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整理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知识点整理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知识点整理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知识点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知识点。

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促进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整理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经典文学作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石。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常常接触到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例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通过阅读这些文学经典,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部分:古诗词和诗词鉴赏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例如唐代的《静夜思》、宋代的《江雪》等。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人的情感表达和美感追求,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手法。

第三部分: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例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通过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学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四部分:成语和谚语成语和谚语是汉语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常用的成语和谚语,例如《知足常乐》、《一石二鸟》等。

通过学习成语和谚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结: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学语文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古诗词、传统节日和习俗以及成语和谚语等知识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修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乃至塑造个人的精神风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一、儒家文化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儒家始终倡导仁爱之道,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仁爱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孔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倡导仁爱之道,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3. 论语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20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二、道家文化1.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施为,重视修身养性、养生保健,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和解脱。

2. 老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其代表作。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德经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道德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有81章。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足不辱”等。

三、佛家文化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解脱生死轮回,超脱尘世,追求涅槃。

2.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有何特点?《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主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哪些本土文化元素?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教、儒家等本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以上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纹样整理

中国传统纹样整理

狮纹
• 传统吉祥纹样。 在唐宋时甚流 行相传狮为百 兽之王,是权 力与威严的象 征。纹饰一般 皆以雄狮构成, 气势威猛。
虎纹
• 青铜器纹饰之一。一 般都构成侧面形,两 足,低首张嘴,尾上 卷。也有以双虎作成 圆形适合纹的。初见 于殷代中期,流行时 间较长,一直到战国 时代。
蛙纹
• 是陕西、河南及甘肃地 区仰韶文化的彩陶的典 型纹饰,是一种特殊的 少见的纹饰。以蛙类动 物为题材,用绘画或刻 划方法加以简化、变形, 成为装饰图案。这些蛙 纹的身体结构大体相同, 但表现与装饰手法各不 相同,其风格均显示了 所处时代的烙印。它们 之间应存在着一定的传 统联系。
卷草纹
• 中国传统图案 之一。多取忍 冬、荷花、兰 花、牡丹等花 草,经处理后 作“S”形波状 曲线排列,构成 二方连续图案, 花草造型多曲 卷圆润,通称 卷草纹。因盛 行于唐代故名 唐草纹
缠枝纹
• 缠枝纹是中国古代传统纹饰 之一。是瓷器上最常见的纹 样。盛行于元代以后。明代 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 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 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 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 复,变化无穷。缠枝莲、缠 枝牡丹、缠枝草蔓均属此类。
象纹
• 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 之一。多见于青铜器、 玉器、陶瓷上。殷商 时期,中国中原地区 尚有野象。甲骨文中, 有殷王猎象的记录。 图案特征,长鼻、象 牙表现明显,象身饰 螺旋纹,四周填以云 雷纹。通常作主纹应 用。常施于方彝座部, 盛行于商和西周初期。
谢谢观赏
莲花纹
• 自南北朝后流行。 多出现在瓷器上, 作为装饰。其变 化丰富。有独立 纹样,也有四方 连续。南北朝至 唐代,莲花纹常 作为瓷器的主题 纹饰,碗、盏、 钵、盘的外壁或 内划复线仰莲, 有的盘心还饰蓬 莱纹,酷似盛开 的莲花。亦见雕 刻成立体状的莲 花。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第一讲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流域)《长城》壁毯陈列于联合国。

表现了居庸关长城的雄姿。

以千山万壑象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晨光灿烂象征古国新貌。

晨光将长城映成金色,象征祖国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故宫太和殿(最大宫殿):大、深、高、庄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渔、樵、耕、读文化方式:大足石刻(重庆)文化心理——包容,博爱:儒,释,道儒释道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儒)酒(道)豆腐(佛)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民俗。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河上图》(十字绣)。

2005年七月十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交价2.3亿(2吨黄金)圆明园大水法。

文化类型:中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即纹,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所以经天纬地曰文。

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在甲骨上的纹——刻在陶器上的纹——刻在青铜器上的纹——皿文。

高层次的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明: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就过程而言,文化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影响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广义的文化: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

)狭义的文化:中华。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初中涉及的知识点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初中涉及的知识点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和知识点整理一、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雨说"愁予【九年级上册P8】2.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九年级下册P180】3.垂髫:也指童年。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后因以"垂髫〞指童年。

【八年级下册p16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渊明【八年级上册P166】4.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想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gu àn〕兮。

〞角,小髻;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

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

【八年级下册P164】5.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唐代杜牧"赠别"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八年级下册P164】6.及笄〔jī〕: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

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礼记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八年级下册P164】7.弱冠: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

〞【八年级下册P164】8.而立之年:30岁。

立,这里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9.不惑之年:40岁。

惑,迷惑,疑惑。

10.知命之年:50岁。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1.耳顺之年:60岁。

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2.从心之年:7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传统文化超全素材

传统文化超全素材

考霸必读:2018年高考“传统文化”超全素材整理!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古玩器具、饮食厨艺、传说神话、中国对联等。

一、优良的民族精神1.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孟子,“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勾践选择卧薪尝胆,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为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尽心竭力地奋斗,正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不负我心的独立精神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之语中感悟了“谪仙人”的凛然决心。

他曾名纵一时,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却终究不愿为权贵所倾,卑躬屈膝,出卖自己心灵,“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专心于自己的梦想,依赖于自己的本心。

4.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正是他们执着而顽强地坚守传统、历史、文化、人格、良知,中华民族才得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二、优秀的道德品质中华经典古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品质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尾生抱柱、曾子杀彘,留给我们一个个重诚守诺的典范;廉颇负荆请罪,顾全大局,与蔺相如冰释前嫌,团结一心,传下知错能改的佳话。

三、深刻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文人,崇尚宇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关注心灵,因此在他们的文章中显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辨色彩,引人深思、值得寻味。

教材中有不少充满哲思的佳作。

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之后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体现的正是道家哲学的本质内涵。

初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点整理

初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点整理

初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点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包括了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思想体系和多元的艺术形式。

作为中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知识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整理初中阶段的一些重要传统文化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华传统节日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的开始。

在春节期间,人们过年、拜年、吃团圆饭、放鞭炮。

红色、福字、舞龙舞狮、灯笼等都是春节的象征物。

2. 元宵节:春节之后的第15天是元宵节。

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品元宵、猜谜语等。

元宵节的最大特点是元宵游园会,各种表演和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3. 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烧纸钱、扫墓、祭拜先人,并且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倡导绿色出行。

4. 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穿五彩绳来驱邪。

5. 中秋节:中秋节是仲秋的月圆之日,人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

月亮、兔子和蟾蜍都是中秋节的象征物。

6. 重阳节:重阳节是为了祛病辟邪而设立的节日,人们登高、遥望故乡、插茱萸、佩香囊等。

二、中国传统文学1.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记载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爱情、战争和哲理。

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己欲立而立人”等经典语句概括了儒家的道德观和教育理念。

3.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描写官僚家庭生活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以丰富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结构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4.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神魔题材的长篇小说。

故事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

5.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以义贼起义故事为主线的长篇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大题及解答By 杨林一.什么是文化?谈谈对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西汉以后“文”和“化”方合成一词。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

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即“大文化”和“小文化”。

通常又把文化结构分为四层: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而民族性和国度性是文化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以中华民族为例,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而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创造主体。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

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学习中国文化可以更加准备而深入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加准备而深入地认识我们当前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

二.谈谈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中国的自然条件几千年来总体变化有限,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在中国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

不同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3.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生活在海滨的人民致力于海上交通和与海外的联系;西域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以商业著称于世。

地理障碍同样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因为与中原地区被崇山峻岭所阻隔而在历史上很长时间由越族文化占主要地位。

因为可以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开放和封闭是相对的,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三.宰相制度演变及君权相权的矛盾(我不想管这个问题了。

囧)四.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

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下来。

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如下: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西周时代统治天下的主角是姬姓家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行郡县,但权力的核心仍然牢牢窝在自己家族手中;刘邦本为编户齐民,但当了皇帝后,权力就成了刘氏的权力……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族就一直统治下去。

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郡县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都没有跳出分封皇子的窠臼,只是在管理方式和封王所得利益多寡上有所不同罢了。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家族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也没有衰亡的迹象。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家国同构”和“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五.中国君主专制有什么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中国历代王朝的建立和统治多用武力,对此史书多有记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三公九卿制,到魏晋南北朝转变为三省六部制。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

2.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由于封建小农的自然经济被人为的保护起来,把能够瓦解自然经济基础的工商业视如洪水猛兽,因而这个基础异常稳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股强大势力。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也做出过世界性的贡献,其严密性曾令世人赞叹。

4.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是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

中国很早就有一种什伍组织,把老百姓编入什伍之中控制,商鞅变法与此一脉相承,并制定了连坐法。

这些制度和法令使国家可以轻易地征收赋税、徭役和兵役,帝王的诏令也很容易达到每个家庭。

中国专制统治者还十分重视控制生计的办法,把农民牢牢固着在土地上。

六.为什么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道题找不到答案也不想管了。

)七.汉字代表了怎样的汉文化汉语汉字除了作为中国文化的记录工具以外,汉语汉字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主要指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形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1.词源汉语词源包含了中国古人的传统观念,如“囱”“蔥”“窗”“聰”这一组同原词,我们可以知道古人对聪明的认识,他们认为聪明是内心对外界的感受通达。

从某些词源里还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变化。

文化的发展变化直接记载在各个时代的词汇中,某一时代某一领域词汇的密度反映了该领域与文化核心的密切程度,也反映出人类对这一领域的认识深度,设词密度高就说明对这一领域的分析度高。

汉语的地域差异往往是地域文化差异的反映,如北方的“面”和南方的“粉”2.字形构造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和形体发展演变的脉络反映出浓厚的文化信息。

汉字是因为它所记录的词的意义而构形的,构形时必然受到用字者文化环境和文化心理的影响,因而汉字中必定带有一些文化信息。

从字形构造还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社会历史状况。

如“宰”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又以词义和意义所指对象作为自己的构形理据,因为,它的形体变化会随着记录词和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所以可以窥见某种文化因素。

从汉字构造的构造意图中还能反映出一些较深层次的文化信息。

八.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在那几个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哪些作家和作品最具有代表性?1.《诗经》与《楚辞》《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根据音乐的类别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其内容非常丰富,300多首诗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

其艺术手法可以归结为“赋比兴”《楚辞》是中国古代另一部著名的诗歌总集,“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楚辞后来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

2.先秦散文与汉赋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史官的建制,史官的记录成为史书,也就是所谓的历史散文。

先秦史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编年体《左传》,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等;从春秋末年开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动,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代表作有:《论语》《孟子》《庄子》等;代表作家有孔子、庄子等;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总体成就最高要数汉赋。

汉赋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等等。

3.唐诗宋词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最为辉煌的高峰。

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等人。

代表作杜甫的“三吏三别”。

词这种特殊的诗体产生于初盛唐,但宋代的词成就最高。

宋词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后人往往将其划分为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

代表词人有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人。

代表作有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等。

4.元杂剧与明清小说元杂剧是融合了唱歌、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

代表作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等,代表人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等。

中国小说在明清时臻于极盛,涌现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作。

代表人有罗贯中、曹雪芹等人。

九.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目录学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从“经、史、子、集”到《四库全书总目》史书一直居于第二位,这一点足以看到史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我们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些很大程度上则是通过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和保存下来的。

历史著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表现形态,具有记录、综合人类文化创造、积累、发展的职能。

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不仅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领域的具体部门本身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这发展史就是史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如经学史、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等,而且各具门类,如文学、艺术、宗教等,也同史学发生密切关系,都要从历史的研究中加以阐述。

这种人文主义的文化,它既需要理论的概括,更需要历史的印证。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十.中国古代史学与哪些优良传统?它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1.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家及其撰述,一般都具有恢廓的历史视野,他们学兼古人,会通古今,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

2.以古为镜,经世致用会通古今的目的在与鉴古知今,也就是以古为镜,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史家非常注重当代史的研究,非常注重史学研究的古为今用,这是中国古代学的又一优良传统。

3.求实直书,书法不稳秉笔直书是我国古代史学的又一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史家历来把秉笔直书视为持大义、别善恶的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他们以直书为荣,曲笔为耻,不避强御,不畏风险,甚至不怕坐牢杀头,表现了中国史家的高风亮节。

4.德识为先,才学并茂中国古代史之所以兴旺发达,是同史家十分注重业务和思想修养分不开的,重视史家修养,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又一优良传统。

5.对当今古代史学的借鉴意义(考试时现编即可,结合以上四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