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
小学生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分析

小学生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分析小学生游泳课程是学校体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增强体魄,同时提高学生对游泳的兴趣和热情。
下面将对小学生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一、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是指将教育教学活动与校园外的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在小学生游泳课程中,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意味着不仅要在游泳课上教授学生游泳技术,更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游泳技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
1. 突破课堂局限。
传统的课内教学往往局限于教室和游泳池内,学生的视野受到了限制。
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能够将课堂教学与户外实践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游泳的乐趣和技能。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实际实践活动,在游泳池内进行游泳训练,同时在户外进行水上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水上比赛、水上拓展等活动,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水上安全意识。
3. 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游泳课程中,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比如通过组队游泳比赛、互相帮助练习游泳技巧等方式,使学生们在实践中互相学习、帮助,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4.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游泳技术,并且在实践中感受到游泳的乐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对游泳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在游泳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游泳馆进行游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游泳技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 开展户外水上活动。
在适当的季节,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水域进行水上活动,比如水上运动会、水上拓展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游泳的乐趣。
3. 利用多媒体教学。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探析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在高校游泳课中,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探析。
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校园内外的教学资源、社会资源、学生自身资源等整合在一起,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外多种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内容的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提倡跨学科融合和跨专业学习。
二、高校游泳课的现状在过去,高校游泳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游泳池为主要教学场所,实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练习。
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和学生兴趣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1.开展户外探究活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游泳课可以将游泳池作为实践环节,配合户外探究活动进行教学。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水域环境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水域环境中了解水的特性和自然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展跨学科教学高校游泳课可以与体育教育、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
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更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游泳课程的兴趣。
3.利用社会资源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到游泳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高校游泳课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游泳馆、游泳比赛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游泳运动,提高学生对游泳的认识和理解。
4.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游泳课可以开设创新实践课程。
通过该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提高教学效果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探析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概念,然后对高校游泳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接着详细探讨了该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中的具体应用,同时指出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该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中的成效,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高校游泳课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为高校游泳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现状分析,应用探索,困难与挑战,改进建议,成效评估,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的高校游泳课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之间的割裂、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等。
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游泳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些学校开始探索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其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1.2 研究意义高校游泳课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在传统的游泳教学中,存在着课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单一枯燥等问题。
研究如何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在参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游泳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探析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探析1. 引言1.1 引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了一种新的探索方向。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更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高校游泳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其在高校游泳课中的优势,并总结其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通过对某高校在运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案例分析,期望能够为高校游泳课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高校游泳课教学现状分析学生对于游泳课程的兴趣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游泳课程可能被安排在早上或者晚上,学生可能会觉得时间太过偏僻,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
高校游泳课教学现状需要得到改善和提升,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
2.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 教学内容的整合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实践、讨论、研究等)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4. 学生主体性的强调: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整合不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高校游泳课中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游泳知识,提高游泳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中的优势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游泳技能。
普通高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普通高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王猛【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8【摘要】游泳课程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通过游泳不但能够强身健体,同时游泳课能够拓展参与者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因此,在高校中游泳课程开展的较为普遍,尤其在南方高校中,游泳课程甚至成为了学生们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受积极性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在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上不能够像其它课程一样全时间段开展,所以,单凭借课上的时间,远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亦不能更好的强身健体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开发学生的课外时间,打造一体化的课内外课堂,以保证更理想的将教学效果。
%Swimming course, loved by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physical education. Swimming can not only strengthen body health, but also exp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icipants, therefore, swimming course is commonly set in colleges, especially in southern colleges, and it even becomes a required course, However, due to the feature that it is affected by positive factors, the curric-ulum and schedule can not be the full-time setting mode like other courses, so that class time can not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and get goals of physical fitness, which requires us to develop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time and make the integration of in-out of class, to en-sure more ideal teaching effects.【总页数】3页(P1166-1168)【作者】王猛【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州 35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相关文献】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以中山大学游泳课为例 [J], 胡琪琦2.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游泳课为例 [J], 胡琪琦;3.普通高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J], 陈伟霖;黄鸿生;蔡武成4.普通高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J], 王猛5."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探析 [J], 李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生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分析

小学生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分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是指将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学校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
在小学生游泳课中,如何运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课堂上学会游泳技能,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小学生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的优势和实施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游泳课上,老师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操作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游泳课上不仅学会了游泳技能,而且还能够通过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在游泳课上,老师可以通过分组比赛、创新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游泳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游泳课上不仅学会了游泳技能,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自我挑战的勇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就是小学生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的优势,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实施这种教学方式。
一、加强教学方法创新在小学生游泳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游泳技能演示、游泳技能分解讲解、游泳技能操作实践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掌握游泳技能。
二、注重课内外衔接在小学生游泳课的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课内外的衔接,把学校课程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在小学生游泳课的教学中,老师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技能。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探析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探析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以高校游泳课为例,探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游泳课上的具体应用,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特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跳出传统的课程边界,整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外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减少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割裂,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 整合资源: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社会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2. 多元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3. 强化实践: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培养综合素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特点,我们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游泳课教学中,能够给学生带来哪些益处,这将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重点。
1. 整合资源在高校游泳课程中,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如游泳馆、体育培训机构、游泳俱乐部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校可以与游泳馆、游泳俱乐部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游泳场地和教学设施,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学习游泳技能。
2. 多元化教学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丰富高校游泳课的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游泳运动员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游泳运动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3. 强化实践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游泳课程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探析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探析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高校游泳课中。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实践效果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对该模式在高校游泳课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一、理论基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在于“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切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以及与实践有关的理论知识,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化、多维化”。
在高校游泳课中,采用该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游泳场地、更丰富的游泳项目、更多样化的游泳技能中进行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游泳规律和技能特点,更好地掌握游泳技能和技巧,更好地提高游泳水平。
二、实践效果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肯定。
在高校游泳课中,采用该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游泳技能和水平,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水域环境。
同时,该教学模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应用前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游泳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游泳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采用该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高校游泳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并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育素质,为创造人才、推动国家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综上所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前景。
然而,同时也需要我们注意教学实施的细节问题,比如如何组织实践活动、如何制定教学计划、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只有从这些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和实践,才能使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更加成功和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
作者:陈斯洪旺刘彬
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19期
摘要:新时期里,高校游泳课程教学中应协调好授课课时与技能练习两者的关系及矛盾,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以更好地提升游泳授课成效。
“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模式是一种多元化教育理念,在解决教学资源、课时以及练习等方面上发挥积极意义。
为此,本文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方向,就其在高校游泳课教学中的运用提出可行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前言
游泳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课程之一[1],强化游泳教学可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促进身心发展、强健其体魄。
然而,传统高校游泳课程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参与积极性及能动性较低,多是“被迫”参与到学习中,教学成效也不高。
因而,如何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发展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成为新的切入点。
教育部就此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改革方案,明确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应注重课内外结合,以建构起“课内”“课外”有机联系的教学模式[2]。
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极大改善传统教学的现状。
高校游泳课程引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迎合课改的贯彻体现,是推动在授课质量稳步上升的实践途径。
一、高校游泳课程教学中引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1.实现游泳教学的多元化功能
引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解决教学课时有限、资源缺乏与课程本身特殊性双向间的矛盾,实现课程教学的多元化功能。
通过扩展课外训练,一方面可延伸课堂学习,便于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游泳训练中;另一方面则可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对培养其个性化发展、提升游泳技能有积极意义。
综合而言,高校游泳体育教学要抓好课堂教学,更要积极向课外延伸,将“课内教学”“课外延伸”两手抓,实现教学的多元性功能。
2.突破传统教学中的时空限制
除了课堂上的创新教学,强化课外训练可巩固学生游泳知识、提升游泳技能。
其中,课外延伸拓展,可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接触并参与到游泳训练中,让学生亲自体验游泳锻炼的乐趣,以刺激其积极性,积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后期的训练及学习中,以逐步提升个人游泳技能。
二、高校游泳课程教学中引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策略
1.优化课内外游泳教学课程设置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及意识倾向。
因而,高校游泳课程教学中应首先明确课内外课程设置,课内目标具体如下:①确定游泳训练的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系统性、全面性掌握游泳课程的相关理论及练习技能,抓好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②制定课内授课的锻炼目标:合理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考量学校游泳教材与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学情,有针对性明确符合学生成长及发展要求的游泳运动目标。
③明确健康目标:树立健康理念,以游泳教学为契机,调动学生成长及发展能动性,培养游泳锻炼的兴趣,并在参与游泳锻炼过程中发展公平竞争、敢于拼搏、互助团结良好品格。
课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延伸拓展,目标如下:①技能及运动目标:强化学生课外参与运动意识,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外游泳运动中,以深化巩固其技能,发展运动技术,提升游泳的生存、救助能力。
②健康目标:通过游泳运动建立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其独立自主、互帮互助、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价值观等社会能力。
2.强化课内外游泳课程中的理论教学
游泳课程教学与其它体育运动项目一样,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体[3]。
高校游泳体育教学中能够,教师应注重强化并创新理论知识的授课,保证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安全运动、隐患预防等应急知识,以提升其对安全运动的认知。
从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融入游泳损伤、规避危险以及提升技术知识,以直观且动态方式刺激学生大脑神经,以便更为直观且形象地进行理解,并将自我头脑进行信息加工处理,逐步内化成个人运动理念,养成正确运动习惯。
3.系统安排课内外游泳课程的程序
受游泳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学生人数等方面的限制,传统高校游泳教学很难科学开展教学。
为此,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创新课内教学,并逐步扩展延伸课外教学资源,以全面推进课内外教学。
而从实践教学角度进行思考,游泳教学中应强化课内技能指导,保障学生可有效掌握并内化游泳知识及技能。
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到游泳运动中,或通过组织活动、比赛等方式,为学生课外参与运动搭建良好桥梁。
具体可视学校游泳设施及硬件情况,组织校内或社会性游泳俱乐部,让学生之间或学生与社会更多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游泳运动技能与技术,增强情感共鸣,以更好地刺激学生参与到游泳实践中。
4.科学制定课内外游泳考核标准
由前文可知,传统高校游泳教学中以应试考试为主导,其考核标准自然也比较机械化、应试化。
为此,高校游泳教学中介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重新制定并界定考核标准至关重要[4]。
如此提升授课有效性,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身体素质、游泳运动兴致及意志、发展需求等情况,科学界定考核标准,积极完善课内外考核机制,在考核学生游泳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入学生学习表型、课外参与游泳等多方面情况。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做好考核反馈[5],阶
段性向学生传达课内外学习成效,并就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教学与考核的重点与方向,以更好地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结语
总之,高校游泳教学中介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顺应新课改发展的选择,教师教学要抓好课堂教学,更要积极向课外延伸,将“课内教学”“课外延伸”两手抓,发展学生独立自主、互帮互助、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价值观等社会能力,全面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娟.“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建构及实践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7(02):105.
[2]胡琪琦.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游泳课为例[J].体育教育,2016(152):33.
[3]苏利群.普通高校游泳课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然性及实施途径探微[J].体育世界,2014(10):95.
[4]杨炜.“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6(05):99.
[5]马文超.高校游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339.
署名:防灾科技学院第八批重点建设课程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