,两片综框只能织出平纹组织,3—4 片综框能织出斜纹组织,5片以上的综框才能织出缎纹组织。 因此,要织复杂的、花形循环较大的花,必须把经纱分成 更多的组,多综多蹑的花机逐步形成。据《西京杂记》载: 有巨鹿人陈宝光妻所织散花绫“机用一百二十蹑”,这么 多的综蹑织造起来十分烦琐,到了三国时马均“旧绫机丧 功费日乃思绫机之变”改六十综蹑为十二综蹑,采用束综 提花的方法,即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两汉时期是我 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和手工 业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当时居于世界领 先地位,是我国的骄傲。
重点
两汉经济的发展的表现,农业和 手工业的发展成就。
难点
正确分析和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 的原因。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治理黄河
古代的黄河下游经常决口,给当 地的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汉武帝 和东汉明帝都曾经下令治理黄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