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经济几个重要指标分析
经济指标详细解读

经济指标详细解读经济指标是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量化数据指标,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详细解读几个主要的经济指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GDP的计算方式包括三个方面,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其中支出法最为常用,它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GDP的增长将产生以下效果:增加就业、提高人均收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
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PI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水平。
它是衡量消费品价格走势及通货膨胀水平的主要指标。
CPI 的计算方式是将一篮子代表性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相加除以参考时点的价格,再乘以100。
通常来说,CPI增长意味着物价上涨,而CPI下降则意味着通货紧缩。
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消费类资产的选择。
三、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在劳动力总人口中的比例。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状态的主要指标。
失业率的计算方式是将未能找到工作的失业人口数和正在寻找工作且有能力和意愿参与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数相加后除以劳动力市场总人口数,再乘以100。
失业率的升高通常反映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机会减少。
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用工管理等。
四、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物资和服务的总价值减去其进口物资和服务的总价值所得到的余额。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经济联系的主要指标。
贸易顺差的计算方式是将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
贸易顺差的扩大会增加国家外汇储备,但也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和经济问题。
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以上是四个主要的经济指标的详细解读。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指标,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分析和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和投资决策。
全球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全球经济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概述全球经济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
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世界经济格局。
了解和分析全球经济影响因素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预测趋势以及制定有效政策非常重要。
本文将针对宏观经济因素、贸易和投资因素、科技和创新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全球经济。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全球经济影响因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部分将详细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率、通货膨胀等方面的考虑。
第三部分关注于贸易和投资因素,探讨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对全球经济的作用。
第四部分将着重研究科技和创新因素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总结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并对未来全球经济趋势提出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全球经济影响因素,加深对全球经济发展的理解。
通过解析宏观经济因素、贸易和投资因素、科技和创新因素等方面的关系与作用,以期为决策者提供有关制定适应性政策和战略的思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更好地了解全球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2. 全球经济影响因素分析2.1 宏观经济因素在全球经济中,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以及经济政策等都属于宏观经济指标。
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与增长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对其他国家也有一定的影响。
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会导致物价上涨和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到全球贸易和市场情况。
失业率则直接关系到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与就业问题。
此外,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政策也可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等,这些政策措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全球金融市场、资本流动和投资环境,从而对全球经济形势造成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2.2 贸易和投资因素贸易和投资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并增加国家间联系的重要驱动力。
从60个指标数据看懂宏观经济

从60个指标数据看懂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是指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水平、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一系列经济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家经济的整体情况以及其中的趋势和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60个指标数据来解读宏观经济。
首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总量。
通过分析GDP的增长率,我们可以了解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趋势。
同时,GDP的结构也提供了关于经济的一些重要信息。
比如,如果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较高,说明国民的消费水平较高,这可能会推动经济的增长。
其次,通货膨胀率是衡量物价水平上涨的速度。
通货膨胀通常会带来购买力下降和生活成本上升的问题,所以控制通货膨胀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观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物价水平的趋势,并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可能。
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中未就业人口数量的指标。
高失业率通常意味着经济形势较差,因为很多人找不到工作。
失业率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景气程度。
此外,贸易数据也是了解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进出口数据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贸易情况。
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的变化也会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除了上述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指标,例如劳动生产率、投资比率、政府支出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情况。
在理解这些宏观经济指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指标的数据趋势来更好地了解经济的整体情况。
比如,如果GDP增长率高,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稳定等,表明经济正处于良好状态。
相反,如果GDP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持续上升,说明经济面临困难。
然而,只看单一的指标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世界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单一指标的解读往往不够准确,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总的来说,通过60个宏观经济指标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情况以及其中的变化趋势。
世界竞争力年鉴的分析指标

1.经济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劳动生产率、通货膨胀率、贸易平衡、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表现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2.基础设施:这些指标评估了一个国家的交通、能源、通信和物流等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率。
这些设施的良好运行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基础设施的评估在国家竞争力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3.教育和人力资源:这个评估指标主要考察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水平,包括教育支出、教育体系的质量、毕业生素质和技能培训等。
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将帮助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4.企业效率:这个指标考察了企业在运营和管理方面的效率和创新能力,包括企业规模、生产力水平、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等。
企业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
5.政府效率:政府效率评估一个国家政府的治理质量、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方面,包括政府支出、税收制度、反腐败措施和政府服务的效率等。
高效廉洁的政府有助于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这个指标考察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平等、医疗服务、犯罪率和环境质量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指标,世界竞争力年鉴还会考察其他一些与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因素,比如税收政策、创新能力、市场开放度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等。
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对不同国家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和排名,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竞争力年鉴的指标并不是全能的,也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
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对于不同国家来说,具体的分析指标及其重要性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利用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时,需要充分考虑每个国家的特殊情况,并结合更多的数据和背景信息来做出准确的评估。
世界恩格尔系数2021

世界恩格尔系数20211.引言1.1 概述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了解世界各国的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恩格尔系数是指家庭在消费支出中用于购买食品的比例。
通俗地说,恩格尔系数越高,代表家庭在食品消费上的支出比例越大,同时意味着该家庭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其他消费品的比例较低。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在各国之间展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民仍然面临较高的贫困率和低收入水平,导致他们将大部分收入用于基本的食品消费。
相反,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相对较低,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民享受着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多的消费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几年中,世界恩格尔系数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也增加了各国之间的食品进口。
这使得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受到了国际贸易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善,食品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也推动了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世界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反映国家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其变化趋势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接下来的正文中,将进一步探讨世界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全球经济的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内容安排,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和层次关系。
文章结构的设计对于读者理解和接受文章的内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 引言部分:本部分主要对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进行概述和介绍。
首先,将简要介绍恩格尔系数的定义和意义。
然后,说明本文将对世界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世界经济的意义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 正文部分:本部分将详细介绍恩格尔系数以及世界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趋势。
首先,将解释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说明其在衡量消费行为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重要性。
世界经济知识

世界经济知识概述随着全球化的逐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了解不仅是对个人和企业经营的必要条件,更是跟上时代潮流的必备素质。
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探讨。
一、货币汇率货币是一个国家交易和结算的媒介。
不同国家的货币之间存在汇率关系,这直接影响着贸易和投资。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货币是浮动汇率制度,这意味着货币汇率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化。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购买力,在国际市场上,汇率就是货币购买力的比率。
举例来说,假设一个人可以用1美元买到1英镑的商品,那么英镑兑美元汇率就是1:1。
因此,货币汇率是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基础,也是衡量国际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二、全球经济增长全球经济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标准之一。
经济增长通常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所有生产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技术创新、工业化和投资。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化、资本流动、环境问题等。
从历史趋势来看,全球经济增长呈现出不断加速的态势。
三、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通常分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是指股票和其他证券的买卖市场。
债券市场是指长期和短期债券交易市场。
在金融市场上,个人和机构可以通过投资等方式获取收益。
但是,金融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也可能给个人和机构带来重大风险。
金融危机、股市崩盘等事件都曾给全球经济带来过负面影响。
四、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易。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变得越来越普遍。
国际贸易的效益包括创造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加速技术发展等。
然而,国际贸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问题、劳动力问题、贸易平衡问题等。
五、全球化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的不断增强。
全球化使得国际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以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迅速为标志。
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和分析

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和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国的经济增长状况备受关注。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那么,各国的经济增长状况如何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全球范围内对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和分析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经济增长速度首先,我们来看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之一是GDP增速。
根据最新数据,2019年全球GDP增速为3.0%,2020年则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降到了-4.4%。
在2020年GDP增速的前三位分别是中国(+2.3%)、越南(+2.9%)、台湾(+1.67%)。
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得益于大规模基建和消费扶持政策。
越南经济则引领东南亚地区整体增长,而台湾则发挥了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制造业领先优势。
虽然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曾在2020年5月指出,美国是经济增长的超级大国中唯一一个开展大规模民生财政刺激计划的国家,但最终2020年美国的GDP增速仅为-3.5%,排名第八位,比中国低了5.8个百分点。
欧洲经济的表现一般,2020年德国、法国和英国的GDP增速分别为-5.0%、-8.2%和-9.9%。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则一般,印度2020年的GDP增速是-7.7%,巴西与俄罗斯则分别是-4.5%和-3.0%。
第二部分:经济结构其次,我们来看各国的经济结构。
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决定了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特点和方向。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领导者将是那些初步摆脱了传统发展流程、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国家。
此类经济体的长期增长率较高,但增长会更加均衡。
此外一些文化原因、调整市场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也极其重要。
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对稳定,更多地集中在服务业,如金融、医疗和教育等领域。
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有很大差异,有些发达国家的产业比发展中国家还要落后。
例如,日本和韩国的发展历程证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到2021年,物联网产业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这个重要领域美国、中国、韩国等国家的发展都很明显。
分析经济形势的四大指标

分析经济形势的四大指标王俊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教授好,开始上课。
世界经济形势大家也觉得这两年不太好。
不好在什么地方?不好的程度究竟怎么样?这个我们经济学来说不能凭一种感觉,这个人是这种感觉,那个人是那种感觉,到底谁对、谁错。
形势怎么分析,从经济学来说我们有四个指标来看经济形势。
分析经济形势的四大指标,宏观经济形势,现在全世界没有更好的指标,主要就是这四个指标来看经济形势。
一、经济增长率经济形势好与不好第一个指标就是经济增长率,首先要看经济增长率,去年我们的经济增长率是9.2,这个9.2是怎么来的,根据什么算出来的,全世界都要公布,各个国家都要公布它的经济增长率,在经济学里面两个概念,一个叫做GNP,一个叫叫做GDP。
GNP是国民生产总值,GDP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两者的区别在什么地方?GNP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地区的界限,只有是我这个国家的国民在全世界哪个国家,哪个地方投资生产的产值都算我这个国家的国民生产的总值。
GDP呢?没有国民的界限,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你到我这个国家投资生产的产值,在我这个国家境内就算我这个国家的GDP。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产值德国算什么产值?这两个里面德国算什么产值?GNP,德国到这来投资没有国家的界限,中国算什么产值?算国内生产总值,所以这样一来,这个国家算GNP,那个国家算GDP,全世界的生产总值就重复计算了,所以全世界现在基本上就用GDP,全世界都用GDP,都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么算全世界的生产总值是多少,所以都用GDP。
第二点,GDP的组成。
你在统计计算GDP的时候根据什么东西算?西方经济学是四个方面,一个是C,C是消费,第二个是I,I是投资,第三个是G,G是政府的购买,可以说政府的消费,最后一个是NX,N是净,X是export,出口,这是净出口,所以西方经济学算生产总值就是这四个部分加起来算它的生产总值。
我们中国的计算呢?我们中国计算是这么计算的,当我看我们的公报每年的公报就可以看出来,我们计算去年2011年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是471564亿,我们计算是三个产业的产值算,第一产业我们中国把什么东西放在第一产业?农林牧渔,而美国还把矿业放在第一产业,我们矿业放在第二产品,我们叫农林牧渔,第一产业去年的产值是47712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主要发展指标人口年均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世界上的陆地面积为14800万平方千米,以世界50亿人口计,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3人。
但是,世界上实际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
按各国的平均数而论,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比较密集的孟加拉国为例,其人口密度为625人/平方千米(据1981年统计数字,下同);而国家比较小,全部国土中城市占重要地位或全部为城市的新加坡与摩纳哥为例,前者的人口密度为3953人/平方千米,后者为13757人/平方千米。
再看人口少的国家或地区,如蒙古的人口密度约为1人/平方千米;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只有0.023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42.7平方千米才有1人。
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它的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则是一个无固定居民的地区。
我国人口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密度平均是104人/平方千米,密度最高的江苏为600人/平方千米,密度最低的西藏只有1人/平方千米。
以城市而论,北京市市区的人口密度为571人/平方千米(1985,下同),但各区县差别仍很大,如市内的宣武区,人口的密度达34140人/平方千米,而远郊的门头沟区则只有192人/平方千米。
同地区人口数经常变动,故人口密度的计算须针对一定地区和一定时点进行,以便相互进行比较。
1900~1980年,世界人口密度已从每平方公里10.8人增至29人。
1980年,欧洲人口密度最高,为67人;亚洲次之,为60人;拉美17人,非洲15.7人,北美11人,大洋洲2.5人。
中国的人口密度1981年为105.5人,但分布不平衡。
西北部的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4省区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8人,而其余26个省、市、自治区平均人口密度达200人左右。
其中江苏、山东两省高达500人以上。
为使人口密度同资源、经济紧密结合,人口密度分为:①农业人口密度。
指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农业人口数。
它可避免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比较人口密度时,因城乡人口比例相差悬殊而带来的假象,真实地反映散居在土地上并依赖土地生活的人口密度。
故既有地理意义,又有经济意义;②比较人口密度。
指单位农用土地(包括耕地、多年生作物和可利用的牧场,后者按3:1折换成耕地)上的平均人口数。
这一指标可避免土地利用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假象,更确切地反映农用土地的负担能力,或反映地区人口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压力大小;③经济人口密度。
指各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人口的比。
如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能源资源蕴藏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均工农业产品产量等。
我们可以从人口密度的分布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情况。
一般把人口的密度分为几个等级:第一级人口密集区>100人/平方千米第二级人口中等区25~100人/平方千米第三级人口稀少区1~25人/平方千米第四级人口极稀区<1人/平方千米从世界人口密度图上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在亚洲,其中有日本、朝鲜、中国东部、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伊拉克南部、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沿海地带;在非洲有尼罗河下游、非洲的西北、西南以及几内亚湾的沿海地区;在欧洲,除北欧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的东部地区以外,都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在美洲主要是美国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阿根廷和乌拉圭沿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地区。
人口密集地区的总面积约占世界陆地的1/6,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4/6。
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同时,在我国,人口稀少地区的面积比人口密集地区大得多。
世界上的每个大陆都有人口稀少的地区。
总的分布范围集中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北部,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北部,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大陆的撒哈拉地区,澳大利亚大陆的西部及南极大陆。
从全球来看,亚洲人口最多,达26亿,占世界人口58%;大洋洲最少,只有0.23亿,仅占世界人口的0.5%;介于其间的为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按国家为单位来看,到1990年,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有中国(13亿)、印度(8.5亿)、美国(2.5亿)、印度尼西亚(1.78亿)、巴西(1.5亿)、俄罗斯(1.47亿)、日本(1.23亿)、尼日利亚(1.15亿)、巴基斯坦(1.12亿)、孟加拉(1.06亿)。
必须指出,人口密度这一概念虽然现在应用得比较广泛,它把单位面积的人口数表现得相当清楚。
但是,这一概念也有不足之处。
例如,它考虑的只是陆地土地的面积,并未考虑土地的质量与土地生产情况。
以我国的情况来说,江苏人口的平均密度约为600人/平方千米,而西藏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人/平方千米。
从数字上看,会认为西藏人口稀少,江苏人口过密,同时,也会想到西藏土地在供养人口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
其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
西藏地区是海拔平均4000米的高原和山地,耕地只限狭窄的南部河谷地区等,实际耕地面积很有限;高原上的草场,由于干寒,产草量很低,单位面积的载畜量也很有限。
相反,江苏位于长江入海处,有大片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开辟成的水网农田的生产力很高,所以有效的耕地面积远远超过西藏。
因此,改用其他表示人口密度的方法,其中有:生理密度(physiological density)与农业密度(agric-ultural density)。
而把前面以面积计的人口密度,称为人口的数学密度(arithmatic density)。
生理密度指适合于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
这个数字反映了人口对生产食物的土地的需要和人口与食物的生产的关系。
埃及的生理密度大体上是1475人/平方千米,而数学密度是42人/平方千米。
日本的生理密度大体是2380人/平方千米,而数学密度是315人/平方千米。
这种差异反映出许多国家的国土大多是不适于农业的土地。
农业密度是一项表达人口与农业,特别是食物产量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指标。
它是表示一地区内总的农田数与农民数的比例。
这个数字充分表现出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效率。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多采用机械,使用劳动力比较少,农业密度就低。
农业密度低说明每个从事农业的人口能供养较多的非农业人口,说明可有更多的劳力从事其他产业。
农业密度与生理密度之间的差异。
埃及与荷兰,两个国家的生理密度比较接近,但其农业密度差别较大,埃及比荷兰大6倍。
这说明埃及与荷兰都缺乏耕地,但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荷兰要比埃及高得多。
再从美国与日本两国的情况看,它们的生理密度相差悬殊,这说明美国的农业用地比日本大得多。
而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差别,美国实行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大农场经营制,日本农业用地少,生理密度很高,实行的是兼业性的小农场制度,实施精耕细作。
尽管机械化程度也有相当水平,总的说来还是不及美国,故其农业密度比美国高得多。
以上几种人口密度的指标所表示的都是一种静态的概念,它反映不出人口的动态的变化。
其实,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婴儿出生,也有死亡,还有迁出、迁入的流动。
所以单依靠人口密度的指标是不够的,还需用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以及年龄、性别金字塔等方法来表示,以反映各国家、各地区人口的动态变化。
国民总收入GN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总收入的概念。
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它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因此常被使用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关注的国际统计项目。
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 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前者计算一段特定时期本地进行的生产,而后者则计算本地居民的总体收入。
以PPP衡量的国民总收入GNI购买力平价(英语: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它表明如果国际间套利是可能的,那么任何一种通货在每个国家都应该具有相同的购买力,PPP GNI(以前称为 PPP GNP)是指用购买力平价汇率转换为按国际元计算的国民总收入。
对于 GNI 而言,国际元的购买力与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相当。
国民总收入 (GNI) 指所有居民生产者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加上未统计在估计产值中的任何产品税(减去补贴),再加上境外原始收入的净收益(雇员薪酬和财产收入)。
数据以现价国际元计。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出生时预期寿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成人文盲率二氧化碳排放量2贫困及收入分配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农村,城市,全国国际贫困线(每天不足1美元,每天贫困缺口为1美元收入或消费的百分比额(基尼系数,最低的10%,最高的10%)贫困相对于富足,类似于贫穷。
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贫乏的现象,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现象,其主要根源是物质生活条件缺乏与精神生活没有或缺乏出路。
如常常说的:“哲学的贫困”、“无产阶级的贫困”等等。
贫困实质上反映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贫困其实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现象。
说它复杂,是因为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有关贫困的涵义及其衡量标准的确定,贫困话题还在学者中间仍然争论不休,而且这种争论似乎越来越复杂化,如上。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贫困现象又很简单,因为你无论在定义上进行怎样的争论,贫困都以一种朴素而客观的方式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