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二首 参考教案 (1)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5篇)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5篇)《古诗二首》篇1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
第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产生的联想。
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风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
教学目标:1、能背诵并默写过两首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绚丽的瑰宝。
从小到大,咱们积累了很多古诗。
谁能背背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指名背诵(范围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水”的古诗。
二、检查预习1、指名读,注意字音“遂、潋滟、宜”的读音2、生字词师范写:桑轼生写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这是两首写景抒情的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小组交流讨论诗意,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自学小组交流汇报师重点指-----遂:于是,就;宜:适合,适宜;潋滟: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指名说处理比喻句四、有感情地朗读出示大海、西湖图片,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气势、语气四、背诵五、默写六、补充课外描写水的古诗《小池》《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等《古诗二首》教案篇2北师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花》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是《古诗两首》,分别是唐代的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和宋代的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这两首诗都是借写春天的花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在进行第一首诗的教学时,我着重在学法的指导,先让孩子读准字音,再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接着学生根据句意质疑。
我就顺势让学生说出,诗中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然后围绕“花、蝴蝶、黄莺”等景物,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结合诗句进行理解。
整节课学生兴致极高。
由此我想到:语文课的学习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语言,锤炼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的过程!在进行第二首诗《游园不值》的学习时,我先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再请孩子们照着这样的方法自学。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解释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2 教学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子的理解和朗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现代诗歌的差异。
3.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3 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古诗,家长签字确认。
5.2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表现。
5.3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查找其他古诗,进行阅读和欣赏。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清晰的古诗文本,包括注音和解释。
使用简短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难点。
6.2 教学图片准备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主题和画面。
6.3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秀教案二班级上册古诗二首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古诗二首的教学设计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字典。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主动率先提议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纳应用比较,观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同学在阅读中感悟,在观赏中比较,培育同学比较阅读的`力量和诗歌鉴赏的力量,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同学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同学在参预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3、连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育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唐诗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还有印象吗?那么我们今日学习这首古诗,主要是关心大家理解诗的意思。
二、自学《登鹳雀楼》:1、提出自学要求:利用生字表自同学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状况: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欲穷指名同学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a、看注释知道鹳雀楼在哪,依尽欲更是什么意思。
b、查字典知道:穷有四个意思,取尽的意思。
c、白日是什么意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三、深入到理解:1、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景象?想像情景,试着朗读。
过渡: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象,诗人还想干什么?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7篇)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7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
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
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揭示诗题)4.板书课题:池上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
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第1课《古诗二首》教案

-朗读时,教师需示范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停顿,避免读破句。
-在创作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提供示例,帮助学生克服创作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有没有尝试过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美好意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二首》的学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朗读古诗时,能够逐渐把握到其中的节奏和韵律,对于古诗中的意象也能有一定的理解。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们意识到古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点做得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多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与他们生活紧密相连的切入点,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的美丽、分析其表达技巧并尝试创作。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诗中美好事物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热爱,尝试创作简单的古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二首》。
主要内容包括《鹿柴》和《暮江吟》两首古诗的学习。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与古诗相关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古诗的。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3. 讲解:针对两首古诗的词句、意境、背景进行详细讲解。
4. 例题讲解:以《鹿柴》为例,分析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暮江吟》的意境,并与同桌交流。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二首》2. 板书内容:《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鹿柴》和《暮江吟》。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3)分析两首古诗的诗人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
2. 答案:(1)见课本。
(2)示例:《鹿柴》描绘了空山、深林、青苔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暮江吟》通过描绘残阳、江水、露珠等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3)两首古诗的诗人都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鹿柴》的诗人更注重表现宁静的生活,而《暮江吟》的诗人则更强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手法,感受古诗的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古诗《静夜思》朗读并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2 古诗《登鹳雀楼》朗读并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
3.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朗读、讨论、绘画、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提供相关的文学材料和拓展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通过展示古诗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自己对家乡和大自然的感受。
5.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加强他们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5.3 内容理解: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5.4 文学鉴赏与创作: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方式,感受古诗的意境。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编写类似的诗句或短文。
5.5 总结与拓展: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成果,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供相关的文学材料和拓展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3. 能够认识和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古诗《静夜思》作者:李白大意:描述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和家人的情感。
2.2 古诗《悯农》作者:李绅大意: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对农民辛苦劳动的敬意。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认识和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
3.2 教学难点古诗中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提供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第五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5.1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静夜思》和《悯农》。
3.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4. 生字词学习:讲解和巩固古诗中的生字词。
5. 理解与描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的大意。
6.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景。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2 时间安排教学步骤1-3:10分钟教学步骤4-6:15分钟教学步骤7-8:10分钟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古诗二首
一、教材分析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古诗描写的是春天诗人居住在乡村所看到的迷人景色和儿童放风筝的情景。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景人合一,相映成趣,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
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天,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巧妙地刻画出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本文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初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二是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二、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初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⒉识记“莺、拂、堤”等11个生字,借助图片识记“莺、堤、丝、绦”;利用字源识记“醉”;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拂、柳、咏、妆、裁、剪”。
⒊指导书写“诗、村”等8个生字。
重点指导横画多的字的书写。
⒋重点指导学生运用借助图片理解“纸鸢、碧玉、丝绦”等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欣赏,引入新课
⒈欣赏图片,交流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⒉板书诗题,理解诗题。
交流诗题意思: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指导书写“村”字。
教师可先引导观察,左右结构,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左边木字旁的点和右边“寸”字的点相互避让。
师范写指导,学生练写,评价交流。
⒊简介作者高鼎。
(二)初读古诗,尝试自学
⒈听老师范读,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字。
⒉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⒊指导朗读,读好重音。
教师引导学生标画出诗歌的停顿,指导朗读。
学生圈画出句末韵母是“ɑn”的字,这些字要读的响亮。
学生自由练读,初步体会韵律美。
师生合作读,进一步体会节奏与韵律。
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交流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从而初步感知古诗意思。
(三)师生合作,集中识字
课件出示:莺飞拂堤杨柳
⒈借助拼音、去掉拼音读准词语。
可采用小老师领读、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课件出示:莺拂堤柳
⒉同桌互读,交流识字方法。
复习形声字构字规律,从而识记这四个形声字。
借助图片识记“莺、堤”,理解“堤”。
⒊识字游戏:风筝飞。
(四)引读古诗,分句学习
⒈学习前两句古诗。
理解“拂、醉”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
⑴自由读古诗,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板书:草莺堤柳)
⑵师生交流。
“拂”即轻轻擦过的意思,拓展春风拂面、吹拂两个词语。
课件出示古体字“醉”,结合字形识记“醉”:左边像一个盛酒的坛子,右边像一个喝醉酒的人。
相机解释“醉”的意思:本义是饮酒过量,神志不清。
诗中意思是“沉醉”。
教师范读前两句,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谈感受,相机指导学生通过四个动词“长、飞、拂、醉”体会春天的美好。
(板书:长飞拂醉)
⑶全班交流前两句古诗的意思。
多种形式展示朗读,师生评价。
⒉学习后两句古诗。
理解“散学、纸鸢”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孩子们在美好春光里放风筝的愉快心情。
⑴出示后两句古诗,指名读。
⑵师相机解释“散学”的意思是放学,通过图片理解“纸鸢”的意思。
指名读后两句古诗,指导学生想象画面,引导体会孩子们在美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愉快心情。
⑶全班交流后两句古诗的意思。
多种形式展示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愉快的心情。
(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⒈练习背诵全诗,可通过想象画面、结合板书等方式熟读成诵。
⒉指导写字“诗、童”。
教师可先引导观察发现这两个字的书写规律。
这两个字横画较多,重点指导横画的长短变化及间隔。
“诗”的第五笔横最长,“童”的第五笔横最长。
范写指导,学生练写,评价交流。
⒊填一填。
(完成课堂作业第3题第一首古诗)
⒋拓展阅读描写春天的诗句。
课件出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⒈教师小结:美好的春光,快乐的放风筝的孩子,多么美丽的春天,多么和谐的画面。
(板书:春天美)
⒉布置作业:给诗配画。
⒊拓展阅读杜甫的《绝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板书设计:
村居
草莺堤柳
长飞拂醉
春天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温故知新
⒈背诵《村居》。
⒉板书课题,理解诗题。
师相机解释“咏”的意思就是歌咏、赞美。
咏柳即歌咏、赞美柳树。
拓展诗题《咏鹅》、《咏梅》。
引导学生通过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咏”。
⒊简介作者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尝试自学
⒈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⒉听老师范读,纠正读音。
⒊学生试着标画出停顿,小组交流,读出节奏。
⒋学生圈画出句末韵母是“ɑo”的字,这些字要读的响亮。
学生自由练读,初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三)师生合作,集中识字
课件出示:妆裁剪
⒈借助拼音、去掉拼音读准生字。
可采用小老师领读、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⒉同桌互读,交流识字方法。
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认识生字“妆”。
⒊识字游戏:柳叶飘。
(四)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小组合作,借助图片了解诗意。
⒉全班交流。
通过图片理解“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柳树的翠绿和充满生机。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春天的美好。
⑴交流前两句古诗。
课件出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指名读前两句古诗。
观察碧玉的外形和柳树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用碧玉形容柳树鲜嫩发亮的新叶。
引导学生发现丝绦和柳树的相似之处,进而理解“绿丝绦”的意思,相机指导识记“丝、绦”二字。
体会柳树的翠绿和充满生机。
指导学生想象画面,小组内交流。
(相机板书:碧玉丝绦)多种形式展示读。
⑵交流后两句古诗。
课件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指名读后两句古诗。
交流:这么美的柳树,这么嫩绿的叶子,是谁裁出来的?引导学生想象春风裁剪柳叶的画面。
(板书:剪刀)拓展交流春风还可以裁出什么,体会春天的美好与生机勃勃。
带着感受
朗读诗句。
⒊多种形式展示朗读,可以小组展示、男女生比赛读、配乐读等。
⒋小结。
诗人把柳叶比作碧玉,把柳条比作丝绦,把春风比作剪刀,写出
了柳树之美,也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板书:美)
(五)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⒈练习背诵全诗,可通过想象画面、结合板书等方式熟读成诵。
⒉指导书写“碧、妆、绿、丝、剪”。
课件出示:妆绿
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注意“绿”字右边部分
的点、提与左边绞丝旁的穿插避让。
课件出示:碧丝剪
三个字都是上下结构。
“剪”上面宽、长,下面扁、短。
下面“刀”
字底的撇收笔要与横折钩在同一水平线上。
教师可先引导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字的书写规律,然后范写指
导,学生练写,评价交流。
⒊填一填。
(完成课堂作业第3题第二首古诗)
⒋连一连。
liǔ dī yǒnɡ tāo zhuānɡ jiǎn cái sī fú zuì yīnɡ堤柳咏妆绦丝裁剪莺醉拂
⒌读一读,记一记。
课件出示:河堤堤岸杨柳柳条
吹拂春风拂面化妆梳妆打扮(六)作业布置
⒈回顾小结:高鼎的《村居》和贺知章的《咏柳》这两首诗都是写的春天里的美好。
⒉布置作业:给诗配画。
⒊拓展阅读:曾巩的《咏柳》。
板书设计:
碧玉
咏
丝绦美
柳
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