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合集下载

历史观的哲学原理方法论

历史观的哲学原理方法论

历史观的哲学原理方法论
历史观的哲学原理方法论指的是关于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哲学原理。

它主要关注历史的本质、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观的哲学原理方法论:
1.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推动的。

2. 唯心史观:强调思想、意识、理念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们的意识和观念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

3. 辩证法: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并且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辩证法强调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对立统一的规律。

4. 归纳和演绎:历史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现象中总结出普遍规律;演绎是从普遍规律中推导出具体结论。

5. 理论与实证:历史研究需要既有理论指导,又要有实证研究作为支撑。

理论可以提供研究的框架和思路,实证研究可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6. 文本与实践:历史研究既要关注历史文献、史料的研究,也要关注历史实践、
历史事件的研究。

文本和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7. 跨学科方法:历史研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比如,历史与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的相互交叉研究,可以促进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全面。

这些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共同构建了不同学派和学者的历史观。

不同的历史观也会选择和强调其中的某些原理和方法,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经济史学方法论笔谈・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吴承明 经济史作为一门学科,是19世纪晚期才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的。

本世纪50年代有个重大变革,即不仅研究经济的发展变化,还须结合社会科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是与经济学相结合,继而与社会学相结合,近年有个文化热,又从文化思想上来研究经济史。

又因专题不同,人类学、民族学、农学、科技、地理、气候、生态等科学也纳入经济史研究。

这就形成许多学派、专业。

在我国,大体可说有三大学派。

一派偏重从历史本身来研究经济发展,包括历史学原有的政治和典章制度研究。

一派偏重从经济理论上来解释经济的发展。

有的并重视计量分析。

一派兼重社会变迁,可称为社会经济史学派。

偏重不同,各有独具匠心之长,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同时,也必然对经济史的一些理论问题和方法问题产生不同观点。

应当说,这是件大好事。

要促进学科进步,必须百家争鸣。

如果只有一种观点,用同一个声音讲话,我们的经济史学就要寿终正寝了。

我主张,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不同方法都各搞各的;同一问题也可有不同结论。

这才是“百花齐放”。

但是,不同理论、不同方法可以交流,交流的好处是开阔眼界,促进了解。

交流并不妨碍各搞各的,了解了别人,仍然要按照自以为是的去做,不妨碍个人创造性。

讨论中,我愿引恩格斯一语为座右铭:“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隐蔽着的以后会显露出来的错误……今天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认识也有其合乎真理的方面……”下面简括一下我个人对经济史一些理论和方法的看法。

我唯一的企盼是,这些看法不要妨碍或影响别人的独立思考,如有,这将是我的罪孽。

历 史历史哲学 包括世界观和历史观,都是是方法——思维方法。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恩格斯)。

“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说明历史的方法”(列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即思维方法。

我赞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维方法。

前句是说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逆天行事”总是没有好下场。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及历史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及历史
经济学的方法。(以经过考证且研究者认为可信的史 料为依据,而将经济学理论、原则都视为思维分析的 方法。) 计量分析的方法。(福格尔《铁路与美国经济的增 长》) 社会学的方法。(如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法国年鉴学 派,其代表作为《16-18世纪的欧洲》、费孝通的《江 村经济》等) 区域研究与比较的方法。(如《中日经济现代化的比 较研究》等。不同区域的比较研究,可找出共同点和 区别所在,从而为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和道路提供事 实的根据)。

1935年,汤象龙在《食货》(半月刊) 上发表论文,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史的认识 ,认为“研究经济史不能图急功近效,因为 这种研究的第一步仍然是一种开荒的工作 。……经济史的范围太广了,同时资料的收 集是异常困难的。就拿外国比,他们研究 经济史的人曾经有过几人写过大部的有系 统的经济史?
• 学术团体的出现;汤象龙是中国第一个史 学学术团队“史学研究会”的倡导者。 • 在较多的高等学校开设经济史课程。
• 1986年成立中国经济史学会。1982年厦门大 学创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中 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创刊《中国经济史 研究》。
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史无定法 经济Hale Waihona Puke 的方法经济史研究的理 论与方法
历史学的方法
社会学的方法 计量分析的方法
区域研究与比较研究

史无定法。理论与方法都是工具。因此,其基本原则 是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选择 和确定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 历史学和经济学双方的变化,促成了当代西 方三大经济史学派的出现。 • 1、以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大师布罗代尔于 20世纪40年代完成的结构主义整体观经济史 学; • 2、以美国福格尔为代表的20世纪60年代出 现的计量史学; • 3、美国诺斯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新制度 经济学派经济史学。

1402 经济史的理论和方法

1402 经济史的理论和方法

经济史的理论和方法引言经济史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学科,既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的重要领域。

经济史学家通过对过去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研究,可以揭示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当前社会的经济生活提供借鉴和参考。

笔者将就经济史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经济史的理论财富的创造与再分配经济史的理论研究贯穿着财富的创造和再分配两大方向。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财富的创造与再分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所谓财富的创造是指人类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而再分配则是指社会成员对已有财富的重新分配。

经济史的研究中,财富的再分配在很多时候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它所涉及到的社会公平以及权力分配问题往往更加引人注目。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充满了关于财富再分配的种种争议,如古代奴隶社会的财富集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分配等等。

经济制度与体制变迁另外,经济史的理论还涉及到经济制度和体制变迁的研究。

经济制度是指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所形成的具体体系。

它与社会发展的阶段相对应,经济体制指的是经济制度的组织形式。

对经济制度和体制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规律。

技术变革与经济增长此外,技术变革与经济增长也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技术的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类社会历史上,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如工业革命,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经济史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史的方法论倡导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因此,要深入研究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把握。

比较研究法另外,对经济史的研究还需要借助比较研究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现象和规律也不尽相同。

通过比较不同期间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规律的普遍性。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经济史学史,介绍西方的历史哲学,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探究理性发展的道路,对理性主义作了反思。

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经济史方法论问题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与相关问题、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构主义和整体史观、经济计量学方法、新制度学派经济史理论,并阐发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史历史观方法论一、历史观(一)引子:经济史学小史在西方,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后期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的。

其分立,是因为经济学已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原来历史学中的经济内容,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说了。

19世纪,西方历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兰克(leopold von ranke)为首的史学,被称为历史主义学派(historismus)。

他们强调历史世界与自然世界不同自然世界是普遍一致的,历史则有个性,一国的意识形态、制度、价值观完全受自己的历史发展所决定。

他们认为历史学就是要真实地再现和理解过去,所以十分重视历史文献的考证,因而是实证主义的史学。

他们十分重视历史事件,详述事件经过,用因果关系联系起来,成为叙述式的史学。

在19世纪后期,经济史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以后,虽然是用经济学理论解释历史,但仍保持着历史主义的特点。

如英国的阿什莱(williams j. ashley)认为经济学原理不能普遍有效,应用于本国社会需作修正,并需作出历史评价。

坎宁翰(william cuningham)强调经济变动中的政治、心理因素,不能废除传统的史学方法口以施穆勒(gustav von schmoller)为首的德国历史学派,是当时经济史学中一个重要学派,提出经济发展阶段论,并强调作历史评价。

总之,在19世纪,经济史虽已成为独立学科,但仍主要属于历史学领域。

1880年代牛津、剑桥大学开设经济史课程,都在历史系,属人文科学,相沿至今。

法国、德国大学一般不专设经济史学科,也是在人文学院讲授。

惟美国,经济史课程多设在经济系,亦有设在历史系者。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吴承明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吴承明

经济史_历史观与方法论_吴承明经济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经济史涉及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要求研究者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来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

在众多经济史研究中,吴承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历史观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吴承明教授的经济史研究。

吴承明教授的经济史研究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经济史;二是注重从具体历史事实出发,深入挖掘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三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吴承明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分析经济史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经济史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经济现象。

因此,在吴承明教授的研究中,他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

他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而经济制度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这种分析方法使得吴承明教授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吴承明教授注重从具体历史事实出发,深入挖掘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他的研究不仅涉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还涉及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吴承明教授发现,国家制度和政府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国家的比较分析,吴承明教授发现,欧洲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工业革命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实行了市场经济和产权制度改革。

最后,吴承明教授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这种比较分析方法使得吴承明教授能够更深入地挖掘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分析,吴承明教授发现,产业结构、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因素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二)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二)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二)(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二、方法论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不可分的,在研究具体历史问题时,一切史学理论都可视为方法论:思维的方法或者论证的方法。

列宁说:“历史唯物主义也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是企求指出‘唯一科学的’说明历史的方法”(《列宁选集》第一卷第13页)。

不仅如此,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

在论及历史观时,马克思说,它们“充其量不过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1页)这话也许有点过份,不过,“方便”可理解为方法。

前已言及,我还把被称为“分析与批判的历史哲学”列入本篇方法论中。

经济史研究中还需应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也都在本篇中论及。

本篇方法论,限于篇幅,我也只讲有关理论和原则,不讲具体操作方法。

又主要是讲西方,中国方面另有专篇讲述,从略。

我主张“史无定法”。

研究经济史,唯一根据是经过考证的你认为可信的史料,怎样解释和处理它,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史料的可能性,选择你认为适宜的方法,进行研究口不同问题可用不同方法;同一问题也可用多种方法来论证,结论相同,益增信心,结论相悖,可暂置疑。

我写过一篇《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举了些实例,有兴趣者可参阅。

(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一)实证主义和有关问题实证主义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不可须臾或离。

中国史学自司马迁起就是实证主义的,宋代加入义理,并改进因果论证。

清代考据学、训话学出现盛况,20世纪初兼采考古学成果和西方考证方法,益臻完善。

20世纪50年代一度陷入教条主义,但未放弃实证原则。

近20年来,大量发掘史料,考证范围扩大,博采翔究,举世称盛。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重点知识梳理(绪论)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重点知识梳理(绪论)

绪论1、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即通过对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回溯,分析各个时期各种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和外部环境,说明经济怎样运行、发展和变化,阐明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特点。

2、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

3、经济史与经济学理论的关系: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4、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最基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即以社会发展的史实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经济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发展趋势。

5、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是世界观意义上的方法即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方法,即逻辑思维(归纳法、演绎法、证伪法);三是专业技术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和辩证分析方法)。

6、一些基本概念:一是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二是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客体,人类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得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三是环境:周围所存在的条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四是生产方式:人们获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五是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

经济制度是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包括政策法令规定的、有形的正式制度和由历史文化积淀约定俗成的非正式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经济史学史,介绍西方的历史哲学,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探究理性发展的道路,对理性主义作了反思。

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经济史方法论问题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与相关问题、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构主义和整体史观、经济计量学方法、新制度学派经济史理论,并阐发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史历史观方法论
一、历史观
(一)引子:经济史学小史
在西方,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后期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的。

其分立,是因为经济学已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原来历史学中的经济内容,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说了。

19世纪,西方历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兰克(LeopoldvonRanke)为首的史学,被称为历史主义学派(historismus)。

他们强调历史世界与自然世界不同自然世界是普遍一致的,历史则有个性,一国的意识形态、制度、价值观完全受自己的历史发展所决定。

他们认
为历史学就是要真实地再现和理解过去,所以十分重视历史文献的考证,因而是实证主义的史学。

他们十分重视历史事件,详述事件经过,用因果关系联系起来,成为叙述式的史学。

在19世纪后期,经济史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以后,虽然是用经济学理论解释历史,但仍保持着历史主义的特点。

如英国的阿什莱()认为经济学原理不能普遍有效,应用于本国社会需作修正,并需作出历史评价。

坎宁翰(WilliamCuningham)强调经济变动中的政治、心理因素,不能废除传统的史学方法口以施穆勒(GustavvonSchmoller)为首的德国历史学派,是当时经济史学中一个重要学派,提出经济发展阶段论,并强调作历史评价。

总之,在19世纪,经济史虽已成为独立学科,但仍主要属于历史学领域。

1880年代牛津、剑桥大学开设经济史课程,都在历史系,属人文科学,相沿至今。

法国、德国大学一般不专设经济史学科,也是在人文学院讲授。

惟美国,经济史课程多设在经济系,亦有设在历史系者。

到20世纪初,已有专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史者,如瑞典的赫克舍尔(),并认为历代经济史的研究都应从供给与需求入手。

但多数经济史学者仍坚守实证主义原则,惟因边际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兴起,研究范围扩大,并更多注重要素分析和数据资料。

如克
拉潘()的英国经济史即以考证严密、数据精确著称;托尼()的英国经济史以人口、土地、价格的深入考察闻世。

美国的米切尔()、厄什()善于将经济理论与统计资料结合,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作出贡献。

荷兰的丁伯根(JanTinbergen)创行计量经济史和经济周期论。

同时,个性的国别史之外,也向通史发展。

汤普逊()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各创理论特色的桑巴特(WernerSombart)的《现代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都名盛一时。

二次大战后,西方发生史学革命,实证主义受到怀疑,历史主义几乎被推翻,社会科学方法进入史学,叙述的历史变成分析的历史。

同时,经济学也发生革命,凯恩斯主义盛行,宏观经济学兴起,增长理论成为研究重点,结构主义和制度学派代兴。

在两面冲击下,经济史学也发生革命性变化。

政治因素外,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进入经济史研究,技术因素外,地理资源、气候环境以及文化、民俗等受到更多注意口传统的因果论受到批判,线性发展被结构分析所代替。

经济史面目一新,20世纪70年代奇波拉()主编的《方坦纳欧洲经济史》可资代表。

二次大战后西方的经济史学可说有三大学派。


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法国年鉴学派进入第二代,形成以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为首的整体观史学。

二是以福格尔()为首的计量史学。

三是以诺斯()为首的新制度学派经济史学。

这三个学派在下篇方法论中再为详述。

此外,希克斯()于1969年出版《经济史理论》,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由习俗经济、命令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各国先后悬殊,并有反复。

转换中有四个方面的“市场渗透”,即新的法律、货币、信用制度的确立;财政、税制和行政管理的改造;货币地租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自由劳动市场的建立。

这个理论颇受中国学者重视(《经济史理论》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以上是说西方。

在中国,其实很早就有经济史,《史记·货殖列传》中就应用了“善因论”的自然主义的经济理论。

不过,历代的《食货志》之类都偏重于典章制度,未能成系统的经济史。

系统的经济史是20世纪早期学习西方建立起来的。

(二)西方的历史哲学
18世纪,西方理性主义盛行,许多学者都对历史的演变提出理性的系统观念,即历史哲学。

它是研究历史发展中一般性、规律性的问题,故又称元历史(meta-history)。

最早的历史哲学著作是意大利维科
()1725年发表的《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

此后重要的有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汤因比()的历史哲学。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主要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大家都已熟悉,我不再谈。

仅将其他几种略作介绍。

维科首先提出“人类自己创造历史”的命题;由于是自己创造的,人们能认识它。

这就破除了中世纪上帝创造历史的神学历史观,也批判了17世纪以笛卡尔(ReneDescartes)为首的怀疑论,这种理论认为历史无普遍意义,不能作科学研究。

维科认为各民族历史的发展都经历了三个时代:1.神祗时代:特征是家长制、农耕,尚无国家。

2.英雄时代:特征是贵族政府,诗歌文学,以勇武和忠心为基础的道德。

3.古典时代:2.特征是民主共和或代议君主制,有了科学和工业,诗让位给哲学,理性道德代替了英雄主义。

但古典主义繁荣之后,人们奢侈成风,嗜杀成性,战争不息,人类又回到野蛮主义。

这将导致三个时代的再次重演,但思想已占支配地位,重演不是重复,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新过程。

维科认为,造成这种规律性运动的是天意(Providence),而直接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性的恶,即自私自利和自爱的暴力。

惟人性的恶受天意制
约,天意使人在有了家庭之后也希求家庭的福利,在城邦国家时代也希求本城邦的福利,在进入公民社会后希求自己的和民国家的福利。

如果各民族国家经过战争、和约、通商而联合起来,也会希求自己的和全人类的福利。

总之,人的本性是随着文化和物质相争相胜而演变的,这构成历史。

但历史不能预示未来,和柏拉图不同,史学家不要作预言。

维科还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历史的方法,以及史学家常犯的错误。

他的书简称《新科学》(ScienzaNuova);有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思想丰富,读一下很有好处。

康德是二元论者。

他认为,人类的活动就其本体说是精神的,和自然界的本体(物自体)一样,是不可知的。

历史研究,即史学家所看到的,是这种精神活动的现象。

一切现象都属于自然,因此,人类历史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的计划,它按照自然规律演进,目的在实现一个理性的“世界公民”的社会口这种规律,按照康德的认识论,是人们根据先验的理性原则,对于历史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的理智赋予客观的。

康德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人有天赋的善良意志,按照善良意志展开自由,就是历史的使命。

但人
又是自然的生物,自然赋予他自求生存和享乐的本能。

这就形成了道德与幸福的矛盾,这种矛盾又表现为人的社会性与非社会性的矛盾。

人的自私自利,即人性的恶,推动人勤奋努力,克服自然障碍,享受幸福。

人的非12345678910下一页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 经济论文→ 经济学→ 经济学理论文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