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翻译版
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2. 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这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3.《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4.《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6.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主张诗歌重在抒发感情,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7.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要求文章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想鲜明、语言精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的自身特点联系。
9.李清照在《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张炎的《词源》则对词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
10.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真心,提出了“童心”说;而后受其影响的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则提出了“性灵”说。
11.清代的李渔在《闲庭偶寄》中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这是指一部戏曲的要有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12.王国维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这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 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 )。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2 .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因遭困厄而著书的事迹,概括出了( D )。
A.“不平则鸣”说B.“疾虚妄”说C.“文章为时为事而作”说D.“发愤著书”说3. 提出作诗“取境”有难、易两种情况的古代诗论家是( B )。
A.南朝梁代的钟嵘B.唐代的皎然C.明代的谢榛D.清代的袁枚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论——翻译版

翻译文赋(陆机)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翻译: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自以为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
作家行文遣词,的确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语言来评述的。
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
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立意。
大概这个问题不是认识道理的困难,而是实践操作的困难。
因此我作《文赋》借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文,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将来或者可以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
至于借鉴(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经验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我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
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翻译:(在创作准备阶段)要伫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
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
临深秋因树叶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枝条柔嫩而欢欣。
有时,心意肃然如胸怀霜雪,有时,情志高远似上青云。
歌颂前贤德行的伟大显赫,赞咏古圣道德的芳香芬馨。
遨游在前人书林中,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于是慨然有感投书提笔,敷陈成这篇诗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译《论语》选录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
'”提示:理解其“思无邪”说。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伤。
”提示:理解《关雎》为什么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提示:理解其“尽善”、“尽美”说。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提示:与“辞达”一条联系起来,理解其“文质”说和“辞达”说。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提示:谈到了诗歌的政治、外交作用。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说话、写文章)言语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提示:与“文质”一条联系起来,准确理解其“辞达”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孟子》选录译文“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古代文论选翻译

一、先秦文论选译中国古代文论在先秦时期有两条线索:儒家诗论和道家思想。
儒家重视文学的外部关系和“政教”功能,而道家虽然表面上否定文学乃至文化,但其对“道”的理解和描述与文学的内在本性相通。
在理解某一文论观点时,一要注意它与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关系(外部),二要注意文论谱系内部的演进(内部)。
(一)《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说明:尧,传说时代部落首领,陶唐氏,故又名唐尧。
“典”,《说文》解作“大册”,为“五帝之书”。
为后代史官追述的尧舜事迹。
西汉伏生所授今文《尚书》的《尧典》包括《舜典》,古文《尚书》则将其下半篇分出,并加28字,单列《舜典》。
本节选部分即被古文《尚书》列入《舜典》。
此节有两个要点:1、诗言志“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2、早期文论的杂然状态——诗、乐、舞“三位一体”翻译:舜帝说:夔!任命你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自由而谨慎,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
刘若愚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思想探析

刘若愚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思想探析
刘若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论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文论被誉为“四书五经”的精髓圆满之作,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史上最佳
的载体和真实写照。
他的文论翻译被认为是当今中国文论著作翻译中质量最高、最能反映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最佳典范,是中国古代文论思想中一部受
普遍认可的翻译文本。
究竟什么是刘若愚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思想?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
翻译,刘若愚认为应该符合中外文化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原始文本中的语
言要有能够完全表达本质意义的直接性和流畅性,而翻译的文本中则要以汉
语的精辟为准则,着眼它的表达效果和生动性,以达到源文语言中的意思表
达难以调和的效果。
此外,他同样认为,翻译时要尽力保留原文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使翻译
的文本尽可能更加接近原文,同时也要考虑本国文化规范,在语言表达时和
谐统一。
总结起来,刘若愚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思想是,要忠实于原文,以汉
语的精辟为准则,有能够完全表达本质意义的直接性和流畅性,使翻译的文
本尽可能更加接近原文,同时也要考虑本国文化规范,在语言表达时和谐统一,以达到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这是他对古代文论的翻译思想的综合概括,也是本次探析的重点。
古代文论选翻译

一、先秦文论选译中国古代文论在先秦时期有两条线索:儒家诗论和道家思想。
儒家重视文学的外部关系和“政教”功能,而道家虽然表面上否定文学乃至文化,但其对“道”的理解和描述与文学的内在本性相通。
在理解某一文论观点时,一要注意它与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关系(外部),二要注意文论谱系内部的演进(内部)。
(一)《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说明:尧,传说时代部落首领,陶唐氏,故又名唐尧。
“典”,《说文》解作“大册”,为“五帝之书”。
为后代史官追述的尧舜事迹。
西汉伏生所授今文《尚书》的《尧典》包括《舜典》,古文《尚书》则将其下半篇分出,并加28字,单列《舜典》。
本节选部分即被古文《尚书》列入《舜典》。
此节有两个要点:1、诗言志“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2、早期文论的杂然状态——诗、乐、舞“三位一体”翻译:舜帝说:夔!任命你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自由而谨慎,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文赋(陆机)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翻译: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自以为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
作家行文遣词,的确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语言来评述的。
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
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立意。
大概这个问题不是认识道理的困难,而是实践操作的困难。
因此我作《文赋》借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文,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将来或者可以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
至于借鉴(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经验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我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翻译:(在创作准备阶段)要伫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
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
临深秋因树叶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枝条柔嫩而欢欣。
有时,心意肃然如胸怀霜雪,有时,情志高远似上青云。
歌颂前贤德行的伟大显赫,赞咏古圣道德的芳香芬馨。
遨游在前人书林中,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于是慨然有感投书提笔,敷陈成这篇诗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翻译:开始创作时,视听都要收拢,聚精会神,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精神驰骋于远方,思想游逸在九霄。
当(文思酝酿)到了极致的时候,朦胧的情思如初生的太阳逐渐鲜明,外界物象也愈加清晰地不断奔涌显现。
(创作时)吸取群书中的精华,《诗》、《书》等经典就像芳菲的雨露滋润笔端。
艺术的想像,有时浮上天渊平静地流动,有时深入九泉尽受浸润;于是艰涩的辞语像衔钩之鱼从深潭中艰难而出;联翩的辞藻像中箭的飞鸟不断地从层云之端坠落。
(于是就会)吸收历代古籍中缺失的文字,采摘到千百年来(作者)亡失的诗篇;抛弃那些前人用过的陈词滥调像抛弃已陨落的朝花那样,采用前人还没用过的清辞秀句像拾取还未开放的花朵那样,(灵感奔涌时)能在片刻间观察古今,能在眨眼间尽览天下。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罄澄心以凝思,邈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翻译:(动笔写作时)然后选择适当的事义和确切的词句安排布置在适当确切的地方。
有形之物尽绘其形,含声之物尽现其音。
或者由本逐末,先树要领,或者追本溯源,最后义明。
或者层层阐述,由隐至显;或者步步深入,从易到难,有时纲举目张,如猛虎啸起百兽驯伏;有时偶遇奇句,似蛟龙出水海鸟惊散。
有时信手拈来辞意贴切,有时煞费苦心辞意不合,这时要排除杂念专心思考,整理思绪诉诸语言,将天地概括为形象,把万物融会于笔端。
开始就像话在干唇难以出口,最后酣畅淋漓泻于华艳。
作品内容事理如树木的主干,文辞象树木的枝条上繁茂的花果。
人真正做到内心情感与外貌一致,心情变化均可通过外貌变化反映出来;文章中情感有了变化,外在的文辞就能有所反映。
作者文思涉及快乐之事,必然在文辞上表现为欢快,而文思正要说及哀伤之事,文辞上已经表现出哀叹。
有时提笔一挥而就,有时提笔心里感到茫然无措。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
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翻译:这写作是(人生)一大乐事,所以被古来的圣人贤士所钦慕。
把虚无的抽象赋予它具体的形象,追寻无声的虚寂赋予它有音的声响,把无限事理容纳于有限篇幅之上,把丰沛的情思倾吐于寸心之间。
语言越是恢弘扩大,构思就越是深沉。
(写作好比春风)传播草木的馥郁芬芳,(又好像春风)催动青青的枝条发育壮大。
(文思奔涌)光灿灿像暴风拔地而起,(落笔挥洒)沉甸甸如积云升起于文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
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
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
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
说炜晔而谲诳。
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翻译:文体多种多样,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它们纷纭变幻,难以描绘具体形象。
作者的语言的才能衡量着写作技巧,辞意切合描写对象才称得上是巧心独运。
无论描写的是抽象或是具体的事物,都努力追求,尽力为之,无论是面对浅深难易的事物,都不要抛弃,当仁不让。
虽然可能会偏离某些规矩尺度,希望能(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
所以,喜欢炫耀崇尚辞藻的人喜爱浮艳,乐于达理的人看重文辞严密贴切。
语言局促简约的人文辞狭隘,(主张描写穷尽物象的人不会受到拘束)思路畅达的人,文章也开阔旷远。
诗歌因感情而生,文辞华美精致。
赋描写物象,语言清楚明朗。
碑文透过文辞(铭记功德)务必要切合事实。
诔(哀悼死者)文辞缠绵凄怆而情调要凄凉哀伤。
铭文(歌颂功德)要事博辞简而文辞温润,箴文语言顿挫有致而文风清新刚健。
颂立意从容远大而文辞华美。
论文说理精细深切而语言明朗流畅。
奏章陈意平稳透辟而文气舒缓文雅,辩说文辞鲜明灿烂而立意虚假变诈。
文体区分大致如此,但都要求禁止邪曲虚妄。
要辞义畅达说理全面,但更要切记不能写得冗长。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
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翻译:(现在又要回到艺术思维问题)至于文思的到来的时候,它那通塞的妙处,来的时候不可遏止,去的时候抑制不住。
隐藏的时候像是光亮熄灭,活动的时候像有声音在倾诉。
正当文思敏捷的时候,多么纷乱的头绪,也能理出思路。
文思疾风般的从胸中升起,文辞清泉似的从嘴里涌出。
它们纷然杂呈,应接不暇,任凭用纸笔把它描述。
(作者想象着)文采的光辉充满了(他的)眼睛,悦耳的声韵洋溢在(他的)耳际。
等到六情凝滞,神志停留,像一截枯树木然不动,像干涸的河床已经断流。
把握住精神去探索文章的奥秘,振奋文章的情思,再去追求。
文章的主旨隐约地萌动,文思像抽丝一样,戛戛的往外抽。
这就使得有的精心构思反多失误,有的随意写作倒少错谬。
虽然文章由我写作,却不是我的力量所能强求。
所以常扪心感到惋惜,我不知道思路通塞的缘由。
文心雕龙?神思(刘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翻译:古人说:“身子住在江海的边上,心思却想到朝廷中去了。
”这就是说的想象的方法!文章的构思,它神奇的想象可以不受任何约束,飞翔得十分遥远。
只要默默地聚精会神的思考,那念头便可以接通千年之间;悄悄地改变容颜,视线便好像能够看到万里之外。
在吟哦咏唱中间,可以发出如珠似玉般的悦耳声音;在你凝神思想之间,眼前就展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色。
这些都是作文构思时发挥想象力所构成的啊。
所以写作构思很奇妙,可以使内心的想象与外物相交接。
神奇的想象由作者内心来主宰,而意志和体气是支配它们活动的关键;外物由作者的耳目来接触,而语言是掌管它们的表达机构。
当这个机构灵活通畅的时候,那事物的形貌便可以描绘出来,没有隐蔽得了的;如果支配想象的机构受到阻塞,那神奇的想象就会逃遁隐蔽,也就精神涣散了。
所以酝酿文思,着重在虚静心志,清除心里的成见,宁静专一。
这就要努力学习,积累学识来储存珍宝,要斟酌辨析各种事理来丰富增长自己的才学;要研究阅历各种情况来进行彻底的观察;要顺着作文构思去寻求恰当美好的文辞。
然后才能使深通妙道的心灵,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就像有着独到看法的工匠能自如挥斧一样,凭着想象来进行创作:这就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也是谋篇作文的重要开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翻译:想象刚刚开始运转活动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思路、物象都纷纷呈现在眼前,要在没有形成的文思中孕育内容,要在没有定型的文思中雕刻形象。
登上高山,情思中就充溢着山间的景色;看到大海,情意就出现了海涛汹涌澎湃的风光。
想象的才能,好像飞鸟同风云一起并驾齐驱而无法计量。
刚刚拿起笔的时候,比起在行文之前要气势充足倍增;可是等到写成篇章后,开始想的东西已经打了一半折扣。
为什么会这样呢?想象凭空而起,容易想得奇特,而语言文字却比较实在,所以很难巧妙地表现作者的想象。
所以文章的内容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支配,而言辞又受文章内容的支配。
如果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言辞三者结合得很紧密,那文章就贴切而天衣无缝,反之,疏漏就会相差千里。
有的道理就在心里,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搜求;有的意思就在眼前,却像远隔着高山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