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日本哲学家今道友信的宗教观

合集下载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日本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着许多核心思想。

在本文中,我将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禅宗思想是日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学派之一,强调通过禅坐和禅修来达到心灵的觉悟和超越。

在禅宗思想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无欲无求被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

禅宗影响了日本的艺术、哲学和生活方式,例如茶道和花道等传统艺术形式都有禅宗的影子。

禅宗思想强调清心寡欲、顺应自然、静心修炼,对于塑造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简约、雅致、自然”等特点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

武士道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强调勇气、忠诚、义务和自我牺牲等品质。

武士道精神起源于战国时代的武士阶级,被视为武士们的荣誉和道德准则。

在日本历史上,武士道精神不仅影响了武士阶级的行为和思想,也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其他领域,例如艺术、文学和礼仪等。

武士道精神注重忠诚和义务,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一种“忠诚、尊重、自律”的价值观。

和谐与共处思想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第三个核心思想。

和谐与共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这一思想在日本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日本人对于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于人际关系的关注等。

和谐与共处思想也可以在日本的建筑、园艺和文学等领域中找到,例如日本的庭院和花园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日本的传统文学作品中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禅宗思想、武士道精神和和谐与共处思想是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这些思想影响了日本的艺术、哲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塑造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特魅力。

这些核心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深入了解这些核心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日本的民族文化。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Ad日本神话作者:李洁当当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江户末期,日本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此时,日本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被迫打开封闭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面对外国势力的入侵,日本朝野强烈反对德川幕府的腐败统治,要求重新树立天皇的权威,抵御外国的侵略,发展日本的资本主义。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

在维新运动中,神道教作为日本的民族宗教受到重视,它作为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江户末期神道的兴隆为背景,把神社神道和皇室神道直接联系起来而形成的特殊的民族宗教就是国家神道。

随着国外要求开放门户的压力增大和尊王攘夷运动的兴起,政治斗争激化起来。

在发展成为内战的过程中,恢复天皇古代宗教权威的要求同倒幕的政治目标结合起来,使神道的兴隆达到高潮。

1847年,孝明天皇派遣敕使,到石清水社临时祭祀,奉献币帛,祈求依靠神助,击退外国的军舰。

1849年又命令京都等地的7 社7 寺祈祷国泰民安。

朝廷不仅对有力神社进行列祭、临时祭,屡奉币帛,祈求神的保佑,而且在皇宫中的神殿内侍所以及二十二社等各地有力神社进行了祈祷。

1863年,根据长州藩的建议,孝明天皇史无前例地参拜了贺茂社、石清水八幡宫和春日社,祈祷攘夷。

天皇还派遣特使前往伊势神宫,计划安排天皇亲自参拜。

同时计划恢复从室町时代废除的宫中的祭典祈年祭,准备在朝廷中恢复设立神祇官。

孝明天皇有意恢复神社的祭祀活动,鼓励了神道的复兴。

北野社、春日社、大原野社、松尾社的祭祀陆续恢复起来。

神道传统家族吉田家族,于1865年恢复了吉田神社的祭典,试图借此机会重新获得神祇官代理的地位。

神道的兴隆很快在各藩形成了高潮,各地纷纷要求提高神职人员的地位和采取神式祭葬。

各藩还实行排佛的政策,合并、关闭佛教寺院,命令僧侣还俗,改充士兵。

要求采取以神道为主的政策,认为日本是皇道,无需佛教。

同时规定藩主和藩士的祭葬改用神道方式。

日本三教

日本三教

日本三大宗教小窥对于日本目前所广为接受的宗教一般认为有三种,即神道教、儒教和佛教。

其中佛教对于日本的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的影响最为广泛。

按照郭永恩老师的话说,不了解日本的佛教学会日语也枉然。

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有着很大的不同,从郭老师大半节课的说明中,略知一二,遂课后整理,以方便爱好日本文化的同学共同探讨。

一、神道教日本最先有的宗教是神道教,有一说法神道教是从中国道教传入日本后被本土化的衍生物。

但是,据考证中国道教在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已经开始有了神道教的形态,故不能一言蔽之认为日本的神道教是原原本本made in China。

我猜想,在早期科学还不发达的时代,人类崇尚自然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无法用既有的知识解释雷电等自然现象,便假象有个神在操作这个世界,然后演化出了这种自然崇拜——神道教。

祭天、祭祀、崇拜祖先都是这类宗教的特点之一。

二、佛教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公元6世纪经韩国传入日本,并且迅速成为成为日本最大的宗教。

目前有67%以上的日本人是佛教信徒,剩下的大部分人信奉神道教,小部分人是无神论者或者信奉基督教,极少有人信奉伊斯兰教。

我国也是佛教大国,佛教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当中国人遇到日本和尚的时候,会发现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1.日本“花”和尚【西游记】大家都看过吧,对于和尚“不喝酒”、“不吃肉”、“不近女色”的印象一定和深刻,当时还有人开玩笑说,这样的话,活着还有什么人生意义可言呢?日本的和尚就比中国的和尚“爽”多了,他们一般都有温柔贤惠的妻子,而且生了一串一串的小孩。

他们一般都是大寺院的理事,或者自己家里就经营着一个小寺庙,像上班一样当当主持,下了班就恢复正常人的身份。

寺庙一般都接受周围佛教信徒的香火钱,所以日本的和尚几乎都是有钱人。

同时,和尚喝酒吃肉在日本人眼里更是很自然的事情。

郭老师举例到05年共事的一位参与日本某部辞典古典文法部分编撰的老师也是一位日本的和尚,一次同事办婚礼,和尚先生应邀前往,酒桌上大吃特吃,周围中国人就纳闷了。

日本的宗教及道文化介绍

日本的宗教及道文化介绍
在公司上下班前的20分钟里,所有员工一起高唱社歌,背诵社训或检查自己 的过失。他们深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所有员工心灵的一致。
这些和佛教和尚每天敲钟念佛,基督教徒的祷告-样,在每天不断地重复强调 之下,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被潜移默化了。日本企业就像一个个的宗教,都 具有自己的宗教思想,企业最高领导者就是教主,他为实施自己的教义,不 断向他的教徒传播他的经营哲学,企业员工则是一群宗教的狂热信徒,为维 护他们的信仰,可以舍身取义,因此日本企业能够取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成绩 来。
宗教意识与企业文化
如丰田汽车公司就明确提出:"尊崇神佛, 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正是这种" 感激""报恩"的思想,使企业员工的奉献精 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生产已不单单是满足个 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员工 这种精神上的满足。由于日本宗教信仰上的 多元体系和兼容性,日本员工对企业这种充 满宗教色彩的思想也很容易接受,反映到具 体某家企业的经营哲学,则各种各样,没有 统-体现,但都以儒家的"和",神道的"忠" 为基础。由于宗教的影响,导致了企业的经 营哲学都以伦理思想为基础,再加上各个企 业家的观点,到处开花结果,形成了仿如宗 教的各种流派,而企业好像是各种宗教,不 过这只是局限在各个企业内部而已,我们把 它称为"企业宗教现象"。
日本宗教 日本的道
日本的宗教
在日本的宗教发展史上,儒教、佛教和日本的民族 宗教神道对日本影响最大。在5世纪前后和6世纪中 叶,随着我国和日本的相互往来,我国各种文化和 哲学思想传到日本,儒教和佛教也在此时传入日本 。这两种宗教对日本真正形成影响是在7世纪初,圣 德太子为巩固对日本的统治,大力推广佛教,并以 儒教、佛教教义为思想基础,颁布了"17条宪法", 从此在日本推行以两大宗教为主的"和"式统治。神 道是日本的土著宗教,最先是对自然的崇拜,后来 吸收了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以"忠"为代表的教义 。由于它提倡对国家、天皇的绝对忠诚而被指定为 国教,对日本近代影响非常大。因此日本在宗教上 一开始就以多元体系为主,它并不象西方国家那样 信仰主宰万物的"一神教",而是信仰无序列之分的" 多神教"。

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

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美学指导教师:***20080401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研究生:何少聪导师:朱寿兴教授专业:美学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审美心理学年级:文学院2005级中文摘要上世纪90年代及今,美学界对东方美学投以极大的关注,国内学者和东方各国学者开始回归东方美学传统,反思自身的传统美学的走向问题,欧美许多学者也热衷于研究东方美学。

日本作为首届召开国际美学会议的东方国家,其美学无论从学科建设还是从研究成果看,抑或是东西融合程度,都走在东方国家前列,当我们从往昔照搬西方美学理论的做法中获得反思的契机,并致力于重新挖掘我们五千年中华文明所蕴含的美学资源,书写我们的美学史之时,作为儒家文化影响圈的日本已在现代东西文化撞击中获得巨大启发,以西方哲学美学为参照系,反观东方的哲学美学。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先生作为具有国际声誉的东方美学家,毕生致力于东西方哲学美学的比较研究,他立足于东方的传统文化和现当代人类精神的现实需求,以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为理论框架,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日本的古典美学和近现代哲学美学,并追溯及对日本影响深刻的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

今道友信吸收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并结合日本和中国的古典哲学、古典美学,提出了与西方各位美学家不同的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

他认为美是意识的、观念的存在,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过去关注客观事物转移到人类精神层次的考察,从而将美与存在联系起来考察。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今道友信从东方美学注重和合天人、寓教与乐的特点,避免西方美学的研究对象多限于艺术美的缺陷,将自然、技术、人类的行为和精神价值纳入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扩大了现当代美学研究的对象,使美学研究转向技术下的人类存在状态的追问。

在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追问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今道友信也对艺术含义、艺术之美、现代技术、现代社会和艺术与美学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日本宗教

日本宗教
明治时代著名的内村鉴三事件,拒绝敬拜天皇签发《教育敕语》,就是这类冲突的集中表现。内村鉴三自称有两“J”崇拜,一个是日本,一个是耶稣。尽管一度遭受日本舆论的严重批评,但是他希望把上帝信仰与他对日本的民族性崇拜整合起来的个人努力,却意外地成为近代日本建构天皇崇拜与信仰上帝、这样一种双重信仰结构的宗教社会运动。
神道教、儒教或天皇、天子崇拜的宗教信仰结构,不是国教却胜似国教。它们依赖的,不是宗教组织或宗教教义,而是现实的国家权力及其秩序。为此,如果要改变这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结构,本质上就等同于要改变这两个国家的权力结构了。
明治年间日本发生了“内村鉴三不敬事件”。明治二十四年,也即1891年1月9日,在东京第一高等中学校的开学典礼上,基督教徒、教员内村鉴三在学校的“敕语奉读式”上,对大厅正中摆放的天皇签名的《教育敕语》只点了三下头,没有鞠躬“拜礼”,当校长提醒他这是不敬时,他还声称“小生自有小生的立场,何为辞仪!”于是学校以“不敬”、“无礼汉”的罪名将之解聘。
从宗教社会学的理论来看,一个基督教社会,未必就意味着国民教会。唯有地方教会才可能是国民教会;教会与社会的关系,正如一个人灵魂与身体的关系那样,如其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予认同,才有可能被称为“基督教社会”。在此社会之中,所有社会成员如果都能承认——基督教信仰为其社会共同存在的理由、价值基准及其理想目的,那么就可以大致构成一个“基督教社会”了。至于所谓的“公民宗教”,由此才能成为可能。否则,就是国民宗教,而非公民宗教了。
所以,日本的宗教惯习,实与中国很接近、很类似,真正的一衣带水。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日本宗教亦能对中国宗教的了解,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不过,认真阅读过杨熙楠、铃木正三主编的《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天皇制与基督教》一书后,笔者发现日本基督教徒的某些认识,其实是难能可贵的。

日本人是我“实用主义”的宗教观

日本人是我“实用主义”的宗教观
出生的时候,去参拜神社 结婚的时候,在神社或基督教的教会举办 日常生活中,遵守儒教等的道德规范 国多教”、“一家多神”
据日本文化厅调查(2003年12月末~2006年) • 神道:1亿777万 • 佛教:9555万 • 基督教:191万 • 其它:1071万 总计:2亿1475万。大约是日本人口(1亿2770万)的2倍
江户时代:禁教令颁布。江户初期75万人以上的基督信徒, 很多都改了信仰。一部分的信徒不忍受到迫害,殉教的也有 。 明治时代:禁教令解除。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人类平等的精 神,影响了当时的青少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主义的时代,基督教的各个派系进 入日本,基督信徒急速增加。据文化厅编撰的《宗教年鉴》 记载,2003年的基督教各个派系的信徒总数约为191万人。
试论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统治——黄焕宗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01期
③农耕礼仪
除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日本的原 始神道还和农村的农耕礼仪紧密连接在一起。没有 了诸神的保护,就没有稻谷丰收的期待。祷告农业 的丰收,感谢丰收的祭祀,都是神道重要的祭祀内 容的一部分。
3、历史发展:
多神教,都是在这个原始的神的概念上成立起来的。
12、、日神本道人发的展信历仰史
1、含义: 在这片土地,从古代到现代,神道都是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的中心。
神道是日本自古以来多神教的信仰。
2、内容: ①这个世间的包罗万象都是神创造的,都蕴含着神灵。——“自然崇拜 ”
据《古事记》记载,草木之间在聊天,国土上到处的岩、石、树、 叶都在交谈,夜晚像鬼火一样奇怪的火在燃烧,白天成群的昆虫拍动翅 膀的声音,到处都是热闹的声音。日本人,认为神无处不在,因此也会 祭拜树木、山川、岩石等。这被称为“万物有灵论”,或者是“精灵信 仰”。

日本古代宗教信仰与神道教

日本古代宗教信仰与神道教

日本古代宗教信仰与神道教日本历史悠久,其古代宗教信仰与神道教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古代,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信仰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这种信仰体系被称为神道教。

神道教起源于日本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它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尊重。

日本人民相信,每一个自然物体都有灵魂,每一个山川、河流、树木、动物都是神灵的化身。

这种信仰体系使得日本人民对于自然界充满敬畏之情,他们相信通过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可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在古代的日本,神道教的信仰与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例如,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此外,每个家庭也会在自己的家中设立神龛,供奉神灵,以保护家庭的安宁和幸福。

神道教的信仰也在日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的日本,天皇被视为神灵的后裔,是神道教信仰的象征。

天皇作为国家的精神领袖,承载着神灵的意志和祝福。

因此,神道教成为了日本政治体系的一部分,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社会逐渐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如佛教和儒教。

佛教的传入使得日本人民开始接受和崇拜佛陀的教义,而儒教的传入则使得日本社会开始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这些宗教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与神道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

在现代的日本,神道教仍然是日本人民的主要宗教信仰之一。

虽然佛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也在日本广泛传播,但神道教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许多日本人民仍然会参加神道教的仪式和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意。

总之,日本古代的宗教信仰与神道教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和对神灵的崇拜,日本人民传承了古代的宗教信仰,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的日本社会中。

神道教的信仰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它体现了日本人民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于和谐共处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日本哲学家今道友信的宗教观在日本古都镰仓的佛寺高德院书院的哲学讲坛上,今道友信谈到与镰仓大佛目光相遇时的感动:“在人世中如此难得的是,能有一位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斥责我,而在与我的秘密中静静地等待我的反省和后悔的人。

”今道友信认为,大佛并没有因异教的基督教徒而排斥他,而是在长久的与他的秘密的光辉中宽恕和引导他,“虽然在宗教上相异,但将信仰的东西深化并且提升的,不就是注视着悲伤与寂寞而给予净化的高德院的大佛吗?”这种慰藉与净化所超越的是宗教与文化的限隔,法国哲学家利科经今道友信带引与镰仓大佛相遇,在注视良久之后利科说:“感到被慰藉和救助。

虽然没有想过在异教的宗教中还能看到净化灵魂的力量。

”[“在基督教中禁止偶像崇拜,但超越那个戒律的东西存在于这个雕刻中。

”[一个西方哲人在与东方佛像的相遇中被打动和得到慰藉,应该说是人的灵魂净化之道的一个独特显现。

今道友信和利科都不信仰佛教,但又的确在与佛教阿弥陀佛像的相遇中获得慰藉和某种精神超越,这是无关乎自身信仰的、在一种敞开境域中所发生的精神现象。

关于慰藉,利科曾说:“假如只有当人被那自身即是‘集结万物’的逻各斯所‘集结’时,人才能从根本上被设定为人,那么一种慰藉就变得可能了,这慰藉就只是归属于逻各斯以及归属于作为逻各斯的存在时所体会到的幸福而已。

这幸福最初出现在‘根源性的诗歌’(Urdichtung)之中,然后出现在思想之中。

海德格尔在某处说道:诗人看见神圣者,而哲学家看见存在;他们居住在不同的山巅上,他们的声音在那里彼此回响。

”[慰藉也可以是能够体会到的幸福,那是归属于逻各斯的存在状态,慰藉的幸福出现在诗与思想中,诗与思想则通过回响的对话而相遇,通过借用海德格尔之语,利科所要阐明的是逻各斯的维度与慰藉。

“对于海德格尔而言,逻各斯是我们语言的维度或方面,这种维度或方面与存在问题相关联。

借助于逻各斯,存在问题就浮现在语言上;由于逻各斯,人类不仅涌现为权力意志,而且涌现为对存在进行询问的存在者。

”这即是说,真正能够作存在的询问者与倾听者的存在者,才能与超越者对话并获得慰藉。

于是,哲人与镰仓大佛的际遇便昭示一个存在境域,即人的此在向存在的询问或向超越者的诉求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应答与倾听之所以可能的境界。

此境界没有对象性的对立与限隔,彼此可望见而通达,利科所言“倾听在注视中实现”[4]567已是对此所作的揭示。

而在没有对象性第三人称“他”的存在关联中,“我”与“你”的相遇便是直接性的,这诚如马丁•布伯所说:“人必以其纯全真性来倾述原初词‘我—你’。

欲使人生融于此真性,决不能依靠我但又决不可脱离我。

我实现‘我’而接近‘你’;在实现‘我’的过程中我讲出了‘你’。

”在这样的境界中,因为绝对的超越者是“你”,所以“我”的信仰可实现其本真意义,成为今道友信所说的“面向不能不赞美为‘在存在的彼岸’的唯一者祈祷的、‘灵魂净化之道’”,精神在此信仰中将完成根源性的超越。

多宗教的共存与人类意识面对多宗教的存在且多有纷争的现实,今道友信认为宗教是关乎人灵魂深处的、21世纪极为重要的问题,他提倡在灵魂净化之道和精神超越之路上多宗教的共存。

宗教可以有多个教派,而原教旨主义则是与正统派完全对立的集团,因此如果每一个宗教都各自主张自我宗教的绝对性,那么我们所生活的地方就会成为纷争的场所。

今道友信强调应该改变对宗教的思考方式,无论是哪个共同体,若要获得平安就不应只对自己的宗教做全面主张,而应致力于使自我的生存能够伦理性地顺应道德。

珍重胸口上十字架的今道友信在供奉阿弥陀佛的佛教寺院讲学,座中有身着僧衣的寺院住持聆听,这或许可被看作极为不可思议的异常现象,但“这个聚会,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生圈伦理学的思考方式,即今后的社会,是形成共同体的人们不舍弃宗教,将其深怀于心,追求新的伦理,团结在一起。

……如今的世界无论如何都应该不是追究宗教,而是以伦理结为一体,面对向人类敞开的伦理的改革”,今道友信认为高德院的哲学聚会就是这个思想在日本的先驱性的尝试。

在多宗教共存的问题上,今道友信强调人类意识和异邦人爱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肯定自己、与他者共存的理念。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优秀的方面,如佛教学者尤其是禅学者所劝导的“脚下照顾”,其原意为禅的真髓在脚下,无须向远处求,今道友信说这也意味着重新思考自己所驻足之地,意即照看好脚下,这样就能看清危险的现实,重新审视自身的现状。

他说:“想来‘脚下照顾’有多种意思,但我想它作为警戒自己的话语,无论是何种宗教人都必须重视。

”对于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当然不能怀疑其绝对性,如果怀疑,就不能称其为宗教,但在当下以及向未来敞开的生存中宗教人所要做的是,即使不怀疑自己宗教的绝对性,但“尝试选择其他各种宗教好的方面作为面向自己的内容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那样的话,就关系到无论是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还是其他异教徒,都能各自看清自己的立身之所”[。

在这一论题上,神学家保罗•蒂利希的观点与今道友信亦有相通之处:“神启不只是基督教的,而是一个普遍的人类现象,每一个宗教都代表着对人类存在问题的一种回答”。

而在对生存与宗教问题的探索上,不仅是哲学家要成为如罗素所说的“具有一定的心灵广度的人”,但凡有所追求者都应是具有自觉的超越意识的人,“在绝对矛盾中,志向于绝对超越并憧憬它的时候,或许所有好的宗教都对自己的信仰毫不动摇地保持一致,与其他宗教共存,自觉于生圈伦理,即不是从国民的立场,而是从‘宇宙公民’的立场出发的伦理。

”宇宙公民或世界公民的概念在斯多亚学派的学说中已有表述,“当斯多亚学派的人被问到‘你是哪个城邦的人’时便回答为‘我是世界公民’”。

罗素将此概念表述为,斯多亚学派的爱比克泰德就曾主张,我们不应该说“我是雅典人”或“我是一个罗马人”,而应该说“我是一个宇宙公民”。

爱比克泰德的相关论述在其《哲学谈话录》中可见到准确记载:“如果哲学家所说的关于人类和神之间具有亲缘关系的话是真的,那么对于人类来说,除了苏格拉底所选择的道路之外,还有什么其他道路可供他选择吗?———当被问及他是属于哪个国家的时候,苏格拉底从来都不说‘我是雅典人’或‘我是科林斯人’,而是说‘我是一个世界公民’。

”这种世界主义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与中国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之说有相通之处,当然斯多亚学派的这个平等的世界公民,也有它所主张的人被授予神性或理性的理论根据,这是中国儒家学说所没有的,如与爱比克泰德在理论学说上颇为相近的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便认为:“宇宙本性赋予每个理性之物几乎所有的本领”,“对于一个具有理性的生命物来说,行为本身既符合自然本性,也符合理性”。

而这种宇宙公民或世界公民的思想,在今道友信看来则依然具有现实性,他以母语和其他语言的关系为例,对世界公民的概念加以诠释:人的言说以母语为重,但如果在其他国家生活便会说当地语言,这样的人可称为双语人,所以如今应该意识到“以母语为重的世界公民”。

人的语言毫无疑问以母语为根本,母语中浸透着深深的自我同一性的精神与文化本质,但与古代人大多只使用母语不同的是,在现时代努力学习和使用多种语言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不掌握多种语言就无法进行国际交流,“人存在于语言中”已不只是哲学的命题,它早已成为最现实的涵盖人类几乎所有生活范围的实际行为。

若以母语来比喻自身的宗教信仰,也能很贴切地说明现代信仰的一种可能的趋势,就如言说其他语言对于母语来讲非但不会有任何损伤,反而会有所增益一样,“尝试选择其他各种宗教好的方面作为面向自己的内容也是很重要的”。

这样的世界公民也是不局限于一个“国民”概念的具有人类意识的人,而具有人类意识的人无疑也是懂得爱他人、爱他国人的公民,这便是异邦人爱。

宗教艺术之境域宗教与艺术,是人问询存在之神秘,表达对最高存在之心声的实存之场,这在某种原始文化境域中能够得到更明晰的印证。

如今道友信曾探访过的西非一个原始土著渔村,土著人尽管很贫穷,但每家都有极为珍视的面具,他们在月圆之夜和出海前夜,戴着面具跳舞祈祷,此时他们全身心投入于属于自己精神世界的带有宗教仪式性质的艺术活动中,与贫穷落后的物质生活相反的是,沉浸于祈祷艺术活动中的土著人的精神世界却是富足的。

这种祈祷仪式是有别于现代快餐式艺术的、虽然粗糙却能触及人的灵魂的艺术,宗教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宗教具有照料灵魂与指向超越的本质特征。

关于宗教与艺术的关联,今道友信认为:“在宗教中必定有典礼,不存在没有典礼的宗教,也不存在没有艺术的典礼”,“典礼艺术带来了宗教的文化性升级……当然,信心和教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艺术是在内部支撑宗教的东西之一。

即,可以说宗教将典礼艺术作为基本的要素而持有”。

宗教典礼是综合性艺术,音乐、诗歌、服饰、体现为仪式的演剧等,在宗教典礼中得以完美融合。

佛教有佛坛,神道有神龛,基督教有祭坛,有一点相同的是每个宗教都点燃着灯火,今道友信将宗教仪式上的灯火形象地比喻为:“那灯火看似人在合掌一样。

或者看似依附于神或佛的人的心思的摇曳。

没有不在佛像和神像前放置蜡烛的宗教。

并且在那光中,似乎佛像的表情也在变化。

再加之如果传来诵经声,那就是一种艺术的情景。

”宗教的仪式、虔诚的心,还有今道友信极为看重的光明,预示着人与超越的力量合一,并且在其中展现光明的境界。

光明,是今道友信美学中重要的意象,无论是自然的光明、精神之光明还是神坛前的灯火之光明,都作为关键的意象出现,于是就有了相遇的光辉、美的光辉等的阐述。

在宗教的艺术情景中,“考虑到在那个时刻,人能够感知到救助,就想艺术不是人类的至宝吗?因为宗教的教义是从佛和神那里得到的,不能说本来是人创造的。

但是,为将超越者教示的宗教作为人的仪式而兴盛起来,人类就创造了作为某种有益东西的艺术品吧”。

而对于宗教与人之情怀的关联性表达,古诗作表现得尤为鲜明,如日本12世纪后白河法皇编撰的歌谣集《梁尘秘抄》中的作品。

我国学者对此集名考证为:“《梁尘秘抄》集名的由来,据卷1~21的歌注解释:《梁尘秘抄》取名之事。

有虞公、韩娥,歌声美妙,乃他人之声所不及。

赏者听之,无法抑制自己感动的眼泪。

歌声回荡于梁。

梁上尘埃飘扬三日未停,故称‘梁尘秘抄’云云。

编者借用中国古代齐•韩娥和汉•虞公的歌声动人的传说故事为集名,意在说明此歌谣集乃集优秀歌谣也。

”今道友信从《梁尘秘抄》中选取一首歌谣,用以说明宗教与艺术合一的情境:身着忍辱衣/戒香凉身袭/弘誓璎珞佩/五智光辉耀。

歌谣中吟唱的是一个敬肃、虔诚的宗教情境,身着黑僧衣时,戒香的气息在散发,祭坛上有玉饰,佛祖教示的五智之光在辉耀。

而此氛围经歌者吟唱出来,让人感受到宗教与艺术融合的意趣。

在日本古代代表性的随笔作品《徒然草》中,便有关于这种独特艺术韵致的表述:“《梁尘秘抄》中郢曲之歌词,亦多有情趣之作。

古人即兴吟颂之词句,闻之皆有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