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
教育心理学简答分析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答: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2.说说学与教的过程的模式(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过程。
(2)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当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研究取向日趋全面,关注教和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素2.关注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的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4.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以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5.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将逐步完整化、系统化,进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
二、辨析题1.教育心理学重在揭示教育教学条件下的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应用,为课程和教学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答:正确。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分支,为课程和教学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2.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答:错误。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它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3.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答:正确。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4.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
答:错误。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简答题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6-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智力的概念: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智力理论: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力理论此阶段的智力理论主要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
心理学家们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力,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
这些智力理论, 都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904)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
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理论: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评价: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改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心理学基础》智力、性格气质

抑郁质
抑制型(忧郁青年)
他们一看电梯那么多人, 心想这电梯能承受得住 这么多人吗?在忧郁中 电梯门关上了。
小
组
讨
抑郁质和 抑郁症是
论
一样的吗?
气质有 好坏之 分吗?
第三 部分
理解运用,巩固总结
请欣赏“迟到之后”的故事
彼得
瓦达
保罗
杰克
气质无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判 断,气质也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 和成就高低,因此气质本身是无 任何好坏之分的。
IQ是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也称“比率智 商”,计算公式为:
1949年, 由德国心 理学家斯 腾提出
智商分级标准
智商等级 130 以上 非常优秀 120~129 优 秀 110~119 中上(聪明) 90~109 中 等 80~89 中下(迟钝) 70~79 临界状态 70 以下 智力缺陷
超常儿童
二、智力理论
(一)二因素论 代表人物: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 主要观点:人的智力由两种因素构成,即一般 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一般因素是不同智力活动所共有的因素,体现了 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是智力的关键和基础。 特殊因素是完成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所必须具备 的因素。
(二)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 主要观点:卡特尔采用因素分析的
气质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 稳定的动力特征。
(二)气质概念的理解
第一,气质是 个体心理活动 的动力特征。
速度——知觉的速度、情绪动作反应
的快慢
强度——情绪的强弱、意志的坚强程
度
稳定性——注意持续时间的长短、情
绪的起伏变化
指向性——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事物
大学《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及答案汇总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答: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答: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6-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答:6-12岁的小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
在这一阶段,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是:(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能改变;(4)思维具有可逆性。
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3)不平衡性.不同个体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起步发展可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具有不平衡性.(4)差异性.同一种心理机能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简述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区别与联系。
答:流体智力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
教师招聘备考之智力的相关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智力素)。智力由一种单一的一般因素和系列的特殊因素所构成。按斯皮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二、卡特尔的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主张智力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流体智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他认为流体智力是人的一种潜在智力,主要和神经生理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很少受社会教育影响,它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联系。例如,瞬时记忆、思维敏捷性、反应速度、知觉的整合能力等。晶体智力则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受文化背景影响很大,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是流体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例如,知识、词汇、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它包括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能力密切联系着。一些研究表明: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发展是不同的,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而变化,到三十岁时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晶体智力二十多岁到达顶峰之后,继续缓慢上升。
五、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把人的智力分为九种:(1)言语-语言智力;(2)逻辑-数理智力;(3)视觉-空间智力;(4)身体-运动智力;(5)音乐-节奏智力;(6)人际智力;(7)内省智力;(8)自然观察智力;(9)存在智力。加德纳认为,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该理论的意义:帮助每一名学生发展天赋上的优势,人尽其才;每个人优势的潜能不同,接受知识的方式也应不同。
三、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从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可划分为150多种独特的智力因素。第一维度是智力的操作过程,即心理活动或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这5个因素;第二维度智力加工的内容,即心理加工的信息材料,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第三维度是智力加工的产物,包括6个因素,即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应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论述题

名词解释1.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景中由教育情景的参与者单独或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2.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一种只能理论。
他认为,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狭窄,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忽略了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因此,他认为人至少拥有8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3.认知结构:是指一组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十一系列相互关联、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于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4.建构主义: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5.命题网络: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命题网络,或称为语义网络。
命题按层次网络结构储存,相互有联系的信息组成网络。
6.专门心智技能:是为某种专门的认知活动所必须的,也是在相应的专门智力活动中形成发展和体现出来的。
如默读、心算、打腹稿等。
7.酝酿效应:有时候学习者尽力去解决复杂的或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多努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就会对问题解决起到关键作用。
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
8.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元认知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①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概念②对任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9.抗拒诱惑:就是在具有诱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为上不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0.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学习自我教学性的材料(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

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一.智力的结构说1.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理论2.弗农(p.e.vernon,1961)提出了智力层次结构理论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⑴吉尔福特(guilford,1967):提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智力因素理论。
他认为每个智力因素可由操作、内容、结果这三个维度确定。
⑵吉尔福特(guilford,1982):假设有思考、记忆、发散生产、聚合推理和评价这五种基本的操作。
二.智力的因素论1.二因素论斯皮尔曼(c.spearman,1927)认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分别为普遍因素(g),特殊因素(s)。
2.群因素理论瑟斯顿(l.l.thurstone,1938)提出七种因素或基本心理能力:数字计算(n)、语句流畅(w)、语文理解(v)、联想和记忆(m)、一般推理(r)、空间知觉(s)、知觉速度(p)。
3.卡特尔的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卡特尔(raymond cattell,1963)提出了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1.加德纳多重智力理论加德纳(1983)认为,智力是复杂而多维的,他提出了一个超iq测验定义的理论。
加德纳(1986)将智力定义为:是个体能够解决问题或产生符合特定文化背景要求的一个或一组能力。
他提出了八种智力:逻辑——数学、言语、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斯滕伯格智力三因素理论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1988)提出了智力的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成分、经验、情境。
3.pass模型达斯(j.p.das)提出了研究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五.真正智力理论perkins( 1995) 提出了真正智力理论。
人格心理学简答论述

⼈格⼼理学简答论述名词解释1、特质:决定个体⾏为的基本特性,是个性的有效组成因素,是测评个性的基本单位。
2、中⼼特质:⼀个⼈具有的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个⼈⾏为的⽅⽅⾯⾯。
3、⾸要特质:它的概括性⽐⾸要特质低,是构成个性结构的主要成分。
它是由⼀些在某种程度上独⽴⽽⼜彼此联系的特质构成的。
4、次要特质:个体的⼀些不重要的特质,往往只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只有关系⾮常近的⼈才知道。
5、超常⼉童三圆圈概念:美国⼼理学家兰祖利提出天才⼉童的⾼⽔平能⼒、责任⼼和创造⼒三者相互重叠相互影响的三圆圈概念。
第⼀个圆圈是超过⼀般⽔平的能⼒,既包括⼀般能⼒,也包括特殊能⼒;第⼆个圆圈是责任⼼有强烈的责任⼼和浓厚的兴趣,有⾃信⼼和毅⼒,⼒图完成任务;第三个圆圈是创造⼒,思维有逻辑性、灵活性和独⽴性,不保守,对新事物敏感、敢冒险、敢创新。
6、能⼒:能⼒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理特征。
7、成功智⼒:斯腾伯格三元智⼒理论中提出的,它包括分析性智⼒、创造性智⼒、实践性智⼒。
8、流体智⼒:以⽣理为基础的认知能⼒,是不依赖于⽂化和知识背景⽽对新事物学习的能⼒。
9、晶体智⼒:以学的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
10、才能:多种能⼒的完备结合。
11、离差智商:韦克斯勒根据智商呈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的事实,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看⼀个⼈的智⼒⾼低,实质上就是看这个⼈在同年龄组⼈的分数分布中所处的位置。
计算公式为:IQ=100+15[(x-x’)/z]其中IQ为离差智商,X为个⼈测验的得分,X’为团体的平均分数,Z 为标准差。
12、⽐率智商:1916年斯特恩最先提出⼼理商数的概念,⼜称⽐率智商。
推孟对此进⾏了改进,为去掉计算中的⼩数,将商数乘以100,其公式为:IQ=(MA/CA)*100%13、⾃我防御机制:⾃我⽤来应付本我和超我的压⼒的⼿段,⾃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时,焦虑将⽆意识地激活⼀系列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式来保护⾃我缓和或消除这种情绪上的不安和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晶体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
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人类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
与流体智力相对应。
晶体智力受后天的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只是某些技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变得无用了。
流体智力指基本心理过程的能力,它随年龄的衰老而减退。
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它与教育、文化有关,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另外,晶体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流体智力
fluid intelligence翻译为流动智力;流体智力或者液态智力。
流体智力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
与晶体智力相对应的概念。
流体智力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
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
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
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
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流体智力的特征是: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