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和详解)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 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

《南词叙录》
《南词叙录》分为“鄙见”(即理论评述) 和“著录”(即戏曲篇名目录,也包括南 戏脚色、科白等简单记录)两个部分。 贡献和意义:1、对南戏的热情扶持,反对 一味重北轻南。2、探讨了南戏的声乐特点, 反对用宫调等成法约束南戏。3、提倡“本 色”论,肯定南戏的优良传统,反对“以 时文为南曲”。
B戏曲表演论
首先 ,演员修养。剧本转化为活的戏曲艺术的关键 在于演员的再创造。明代潘之恒提出:演员要从 “才、慧、致”三个方面加强修养,“才、慧”是 指对剧作“一字不遗,无微不极”、“一目默记, 一接神会,一隅旁通”;“致”是指表演的“从容 合节”。 其次,唱法研究。首推魏良辅的《曲律》阐明了昆 曲的演唱规律。 最后,身段动作。清末戏曲汇编成《梨园原》是仅 见的一部重点论述表演技术的专著。书中总结“身 段八要”、“曲白六要”、“艺病十种”等具有规 律性的问题。李渔在《闲情偶寄· 演习部》论及对 “科诨”的要求。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
第六讲 ——第五章 明清戏曲理论
第五章 明清戏曲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附 录
总 论 朱权与明前期戏曲理论 徐渭 吴江派与临川派 王骥德 李渔 金圣叹的戏曲评点 明清戏曲理论选注
第一节 总论
我国古代戏曲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北朝北齐时的歌舞 戏的出现(见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此后经过唐 宋两朝六百多年的发展,到元代出现了戏曲的黄金时 代。随着元杂剧的繁兴,戏曲批评理论诞生了。 记忆:(北朝——唐、宋——元代【黄金时代】元杂 剧——诞生戏曲批评理论)
徐渭的“本色”论
徐渭的《南词叙录》对戏曲理论的贡献最主要还 是提出了“本色”论,“本色”论的提出,主要 是对当时文坛上出现的“以时文为南曲”的不良 创作倾向的针砭。他认为“本色”是世间万物本 来的真面目,作品的“本色”就是要把事物的真 实自然的状貌表现出来,而不要虚伪矫饰,以免 “反掩其素”。具体说来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 戏剧作品的语言要“家常自然”,通俗易懂。2、 戏剧作品必须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在徐渭看 来,真实自然的“本色”,不仅是对作品语言的 要求,而且还是对作品内容和作家情感方面的要 求。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打印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1.“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
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
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
“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3.“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
“辞”指语言,文学。
达:表达。
“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
4.“以意逆志”说:孟子在《万章上》中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反说诗的状况来看,这个“意”及指读者之意。
“以意逆志”说比较接近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也。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名篇。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成为世人推崇和传颂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为您精选几篇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展示其中的优美与智慧。
篇一:《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情、家族和人生故事。
小说以它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触摸而闻名于世。
它涉及了世间百态,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命运对人的考验。
读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深入体验到古代贵族社会的繁华与虚幻。
篇二:《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集合。
这里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和他的智慧思想。
《论语》以简洁明快的风格,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它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篇三:《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包含了从周朝早期至春秋时期的古代诗歌,以其华美的词藻、深深的感情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闻名。
《诗经》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体验,从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也起到了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的作用。
篇四:《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
小说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系列的冒险和趣事。
《西游记》不仅具有欢乐和幽默的故事情节,还融合了哲理和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通过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活泼多样的情节,引导读者思考善恶、人性和道德的问题。
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传达了人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和思考能力。
让我们一起珍视这些经典,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完美排版,自考必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诗经》的作品:《氓》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此诗结构完整,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赋比兴手法运用巧妙。
《黍离》抒情、议论、描写有机结合,寓深沉的亡国之痛于平实简介的语言之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忧患意识且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白描是其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蒹葭》是一首情歌,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手法,虚实相间的手的关于农业生产情况的记录,也是国风最长的一篇。
此篇反映了当时阶级社会的压迫与剥削,是周代社会的风俗画。
以时令顺序来描写奴隶劳动与生活,适用对比描写,表现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立,语言朴实,多用连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一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所编。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
《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作品25篇。
王逸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屈原所作。
《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
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
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
《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
通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原因。
纪实与抒情相结合,深邃凄怆的情感抒发。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7.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8.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9.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必读篇目

一、先秦文艺思想
1.《尚书尧典》
2.《论语》
3.墨子
4.老子
5.庄子
6.孟子
7.荀子
二、两汉文论
8.《史记太史公自序》
9.《毛诗序》
10.《礼记乐记》
11.《法言吾子》
12.《汉书艺文志诗歌略论》
13.《离骚经序》
14.《论衡》
三、魏晋南北朝文论
15.曹丕
16.陆机
17.《抱扑子均世》
18.《宋书谢灵运传论》
19.《文心雕龙》
21.《文选序》
22.《金楼子立言》
四、唐宋金元文论
23.《王勃集序》
24.《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25.《诗格》
26.《戏为六绝句》
27.《诗式》
28.韩愈
29.《董氏武陵集纪》
30.《与元九书》
31.《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32.司空图
33.欧阳修
34.苏轼
35.《词论》
36.《白石道人诗说》
37.《沧浪诗话诗辩》
38.《心境记》
39.《论诗三十首》
五、明清近代文论
41.《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42.《四溟诗话》
43.《童心说》
44.《曲律》
45.袁宏道
46.《序山歌》
47.《读第五才子书法》
48.《读三国志法》
49.王夫之
50.《闲情偶寄立主脑》
51.《原诗内篇》
52.《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53.《复鲁絜非书》
54.《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55.《书汤海秋诗集后》
56.《人境庐诗草自序》
57.《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58.《人间词话》
59.。
自考汉语言文学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化版带译文(第1章至第6章)

第一章先秦墨子1、《非乐上》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锺、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牛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译文: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
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味,使身体安适。
让这些来掠取民众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
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大钟、响鼓、琴、瑟、竽、笙的声音不使人感到快乐,并不是以为雕刻、纹饰的色彩不美,并不是以为煎灸的豢养的牛猪等的味道不香甜,并不是以为居住在高台厚榭深远之屋中不安适。
虽然身体知道安适,口里知道香甜,眼睛知道美丽,耳朵知道快乐,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
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误的!”2、《非命上》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
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译文:然而如何去明加辨析这些话呢?墨子说道:“必须订立准则。
”说话没有准则,好比在陶轮之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
所以言论有三条标准,哪三条标准呢?墨子说:“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七子
明世宗嘉靖、穆宗隆庆年间,社会矛盾尖 锐,政治上日益腐败。在文学又有后七子 兴起,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另五人是 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李攀龙,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有《沧溟 集》。王世贞,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有 《弇州山人四部稿》、《艺苑卮言》。后 七子沿袭前七子的道路,变本加厉地宣扬 复古、拟古的主张,标榜“物不古不灵, 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 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更消极的影响。
2.清代诗文理论
1)明末清初三大学者——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重新对明代几种不良学风进行了 批评。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了比 较明确的现实主义文学见解。 黄宗羲说:“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 天下之之乱,皆所藏纳。” 顾炎武推崇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 歌合为事而作”的理论主张。 王夫之强调“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是 “铁门限”。
三杨“台阁体”
明王朝,一种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宗 旨的文体——台阁体。台阁体的代表人是 官至内阁大学士的杨士奇、杨荣和杨浦。 刘瑾在“三杨”之后执掌朝政,文坛上兴 起了反对台阁体的文学复古运动。李东阳, 湖南人,十八岁进士及第,后迁大学士, 立朝数十年,不出国门一步,因此作品不 可能有什么新内容。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 诗派,推崇李白、杜甫,从声律用字上下 功夫。继之而起的前后七子推崇唐音。
3)高启,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 自号青丘子。入明召修元史,授户部侍郎, 坚辞不受。被朱元璋杀害,有《高太史大 全集》。高启在政治上不与封建统治者合 作,同情人民疾苦,后被毛泽东同志举为 “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重视诗的内容和 体制、风格的多样化。他在《独庵集序》 中说:“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 已…….”高启提出的三要以“意”即诗的 内容为中心的。(“三要”说)
1.明代诗文理论
明初诗文,以宋濂、刘基、高启等为代表。 1)宋濂:浙江人,入明后官至侍讲学士知 制诰,被朱元璋“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有《宋学士文集》。建立了“文道合一” 的文学观。“明道之谓文,立教之谓文, 可以辅俗化民之谓文”,提倡广义之 “文”,强调明道致用,宗经师古,注重 实际,讲究事功。宋濂推崇圣贤之道为至 高,圣贤之文为至上,故其论文以宗经为 归,以师古为法。
前七子与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为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 王九思和王廷相。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李梦阳 有《空同集》、何景明有《大复集》。李梦阳、何 景明等人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严守古法, 模拟形式。是从复古到拟古,李梦阳是彻底的拟古 派,认为写作诗文如“模临古帖”,何景明主张 “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前七子兴起 的文学复古运动,对“台阁体”和“理气诗”一类 委靡不振的文风,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由于 理论和实践上的局限,所以复古运动变成了拟古运 动。
沈德潜与“格调说”
清乾隆、嘉庆年间,诗歌理论批评进一步 繁荣,诸说并举。在王士禛提倡神韵说之 后,沈德潜的“格调说”又风靡一时。 “格调说”源出于严羽,发端于李东阳, 大倡于前后七子。沈德潜提倡盛唐李白、 杜甫雄浑宏壮的格调和温柔敦厚的诗教, 正是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与乾隆论诗鼓 吹的“忠义之志”、“温柔和平之意”的 主旨正相合拍。
袁牧与“性灵说”
在沈德潜、翁方纲宣扬“格调说”、“肌 理说”的同时,袁牧提出了“性灵说”, 一时间风靡诗坛。袁牧《随园诗话》卷五 曰:“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 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性灵”一词的 涵义,就是指真性情,即真实感情。袁牧 力主性灵,强调抒写个人情感,注重独创, 反对传统教条,闪耀着某种新兴思想因素 的光芒,但袁牧回避现实政治的态度,流 露出其软弱性。
一、明清诗文理论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 到清宣宗曼宁道光二十年(1840)历时 472年。统治者激励鼓吹孔孟之道和程朱 理学,大兴文字狱。在文学领域,各种流 派层出迭现,将我国文论推向成熟,产生 了一些带有总结性的文学著作。 清代前期是中国诗文理论的总结时期,明 代是这一总结的准备阶段。
阳湖派(文坛)
乾嘉时期出现的阳湖派也是桐城派的变种。 因其代表人物恽敬、张惠言都是阳湖(今江 苏常州)人,故称阳湖派。恽敬著有《大云 山房文稿》,张惠言又是常州词派的首领, 认为“文集之衰,当起之以百家”,把向诸 子百家学习作为起衰救弊的具体途径,实则 也是一种传统古文自救的理论。
清朝词论
词论,自宋元后,日渐衰落,至清复振而 集其大成。 1、清初——陈维崧——阳羡派 (崇尚苏辛豪放词风,抒发胸中愤郁之情。) 2、中期——朱彝尊——浙西词派 (宗奉姜夔张炎清空雅正词风) 3、嘉庆——张惠言、周济——常州词派 (针对浙西词派之弊,提倡作词要有所寄托,强 调继承《诗经》《楚辞》比兴美刺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谢榛、王世贞与前后七子
谢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明代后七子中著名 的诗人和诗论家,论诗著作《四溟诗话》,一名 《诗家直说》。明代前后七子都主张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但谢榛反对“摹拟太甚”,即既要学 古,又要自得,要求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谢榛 诗论,主要就是学习他的《四溟诗话》,建议掌 握以下几点,只要知道就可以: 1、“情景适会”说; 2、诗歌的体、志、气、韵四要素; 3、兴、趣、意、理四格; 4、谢榛诗论里感兴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2、诗歌的体、志、气、韵四要素
谢榛认为诗有体、志、气、韵四要素。他 说:“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 气,曰韵。作诗亦然。”并说:“体贵正 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四 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 妙。”所谓体指体格,属于形式体制方面; 志指情志,属于内容方面;而雄浑之气, 隽永之韵则属于审美风格方面。
唐宗派(散文)
唐宗派在散文方面, 推崇唐宋古文,故有“唐宗派”之称。 这个流派自王慎中始,至唐顺之而声势 始大,其后茅坤编《唐宋八家文钞》, 也是一个重视摹拟的流派,标举唐宋散 文,唐顺之还提出“本色说”。
反对复古派的主要学派公安派和李贽
1、“情景适会”说
情景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他 认为“诗乃模写情景之具”,“作诗本乎 情景”。他主张诗歌内在的情感深长,外 在的景物要远大。情景应融合,要做到 “情景适会”(《四溟诗话》卷二)。所 以,所谓“情景适会”就是情景交融。怎 样才能做到“情景适会”呢?这种“适会” 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感兴过程中发生的。 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思入杳冥”、“无 我无物”,主客体之间就达到了完全的融 合统一。
叶燮与《原诗》
叶燮在清初诗坛影响不大,但是对我国诗学贡献最 大的是他的《原诗》。 《原诗》是一部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具有辩证因素 的审美方法的诗歌理论专著。首先从诗歌发展中的 “源”、“流”、“正”、“变”和“沿”、 “革”、“因”、“创”的关系,揭示了诗歌是不 断发展变化的,从而从根本上驳斥了模拟复古的陈 腐之论,也批评了否定传统的偏见。还用“理”、 “事”、“情”来概括客观世界的事物,用“才”、 “识”、“胆”、“力”来说明诗人从事创作的主 观条件,并认为创作是主客观条件完美结合的产物。
清王朝对文人采取笼络和镇压的两种政策。这在 文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士禛是继钱谦益、 吴伟业而起的诗界领袖,长期主盟诗坛。王士禛 以标举“神韵说”而著名。 什么是“神韵”?王士禛说:“格谓品格,韵谓 风神。”以“风神”释韵。而所谓“风神”,就 是“神韵天然”,“兴会神到”。他又说:“镜 中之像,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此“兴会”也。王士禛宣扬的“神韵” 就是这种“兴会神到”的艺术境界。实际上就是 一种清远的境界。适应了清统治者巩固政权的策 略,故在当时影响最大。
清代散文
清初:散文三大家齐名——侯方域、魏禧、 汪琬。 学派:清代散文理论批评影响最大的是桐 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三位创始人都 是安徽桐城人。方苞确立“义法”;刘大 槐讲求神气音节;姚鼐则集大成者,提出 了义理、考据、文章三位一体之论。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
清代的不少学者,如程廷祚、戴震、段玉裁、钱 大昕、章学诚等,他们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文学的 文学见解:崇尚汉学而反对桐城派的崇尚宋儒理 学;重视义理、考据而轻辞章。力主表达详尽而 反对拘守法度和片面尚简。 章学诚,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所著《文史通 议》,是综合探讨史学、文学的理论名著,他提 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统一,比 桐城派的义理、考据、文章之说有了更充实的内 容。他认为“史”与“文”关系密切,史靠文流 传,文由史产生。
骈文的发展(六朝——清代)
骈文盛于六朝,经唐宋古文运动的两次冲 击,早已很少人写作。到清朝,一些人为 纠桐城派古文空疏之弊,从而张扬骈文。 清初陈维崧、吴绮以骈文而著名。乾嘉之 际,骈文家辈出。胡天意、汪中、袁牧、 邵齐焘、刘星炜、吴锡麒、孔广森、孙星 衍等号称八大家。陈维崧编有《四六金 针》,李兆洛编有《骈体文钞》。阮元, 著有《揅经室集》,他是骈文派代表人物, 是他把散文逐出文学之林。
第一节
总 论
一、明清诗文理论发展概况 1.明代诗文理论 2.清代诗文理论 二、明清诗文理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1.诗文发展观:文学复古与创新 2.诗文本质论:文学家必须熟悉生活 3.诗文特征论:意象与意境 4.文学构成轮:情与景,义理、考证、文章 5.诗文创作论:理、事、情与才、识、胆、力 6.诗文风格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7.诗文鉴赏论:贾胡辨宝与音律风趣动人
明末清初改变文风的学派名家
文风:秦汉唐宋(宗古、仿古)——学唐 宋诗文创作,文风自由而活泼起来。 著名文学家:吴伟业、钱谦益 『钱谦益及其同乡门人冯班、吴乔,攻击 拟古派,与南施北宋(施闰章、宋琬), 论诗主张“有本”、“有物”。推重晚唐 和强调比兴手法方面各有特色。』
王士禛与“神韵”说
2)刘基,字伯温,浙江人。元末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