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培斜村考察报告
福建连城培田古村落遗落在闽西的历史(3)

福建连城培田古村落遗落在闽西的历史(3)【培田水系】走在培田,直接的感触是无处不在的水。
那些纵横交错的水渠、水塘,构成培田发达的水系。
在培田,村中的排水系统主要由水圳、暗沟和水塘组成。
在村中有二条水圳穿街过巷,贯穿全村,直通各户。
据村里的老年妇女回忆,当年沟水清澈见底。
他们足不出户,就靠屋旁这条流动水沟洗涤生活用品。
培田村前有一洼池塘,种植了许多荷花,想必到了每年仲夏时节,荷花盛开时,一定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培田村现存有30多幢明清时期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和古建筑,一幢连着一幢,布局科学,紧密有序。
其样式几乎囊括了所有常见的建筑模式。
如围屋式的“双灼堂”、土楼式的“绳武楼”和“修竹楼”、日字式的“吴家大院”、田字式的“大夫第”、吊脚楼式的“天后宫”等等。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融和了北方四合院优点的九厅十八井典型建筑。
它截然不同于以外御为特色的土楼和以内闭为特征的围屋。
它没有围墙,没有炮眼,而到处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宇坪、照墙、鱼池、花圃,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休闲和养生的美丽庄园。
培田村的民居基本采用“九厅十八井”的合院建筑平面布局形式。
严格来讲,它应归类于闽、粤、赣一带的“三合天井式”民居建筑。
代表建筑有“官厅”、“继述堂”、和“双灼堂”等。
【大夫第——继述堂】培田村中规模最大的“九厅十八井”合院建筑,当首推继述堂。
继述堂也称大夫第,规模宏大。
它远不止九厅十八井,而是有18 个厅堂24 个天井72 个房间,共占地6900 平方米。
继述堂前的广场当地人称外雨坪,坪边原有月塘和围墙,现已毁。
坪中遗有一对石狮石鼓,两根纹龙旗杆。
门前一副对联“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从联中可以感受到建筑周边环境之美和主人对耕读文化的追求。
门楼上这幅“三台拱瑞”的匾额,已经挂了整整160多年。
过了大庭院来到挂有“大夫第”和“登科”牌匾的中厅,从这两个牌匾可以看出这家宅院祖先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福建龙岩市农业产业化学习考察报告

福建龙岩市农业产业化学习考察报告为了学习闽、浙沿海地区和云南省发展效益农业的先进经验,推进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5月21日—6月2日,市政府马承佳副市长带领市府办、农办、农业局、林委、农科所等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和新罗、漳平、永定、上杭、武平、连城等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一行15人赴惠安、湖州、昆明、西双版纳等地进行学习考察。
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惠安县走马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片、中绿公司、森美公司、超大集团公司;湖州市德清县早园竹基地和德华木业公司、安吉县竹种园和竹木加工厂、长兴县梅源食品有限公司和浙北农产品批发市场、菱湖区源泉特种水产养殖场、南浔区木材交易市场;昆明市世界园艺博览园、中国斗南花卉市场;西双版纳森林公园、猛伦热带植物园等15个农业项目点。
并召开小结座谈会,就学习考察体会、启示进行了认真讨论和交流,对如何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成果,推进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一、经验与启示1、立足特色,发展区域优势产业。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农业结构调整。
如何避免调整后的结构的再次趋同,真正形成区域优势产业,是贯穿于考察团行程始终,也是考察团全体成员一致认为感触最深、启发最大和最热门的话题。
惠安县从实际出发,提出将黄塘溪流域建设成粮食林果区,林辋溪流域建设成粮食果蔬区,泉州湾区域建设成农业综合开发区,湄州湾区域建设成高优水产区,大港湾区域建设成畜牧水产区。
这一“两溪三湾”的发展规划,做到了区域间科学分工,协同发展。
湖州市按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要求,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形成了山区、丘陵、平原、水乡和城郊各具特色的农业新格局。
到目前为止,已建成了以太湖南岸为主的21万亩蔬菜基地,以长兴、安吉为主的17万亩的干鲜果基地,以德清和104国道沿线为主的12万亩早园笋基地,以菱湖、德清为主的22万亩特种水产基地,以安吉为主的21万亩冬鞭笋基地,以长兴为主的16万亩瓜类基地和2万亩花卉苗木基地等。
生态绿满闽西心得

生态绿满闽西心得我们之所以希望跟读者一起分享闽西连城县培田村的经验与启示,恰因当代中国之最大战略转变的指导思想能够在培田得以体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看重培田古村落文化传承,这是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则是培田乡村文化内涵的深远历史意义。
一、耕读传家与乡土永续我们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有一个长期志愿者,是福建的客家人,他回到家乡搞乡村建设活动时,了解到闽西有一个号称中国最美原生态古村落的培田村,就前去考察,之后就在村里建立了社区大学,发掘当地文化推行社区教育。
2011年我应邀给培田社区大学揭牌,并在首届“乡土文化复兴论坛”上做第一场报告,当时去培田参观游玩的旅客还不太多;但到两年后的2013年我第三次去那里参加第二届春耕节时,游客规模已经比较可观了。
置身于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落、古民居中,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感动,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沧桑,村庄文化能保护得如此完整,试想这得多少代人的努力!没有一代又一代培田人民对乡土文化的周全保护,没有他们的纯善,后代子孙去哪寻根?去哪里纪念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福建正是由于远离中原,才成为传统文化保留相对完整和在地化资瀛丰富的地方。
看培田村是怎么形成古文化、古民居的要有大历史的视野。
历史上每逢战乱和社会变动,中原成为多种力量的擦脚垫,大户人家是呆不住的!中原一带的中华文明遗产丰富,比如六朝古都开封,往下钻探一两百米都是古迹,但是摧毁的太多——传统文化得到保留与南迁的族群紧密相关,其中南迁说山“十里不同风’’,本地化的乡土文明要保存绵延下来,不仅仅要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重要的是要有文化传承,做到“耕读传家”。
赴福建福州考察报告

赴福建福州考察报告赴福建考察报告201X年11月18日至24日,根据市委组织部和党校的教学安排,作为第十三届县处级培训班的学员赴福建省厦门、泉州、龙岩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
考察时间虽短,但我感到收获很大。
实际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对我的触动和启发很大,可以提高自身能力,增长才干,拓宽视野,进一步增强县处级干部为转型跨越率先发展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建设具有 __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有助于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耳闻目睹,对比分析,厦门经济特区,快速发展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是正确的,发展是硬道理。
我于一九八五年在福建泉州市学习进修时,曾两次到过厦门,时值改革开放之初,厦门作为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在艰难中起步,在争议中发展。
当时的经济特区只是湖里工业园区,三平方公里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不断解放,经济特区 __领导的支持下,杀出一条血路来,经济特区的面积也扩展到整个厦门,驶上了经济发展的快速车道。
在经济发展中曾出现过在全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 __事件,无论怎么讲,厦门经济特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注目的成绩。
今年来厦门进行学习考察,时隔二十七年,今昔对比,感触很深。
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座美丽的城市,旖旎海岛,宜人的亚热带气候、璀璨的历史文化,绚丽的侨乡风情。
如今海上修建了大桥,隧道打通,交通十分便捷,旅游设施更加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旅客。
厦门是面向世界开放的城市,是中国最早实行开放改革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是重要国际口岸和对台贸易口岸。
厦门还得到了 __人居、世界银行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名片。
厦门经济特区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未走过的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积累了许多经验,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龙岩家乡调研报告

龙岩家乡调研报告
去年我前往龙岩市进行家乡调研,对其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以下为我调研的主要发现和分析:
一、经济状况:
1. 龙岩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和养殖业。
特色农产品如茶叶、毛竹和竹编制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2. 工业方面,龙岩市的纺织、医药和建材行业发展较快。
这些行业的增长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就业提供了机会。
3. 旅游业在龙岩市的经济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市内的山水风光和文化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收入占据了一定比例。
二、社会状况:
1. 教育方面,龙岩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尤其是农村地区。
学校设施的改善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以提高教育质量。
2. 医疗保障仍然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不足。
需要加大对医疗设施和人员的投入,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3.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需要更多的政策措施来解决这种不平衡问题。
三、环境状况:
1. 龙岩市的环境质量整体尚可,但一些工业污染和水源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防止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2. 大气污染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冬季采暖季节。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大气质量。
综上所述,龙岩市的经济发展较快,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在未来的发展中,龙岩市应该注重发展农业和旅游业,
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培田古民居调查报告

培田古民居调查报告“民间故宫”福建培田古民居调查时间:2010年11月调查地点:福建培田古民居调查方法:实地参观考察人: 调查学院:学号:【摘要】在福建省闽西山区,有一个至今保存完好的连片成群的客家古老村落,这就是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连城县培田明清古民居。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
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雕等,工艺精巧,十分壮观。
一些建筑专家和国外友人前来考察后认为,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装饰雕刻;寓意;造型, 引言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河源溪上游的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客家古民居建筑群。
培田古民居始建于宋末,大部分建筑成于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的乾隆和光绪年间。
它由50多座建筑联在一起,总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的建筑占了一半以上,有15座建筑的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其中官厅、继述堂、务本堂的建筑面积都约有7000平方米,如此宏大之规模,在古代闽西以至于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地区都是鲜见的。
整个村落大体由两牌坊、两庙、三庵、两座书院、六座学堂等传统文化宗教建筑和二十一座古祠、三十余栋民居以及一条古街、五条巷道、两条贯穿村落的水圳组成。
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整体布局尊卑有序,考量周到,配置得体,可与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梅州围拢屋相媲美。
, 800年前的自来水工程南方的山城离不开山和水,培田的建筑更能体现山水的韵味。
在培田,你会发现每家每户房边均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水圳相伴,穿街过巷,直通各户。
村里的老人介绍,水圳可谓古时“自来水工程”,想想早在800年前培田就是户户通“自来水”,村民常常在自家门前洗菜淘米。
其实每家每户的院里均有天井,每当雨季,雨水顺着天井蜿蜒而下,顺沟而出,流入石砌的水池中,这样的房屋布局也应了风水学中的“四水归堂,财源攘滚而来”的聚财布局。
深藏在闽西的民间故宫---培田古村

深藏在闽西的民间故宫---培田古村培田古村位于福建省龙岩连城县宣和乡,古村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因全村皆姓吴,故又称“吴家坊”。
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发达,明清时期培田出现一批富商巨贾和文武官宦。
他们相继在家乡建造了高堂华屋和多座宗祠、书院、庵庙及一条千米古街、两座牌坊。
形成村内面积达7.9万平方米的古民居建筑群。
村中人文荟萃、历史遗迹丰富,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甚至有“民间故宫”之称。
2月25日我们慕名前往培田古村一探究竟。
恩荣牌坊 一座古朴的石牌楼矗立于村口大道上。
见惯了皇家园林牌坊的金壁辉煌,欣赏了棠越牌坊群的威武壮观,眼前这座牌坊显得过于简单无华,不免有些小小的失望。
走近牌坊细看说明方知此牌坊建于光绪年间,牌楼上“恩荣”二字乃光绪皇帝御赐。
是光绪皇帝为表彰御前侍卫、武将军吴拔祯而建的一座忠正牌坊。
(关于吳拔祯详情见后)沿路进村一片南国早春的田园风光,十分养眼。
培田古村最大的看点是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点的古民居,据说有30余座。
统称为“九厅十八井”的高堂华屋。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
“九”和“十八”只是一个表示多的意思,不一定就只是九个厅十八个天井,往往很多民居都有超过九厅十八井的格局。
其布局合理,各有功用。
我们只看了其中部分代表。
这些老宅外墙为清一色防火砖,内建以木制构架为主,门楼泥塑石雕,屋脊飞檐彩陶,梁檀窗屏木刻雕花彩色漆画,用料考究、工艺精湛,无一不体现出客家人的聪颖和智慧。
继述堂 1884年始建,历十一年完成。
共十八厅二十四井一百零八间房,占地7200平方米。
房主吴昌同父子诰封“奉直大夫”、“昭武大夫”,故也称大夫第。
我们站在大夫第门前宽阔的雨坪(广场)上:坪中遗有一对石狮栩栩如生,两根纹龙旗杆矗立两边。
门楼门额横刻“三台拱瑞”已经挂了160多年了,两侧门联隐约可见:“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
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基于福建调研

智库时代·25·智言智语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基于福建调研杨 倩(中共高平市委党校,山西高平 048400)摘要: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就要在路径选择上下功夫,我们通过调研,学到了一些先进地区的经验,以期为我市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关键词:振兴;乡村旅游;模式中图分类号:U69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1-0025-00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次调研我们去到了福建省龙岩市和泉州市,就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两个课题进行调研。
从对发展先进地区的调研、参观、学习来看,这些地区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很多具体思路和做法都值得借鉴。
一、完善设施,助推振兴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抓手。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管是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区还是乡村旅游发展好的地区,基础设施都非常完备。
(一)完善硬件设施以新罗区培斜村为例,培斜村是“竹茶之乡”“全国文明村”“中国淘宝村”,培斜村原生态休闲观光乡村游资源丰富,据了解,培斜村目前已建成集农家乐、停车场、农民公园、幸福长廊、瓜果长廊、水果采摘、漂流等吃、住、玩、行为一体的景区。
吃、住、行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给游客提供了基本的、人性化的服务,大大方便了游客。
而且休闲、娱乐项目的多样化也解决了采摘农业的季节性问题,这些游乐项目足够留住游客,这也解决了留不住游客的问题,而且多样化的休闲项目还能带来回头客。
(二)进行深度开发还有惠安县潮乐村,保存了整个潮乐旧村的风貌,发扬潮乐的水关文化。
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体验,潮乐村对每个景点都进行了深度开发,从保护古建到故事挖掘,再到制作统一风格的标牌、扫微信二维码听讲解,达到了一步一景的效果。
这样游客由走马观花的看风景,转变为驻足听故事,无形中发扬了潮乐的水关文化,也是对潮乐古城的一种宣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龙岩培斜村考察报告
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城市中工业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也悄然地改变着农村的经济面貌。
根据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关于国内“淘宝村”的调研报告指出国内已经发现了14个大型的“淘宝村”,包括“”山东博兴湾头村、河北清河东高庄、浙江义乌青岩刘村、浙江临安白牛村、福建龙岩培斜村、广东揭阳县锡场镇、江西分宜双林镇等等。
而我们本次考察的主角就是——福建龙岩培斜村据了解龙岩培斜村现在已经是“福建第一淘宝村”了,而培斜村真正大力气发展淘宝产业也就是2013年的事情,目前已经有近百家商户入驻,经营范围除了当地竹席和茶叶产品之外,还拓展到汽车用品、生活用品和服装等。
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如此的效果,我想离不开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首先是当地是“竹席之乡”,藉着本地物资资源丰富,结合但长期因道路,
通讯,网络等问题,一直以来缺少一个所谓的“销售”渠道和平台。
而作为创业“鼻祖”的华勇良就很好地分析到了这个关键所在,利用现在网络的巨大覆盖面,很好地利用到了本地资源在“竹“上大做文章。
2、当第一步小试牛刀获得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后,就是集约化,规模化以及专业
化发展的方向了。
而此时就需要结合到两委干部的政策导向了。
村里开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给村子里的年轻人提供创业的平台,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培斜村创业。
同时考虑到现时代“O2O”模式的运用,村里特意
设立“淘宝街”,一方面又明确的主题可以更容易地把创业人群集约起来一个地点,另外实体店提供免租一年的优惠条件吸引。
3、然而小村子本地人口,人才,知识等方面毕竟有限,在经历了念乡情结式的
创业引进之后,就必须面临到专业度以及规模化不足的问题,这时需要做得就是不只是引进本土人员,更多的需要吸引全国各地的人过来做淘宝产业,这样才能巩固自身的不足,把淘宝产业做大做强。
这个阶段营造创业氛围和宣导资源优势就起到了关键。
培斜村就在原本条件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对外来创业人员给予支持和补贴。
4、而如今能发展至此,离不开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多元化发展—商品的多样性
以及渠道的多样性。
因此培斜村就目前主要是竹产品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生活用品,男女服装,食品以及汽车用品等等。
另外在淘宝店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天猫品牌旗舰店,实行线上线下同价的销售模式。
藉此该如何做好小区域电商?我国小区域电子商务正处在快速崛起的时期,电子商务借着互联网本身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内在特征,大大的超越了一种新的贸易形势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更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
区域电商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客观看待电商人才问题:首先,人才和钱一样,始终是缺的,这是不论哪个行业都一样的共同规律。
目前的情况,要人头确实很多,但要人才确实不多,电商人才缺也大体符合这一规律。
2、要有清晰的发展模式:每个同城市区域业态差别很大,电商涉及环节众多,到底怎么搞,需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市县发展电商的模式不尽相同,因此要有清晰的发展模式。
3、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区域电商,要成为经济,肯定是有进有出,不可能光卖自家东西,企业、人才、资金、产品大流通,内外一齐发力,才好发展。
4、把握好政府角色定位首先,政府是风向标,引领产业发展。
政府决策之后才能有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也才能吸引企业和人才、技术与资金的落户。
区域电商要向什么方向发展,做到什么程度,政府要把明晰的战略提出来。
5、加快区域电商发展:一是持续打牢基础。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平台建设,电商园区的问题,配套的通信、物流、包装加工等产业链建设问题,政策扶持问题等;另一方面是人才问题,把培训实践型人才作为一件大事,常态化开展,同时继续引进企业和人才。
二是做好大小兼顾。
大的战略问题要研究,小的战术问题也要考虑,长远目标是什么,当前的阶段特征是什么,配套的措施是什么,应该明晰。
大的企业要引进,小的创业网店也要扶持,各有侧重,共同发展。
宏观层面的思考要有,微观层面的分析也要有,不同企业、不同产品面临的问题不同,应该有细分的理念,因企而异、因产品而异。
而结合增城本地的社会环境水平以及增城万达广场的实际情况,目前正值处于80以及90两代的创业爆发期,近两年来增城涌现了比较多创业的年轻人。
而这个现象就如同初期培斜村一样,本土的创业意愿以及人员条件已经具备。
然后就是集约化的问题—而增城万达广场是三十多万个方的商业综合体,拥有众多品牌以及未来双地铁贯通,增城金街拥有六百五十家的商铺,我们可以把这部分有梦想但缺少平台的年轻人聚集在此,同时结合政策导向加大品牌建设以及政府相关的民生工程建设,这样才能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增城万达广场可以把金街里1栋—3层部分连贯性的铺位整体作为增城本土电商村的示范基地,三层的铺位普遍每个面积约40-50平方,属于小铺型;再者租金相对会比较低廉,非常适合电商创业的年轻人在此成立公司驻点。
产品方面以增城农产品为首要考虑对象—增城荔枝、派潭凉粉草、三江全牛宴、水晶粉葛、西山乌榄、黄塘头菜、增城黑糯米、小楼冬瓜、仙村马蹄、正果腊味等当地特色资源。
一方面本地资源丰富同时也是土特产,另外这些土特产正正就是缺少一个可以整合资源推广和扩大产销范围的平台。
万达广场藉着其得天独厚的增城品牌影响力,已经是深入人心,如果能跟随着增城市委市政府的政治指导下,电商村的成立定能水到渠成。
自2013年始,增城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各种民生工程——诸如“挂绿湖工程”“增城富余劳动力春风行动”令到很多农民都能得到合理满意的征收土地款项,但是后续要解决这部分市民的再就业问题就是比较棘手的事
情。
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这个环节中,要是电商村的成立必定能为增城富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上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这样一来“政府村委来牵头,万达跟随政策带领”的方式定能将电商人群集约化起来,而增城电商村成立就事半功陪了。
如若电商村成立后,我们还可以藉此打响品牌效应。
采用大整合的模式由万达广场统一宣传推广造势,解决小电商之间存在货品、人员等问题上的互斥性。
真正地将电商村整合成一个品牌,这样还能吸引外地人才、知识、资金等到穗进行投资。
这对于促销增城市的经济发展可谓百利而无一害,同时能进一步开拓万达广场的经营思路,造福增城市民,共同迈进创业致富的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