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古诗原文解释

过零丁洋古诗原文解释
过零丁洋是汉末《古诗今引》中被赋予最高评价的古诗作者之一,他的诗句自古至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表达了一种纯洁的情感,尤其体现在他的一首诗《过零丁洋》中。
《过零丁洋》是过零丁洋的一首最著名的诗歌。
诗歌叙述了一次真挚的友情,以及友情代表的无私勇敢。
此诗歌将对友人之间以及友谊本身所表达的忠诚、真挚、慷慨无私等精神所尤其反映出来。
开篇河上,小舟如梦来暗示了一种友情的真挚,男子无吝礼则表明了友谊的尊重,并且以不忍弃江湖,一去不复返为抒发一种友情伴随而来的英勇无私。
在《过零丁洋》这首诗里,过零丁洋对友情的赞美和尊重的态度被极大的强调。
这种友情代表着友谊、勇敢和无私,而且也体现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他说,以礼物相临别,以情书告离去,以言表友谊,以情忆亲友,表达出友情的重要,以及友情本身带来的快乐与安宁。
过零丁洋纤细而精巧的语言也值得赞赏。
他用几句诗表达出了他对友谊的热爱,而且这句诗也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体会,去学习并努力实践。
他用词语间含有的精深的含义,将真挚的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它更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友情的真谛和真挚。
《过零丁洋》是对友谊的绝佳抨击,有助于我们了解友谊的真谛,该诗歌更启发我们要珍惜拥有的友谊,要在友情中建立一种真正的联系。
这句诗歌不但充满了真挚和无私,而且也凝聚出古代文化中被高
度赞美的友情精神。
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真挚的友谊,要真心实意去维护友谊。
过零丁洋诗词讲解

过零丁洋诗词讲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过零丁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李白的名篇之一,体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性格与追求自由的精神。
这首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动人的激情,深受读者的喜爱与赞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过零丁洋》这首诗进行解读,剖析其内涵和意义,希望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伟大的文学作品。
让我们来看一下《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全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人远兮音信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觉来一闻钟鼓声,苦惊梦泽鸿毛久。
闻道欲行即迟迟,羡彼蛾眉轻拂扇。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远航者的视角展示了诗人对大海的向往和渴望。
诗中描绘了破浪前行的壮志豪情和孤独远行的离愁,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激情与不屈的品格。
诗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表明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借助“长风”和“破浪”这两个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自己顽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品质,表现了诗人对于追求自由、超越困难的执着追求。
“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则展示了诗人内心磅礴壮志和追求自由的渴望,揭示了诗人心中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求。
诗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了远航者在大海上行船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孤独的感悟。
诗人用“故人远兮音信稀”一句表现了远离故乡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于大海的向往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展现了诗人磅礴豪情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诗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描绘了海上的景色与航行者对于自由的追求。
明月高挂、照亮海面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展示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一句则描绘了远航者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现了远行者内心的忧伤与渴望。
诗中的“觉来一闻钟鼓声,苦惊梦泽鸿毛久”表现了远航者的愁苦和思念,展示了诗人对于远方的思念之情。
诗人“闻道欲行即迟迟,羡彼蛾眉轻拂扇”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于远航者的羡慕和向往,展现了对于自由和远方的渴望。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和必背课文

①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②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④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⑥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⑦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⑧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⑨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⑩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1.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生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3.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4.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5.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6.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7.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过零丁洋古诗鉴赏

过零丁洋古诗鉴赏过零丁洋古诗鉴赏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呢?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赤诚的心用来光照史册。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
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文天祥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过零丁洋古诗鉴赏2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
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
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诗词鉴赏《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是他在被俘次年(1279),被押解路过零丁洋时所作。
诗歌表现了文天祥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诗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巧妙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全诗气势磅礴,情调高昂。
艺术表现手法:慷慨陈词,以诗述志。
《过零丁洋》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
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诗人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心,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已遭危难而战栗的痛苦心灵。
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
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中学必背古诗词(过零丁洋)详解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中学必背古诗词(过零丁洋)详解【注释】[零丁洋]在广东中山县南。
南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十月二十六日,文天祥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县北)被元军所俘。
元将张弘范随即又去追击在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县南海中)的帝昺,强迫文天祥随船同往。
这首诗就是他经过零丁洋时写的。
第二年正月间,张弘范一再强迫文天祥招降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
文天祥就将这首诗给张弘范看,张弘范自知无望,作罢。
[“辛苦”句]是说起用以来历尽千辛万苦。
[起一经]因通晓《易》、《书》、《诗》、《礼》《春秋》一经之一而被起用,此指他考中进士被朝廷起用。
[“干戈”句]是说四年来经历了多次抗元的战斗。
[寥落]荒凉冷落(一说指战斗稀疏)。
[四周星]四年。
文天祥于帝显德元年(1275)起兵勤王,于帝昺祥兴元年(1278)被俘,前后共四年。
[惶恐滩]江西赣州市北章水、贡水合流处到万安县界赣江中有十八滩,其中之一为惶恐滩。
文天祥于宋端示景炎二年(1277)在空坑(今江西吉水县附近)被元军打败,曾从这一带退往福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
[零丁]孤单,没有依靠。
[留取]留得。
[汗青]史册。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
官至丞相,封信国公。
元兵南侵,他为挽救南宋的灭亡而浴血奋战;被俘不屈,终遭杀害。
他的诗歌表现了爱国志士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英雄气概。
这首诗在近千年来,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理想、为事业而英勇献身。
“留取丹心照汗青”已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美德之一。
此诗概括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经历,体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精神。
人以诗名,诗以人传,人与诗共同流芳百世。
诗的前六句是对以往的回顾和总结。
在大厦将倾的形势下,诗人独木支撑,心系国家、民族的安危。
他的身世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浮沉,故只有凄凉;他的感情与国家、民族的存亡共休戚,故只有惶恐。
对国家、对民族,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新教材)部编版

课文讲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走马观花 :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运用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
陆游至死还不忘国家统一,可 见,他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热爱祖国,至死不渝。
层次梳理
毕生的心事 深深遗恨
示
儿
嘱托与盼望 最后遗愿
殷收
切复 希失 望地 深统 情一 嘱祖 托国
主题归纳
《示儿》通过描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 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 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拓展延伸
爱国诗句集锦
第二节:天晴了的时候,赤脚携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开头:金每一两个国人都的会慢分慢界成长线,从。一个从需要此父山母呵河护的破小碎孩,转,变不成一复个能统帮一父母。分忧可的悲少年的,那是是一南次蜕宋变朝。(廷开门不见思山,北抒发上感中情)
七、课文分析。
7如.课:后谁原习能题相,:信收这是复大自失然地的现,实,却而向不是金大屈胆的膝梦幻投呢降? ,自称臣子、儿皇帝,苟且偷安,只求保住
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游《病起书怀》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过零丁洋》原文注释及赏析

《过零丁洋》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过零丁洋》①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②,干戈寥落四周星③。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④,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⑤!
【注释】
①零丁洋:一作伶行洋。
在今广东珠江口外。
②起一经:靠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
③干戈:古时的兵器,此处代指战争。
寥落:接连不断的意思。
四周星:即四年。
④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境内赣江中,为赣江十八滩之一。
⑤汗青:史册。
【赏析】
祥兴二年(1279),元军直逼厓山,元将逼已被俘的诗人劝降宋将张世杰,天祥遂作此诗明志。
诗中,作者以自己的身世、感触,暗合地名作巧对,语义双关,情深意长。
收煞处出以警语,以青史留芳、凡心
千古自励。
忠肝义胆,堪与日月同辉,千载之下,犹觉生气勃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后两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声若金石、气壮山河,体现了作者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几百年来一直激励、鼓舞着我国人民反对侵略和压迫的正义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注释
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
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liáo)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同汗竹,史册。
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鉴赏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公元1256年(宋理宗宝祐四年)举进士第一。
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
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
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
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
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
有《文山先生全集》。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
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
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
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
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
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
件事拴在一起的。
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
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
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
《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
”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
《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
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
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
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
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
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
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
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
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
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
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
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
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
这里“风
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
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
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
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
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