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德国史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试题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0 年法国外交部长莫内说:“和平只能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

1919 年我们缺少和平,是因为我们实行歧视他人的高人一等的政策。

”他认为在法德交界三角地带的煤钢工业,是互相补充的,由于人为的国界划分和民族主义的形成,造成双方为了这一地区而进行激烈的冲突,任何一方失去这一地带,就感到安全没有保证,于是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和战争,而煤钢工业作为军事实力的关键问题,又使冲突更加严重了。

——摘自《欧洲之父一一莫内回忆录》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最大影响则集中体现于对人类进步信仰的丧失,这种信仰在1914年6月以前曾被视为西方文明的标志。

……毫不夸张地说,战争使欧洲知识界的精英们坠入绝望的精神探索,在战争留下的一片愁云惨雾中寻求答案。

——(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

……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⑴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歧视”德国有关煤钢工业方面的具体表现,这些“歧视”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6分)⑵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6分)⑶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3分)【答案】(1) 具体表现:《凡尔赛和约》规定: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消极影响:导致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使法德间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和战争或使法德冲突更加严重);战后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蔓延,成为30年代纳粹党得以上台的重要原因。

(2)欧洲文明成为人类进步信仰的丧失;在人们心中留下对战争伤亡和破坏的长久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到各个方面。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供大家学习参考!专题十四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多极化趋势主干知识构建Ⅰ.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点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取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猛烈的角逐和斗争,终究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美国权势大大增强,欧洲权势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产生从根本上坚定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连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取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峙,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取猛烈。

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2、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三、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相持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相持与抗争。

2、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Ⅱ.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1、16世纪:英西矛盾。

为争取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

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

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时期,英国屡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

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德国历史大事年表体系

德国历史大事年表体系

德国历史大事年表体系
公元1世纪:古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德国地区被称为日耳曼尼亚,由各个日耳曼部落居住。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部落开始在德国地区形成自己的王国。

公元800年:查理曼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国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公元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引发宗教改革运动,使德国宗教格局发生巨变。

公元1618年-164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德国成为战场,导致德国人口大量减少,经济和社会遭受严重破坏。

公元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被宣布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完成。

公元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战败,签署凡尔赛条约,导致德国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

公元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纳粹党开始掌握德国政权。

公元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成为侵略国家,
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

公元1945年:二战结束,德国被盟军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德成为苏联卫星国家,西德成为民主国家。

公元1989年:柏林墙倒塌,德国重新统一,东德与西德合并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公元1990年:德国重新获得主权,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公元2002年:德国引入欧元作为国家货币,加入欧元区。

公元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德国采取严格措施控制疫情,并成功应对疫情挑战。

以上是德国历史大事的年表,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德国的发展,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历史的曲折和起伏,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坚韧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希望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回顾,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德国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

德国统一的历史背景教案

德国统一的历史背景教案

德国统一的历史背景教案德国统一是指东西德两个国家在20世纪末重新统一为现代德国的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对当时的国际局势和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德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重要时期的背景和影响。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分裂1. 二战结束后的德国二战结束后,德国战败,被盟军分割成四个占领区,分别由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控制。

这四个占领区的管理方针和政治体制存在差异,为后来的分裂打下了基础。

2. 冷战影响随着冷战的爆发,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主要超级大国。

德国东部逐渐受到苏联的影响,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而德国西部则逐渐与美国和西方国家接轨,成为联邦德国(西德)。

二、东西德经济差距与社会分裂1. 经济差异东德在苏联的影响下采取计划经济模式,国家主导一切,但生产效率低下。

而西德则采取市场经济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工业强国,经济繁荣。

2. 社会分裂由于两个德国之间的发展差异,东西德的社会结构也出现明显不同。

东德更加侧重于集体主义和平等,西德则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这导致了两个地区之间的社会分裂。

三、民众渴望统一的情绪高涨1. 共产主义的困境东德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逐渐陷入困境,国内经济不景气,民众面临就业和生活质量的压力。

这加剧了对统一的渴望,许多东德居民开始寻求途径实现统一的梦想。

2. 失业和经济差距东德劳动力市场面临不断扩大的失业问题,而西德却实力雄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使得东德民众对于统一的期待更加强烈,希望通过统一获得更好的经济前景。

四、国际形势演变的契机1. 苏联变革的影响苏联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危机对东德的影响不可忽视。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放政策促使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逐渐走向自由化,东德民众也从这一影响中得到启示。

2. 其他国家的支持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于德国统一的意愿也逐渐增强。

他们认为统一的德国有助于稳定欧洲局势,并对东德进行了一系列的援助和支持,进一步推动了统一进程。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七 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七 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

生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
3.(题点: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英国在政治上一方面“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
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
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主要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民主制与君主制相结合
B.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2.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分裂状况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在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 (2)确立:1871 年德国制定《德意志帝国宪法》。 (3)内容: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内阁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 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实行联邦制。 (4)特点:立宪为虚,君主专制是实,具有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余。 (5)影响 ①积极: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 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②消极: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果《1875年宪法》获得通过。“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
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说明
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 )
A.是保皇派对资产阶级的妥协
B.遵从了卢梭的民主思想
C.受益于政治现实和妥协精神
D.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巨大
答案 C
2.(题点:法国政治权力的分配与制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
视角1 从微观层面分析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的原则。 视角2 从权力的分配与制衡角度,认识美国中央政府与各州、南方与北方以 及联邦政府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视角3 从中美关联的角度,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对美国政治体制的继承和 创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r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魏三欧美代iom与®1第3讲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点全解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 法兰西共和历程:⑴过程:①1789年7月140,法国爆发大革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先后经历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和执政府统治四个时期。

(1)1804年拿破仑•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实行资产阶级军事专政,但法兰西不再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恢复了君主立宪制。

@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

©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巴黎爆发革命,第二帝国被推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布成立。

(2) 实质:复辟与反复辟、民主与专制、共和制与君主制、议会民主制与军事独裁之间的斗争。

(3) 共和之路艰难的原因:①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薄弱,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君主思想作为封建残余长期存在;小农经济发达。

③周围君主制国家的阻挠、干涉。

2.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 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军惨败。

②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③保皇派势力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的政治斗争日益尖锐。

(2) 共和政体的确立:1875年,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3)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①立法权属于议会。

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由普选产生。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他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

他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缔结并批准条约,有特赦权,且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4)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意义:宪法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在法国确立了共和制。

高三历史二轮:国别史(3)——德国

高三历史二轮:国别史(3)——德国

1、14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15世纪后期扩展到德国2、1517年首先开始宗教改革(马丁路德)3、17—18世纪启蒙运动,后期扩展到德国(康德)4、19世纪早期开始工业革命,1871年统一后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5、187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6、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7、德国人马克思与恩格斯:1848《共产党宣言》、1864第一国际、1889第二国际8、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9、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水平赶上并超过英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为争夺殖民地,与英国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10、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结盟,组成三国同盟,疯狂扩军备战。

11、1897年强占中国胶州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论13、1905年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同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6年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14、一战:1914年,支持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挑起一战。

1916年,凡尔登战役惨败,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1918年,向协约国投降。

15、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遭到严重削弱。

16、1929—1933年,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17、1933年,希特勒上台,成为国家元首,建立法西斯政权,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制造国会纵火案,镇压进步组织,疯狂屠杀犹太人。

18、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与日本、意大利组成轴心国集团。

19、1938年9月,召开“慕尼黑会议”,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20、挑起二战: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二战全面爆发。

1940年4月,大举进攻欧洲西部,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北欧许多国家。

1941年6月,对苏发动侵略战争,苏德战争爆发。

1945年5月,柏林战役惨败,德军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欧洲战争结束。

21、19世纪三十年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22、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1949年分裂 1961年柏林墙 1990、10年统一23、1989年,东欧剧变后,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20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20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含答案解析

考点20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选择题1.十四五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在思想上开始觉醒……人们把关注的中心由教会所代表的‘神’转到人类自身上”。

导致欧洲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动力是()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新航路的开辟C.“寻金热”的推动D.世界市场的扩大“十四五世纪”“人在思想上开始觉醒”“人们把关注的中心由教会所代表的‘神’转到人类自身上”,可知描述的是文艺复兴,其产生的根源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未在题干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2.为了深入解读蒙娜丽莎的微笑,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动用了“情感识别软件”,发现她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这份结果令人惊诧。

而这一切都是达·芬奇早就“计划”好的,他认为画家应该留下一些东西给欣赏者去反思、猜测。

这可以说明达·芬奇()A.注重理性主义运用B.充满科学探究精神C.具有浪漫主义情怀D.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应该留下一些东西给欣赏者去反思、猜测”,可知达·芬奇希望欣赏者去感知、发现自我,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故选D项;达·芬奇生活于文艺复兴时期,虽然他也有理性的一面,但并未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对达·芬奇画作的科学探究,没有表明达·芬奇本人是否满怀科学探究精神,排除B项;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末,不符合达·芬奇所处的时代背景,排除C项。

3.教皇代理人在致教皇的信中写道:“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

”这句话表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A.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B.使欧洲出现宗教信仰危机C.彻底动摇了基督教的神学统治D.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可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故A项正确。

4.爱因斯坦称赞经典力学体系时说道:“是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能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能同经验相符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了七月初,是小麦的收获季节,这时候我就把羊群赶到收割过的麦田里,轻松地跟着羊群走就是了。可以在麦田里放十天左右的羊,麦田被拖拉机犁过了就放不了了,只有到其它的地方放羊了。 每当太阳落山了,天色暗淡起来,成群的蚊子密密麻麻地聚集在我的四周,发出令人厌恶的嗡嗡声。它们就不停地往我的脸上扑,我时不时地用双手在眼前快速的合掌拍击一下,总是可以拍死几只蚊子。 这时候天气凉了,羊的食欲增大了,虽然蚊虫很多,我也要坚持一个小时,让羊多吃一些,才能保证每天羊的必须进食量。
夏季放羊比较轻松了,水渠边长着羊喜欢吃的挨着地面生长的野草,由于水源充足,野草长得很快,被羊吃去了嫩叶,隔几天又长出新的嫩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常把羊赶到水渠边,今天在这段水渠放羊,明天 我又换个地方的水渠,就这样捱延着天数和时间。荒滩上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草,羊吃这些野草的叶子和花朵,我有时候走累了,就把羊赶到荒滩上,任羊群自由自在地觅食。拉菲登陆网址
为了让羊吃饱一些,我也经常把羊群赶到农田的地头,因为地头长着浓密的各种野草,又嫩有多,羊一到地头都精神十足地争抢起来,害怕吃不上了。这时候是我最紧张的时候,我要集中精力看护 羊群,一手拿着树条,一手攥着一块土块,随时防备羊群进入农田糟蹋庄稼,随时准备抽打要进入农田的羊,只要看见有嫌疑进入农田的羊,我就用树条抽打羊的脑袋,距离远一点的羊,我来不及跑过 去,就用手中的土块扔向它们。手中的土块扔出去了,又立马捡起一块攥在手里。在地头放羊虽然累一些,紧张一些,但是羊吃得快饱得也快,所以每天我都在农田的地头放半个小时的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