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的提取和鉴定
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

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乳酸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食品中的有益菌群,具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功效,其鉴定与功能研究对于食品质量的提升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乳酸菌的分离鉴定是研究乳酸菌功能的基础。
在食品中分离鉴定乳酸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种类、不同来源食品中乳酸菌的种类和数量。
常见的分离鉴定方法包括传统的培养分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基因测序技术等。
其中,传统的培养分离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分析菌落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可以初步鉴定出乳酸菌的种类。
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则可通过引物对乳酸菌特异基因进行扩增和检测,进一步确定其种类。
基因测序技术则可以更加准确地鉴定不同乳酸菌的种类和亲缘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乳酸菌功能奠定基础。
其次,乳酸菌的功能研究主要包括保健、抗菌和抗氧化等方面。
乳酸菌具有胃肠道保健功能,可以维护肠道的健康平衡,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降低胃肠道疾病的风险。
此外,乳酸菌还具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肠道中的有害菌起到抑制作用,有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
同时,乳酸菌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能,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保护人体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乳酸菌的功能主要通过其代谢产物来实现。
乳酸菌代谢产物包括乳酸、抗菌物质、挥发性化合物和细胞外多糖等。
其中,乳酸是乳酸菌最主要的代谢产物之一,可以维持肠道的酸碱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抗菌物质则可以直接杀灭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挥发性化合物则赋予乳酸菌独特的风味和香气,为食品增色不少。
细胞外多糖则具有一定的黏附能力,有助于乳酸菌在肠道中生存和繁殖。
针对乳酸菌的功能研究还包括乳酸菌的应用。
乳酸菌可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通过发酵食品,不仅可以制造出更多种类的美味食品,还可以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保质期。
此外,乳酸菌在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乳酸菌在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免疫调节、降低胆固醇、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潜在疗效。
乳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发酵性能评价

乳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发酵性能评价在乳品加工过程中,乳酸菌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具有良好的发酵性能和健康益处。
因此,对乳品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评价其发酵性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乳酸菌是一类厌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
在乳品中,乳酸菌是一类重要的有益菌群,具有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等益生作用。
为了分离出乳酸菌,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常见的培养基有MRS培养基、M17培养基等,这些培养基中含有适宜乳酸菌生长的营养成分,并能抑制其他菌群的生长。
从乳品中分离乳酸菌的步骤一般包括:制备样品的稀释液、在选择的培养基上涂布样品、进行培养和筛选。
分离出的单菌落需要进行单菌株的纯化,通过反复传代培养可获得纯系的乳酸菌菌株。
对分离出的乳酸菌菌株进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
其中,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可以准确鉴定细菌的种属。
二、乳酸菌的发酵性能评价乳酸菌作为发酵剂广泛应用于乳品工业中,因此对其发酵性能的评价非常重要。
乳酸菌的发酵性能包括发酵速度、产酸能力、抗菌活性等指标。
发酵速度是评价乳酸菌发酵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乳酸菌能够将乳糖转化为乳酸,因此通过测定乳糖消耗速度可以评价乳酸菌的发酵速度。
一般来说,发酵速度较快的乳酸菌对应的产品品质也较好。
产酸能力是评价乳酸菌发酵性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测定发酵产物中的乳酸含量可以评价乳酸菌的产酸能力。
产酸能力强的乳酸菌可以更好地发挥酸奶等乳品的保质期延长和营养价值的提升。
除了乳酸的产酸能力,乳酸菌还具有抗菌活性。
乳酸菌能够分泌有抑制其他有害菌生长的物质,对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评价乳酸菌的抗菌活性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综上所述,乳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和发酵性能评价是乳品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合理的分离鉴定方法和科学的评价指标,能够筛选出优良的乳酸菌菌株,并确保乳品的品质和安全。
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方法;2. 学习乳酸菌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3. 熟悉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乳酸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可以利用革兰染色方法进行初步鉴定。
乳酸菌的形态特征有很大差异,有的呈短杆状、短圆柱状,有的呈梭形或球形。
乳酸菌的培养基选择要根据实验目的而定,一般常用的是MRS培养基。
常规乳酸菌分离方法有两种:血漂白法和渐进稀释法。
血漂白法是用过氧化氢或次氯酸钠等对血液进行漂白处理后加入培养基进行分离,由于血液中含有多种抑菌物质,故需漂白处理后方能使用。
渐进稀释法则是将混菌液逐步稀释后按一定比例接种于选定的培养基上,经过多次传代,可得到单一的菌落。
三、实验步骤:1. 取适量样品加入1ml生理盐水中,充分摇匀。
2. 再从上述稀释液中取出1ml加入9ml生理盐水中,得到10-2悬液。
3. 再抽取1ml悬液加入9ml生理盐水中,得到10-3悬液。
4. 分别取适量的10-2和10-3悬液接种于MRS培养基上,并分别转移多次,培养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必要时可延长到72小时。
5. 分离菌落后进行鉴定。
四、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分离培养,从10-2和10-3悬液中分别分离出了多个菌落,经过重复转移,逐步稀释,最终获得了单一的菌落,可见分离培养方法的有效性和行之有效的可行性。
鉴定乳酸菌的一般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特性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形态学鉴定包括形态、大小、形状和染色等方面;生化特性鉴定则主要包括代谢途径、酸产生量和果糖发酵能力等;分子生物学鉴定则是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菌株中的核酸,进行分子水平鉴定。
五、实验心得:本次实验通过乳酸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的过程,使我对乳酸菌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鉴定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要时刻注意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和安全问题,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将更加重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酸奶菌种的分离及鉴定(5篇)

酸奶菌种的分离及鉴定(5篇)第一篇:酸奶菌种的分离及鉴定酸奶菌种的分离及鉴定乳酸菌是指一群通过发酵糖类,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总称。
乳酸从形态上可分为球菌和杆菌,并且均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在缺少氧气的环境中生长良好的兼性厌氧性或厌氧性细菌。
目前,对乳酸菌的应用研究,着重于食品(如发酵乳制品、发酵肉制品和泡菜)和医药工业等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目前市售的各种酸奶制品中, 作为发酵剂的乳酸菌, 通常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这两株菌。
用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混合培养发酵的乳酸饮品能补充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且含有易于吸收的营养素,具有抑制腐败菌、提高消化率、防癌及预防一些传染病等功效,并能为食品提供芳香风味,使食品拥有良好的质地。
保加利亚乳杆菌(L.Bulgarius):长杆形,直径1-3mm左右,能产生大量的乳酸。
酸碱度方面,为耐酸或嗜酸性,因低pH能防止一些微生物的生长;温度方面,为嗜温至少许嗜热,最适生长温度在37-45℃之间,对低温非常敏感。
嗜热链球菌(S.thermophilus):卵圆形,直径0.7-0.9微米,呈对或链状排列,无运动性。
为健康人肠道正常菌群,可在人体肠道中生长、繁殖。
可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对人具有潜在危害的细菌。
本研究对市售主要品牌酸奶中(河南花花乳业生产的酸奶)乳酸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进一步探讨制备酸奶条件(温度、时间等),以达到最佳的天然酸奶质量效果。
一、实验内容(1)乳酸菌的分离纯化1.无菌操作倒平板、十倍稀释、划线分离,恒温培养2.菌落观察与镜检 3.筛选生产用菌株(2)优化酸奶制作条件1.制备发酵液2.不同条件下,接种发酵菌剂并发酵生产 3.观察发酵情况4.品尝发酵产品,进行质量评价 5.记录结果二、实验器材1)菌种:新鲜乳酸饮料(标记只含有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2)试剂:脱脂奶粉、蔗糖、1.6%溴甲酚绿乙醇溶液(溴甲酚绿、无水乙醇)、酵母膏、琼脂、革兰氏染液(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沙黄)、75%乙醇、香柏油、1mol/L NaOH、1mol/L HCl、碳酸钙;0.4gNaOH固体、4.2ml浓HCL(分析纯)、20gCaCO3固体、酵母膏20g、琼脂30g香柏油、脱脂奶粉100g、蔗糖10g;3)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恒压干热灭菌箱、超净工作台、光学显微镜、培养箱、pH试纸、酸乳瓶、培养皿(φ9或φ12)、试管、300ml三角瓶(带玻珠)、移液管、天平、牛角匙、电炉、量筒、漏斗、漏斗架、玻璃棒、棉塞、吸管、线绳、标签、500ml锥形瓶、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石棉网、接种针(环)、擦镜纸四、实验方法4.1乳酸菌的分离纯化 4.1.1分离(1)配制BCG牛乳培养基,分装三角瓶,包扎,灭菌备用。
乳酸菌鉴定方法

乳酸菌鉴定方法嘿,你问乳酸菌的鉴定方法哈。
那我们得先从形态学方面入手。
把含有乳酸菌的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乳酸菌的形状有点特别,大多数是杆状或者球状的。
就像一个个小卫士,在微观世界里排着队。
你可以看看它们的大小,一般都比较小,得仔细观察才能看清它们的模样。
有的乳酸菌还会连在一起,像一串串小珠子似的。
再说说菌落特征。
把乳酸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让它们生长繁殖。
过一段时间后,你会看到培养基上长出了一个个小菌落。
乳酸菌的菌落通常比较小,而且表面光滑、湿润。
有点像小小的露珠落在培养基上。
颜色一般是白色或者乳白色的,看起来很干净。
接着讲讲生化反应鉴定。
乳酸菌能发酵一些糖类,比如葡萄糖、乳糖等。
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它们发酵糖类产生的产物来鉴定。
比如检测有没有产生乳酸,因为乳酸菌的名字可不是白叫的,它们可是产乳酸的能手。
可以用一些化学试剂来检测,要是试剂变色了,那就说明产生了乳酸。
还有一个方法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来鉴定。
这就有点像用高科技手段来识别乳酸菌。
提取乳酸菌的DNA,然后用特定的引物进行PCR 扩增。
就像给乳酸菌的DNA 做个标记,这样就能准确地知道是不是乳酸菌了。
我给你讲个事儿哈。
在一家做酸奶的工厂里,他们很关心酸奶里的乳酸菌。
有一次,他们怀疑酸奶里的乳酸菌有点问题,就开始进行鉴定。
先把酸奶样品放在显微镜下看,发现有很多球状的小东西,看着像是乳酸菌。
然后把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长出了好多小菌落,菌落的特征和乳酸菌的很像。
接着他们又做了生化反应测试,发现这些菌确实能发酵乳糖产生乳酸。
最后还不放心,又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了一下,确定就是乳酸菌。
这样他们就放心了,知道自己的酸奶里有足够的、正宗的乳酸菌。
在鉴定乳酸菌的时候,每一个方法都很重要。
就像我们认识一个人,要从不同的方面去了解。
不能只看外表,还得看看他的行为、习惯等。
鉴定乳酸菌也是一样,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准确地鉴定出乳酸菌。
而且操作过程要仔细,不能马虎,不然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原理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原理乳酸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益生菌,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等领域。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是乳酸菌应用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从大量的混合菌群中筛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菌株。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乳酸菌菌种对营养要求较高,因此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是分离筛选的首要步骤。
常用的培养基有MRS培养基、DC培养基等,它们含有适宜乳酸菌生长的营养成分,能提供所需能量和营养物质。
2. 适宜的培养条件:乳酸菌对培养环境的温度、pH、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条件有一定要求。
通常情况下,乳酸菌分离筛选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一般为30-40)下进行,pH值保持在4.5-7.0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适中。
3. 分离方法:乳酸菌菌种的分离常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技术,如层析法、稀释平板法、摇瓶培养法等。
其中,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快速分离方法,通过将混合菌群在筛选培养基上涂抹或刺激,使不同菌株在筛选培养基上形成分离的菌落。
4. 鉴定鉴别:乳酸菌菌种的筛选与鉴定是不可分割的一步,只有确定菌株的种属和特性才能真正确认其乳酸菌的菌种类型。
目前,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和生化特性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16S rDNA序列分析)等。
在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选择样品:样品的选择对于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从乳制品、肠道、土壤等环境中寻找潜在的乳酸菌菌种,可以提高分离到优良菌株的几率。
2. 优化培养条件:对于特殊的乳酸菌菌种,可能需要优化培养条件,如调整温度、添加特定的营养成分等,以促进其生长和繁殖。
3. 评价筛选结果: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结果需要综合考虑其特性和应用价值。
如菌株的酸奶生产能力、耐酸碱能力、抗菌能力、抗氧化能力等。
总结起来,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原理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和鉴定鉴别技术。
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具体实验流程

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具体实验流程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乳酸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它们能够以乳酸为代谢产物进行无氧发酵,并且在食品工业、农业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乳酸菌不仅能够促进食品品质的改善和保鲜,还对人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目前市面上存在许多商业化的乳酸菌制剂,其有效成分及效果并不尽相同。
因此,研究和筛选出优质活性的乳酸菌种类,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离与筛选方法得到高活性的乳酸菌。
通过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乳酸菌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并为特定领域如食品工业、农业等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此外,筛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乳酸菌株也将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生物农药等领域的产品提供重要支持。
因此,本研究对于推动食品工业、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3 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目的如下:- 收集和处理样品:收集富含乳酸菌的样品,并经过适当处理以提高分离效果。
- 选择与制备分离培养基:根据乳酸菌的特性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并进行制备。
- 设定分离培养条件:通过调控温度、pH值等参数,确定适宜的乳酸菌分离培养条件。
- 鉴定活性乳酸菌指标:确定评价乳酸菌活性和质量的指标,并进行相关试验和检测。
- 设计与实施筛选试验:根据所选指标设计筛选试验,并在实验中采用相应方法进行实施。
- 可行性评估与结果分析:对筛选试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总结可行性及相关优化建议。
通过以上实验流程,我们旨在深入了解乳酸菌的特点及其在不同领域中应用潜力,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乳酸菌产品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 乳酸菌的分离方法2.1 样品收集与处理在乳酸菌的分离研究中,样品的选择和处理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来源的样品,如发酵食品、生态环境等。
收集样品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消除非目标微生物对于乳酸菌生长和筛选的干扰。
常见的样品处理方法包括冷藏、过滤、稀释等。
2.2 分离培养基选择与制备为了促进乳酸菌的分离和生长,在实验中需要选择适宜的分离培养基。
乳酸菌的检测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乳酸菌的检测方法,了解乳酸菌的基本特性,提高对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加深对乳酸菌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认识。
二、实训时间2023年10月25日至2023年11月5日三、实训地点生物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乳酸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3. 乳酸菌的形态观察4.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5. 乳酸菌产酸能力的测定五、实训方法1. 乳酸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1)采集:从市场上购买含有乳酸菌的酸奶、酸奶饮料等样品。
(2)处理:将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梯度稀释,制成系列稀释液。
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1)平板划线法:将稀释后的样品涂布在MRS平板上,用无菌接种针进行划线。
(2)培养:将平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3)挑取单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挑取疑似乳酸菌的单菌落。
3. 乳酸菌的形态观察(1)制作临时玻片:将挑取的单菌落涂布在载玻片上,用无菌盖玻片覆盖。
(2)显微镜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乳酸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4.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革兰氏染色:将挑取的单菌落涂布在载玻片上,进行革兰氏染色。
(2)生化反应:进行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V-P试验等。
5. 乳酸菌产酸能力的测定(1)制作MRS培养基:按照实验要求配制MRS培养基。
(2)接种:将挑取的单菌落接种于MRS培养基中。
(3)培养:将培养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4)测定pH值:使用pH计测定培养基的pH值,计算产酸能力。
六、实训结果与分析1. 乳酸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采集了5个样品,均成功制成系列稀释液。
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共分离纯化出10个疑似乳酸菌的单菌落。
3. 乳酸菌的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乳酸菌为杆状,大小约为0.5~1.0μm,排列呈链状。
4.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0个疑似乳酸菌均呈革兰氏阳性,能发酵乳糖,不产生硫化氢,氧化酶试验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奶中乳酸菌的筛选试验
一、实验目的:熟悉从酸奶中分离和纯化乳酸菌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原理:
市场销售的酸奶主要含乳酸菌,乳酸菌的主要作用是把牛奶中乳糖发酵成乳酸,此外酸奶中还含有其他球菌,利用它产酸等性质可以分离乳酸菌,分离培养基一般添加蛋白胨、酵母膏提供氮源、维生素、生长因子;葡萄糖为可发酵糖类;磷酸氢二钾为酸碱缓冲剂;柠檬酸铵、硫酸镁、硫酸锰、亚硫酸铁、吐温-80和乙酸钠为培养各种乳酸菌提供生长因子,其成分还能抑制某些杂菌;琼脂是培养基的凝固剂。
、也常常加入醋酸盐,因醋酸盐能抑制部分细菌生长,对乳酸菌无害。
培养基中添加碳酸钙,乳酸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作为分离鉴别的依据。
.筛选方法:.溶钙圈法:利用一些产酸类细菌在含CaCO3 的培养基上产生CaCO3 溶解圈,从而筛选出这些产酸类细菌,可用于乳酸菌的筛选。
其中培养基中加入CaCO3 的作用是:①鉴别能产生酸的细菌;②中和产生的酸,以维持培养基的PH、更利于乳酸菌的生长和分离
三、实验药品及仪器
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葡萄糖、乳糖、吐温-80、柠檬酸二铵、CaCO3 、K2HPO4 NaAc·3H2O、MgSO4·7H2O、MnSO4·H2O、琼脂、结晶紫染色液、碘液、95%乙醇、石蜡、蒸馏水。
仪器:超净工作台、电子显微镜、接种环、恒温培养箱、接
种环、培养皿、涂布环、高压锅、试管、微波炉、电子天平、离心机
四培养基类型
①改良MRS 培养基(乳酸菌分离培养基):牛肉膏10g,蛋白胨10g,酵母膏5g,葡萄糖20g,吐温-80 1.0ml(它是一种很好的乳化剂和分散剂也就是说它的作用就是是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更加的均匀就是对营养成分的再一次优化),K 2HPO4 2g,NaAc·3H2O 5g,柠檬酸二铵2g,MgSO4·7H2O 0.58g,MnSO4·H2O 0.25g,补蒸馏水至1000ml(固体培养基中加琼脂 1.5%-2%),调pH 至6.4±0.2,121℃高压灭菌15min
②改良MC 培养基(乳酸菌选择培养基):牛肉膏5g,蛋白胨5g,酵母膏5g,葡萄糖20g,乳糖20g,CaCO3 10g,琼脂20g,中性红0.05g(指示剂),最终pH6.5±0.2,补蒸馏水至1000ml,121℃高压灭菌15min。
配制方法:1把除CaCO3以外的成分称量溶解后.调PH至6.2~6.4;
2.称取20g CaCO3加入到100mL蒸馏水中,制成CaCO3乳浊液;
3.将培养基和CaCO3乳浊液分开灭菌;
4.倒平板前,待培养基融化冷却后,平板上加入一定量的CaCO3乳浊液,晾干了以后再接种。
五、实验流程
1、吸取酸奶1ml
2、10 倍梯度稀释平板涂布(改良MC Medium)
3、厌氧培养(28℃培养48h)待形成菌落
4、挑取溶钙圈较大的单菌落→ 观察、记录菌落形态与特征
5、Improved MC Medium 划线分离纯化
6、选取溶钙圈较大的单菌落进行G+染色
7、革兰氏阳性菌(G+菌)→ 记录菌株细胞形态
9、MRS 液体培养(37℃培养48h
具体步骤:
(1)按要求做好培养基
(1)无菌操作将经过充分摇匀的检样20mL,放入含有180mL 灭菌生理盐水的灭菌三角瓶内,振摇均匀,即为1:10稀
释液,依次做1:100、1:1000……稀释。
10倍梯度稀释
至10-6浓度
(2)取每个稀释度的溶液2 mL分别倾倒在准备好的改良MC 培养基上,每个稀释度两个平板,用涂步环涂布,用石蜡油密
封培养基厌氧培养,42℃培养48h
(3)待形成菌落后,选取表面湿润、形态饱满、溶钙圈较明显较大的单菌落(图2-12)在改良MC培养基上进行划线纯化(4)划线纯化后挑取溶钙圈较大、形态饱满表面湿润的单菌落进行接种试管斜面6个,试管口用石蜡封口,37℃厌氧培养18
小时。
(5)从试管上取单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确定是否为G+ 涂片
固定
染色:初染(结晶紫染色液染色2-3分钟,用蒸馏水冲洗)——媒染(碘液1-2分钟水洗)——脱色(用95%乙醇冲洗
玻片2-3次,然后用蒸馏水冲洗)_复染(番红,后水洗) 镜检:在显微镜下画出菌体形态特征,确定是否为纯菌株(6)把试管里的菌体用接种环转移到已配置好的改良MRS液体培养基上,三角瓶要用石蜡密封,37℃培养恒温培养48小时。
(7)取菌株培养液用离心机离心分离,3500r/min,15min,收集菌体
六、注意事项:
1菌体的厌氧培养
2菌分离筛选的传统步骤是先用改良MC Medium 进行鉴别分离,再以MRS 培养基培养
六、实验结果:
绘制乳酸菌在电镜下的图片,记录乳酸菌单菌落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