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知识与智力的区别和联系:简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区别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曲线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曲线
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曲线,这可有意思啦!
你知道吗?流体智力就像是咱们大脑里的一阵风,呼呼地吹,来得快去得也快。
年轻的时候,这阵风可猛啦,咱们反应超快,学东西那叫一个迅速。
就好像玩游戏,一下子就能通关。
比如说,快速解决数学难题,瞬间记住一堆没规律的数字,这都是流体智力在发挥作用。
可随着年龄增长,这股风慢慢就弱了,到了中年往后,就不那么强劲啦。
再来说说晶体智力,它就像一瓶慢慢酿的美酒,越久越香醇。
这是咱们通过经验、学习积累起来的智慧。
随着咱们长大,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读的书越来越厚,晶体智力就不断上涨。
小时候可能不太懂事儿,处理问题毛毛躁躁的,可长大了,经历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多了,这就是晶体智力在成长呢。
你看啊,流体智力在咱们青春年少时闪闪发光,让咱们在各种新挑战面前勇往直前。
而晶体智力呢,则是岁月送给咱们的珍贵礼物,越年长越宝贵。
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能一直保持流体智力的风不停,晶体智力的酒越酿越香,那该多好呀!不过呢,这也只是想想啦,毕竟这两条曲线有它们自己的规律。
咱们能做的呢,就是在流体智力旺盛的时候,多多学习新知识,积累经验,为晶体智力的成长打下好基础。
等到流体智力慢慢下降,咱们还有满满的晶体智力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所以呀,别担心年龄带来的变化,每个阶段都有咱们独特的智力优势,好好利用它们,就能让咱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怎么样,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这两条智力曲线很神奇呢?。
能力的二因素理论名词解释

能力的二因素理论名词解释能力的二因素理论是心理学上的一个理论,也被称为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心理学家R. Cattell于1963年提出。
它认为智力的表现不仅仅取决于智力的绝对水平,还受到智力的两个维度的影响,即流体智力和结晶智力。
首先,流体智力是指个体在无法事先准备或学习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涉及到在新颖的情境中快速分析、推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流体智力强调个体的思考能力和反应速度,不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一个具有较高流体智力的人可以迅速适应新的挑战和情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相对而言,结晶智力是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累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
它代表着个体在特定领域内的知识、词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结晶智力强调长期学习和经验对智力表现的影响。
一个具有较高结晶智力的人可能在特定领域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词汇量和分析能力。
能力的二因素理论认为,流体智力和结晶智力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个体的智力表现。
高水平的流体智力可以帮助一个人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快速适应和解决问题,而高水平的结晶智力则可以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适用的策略,并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这两种智力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个体整体的智力水平。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人的流体智力高于结晶智力,而在其他情况下则相反。
因此,能力的表现不仅取决于个体对问题的思考方式,还受到个体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
除了流体智力和结晶智力,情境因素也对智力表现产生影响。
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都可能对个体的智力表现起到辅助或限制的作用。
例如,一个人在特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能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更为重要。
能力的二因素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解释智力表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框架。
它强调了思考能力和知识的相互作用,并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流体智力和结晶智力的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并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
总之,能力的二因素理论是一个有关智力表现的重要理论。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心理学作业3形考任务答案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心理学作业3形考任务答案心理学作业3(第7~第9 章)一、名词解释(每题2 分,共24 分)1. 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2.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就是因意外得到奖赏或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时产生的感受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
4.心境、激情和应激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5.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而产生原动力,由此推动个体的行为。
6.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7.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9.成就目标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一种信念系统”。
10.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11.能力与智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心理特征。
智力:是指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一般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
12.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简答题(每题4 分,共40 分)1. 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答: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区别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区别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
流体智力是与晶体智力相对应的概念,流体智力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
水晶智能是指以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技能、语言技能、判断、联想能力等。
被人类学会的,对应的是流体智能。
举例:1.流体智力是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图形关系的识别等,不受教育和文化的影响。
2.水晶智能: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能。
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
,一直比较稳定。
然而,流体智力往往下降缓慢。
扩展资料:一、理论基础晶体智力受后天的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只是某些技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变得无用了。
流体智力指基本心理过程的能力,它随年龄的衰老而减退。
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它与教育、文化有关,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二、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
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一般人的流体智力在20岁以后达到顶峰,30岁以后下降。
智能的特点是能以快速准确的反应判断不熟悉事物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流体智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晶体智力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区别 3区别:流体智力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
联系: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都属于G因素,它们通常都参与到任何活动中,其中流体智力是晶体智力的基础。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
晶体智力是指在实践中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人类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与流体智力相对应。
2020泉州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流通和晶体智力

定义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
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人类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
与流体智力相对应。
理论基础晶体智力受后天的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只是某些技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变得无用了。
流体智力指基本心理过程的能力,它随年龄的衰老而减退。
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它与教育、文化有关,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另外,晶体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相关阅读: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翻译为流动智力;流体智力或者液态智力。
流体智力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
与晶体智力相对应的概念。
流体智力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
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
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
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
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流体智力的特征是: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考试部分资料整理

动机理论◆本能论首先,本能论由詹姆斯和麦独孤提出。
该理论认为:①人类的本能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②所有的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③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种成分;④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的。
支持该理论的还有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的生本能与死本能。
①“生的本能”: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例如,饥饿的本能、生殖本能、害怕危险的本能等。
②“死的本能”:当死的本能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一种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它是愤恨的动机,侵犯的倾向,它在仇恨和侵犯中充分地表现出来。
当对外界有所破坏的时候,死的本能没有必要来毁伤自我。
但是,当向外侵犯受到挫折时,死的本能往往退回到自我内部,成为一种自杀倾向。
人的每一种动机都是无意识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混合物。
还有马斯洛需要层次模型,认为人类行为是由生来就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所决定的。
劳伦兹印刻效应可以很好的解释本能论,所谓印刻效应指的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驱力减少理论该理论由赫尔提出。
其主要内容为:(1)赫尔假定个体生存就会有需要,需要会产生一定的驱力,给有机体提供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所以寻求驱力降低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动机。
(2)赫尔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从经验中习得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即是由习惯来支配的。
因此,他强调经验、学习,认为学习对个体成功适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3)赫尔认为,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驱力可以来自内部刺激,称为原始驱力;也可以来自外部刺激,通过学习得到,称为获得性驱力。
(4)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P=D*H。
◆唤醒理论该理论主要是由赫布和柏林提出的。
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答: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2.说说学与教的过程的模式答:(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3.当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研究取向日趋全面,关注教和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2.关注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的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4.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以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5.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将逐步完整化、系统化,进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
二、辨析题1.教育心理学重在揭示教育教学条件下的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应用,为课程和教学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答:正确。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又分支,为课程和教学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2.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答;错误。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它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3.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答:正确,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4.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答:错误。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简答题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6-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答:6~12岁小学生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特点主要有:1思维发展达到守恒:2.思维发展已经摆脱了自我中心:3.能够掌握包含的概念,理解总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4.思维活动月有序列性,能够将物体从小到大或从多到少排序:5.思维活动不再受知觉到的事物形象左右,能初步对事物内隐的实质作出反应。
简述知识与智力的区别和联系-简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区别

简述知识与智力的区别和联系|简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区别知识多久意味着智力高?知识与智力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述知识与智力的区别和联系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简述知识与智力的区别和联系知识与智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属性及其联系的认识,以知觉、表象、概念等心理形式存在。
知识是可以通过书籍或其他人造物独立于个体之外的。
知识按照内容分,可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按照人对知识的反映程度分,可分为反映事物外部属性、外部联系的感性知识,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联系的理性知识;按知识的来源分,可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直接知识是人类从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得的,间接知识是人通过书本学习或其他途径获得的,但从其总体说,都来源于实践。
知识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一生也只能掌握其中极其有限的部分。
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大脑的功能,是使人能够顺利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基本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一般认为,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它保证人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
所以智力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环境的多种能力的总和。
由于智力包括几种不同的能力,因此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能力或专长并不能等同于高智力。
例如有的人记忆特别好,但逻辑思维差;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好,但实践能力差等等,这只能说某人在某方面发展得不错,不等于智力发展的一定好。
知识与智力的关系知识与智力不能等同。
有人常常把知识与智力混淆不清,以为知识多就是智力高,其实知识并不等同于智力。
知识是智力发挥作用的基础性要素,而智力的高低部分取决于相关知识在量上的积累。
有的孩子学了许多知识,但不知其中的道理,因为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机械地记忆,不能举反三,触类旁通,缺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知识多而智力水平不高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知识与智力的区别和联系|简述流体智力和晶
体智力的区别
知识与智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属性及其联系的认识,以知觉、表象、概念等心理形式存在。
知识是可以通过书籍或其他人造物独立于个体之外的。
知识按照内容分,可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按照人对知识的反映程度分,可分为反映事物外部属性、外部联系的感性知识,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联系的理性知识;按知识的来源分,可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直接知识是人类从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得的,间接知识是人通过书本学习或其他途径获得的,但从其总体说,都来源于实践。
知识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一生也只能掌握其中极其有限的部分。
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大脑的功能,是使人能够顺利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基本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一般认为,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它保证人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
所以智力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环境的多种能力的总和。
由于智力包括几种不同的能力,因此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能力或专长并不能等同于高智力。
例如有的人记忆特别好,但逻辑思维差;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好,但实践能力差等等,这只能说某人在某方面发展得不错,不等于智力发展的一定好。
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知识与智力不能等同。
有人常常把知识与智力混淆不清,以为知识多就是智力高,其实知识并不等同于智力。
知识是智力发挥作用的基础性要素,而智力的高低部分取决于相关知识在量上的积累。
有的孩子学了许多知识,但不知其中的道理,因为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机械地记忆,不能举—反三,触类旁通,缺乏创造性地解决
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知识多而智力水平不高的例子。
有的孩子能将
平日所得到的知识经常运用头脑去思考,智力很快就得到发展。
如
有一个四岁半的孩子,人家开玩笑地问她:“两只牛和两只马相加
等于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一定无法回答,人们都知道,不同单位
不能相加。
但是这个孩子思考了一下就回答:“等于四只会耕田的
东西。
”出乎意外的,一个四岁半的孩于给出了这样一个具有创造
性的答案。
他的知识是从图画书上得来的,知道马、牛都是耕田的
东西。
可见这个孩子虽然获得的知识并不多,但他能运用所获得的
知识,通过注意、观察、记忆和思考,使自己的智力得到提高。
知识和智力虽然不能等同,但它们之间是统一的。
智力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掌握知识的难易和速度又
依赖于智力的发展水平。
它们的联系和统一表现在:
(1)知识和智力同时存在于一个认识活动中。
就知识来说,它是
以表象、概念、定理、原理、公式、结论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存在;就智力来说,它是以观察、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
来认识客观世界。
思维着的内容和智力活动不可分,没有无内容的“智力活动”,也没有无智力活动的“思维内容”。
(2)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只有有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去进行某方面的智力活动,缺
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某方面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
活动。
所谓的“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其中“眉头一皱”是智力
活动,“计上心头”是通过思考得到的新见解。
“计”的产生的基
础则是相关方面的大量知识,离开了知识,“计”是无从产生的。
所以没有知识,智力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此可见,智
力发展对知识是有依存关系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单纯的智力训
练是不可能进行的。
这就是说,没有无知识的“智力型”人才,没
有不传授知识而单纯发展智力的教育活动,把“知识”与“智力”
对立起来的提法是不科学的。
所以说,一个人的智力是在学习和掌
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得到
完善和发展的。
(3)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智力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
掌
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又依赖于一定的智力,智力水平高,学得就快,就顺利,就好;智力水平低,学得就慢,就困难,就差。
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
知识是人类
从各个途径中获得得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
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
感觉、交流、推理。
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
知识的
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罗伯特⋅格兰特指出,
尽管“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激发了世界上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兴趣,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
从类型学看,知识可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独有知识和共有知识、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
20世纪50
年代,世界著名的科学学大师迈克尔⋅波兰尼(卡尔⋅波兰尼的弟弟)
发现了知识的隐性维度,并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
知识的概念是哲学认识论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1.才智与勇力。
《管子·形势解》:“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则身逸而福多。
”汉班彪《王命论》:“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
力求。
”唐吴兢《政要·辩兴亡》:“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
”明刘基《放歌行》:“龙蛇未分明,智力正争强。
”
2.人能认识、理解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周建人《达尔文“进化论”是怎样吸引着我的》:“他的智力并不出众,但他有自己的爱好,并且有毅力。
”《新华月报》1954年第10期:“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
3.智力是指:用智慧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4.智力的不同定义
人们接受和建立知识的能力往往看作是智力。
关于智力,科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定义。
以下是几位科学家对智力的定义。
Wisterw:智力是指个体有意识地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况的一
种潜力,是个体对生活中新问题和新条件的心理上的一般适应能力。
Terman: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Buckinghan: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Storddard:智力是从事艰难、复杂、抽象、敏捷和创造性的活
动以及集中能力和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
Piaget: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使个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Guilford:智力是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
总之,智力可被看作是个体的各种认知能力的综合,特别强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学习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看过“简述知识与智力的区别和联系”的人还看了:
1.简述cookie和session的区别
2.智商的七大能力
3.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4.简述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5.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6.2017政策理论水平相关知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