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_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_喻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研分析4页word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研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同的“世界病”,“90后”大学生成为了高校校园的主力军,与“80后”、“70后”甚至“60后”相比,当前大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独特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一)当前大学生在情感领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前“90后”大学生情感变化快,情绪化严重,精神生活空虚;女大学生过度依赖父母,没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理性对待老师的管教;与异性交往持“正常”心,对婚前性行为觉得很正常,错误的处理异性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导致了单相思、多角关系等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交往成人化,以自我为中心,大兴“人情”之风,同学间吃吃喝喝;学生干部竞选拉帮结派搞选票等,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在交往成人化这一趋势下变得攀比、虚荣,更有甚者做出了违法的事情。
(三)当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功利性学习太严重,为了增加砝码,提高附加值,大学生急于考取一些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司法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等,不惜花费巨额金钱逃课参加辅导班,更有甚者花钱伪造、购买假证书;从学生干部竞选中,托关系找门路,拼钱拼爹拼权利的大有人在。
(四)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互联网的普及带给当代大学生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瘾成风、欺骗诈骗、低俗色情影视等问题,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能以正确的态度进行交往;助长了逃避现实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面对面的交流。
沉溺于网恋中,妨碍了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良好情绪体验。
二、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一)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是家庭环境的产物。
家庭环境对于塑造孩子的心理性格有着重大的影响,父母祖辈的过分呵护,无条件满足子女的要求,导致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增强,合作意识淡薄: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相伴,导致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说,既要面对学业压力,又要面对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压力倍增。
而“90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其成长环境、人生观念和心理特点与之前的大学生群体有所不同,因此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特点也有所差异。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大学生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并评估其效果,对于提高“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开展关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寻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及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通过对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为提升“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该研究旨在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与推广。
通过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社会各界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提供有益的启示。
1.3 研究意义“90后”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主力军之一,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健康挑战,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摘要】本文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引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通过“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方法。
结论部分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其实际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调查、问题分析、重要性、实施策略、效果评估、影响、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90后”一代是指出生在1990年以后的人群,他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背景是因为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信息爆炸的时代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焦点。
由于“90后”大学生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复杂多样,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和支持。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困扰和压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相关研究成果还可以为制定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1.2 研究意义“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在年轻人中日益突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挫折等多方面的困扰,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90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业表现。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近年来,“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1.1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他们在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普遍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学生们的心理压力更是难以忽视。
1.2 自卑感、压力感较强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压力感。
他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卑和紧张,甚至产生对未来的畏惧。
1.3 心理健康意识不足虽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在面对心理问题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隐忍,而忽视了及时寻求帮助的重要性。
2.1 教育资源不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普遍不足。
虽然一些高校提供了心理辅导服务,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往往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学生们在心理问题上无人支持。
2.2 心理教育渠道不畅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还不够畅通,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有限。
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学校提供的简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获取知识,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体验。
2.3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更新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三、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学校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解析.doc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解析近日一份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面世,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的90后大学生们,周杰伦、成龙等明星,成为90后最崇拜的偶像并希望自己超越他们,而在职业规划中,大学生们最不想当公务员。
喜欢用qq聊天,喜欢用火星文的90后大学生似乎是一个矛盾体。
诸多明星之于80、90后,仅仅只是喜欢。
90后自己才是自己最崇拜的偶像。
个中缘由,不言自明。
因为明星已经引不起他们的崇拜。
有关专家的解读,认为这是青年一代自信心增强的表现。
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认为这并非是他们自尊的自信,恰恰是出于某种无奈。
这正如最不想当公务员一样连年不断创新高,越来越火爆的公务员招考是事实。
那么,我们是相信心里话,还相信这个事实。
唯一的解释只有无奈要么言不由衷,要么行不由己。
当然,无奈并不就是消极的,更多情况下或许就是一种积极。
因为创业者总是无奈的。
想创业才有无奈。
对于任何创业者来说,确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创业创新不是复制,也没法复制。
八十年代青年的迷茫是这样。
今天80、90后崇拜自己的无奈,也是创业创新强烈冲动的表现。
不崇拜明星名人,因为80、90后的骨子里并不缺乏艰苦拼搏的精神,抗击冰雪、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等等中的表现就是很好的明证。
而且他们正是喜欢和期盼挑战性。
他们拒绝平庸,他们热切需要的是崇高。
社会在大力为青年一代,创造机会,创造条件的同时,需要着力经营的还有为他们创造崇高。
这非常重要。
崇高是青年人赖以生存生长的氧气和热血。
每一代青年无不是在时代崇高精神激励下,开拓成长成功的。
有学者认为,就调查结果而言,高傲的90后大学生依旧是温室里的花朵,在十几年的学习当中,甚至没有培养出分析利弊的能力,于是才得出了毕业后当公务员,不要侮辱我的结论。
对此,他们很天真、很幼稚,因为他们尚且在温室里,倘若到了现实的沙漠,他们定然会相继死去。
公务员的这些苦楚和夹板谁都知道,但是这些苦楚相对于其所得到的待遇和利益是算不了什么的。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对策研究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对策研究【摘要】当前,“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首先分析了“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重点关注其焦虑、抑郁等问题。
其次剖析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
接着探讨了心理健康问题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强调了对学业、生活的不良影响。
最后提出了提升心理健康的对策,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机制等措施。
研究结论指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呼吁实施针对性措施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分析、原因分析、影响、对策探讨、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引起重视、针对性措施、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90后”是指出生在1990年后的一代人,他们是数字原生代,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和心理挑战。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90后”选择进入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
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高职大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者,他们不仅需要承受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还需要应对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
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激烈也给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若不及时干预和关注,“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
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问题的根源,探讨对策与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利于促进他们良好的成长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为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找出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探讨这些问题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90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表根据总分、总平均分将被试筛选为阳性和阴性两种 ,阳性即表示存在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阴性
则表 示 被试在 精 神卫 生方 面无 症状 。S C L 9 0量表筛 选 阳性 的标准 是 总分 大于 等于 1 6 0分 、总平 均分
大于等于 2 或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 3 。筛选阳性的学生更能集中反应 9 0 后女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
阶段具有共同的心理发展问题,但从性别角度来说 ,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的心理各有特点,在心理
健康 状况 上 ,不 同性别 的大学 生其 心理健 康 的状 况也 各有特 点 , 对 女 大学 生 的心理健 康 状况 加 以研 究 ,不 但 能更有 针对 性地 解决 女大 学 生心 理健康 教 育方 面 的问题 ,也能使 大 学 的心 理健 康 教育 与 时
文 章 编 号 :2 0 9 5 — 3 6 4 X( 2 0 1 3 )0 3 - 0 0 5 0 — 0 6
9 O后女 大学生 心理健 康状况研 究
孟 彩
( 广 东女子职业技 术学院 学生处 ,广东 广州 5 1 1 4 5 0 )
摘 要: 使用 S C L 9 0 和U P I 量表对广州某女子 高校 2 0 1 0 - 2 0 1 2 年入 学的 9 0 后女 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状 况进行 了调查分析 ,发现 9 0 后女 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好 ,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常 模 ,但在强迫、焦虑、恐怖三个因子上得分显著 高于常模 。在心理健康教育 中,应 当将 “ 自 我”成 长课题 引入课堂、团体心理辅导 、二课 堂活动 中,使学生在体验式教 学中获得 自 我成长,同时, 在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中应倡导带着 问题前进与生活,促进女大学生的全 面心理健康。 关键 词 :9 0 后 ;女 大 学生 ;心理健 康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近年来,“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大,“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
针对这一现象,国内外一些学者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了研究。
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1 场景化焦虑“90后”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等多重压力,很多学生因为焦虑情绪而出现学习或生活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90后”大学生感到焦虑,他们对未来充满担忧,缺乏正能量的自我激励。
1.2 抑郁情绪抑郁情绪在“90后”大学生中呈上升趋势,一些学生因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而产生抑郁情绪,甚至出现自闭、消极等行为。
1.3 社交问题在社交方面,“90后”大学生与上一代的差异较大,他们更倾向于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受到冲击。
一些学生因为社交问题而感到孤独、失落。
1.4 自我认知问题“90后”大学生中存在一些自我认知问题,他们缺乏自信心,对自己和未来产生怀疑,对生活缺乏信心。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
2.1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关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焦虑、抑郁、社交问题以及自我认知问题等方面。
一些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研究了“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期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3.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有必要根据“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设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实用性,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90后”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
3.2 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90后”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焦虑和压力。
3.3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90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7-10【作者简介】喻瑶,女,1978年生,湖北武汉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讲师,心理学硕士。
第9卷第4期2011年11月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9No.4Nov.,2011“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喻瑶1,熊忠元2,王剑1(1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205;2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目的:了解1990年之后出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湖北省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4792名各层次、各科别的“90后”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式,症状自评量表SCL -90作为研究工具。
结果:“90后”大学生在强迫和人际关系两个因子上,出现中度及以上问题的学生阳性检出率较高。
和国内大学生常模比较,在强迫、焦虑、恐怖、偏执这4个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国内大学生常模。
艺术类学生比理工类、文法经管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
在抑郁、敌对、恐怖、偏执4个因子上男女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高考录取批次上,“90后”专科生心理问题突出,本科生、高职高专、自考生心理状态相对良好。
结论:湖北省高校“90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并在强迫、焦虑等问题上比较突出,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SCL -90【中图分类号】G4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1104-0044-04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自2008年起,大学校园陆续迎来了199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
作为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这一代人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了解和研究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众所关注的焦点。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在湖北省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涵盖理工、文史法经管、艺术三大类别对“90后”学生(涉及本科、专科、职教、自考四个层次实施测试。
发放问卷4856份,回收有效问卷47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68%,其中女生2011人,占42%;男生2781人,占58%。
平均年龄19.2岁。
(见表12.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在统一指导语下进行SCL -90症状自评量表的测试。
SCL -90是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该量表由10个因子组成,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能较为全面的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测试结果在EX-CEL 下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进行资料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表1被测“90后”大学生类别、层次分布情况理工类文史法经管类艺术类合计本科27029063683976专科986361222自考3622628290职教5119657304合计288713915144792表2“90后”学生SCL -90检出率比较(人数,%项目≥2分≥3分躯体化250( 5.2218(0.38强迫1902(39.69248(5.18人际关系1476(30.80187(3.90抑郁805(16.8075(1.57焦虑775(16.1764(1.34敌对688(14.3667(1.40恐怖626(13.0661(1.27偏执930(19.4181(1.69精神病性714(14.9036(0.75如表2所示,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强迫和人际关系2个因子上,可能出现中度及以上问题的学生阳性检出率较高,强迫因子检出率为5.18%,人际关系因子检出率为3.90%(SCL-90因子分≥3分,认为可能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
≥2分,认为可能存在轻度以上心理问题,这一结果和国内相关研究结论一致。
就各因子而言,“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度以上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躯体化。
表3湖北省“90后”大学生各因子分与国内大学生常模比较(珋xʃs理工(n=2887文法经管(n=1391艺术(n=514总群体(n=4792大学生常模(n=1388躯体化 1.25ʃ0.35 1.27ʃ0.36 1.24ʃ0.37* 1.26ʃ0.36* 1.37ʃ0.48强迫 1.90ʃ0.59** 1.87ʃ0.59** 1.78ʃ0.57** 1.88ʃ0.59** 1.62ʃ0.58人际关系 1.76ʃ0.59 1.72ʃ0.58*1.62ʃ0.56 1.73ʃ0.58 1.65ʃ0.61抑郁 1.51ʃ0.50 1.53ʃ0.50 1.49ʃ0.53 1.51ʃ0.50 1.50ʃ0.59焦虑 1.51ʃ0.46 1.51ʃ0.48* 1.45ʃ0.48 1.50ʃ0.47* 1.39ʃ0.43敌对 1.44ʃ0.48 1.43ʃ0.471.44ʃ0.51 1.44ʃ0.48 1.46ʃ0.55恐怖 1.38ʃ0.46* 1.43ʃ0.49* 1.36ʃ0.47 1.39ʃ0.47*1.23ʃ0.41偏执 1.54ʃ0.50 1.52ʃ0.50 1.51ʃ0.51 1.53ʃ0.50* 1.43ʃ0.57精神病性 1.21ʃ0.45 1.27ʃ0.44 1.23ʃ0.45 1.29ʃ0.45 1.29ʃ0.42注:*P<0.05,**P<0.01如表3所示,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总群体SCL-90的各因子分和大学生常模比较,躯体化状况良好,但在强迫、焦虑、恐怖、偏执这4个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强迫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大学生常模。
在理工、文法经管、艺术三大类学生中,理工科学生在强迫、恐怖2个因子上较常模有显著性差异,文法经管类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恐怖4个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仅强迫因子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
表4“90后”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比较(珋xʃs项目男生女生t P躯体化 1.26ʃ0.36 1.25ʃ0.240.980.330强迫 1.88ʃ0.60 1.87ʃ0.580.740.150人际关系1.75ʃ0.59 1.71ʃ0.57 2.500.010抑郁 1.49ʃ0.49 1.55ʃ0.52-3.840焦虑 1.49ʃ0.46 1.52ʃ0.48-2.670.010敌对 1.46ʃ0.50 1.40ʃ0.45 4.450恐怖 1.35ʃ0.44 1.45ʃ0.50-7.510偏执 1.55ʃ0.50 1.50ʃ0.49 3.300.001精神病性 1.30ʃ0.46 1.28ʃ0.44 1.210.230如表4所示,在躯体化和强迫2个因子上,P 值分别为0.33和0.15,两者均>0.05,因此,男女大学生在这2个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
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上男女大学生存在差异,尤其是抑郁、敌对、恐怖、偏执4个因子上男女大学生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女大学生在抑郁、焦虑和恐怖方面要高于男生,男大学生在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方面要高于女生。
如表5所示,总体上,“90后”本科生、高职高专生和自考生较专科生心理状态良好,且躯体健康状态良好;本科生在焦虑、恐怖2个因子上和大学生常模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高职高专生在强迫、恐怖2个因子上和大学生常模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自考生在人际关系、恐怖、偏执3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统计数据表明,专科生普遍地心理问题较多,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国内大学生常模。
表5“90后”大学生SCL-90分批次因子分比较(珋xʃs本科生专科生高职高专生自考生大学生常模躯体化 1.25ʃ0.35* 1.38ʃ0.461.22ʃ0.34** 1.27ʃ0.34* 1.37ʃ0.48强迫 1.69ʃ0.59 1.93ʃ0.59** 1.74ʃ0.55* 1.70ʃ0.581.62ʃ0.58人际关系 1.74ʃ0.58 1.75ʃ0.61* 1.59ʃ0.54 1.74ʃ0.58* 1.65ʃ0.61抑郁 1.51ʃ0.50 1.62ʃ0.55* 1.43ʃ0.50 1.54ʃ0.49 1.50ʃ0.59焦虑 1.51ʃ0.47* 1.56ʃ0.54* 1.42ʃ0.441.48ʃ0.47 1.39ʃ0.43敌对 1.43ʃ0.48 1.62ʃ0.59* 1.38ʃ0.42 1.49ʃ0.51 1.46ʃ0.55恐怖1.39ʃ0.46* 1.44ʃ0.50* 1.38ʃ0.51** 1.41ʃ0.49** 1.23ʃ0.41偏执 1.53ʃ0.50 1.67ʃ0.57* 1.40ʃ0.44 1.57ʃ0.49** 1.43ʃ0.57精神病性 1.21ʃ0.45 1.29ʃ0.51** 1.23ʃ0.39 1.28ʃ0.43 1.29ʃ0.42注:*P<0.05,**P<0.01三、讨论近几年来,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为此,湖北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省内各高校在教育厅统一指导下均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按一定师生比例配备了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部分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面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并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在队伍建设、宣传教育、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五个方面全面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做到了以人为本,关注高校学子的身心发展。
经过此次调查,发现和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湖北省高校“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造成这一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承受着大学学习的压力,又要学会独立应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此外还肩负着把握和规划未来等多重压力。
伴随着大学日益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即入学率在15%左右跨入了大众教育(即入学率在30%左右,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本科生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此外,“90后”大学生缺乏社会的历练,心态不够成熟,自然会有较多的心理困扰,这些因素构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
“90后”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及心理发展水平则构成了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如人际关系、自我定位、人生信念、专业理想、职业期望等认知矛盾。
这些因素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容易体验到较强的失落感、挫折感和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如果不能积极地进行心理疏导和调适,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在家庭教育方面,中国的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其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导致孩子在早期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个性特征,如敏感多疑、胆小谨慎、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等,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大学生活适应的不良,以及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其他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