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乳酸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完成版

合集下载

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检测及纯化

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检测及纯化
盐水的稀释菌悬液各1ml,对号接种于与之对应的无菌溴甲 酚紫牛乳培养基平板中;尽快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在平 板上涂布均匀,平放于试验台上20 min;然后倒置于40℃ 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
(4)、乳酸菌的检测、纯化培养
(1)、初步检测
恒温培养48小时过后,取出培养平板;选择菌落分布 较好的平板,先对其菌落形态进行观察,初步找出乳酸菌 菌落。乳酸菌的菌落很小,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或稍粗糙, 在产酸菌落周围还能产生CaCO3的溶解圈,如出现圆形稍扁 平的黄色菌落及其周围培养基变为黄色者初步定为乳酸菌。
2、革兰氏染色结果
革兰氏染色结果为蓝紫色,证乳酸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3、脱脂乳试管检测乳酸杆菌
试管中脱脂牛乳凝固,证为乳酸杆菌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另留一管不稀释留作对照(CK)
(2)、分离方法
A.平板划线 接种环挑取10-1菌液,按无菌操作对标有”10-1”的3个平板进
行划操作;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置放在40℃恒温培养箱中培 养48小时。
B.平板涂布 用无菌移液管分别吸取10-5、10-6、10-7和无菌生理
将7只装9ml无菌水的无菌试管,依次编号1--7,再用无菌移液管 吸10-1的菌悬液1ml放入依次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1--6中,稀释混匀 便得到10-2~10-7的稀释液。
酸奶菌悬液的配制
10ml
1.0ml
1.0ml 1.0ml 1.0ml 1.0ml 1ml无菌水 9ml无菌水 9ml无菌水 9ml无菌水 9ml无菌水 9ml无菌水 9ml无菌水
(2)、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培养
选取乳酸菌典型菌落转至脱脂乳试管中,40℃ 培养8-24h若牛乳出现凝固,无气泡,显酸性,涂 片镜检细胞杆状或链球状,革兰氏染色显阳性, 则可将其连续传代3次,最终选择出在3-6h能凝固 的牛乳管,作菌种待用。

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方法;2. 学习乳酸菌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3. 熟悉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乳酸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可以利用革兰染色方法进行初步鉴定。

乳酸菌的形态特征有很大差异,有的呈短杆状、短圆柱状,有的呈梭形或球形。

乳酸菌的培养基选择要根据实验目的而定,一般常用的是MRS培养基。

常规乳酸菌分离方法有两种:血漂白法和渐进稀释法。

血漂白法是用过氧化氢或次氯酸钠等对血液进行漂白处理后加入培养基进行分离,由于血液中含有多种抑菌物质,故需漂白处理后方能使用。

渐进稀释法则是将混菌液逐步稀释后按一定比例接种于选定的培养基上,经过多次传代,可得到单一的菌落。

三、实验步骤:1. 取适量样品加入1ml生理盐水中,充分摇匀。

2. 再从上述稀释液中取出1ml加入9ml生理盐水中,得到10-2悬液。

3. 再抽取1ml悬液加入9ml生理盐水中,得到10-3悬液。

4. 分别取适量的10-2和10-3悬液接种于MRS培养基上,并分别转移多次,培养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必要时可延长到72小时。

5. 分离菌落后进行鉴定。

四、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分离培养,从10-2和10-3悬液中分别分离出了多个菌落,经过重复转移,逐步稀释,最终获得了单一的菌落,可见分离培养方法的有效性和行之有效的可行性。

鉴定乳酸菌的一般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特性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形态学鉴定包括形态、大小、形状和染色等方面;生化特性鉴定则主要包括代谢途径、酸产生量和果糖发酵能力等;分子生物学鉴定则是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菌株中的核酸,进行分子水平鉴定。

五、实验心得:本次实验通过乳酸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的过程,使我对乳酸菌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鉴定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要时刻注意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和安全问题,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将更加重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乳酸菌实验报告

乳酸菌实验报告

乳酸菌实验报告乳酸菌的分离与培养保加利亚乳杆菌组长:王小英组员:王小英郑春玲阙小琴柳洁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技术及微生物形态观察;2.学习微生物制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乳酸菌的简单染色法及无菌操作接种技术;3.通过对培养基的配制,了解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微生物实验常用的器皿的清洗与包扎、培养基的制备、消毒灭菌。

4.了解各种灭菌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实验室中常用的灭菌方法。

5.了解酸奶中乳酸菌分离原理, 观察乳酸菌的基本形态,掌握用显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数目的测定的方法。

6.了解稀释平板计数的原理,熟练掌握混合平板培养法。

明确显微镜计数的原理并学习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7.初步学会乳酸菌培养的基本技术,了解并掌握细菌鉴定中常用生理生化反应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进行微生物大分子水解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8.了解并掌握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及其优缺点,并了解不同微生物对不同的生物大分子的分解利用情况,认识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

实验原理:乳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本实验中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革兰氏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成分不同,脱色效果不同从而可以将细菌区分为G+和G-菌。

通过革兰氏染色以及形态学观察,乳酸菌呈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乳酸菌应为乳杆菌和乳球菌的混合体。

酸奶中含有乳酸菌,而且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酸奶中通常含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四种菌。

细菌及其它一些微生物的大小,通常用测微计来测量,测微计分接目测微计与镜台测微计;培养基是按照微生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用不同组份的营养物质调制而成的营养基质;灭菌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来杀死或除去物品上或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以群落状态存在,这种群落往往是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的特性或者要大量培养或者使用某种微生物,必须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落中获得纯培养,这些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具体实验流程

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具体实验流程

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具体实验流程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乳酸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它们能够以乳酸为代谢产物进行无氧发酵,并且在食品工业、农业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乳酸菌不仅能够促进食品品质的改善和保鲜,还对人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目前市面上存在许多商业化的乳酸菌制剂,其有效成分及效果并不尽相同。

因此,研究和筛选出优质活性的乳酸菌种类,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离与筛选方法得到高活性的乳酸菌。

通过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乳酸菌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并为特定领域如食品工业、农业等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此外,筛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乳酸菌株也将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生物农药等领域的产品提供重要支持。

因此,本研究对于推动食品工业、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3 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目的如下:- 收集和处理样品:收集富含乳酸菌的样品,并经过适当处理以提高分离效果。

- 选择与制备分离培养基:根据乳酸菌的特性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并进行制备。

- 设定分离培养条件:通过调控温度、pH值等参数,确定适宜的乳酸菌分离培养条件。

- 鉴定活性乳酸菌指标:确定评价乳酸菌活性和质量的指标,并进行相关试验和检测。

- 设计与实施筛选试验:根据所选指标设计筛选试验,并在实验中采用相应方法进行实施。

- 可行性评估与结果分析:对筛选试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总结可行性及相关优化建议。

通过以上实验流程,我们旨在深入了解乳酸菌的特点及其在不同领域中应用潜力,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乳酸菌产品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 乳酸菌的分离方法2.1 样品收集与处理在乳酸菌的分离研究中,样品的选择和处理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来源的样品,如发酵食品、生态环境等。

收集样品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消除非目标微生物对于乳酸菌生长和筛选的干扰。

常见的样品处理方法包括冷藏、过滤、稀释等。

2.2 分离培养基选择与制备为了促进乳酸菌的分离和生长,在实验中需要选择适宜的分离培养基。

实验一 乳酸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实验一 乳酸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一、实验目的1、学习掌握食品中乳酸杆菌的常规分离方法并作初步的鉴别。

2、学会十倍系列稀释和倒平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乳酸杆菌为厌氧和微好氧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可以发酵葡萄糖或乳糖产生乳酸,并将培养基中的碳酸钙溶解。

有些菌如保加利亚乳杆菌在15℃时不生长,在45℃甚至50℃时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40—43℃;而有些菌如植物乳杆菌在15℃生长,45℃时一般不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左右。

通常我们利用这些特点可作初步的鉴别。

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酸牛奶1瓶,泡菜汁1管,9ml生理盐水5管,MRS培养基100ml,灭菌CaCO3 3克(用纸包)。

2、40℃和30℃恒温箱,振荡器,超净工作台,1ml 无菌吸管5支,培养皿6套,革兰氏染色液1套。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将酸奶和泡菜汁分别制成10倍系列稀释液。

2. 取适当稀释度之稀释液0.5或1ml于培养皿中。

3. 以无菌操作把无菌CaCO3 加入融化了的MRS培养基中,于自来水中迅速冷却培养基至45℃左右。

轻摇使CaCO3混均,但不得产生气泡。

立即倒入培养皿中,摇匀。

4. 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放于40℃和30℃恒温箱中培养(酸牛乳样品在40℃下培养;酸泡菜汁样品在30℃下培养)五、实验结果观察24或48小时后取出检查。

(1)泡菜汁样品中,菌落周围产生CaCO3圈,菌落直径为1~3mm,乳白色偶有浓色或暗黄色。

用接种环挑少许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为G+,菌体大小约0.9~1.2×3~8μm,单生,成对或短链。

五、实验结果观察24或48小时后取出检查。

(2)酸牛奶样品中菌落直径1~3mm,无色素,呈白色至淡灰色。

通常菌落表面粗糙,革兰氏染色镜检为G+,细胞宽2μm,细胞较长有时呈线形,幼龄培养物中单生或成对。

五、实验结果观察六、思考题1、融化后的培养基为什么要迅速冷却到50℃左右倒平板?2、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什么?谢谢。

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乳酸菌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在食品发酵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乳酸菌不仅能够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还具有促进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等益生作用。

因此,分离和鉴定发酵食品中的乳酸菌是食品科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要进行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首先需要从发酵食品样品中分离乳酸菌。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选择将样品通过稀释后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以便只有乳酸菌能够生长。

接种后,将培养基放置于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乳酸菌具有较强的酸性产生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会形成明显的酸性环境。

可通过测量培养基的pH值来初步判断是否有乳酸菌生长。

在分离乳酸菌的培养基上,我们可能会观察到许多不同形态的菌落。

这些菌落在形状、颜色、质地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我们可以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菌落进行后续的鉴定。

对于乳酸菌的鉴定,有许多方法可供选择。

一种常用的鉴定方法是形态学观察。

乳酸菌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形态特征,如菌落的形状、边缘的特点、质地的柔软程度等。

此外,乳酸菌的细胞形态也具有一定的特征,如形状、大小、胞内结构等。

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乳酸菌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种属。

除了形态学观察外,乳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例如,乳酸菌通常能够在不产生气体的条件下发酵葡萄糖。

此外,乳酸菌对于一些特定的碳源、氮源等具有较强的利用能力。

通过对乳酸菌进行代谢特性的测试,可以进一步确认其种属。

分子生物学方法也为乳酸菌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对乳酸菌的DNA进行提取和PCR扩增,可以得到乳酸菌的16S rRNA序列。

将这些序列与已知种属的乳酸菌进行比对,可以准确鉴定乳酸菌的种属。

在发酵食品中,常常存在多种乳酸菌同时存在的情况。

因此,对于从发酵食品中分离到的乳酸菌,进行种属鉴定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确定了乳酸菌的种属,才能更好地利用其在食品工业中的潜力。

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是一项科学而有趣的工作。

通过对乳酸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乳酸菌在食品发酵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第一部分: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一、实验器材:1、实验药品新鲜乳酸饮料(市售)、脱脂奶粉、蔗糖、1、6%溴甲酚绿乙醇溶液(溴甲酚绿、无水乙醇)、酵母膏、琼脂、革兰氏染液(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沙黄)、75%乙醇、香柏油、1mol/L NaOH、1mol/L HCl、碳酸钙;0、4gNaOH固体、4、2ml浓HCL(分析纯) 、20gCaCO3固体、酵母膏20g 、琼脂30g香柏油、脱脂奶粉100g 、蔗糖10g;2、仪器与设备高压蒸汽灭菌锅、光学显微镜、培养箱、pH试纸、酸乳瓶、培养皿(φ9或φ12)、试管、300ml三角瓶(带玻珠)、移液管、天平、500ml锥形瓶、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

二、实验步骤:1、培养基配制(BCG牛乳培养基):(A)溶液:取脱脂乳粉100g,水500ml,加入1、6%溴甲酚氯乙醇溶液1ml,混合均匀后分装入三角瓶于高压蒸汽灭菌锅80℃灭菌20 min;(1、6%溴甲苯酚绿(BCG)乙醇溶液用1、6g溴甲酚绿加入20ml无水乙醇中,再加水至100ml制成)(B)溶液:酵母膏10g,水500ml,CaCO3 10g,琼脂20g,加热溶解,用精密pH试纸调节pH到6、8,分装入三角瓶后在103kPa 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

以无菌操作趁热将(A)(B)溶液均匀混合。

2、药品配制2、1 结晶紫:结晶紫乙醇饱与液(结晶紫2g溶于20ml 95%乙醇中)20ml,1%草酸氨水溶液80ml。

将两液混匀,放置24小时后过滤即可。

2、2 卢哥氏碘液:碘1g,碘化钾2g,蒸馏水300ml。

先将碘化钾溶于少量蒸馏水中,然后加入碘使之完全溶解,再加入蒸馏水300ml即成。

2、3 蕃红溶液:番红2、5g,95%乙醇100ml,溶解后存于密闭的棕色瓶中。

用时取20ml与80ml蒸馏水混匀即可。

2、4 0、1%的吕氏美蓝染液:A液:美蓝0、3g,95%乙醇300ml;B液:0、01% KOH 100ml。

乳酸菌分离鉴定及试验方法

乳酸菌分离鉴定及试验方法

乳酸菌分离鉴定及试验方法一、引言乳酸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

乳酸菌可以通过发酵作用,将葡萄糖、果糖等碳源转化为乳酸和其他有机酸,同时还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酶、抗生素等。

乳酸菌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试验方法对于深入研究乳酸菌菌种的特性、功能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试验方法,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乳酸菌分离方法1. 采样乳酸菌的分离首先需要进行采样工作。

可以从发酵食品、乳制品、蔬菜、水果、土壤、肠道等多种来源进行采样。

在采样过程中应注意样品的新鲜性和卫生性,避免外部污染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 培养基的选择乳酸菌可以利用多种培养基进行分离和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有MRS培养基、乳清培养基等。

根据具体的分离目的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培养基。

3. 分离将采样得到的样品进行系列稀释,取适量的稀释液均匀涂布在含有适当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培养温度一般在30-37摄氏度之间,培养时间约48-72小时。

4. 纯化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选择典型的菌落进行分离单菌培养,通过多次传代稀释可以纯化获得纯种的乳酸菌。

5. 形态观察利用显微镜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包括细胞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等。

三、乳酸菌鉴定方法1. 生理生化鉴定通过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包括乳酸发酵能力、氧耐受性、温度、pH值的适应能力等,可以初步判断乳酸菌的种属。

2. 生化试剂法利用生化试剂对乳酸菌进行鉴定,如气体发生试验、氧化还原酶试验、酶活性试验等。

3. 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PCR扩增乳酸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后与数据库比对,确定乳酸菌的种属分类。

四、乳酸菌试验方法1. 发酵活性测定通过测定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发酵活性,如发酵速率、产酸速率、产酶能力等。

2. 抗菌活性测定测定乳酸菌对一些有害菌的抑菌作用,判断其在抗菌方面的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 验 一 乳酸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主讲:郑海涛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食品中乳酸杆菌的常规分离
方法并作初步的鉴别。
2、学会十倍系列稀释和倒平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酸杆菌为厌氧和微好氧菌,革兰氏 染色阳性,可以发酵葡萄糖或乳糖产生乳 酸,并将培养基中的碳酸钙溶解。有些菌 如 保 加 利 亚 乳 杆 菌 在 15℃ 时 不 生 长 , 在 45℃ 甚 至 50℃ 时 生 长 , 最 适 生 长 温 度 为 40—43℃;而有些菌如植物乳杆菌在 15℃ 生长, 45℃时一般不生长,最适生长温度 为 30℃左右。通常我们利用这些特点可作 初步的鉴别。
五、实验结果观察
24或48小时后取出检查。 (1)泡菜汁样品中,菌落周围产生CaCO3圈, 菌落直径为1~3mm,乳白色偶有浓色或暗黄色。 用接种环挑少许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为G+, 菌体大小约0.9~1.2×3~8m,单生,成对或 短链。 (2)酸牛奶样品中菌落直径1~3mm,无色素, 呈白色至淡灰色。通常菌落表面粗糙,革兰氏 染色镜检为G+,细胞宽2m,细胞较长有时呈 线形,幼龄培养物中单生或成对。
六、思考题
1、融化后的培养基为什么要迅速冷却到 50℃左右倒平板? 2、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什么?

菜汁1管,9ml生理盐水5管, MRS 培养基100ml,灭菌CaCO3 3克(用纸包)。
2、40℃和30℃恒温箱,振荡器,超净工作台,1ml无
菌吸管5支,培养皿6套,革兰氏染色液1套。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将酸奶和泡菜汁分别制成10倍系列稀释液。 2. 取适当稀释度之稀释液0.5或1ml于培养皿中。 3. 以无菌操作把无菌CaCO3 加入融化了的MRS培养基 中,于自来水中迅速冷却培养基至45℃左右。轻摇使 CaCO3混均,但不得产生气泡。立即倒入培养皿中,摇 匀。 4. 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放于40℃和30℃恒温箱中培 养(酸牛乳样品在40℃下培养;酸泡菜汁样品在30℃ 下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