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

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粮食种植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向多样化、特色化和优质化,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
下面将从作物结构、地区差异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粮食种植结构的作物结构在逐渐变化。
传统上,我国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多样化的口味和营养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因此,蔬菜、水果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首先,蔬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对于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和提高的消费水平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蔬菜种植广泛分布于华南、华东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蔬菜种植面积最大。
其次,随着人们日益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水果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特别是云南、广西、福建等省份的水果种植面积较大,逐渐形成了水果种植的产业带。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作物如油茶、茶叶、中药材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除了作物结构的变化,粮食种植结构在地区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农田面积不断减少,而粮食种植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这主要源于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压力大,因此不再适合大面积种植粮食。
相反,中西部地区农田资源丰富、代表性作物如小麦、玉米等的种植条件较好。
另外,南方华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优势,蔬菜种植面积也较大。
最后,政策支持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的推动也不可忽视。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比如,通过对粮食生产者提供财政补贴、种植补助等方式,鼓励他们加大对优质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等的种植。
此外,针对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还包括种植结构调整补助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推动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一、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发展中大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但粮食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粮价波动频繁,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粮食供求现状、粮价波动的原因及其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我国粮食供求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包括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将分析粮价波动的原因,包括国际市场影响、国内政策调整、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粮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包括物价水平、居民消费、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粮食流通结构等,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1. 简述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粮食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安全。
粮食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粮食生产又是农业的核心。
粮食的稳定供应是确保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
粮食的充足供应可以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的自给自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粮食的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只有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才能避免外部因素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再者,粮食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之一,其产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衣食住行。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1. 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我国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提高粮食的品质和效益,推动粮食产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种子、农药、化肥和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粮食产量和产值不断提高,粮食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2. 粮食生产方式创新的成果。
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兴技术,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3. 粮食贮藏和加工技术的进步。
粮食贮藏和加工是粮食产业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粮食贮藏设施的建设,采用了新型的储粮技术和设备,有效预防了粮食的霉变和虫害。
同时,在粮食加工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粮食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4.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业对农民的吸纳能力也增强。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等措施的实施,都为粮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粮食产业发展的趋势1. 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的发展将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未来粮食产业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 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粮食产业的主旋律。
粮食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环保相结合,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粮食产业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农业向生态化、循环化、高效化发展。
粮食产量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是关键。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近年粮食产量的数据分析,旨在揭示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粮食生产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粮食产量相关数据。
2. 分析方法(1)趋势分析:通过对粮食产量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揭示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
(2)相关性分析:分析粮食产量与其他相关因素(如种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化程度等)之间的关系。
(3)影响因素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
三、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分析1. 总体趋势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2000年至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从46260万吨增长到6694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3%。
其中,2015年至2018年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创历史新高。
2. 季节性波动粮食产量在年度间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波动。
夏季粮食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比例较高,冬季粮食产量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夏季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的收获季节,而冬季粮食产量相对较低。
3. 区域差异我国粮食产量在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
北方地区以小麦、玉米为主,南方地区以水稻为主。
近年来,北方地区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南方地区粮食产量波动较大。
四、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1. 种植面积种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总体保持稳定,但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
北方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呈增长趋势,南方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相对稳定。
2. 单产水平单产水平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改善。
3. 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有显著影响。
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新变化与改革方向_汪希成

〔基金项目〕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研究中心支持项目 ( SC15E093) ; 西南财经大学 “中 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项目 ( JBK160964)
〔作者简介〕 汪希成,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吴 昊,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4。
〔关键词〕 粮食供求; 粮食安全;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 F307. 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 4769 (2016) 04 - 0130 - 06
引言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粮食安 全问题一 直 受 到 国 内 外 高 度 关 注。〔1〕改 革 开 放 以 来,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供求总 量保持了基本平衡。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和食物消费倾向的改变,我国的粮食供求关 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总量问题对粮食供求平衡的 影响已经明显减弱,而结构问题对粮食供求平衡 的影响显著增强。〔2〕近年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 刺激下,我国的粮食产量连年增加,2015 年达到 62143. 5 万吨的历 史 最 高 水 平。但 与 此 同 时,由 于我国粮食缺乏价格优势,导致粮食进口量、库 存量持续增加, “三量齐增” 暴露出我国粮食供 求的结构性矛盾与政策缺陷。
一、粮食安全概念的理论内涵 1974 年 11 月,联 合 国 粮 农 组 织 ( FAO) 在 第一届世界粮食会议上首次提出 “Food Security” ( 我国学者将其翻译为 “粮食安全”) 的概念,即 “保证任何 人 在 任 何 时 候 都 能 得 到 为 了 生 存 和 健 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这一概念是在 1970 年代 初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前提条 件是要有充足的食物供给。当然,这一概念的含 义过于狭窄,既没有涉及食物的营养问题,也没 有涉及获取食物的手段问题。1983 年,FAO 总干 事爱德华 · 萨 乌 马 将 “Food Security” 的 概 念 表 述为 “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 得起他 们 所 需 要 的 基 本 食 物 ”。 这 一 概 念 在 相 当 长时间内被人们普遍使用,但它主要是从消费者 的立场来 解 释 “Food Security” 这 一 概 念 的。这 一概念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食物的供给充足, 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当然,食物的 供给既可以通过自己生产,也可以通过进口来获 得; 二是消费者要有支付能力,能够 “买得起” 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其暗含的条件是消费者 要通过 “经济手段” 在市场上购买他们所需要的 基本食物。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个要 求很难实现。原因是: 若某种物品的供给充足, 又价格低廉,就意味着过剩,生产者是不会生产 这种物品的。而且,对于没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 即使市场上有充足的食物供给,因为他们 “买不 起”,仍然无法实现 “所有人” 的粮食安全目标, 而且,这一 概 念 也 没 有 涉 及 到 食 物 的 营 养 问 题。
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研究

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研究【摘要】我国粮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生产、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本文从粮食经济现状、粮食政策演变、需求与供给矛盾、粮食安全问题和政策调整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我国粮食经济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深化粮食经济改革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对政策进行了相关建议。
本文旨在为我国粮食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经济,政策研究,中国,现状,演变,需求,供给,安全,问题分析,调整建议,发展趋势,改革,重要性,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研究引言我国粮食生产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也正不断增加。
我国的粮食生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供需矛盾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粮食政策,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维护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粮食经济正在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阶段,政府也在不断调整粮食政策,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研究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对于促进我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粮食经济现状、粮食政策的演变、粮食需求与供给矛盾、粮食安全问题分析以及粮食经济政策调整建议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未来粮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的背景下,粮食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粮食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缓解粮食供需矛盾、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粮食经济的研究涉及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涉及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也涉及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

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我国粮食产量、质量和效益三个方面大幅度的提高。
这个现象被形象地描述为“三量齐增”,即粮食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时实现增长。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研究。
首先,我们来分析造成“三量齐增”的原因。
我国农业领域在过去几十年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这些改革和政策的实施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比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使得土地流转更加自由,促进了农村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农作物结构,引进合适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
同时,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供资金支持、优惠政策以及技术援助,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促使农业效益得到提升。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三量齐增”现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粮食是我国人民的安全之基,粮食产量的增加确保了人们的饮食安全。
其次,由于农业的发展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粮食产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粮食产量的提高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三量齐增”现象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不足、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对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一定的限制。
其次,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也限制了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最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市场需求的波动和国际贸易摩擦等,也对粮食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进一步推动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的进程。
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投资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摘要】在当前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竞争的挑战。
科技创新对粮食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粮食供给保障与可持续发展是粮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粮食进口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展望未来,粮食经济将面临更多挑战,但也将有更多机遇。
政策建议和预测将成为指导未来粮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粮食经济、新形势、机遇、挑战、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粮食供给、粮食进口、展望、政策建议、预测。
1. 引言1.1 当前粮食经济形势分析目前,全球粮食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粮食需求持续增加,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压力。
气候变化、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挑战。
在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不稳定等问题,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
当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粮食经济发展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粮食贸易日益频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为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提供了更多可能。
当前的粮食经济形势既面临着诸多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只有全面分析形势,科学制定策略,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粮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粮食经济在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旨在深入探讨当前世界粮食生产与市场情况,分析未来发展的态势,把握新时代背景下的关键问题,为我国粮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一、深入了解当前全球粮食经济形势:全球粮食供需状况、主要粮食生产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水平和市场规模,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因素等,为研究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经济发展提供宏观视角。
二、分析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生产的机遇:探讨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变化等方面的机遇,为粮食生产提供发展方向和政策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变化趋势研究李靖1,栾敬东2,刘鹏凌2(1.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北京100125;2.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摘要:对2003-2008年全国粮食分品种、分区域增产状况进行了研究,全国粮食增产区域特征为主要来源于主产省生产能力恢复与提升。
固定面板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区域粮食增产影响因素按贡献率排序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成灾面积减少>有效灌溉面积增加>高产作物比例增加。
分品种看,粮食产量区域结构变化特征为:水稻为东北增、华南减、长江流域“双改单”;小麦增产主要来自黄淮海地区;玉米增产省份较多,但主要来自华北和东北地区;豆类是东北北部增加,东北南部减少,西部地区略有增加;薯类则向西北转移。
关键词:粮食;品种结构;区域布局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63(2010)02-0001-05Th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China ’s Grain Supply in Recent YearsLI Jing 1,LUAN Jing-dong 2,LIU Peng-ling 2(1.Institution of Plann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Beijing 100125,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 anagement,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Abstract:The analysis of the grain supply structure from 2003to 2008shows that the successive rich harvests contributemostly to the recovering and promoting of the producing power of the major grain-producing provinces.The contributingfactors,inthedescendingorder,include increase ofacreage,decease ofdisaster,improvementof irrigation and increment ofhigh-yieldingcrops.The supplies ofdifferent varieties show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PaddysupplyincreasesintheNortheast,butdecreasesintheSoutheast.M ostfarmers cropped paddytwotimes in a yearafewyearsago ,butnowonlycroponetimeintheYangtzeRiverarea.M ostincrementintheyieldofwheatisfrom Huanghuaihai area.Yield ofmaize in most provinces are increasing ,but most contributions are fromthe Northeast and the North ofchina.Increment ofsoybean is happeningin the northern part ofthe Northeast and the South of china,butisdecreasinginthesouthernpartoftheNortheast.IncrementofpotatoishappeningintheNorthwest.Key words:grain;variety structure ;regional structure 2003-2008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由4.31亿吨增长至5.29亿吨,增加了9801万吨,打破了“两增一减”的历史周期率,除广东、广西、海南和西藏四省区外,其余27个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但各省的贡献存在很大差异。
我国粮食供需状况长期处于“紧平衡”[1],增量的意义尤为重要,我国各区域粮食增产贡献率有多大?其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保障粮食总量平衡的同时还需收稿日期:2010-01-2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JY019:《粮食主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机制与模式研究》)作者简介:李靖(1981-),男,汉族,安徽芜湖人,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工程师,博士。
栾敬东(1963-),男,汉族,江苏六合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刘鹏凌(1971-),男,汉族,安徽桐城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2010年3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 .,2010第19卷第2期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9No .2·1·保障结构平衡,那么各品种的区域分布结构在新一轮粮食增产形势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关于上述问题的回答,对于分析我国保持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粮食产量变化差异及其贡献因素(一)区域粮食产量变化差异2003-2008年,我国粮食生产形势趋好,总产量增长了22.8%,但这种好形势主要出现在主产区①,产量增长了30.5%,平衡区产量仅增长7.5%,主销区产量则下降了5.1%(详见表1)。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恢复主要表现为主产省生产能力的明显提升[2],2003年13个主产省中有4个省产量低于2000万吨,而2008年仅有辽宁和江西两省产量略低于2000万吨,河南粮食产量已超过了5000万吨,黑龙江和山东的粮食产量也超过了4000万吨。
河南和黑龙江五年来增产绝对量还超过了1000万吨(河南省增产1796万吨,黑龙江省增产1713万吨),增产超过500万吨的还有6个省:山东、安徽、内蒙古、江苏、吉林、河北、江西,分别增产825万吨、808万吨、771万吨、704万吨、580万吨、518万吨、508万吨。
主产省中增产最少的是四川省,增产86万吨,非主产省中增产最多的是新疆,增产155万吨。
(二)分区域粮食产量变化贡献因素分析本文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全国及主产区、平衡区、主销区等区域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
由于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数据难以获得,本文主要估计资源要素(土地资源以播种面积表示,水资源以有效灌溉面积表示)、自然灾害、农机装备、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原始数据为2003-2008年的各省粮食产量及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如下:Ιn (Y )=α+β1Ιn (X 1)+β2Ιn (X 2)+β3Ιn (X 3)+β4Ιn(X 4)+β5X 5变量为:Y 为粮食产量,X 1为粮食播种面积,X 2为有效灌溉面积,X 3为农机总动力,X 4为灾害成灾面积,X 5为高产作物(指水稻和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全国及区域粮食生产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全国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的弹性排序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0.867)>高产作物比例增加(0.457)>有效灌溉面积增加(0.283)>成灾面积减少(0.093)。
综合各项因素的变化幅度,对于五年来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排序则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成灾面积减少>有效灌溉面积增加>高产作物比例增加。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增长促进粮食增产6.4%,成灾面积下降贡献率为2.9%,有效灌表1三大区域粮食产量及生产要素变化状况高产作物比例(%)农机总动力(万千瓦)成灾面积(千公顷)2003年2008年增长率(%)2003年2008年增长率(%)2003年2008年增长率(%)主产区50.755.7 5.0432635983638.32471013104-47.0平衡区45.148.7 3.6110411547340.16186752821.7主销区73.773.7 3.66082688113.116201654 2.1全国50.955.34.5603868219036.13251622286-31.5粮食产量(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2003年2008年增长率(%)2003年2008年增长率(%)2003年2008年增长率(%)主产区305783991730.5685487671711.93791740205 6.0平衡区907397087.024********-0.5114701294212.8主销区34183246-5.167606097-9.84627532515.1全国430695287122.8994101067937.454014584728.3数据来源:2003-2008《中国统计年鉴》·2·全国主产区平衡区主销区粮食播种面积 6.49.7-0.4-7.8农机总动力- 4.4--成灾面积 2.9 4.9-1.6-0.1有效灌溉面积 2.3- 3.5 5.9高产作物比例 2.1 2.5 2.0 2.6溉面积贡献率为2.3%,高产作物比例上升贡献率为2.1%,见表2、表3。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区域增产因素的贡献率存在显著的差异。
主产区最主要增产贡献因素是: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贡献率达到9.7%,其次是成灾面积下降,贡献率为4.9%,农机总动力增加,贡献率为4.4%,高产作物比例上升,贡献率为2.5%。
平衡区最主要增产贡献因素是有效灌溉面积,贡献率达到3.5%,高产作物比例上升贡献了2.5%,而成灾面积上升和播种面积下降,则导致粮食产量下降1.6%和0.4%。
主销区的增产原因主要是有效灌溉面积上升和高产作物上升,但是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导致其总产量下降。
高产作物比例上升对三大区域粮食增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贡献率都约达2个百分点,而其他因素贡献率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机总动力对于主产区有促进作用,而对平衡区和主销区则没有显著的作用;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的增产贡献主要体现在平衡区和主销区,对于主产区则不明显,这表明主产区粮食生产显著提升主要是在旱地基础上取得的;主产区成灾面积下降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弹性约为主销区的3倍,表明主产区粮食生产波动性较大,靠天吃饭的现象仍未根本改变,近年来粮食生产好形势的基础并不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