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地理单元备课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1 地球的认识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地球仪的概念。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仪的使用。
1.2 地图的绘制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教学内容:地图的要素、地图的阅读、地图的使用。
第二章:世界地理2.1 亚洲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主要国家等。
教学内容:亚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
2.2 欧洲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洲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主要国家等。
教学内容:欧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
第三章:中国地理3.1 中国的地理位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学内容:中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2 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包括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教学内容: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4.1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4.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教学内容: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方法。
第五章:人口、城市与交通5.1 中国的人口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人口特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等。
教学内容: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特点。
5.2 中国的城市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化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内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的影响。
5.3 中国的交通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交通状况,包括交通设施和交通网络。
教学内容:中国的交通设施、交通网络、交通状况。
第六章: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6.1 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对外开放政策。
地理七下教案

地理七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地理七下课程的内容,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和地理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实践和实验能力,促进他们的科学探究和探索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认识意识,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地理七下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1.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地理坐标- 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地图的使用方法2. 第二单元:中国的大陆-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人口分布和区域发展-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3. 第三单元:世界的大洲- 大洲的分布和特点-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域的介绍- 世界的经济、文化和宗教4. 第四单元:地理标志和地域文化- 地理标志的意义和作用- 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发展-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5. 第五单元: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理概念和知识来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
2. 实践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热情。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理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四、教学步骤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问答、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知识讲解与讨论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并讨论各个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
3. 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图制作等,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单元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单元计划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单元计划篇1一、学情分析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有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好,加之有时班级纪律较差、学风不浓,学习兴趣不够等等原因,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
二、本期教学任务和目标完成七年级下册各章节的教授,达到以下目标: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另外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
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难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单元计划篇2一、情况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一个班的地理教师,这次选择了新教材、也是一个最新的环境,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有压力才有动力,所以我们坚定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为地理课程的进步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工作为指导加强课题教学,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高效地完成本学期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记录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物理特征和分层结构- 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方式- 理解地球内部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教学内容1. 地球的物理特征-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地球的四季变化2. 地球的分层结构- 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组成- 不同层的温度和状态变化3. 地球内部的构造- 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差异- 地壳构造的变化和地震活动4. 地球内部的运动方式- 岩石圈和地球板块的概念- 构造板块的移动方式和结果5. 地球内部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震的成因和表现- 火山的形成和爆发原因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引入地球的物理特征和分层结构的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课堂讲解:利用多媒体资料,讲解地球的物理特征、分层结构以及内部构造和运动方式。
3. 小组合作探究:分成小组,利用地图和相关实验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探究,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方式。
4. 讨论与总结:小组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全班进行讨论和总结,加深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的理解。
5. 拓展练: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外资料和互联网资源进一步拓展地球内部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知识,并在下节课讲解前提交作业。
教学资源- 多媒体资料:包括地球模型、地球内部结构图、地震和火山的图片和视频等。
- 地图和实验资料:用于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方式。
教学评估1. 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展示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2. 拓展练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提交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地理书籍、纪录片等多种资源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的特征和活动。
2. 组织参观___或地震科普展览,增加学生的实地观察和体验。
备注-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教案中提到的教学资源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替换。
仁爱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仁爱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单元一:气候与天气
教学目标
1. 了解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和区别;
2. 掌握几种常见天气现象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3. 学会运用地图与图表进行天气分析和预测。
教学内容
1. 气候和天气的定义与区别;
2. 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与分布;
3. 天气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4. 制作天气图和天气预报。
教学策略
1. 探究式研究:通过观察和实践,引导学生发现气候与天气的关系和特征;
2. 图表分析:通过分析天气图和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3. 群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编制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活动
1. 分组观察天气现象:学生分小组观察当天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并互相交流;
2. 制作天气图:学生根据不同的天气现象,绘制出简单的天气图;
3. 天气预报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制天气预报并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选。
教学评估
1. 学生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准确性;
2. 天气图的绘制和标注准确性;
3. 天气预报的合理性和流畅性。
---。
初中地理下册单元教案

初中地理下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使学生掌握亚洲的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3. 培养学生对亚洲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认识。
4.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亚洲的基本概况2. 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3. 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4. 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气候等。
3. 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宗教、语言、文化、经济发展等。
4. 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及其地理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绘制、观察、分析地图,使学生掌握亚洲的地形、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分析其地理特点、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
3.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亚洲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讲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介绍亚洲的山脉、河流、湖泊、气候等,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3. 讲解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分析亚洲的宗教、语言、文化、经济发展等,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人文景观。
4. 分析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介绍亚洲各国地理位置、地理特点、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让学生对亚洲有更全面的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亚洲的地形、河流、湖泊、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宗教、语言、文化、经济发展等人文地理特征。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地理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地理备课资料8.1 中东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要点一:“三洲五海之地”1.地理位置优越(1)中东的地理位置和范围①纬度位置:中东大部分处在北纬10°至北纬40°之间,北回归线从其南部穿过,大部分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②海陆位置:中东地处亚洲的西南部和非洲的东北部。
③范围:包括除阿富汗以外的西亚各国、北非的埃及、土耳其和格鲁吉亚的欧洲部分。
(2)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中东地处三洲五海之地,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其中里海是湖泊。
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枢纽,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2.交通要道中东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在其内部还有更重要的交通要道。
(1)土耳其海峡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峡,故又称黑海海峡,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主权归属土耳其,由两个海峡(伊斯坦布尔海峡和恰纳卡莱海峡)和一个海(马尔马拉海)组成。
(2)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是亚、非两洲的分界线,主权归埃及所有。
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
(3)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通向阿拉伯海的唯一通道,是运输石油的船只必经之地,战略位置重要。
3.中东的主要国家中东的国家包括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家和地区。
【例题1】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的地区是( )A.东南亚B.南亚C.中东D.西亚点拨:中东地处联系三洲五海之地,本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连接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答案:C要点二:世界石油宝库(重点)1.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1)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
中东的石油资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石油宝库。
(2)丰富的石油资源使中东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也使中东成为大国重点干涉的地区,进而使这里成为世界上的热点地区。
七年级地理教案备课七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备课七篇七年级地理教案备课精选篇1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洲名的由来1、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2、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3、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4、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
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5、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2)亚洲的地理位置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6、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作业布置]见基础训练第二课时[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二、亚、欧两洲的地形(1) 亚洲的地形特征1、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2、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A 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的位置B 观察提问:亚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C 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D 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E 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3、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4、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1) 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2)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3) 中部低平(4)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5、学生完成P6表格[作业布置]见填充图册第三课时(复习提问)1、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2、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三、亚洲的气候(一)气候负责多样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2、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5) 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洲气温差别大(6) 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7) 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显著(8) 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二)大陆性强(9) 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教师:时间:集体备课
内容简析
本章是学习区域地里的开篇之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册教材中只安排了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其他大洲的方法,即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相关地图和资料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等。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内容简析
本章是在上一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学习国家和地区的方法。在本章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辅之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本单元共四部分: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
第一节中东本节围绕中东是长期的热点地区,从以下四个方面学习:
1.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三洲五海之地。2.为石油而战——丰富的石油资源。
重点、难点
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冰雪覆盖的地区”;极地地区丰富的资源——
“科学考察的宝库”。
难点:极地地区特有的生物。
课时安排
改进建议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黑种人的故乡
2、经济特点: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3、人口、粮食与环境
第四节澳大利亚
1、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特有的动物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发达的农业
3、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发达的工业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一个地区对当地和世界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2、了解某一区域性国际组织在地区或世界中的影响。3、学会说明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或其他产业的优势。4、理解一个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带来的问题。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6、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中东和欧洲西部。
难点:人口、粮食与环境。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课时安排
第一节中东第二节欧洲西部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四节澳大利亚
复习课
改进建议
单元备课:《地理》(七下)
第九单元西半球的国家
教师:时间:集体备课
内容简析
本章的重难点在于开发学生综合分析运用地图的能力,学习过程要引导学生灵活选图多层次多角度读图用图,通过小组交流分工协作,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
教
学
目
标
1、美国,巴西的人种构成与民族
2、说说美国,巴西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
3、美国,巴西的农业发展
4、巴西热带雨林危机
5、美国的农业发展
6、巴西热带雨林危机
重点、难点
1、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2、巴西的自然环境;人种构成特征;经济特征及主要经济作物;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保护;主要城市及分布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掌握极地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特有的自然景观。2、让学生通过看书及有关资料归结出极地地区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的原因:资源丰富——天然实验室——科考价值及考察站。3、结合“目标2”,使同学们了解加强极地保护与和平、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因及措施。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读图分析、创新探究等综合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感情及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3.为水而战——水资源匮乏4.宗教纷争——文化差异
第二节欧洲西部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盟:主要国家、首都地理位置,对成员国的影响,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2、发达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进口原料,出口制成品,主要工业区分布。
3、发达的农业——传统的畜牧业:自然环境条件。
4、发达的旅游业: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居民、文化、风土人情,丰富的旅游资源。
第一节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征2、经济特征3、民族与文化特征
第二节东南亚
1、“十字路口”的位置2、热带气候与物产
3、地形与城市分布4、华人华侨集中地
第三节印度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地形和气候
3、发展中的工业4、工业城市及工业中心的分布
第四节俄罗斯
1、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2、地形特征3、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说明某地区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并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特征。
课时安排
第一节日本
第二节东南亚
第三节印度
第四节俄罗斯
复习课
改进建议
单元备课:《地理》(七下)
第八单元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
教师:时间:集体备课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5、自然资源丰富6、以铁路为主的交通
7、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8、主要的城市和港口
教
学
目
标
1、日本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以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3、印度的工业与农业。
4、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特征、主要城市和港口。
重点、难点
1、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理解亚洲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重点、难点
1、亚洲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掌握地形地势特点;阅读亚洲气候图分析气候特点;会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2、学习大洲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
第一节美国
第二节巴西
复习课
改进建议
单元备课:《地理》(七下)
第十单元极地地区
教师:时间:集体备课
内容简析
“极地地区”是世界地理分区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也是《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教材从三个方面,重点以“南极洲”为案例,结合图示、图片、阅读材料、课堂活动对该地区进行了概括性阐述。其中第一个方面“冰雪覆盖的地区”向我们介绍了该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后两个方面“科学考察的宝地”与“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则阐述了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原因。教材这样安排既符合知识的层次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
学
目
标
一、自然环境
1、学会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
2、了解亚洲的地形和地势特点。识记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流及其分布。
3、理解亚洲的气候主要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4、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分析亚洲地形、气候、河流间的关系。
二、人文环境
1、识记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方法: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课时安排
第一节自然环境约1课时
第二节人文环境约1课时
复习课约1课时
改进建议
单元备课:《地理》(七下)
第七单元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教师:时间:集体备课
内容简析
本章主要是通过对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学习研究区域地里的方法。本单元共四部分: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