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上善若水,为而不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合集下载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上善若水:上善:至高。

水:没有生命体,清澈透明,与万物无争;却能自然地由高处流往低处,也可以安静自然地汇集于一处。

上善若水: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

真善矣。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

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却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扩展资料: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而却又不会与物相争。

它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人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平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长,举动必能适其会,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过失。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篇一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

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所以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

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道德经注(八):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注(八):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注(八):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原文:上善治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释:最好的行为便是善于治水。

水善于周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正是众人所不擅长的,所以接近于道了。

耕种的话要擅长选择用地,思考的话像深潭一样幽深,跟人相处合作要讲究仁,平时说话要言而有信,治政时要擅长于治理,做事时总能有所成就,遇到机会时又要擅长把握时机,不行争辩,所以没有什么可责备的。

在后世的《道德经》文中,改成了“上善若水',是因“治”之一字其义太高,故而改为“若”字。

'治'字是高于'若'字的,因'治'不但领悟水之真义,还可以利用它们去进行改造,而'若'之一字,仅仅只是校仿,却是少了更高的含义。

此文常见之解释,将“善”认为是善良之“善”,此为大谬,《道德经》是一本揭示万物常理,描述万物背后统一的概念,并非是庸俗的劝善之书。

若此文仅仅是言'善良'之'善',一则此格局未必太低,二则在文中不免突兀,前后更无同意之处。

观《道德经》全文,诸处所用“善”字,皆应作“擅长”,“善于”而解,方为恰当,可一理而通。

了解道家的文化的都知道,道家很喜欢用水来比喻,但这是为什么?从生物角度来说,无论植物还是动物,水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运动大多要需要水作为运输的载体,包括吸收与排泄,均离不开水。

水是生命的第一要素,这些都无处不体现着道家的智慧。

那么还有更深的层面没有?1993年在郭店一号楚墓的简牍中,可以看到关于水,有更深入的描述,有云:“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上善若水 为而不争——《道德经》

上善若水 为而不争——《道德经》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道德经》文/王聪他山之石摘要:《老子》思想对我国及世界文化影响深远,其中《道德经》中主张以水喻道,提出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理念,从水之德中窥见处世之道。

本文从“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角度对《道德经》进行解读,旨在学习老子的处世哲学,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关键词:道德经;上善若水;为而不争;处世哲学《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老子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论述“道”与“德”之义。

因其内容覆盖范围较广、文本内涵较为深奥,所以有着万经之王的美称,在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而道法自然是《道德经》的主题思想,讲究复归自然的生命乐趣,这与水的品格与特征有着众多共通之处,所以老子则用水来喻道,阐解为人处世的生命智慧。

1老子以水喻道的处世哲学在老子的思想哲学体系中,将“道”放在万物之前,认为万物皆因道而生。

“道”不会干涉万物,让其以自然状态发展,可以说存于万物之外,但是万物生生不息也是“道”之义的具体表现,所以说道又是内化于万物之中。

水作为生命万物之本源,有着仁、义、善、勇、法等良好品行,与老子所提出的“道”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处世哲学,则是以水喻道,彰显了道家所认为的生命智慧[1]。

首先,水具有谦逊的品行。

与其他自然万物争相向上不同,水会自高远流向低洼之处,谦让且孕育万物。

其次,水具有顽强毅力的特性。

水虽然柔弱,却可“滴水穿石”。

另外,水具有不争的美德,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的孕育和滋润,但是水却不图回报,广泛施恩、造福众生。

最后,水具有空明清澈的特点,对应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致虚守静。

水以清澈透明的状态坚守本心,前进时毫无阻碍,静止时平和安静,始终保持客观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刚好印证了道教理念中所主张的复归自然[2]。

这些都是老子以水喻道所体现出的处世哲学,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对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上善若水大彻大悟的曾国藩

上善若水大彻大悟的曾国藩

上善若水大彻大悟的曾国藩大彻大悟的曾国藩道德经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

它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水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水是万物之灵,水能从高处流往低处,也在表述一个做人的道理,这里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多好的一首诗,它不就是在表述做人么?为什么要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做人应该有进有退。

才能更长远有的时候表面上是吃亏了,实践中咱们是占了一个便宜。

在社会中做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吃亏是福”“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有道行的人都是非常善于选择自己的居住的环境(好环境培养好的人才),他们心怀博大、深藏不露,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治理国家有条不紊,做事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吧事情办理得最好,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由于做事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也不会带来烦恼。

(为人处事应该顺从天意,顺其自然。

不要与人相争往往退步是像前。

)[长篇大论]上善若水老子用无形的水,来表达人的心境应该像水一样。

它柔和得可以始终从高处往低处流;可以随着各种器物改变自己的形状;可以变成甘露润万物而无声。

它刚强得可以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无孔不入。

它强大得可以推动巨石、掀翻巨轮。

人的思维也要像水一样冲破有形的禁锢,达到无形的境界。

这就是所谓的“致阴致阳,致柔致刚”的道理。

曾国藩九江一战,被石达开打得大败,苦心经营的水师全军覆灭。

曾国藩投湖自杀,被部下救起。

恰逢他的父亲去世,曾国藩回家守孝。

从此他一蹶不振,骨瘦如柴。

一天他的弟弟告诉他,有个老和尚看病很准,不妨一试。

论《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

论《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

论《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上善若水”。

这句话出现在第八章:“上善若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指的是真
正的高尚品德,是一种超脱于人心情感之外的一种思想境界。

“上善”是指最高的善,与
水的润物之情、让万物生机盎然、流动自如的特性相比拟。

1. 小心勿意
《道德经》中提出的“上善若水”含义很深,其中之一就是要小心所思所愿,了解自
己的意愿,不要去过多破坏自己的灵魂,也不要去破坏别人的,能够温柔地创造美好、让
万物起舞。

这就是上善的举动,如同水一般柔顺、不强求,心地宽广,不刻意争斗,渐进
而强大。

2. 沉稳宽容
“上善若水”的第二个含义是:沉着、坚定,不急不躁,不过分拘泥于个人意志,充
分表现自我力量。

这样的人富有生活智慧,能够自由自在,不受那些琐碎琐累之事的困扰。

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宽容、包容的特质,相信人性、善意,并且由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和社会关系,追求更高层次的梦想和价值。

3. 善于倾听
在“上善若水”中,还包含了一种开放的态度,即善于倾听他人的言论,接纳不同的
声音和想法。

这样的做法能够让人不断地吸收新鲜的灵感,创造自己的世界观,让人生更
加丰富、充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八章,原文是这样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和我们平时的生活很亲近,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水常常被认为是生命之源,无论是我们人类还是动物,还是植物,离开了水,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而且水的力量有多大呢?古人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水的力量是很大的,她能滋养一切,也有能量覆灭一切。

但是水却是永远往低处去流,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它都去,这世界上最深的地方,都是水去的地方,它永远流往低处去滋养万物,这就是水的特性。

水为酒之血液水就是水,水以一种阴柔优美,顺器随升;酒却是火,火又是暴躁凶烈,因风就势。

两种力量相融合,俗语有云:水为酒之血液。

白酒行业里的一句口诀:“好酒必有佳泉”。

老子认为:天是道,道无处不在,道是长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中,水也无处不在,且没有任何固定的形式。

酒中含水,酒是激发人的灵感和激情,激发人的意志和力量,唤醒人的精神和潜力的自然之物。

饮酒是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追求人与自然互动,心灵沟通的哲学境界的一种文化行为。

一滴酒是一汪水,它是大自然的血清;一滴糟是一朵花,它是血清的自焚。

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忘怀避世;李白,失意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白居易,饮酒作乐,好不悠哉?与友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又曾千里追求珍州(今隶属贵州)美酒的故事广为流传。

他们的醉意人生不正是我们身边某些人的镜子吗?古人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做到不争而胜。

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卑不亢,从容豁达,这样就能获得丰富而快乐的人生。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解读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解读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解读[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解读 ]有道德的人就好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心胸宽阔,始终保持虚静沉默。

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有道德的人所的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恨。

[ 心灵药 方 ]老子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大自然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众人争名夺利,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有道德的人所言至诚,决不虚伪,各守信用,任劳任怨,能各尽其能地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道德的人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可以忍辱负重,博施而不望回报。

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是值得我们终生去学习和行动的准则。

[ 老子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解析]老子在《道德经》中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

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1、本性柔弱,顺其自然而不争;2、蓄居流注于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处;3、滋养万物而不与大自然争。

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

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是他去做。

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渊深精明,虚静沉稳。

水施于万物,有道德的人博施不望报;水昭万物各如其形,有道德的人,决不虚伪;水性柔弱,能方能园;人能效法水的不争就能产生利万物而谦下的效果,于是你就接近于“得道”了。

有道德的人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忍辱负重,谦卑守诸;他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帮助别人,而绝对不和别人争名夺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上善若水,为而不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牛士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七章》。

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为万物生命之本源,其给予万物生命为仁者之善,其生存之道为处世之善(两者之善,字同意不同),所以此便接近于道。

人在自然界的顶端,之本质即为善,善于生存而进化,善于生活而快乐,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

水之品性,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做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造福万物而不争名利,乐善好施而不图回报。

水善而谦卑,自高远流向低洼之地,所到之处育万物却从不索取,此谓周济天下。

淡泊明志谦如水,学水之善,上善若水。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逝者如斯乎。

水,遇寒则成冰,越是寒冷,它越坚如钢铁;遇热则成雾,自由飘忽于天地之内,仙踪不定,无形无味亦无求;遇形则变其形,遇势则化为瀑,无论在何种环境中形态如何变化,其原生纯朴本质依然未变,依然为水,此亦为“不忘初心”。

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水,越淡越清澈;人,越淡越快乐。

云淡方得悠闲,水淡方育万物。

淡然于心,方可自在于世间。

水,因静而平,人,因静而从容,因有从容而有优雅。

人生看淡的诱惑越多,貌似缺少了许多做人的欢乐,却因心的简单而少去更多的烦恼。

芝兰生于幽谷,不因无人问津而不芳;梅花开于墙隅,不因阳光不照而不香;流水绕石而过,不因山石之阻而纷争,这就是一种淡定从容的情怀。

为人处世,就应淡泊荣辱、随缘得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