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综述

合集下载

众技在身方能施展“气”功——页岩气开发技术综述

众技在身方能施展“气”功——页岩气开发技术综述
采 收率大约是 直井 的3 ( tr G, 倍 Waes 2)6),在 B re 页岩核心地区 ,水平 ( 0 an t t 井 的月最大产量能达到直井的4 ( e 倍 Jf
Ha d n,2)5)。 ye ( 0
气井 水平 钻 技 术 的前 沿技 术 ,也是
对于 水平 井 段长 、产层 多 的井 , 水平 钻井 技 术的 发展 方 向 。其旋 转导 常根据储层的含气性特 点进 行多级 分段 向 系统按 其 导 向方式 可 分为 推靠 钻头 压裂 。多级压裂技术是页岩气井水力压 式 ( uht i)和指向钻头式 ( on Ps h t eB P it teB t h i )两种 , 目前Ba e g e 、 k rHu h s Hal utn c lmb re等公 一的技 lb ro 、S hu eg r i J 裂应 用最广泛 的技术 ,日前美国页岩气 井有8 %的井是 采片水平井 和多级压 裂 5 j
岩 气井测井 、录井 、固井 、完井 、监测 控 制 压 力钻 井是 通过 控 制钻 进 过
裂 、同步压裂 、水 力喷射压裂及重复压
裂等技 术。 1 9 年 之前 广泛使 用 大型 水 力压 97 裂 ,而 Mi h l ̄ 源公 司 在Ban t页 t elu c … l r et
程 的压 力使 得 钻井 作 业最优 化 ,缩 短 非 生产 时 间和 减少 钻井 事故 ,有效 控 制 地层 流体 侵 入井 眼 ,减 少井 涌 、井
页 岩 气 开 发
众 技 在 身 方 能 施 展
页岩气开发技术综述
口 唐颖 刘珠江 尹腾 字 / 中国地质 大学 ( 北京 )

, ,

岩气 开发是 一个 系统 、庞杂 的工 业成本 。空气欠平衡钻井在B ret ant 页岩 造 的主要技术 ,包括 多级压裂 、清水压

页岩气技术开发现状综述

页岩气技术开发现状综述

页岩气技术开发现状综述页岩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全球页岩气总资源量相当于常规天然气的1.4倍,其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新宠。

美国是页岩气研究开发最早、最成功的国家,目前页岩气产业已至快速发展阶段。

而加拿大是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对页岩气进行勘探开发的国家,其页岩气勘探初步形成规模。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北美地区页岩气开发为中国页岩气展示了良好的前景,为加快中国页岩气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经验和有益的技术借鉴。

我国也正在大力推动页岩气勘探开发,增加天然气资源供应,缓解我国天然气供需矛盾,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但同时不应忽视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标签:页岩气技术;开发;现状1 页岩气开发钻完井工艺技术概况与常规天然气关键在“找气”不同的是,页岩气开发的关键在“采气”,但是由于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我国页岩气开发仍处于研究开发的初级阶段[1],在技术开发上还有许多难关需要攻克,如机理分析研究、实验测试与分析、含气特点与模拟、精确导向与储层改造、压裂技术与压裂液等。

水平井是页岩气藏成功开发的关键因素,水平井的推广应用加速了页岩气的开发进程。

在页岩气层钻水平井,可以获得更大的储层泄流面积,更高的天然气产量。

根据美国页岩气开发的经验,水平井的日均产气量及最终产气量是垂直井的3~5倍,产气速率则提高10倍,而水平井的成本则仅为垂直井的25%~50%。

然而页岩气水平井钻井中,水平段较长,摩阻、携岩及地层污染问题非常突出[1],因此钻井效率、工程事故的发生率及储层保护效果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改善。

页岩气开发水力压裂原理就是利用储层的天然或诱导裂缝系统,使用含有各种添加剂的压裂液在高压下注入地层,是储层裂缝网络扩大,并依靠支撑剂支撑裂缝,从而改善储层裂缝网络系统,达到增产目的。

页岩气水力压裂的关键因素是裂缝系统和压裂液的配置。

而裂缝的发育程度又是影响页岩气产量的重要因素,获得更多的裂缝是压裂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

页岩气勘探综述

页岩气勘探综述

页岩气勘探综述通过学习调研,使我们对页岩气的成藏机理、地质特点、储层评价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前景有进一步认识,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增强了信心。

页岩气大部分位于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以吸附、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聚集的天然气。

在页岩气藏中,天然气也存在于页岩夹层状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甚至砂岩地层中,页岩气藏是天然气生成后在源岩内或短距离运移就近聚集的结果,它与常规天然气藏最明显的区别是“自生自储”。

一、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情况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全球页岩气资源量很丰富,预计达456.24×1012m3,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亚、中国、中东北非和前苏联。

美国的页岩气资源量达14.2×102m3-19.8×102m3。

目前已对多个含气盆地进行商业性开采,页岩气的产量超过了200×108m3,占美国天然气产量的3%。

加拿大紧随美国之后积极开展了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试验。

页岩气的研究勘探开发最早始于美国,1821年,美国就打了第一口具有工业性的页岩天然气井,该井井深8米,由于产气量少,没有引起人们重视。

到1926年,东肯塔基和西弗吉尼亚盆系页岩气田的发现,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能源部才发起并实施对页岩气的研究与开发。

页岩气的产量从1979年-1999年净增7倍。

研究的重要进展是认识到页岩气的吸附作用机理,使页岩气的储量和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到2005年美国页岩气的产量占天然气总产量的45%。

美国页岩气主要来之于中-古生界地层中,目前勘探开发的区域正由东北部地区的12个盆地向中西部地区的盆地拓展。

据有关研究部门介绍:我国页岩气资源也十分丰富,预计资源量达100×1012m3,约为常规天然气源资量的两倍。

在我国四川盆地、中下扬子、吐哈等盆地页岩十分发育,最大厚度达1400米,这些地区的页岩都具有页岩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勘探开发的潜力很大。

我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刚起步。

页岩气勘探和开发进展综述

页岩气勘探和开发进展综述

Re s e a r c h a d v a n c e i n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h a l e g a s
Z HA NG Xi a o l o n g , Z H AN G T o n g we i , L I Y a n f a n g , Y A N J i a n p i n g , Z H A NG Mi n g j i e , HU P e i q i n g
f o r a c h i e v i n g c o mme r c i a l g a s p r o d u c t i o n . A s u c c e s s o f s h a l e g a s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t h e Un i t e d S t a t e s i s a t y p i c a l mo d e l o f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i n t e g r a t i n g b e t we e n s h a l e g a s g e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a n d p e t r o l e u m e n g i n e e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 S h a l e g a s 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C h i n a i s i n i t s e a r l y s t a g e b u t s h o ws a g r e a t r e s o u r c e p o t e n t i a 1 .T h e l o w l e v e l s h a l e g a s s u r v e y ,

页岩气概述

页岩气概述

页岩气介绍页岩气特指赋存于页岩中的非常规气。

页岩亦属致密岩石, 故也可归入致密气层气。

较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

取得工业开发成功的仅为北美洲(以美国为主)。

它起始于阿巴拉契亚盆地的泥盆系页岩, 为暗褐色和黑色, 富有机质, 可大量生气。

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并可以吸附气和水溶气形式赋存,为低(负)压、低饱和度(30%左右),因而为低产。

但在裂缝发育带可获较高产量,井下爆炸和压裂等改造措施效果也好。

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扩大到密歇根和伊利诺伊盆地, 产层扩大到下石炭统页岩, 产量达84亿立方米。

其资源量可达数万亿立方米。

简介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主体位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页岩气是主体上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泥岩、高碳泥岩、页岩及粉砂质岩类夹层中的天然气,它可以生成于有机成因的各种阶段天然气主体上以游离相态(大约50%)存在于裂缝、孔隙及其它储集空间,以吸附状态(大约50%)存在于干酪根、粘土颗粒及孔隙表面,极少量以溶解状态储存于干酪根、沥青质及石油中天然气也存在于夹层状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甚至砂岩地层中为天然气生成之后,在源岩层内的就近聚集表现为典型的原地成藏模式,与油页岩、油砂、地沥青等差别较大。

与常规储层气藏不同,页岩既是天然气生成的源岩,也是聚集和保存天然气的储层和盖层。

因此,有机质含量高的黑色页岩、高碳泥岩等常是最好的页岩气发育条件。

页岩气发育具有广泛的地质意义,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盆地中,只是由于埋藏深度、含气饱和度等差别较大分别具有不同的工业价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泥页岩裂隙气、泥页岩油气藏、泥岩裂缝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等大致与此相当,但其中没有考虑吸附作用机理也不考虑其中天然气的原生属性,并在主体上理解为聚集于泥页岩裂缝中的游离相油气。

因此属于不完整意义上的页岩气。

因此,中国的泥页岩裂缝性油气藏概念与美国现今的页岩气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分别在烃类的物质内容、储存相态、来源特点及成分组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世界页岩气资源与勘探开发技术综述

世界页岩气资源与勘探开发技术综述

结论:
其中,地震勘探技术的精度和分辨率对后续开发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钻探技 术则是获取地下信息的基础手段,压裂技术能够实现页岩气的有效开采,而采收 率提高技术则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结论:
Marcellus页岩气田作为成功案例,从地质、技术、经济等方面分析了其成 功的原因和借鉴意义。
谢谢观看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对世界页岩气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勘探开发技术进行了综述。页岩 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目前,美国拥有 世界上最丰富的页岩气资源,而中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具有大量页岩气潜力。在 勘探开发技术方面,地震勘探、钻探、压裂和采收率提高等技术是页岩气开发的 关键手段。
世界页岩气资源与勘探开发技 术综述
摘要:
摘要:
页岩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次演示 对世界页岩气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勘探开发技术进行综述,旨在分析探讨页岩气 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挑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关键词:页 岩气、资源特点、勘探开发技术、成功案例、未来研究方向
成功案例分析:
Marcellus页岩气田的成功开发对全球页岩气产业具有借鉴意义。首先,它 证明了页岩气田商业化开发的可能性,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参考的成功经验。其 次,Marcellus页岩气田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实践,为世界各地页岩气资源的 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最后,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的重要性提示了页 岩气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其他国家制定相应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启 示。
引言:
引言:
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储存在富含有机质的页岩 层中。由于其清洁、高效、储量丰富等特点,页岩气在能源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全球范围内,页岩气资源的分布广泛,而美国、中国、加拿大等国家则是 页岩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本次演示将重点对世界页岩气资源的分布、特点及 勘探开发技术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页岩气综述

页岩气综述

通过对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漏失机理及工区漏层特点的研究,认为川东北区裂缝性
碳酸盐岩储层漏失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地层多产层、压力系统高低交错,应用高密度
钻井完井液钻进高压储层时引起低压储层漏失,即低压井段泥饼强度低,承压能力不高:
二是地层多裂缝,钻井完井液封堵能力不强;三是当硫化氢与钻井完井液接触后形成的
氢硫酸腐蚀了井壁附近裂缝,致使裂缝变宽而引起严重滤失或漏失。

针对工区储层特征和损害机理,以裂缝动态宽度为基础设计了高承压屏蔽暂堵钻井完井液体系,室内实验及现场试验证实,其能提高储层承压能力,有效保护气层;
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储层硬度大、构造陡、地层破碎、断层多、裂缝孔隙发育、产
层多、压力系统多、同一裸眼井段压力系数相差悬殊,为了防喷,采用的钻井液密度较
大时压稳了高压层段,低压层段又要发生井漏,井漏后高压层又要井喷,随之而来的可
能是塌、卡等复杂问题,造成储层受到严重损害。

碳酸盐岩储层这些独特的性质决定了
储层受到损害后,不但严重影响油气的产量,最重要的是钻井完井过程中由于井漏或其
它原因使储层发生损害会引起油气水层误判,影响对油气层的及时发现、准确评价。

裂缝随应力的变化性质。

储层流体敏感性。

膏盐岩、硫、沥青质。

漏失。

世界页岩气资源与勘探开发技术综述

世界页岩气资源与勘探开发技术综述

世界页岩气资源与勘探开发技术综述页岩气是指主体位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天然气聚集。

这是天然气生成之后在烃源岩层内就近聚集的结果,表现为典型的“原地”成藏模式。

页岩气是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天然气工业化勘探的重要领域和目标[ 1-2 ]。

一、世界页岩气资源1. 页岩气储量从全世界范围看,泥、页岩约占全部沉积岩的60%,页岩气资源前景巨大。

全球页岩气资源量为456.24×1012m3。

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亚和中国、拉美、中东和北非、前苏联(表1)[3-5 ]。

中国南方志留系地层中发育黑色页岩,演化程度高,可形成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大。

四川盆地为古生代海相沉积背景下形成的富含有机碳页岩,与美国东部地区页岩气发育盆地相似。

四川盆地威远和泸州地区的页岩气资源潜力为(6.8~8.4)×1012m3,相当于四川盆地的常规天然气资源总量。

中国松辽盆地白垩系、江汉盆地的第三系、渤海湾盆地、南华北、柴达木以及酒泉盆地均具有页岩气资源。

2. 页岩气产量页岩气产量与储层性质有关。

影响储层性质的因素有:储层内流体的流动;利于油气流动的孔喉大小;水动力系统是否良好以及开采技术水平的高低。

目前美国有页岩气井4 259口,年产量已跃升至(168~204)×108 m3,图1反映了美国近年页岩气井数增加的情况。

预测201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将占其天然气总产量的13%。

二、页岩气勘探技术1. 页岩气地质理论页岩气藏因为页岩基质孔隙度很低, 最高仅为4% ~5%,渗透率小于1×10-3 μm2,因此,主要由裂缝提供其储气空间。

页岩在地层组成上多为暗色泥岩与浅色粉砂岩的薄互层。

在页岩中,天然气的赋存状态多种多样,除极少量溶解状态的天然气以外,大部分均以吸附状态赋存于岩石颗粒和有机质表面,或以游离状态赋存于孔隙和裂缝之中。

吸附状态天然气的赋存与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其中吸附状态天然气的含量变化于20%~85%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它与常规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完全一样,只不过赋存于渗透率极低的泥页岩之中,开采难度更大,因此被业界归为非常规油气资源。

但是随着技术的突破,页岩气开发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并以其巨大的资源储量引得各国油气公司纷纷将眼光投向这块未来能源新领域[1]。

在中国开发页岩气资源的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我国的油气勘探专家、学者也积极开展了泥页岩气的探索,初步研究表明,我国泥页岩气资源十分丰富,估算资源量为23.5×1012~100×1012,中国的泥页岩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白垩系、渤海湾盆地及江汉盆地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四川盆地中生界、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带和南秦岭褶皱带等,其勘探潜力巨大。

泥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将成为未来我国天然气能源新的增长点[2]。

尽管如此我国的页岩气资源的开发却也只是处在勘探阶段,开发技术十分不成熟,为了为我国的页岩气的开发提出建议,做出指导,对开发页岩气所需要的各方面技术进行调研与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美国作为开发页岩气的先驱也指出技术进步是推动美国页岩气快速发展的关键[3]。

1988年到2007年Barnett页岩气产量与技术的关系如下[4]:图1 产量与技术关系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带来了页岩气产量的飞速增长,特别是在重复压裂以及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引入之后产量的增长更为显著。

因此我们进行页岩气调研,不仅可以对我国页岩气开发中的增产作业做出指导,也可以为日后的工程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推动我国页岩气压裂增产技术的进步。

对于页岩气储层的评价与常规储层应该有所不同,常规储层首先想到的都是储量,孔、渗、饱等储层物性参数,而对于页岩气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则是,该处的页岩是否有能够适应压裂的一些特性。

因为不能通过压裂增产的页岩是没有开采价值的。

从这个考虑出发,我们跟据美国开发的经验初步拟定了如下的一些特性评价标准:天然裂缝存在并可以在压后维持一定的导流能力对于页岩气的生产是十分关键的,所以我们才把天然裂缝放在了储层特性评价的首位。

页岩中的天然裂缝形成于不同的时期并且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闭合和矿化。

脆性较强的页岩裂缝发育程度会很高。

但是由于其储层的脆性,裂缝的发育不一定会受到原地应力的控制,因此非均质程度很高。

在压裂施工的时候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监测裂缝的位置并优化它们的延伸。

这种裂缝复杂程度的增加在压裂施工中会表现为,压裂液的滤失增加。

而滤失的增加将会限制裂缝的继续延伸,我们在施工中可以通过迅速增加排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排量的迅速增加会有助于让水力裂缝优先延伸,在水力裂缝延伸过后,可以放缓排量增加的速度,让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沟通,形成缝网。

但是这种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在排量迅速增加的时候有可能会导致层位的突破,裂缝可能会延伸到不具有产气能力的层位,这对于页岩气的开发是十分不利的。

在讨论页岩气基本定义的时候已经提到过,天然裂缝的增加还会让自由气的百分含量上升。

而生产阻力较小的自由气含量上升,会增加页岩气井的早期经济效益,这对于高投入的页岩气井来说可以一定程度上缩短回收成本的时间,对于页岩气井的开发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吸附气也是页岩气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页岩气产能递减期的产量基本上都是由吸附气所供给的。

吸附气的供给量和时间是由油藏压力所决定的,天然裂缝复杂程度的增加会帮助压力更有效的传输,天然气在干酪根和沥青质表面的解吸就会更快速的进行,其采收程度也应该会上升。

综上所述,天然裂缝的增加对于页岩气的开发是有相当有帮助的,美国的一些工程师也指出,裂缝发育程度较低的地区,其开发价值也是比较低的。

由于我国的页岩气开发才刚刚起步,开发裂缝发育程度低的地区难度太大,我们初期的目标应该定在那些天然裂缝发育程度比较高的页岩上面;在积累了一定的开发、压裂经验之后,再动用那些开发难度比较大的储量。

页岩气的地质储量应该是自由气、吸附气和溶解气的总和。

其计算的准确程度是取决于有效孔隙度、气层厚度、面积和含气饱和度的预测精度的。

就我们现在所掌握的资料而言,页岩的地质储量一般来说都比较大。

但是其储量丰度较低,单井的控制储量应该是页岩气是否具有开发价值的一个决定性的指标。

在进行了对常规油气藏的开发之后,我们都知道在油气藏规模不是太小的情况下,一口井是无法完全采集整个油田的油气的。

这是由于一口井都有它所控制的一个泄油范围,在范围以外的油气是无法通过这口井产出的。

而这个范围内油气的总量就被称为该井的控制储量。

油气为了能够进入到流动通道,会在基质中产生迁移,而能够有效迁移的最大距离应该是受到基质孔隙度与渗透率所控制的。

页岩气储层的基质不同于常规储层,其渗透率一般都nD在这个级别。

这也就决定了,其中气体能发生迁移的最大距离很短,这其实也就是页岩气开发的难点所在。

为了攻克这个难点我们才使用水力压裂制造人工裂缝,最大程度的沟通气藏,获得更高的控制储量。

据黄籍中高级工程师多年研究天然气地质演化的经验[5],他通过(镜质体反射率)将我国四川盆地的天然气成熟度做了如下划分(表1):表1 镜质体发射率与成熟度的关系黄籍中高级工程师还对四川地区不同成熟度的气藏进行了调查,总结出在R om<2.00%的时候,储层中可能会有凝析油或者轻质油的存在。

在页岩气中也有成熟度的概念,美国页岩气工程师通过大量页岩气开发的地质资料得出,如果大于1.4%基本上就表明它完全成熟了,此时的气藏为干气气藏,但是有一些特殊的页岩需要镜质体反射率>2.20%才能得到干气气藏。

成熟度对于页岩气是否有开采价值的影响是巨大的,若R om的值过低则会导致页岩中有液态烃类的残留,改变相渗曲线使总的流动下降,加大开采的难度。

若R om的值过高,会让气态烃高熟而分解,对生气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要求目标页岩的成熟度在一个给定的范围之内。

就个人观点而言,成熟度的指标不应该照搬美国的标准,因为没有两块页岩层是相同的,我国的页岩也应该有自己的特性。

对于尝试性的开发而言我觉得黄籍中高级工程师建立的标准更具有实际意识,并且也在美国标准之上较为保险,应该优先考虑使用。

至于R om的上限,我认为对于页岩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因为中国页岩层的埋深一般不超过3500m 要想达到过熟的阶段还是比较不容易的。

成熟度对页岩储层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成岩作用,在成熟度较高的地区,碳酸盐岩也许会溶蚀或者会发生一些能够形成孔隙的地质反应,而在干酪根和周围形成很多的空隙,这对于增大储量和导流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原地应力对于压裂增产的成功性具有重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控制裂缝启动和裂缝复杂性两个方面。

为了确保能够生成水平井的横向裂缝或者判断是否能够形成缝网,也必须要有原地应力的信息。

邻井的压裂作业可能会对原地应力有一些影响,但是这通常都是有利的(将在以后的连续压裂、同步压裂中进行讨论)。

在材料力学中一般用杨氏模量和泊松比来衡量材料的脆性。

杨式模量(E)是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杨氏模量越大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泊松比(ν)则是指材料受到轴向应力时,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的比值[6],其本质是反映了材料在与所受应力垂直的方向上的变形能力。

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引用到页岩储层的分类中。

对于杨氏模量较高、泊松比较低的储层,它在受到超过屈服极限的载荷之后,不容易发生轴向和横向的形变,而是更容易发生断裂,我们把这种页岩叫做脆性页岩。

反之对于杨氏模量较低、泊松比较高的储层,它们在受到超过屈服极限的载荷之后,则会轻易的发生塑性变形,不容易形成断裂,我们称之为塑性页岩。

页岩是脆性还是塑性,对于压裂增产有巨大的影响。

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页岩储层会受到各种构造应力,较脆的页岩受到较高的应力就会发生断裂形成天然裂缝或者裂隙。

而塑性页岩受到较高的构造应力时会优先变形,因此生成裂缝的能力不强。

水力压裂也是如此,所以对于水力压裂而言,脆性页岩具有更好的增产结果。

脆性页岩除了能形成较复杂的天然裂缝网络和更易于压裂之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较脆的页岩容易形成应力集中的薄弱面,这种薄弱面不会完全受到地应力的控制,因此在压裂过程中可能会让裂缝转向,得到更高的SRV(被增产的气藏体积,能被气井控制并产气的页岩体积)。

我们还发现由于脆性页岩的变形能力很差,因此在脆性页岩中打开的流动通道在压裂返排之后都比较稳定,需要的支撑也较少。

在美国一些大规模欠支撑的脆性页岩都具有不低的导流能力。

而塑性页岩则需要更深层更全面的支撑才能正常产气。

页岩的渗透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裂缝渗透率和基质渗透率。

但是在它们之中,谁对于页岩气的开发和生产更为重要,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由于在页岩中裂缝和基质的渗透率差异很大。

就算是闭合并矿化了的裂缝,其渗透率也比基质高了1到3个数量级。

而且在页岩气的开放过程中,裂缝至始至终都是气体的主要流动通道。

越低的基质渗透率,就需要越多的人工裂缝来沟通储层,以保证气井的生产。

鉴于这些原因,一些油层物理学家认为裂缝渗透率对于页岩气的开发更为重要。

还有一些研究人员持有不同的意见。

他们认为基质渗透率与气井的产量递减和气藏的采收率是直接相关的,基质渗透率越高,产量递减越慢,气藏的最终采收率越高。

这样看来似乎基质的渗透率也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在基质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孰轻孰重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答案。

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较高的裂缝渗透率和基质渗透率对于页岩气的开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常规油气藏开发的过程中,储层的非均质性有利也有弊。

非均质性越强的储层,指进、舌进会越严重,水驱前缘不稳定。

对于孔渗物性较好的储层来说,这会增加其开采难度和开发成本。

但是非均性对于孔渗物性较差的储层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

由于油气藏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已经很低了,开采经济效益本来就不高。

如果这时由于非均质性而在低孔低渗的储层中形成了一些高渗带,那么这些区块就会为油气藏开发带来极好的经济效益,从这个方面来看储层的非均质性也不是毫无优点。

在页岩气开发中,非均质性为页岩带来的不仅仅是低渗带中的“甜点”,他对于页岩气的压裂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大型压裂裂缝延伸的过程中,页岩的非均质性会一定程度上控制裂缝的延伸,让裂缝不完全受到地应力的控制,因此非均质性较强的页岩比较容易形成裂缝网络,便于生产。

还有一些资料指出,页岩的非均性会改变某些地区的原地应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