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桩型复合地基桩与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实测分析

多桩型复合地基桩与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实测分析
多桩型复合地基桩与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实测分析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FG 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桩径d=400,Ap=3.14*0.2*0.2=0.1256㎡ 本工程矩形布桩,桩间距取1.45mx1.40m , 面积置换率m=22/e d d =2 2)40.145.113.1/(4.0??=0.062 设计桩长14米,桩身采用C25混凝土 本工程标高±0.000相当于地质报告上相对标高153.6米 基础底面标高-3.500相当于地质报告上相对标高149.1米 桩入第2层土长度1l =2-1.0=1.0 m ,1s q =20KPa , 桩入第3层土长度1l =3.4-2.0=1.4m ,1s q =18KPa , 桩入第4层土长度1l =5-3.4=1.6m ,1s q =20KPa 桩入第5层土长度1l =8.3-5.0=3.3m ,1s q =18KPa 桩入第6层土长度1l =11.1-8.3=2.8m ,1s q =24KPa 桩入第7层土长度1l =12.1-11.1=1m ,1s q =20KPa 桩入第8层土长度1l =14-11.1=2.9m ,1s q =30KPa ,p q =450KPa Ra=1n p si i i u q l =∑+p p q A =3.14*0.4*(20*1+18*1.4+20*1.6+18*3.3+24*2.8+20*1+30*2.9)+ 450*3.14*0.2*0.2=390.4+56.5=446KN 桩体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满足下式: cu f ≥3a p R A =3*446/0.1256=10.7MPa 天然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sk f =100Kpa , 代入公式 spk f =a p R m A +(1)m β-sk f =0.062*446/0.1256+0.75*(1-0.062)*100 =220+70=290KPa 取spk f =290KPa KPa f m kN A G N P a n 290/8.2565.25267749417695.05.252625112470=<=?++???+=+=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一般要求

(1)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一般要求 1)一般情况下应加载至复合地基或桩体(竖向增强体)出现破坏或达到终止加载条件,也可按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加载。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复合地基或单桩(竖向增强体)承载力设计值的2倍。 2)承压板边缘(或试桩)与基准桩之间的距离,以及承压板(或试桩)与基准桩、压重平台支墩之间的距离均不得小于2m,基准梁应有足够的刚度,基准桩打入地面的深度不应小于1m。 3)加荷装置宜采用压重平台装置,量测仪器应有遮挡设备,严禁日光直射基准梁。每个单体建筑在同一设计参数和施工条件下的测试数量不宜少于3组,并不小于总桩数的0.5%~1%;试验间歇时间不应少于28d;所有荷载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加荷计量装置均应每年送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进行率定,并出具合格证。 (2)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如下: 1)本试验要点适用于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2)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应采用方形(矩形)或圆形的刚性承压板,其压板面积应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通常取一根桩或多根桩所承担的处理面积,其计算方法见复合地基参数计算。承压板的中心位置应与一根桩或多根桩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的中心位置(形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重合。当同一工程的面积置换率为多种时,对于重要工程,应分别对几种置换率取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检测,对于一般工程可选择面积置换率相对较低,作用荷载相对较大的位置进行测试。 3)承压板底面高程应与基础底面设计高程相同。试验标高处的试坑长度和宽度,应不小于载荷板相应尺寸的3倍。基准梁支点应设在试坑之外。载荷板底面下宜铺设中、粗砂或砂石、碎石垫层,垫层厚度取50~150mm,桩身强度高时宜取大值。承压板安装前后都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应防止试验基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检测报告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检测报告 检测内容:单桩静载荷试验 目录 一、前言 (4) 二、项目概况 (4) 三、地质概况 (4) 四、检测依据 (5) 五、现场检测 (5) 六、检测结果 (6) 七、检测结论 (7) 八、附图表 (7)

一、前言 受湖南金沙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梧贵高速公路第二施工合同段项目经理部委托,我公司对其在建的梧州至贵港高速公路K76+940~K77+025段的复合地基进行抗压静载荷试验,用来检验复合地基承载力。该工程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按合同约定此次共试验了三个试验点,试验采用单桩复合压板试验,承压板尺寸为1.0×1.0m。所试点位由甲方、监理选取,试点编号由甲方提供。外业试验于2010年12月02日至2010年12月20日进行。 二、项目概况 表1

三、地质概况 根据甲方提供的《不良地质地段表》,K76+940~K77+025属水田地段,为冲积灰色淤泥质粘土和褐黄色软塑状饱和粉质粘土,软土平均厚度6.0m,其下为可~硬塑状粉质粘土。 四、检测依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2、广西梧州至贵港高速公路有关设计及变更文件。 五、现场检测 1、加载方式 现场试验最大加载量按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的2倍即300kPa进行,分为10级,每级加载量为30kPa,总堆载量360kN。 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承压板1.00m×1.00m,板底铺设50mm中粗砂找平层,试坑底开挖至基底标高,坑底面积为 6.00m×6.00m。采用电动油压千斤顶加载、工字钢搭设堆载平台、沙袋堆积提供反力,最大压重量360kN。 2、荷载及沉降测量 荷载值通过压力传感器测量,试桩沉降则通过承压板四边对称架设的位移传感器,测试仪自动记录测量,所有位移传感器均用磁性表座固定于由脚手架钢管构成的基准梁上,基准梁在独立的基准桩上安装,基准桩中心与承压板中心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示例

1、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设置桩长为空桩1.8m ,实桩6.5m ,桩底穿透淤泥质土夹粉砂5.2m ,进入粉质粘土0.5m ;桩距为1.5*1.5m 。 由桩周土和桩端土的抗力所提供的单桩承载力: kN 102.72455.014.31504.05.0152.5555.014.321=÷???+?+???=+=∑=)(p p n i i si p a A q l q u R α——① 由桩身材料强度确定的单桩承载力 kN 275.71455.014.3120025.02=÷???==p cu a A f R η——② 取①、②两者中较小值,R a =71.275kN ; 式中 cu f —与搅拌桩桩身水泥土配比相同的室内加固土试块(边长为70.7mm 的立方体,也可采用边长为50mm 的立方体)在标准养护条件下90d 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 ); η—桩身强度折减系数,干法可取0.20~0.30;湿法可取0.25~0.33; p u —桩的周长(m ); n —桩长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si q —桩周第i 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 i l —桩长范围内第i 层土的厚度(m ); p q —桩端地基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kPa ),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的有关规定确定; α—桩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可取0.4~0.6,承载力高时取低值。 2、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 f m A R m sk p a 508.6750)1055.01(8.0237.0275.711055.0)1(f spk =?-?+?=-+=β 1055.05.1455.014.3m 2 2=÷?= 式中 spk f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m —面积置换率; a R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 p A —桩的截面积(m 2); 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0.75~0.95,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 要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90KPa ,需调整搅拌桩间距,最疏为1.1m*1.1m ,计算得: kPa kPa f m A R m sk p a 9017.9150)196.01(8.0237 .0275.71196.0)1(f spk >=?-?+?=-+=β 196.01 .1455.014.3m 22=÷?= 2010-11-10

多桩型复合地基处理

多桩型复合地基处理 山区沟谷软基的技术探讨 许洪亮1,2,熊震宙1 (1、江西省交通设计院,江西南昌 330002) (2、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土木建筑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由于山岭沟谷软基的特殊性,传统单一桩型的复合地基方案难以满足技术、经济、环保等方面要求,而多桩型的复合地基则消除了以上弊端,发挥了各桩型的优势,是桩型复合地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该文基于水泥土夯实桩和CFG桩各自的工程特性,结合具体工程提出了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法,并经过试验检测验证了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工作机理的正确性。 关键词:道路工程;沟谷软基;复合地基;单一桩型;多桩型;设计;检测 0 前言 对于超软地基的处理,传统手段经常采用CFG或水泥土复合桩等技术手段处理,山岭沟谷地区的特殊性,在选择软弱地基处理方案时,需从技术、经济、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而采取传统上单一桩型的水泥土夯实桩或CFG桩复合地基方案,如果桩的布置较疏,则在承载力和变形上难以满足要求;如果布置过密,由于挤土效应很容易使刚性较大的桩型断裂,同时也不经济。因此,采取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桩型组成的多桩型复合地基来联合处理山区沟谷软基,消除一种桩型造成的各种弊端,同时发挥各者的优势,就成为一种比较理想和科学的选择,也为桩型复合地基增加了一个新的技术手段。 复合地基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地基处理形式,在工程实践上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是,复合地基技术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工程师已经意识到了采取一种桩型的复合地基处理软土地基的弊端,开始尝试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桩型联合加固的方法。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已经有了采用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先例,陈强等首先采用数值分析手段初步分析了某一民用工程中CFG桩和GC桩联合加固软弱地基的机理,认为多桩型复合地基具有单一桩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2]。闫明礼,王明山等提出了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3]。从工程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和从经济方面考虑,发展多桩型复合地基来处理公路沟谷软基是一种趋势,开展多桩型复合地基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和经济性。 赣定高速公路沿线路段大部分位于低山丘陵地 貌区,有些高路堤及拱涵重要结构都处于软基之上,下卧软土层最厚处达到10m左右,属于典型的山区沟谷软基,因此必须对这些软土地基进行有效的处理,以保证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及变形要求。 在2003年1月~2004年5月,由赣定高速公路总指挥部牵头,联合天津大学及工程参建等单位,依托赣定高速公路,开展了“山区高速公路沟谷软基处理技术研究”的课题研究并获得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其中“多桩型复合地基处理山区沟谷软基技术研究”为其中的一个子课题,获得了较多的应用成果,值得同行业所借鉴和推广应用。 实践证明,该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单一CFG桩间距不能过密,夯实桩水泥土桩深度受限等问题。多桩型复合地基有效地消除了单一桩型应力集中现象,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中任一桩型的荷载传递能力。 1 多桩型复合地基技术工程背景 如何选择不同桩型组成多桩型复合地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一般来说,桩身强度应刚柔并济,长度应长短结合。同时,桩的工程特性应存在较大的互补性,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各自的长处,消除某种桩型单一布置带来的弊端。 1.1 水泥土夯实桩的工程特性 水泥土夯实桩是水泥或水泥系固化材料与土混 合形成的桩,由于土质的不同,其固化机理也有区别。用于砂性土时,水泥土的固化原理类同于建筑上常用的水泥砂浆,具有很高的强度,固化的时间也较短。用于粘性土时,由于水泥土惨量有限(7%~20%),且粘粒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并含有一定的活性物质,所

碎石桩及其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分析

碎石桩及其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分析 王志亮 (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南京 210098) 摘 要:介绍单碎石桩及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机理及计算方法,并对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工程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碎石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滑动圆弧法 中图分类号:T U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8524(2000)04-04 B earing C apacity Analysis for G ravel Pile and Composite Foundation WANG Zhi2liang (Institute o f G eotechnical Engineering,Hehai Univer sity,Nanjing 210098)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earing capacity mechanism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single gravel pile and related composite foundation,and presents s ome suggestion to the design of gravel pile composite founda2 tion. K ey w ords:gravel pile;composite foundation;m odel test;sliding arc method 碎石桩因具独特的优点应用日益广泛,大量工程实践表明,软土地基用碎石桩加固后,承载力明显提高,沉降量也减少。选择碎石桩处理地基,最关键的是碎石桩的承载力确定,桩的承载力越高,复合地基达到某一设计的承载力所需要的置换率就越低,地基处理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就愈少。因此能正确的理解和计算碎石桩及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意义重大。 1 单碎石桩的承载力模型试验和分析 地基中有一根碎石桩,桩径为r,碎石间的内摩擦角为φp,桩顶上施加荷载P p。假设地基是由各向同性的匀质粘性土组成,其不排水强度为C u。Brauns[1]认为不断增大P p,当P p达到极限荷载时,碎石桩及上部土体将发生被动破坏,破坏区域为倒梯形体abcd(图1),其中ab,cd分别为滑动面。他在作了一些假设,如桩的破坏长度h= 2rtgφ,φ=45°+φp/2;不计地基土和桩体的自重以及τM=0等的前提下,得出了碎石桩的极限承载力与粘性土的不排水强度成正比的结论。 为了研究单碎石桩承载力性状,作者设计了图2的试验装置,试验箱由钢板制成,筒直径350mm,高900mm。桩长分为两组,一组桩长300mm,桩直径为60mm;另一组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检测报告

××工程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报告编号:07地基(J)02 检 测 报 告 ××检测中心 ×年×月×日

注意事项 1、报告无检测单位“报告专用章”无效; 2、报告无报告编写、报告校对、报告审核人签字无效; 3、报告涂改无效; 4、非经同意,不得部分复制本报告; 5、对本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检测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6、对于委托检验,样品代表性由委托单位负责。

建设单位:×××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办公室设计单位:×××设计院 监理单位:×××工程监理公司 施工单位:×××公司 检测单位:××检测中心 项目参与人员: 报告编写: 报告校对: 报告审核:

××工程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检测报告 一、工程概况 ××工程地上2层。地基基础采用深层搅拌桩。桩径为ф700,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单桩设计承载力为200kN,经深层搅拌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得小于180KPa,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我中心于历时3日完成对该工程地基的静载荷试验检测工作,试验点(桩)总数为6个。(具体情况见下表1,平面布置示意图见下图1)。现依据试验原始数据提交本次试验检测报告。 表1 各试验点具体情况一览表 二、检测依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 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5、《江西省桩基质量检测管理规定》(试行) 6、《江西省建筑基桩及复合地基检测方法及取样数量》 ---赣力基础【2005】第001号 7 、设计图纸及相关说明文件 三、载荷试验 ㈠、复合地基土载荷试验检测 1、试验设备 试验采用砂袋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千斤顶施压,主梁由4根18号工字钢组成,副梁由5根18号工字钢组成。采用1只QYL50型千斤顶加载,承压板顶面沉降变形分别采用对角的2个百分表(精度为0.01mm)测读。加载量由千斤顶上的精密压力表控制(承载板试验装置见图3-1-1)。 图3-1-1 承压板载荷试验装置 2、试验方法 采用分级对试点进行加载。试验标准参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进行。 ①加载与卸载分级:分8级进行加载。 ②沉降观测时间:每级加载前后测读一次,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沉降。当1小时内沉降量小于0.1mm时,施加下一级荷载。 3、终止加载条件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①沉降量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 ②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 ③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 4、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①当压力-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 ②当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水泥土搅拌桩

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

复合xx 力试验 复合xx 力试验 1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复合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压板可用圆形和方形。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矩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桩的中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载荷试验点重合。 2 承压板底面标高应与桩顶设计标高相适应。承压板底面下宜铺设粗砂或中砂垫层,垫层厚度取50-150m m,桩身强度高时宜取大值。试验标高处的试坑长度和宽度,应不小于承压板尺寸的 3 倍。基准梁的支点应设在坑外。 3试验前应采取措施,防止试验场地地基土的含水量变化或地基土的扰动, 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4加载等级为8-12级。最大加载压力不应小于设计值的 2 倍。 5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记录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半小时记录一次,当1小时沉降量小于0.1mm时,即可加下一级荷载。 6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 6.1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有明显的隆起; 6.2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 6.3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荷载已大于设计要求的 2 倍。 7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进行,每卸一级,间隔半小时,读记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三小 时读记总回弹量。 8复合xx力特征值的确定

8.1 当压力-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 2 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 2 倍时,可取进行荷载的一半; 8.2 当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 8.2.1 对砂石桩、振冲桩复合地基或强夯置换墩,当以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 或s/d 等于0.015 所对应的压力;当以粉土或砂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 或s/d 等于0.01 所对应的压力。 822对土挤密桩、石灰桩或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 0.012所对应的压力;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8所对应 的压力; 8.2.3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或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当以卵石、圆砾、密实粗中砂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8所对应的压力;当以粘性土、粉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 8.2.4对于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6所对应的压力; 8.2.5 对有经验的地区,也可按当地经验确定相对变形值。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 压力的一半。 9 试验点的数量不应少于 3 点,当满足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建筑工程管理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施工检测

(建筑工程管理)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施工检 测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施工检测 闫明礼1,申计春2,刘伟3,闫雪峰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北京,100013;2.邢台钢铁X公司,邢台,054027;3.北京科技大学基建处,北京,100083;4.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地基所,北京,100088) 提要 本文讨论了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以及复合地基检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施工检测,褥垫厚度 Abstract:Inthispaper,bearingcapacityofCFGpilecompositefoundationanditstestingafterconstructiona rediscussed. Keywords:compositefoundationofCFGpile;bearingcapacity;constructiontesting;thicknessofflexiblec usion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闫明礼(1942-),男,汉族,河北乐亭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硕士学位。壹、引言 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的颁布,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施工及检测提供了技术依据。但在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及复合地基检测方面,在不同地区基于某些地区性经验,存在壹些差异。本文将根据自己壹些粗浅体会就上述问题做壹些讨论。 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9-2002)(简称地基规范)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简称地基处理规范),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可分为设计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进行讨论。 1、设计阶段 在复合地基设计阶段,地基规范规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地基处理规范规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下式估算: fspk=mRa/Ap+β(1-m)fsk(1) 式中: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m—面积置换率; 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Ap—桩的截面积(m2); 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0.75~0.95,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 fsk—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实际工程中,有条件时先在拟建场地做现场载荷试验,可为设计提供可靠的设计参数。而很多情况是在无试验资料条件下按(1)式估算复合地基承载力,但要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合理确定Ra、fsk、β等参数的取值。希望公式计算值接近但不大于载荷试验结果,而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公式计算结果壹般不大于载荷试验结果。 2、竣工验收阶段 由之上讨论可知,在复合地基设计阶段,确定复合地基设计参数时,用公式(1)估算复合地基承载力是符合规范要求的。在竣工验收阶段,能否只做单桩静载试验.用单桩承载力Ra和地质报告提供的天然地基承载力fak(或桩间土静载试验结果fsk)按公式(1)计算确定复合地基承

多桩复合地基

7.9 多桩型复合地基 7.9.1多桩型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不同深度具有持力层的正常固结土,或浅层存在欠固结土、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等特殊土,以及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较高的地基处理。 7.9.2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1桩型及施工工艺的确定应考虑土层情况、承载力与变形控制要求、经济性、环境要求等综合因素; 2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贡献较大或用于控制复合土层变形的长桩,应选择相对较好的持力层并应穿过软弱下卧层;对处理欠固结土的增强体,其长度应穿越欠固结土层;对消除湿陷性土的增强体,其长度宜穿过湿陷性土层;对处理液化土的增强体,其长度宜穿过可液化土层; 3 如浅部存有较好持力层的正常固结土,可采用刚性长桩与刚性短桩、刚性长桩与柔性短桩的组合方案; 4 对浅部存在软土或欠固结土,宜先采用预压、压实、夯实、挤密方法或柔性桩复合地基等处理浅层地基,而后采用刚性或柔性长桩进行处理的方案; 5 对湿陷性黄土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的规定,选择压实、夯实或土桩、灰土桩等处理湿陷性,再采用刚性长桩进行处理的方案; 6 对可液化地基,可采用碎石桩等方法处理液化土层,再采用有黏结强度桩进行处理的方案; 7 对膨胀土地基采用多桩型复合地基方案时,宜采用灰土桩等处理其膨胀性,长桩宜穿越膨胀土层到达大气影响急剧层以下稳定土层,且不应采用桩身透水性较强的桩。 7.9.3 多桩型复合地基单桩承载力应由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可按第7.1.6条规定估算;对施工扰动敏感的土层,应考虑后施工桩对已施工桩的单桩承载力的折减。 7.9.4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布桩宜采用正方形或三角形间隔布置,刚性桩可仅在基础范围内布置,其他增强体桩位布置应满足液化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对不同性质土处理范围的要求。 7.9.5多桩型复合地基垫层设置,对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宜选择砂石垫层,垫层厚度宜取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贡献较大增强体直径的1/2;对刚性桩与其他材料增强体桩组合的复合地基,宜取刚性桩直径的1/2;对未要求全部消除湿陷性的黄土或膨胀土地基,宜采用灰土垫层,其厚度宜为300mm 。 7.9.6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采用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采用以下方式估算: 1 由具有黏结强度的A 桩、B 桩组合形成的多桩型复合地基(含长短桩复合地基、等长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sk p a p a spk f m m A R m A R m f )1(2122221111--++=βλλ (7.9.6-1)

搅拌桩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

××工程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 检 测 报 告 ××检测中心 ×年×月×日

注意事项 1、报告无检测单位“报告专用章”无效; 2、报告无报告编写、报告校对、报告审核人签字无效; 3、报告涂改无效; 4、非经同意,不得部分复制本报告; 5、对本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检测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6、对于委托检验,样品代表性由委托单位负责。

建设单位:×××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办公室设计单位:×××设计院 监理单位:×××工程监理公司 施工单位:×××公司 检测单位:××检测中心 报告编写: 报告校对: 报告审核:

××工程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检测报告 一、工程概况 ××工程地上2层。地基基础采用深层搅拌桩。桩径为ф700,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单桩设计承载力为200kN,经深层搅拌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得小于180KPa,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我中心于历时3日完成对该工程地基的静载荷试验检测工作,试验点(桩)总数为6个。(具体情况见下表1,平面布置示意图见下图1)。现依据试验原始数据提交本次试验检测报告。 表1 各试验点具体情况一览表

图1 各试验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二、检测依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 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5、《江西省桩基质量检测管理规定》(试行) 6、《江西省建筑基桩及复合地基检测方法及取样数量》 ---赣力基础【2005】第001号 7 、设计图纸及相关说明文件 三、载荷试验 ㈠、复合地基土载荷试验检测 1、试验设备 试验采用砂袋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千斤顶施压,主梁由4根18号工字钢组成,副梁由5根18号工字钢组成。采用1只QYL50型千斤顶加载,承压板顶面沉降变形分别采用对角的2个百分表(精度为0.01mm)测读。加载量由千斤顶上的精密压力表控制(承载板试验装置见图3-1-1)。 图3-1-1 承压板载荷试验装置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要点

XXXXXXXXXXXXXXXXXXXXXX工程桩基检验项目(复合地基静载试验) 检测技术方案

XXXXXXXXXXXX检测有限公司 二○一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1.工程概况 XXXXXXXXXXXXXXXXX1#、2#、3#、5#、6#、7#、8#、9#号楼工程桩基检 验项目位XXX。该工程基础采用CFG桩,桩径400mm, 混凝土标号为C20。1#、 2#、3#、5#、6#、7#楼桩间距为1450m m×1350mm,8#楼桩间距为1400m m ×1300mm,9#楼桩间距为1500m m×1300mm,呈矩形布桩。桩数及桩参数 见表1。 大唐名村名人居1#、2#、3#、5#、6#、7#、8#、9#号楼工程桩基检验项目参数表1 2.检测依据

依据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3.检测项目及目的 3.1验收性检测阶段 (1)复合地基静载试验 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单桩静载试验 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低应变法 检测桩身缺陷及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4.检测工作量 4.1验收性检测阶段 (1)复合地基静载试验: 检测数量24根,试验最大加载至极限值。 (2)单桩静载试验 检测数量24根,试验最大加载至极限值。 (3)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法)试验 检测数量30%。 5.现场试验(检测) 5.1复合地基抗压静载试验 5.1.1仪器设备 (1)试验加载装置

反力系统:采用堆载反力装置组成,油压千斤顶加载,具体布置详见下图1。 1台超高压电动油泵站。 (2)荷载与沉降的量测仪表 荷载用液压传感器测定,试桩沉降采用位移传感器测定。使用仪表包括: 1套RS-JYB型静载荷测试分析系统 1只压阻式压力传感器; 4只调频式位移传感器。 该系统控制超高压油泵进行自动加载、自动补载,自动判稳;调频式位移传感器量程0~50mm,以量测桩身在荷载作用下的垂直沉降,沉降量由调频式位移传感器测读并被系统自动记录。 5.1.2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实施细则

CFG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施工检验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施工检测 闫明礼1, 申计春2,刘伟3,闫雪峰4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北京,100013;2.邢台钢铁公司,邢台,054027;3.北京科技 大学基建处,北京,100083;4. 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地基所,北京,100088) 提要 本文讨论了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以及复合地基检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施工检测,褥垫厚度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bearing capacity of CFG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and its testing after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composite foundation of CFG pile; bearing capacity; construction testing; thickness of flexible cusion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闫明礼(1942-),男,汉族,河北乐亭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硕士学位。 一、引言 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的颁布,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施工及检测提供了技术依据。但在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及复合地基检测方面,在不同地区基于某些地区性经验,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将根据自己一些粗浅体会就上述问题做一些讨论。 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9-2002)(简称地基规范)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简称地基处理规范),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可分为设计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进行讨论。 1、设计阶段 在复合地基设计阶段,地基规范规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地基处理规范规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下式估算: fspk=mRa/Ap+β(1-m)fsk (1) 式中: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m —面积置换率; R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Ap —桩的截面积(m2); 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0.75~ 0.95,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 fsk —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复合地基静载计算说明

花都雅居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花都雅居乐107国道地块D 地块” CM 三维高强复合地基检测方案 1座: 采用CM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设计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 sp =460kPa 。 1、荷载板尺寸及试验荷载如下: A 区: C 桩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压板尺寸取0.80m ×0.80m ,试验终极荷载为794KN ; M 桩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压板尺寸取0.80m ×0.80m ,试验终极荷载为328KN ; CM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压板尺寸取1.60m ×1.60m ,试验终极荷载为2355KN ; M 桩单桩承载力试验终极荷载为240KN 。 B 区: C 桩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压板尺寸取0.85m ×0.85m ,试验终极荷载为934KN ; M 桩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压板尺寸取0.85m ×0.85m ,试验终极荷载为333KN ; CM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压板尺寸取1.75m ×1.75m ,试验终极荷载为2818KN ; M 桩单桩承载力试验终极荷载为240KN 。 2、CM 单桩复合承载力计算: A 区: C 桩及M 桩的总置换率分别为:0.0979c m =;0.1317m m = 假定C 桩及M 桩各承担1/2,则单桩复合地基试验板的置换率分别为 '20.09790.1958c m =?=,'20.13170.2634m m =?= 则:A m A c c ?=' ,2 ' 0.12560.640.1958 c c A A m m = ==, C 桩荷载板尺寸为0.8m ?0.8m A m A m m ?=' ,2 '0.196250.750.2634 m m A A m m = ==, M 桩荷载板尺寸为0.8m ?0.8m (以C 桩为主,参照C 桩的荷载板)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规范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附录A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本试验要点适用于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复合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压板应具有足够刚度。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圆形或方形。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矩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桩的中心(或形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 承压板底面标高应与桩顶设计标高相适应。承压板底面下宜铺设粗砂或中砂垫层,垫层厚度取50~150MM,桩身强度高时宜取大值。试验标高处的试坑长度和宽度,应不小于承压板尺寸的3倍。基准梁的支点应设在试坑之外。 试验前应采取措施,防止试验场地地基土含水量变化或地基土扰动,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加载等级可分为8~12级。最大加载压力不应小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 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读记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半个小时读记一次。当一小时内沉降量小于时,即可加下一级荷载。 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 1 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 2 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 3 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子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 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进行,每卸一级,间隔半小时,读记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三小时读记总回弹量。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1 当压力一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 2 当压力一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 1)对砂石桩、振冲桩复合地基或强夯置换墩:当以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

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

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 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 1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复合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压板可用圆形和方形。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矩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桩的中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载荷试验点重合。2承压板底面标高应与桩顶设计标高相适应。承压板底面下宜铺设粗砂或中砂垫层,垫层厚度取50-150mm,桩身强度高时宜取大值。试验标高处的试坑长度和宽度,应不小于承压板尺寸的3倍。基准梁的支点应设在坑外。 3试验前应采取措施,防止试验场地地基土的含水量变化或地基土的扰动,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4 加载等级为8-12级。最大加载压力不应小于设计值的2倍。 5 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记录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半小时记录一次,当1小时沉降量小于0.1mm时, 即可加下一级荷载。 6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 6.1 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有明显的隆起; 6.2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 6.3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荷载已大于设计要求的2倍。 7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进行,每卸一级,间隔半小时,读记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三小 时读记总回弹量。 8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8.1当压力-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 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进行荷载的一半; 8.2当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 8.2.1对砂石桩、振冲桩复合地基或强夯置换墩,当以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5所对应的压 力;当以粉土或砂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 8.2.2 对土挤密桩、石灰桩或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2所对应的压力;对灰土挤密桩复合 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8所对应的压力; 8.2.3 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或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当以卵石、圆砾、密实粗中砂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 等于0.08所对应的压力;当以粘性土、粉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 8.2.4 对于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6所对应的压力; 8.2.5 对有经验的地区,也可按当地经验确定相对变形值。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 压力的一半。 9试验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点,当满足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一个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计算实例

一个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计算实例 A Example of the Calculation of Multi-type-pile Composite Subgrade 摘要:本文讨论了多桩型复合地基及其复合模量的基本概念。介绍了一个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计算实例。 关键词:多桩型复合地基,复合模量,承载力,变形 1 前言 复合地基中的纵向增强体习惯上称作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桩型组成的复合地基称为多桩型复合地基。比如,对可液化地基,为消除地基液化,可采用振动沉管碎石桩或振冲碎石桩方案。但当建筑物荷载较大而要求加固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较高,单一碎石桩复合地基方案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承载力时,可采用碎石桩和刚性桩(如CFG 桩)组合的多桩型复合地基方案。这种多桩型复合地基既能消除地基液化,又可以得到很高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如太原市华宇·绿洲项目12~22层住宅楼均采用该方案,经济效益较高。 又如,当地基土有两个好的桩端持力层,分别位于基底以下深度为Z 1(Ⅰ层)和Z 2(Ⅱ层)的土层,且Z 1<Z 2。在复合地基合理桩距范围内,若桩端落在Ⅰ层时,复合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若桩端落在Ⅱ层时,复合地基承载力又过高,偏于保守。此时,可考虑将部分桩的桩端落在Ⅰ层上,另一部分桩的桩端落在Ⅱ层上,形成长短桩复合地基,需说明的是,多桩型复合地基和长短桩复合地基意义一致,设计计算方法完全相同。 工程中单一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方法相对比较成熟,工程经验积累非常多。但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桩型的多桩型复合地基、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如何计算,虽有很多文献专门论述过,但工程经验不多,本文介绍一个工程实例,以积累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算经验。 2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一般地,将复合地基中荷载分担比高的桩型定义为主控桩(桩的模量相对较高,桩相对较长)。其余桩型为辅桩,并按荷载分担比由大到小排序。工程中常用的是两种桩型组成的复合地基(或长短桩复合地基)。 下面先就两种桩型组成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并可推广到两种以上桩型的复合地基。基本思路为: (1)由天然地基和主控桩复合形成复合地基,视为一种新的等效天然地基,其承载力特征值为f spk1。 (2)将等效天然地基和辅桩复合形成复合地基,求得复合地基承载力即两种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 具体推导如下: 基础下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为f ak 。主控桩的断面面积为A p1,平均面积置换率为m 1,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R a1。则主控桩和天然地基形成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ak p a spk f m A R m f 1111 11 11-+=βα (1) 式中 α1—桩间土承载力提高系数,与土性和主控桩成桩工艺以及主控桩的桩径、桩距等有关。 对非挤土成桩工艺,α1=1; β1—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一般β1≤1。 基础下辅桩的断面面积为A p2,平均面积置换率为m 2,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R a2。辅桩与承载力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准备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准备 说明:适用于水泥搅拌桩,水泥砂浆桩,CFG桩 一仪器设备 1:承压板 (1)如桩采用三角形布桩,承压板可采用1.5cm的钢板,承压板的面积为:采用直径为桩距×1.05的圆板(也可以采用等效的C30混凝土板,混凝土板厚度15~ 20cm,但应具体足够的刚度,在板下侧布适当的钢筋,加压时应注意将有钢筋 的一侧放在下面) (2)如桩采用正方形布桩,承压板可采用等面积的正方形、如采用圆板,圆板的面积等于桩距×1.13(也可以采用等效的C30混凝土板,混凝土板高度15~20cm, 但应具体足够的刚度,在板下侧布适当的钢筋,加压时应注意将有钢筋的一侧 放在下面) 2:千斤顶 应根据桩本身的承载力来选定相应的千斤顶(200t),千斤顶应自带压力表,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且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3:百分表(0~50mm至少应配备5个) 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 2 直径或边宽大于500mm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测试仪表, 直径或边宽小于等于500mm的桩可对称安置2个位移测试仪表。 3 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桩 上。 4 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 的影响。 5 所使用的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要求在标定的有效时间内使用。 4:反力装置 压重平台(1)主梁:2根4m的25#工字钢;(2)次梁:4~5根6m的20#工字钢,(3)直径为40cm圆板或边长为40cm的钢板,钢板厚度为1.5cm,固定 在压重平台的中心位置,装置如以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