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合集下载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人教版必修4)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人教版必修4)

(1)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 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②原因: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 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 个过程。 ③启示:遇到挫折不能怨天尤人,应该鼓起勇气,迎难而上
①客观事物 ②主观认识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本身无 法证明
认识的对象和认识本 身都不能充当标准。
主观认识
指导实践 改造
客观事物
如果达到预期效果,认 识就是正确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启示: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原则。
政 治
人教版 必修四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6.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特点(重点) 3.追求真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重点)
观点一:月球上面住着美丽的嫦娥和 玉兔,还有经常过来偷看的猪八戒。
材料三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迅速制定了抗疫策略,出门 戴口罩,必要时居家隔离,学生在家上网课,对武汉进行封 城,对各个小区实行封闭管理......中国抗疫取得的阶段性 胜利 证明了 抗疫策略的正确性。
思考:这说明谁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小结:真理的特征原理(背诵)
原理
方法论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四教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四教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

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求索真理的历程内容分析教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求索真理的历程内容分析教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提纲(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概念。

(2)真理与谬误。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具体的。

(2)真理是有条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主体的限制。

●认识客体的限制。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

●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不断发展。

(3)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在发展。

●真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超越自身。

二、结构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本课的逻辑结构第五课讲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这一课紧接着就要分析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第六课的内容设计为两个框。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理解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来。

本框分为两个目。

(1)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

(2)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本框设计了三个目。

(1)第一目,真理是客观的。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真理的定义──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第二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2课时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2课时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栏 目 栏 链 目 接 链 接
答案:C
栏 目 栏 链 目 接 链 接
栏 目 栏 链 目 接 链 接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 2 课时
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
栏 目 链 接


一、正确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真理内容 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是指 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 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客观条件是指具 体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是指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知
栏 目 栏 链 目 接 链 接
识结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生
理素质等);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
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
栏 目 栏 链 目 接 链 接
在着多个真理性的认识是错误的。

释 3.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有用即真理” 就是一种典Hale Waihona Puke 的主观真理论,是唯心主义哲学中颇具代表
栏 目 栏 链 目 当作随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接 链 接
性的真理观。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
的统一 ③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④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不同时期的发展观和公平观的内容不同,说明真理 都是具体的,①说法正确;“党的十八大对发展观和公平 观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说明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④说法正确;②③观点错误,应排除。

人教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人教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02
答案 B
抗生素,是人类同细菌感染进行抗争的一大武器。一些医生认为,抗生素是特效药,一用就灵。在治疗时常常动不动就用抗生素,多数时候能够较快地治好病。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伤害,等于慢性自杀。关于抗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一定历史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误区1:真理具有客观性,所以真理永远都是真理。
01
02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首年,也将是收入分配改革有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11年的工作安排中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
答案 B 解析 对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好不好,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这说明目前人们对于抗生素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正确认识是有条件的;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终极真理性认识,答案为B。真理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不存在终极真理,②错误。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④是错误的不可知论。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的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因为: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③从认识的进程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高中政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精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精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认识论)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2)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2、理解目标(1)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3、运用目标(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根据有关原理,论证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真理性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涓埃怒斥真理反对谬误。

三、德育目标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2、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难点)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导入新课】酸甜可口的西红柿,大家都喜欢吃。

然而人类发现它好吃,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呢!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圆圆的个儿,青里透红的色泽,着实让人喜欢,但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敢食用,还美其名曰“狼桃”。

16世纪,英国佛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带了几株回英国种在皇家花园,供皇室贵族观赏。

直到18世纪,法国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尝试以下,据记载,他在吃之前穿好了入殓(lian)的衣服,吃完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召见”。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共35张PPT)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共35张PPT)

求索真理 的 历 程 (辩证唯 物主义认 识论)
特征
客观的 最基本、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具体的
有条件的
特定的过程,主与客、理与实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考点解读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 方法论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A.①③ B.①④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②
真题体验 B
(2015·江苏卷)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点拨]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 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中都包含 着谬误的说法错误。
真理 特征
客观的
具体的 有条件的
材料一: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正式出台。在改革开放至今的 30多年时间里,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 ① 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 和问题。经过长时间酝酿后,各界等待良久的《指导意见》终于出台,作为 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指导意见》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企改革的纲 领性文件,最大亮点就是坚持了市场化取向,表明决策层对于国企改革的认 ② ③ 识在进一步加深,同时也为更深入地推进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结合材料,请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指导意见》出台蕴含的哲学智慧。 实践 认识 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真理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3、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过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