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2016西南大学免师硕士课程与教学论

合集下载

(1157)《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1906批次第四套答案

(1157)《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1906批次第四套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道题4.0分,共40.0分)1.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的阶段内,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

()A.教育目标B.教育方针C.教学目标D.教学目的2.以下属于班内个别教学的特点的是()。

A.学生个性得到良好发展B.小组为具体的教学活动而组建C.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D.因人而异地布置学习任务3.包括未被教育者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如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等。

()A.隐形课程资源B.校外课程资源C.活动资源D.社会课程资源4.以下属于回应性评价模式的特点的是()。

A.要求课程评价者掌握整个评价方案的特点B.强调对课程完整过程的描述C.包括四个部分和五个评价阶段D.侧重于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5.课程改革呈现出的平衡性趋势体现在()。

A.体现在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上B.需要处理学科课程与其他课程形态的关系C.教学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D.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实施过程越来越复杂6.详尽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其中包括自然适应性原则、直观性原则。

()A.第斯多惠B.佩斯泰洛奇C.卢梭D.夸美纽斯7.以下属于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课堂教学气氛管理的是()。

A.集体促成纪律的管理B.课堂外向问题管理C.管理学生的课堂不良情绪D.无效交流管理管理8.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不包括()。

A.实践方法B.教学方法C.强化方法D.发现方法9.是指对具体一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效果诊断的设计和对整个教学方案评价的设计。

()A.教学评价设计B.教学目标设计C.教学内容设计D.教学过程设计10.从课程开发内容的角度看,其开发层次不包括()。

A.中观课程开发B.系统层次C.宏观课程开发D.微观课程开发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道题3.0分,共24.0分)1.教学方法中的是指教师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内化的教学方法,包括情感的体验、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体验。

(1157)《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1906批次第五套答案

(1157)《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1906批次第五套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A.B.C.D.A.B.C.D.ABCA.B.C.D.A.B. C. D.A. B. C. D.A.B. C. D.A. B. C. D.A. B.C. D.A. B. C. D.A.B.C.D.指导原则等。

具体物化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学区教育行政机构制定的官方正式文件,包括维持整个课程系统的政策、特定课程或具体课程的指导原则,为制定专门的课程标准指明方向,为形成课程做出总体设计。

一般而言,宏观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国家,主要开发成员由课程研究专家学者、中小学骨干教师组成。

在我国,宏观层次的课程开发是国家层面对课程的开发,面向全国中小学教育,开发形成的课程文件是有关的课程计划,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等。

2.中观课程开发中观课程开发重点是研制课程标准或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教材。

中观课程开发既有国家层面的开发,也有地方层面、学区层面或者学校层面的开发。

不同教育行政体制的国家,要求不尽相同。

就我国而言,中观课程开发是由国家主持进行的,一般由政府的教育官员、政府委托的教育和学科专家学者及中小学骨干教师组成开发成员组,在课程计划的总体规划的具体课程规定下,根据课程计划中的课程宗旨和目的,结合各具体课程的学科性质与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等,设计具体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文件,在此基础上选择并确定具体的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结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编制教材。

如我国各学科义务教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学参考材料等。

作为学科课程标准,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教学与评价建议等)以及附录(包括课程内容课内外学习建议、拓展学习建议及教学的背景材料等)。

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般情况下,中观课程开发则主要提供一个基本的指南,指明课程的具体目标,框架性地设计课程内容板块,确定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原则性指导意见。

西南大学生硕士讨论生学年度第一学期公共课课程表

西南大学生硕士讨论生学年度第一学期公共课课程表
周五课程以荣老师的《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为主,自编并临时提供其他资料。


任课教师:
英语综合: 1班:唐光洁2班:李长庆
治理论: 1班、8班张玉霞
教育学原理:唐智松等课程与教学论:范蔚等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杨晓萍等青少年心理与教育: 郭成等
分班情况:
英语: 1班:教育硕士39人(学号:11220011); 2班:教育硕士39人(学号:1122-112);
治: 1班:教育硕士75(1121、97-101、103-129、132-138、140、142—145;1120-131;1125-006、008—021;1122、055—065)



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与2015级课教论
合上3学时/周
魏小娜1—308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8—0107
教育学原理
〝〞
〝〞
8—107
治理论
1班8-0211

〝〞
〝〞

〝〞
〝〞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史专题)
与2014现当代
合上3学时/周
王本朝1-304
外国文学史专题(2学时)/周
张冰
3学时/周
1-302
8班:教育硕士63(1126—076、1129、1127—080、1122-033、1124-037、1128-045、112014020046、1128—051、1121-088、1120-096、1122—004、1122—031)
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
荣老师课程安排:
周二课程是《高中的选课制度》请预习以下内容,并参照有关资料,准备发言。介绍中外课程设置的差异,并作出评价分析。教材以韩雪屏的《语文教育心理学原理》为主,参考荣老师上传的电子书,分专题进行。

西南大学20年6月[0281]《教学论》机考【答案】

西南大学20年6月[0281]《教学论》机考【答案】
答: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新教材。巩同新教材。布直课外作业。
3.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常采取哪些管理策略?
答:(1)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秩序和常规。
(2)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
(3)降低课堂焦虑水平
(4)实现行为矫正、开展心理辅导。
4.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哪些?
答: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个性化、实践性。
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学期:2020年春季
课程名称【编号】:教学论【0281】 A卷
考试类别: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8小题,24分。)
1.研究性学习
2.形成性目标
3.核心课程
4.教学设计
5.导生制
6.课程评价
7.自学辅导模式
8.学科课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6小题,30分。)
一.名词解释题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
和形式进行学习。
2.形成性目标: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像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3.教学评价中要注意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4.综合课程是为克服分科课程带来的弊端而产生和发展的。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小题,30分。)
1.为什么说教学目标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能。
2.为什么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试举某一学科的教学实例来加以说明。
3.与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相比,分组教学有什么优点。

西南大学2016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333教育学综合)试题

西南大学2016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333教育学综合)试题

西南大学2016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333教育学综合)试题一、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
2.美育
3.活动课程
4.教学评价
5.科举制度
二、简答题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帮助后进生的方法
3.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4.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5.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职业角色
6.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判断说理题
1.教育对人的影响不是主要影响
2.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玩具,体现了知识的绝对影响原则
3.学生的学习动机完全依赖于外界的物质奖励
4.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授知识的过程。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班级授课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
2.孔子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五、材料说明题
1.德育
2.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西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

西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
8-0211
QZ 1班
张玉霞
QZ 4A班
龚美德
QZ 4B班
王万江
8-0210
8-0211
荣昌校区





QZ 6班
李应志等
8-0206
QZ 7班
张玉霞
8-0209
QZ8班
张玉霞
QZ9班
米小蓉
8-0102
8-0109






任课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陈跃、王文余、李强、张国镛、亢犁、吴文华、李国安、王敏、熊洁、张玉霞、文红梅、潘妮妮、靳玉军、邱永琼王永友唐棣宣吴延勤白显良何玲玲
8-0110
课程与教学论
8-0110
语文学科发展前沿专题与2012级课教论语文教育改革
3学时/周合上
荣维东1-306

〝〞
〝〞
〝〞

〝〞
〝〞
〝〞


中国现代文学与2013现当代
2013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合上3学时/周
王本朝1-304
语文课程与教材分析
3学时/周
余立新1-306


任课教师:
英语综合:QZ 1班:唐光洁
QZ 9班(87人):会计硕士56+农业推广硕士(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学号后四位:0152-0179,0949,0957,0958)课程: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
2013年9月2日
西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公共课课程表
(2013年9月16日——2013年12月27日)

jxl9B=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

jxl9B=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 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行 为方式的总称。(169页) 理解: (1)服务于教学目的与任务; (2)包括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 (3)指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行为体系。
猜猜现有多少教学方法?这么多方法怎样使它们简化呢?
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
6、教学的环境条件(时间、设备)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1、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2、坚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指导; 3、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智。
第四节:当代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 三、加强学习方法研究; 四、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了解分类的角度及优点) 1、巴班斯基的分类(教学过程是什么?) 从活动的阶段分:引起、调整、控制 2、拉斯卡的分类(教学过程是什么?) 从刺激的类型分:ABCD (学生越来越主动) 3、李秉德的分类(教学过程是什么?) 从外部形态与学生认识特点分(越来越主动) 4、黄甫全的分类 从抽象程度分:原理、技术、操作 5、班华的分类 从活动性质分:认识、实践、评价、交往
第六章
教学方法
假如你教学小学生学习什么是“动物”, 你打算如何教?为什么?
从方法角度分析下列片断: 师:为什么说鸡、牛、羊都是动物? 生:因为它们都会叫唤。 师:对吗?蚯蚓不会叫唤,可是它也是动物啊。 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生物都叫动物。 师:鱼不会爬,也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鸟也不会爬, 却会在天上飞,树上跳,它们不也是动物吗? 生: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的生物叫动 物。 师:对了,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可是飞机会飞,会活动, 是不是动物呢? 生:飞机自己不会飞,是人开动的,它没有生命,是人造 的,不是动物。 师: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才叫动物。

2016年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

2016年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

2016年春《教学论》?第一次作业?1.班级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序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3.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4.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实际完成某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在理解与技能方面的成就,以及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称为表现性评价。

??5、档案袋评价: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

??6.课程评价:是对老师一堂完整的教学课程的综合评价。

??7、发现式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8、个别化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9、隐性课程:是指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10、区分度:又叫试题的鉴别力,是指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11、座位模式:是指为满足教学活动对教学空间的不同需要,将教室内课桌椅按照一定的形式的排列,它是一种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12.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 13.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课程?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相互规约:
教学活动一旦展开便与课程发生了联系。

教师必然以各种课程为中介,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确定源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的设计也必然因教学内容不同而异,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方法亦不同;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参照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来进行。

而课程实践在选择、确定目标、编排内容时也必须考虑教学实践的规律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编制的过程也是对教学的规划过程;课程的评价也必然将重点放在教学实践中实际运行的课程,从而与教学评价密切相关。

2.相互融合
其一,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教学的传统内涵是,教学基于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效传递内容的过程,是忠实地实施既定课程计划的过程;教学的重心是有效传递内容,而不是变革内容,教学研究也因而成为关于内容传递的工效学。

而实际上,由于课程在本质上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普遍性的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都有关于特定内容的自己的一套理论,这样,就使得教学成为教师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内容和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学成为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由此,“学会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会如何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与学生共同创生课程。

其二,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当“体验课程”取代“制度课程”而处于教育的核心时,课程不再仅仅是表态的书面文件(教科书、教学指南等),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经验。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不
断创造、解释着课堂事件,在这种创造与解释的过程中,内容不断变革,意义不断生成。

课程正是这一系列课堂教学事件及由此实现的内容的变革与意义的生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是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

作为“制度课程”之基本构成的诸种课程文件在这里不过是供教师与学生选择的资料,只有当这些资料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课程创生时,只有当这些资料经过变革与解释化为教师与学生不断发展的经验时,课程才有意义。

因为教师的价值观、知识和技能会影响他们每一次所作出的选择。

教师会考虑到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组织方式,并会想像出一系列可能的教学方案以实施课程计划。

这些可能的教学方案要经过层层“筛选”,即看它们是否符合当地的价值观和教育期望;是否能为特定学生所接受;以及是否具备适当的条件等。

而这些抉择都与教师的素质和经验有关。

由此可以推理,课程计划中的某些部分实际上从未真正得到实施过。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答:1.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

3.教学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技能目标(目标要实际、具体)。

4.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

5.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6.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本次课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对教学过程能有一定预测,并如何调控。

7.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相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8.教学流程图: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三、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第一,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一是可传播性,二是可操作性,三是和谐性,四是相对优越性。

第二,交流秘合作。

经常交流有关课程计划方面的情况,并能达成如何实施的共识,对成功的课程实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课程计划的实施负有领导、组织、安排、检查等职责。

第四,教师培训。

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最直接的参与者。

新的课程计划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

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形成新课程的理令,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方法。

第五,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需要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作业二:
一、为什么说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是主辅关系?
答:首先,作为一个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讨论研究,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社会调查,示范,实验,表演,交流和讨论,整个过程中与同伴合作完成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学生的生活方式改变,拓展和延伸了居住空间,从而改变为基本方式交流知识单一的课程,获得了“孔已己”培训计划的直接目的的知识成果。

其次,旨在打破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点在于不同的课程,以加强联系的课程和学生的经验,使从书本中的课程,学生的生活回归。

出知识的堆,但是从脑海中不断的更多的孩子们“看”了很多东西。

当今时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要求,是使与教学相结合的运动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利用学生,以促进学科静态的知识流通,运用他们的静态和动态绑定的过程知识的动态能力。

这是测试课程和真理之间的关系,但其实两者还是在实践中,有一种“运动不适合”的问题。

二、教学方式变革的意义何在?
答:(1)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改变过去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较高的学习兴趣,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2)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个性。

因此,教学方式变革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倾向性、学生的特征、教学内容的特征等合理地选择搭配多种教的方式。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倾向性、教学内容的特征等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
答: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