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教案
八年级美术上册《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创作一幅以敦煌壁画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内容:
a.创作指导:讲解创作要点,如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b.创作实践:学生动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c.互评互鉴: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敦煌石窟的资料,为下一节课的拓展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美术课程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备基本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敦煌石窟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充满好奇。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敦煌石窟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d.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评价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e.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b.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从艺术表现、创意构思、技能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背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2.采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美术创作方法,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教案-1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分析石窟艺术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石窟的设计特点和文化由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石窟艺术的造型、色彩、材质的了解。
难点:对于石窟艺术是我们古代艺术宝库的理解。
关键:对佛教文化的简单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敦煌这个地方吗?有没有同学知道敦煌在哪里,以什么最著名呢?自由汇报:今天我们就来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敦煌的知识探讨一下。
首先把你们已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有关知识说说。
自由汇报后,预习的时候,你们发现了哪些你不甚了解和想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教授新课肯定同学们所做的努力,并赞扬学生找的内容很丰富,但你们能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石窟文化的内涵呢?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猜猜或想想它们的由来和制作,便引出探究质疑的过程。
在欣赏敦煌石窟的相关图片之中,以开阔学生眼界为基础,有选择地激发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质疑,分出教学的侧重点。
允许学生自由,无拘束地在探究质疑过程中,在小组成员的交流下,大胆地发现和评论。
讨论石窟艺术是一种包括建筑、雕塑、壁画等的佛教艺术。
它源于印度,本是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在山岩间开凿的。
印度的石窟艺术通过我国西北的丝绸之路和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约公元2世纪)传入我国。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极为兴盛。
菩萨是地位仅次于佛的第二类尊神。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的菩萨像,面形丰圆,肌肤结实丰腴,体现了唐代人物造型的共同特征。
同时,宗教人物的世俗化倾向十分明显。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一处。
它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经过北梁、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代,历时一千多年,现存洞窟492个(近几年又有新的发现),窟内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躯。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也是世界古代艺术的宝库。
赏析具体欣赏分析敦煌莫高窟的《西方净土变中之舞乐》佛教中所说的“西方净土”是指佛教居住的地方,佛经中说那里没有痛苦,只有欢乐,故俗称极乐世界。
初中美术冀美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美术冀美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敦煌飞天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对其几个主要时期的特点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敦煌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热爱旅游但要文明旅游。
(让学生在轻松环境感知美欣赏美)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基础,思想较为成熟,好奇心强、探究欲也强,但本课的敦煌艺术虽灿烂辉煌,博大精深,且涉及的知识量太大,离本地学生的实际太远,如处理不当,便会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究能力达不预期的效果。
因此本课讲述的内容不宜过多,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飞天的发展为主线,化繁为简,让学生理解、接受,逐渐探索。
也因为牵扯的佛教知识过于渊博,老师也有意的进行了回避。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敦煌飞天的主要艺术特色(鼎盛时期)。
教学难点:佛教与之相关的知识。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我介绍,情境激趣(自我介绍,设置情境)各位同学大家好,上课之前先做自我介绍吧,我叫李江蕊,我不仅是个美术老师,我还是个健美运动员,曾参加河北省健美比赛获得49公斤级冠军,你们来摸摸我的手臂肌肉是不是够强劲?除了健身,我还是个旅游爱好者---一到周末我就变身“驴友”出去爬山涉水,寒暑假我还会来个自驾游在外远游几日。
你们猜我在2015年已经去过多少个地方了?30多个地儿。
(PPT)这还不包括我经常去的岔河景区和滹沱河景区太平和景区。
(视频展示,激发兴趣)今年寒假我要继续我的旅行,我要去的这个地方是我特别向往的,是哪里呢?------嗯,欣赏一段视频,大家猜猜我想去哪里。
(视频舞蹈飞天)对了,我要去敦煌!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拥有着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PPT)敦煌莫高窟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飞天成了敦煌的名片。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美术教案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美术教案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美术教案一、敦煌石窟的历史与现状敦煌石窟位于我国甘肃省敦煌市郊,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36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石窟内保存了丰富多彩的壁画和雕塑,内容涉及宗教、文学、历史、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展现了我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敦煌石窟的保存现状并不乐观,壁画和雕塑受到了空气污染、人为破坏、自然侵蚀等多重威胁,亟待有效的保护与修复。
二、敦煌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敦煌石窟的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壁画的绘画技法极为精湛,色彩鲜艳夺目,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宗教氛围;雕塑造型生动丰富,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和深厚造诣。
敦煌石窟所展现的佛教题材也是其独特之处,给人们带来了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多重启示。
三、敦煌石窟的美术教案意义探索敦煌石窟的艺术之美,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艺术、世界艺术史,以及佛教艺术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石窟的壁画和雕塑可以作为美术教学的范本,敦煌石窟美术教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的特色和传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和雕塑技法。
敦煌石窟的故事也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四、撰写敦煌石窟美术教案的建议与思考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敦煌石窟艺术作品,介绍其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分析其构图、造型、色彩、题材等方面的特色。
2. 结合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修复现状,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关注和参与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3. 运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展示敦煌石窟的艺术作品,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和感受。
4. 引导学生进行绘画或雕塑创作,让他们尝试模仿敦煌石窟艺术的风格和技法,培养其艺术创造能力。
五、个人观点与建议敦煌石窟的壁画和雕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尊重。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敦煌莫高窟美术教案2. 学科领域:美术3. 年级段:小学高年级4. 教学时长: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基本概况,知道它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2. 引导学生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等艺术形式,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艺术特点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敦煌莫高窟的相关知识,准备发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敦煌莫高窟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 简介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及基本概况。
2) 讲解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包括壁画、彩塑等。
3) 分析敦煌莫高窟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3. 作品欣赏1) 展示敦煌莫高窟的代表性壁画、彩塑等作品。
2) 引导学生从色彩、线条、造型等方面欣赏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4. 创作实践1) 学生根据对敦煌莫高窟的理解和欣赏,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2)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敦煌莫高窟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拓展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其他中国古代艺术形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描述敦煌莫高窟的基本概况和艺术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敦煌莫高窟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3. 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够体现对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是否清晰地传达了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和历史地位。
2.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作品欣赏和创作实践,他们的反馈如何。
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讲解时间分配、学生参与度等。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敦煌莫高窟的实体展览,加深对敦煌艺术的理解。
桂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课件

敦煌石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 遗产之一,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 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 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
因其各石窟的艺术风格同属一脉,主要石窟莫 高窟位于古敦煌郡,且古代敦煌又为本地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故统称敦煌石窟。
石窟简介
艺术特色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 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 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 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 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 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 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 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 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 25公里的画廊。
艺术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 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 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 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 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 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 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 小的第37。
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 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 已不存。
地理位置
莫高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安西县、肃北蒙 古族自治县和玉门市境内。,中国甘肃省敦煌市 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 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 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
人文历史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 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 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 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 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死亡后掩埋的场 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 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 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 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敦煌艺术说课稿

敦煌艺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敦煌艺术》。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说教材:本课是以敦煌石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我国其他三处著名石窟(甘肃天水麦积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从石窟艺术中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也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敦煌石窟艺术的基本情况。
过程方法目标:2.欣赏敦煌艺术的经典作品,尝试探索敦煌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3.结合敦煌石窟的历史变迁及保护问题,提高对古代文化遗迹的保护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因为《敦煌艺术》强调艺术性,所以我确定重点:对敦煌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2)由于学生欣赏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把难点定为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观察体验法: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以形象思维为主。
为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我将充分运用了课件-情景再现的直观功能。
2、启发引导法:按照“学—做—评”的思路进行教学,启发学生观察理解和动手操作。
3.小组讨论法:我将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总结,突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教学准备:视频课件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4分钟我将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纪录片《敦煌》的片头曲《遥远的心》导入。
板书课题:敦煌艺术片头对敦煌的经典艺术形象给予精彩展现,全方位的画面场景,可以引领学生穿越时空局限,真实的欣赏体味到敦煌艺术的璀璨。
同时也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且产生想去了解的浓厚兴趣。
13.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冀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13.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冀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理解敦煌石窟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分析敦煌石窟壁画的造型、色彩和表现技巧•鉴赏敦煌石窟的名作壁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敦煌石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能够以敦煌石窟艺术的风格和特点为切入点,分析壁画造型、色彩和表现技巧•熟悉敦煌石窟中著名的名作壁画,了解其题材、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艺术鉴赏水平•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互动式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文化的情感,提升其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通过欣赏敦煌石窟的艺术,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敦煌石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敦煌石窟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敦煌石窟名作壁画的分析鉴赏2.教学难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敦煌石窟名作壁画的象征意义解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敦煌石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以及敦煌石窟艺术的风格和特点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敦煌石窟名作壁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敦煌石窟的艺术表现方式,进一步分析其形式、内容和象征意义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以敦煌石窟的艺术作品为例,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风格和特点的异同4.互动式教学法:•通过PPT、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的呈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五、教学步骤1.引入(5min)通过PPT播放敦煌石窟的壁画图片,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等。
2.讲授(15min)讲解敦煌石窟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基本情况以及其艺术特征、风格、表现技巧等。
3.案例分析(35min)选取敦煌石窟的名作壁画,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分析石窟艺术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石窟的设计特点和文化由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石窟艺术的造型、色彩、材质的了解。
难点:对于石窟艺术是我们古代艺术宝库的理解。
关键:对佛教文化的简单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敦煌这个地方吗?有没有同学知道敦煌在哪里,以什么最著名呢?
自由汇报:今天我们就来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敦煌的知识探讨一下。
首先把你们已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有关知识说说。
自由汇报后,预习的时候,你们发现了哪些你不甚了解和想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教授新课
肯定同学们所做的努力,并赞扬学生找的内容很丰富,但你们能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石窟文化的内涵呢?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猜猜或想想它们的由来和制作,便引出探究质疑的过程。
在欣赏敦煌石窟的相关图片之中,以开阔学生眼界为基础,有选择地激发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质疑,分出教学的侧重点。
允许学生自由,无拘束地在探究质疑过程中,在小组成员的交流下,大胆地发现和评论。
讨论
石窟艺术是一种包括建筑、雕塑、壁画等的佛教艺术。
它源于印度,本是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在山岩间开凿的。
印度的石窟艺术通过我国西北的丝绸之路和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约公元2世纪)传入我国。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极为兴盛。
菩萨是地位仅次于佛的第二类尊神。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的菩萨像,面形丰圆,肌肤结实丰腴,体
现了唐代人物造型的共同特征。
同时,宗教人物的世俗化倾向十分明显。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一处。
它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经过北梁、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代,历时一千多年,现存洞窟492个(近几年又有新的发现),窟内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躯。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也是世界古代艺术的宝库。
赏析
具体欣赏分析敦煌莫高窟的《西方净土变中之舞乐》佛教中所说的“西方净土”是指佛教居住的地方,佛经中说那里没有痛苦,只有欢乐,故俗称极乐世界。
虽然它并不存在,但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幻想和向往。
图版中表现的只是这一幅壁画的一个局部。
它着重表现所谓极乐世界其乐无穷的景象。
六个人组成的乐队分列两旁,中间一舞伎反弹琵琶,边弹边舞,姿态十分优美。
整个画面用线简练、流畅、色调柔和,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唐代的音、舞蹈和服饰还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