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故事朱自清的清贫史

合集下载

朱自清小故事

朱自清小故事

朱自清小故事朱自清,原名自芳,字清散,号梅花。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浙江绍兴,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

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含蓄著称,尤以《背影》、《春》等作品为人们所喜爱。

朱自清小时候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渥。

他的父亲是一位文人,对朱自清的教育非常重视。

在父亲的影响下,朱自清从小就酷爱文学,对诗词、文章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古代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朱自清的成长。

朱自清小时候非常调皮,经常逃学去河边游泳。

有一次,朱自清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河边游泳,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对他们说,“你们这样逃学,以后怎么当好人?你们要知道,好人是有道德的人。

”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朱自清,使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深深的反省。

朱自清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他的父亲经常给他买一些书来阅读。

他对古诗词、经史子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背诵一些古诗词。

他的父亲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古代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朱自清的成长。

朱自清的一生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就是《背影》。

这篇文章以朱自清父亲的形象为主线,通过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对家庭的深深眷恋。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深受读者的喜爱。

除了《背影》,朱自清的《春》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篇文章以描写春天的景色为主线,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流畅,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朱自清的一生中,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无一不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而著称于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朱自清的一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他的作品也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朱自清,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自清的小故事

朱自清的小故事

朱自清的小故事1948年6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

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

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

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

也正当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

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

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声明是这样的: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也和往常一样,决定每人负责联系若干人,年纪大一点的教授多半是归我跑腿的。

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

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

他有许多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困难。

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

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

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

于此,也应该交代一笔,1946年从昆明回到清华园以后,他的态度有了显著的改变,不再沉默了。

他反对内战,讨厌国民党。

对共产党的看法也开始改变了,他曾在公开集会上朗诵解放区的诗歌,有时候还和学生们一起化装扭秧歌,弄得满头是汗。

在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

他一看见我,也就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

关于朱自清的小故事

关于朱自清的小故事

关于朱自清的小故事【篇一:关于朱自清的小故事】朱自清的小:1948年6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

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

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

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

也正当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

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

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声明是这样的: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也和往常一样,决定每人负责联系若干人,年纪大一点的教授多半是归我跑腿的。

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

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

他有许多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困难。

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

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

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

于此,也应该交代一笔,1946年从昆明回到清华园以后,他的态度有了显著的改变,不再沉默了。

他反对内战,讨厌国民党。

对共产党的看法也开始改变了,他曾在公开集会上朗诵解放区的诗歌,有时候还和学生们一起化装扭秧歌,弄得满头是汗。

在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

他一看见我,也就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 看了稿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

民国时期历史名人故事-朱自清一生清贫

民国时期历史名人故事-朱自清一生清贫

民国时期历史名⼈故事-朱⾃清⼀⽣清贫 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的⾮常受⼈们尊敬的诗⼈,其中有⼀位作家是其中⾮常爱国的⼀位,他就是朱⾃清朱先⽣,⼩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朱⾃清⼀⽣清贫 中国著名散⽂家、诗⼈朱⾃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祖籍浙江绍兴。

他原名朱⾃华,字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1979年报考北⼤本科时,为了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便取《楚辞·⼘居》“宁廉洁正直以⾃清乎”中“⾃清”⼆字,改名“朱⾃清”,字“佩弦”。

“佩弦”出⾃《韩⾮⼦·观⾏》:“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急。

”意为⼸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警。

朱⾃清学⽣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是著名的⽂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

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学。

从1925年起他长期在清华⼤学任教,潜⼼于古典⽂学研究与教学,致⼒于诗歌与散⽂的创作。

他的诗风格清新,爱国激情在他的诗⾏⾥流淌。

他的散⽂委婉绮丽,清隽沉郁,《背影》、《荷塘⽉⾊》等皆为脍炙⼈⼝的名篇。

朱⾃清⼀⽣都过着清贫的⽣活。

抗战时期他⼀家流离颠沛,后到昆明西南联⼤任教,穷得买不起棉⾐,在饥寒交迫中不幸得了严重的胃病。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清华园,依然清贫如洗。

鉴于朱⾃清的学识与声望,⼀些政客以⾼官厚禄拉拢他,多次请他去做官,他不屑⼀顾。

1948年,由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腐败,物价飞涨,朱⾃清每⽉薪⾦只可三袋⾯粉。

⼀家⼈常常缺吃少穿,他本⼈⾻瘦如柴,体重只有45公⽄,胃病⽇趋严重⽽⼜⽆钱医治。

但是,在6⽉18⽇那天,当⼀份《抗议美国扶⽇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粉宣⾔》送到他⾯前时,他的神情⽴即⾼昂起来。

宣⾔上写着: 为表⽰中国⼈民的尊严和⽓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切施合物资,⽆论是购买的还是给予的。

下列同⼈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粉,⼀致退还配给证,特此声明。

他⽤严峻的⽬光扫视着这份义正词严的声明,随即⽤颤抖的⼿提起笔,毫不迟疑地签下了⾃⼰的名字。

一代文豪朱自清晚年有多穷?妻子卖血养家,自己被饿到胃穿孔而死

一代文豪朱自清晚年有多穷?妻子卖血养家,自己被饿到胃穿孔而死

一代文豪朱自清晚年有多穷?妻子卖血养家,自己被饿到胃穿孔而死2020年,全国公务员国考考试报名总人数达到338万,考研总人数也达到了341万。

很多人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方便自己考上公务员,或者是继续读博寻求机会留在高校当老师。

因为这些工作都是老百姓眼中的铁饭碗,福利高,待遇好,是举家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而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教育工作者的薪水并不高,平时还要拒绝种种诱惑,仅凭着一股传道受业解惑的师德支撑着自身投身启发民智的伟大教育事业。

朱自清特别是在北大担任教授的朱自清,纵使晚年穷困潦倒,病入膏肓,却还依然能为家国大义拒绝美国的救济粮。

身为北大教授的朱自清,为什么生活会如此落魄?他又为什么要拒绝这救命的粮食?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体会当时那些革命先烈用生命为我们撑起的民族脊梁。

出身显贵,不甘同流1921年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之后,五四运动正式爆发。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整个国家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北洋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威逼,在外交上最后还是选择了妥协,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得到了战败国的待遇。

朱自清当时就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在五四运动之后,他深陷对社会现状的绝望,并在1922年写下了著名的文学作品——《匆匆》。

匆匆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言:“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将赤裸裸地离去。

”,这句话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朱自清于1898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满清政府的统治之下。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是科举出身的读书人,一度坐到了烟酒公卖局局长的职位,可见朱家的条件还是十分优越的。

按说朱自清在这种家庭下出生和成长,他应该也是个生活无忧的阔少,怎么会“赤裸裸”呢?因为朱自清一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就完全在向脱离于自身封建家庭轨迹的方向发展。

朱鸿钧从朱自清生下来,就一直盼着他能够继承自己的道路,好好念书,然后考取功名,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光宗耀祖。

在这种想法下,朱父强迫朱自清接受旧式学堂的教育,不让他接触新式教育。

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优
秀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故事,是一段充满着坎坷和辉煌的人生历程。

朱自清生于1898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
文学天赋,深受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许多优秀文化人的熏陶,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自清年轻时曾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战乱,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在这段时期经历了许多磨难,但却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自己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和追求。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以清新、深刻、真挚而著称,他的《背影》、《春》、《绿》等作品,无一不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富有诗意,深深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除了文学创作,朱自清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学生
的影响深远。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自清的一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史。

他的作品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中,他的
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朱自清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有关朱自清的故事20字 3篇精选(最新)

有关朱自清的故事20字 3篇精选(最新)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5261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

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简单说就是: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先生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以《古诗源》为教本)、“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出版有《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等文艺批评.其学术研究著作,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这种厚实的为文积淀,似乎是那一代学人所共有.这种积淀的得来,自然与他们读书、爱书有大关联.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关于朱自清的故事资料

关于朱自清的故事资料

朱自清二三事一提到朱自清,大家脑海里闪现出的便是《荷塘月色》《背影》《匆匆》等美文。

位于昆明司家营的朱自清旧居,这座“一颗印”老宅承载着七十多年前以朱自清为代表的清华文科研究所师生的家国情怀,也记录着朱自清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故事,将撕开朱自清身上“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标签,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朱自清!“时尚达人”朱自清1942年冬天,昆明天气格外寒冷,如何温暖过冬成了朱自清头疼的大问题。

身上的旧皮袍已经缝补了许多次,早已抵挡不住瑟瑟寒风。

掏掏口袋,发现生活费都够呛,更不要说缝制新棉袍。

于是朱自清做了一个决定。

趁着龙头街赶街的日子,朱自清给自己挑了一件赶马人穿的、制作粗糙、价格便宜的毡披风。

朱自清一毡多用,出门时,他就将毡披风披在身上御寒,晚上睡觉时,毡披风一脱就当被褥。

朱自清上街里边穿西装,外边穿赶马人的毡披风,给联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被誉为“联大三绝”,也成了他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至于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

“段子手”朱自清朱自清教学一丝不苟,他开了一门“文辞研究”的选修课,只有2个学生选修,也教得非常认真。

因为没有教材,就搜集资料写在卡片上,上课时再抄到黑板上。

朱自清演讲还非常风趣,在一次文艺晚会上,朱自清以“五四以来的散文”为题做演讲,看着现场几千名观众随随便便地坐在草地上,他冒出一句:“什么是散文呢?像诸位这样的坐法就是散文的坐法了。

”这堪比段子手的说法让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他的每次演讲几乎都能引发这样的笑声。

柴米油盐、生活琐事……在这些背后却看到了这位伟大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另一面。

在实地采访朱自清嫡孙朱小涛先生,详细了解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的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大家深感朱自清为人温厚朴实、中正平和。

朱家几代人都有着一身正气、崇德向善、诚以待人的优良品质,这应该也是朱家百年家风长期熏陶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名人故事:朱自清的清贫史
朱自清一生勤勉,记为日常功课。

他的两卷日记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其中之一在于:它是观察某类民国文人经济状况的一个绝好样本。

简而言之,朱自清日记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贫困史。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有触目惊心的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而我仍用得据而归,甚矣”;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朱自清1920年大学毕业,赴江浙任教,先后辗转杭、扬、沪、温、甬。

此时的他已有两个子女,正同时在省立四中和春晖中学任教,奔波于宁波与上虞之间。

虽如此,仍是入不敷出,以至需要借米疗饥。

1925年,朱自清成为清华教授,一直到“七·七”事变后随校南迁,为时12年。

此期朱自清经历颇多:先为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武钟谦病亡;欧游访学;和陈竹隐恋爱、结合;父亲病故;后又添二男。

按说,战前这段经济较为稳定,清华教授待遇不薄,本该是他生计最宽裕的时期,但因家累进一步加重,所以仍时时捉襟见肘。

1932年12月9日日记中说:“钱与文字皆觉其少;钱宜少用,文宜多作,勉之。

”举债、还债的记录在此期日记里俯拾皆是。

昆明时期,百物腾昂而薪水低徊,教授成为清贫一族。

朱自清负担尤重:多病的夫人不习惯昆明环境,带着孩子长住故乡成都,他定期将薪水寄成都;前妻所生三个未成年子女寄养扬州老家,他要付生活费;长女采芷工作无着,也赖他不时资助。

陈竹隐来信常为告急,扬州方面则每因寄多寄少、早寄晚寄而与兄弟、弟媳生隙。

每月领薪,朱自清第一时间分寄各处,自己所留无几。

如1941年5月10日,“兑得现钱共八百九十多元,还债与寄钱后,本月只剩一百三十四元生活费”。

他不得不“开源节流”。

节流,到了自奉至简的地步: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每周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

至于“开源”,无非是多写文章、多做业余兼职。

1944年后他一直在私立五华中学兼任国文教师。

即便如此,仍时有青黄不接的情况,他就只能频频借债,拆东墙补西墙。

借而不得也是常有的事,于是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

典当、寄卖成为朱自清在昆明的“家常便饭”。

特别是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大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淋浴器具、窗帷布。

他和商人讨价还价,有时为了一件物品的价格,连续跑几家寄售行,还常受奸商的气。

1942年4月8日,为行军床估价事妥协于商家,日记写道:“估价者系一少年,其人极有口辩,力言帆布已破,仅可按床架论值。

”朱希望能卖120元,但少年仅肯给50元。

“事后思之,实所不甘。

而竟惑于该少年之妄说,草草立据……少年实奸商之尤,侮余如玩之掌上,可恨之至!”读到这些愤激无奈之辞,最令人心酸。

日记非为发表而作,自可率直无拘,完全是真性情的流露。

朱自清每每在日记中大叹苦经。

1941年4月26日在成都与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挚友叶圣陶
倾谈后,写道:“圣陶确有勇气面对这伟大的'时代。

但他与我不同,他有钱可维持家用,而我除债务外一无所有。

”几天后又说:“我尝到经济据而产生的自卑感。

”不过哭穷归哭穷,另一个事实却是:朱自清,以及他的贫穷的同们,在困厄中坚守知识者岗位,维持西南联大弦歌不绝,育才无数,在云贵高原上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高原”。

他个人笔耕不辍,遗著煌煌五百万字。

有人戏称中国牌知识分子“价廉物美”,信哉斯言。

1948年,在回到清华园后两年,朱自清因严重胃溃疡不治身亡。

次年毛泽东热烈表彰了他和闻一多这两位“民主斗士”,说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因此死后哀荣,成了政治上不倒的知识分子表率。

“饿死”之说言过其实,但又不能说和长期的穷厄无关。

五十而殁,正当人文学者的黄金年龄,这自然是朱自清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文化的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