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
结核病实验室检查及意义PPT课件

BCG接种者(如果也属于其 它风险人群)
推荐用IGRA
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 触
TST或IGRA
医务工作者
TST或IGRA
无法再来确认TST结果的人 群(例如,流浪汉,注射吸
毒者或交通不方便)
推荐用IGRA
TST,如果TST阴性要用 IGRA确认
没有特定的推荐
TST,用IGRA进一步确认 TST阳性 推荐用TST
非血 样本 的T-SPOT结果 很 强的话 (即 存 在大量 的结 核 效应 T 细 胞),揭示在这个器官或部位存在活动性结核。
各国对潜伏感染风险人群的筛查指南
风险人群
美国指南Hale Waihona Puke 加拿大指南英国指南
免疫力抑制人群(例如, HIV感染者,使用强的松或
TNF-α抑制剂治疗)
TST或IGRA;如果是阴 性或高度怀疑的,TST和
与BCG的交叉反应
存在
存在的可能性较小
与NTM的交叉反应
存在
存在的可能性较小
与M.TB暴露的相关性
存在
相关性较PPD皮试大
阳性结果与随访期间罹患结核的相互关 系
可重复性
中到显著的正相关 中等,但可变
无充足的证据 较高,但证据较少
T-SPOT实验
阴性结果 提示患者体内不存在针对结核杆菌特异的效应T细胞。假阴性结 果: ①感染阶段不同;②少数免疫系统功能不全/疾病;③实验非正 常操作。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查
适用于多种标本;操作简便,价格低廉。 2份痰标本直接涂片抗酸杆菌镜检阳性。
结核杆菌培养
传统方法:L-J固体培养基 快速培养法: 检测细菌生长过程中代谢产生的CO2或消耗的O2, 显微镜直接观察、变色液体培养基等BACTEC MGIT960系统等。
上海市结核病实验诊断操作规程完整

结核治疗疗程。 ✓ 定义二: • 痰涂片检查阴性但痰培养阳性(涂阴培阳) • 医师临床诊断为结核病并决定实施一个完整的抗
结核治疗疗程。
相关术语
结核病实验诊断操作规程
➢ 耐药结核病(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DR-TB): 体外试验证实结核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种或多 种抗结核药物耐药。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 传染病,目前全球有约20亿人被感染, 每年新出现结核病患者约800-1000万, 每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约为200-300万。 我国结核病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 于印度。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 万,因结核病死亡人数每年达13万,超 过其他传染病死亡人数的总和。结核病是 我国重点防控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之一。
室内质量控制-涂片镜检
结核病实验诊断操作规程
➢定期记录、审核涂片结果,出现下列情况 时需要注意:
• 指定病人人群的阳性及阴性涂片率升高;
• 不同病人标本出现连续涂阳;
• 涂阳标本无分枝杆菌生长
• 涂阴标本固体培养基上分枝杆菌生长, 2+或以上。
室内质量控制-培养
结核病实验诊断操作规程
➢实验室要有成文的质控程序,需记录所 有QC试验的结果。失控时,应有恰当 的纠正措施,并记录结果。
结核病实验诊断操作规程
第一节 编写目的和应用范围
结核病实验诊断操作规程
➢根据我国的结核病防控体系,结核病的诊治工 作主要在定点医院内进行。
➢初次感染病人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存在轻症甚 至无症状的结核病,老年人的结核病症状容易 被其他疾病掩盖。这些病人的首诊医院往往不 是定点医院。
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介绍

1.结核分枝杆菌鉴定方法1. 1萋尼氏抗酸染色痰涂片显微镜检查目前萋尼氏抗酸染色痰涂片显微镜检查是我国结核病实验室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快捷,特异性高,设备要求低,但是灵敏度较低,不能及时发现病人。
1.2 发光二极管荧光显微镜(LED荧光显微镜)发光二极管荧光显微镜管利用二极管光源,延长了显微镜使用寿命,不需要暗室,且价格低廉,可以提高涂片的阳性检出率。
目前在国内应用评估结果显示灵敏度较明场显微镜明显提高,已在部分区县开始使用。
1.3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结核病诊断技术在恒定温度下,特殊的引物和特异性探针在酶的作用下,反应体系在一个密闭的反应管内反应。
扩增反应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最短半小时。
目前应用玻璃化试剂,稳定性好,便于运输。
目前在国内区县级应用评估。
1.4 夹层杯结核病诊断方法将痰标本(或其它标本)用专用消化灭活液充分消化,完全暴露并保留抗酸杆菌,通过自动离心涂片机(或半自动制片染色机)对消化后的标本进行充分集菌。
直接在夹层杯装置中进行抗酸染色,取出基片或膜片置于普通显微镜进行观察。
夹层杯法操作方便快捷,便于标准化操作,通过消化灭活,安全性改善,阳性检出率也比直接涂片法大大提高。
夹层杯的装置有沉降式和虑过式,适用于不同工作量的医疗机构。
1.5 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采用2对引物在等温条件下即可完成DNA的扩增,扩增结果通过肉眼观察荧光进行判定,诊断是否为结核病。
同时整个反应体系采用封闭系统减少了工作区域扩增子的污染,整个反应过程只需一个小时即可完成,通过肉眼观察荧光判读结果。
2.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方法2.1 固体培养培养是结核病诊断的精标准,也是获得分离菌株开展耐药检测的前提,我国结核病实验室最常用的是固体罗氏培养法,包括简单法和中和离心法。
虽然培养是诊断的精标准,但是花费时间长,需要4-8周时间。
2.2 液体培养液体培养通过添加生长刺激剂,改变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等方式缩短了阳性报告时间。
结核病的诊断标准

结核病的诊断标准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影响人类的呼吸系统。
要确诊结核病,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来做出判断。
以下是结核病的一般诊断标准及参考内容:1. 临床表现:结核病的常见症状包括长期持续咳嗽,可能伴有咳痰、咯血、胸痛、乏力、发热和体重下降。
因此,在诊断结核病时,医生需要仔细询问病史,包括症状的发生时间、频率、持续时间等。
2. 胸部X线检查:胸部X线是诊断肺结核的常用检查方法。
在结核病初期,胸部X线可能没有明显的异常,但在后期,可以看到肺部阴影、斑点状浸润和块状阴影。
这些结果是结核病的一种指示性特征。
3.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结核病筛查方法。
在TST中,医生会将结核菌素注射到皮肤上,然后观察反应。
如果在48-72小时内形成硬结,则被视为阳性反应。
然而,TST不能区分活动结核感染和旧有感染,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来做出诊断。
4. 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与检测:通过结核杆菌的培养和分离,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这是一种特异性的方法,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般为6-8周)。
另外,还可以通过监测患者咳嗽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DNA来进行检测。
5. 基因扩增试验(GeneXpert):GeneXpert是一种快速诊断结核病的分子诊断方法。
通过GeneXpert技术,可以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核酸,并确定其对常用结核药物是否具有耐药性。
这是一种快速、高度敏感和特异性的诊断方法。
6. 组织活检:当其他检查结果无法确定患者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时,医生可能会进行组织活检。
在该检查中,医生会收集患者的肺组织样本进行检测,以确定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诊断标准及参考内容仅供参考,结核病的确诊仍需要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因此,在怀疑结核病的情况下,请务必就医并寻求专业诊断与治疗。
诊断结核的三个标准

诊断结核的三个标准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为空气传播。
诊断结核病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而且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通常会根据以下三个标准来诊断结核病。
首先,临床症状是诊断结核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低热、盗汗、消瘦等。
特别是慢性咳嗽伴有咳痰,尤其是带血丝的痰,是结核病的典型症状。
此外,结核病还可引起胸痛、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
因此,对于有这些症状的患者,医生应高度怀疑结核病的可能性。
其次,实验室检查也是诊断结核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和鉴定是确诊结核病的金标准。
此外,结核分枝杆菌的抗酸染色检查和基因扩增技术(PCR)检测也是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手段。
这些检查可以直接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对于临床疑似结核病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最后,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结核病也是至关重要的。
胸部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发现肺部结核病的病变。
而对于肺外结核病,如骨关节结核、淋巴结结核等,CT、MRI等影像学检查则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因此,在诊断结核病时,医生们需要充分重视影像学检查的结果。
综上所述,诊断结核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只有综合运用这三个标准,才能更准确地诊断结核病,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因此,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重视这三个诊断标准,提高对结核病的诊断水平,为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做出积极的贡献。
简述肺结核上报的诊断标准

简述肺结核上报的诊断标准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肺结核病例,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肺结核上报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和病史: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咳血、胸痛、低热、盗汗、乏力等。
病史方面,需要了解是否有接触过结核病人、结核病史、是否有免疫功能低下等。
二、实验室检查:1. 痰涂片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痰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结果是肺结核的重要依据。
一般需要连续3天检查,每天早晨采集痰液。
2. 痰液培养:将痰液标本接种到含有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培养约6-8周,观察是否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
3. 结核菌素试验:使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注射结核菌素后观察24-48小时内皮肤反应情况,阳性结果提示免疫系统对结核分枝杆菌曾经暴露过。
4. 基因检测:通过PCR等技术,检测痰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核酸,从而快速确定诊断。
三、影像学表现:肺结核在胸部X线片上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结节、空洞、浸润阴影等。
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影像学表现,可以综合判断是否为肺结核。
根据上述诊断标准,肺结核的确诊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临床症状符合肺结核的特点,如长期咳嗽、咳痰、咳血等。
2. 有结核病史或曾接触过结核病人。
3. 痰涂片检查连续3天阳性,或痰液培养检查阳性。
4.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基因检测阳性。
5. 胸部X线片上有结核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在肺结核的诊断中,临床医生需综合考虑病人的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痰涂片检查和痰液培养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手段,结核菌素试验和基因检测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同时,胸部X 线片的观察也对诊断肺结核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诊断标准的综合判断,可以准确诊断肺结核,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加重。
结核诊断标准

结核诊断标准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和致死性。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控制结核病传播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目前常用的结核病诊断标准。
一、结核病的临床表现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症状可为无症状或轻微的症状,如疲乏、食欲不振等。
随着病情加重,出现全身性症状,如发热、盗汗、夜间盗汗、消瘦、无力等。
还会出现局部症状,如咳嗽、咳痰、胸痛等。
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结核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 原发性肺结核: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咳嗽、胸痛、发热等全身症状,肺部出现干酪样坏死病变。
2. 继发性肺结核:常见于成人,病程较长,多由原发性肺结核引起,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病变多位于肺尖和上叶。
3. 经消化道结核:呈慢性进行性病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瘦等。
4. 浸润性结核: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表现为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肺部出现弥漫性病变。
5. 骨结核: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发热等。
以上不同类型的结核病临床表现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需要经过确切的诊断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二、结核病的实验室检查结核病的实验室检查在诊断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当前主要用于诊断和分类,常用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1. 痰涂片和培养:这是用于诊断肺结核最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痰涂片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同时也可以进行细菌培养,以便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2. 血液检查:包括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原血清学试验、结核抗体检测和结核PCR检测等,主要用于诊断非肺结核病和肺外结核病。
3. 小结节活检:对于无法确定病因的肺结节或肺实变可进行小结节活检,可以明确病变是否由结核病所致。
三、结核病的影像学检查结核病的影像学检查是结核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发现病变的部位、形态和大小,有助于明确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主要包括:1. X线检查:肺结核病灶的X线表现为片状、结节状、浸润型等,可在肺部正常解剖结构上呈现不同的形态和大小。
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

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一、样本采集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的样本主要包括痰液、肺泡灌洗液、血液等。
采集样本时应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样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并注明采样时间、病人姓名、年龄、性别、疾病等信息。
二、样本处理1.痰液处理:将痰液放入无菌容器中,加入等量1%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作用15分钟后用无菌水冲洗2~3次,再取沉淀物涂片检查。
2.肺泡灌洗液处理:将肺泡灌洗液过滤后,离心沉淀,取沉淀物涂片检查。
3.血液处理:抽取病人静脉血5~10毫升,离心沉淀,取沉淀物涂片检查。
三、抗酸染色涂片染色采用萋-尼氏染色法,涂片干燥后用萋-尼氏染色液染色,然后用碳酸钠溶液冲洗,最后用无水乙醇脱色,晾干后镜检。
抗酸染色阳性表明涂片中有抗酸菌存在,可用于初步诊断结核病。
四、培养法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在罗氏培养基或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置37℃恒温箱中培养。
结核分枝杆菌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需时约6~8周。
培养阳性表明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可用于确诊结核病。
五、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试验方法有多种,如纸片法、比例法等。
药敏试验结果可作为选择和调整抗结核药物的依据。
六、鉴定与分型通过形态学、生化反应和基因鉴定等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鉴定与分型。
这些方法有助于了解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七、质控与报告发放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的质控包括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
室内质控主要是对检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包括试剂质量、仪器校准等;室间质评则是通过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来评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检验结果经审核后发放给临床医生或病人。
报告应包含样本采集时间、病人信息、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