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1、以意逆志: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2、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指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
指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创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创作的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
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4、《诗大序》主要文学思想●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外观。
●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认为诗歌应该对君上进行讽刺劝谏,以改良政治。
●诗六义的提出:将风、大小雅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社会政治环境对诗人的感发作用。
)5、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作者及观点曹丕《典论·论文》:●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文体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
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
●文学价值论: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
陆机《文赋》:●构思论。
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构思活动的情状:想象活动;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诗言志: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
语出尚书●尧典,意思是诗歌表达人的情志,它概括地指出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志,本意是指人的思想感情,但在儒家诗教的影响下,历代文人往往把它解释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强调了思想的一面,又忽视了情感的一面。
文以气为主:语出《典论论文》,曹丕以为文学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关键是作家的“气”。
所谓气,是指作家先天的气质个性以及由气养成的某种素质,它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是作家各种主客观的因素的综合体,即使是父子兄弟也不能相传给予,作家的作品风格就是这种气的自然体现,开创了古代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论的先河。
公安派:指明代湖广公安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为代表的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提倡以独创精神的表现个人真情实感的文学流派。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主要观点:情是文章的思想感情,指文章的内容,采是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是形式,情采指文学内容与形式。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有赖于形式来表达,二者要很好地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质并美。
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修竹篇序》中首先批评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流弊,一方面指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另一方面,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这些使诗歌创作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
接着赞美东方虬,提出“兴寄”问题,兴寄的一般概念是托物寄兴,抒写情性,恢复正统儒家等论所强调的“言志”传统。
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目的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内部规律,包括:1、创作激情的产生;2、通过想像进行构思的问题;3、因袭和创新问题;4、对于内容和形式的问题;5、作家的才性和作品风格问题;6、关于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简述司空图“韵味说”的主要内容:要求诗人所表现的情意在寄于语言形式和物象描写之外,有味外视之旨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指诗歌唤起读者想象后感受到的趣味。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 先秦“诗言志”: 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
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着3种含意:①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及周《颂》;②记诵的;③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
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2.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 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
4.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为老子所提出。
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
”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5. 《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
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
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也就是《关雎》题解的小序,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
小序之后的大序,为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这种看法大体近是。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 A )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A )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B、“引譬连类”C、“考见得失”D、“和而不流”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A )A、“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未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善矣,未尽美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C )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 D )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 A )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 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C )A、“仁政”和人性论B、“虚静”和“物化”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庄子》较深的影响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B )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 A )A、卫宏B、刘安C、孔子D、毛公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C )A、“劝百而讽一”B、“怨而怒”C、“主文而谲谏”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一、背诵并默写1、《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3、《文心·深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4、《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逮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5、《与元九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二、填空1、“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开山之纲领”2、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墨子立言著文的标准【言有三表】为原则,即:本、原、用。
4、荀子认为“辩”可以分为【小人之辨,士君子之辨,圣人之辨】5、毛诗序将音乐分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6、毛诗序认为《诗经》的功能【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7、《太史公自序》主要提出的文学观点【发愤著书】8、《楚辞章句序》的作者王逸认为《离骚》对屈原的作用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他批判班固,因为班固认为屈原是“露才扬己,华而不实”。
9、“建安七子”最早出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10、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1、《文心·时序》的文学观【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随时代而发展。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
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
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
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和《楚辞》
第四章:隋唐五代
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
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7、教材认为: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原诗》
8、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叶 燮
9、《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识
10、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王士禛
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志”指意志和感情.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 的前身.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二、《尚书•舜典》中记载的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文中记载了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如原始文艺的形态、诗歌音乐的特点、文艺的社会作用等,这些认识对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诗言志的观点.2、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3、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语(节录)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6、理解“思无邪”的观点:答:“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7、掌握“中和之美”说:答:“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存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一、孔子的“论文”的观点: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文艺.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二、孔子的“论诗”的观点: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发愤著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作品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两千年,司马迁总结的创作批评,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的进步作家在创作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一、《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1、对“春秋笔法”的概括.2、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3、总结“发愤著书”说.第五节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1、《楚辞章句》是现在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其中《楚辞章句序》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尤其值得重视.2、了解历史上对屈原的不同评价:答: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3、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答: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汉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来者矣.)4、掌握作者对班固的驳斥:答:文章是直接对班固《离骚序》而发的,《离骚序》对屈原其人及作品进行了无端的诋毁和批评,基本否定了刘安和司马迁原来对屈原所作的崇高的评价,他所依据的是《五经》经义,作者“以子之矛,攻子这盾”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古者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其标准在论语中“谋国之忠”“人臣之义”“杀身之勇”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的可鄙.赞美屈原“直若砥失,言若丹表,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反对班固“露才扬己”“苟欲求进”“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是完全违背《五经》经义的.作者征引《诗•大雅•抑》中卫武公刺周厉王的诗句和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的故事,驳斥了班固对屈原的诋毁和批评.5、掌握作者对屈原的评价:答:①王逸认为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大义粲然”,屈原的创作精神是满腔忠贞的爱国热忱,是关心国家人民命运的政治热情,是对丑恶势力至死不妥协的斗争意志,是坚持气节,杀身成仁的高贵品质.②作者对屈原作品的题材与艺术特色作出了自己的评论:把《离骚》的许多题材、用语同儒家经典一一对照,想以此肯定作品的价值.结果是牵强附会、窒碍难通.这是王逸受儒家思想局限的明显反映.③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王逸也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④最后,王逸对屈原作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还作了极其热情的赞颂和期待.历史的发展,已证明了王逸的预见.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第一节典论.论文 [魏]曹丕1、《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重要的文学专论.2、了解曹丕对“文人相轻”所持的态度:答:曹丕对此是持鲜明反对和冷静分析的态度的.作者认为,从主观方面来看“文人相轻”之病一患“善于自见”,即只见己之所长,不见人之所长;“又患暗于自见”即不见己之所短,而只见人之所短.作者认为还应从客观方面来分析下述两类情况:一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即对于某一具体作家来说,要求他是各体兼擅的“通才”,那是很难的;二是“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对于一些杰出的作家来说,由于矜才自负,互不服气,也就难免彼此“相轻”.再加上“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积习,更容易影响开展公正切实的文学批评了.作者认为,开展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审己以度人”.3、了解“文本同而末异”:答: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这里所说的“本”,就当指文章写作上的共同根本的原则和规律;“末”应当是指各类具体文章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并连带涉及到了风格问题.4、理解“文以致用”的观点:答:曹丕在文中特别强调了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在强调文章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时称之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作家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在理论上突破了前代的传统观念,给予文学创作如此崇高的评价,是建安时代文学领域中的新倾向,也是我国文学趋于独立发展的标志.5、掌握“文体论”:答:曹丕对提出的八体文章的四种特点即所谓“四科八类”,作了综合的分析,①奏、议用于朝延公事,故重“雅”②书、论贵在辨析是非,故宜“理”③铭、诔用于记载事功,悼念亲故,故应重“实”④诗、赋以抒情赋物为主,要能感人,帮宜“丽”.6、掌握“文气说”答:曹丕以气论文的主要观点是:“文以气为主,气有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所谓的“气”,是指作家的才性,所谓“体”是指作家天赋的本质.由于作家天赋的才性、本质不同,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不同风格.“文气说”合理的方面,是他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足之处是,它过份强调了作家气质和才性的先天性和不可改变性,而忽略和抹煞了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等对作家的重大影响.《典论.论文》中表现了曹丕哪些文学见解:答:①曹丕反对“文人相轻”提出了文学批评应持哪种态度的问题.②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并对各种不同的文体作了具体分析.③在讨论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时,曹丕还非常强调气的作用,提出了有名的“文气说”④特别强调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⑤强调作家应“贱尺璧而重寸阴云”排除饥寒和逸乐的干扰,强力著述以传于后世.⑥曹丕的文学批评意见采取了全新的观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第二节文赋 [晋]陆机1、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2、掌握作家关于创作构思和布局谋篇的过程:答:①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绘;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才是创作过程的起点.②构思阶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然后使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③进入写作过程,在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和概括:“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对艺术素材进行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④最后,创造出具体而概括的形象:“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⑤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从而触及到艺术创作中一个带有普通规律性的问题.3、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答:①首先要求以意为主,以辞为辅,“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要求以思想内容为根本,确立文章的主体;以语言文字为辅助,编织文章的色彩.②其次,在内容方面,强调情;形式方面,强调丽.③最后,不仅重视作品内容,而且要求有真情实感,形式方面要求构思巧妙辞妍丽.4、了解作文之利害的几方面问题:1、文章的层次结构.2、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性.3、文章意与辞贵在独创.4、文章的协调与剪裁.5、五种文病.4、理解文学创作之难:答:首先重申了“非知之难,能之难.”指出要说出文学创作的规律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掌握并自如运用创作规律遣词造句.其次,精心创作出的作品,要得到知音的赏识并不是容易的事.再次,只有付出辛劳,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与天地乎并育”.最后,作者指出,文学创作是学无止境的,吸取好的创作经验,写出自己的新意.5、掌握创作中的灵感问题:答: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物感我应,或通或塞,其机会极其神妙莫测,不可理解,不易捕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灵感来去突然倏忽;“藏若景灭,行犹响起“,灵感隐现有踪有迹.创作灵感通塞,虽属于主观内在因素,但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6、理解陆机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答:①“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文学的作用在于明理.②“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文学的作用是无限的,可以垂范后世,取法前修.③“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起风化教育作用,维持文武之道,意义深远,无所不包.④“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可以感化人心,如春风化雨.⑤“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可以被之金石,流传不朽,施之管弦,传诵四方.总之,作用是极其巨大,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第三节文心雕龙.神思 [梁]刘勰1、《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具有总纲性质.2、理解“神思”是什么:答:刘勰在文中第一句就做了解释:“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向在此而心在彼,自然是想象的作用,所以这里说的“神思”,的指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3、理解“思理为妙,神与物流”:答:这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一方面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脱离现实,想象活动就失去了依据,作者以布、麻为喻,说明了想象活动就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另一方面,“神与物流”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形象思维.4、掌握想象的作用和过程:答:①想象的定义: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爱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即文中的“神思”②作用:要创造出有声有色的生动的形象,必须运用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③想象活动的过程,志气和辞令具有重要作用,起决定作用.志气泛指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力,想象的展开是沿着思想感情的轨道进行的.辞令则指语言或语词,刘勰把辞令作为想象活动的枢机,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强调文学必须以言达意,究尽物色,曲写纤毫.5、了解意象的提练:答:在想象飞驰以后:“神思方运,万涂竞萌”,头脑中各种意象纷至沓来,众多而纷杂,然而“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最后描绘成篇时只有想象的一半.由各种纷杂的意象到构成艺术形象,其中有个提炼功夫,即形象思维过程中概括化、典型化的问题.6、了解“虚静”说:答:刘勰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的杂念;但是他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要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7、掌握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答: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四种基本训练:①“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文博的学识;②“酌理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③“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扩大眼界;④“驯致以怿辞”,强调掌握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会开通.1、理解“神思”“神与物流”“虚静”等美学命题:答:“神思”反映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指明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专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摹拟,而应容许虚构的存在.“思理为妙,神与物流”是想象论的重要纲领,①想象必须扎根现实②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虚静”艺术构思思路开通的问题.“陶钧文思,贵在虚境,疏瀹五脏,澡雪精神“.2、掌握想象的作用过程及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等观点.答案上面笔记中有.第四节诗品序 [梁]钟嵘1、《诗品序》是作者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写的序言.2、理解“滋味说”:答:钟嵘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1、钟嵘重视诗歌的群、怨,他认为好的诗歌必须是有“滋味”的.2、“滋味”:钟嵘认为应该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在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感染力强,才是“诗之至也”.3、“滋味”说,主要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4、诗歌形式上,不赞成采用“文约”的四言和“文繁”的骚体,而极务主张五言,因为“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5、“滋味”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杨万里、王士祯均得益于此.3、掌握作者反对片面追求声律的观点:答:钟嵘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有力的抨击了“永明体”,他认为“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如果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作者虽反对“伤其真美”的八病等的矫揉造作,但对诗歌自然的音乐美并不排斥.4、掌握作者反对作诗大量用典的观点:答:作者反对作诗用典.认为诗歌是用来“呤咏情性”的,指出作诗一味引经据典,流弊其广,幽默的讽刺了一些诗人卖弄学问,但写作时援古证今,钟嵘也不一概排斥,认为“经国文符”“撰德驳秦”等适于用典,但作诗,就不适用了.5、掌握作者关于写作动机被激发的观点:答: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有利于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思”特别是“怨”的作用,主张人们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并根据诗歌抒情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诗者认识社会的面貌.一、《诗品序》全面阐述了作者与诗歌理论观点:答:对南朝诗风的批评①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②反对作诗用典,钟嵘主张自然真美,对弥漫南朝诗坛的雾气,有廓清作用.③钏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④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这章我看的不是很懂,希望大家还是多读几遍课本,弄懂文章的含意!)第三章唐宋文论第一节戏为六绝句 [唐]杜甫1、杜甫最著名、最集中最能反映他的诗歌理论见解的是《戏为六绝句》,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第一个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具有广泛影响.《戏为六绝句》主要阐述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2、了解作者评价庾信的诗歌创作的观点:答:“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指出了庾信晚年诗的艺术成就和纵横的才思.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评论一个人,必须纵观他的全文和全文,看到文章的长处.庾信虽然前期文章无可取之处,但晚年的创作意气昂扬刚健,文笔纵横开阖,和今人相比,毫不逊色,看不出有什么地方可废弃,对当时讥责庾信的人给予极大讽刺.3、理解作者正确评价初唐四杰的观点:答:作者认为四杰的作品是那个时代风尚的表现,初唐作家受到六朝绮丽铺张文风的影响,这很正常.王勃、杨炯等的作品都突破了旧宫体诗的狭窄内容,大体上洗去了齐梁的不良风气,提高了诗的风格,对当时诗歌及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不可忽视.作者肯定了初唐四杰的成就,讽刺了轻薄为文之人的渺小.他说,尽管四杰的创作不能像汉魏时创作那样接近于风骚,但他们才能超群,有高超的艺术创作技艺,能够驾驭瑰丽的辞采,创作上的成就,讥笑之人永远望尘莫及.4、掌握作者如何对待古今诗歌的问题:答:作者认为评价诗歌不能贵古贱今,只要有清词丽句都应汲取.而古代诗歌作品中,尤其是屈原、宋玉的作品清词丽句很多,应该学习,今诗也应如此.否则将还会写出浓弱纤小的文章,步齐梁尘.杜甫肯定了屈原、宋玉以至六朝、唐初诗歌的语言艺术成就.5、掌握作者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答:“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认为今人的才力不及前贤不容怀疑.但前人的作品也不应都一概吸收,那些与风雅相悖的作品就应被抛弃.所以学习应有所选择,兼取众长,转益为师,只要近风骚之作,尽管有不足之处.也应该给予肯定.一、《戏为六绝句》中杜甫对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答:第一首是杜甫对六朝庾信的评价,指出了庾信晚年诗的艺术成就和纵横的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诗言志: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
语出尚书●尧典,意思是诗歌表达人的情志,它概括地指出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志,本意是指人的思想感情,但在儒家诗教的影响下,历代文人往往把它解释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强调了思想的一面,又忽视了情感的一面。
文以气为主:语出《典论论文》,曹丕以为文学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关键是作家的“气”。
所谓气,是指作家先天的气质个性以及由气养成的某种素质,它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是作家各种主客观的因素的综合体,即使是父子兄弟也不能相传给予,作家的作品风格就是这种气的自然体现,开创了古代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论的先河。
公安派:指明代湖广公安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为代表的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提倡以独创精神的表现个人真情实感的文学流派。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主要观点:情是文章的思想感情,指文章的内容,采是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是形式,情采指文学内容与形式。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有赖于形式来表达,二者要很好地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质并美。
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修竹篇序》中首先批评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流弊,一方面指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另一方面,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这些使诗歌创作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
接着赞美东方虬,提出“兴寄”问题,兴寄的一般概念是托物寄兴,抒写情性,恢复正统儒家等论所强调的“言志”传统。
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目的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内部规律,包括:1、创作激情的产生;2、通过想像进行构思的问题;3、因袭和创新问题;4、对于内容和形式的问题;5、作家的才性和作品风格问题;6、关于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简述司空图“韵味说”的主要内容:要求诗人所表现的情意在寄于语言形式和物象描写之外,有味外视之旨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指诗歌唤起读者想象后感受到的趣味。
韵外之致:是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关于诗歌艺术境界的理论,指的是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像,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班固《两都赋序》主要内容:对汉赋的产生、兴盛及政治意义和美学价值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首先,探索汉赋发展的源流,着重介绍西汉武宣之世辞赋创作的盛况并分析其原因,记述汉赋所表述的内容及文学价值,班固指出其源出自楚辞是古诗之流,指出汉赋所表达的内容:一是抒下情,通讽谕;一是宣上德,尽忠孝。
这大体上指出汉赋的政治特色,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者对文艺为政治服务提出的要求,其次,进一步阐述汉赋在政治上的意义,强调要恢复和发展西汉辞赋的传统,并说明了自己写作两都赋的缘由。
叶燮在《原诗》中主要阐述了哪些观点:原诗是一部在理论上建立自己体系的著述,对诗的源流正变,本未,盛衰都进行了系统的考查,以长篇论文的形式,突破了北宋以来以诗论诗的体裁,通篇贯穿着对教条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批判精神。
作者在原诗中阐述了以下观点:第一部份,他认为天地间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三者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无往而不在,无往而不合,因此诗歌决不止于抒情、决不限于对事物表象的描绘,二者应该是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有机统一,同时题材与风格应多样化。
作者也对诗歌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承认传统表现手法,但是不拘泥于法,提倡创造性表现手法反映客观存在。
第二部份,概括指出客观存在必须通过诗人主观的“才、识、胆、力”来表现。
才能产生诗歌。
典论论文主要内容:主要评价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并发表自己对文学的有关看法,肯定了文学价值和地位,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和诗赋欲丽的主张,提出文学批评应有审已度人和态度,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后序中提出来的,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人民群众和正直的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遭到迫害,内心郁结着愤懑的感情,这种感情抒出来表现为文学成了天地间的至文。
文心雕龙知音中“六观”的具体含义:六观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的鉴别文情的六个方面:一看作品的情志方面,二看作品的遣词造句,三看作品的通古变今,四表现手法,五典故运用。
六音调韵律。
刘勰认为,若按这六观来衡量作品,可以看出作品的成败得失。
孔子文艺主张的基本内容:孔子的文艺思想特别强调文艺的教育作用,认为诗歌有启发感染、教育人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交流情感、批评政治,还从政治立场出发,说诗歌可以用来侍父侍君,要求诗歌为政治伦理、礼义教化服务,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中心点,由此出发,孔子重视文艺的内容,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思想内容,要求诗歌的情感纯正无邪。
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提出文质彬彬的著名论断,主张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还提出尽善尽美的文艺批评标准,要求诗歌符合政治伦理道德标准,诗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主张诗歌有综合的美,总之,在文艺批评标准方面,孔子是把政治歀放在首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主要论点:一是提倡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担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二是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统一,进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把诗歌比作一棵树,感情和思想是它的根本与果实,属于内容,语言和声韵为树叶花朵是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三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论述诗歌六义不兴的弊病,批判了嘲风雪,弄花草的唯美主义与形式主义倾向,充分肯定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
不足之处在于以美刺论诗,忽视了诗歌吟咏性情的特点,因而在论述历代诗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
墨子三表是判断文学、言谈是否有利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提出的三条标准。
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要求参酌当时百姓的实践经验。
第三表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要求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庄子,否认事物的差别,否认认识事物的必要性,但其在文学上的见解一直影响着后世文人。
他说明文章的精妙之处,是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并非语言所能表达的,这种主张就是所谓的“言意之辩”的重要理论。
荀子,认为文学对人有琢磨作用,在《乐论》中集中反映了他的文艺思想:立乐之方也就是进行诗教、乐教的总原则,使乐充分为王道服务,这是荀子乐论的实质所在。
毛诗序:中心内容是强调诗歌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教化服务。
开头提出的诗言志就是人的志要通过言表现出来。
它肯定了诗歌与现实政治的密切关系,把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说明变风变雅的产生是人民讽刺上政、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一,历史著作是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服务的。
第二,历史应该从政治观点出发,对历史事实和人物进行评价。
有肯定有否定,即所谓“善善恶恶,贤贤贱贱不肖”。
第三,提出发愤著书的观点。
如诗经中变风变雅、屈原的离骚、司马迁史记都是这种至文,这是一种进步的观点。
唐韩俞提出凡物不平则鸣,宋欧阳修提出的穷者而后工,都是对发愤著书的继承。
论衡艺增: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的年代有一种“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王充针对这种虚伪浮华、因循抄袭的现象,提出“疾虚妄、归实诚”的主张,对虚妄的文风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但是对于经艺上的增语,并没有持绝对的反对的态度,指出百传之语和经艺之增是有一定的区别。
说明王充已经初步意识到艺术夸张的创作规律性问题。
班固的两都赋序:对汉赋的产生、兴盛以及政治意义和美学价值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第一部份,探索汉赋发展的源流,着重介绍西汉武宣之世辞赋发展盛况并分析其原因,论述汉赋所表达的内容及文学价值。
反映了这个时代文艺为政治服务提出的要求,和毛诗序提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部份:进一步阐述汉赋在政治上的意义,强调在恢复和发展西汉辞赋的传统,并说明自己写作两都赋的缘由。
王逸的楚辞章句序:王逸的楚辞章句序是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继承刘安和司马迁的观点,肯定怨主刺上为诗歌的正统。
同时也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观点。
有两点新的贡献:第一,初步认识到文学作品有其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
第二,意识到好的艺术作品必须是进步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完好的统一。
曹丕的典论论文:典论,就是讨论各种问题的法则,论文,就是就文学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专篇论文的开始。
1、指出自古文人相轻,原因是善于自见。
2、列举建安七子都具有博学和独创精神,他们各以自己所长并驾齐驱于当时的文坛。
故提出用“审已度人”的原则,克服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毛病。
这是曹丕论文的宗旨。
3、具体论述七子文章的得失,对不同的作家及其风格作出了自己的看法,开我国作家风格论的先河。
4、泛论文人毛病,以及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
指出文人不但相轻,而且还存在贵远贱近即厚古薄今;暗于自见即没有自知之明的毛病,转论文体的不同特点。
5、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气指作家先天的素质即本性。
6、论述文章的价值,认为文章具有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功能。
晋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神,构思时精神状态,即作者的想像活动,思,指创作构思。
一、总论神思在创作中的必要性,指出修养心性提高写作技巧对神思的作用。
对作家提出了要求:积学,不断积累知识;酌理,不断增长才干;研阅,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怿辞,逐渐掌握运用言辞的能力。
二、论文思的迟和速。
离不开一个基础,即广博的学识和熟练的技巧。
三、论说修改润色对写作的必要性。
文心雕龙情采。
情,指思想感情,即文章的本质属于思想内容的范畴,采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
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又有赖于形式来表达,二者应相互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质并美的境地,这者好文章。
一、提出文质并重的主张,认为文附质质待文是密切联系的两方面。
二、论述为情造文和为文造情的不同,提出述志为本的创作主张,抨击了当时文坛重文轻质言与志反的不良倾向。
三、指出过分追求形式会损害作品内容,只有心定理正的作品,才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好文章。
文心雕龙物色。
文学创作与自然景物的关系以及文学究竟怎样来反映现实等问题。
首先,论述了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问题,认为客观景物是文学描写的对象,创作开始于对外物的感受,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总结了诗经描写自然景物的经验:情景交融,语言简练。
再次,主张描写自然景物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文心雕龙知音。
主要论述关于如何正确评价作品问题。
一、论知音之难遇。
不能正确评价作品的原因:贵古贱今,崇已抑人,信伪迷真。
二、论难知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