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合集下载

生理学实验指导第七章循环实验

生理学实验指导第七章循环实验

第七章 循环实验实验十三 蛙心起搏点观察一、目的和原理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除结节区外,均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正常的心脏搏动每次都有窦房结发生,依次传到心房、心室引起收缩,故窦房结被称为哺乳动物的心起博点。

两栖类动物的心起博点是静脉窦。

本实验的目的是用局部加温和结扎的方法观察蛙心起博点及蛙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二、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蛙类手术器械、蛙心夹、滴管、线、小试管、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一) 取蟾蜍一只,用探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位固定在蛙板上,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正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充分暴露出心脏。

(二) 参照图7-1,观察心脏的解剖,在胸面可以看到 一个心室,其上方有两个心房。

心室右上角连着一个动脉干,动脉干根部膨大部分称动脉球。

动脉向上分左右两支。

用玻璃分针从动脉干背面穿过,借以将心脏翻向头侧。

于心脏背面两房下端可看到颜色较紫篮的膨大部分为静脉窦。

静脉窦与下腔静脉相连。

静脉窦与心房的交界处称窦房沟,而心房与心室的交界处称房室沟。

认准心脏各部分位置后,注意观察静脉窦、心房和心室的跳动程度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

(三) 盛有35~40℃热水的小试管(或稍烧热的探针)分别靠近心室、心房、静脉窦,观察和记录心脏跳动次数有何变化。

(四) 用镊子在主动脉干下穿一线备用。

用玻璃分针穿过主动脉干下面,将心尖翻向头端,暴露心脏背面,在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形白线(窦房沟)处用线结扎阻断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传导,观察心房、静脉窦的跳动频率有何变化。

(五) 待心房、心室的跳动恢复后,分别计数静脉窦和心房、心室的跳动频率,并比较其频率差别。

然后再取一线在房室沟处作一结扎(斯氏第二结扎),阻断房室之间的传导,观察心房和心室的跳动情况。

分别计数每分钟跳动次数。

将实验结果填入下列表格。

动物实验设计

动物实验设计
要是检验实验的方法是否正常,也是实验质量控 制的主要质量标准之一。 • 阴性对照:不发生已知的实验结果,主要验证实 验方法的特异性,防止假阳性结果的产生。 • 空白对照:指对对照组不施加任何措施,主要反 映研究对象在实验过程中的自身变化。
5、分组的随机化
随机(random)化原则是提高组间的均衡性的 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资料统计分析时,进行统计 推断的前提。随机化抽样的目的就是要使总体中 每一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分配到实验 组或对照组。 • 完全随机化设计(完全随机分配) • —在动物数量少的情况下不适用 • 随机化模块设计( 分层随机分配 )—性别模块 体 重模块 • 其他设计—
分危险的。
动物实验记录的规范要求
• 一、记录的一般性要求 • (一)实验记录的主要内容 • (二)实验记录的书写和保存 • 二、实验记录 • (一)实验准备过程的记录 • (二)动物设施和实验室运转的记录 • (三)实验操作的记录 • (四)仪器操作的记录 • 三、记录的归档及实验结果的处理 • (一)实验记录的归档 • (二)实验结果的处理
一、动物实验设计的要素
二、动物实验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 动物实验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一、动物实验设计的步骤
二、动物实验设计方案的内容
1、实验动物的选择
1 选用与人的机能、代谢、结构及疾病特点相似的 实验 动物
2 选用遗传背景明确,具有已知菌丛和模型性状显著且 稳定的动物
3 选用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动 4 选择不同种系实验动物存在的某些特殊反应 5 选用人畜共患疾病的实验动物和传统应用的实验动物
验,以便实验结束后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有利于 得出科学客观的实验结论。 • 5﹒研究方法 • 根据实验设计确定本次实验的方法,详细记录本 次实验所要采取的具体实验设计、技术路线、实 验方法详细叙述每个实验步骤

动物实验技术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

动物实验技术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

5 4
6
2、家兔:
方法:首先固定家兔,再将扩口器放入口中,置于上,下门齿 之后,将14号导尿管从扩口器中央的小孔通过,沿咽后壁插 入食道。插入后,应检查导尿管是否确实插入食道,可将导尿 管外端的口入一只盛满水的烧杯中,如无气泡产生,表明导尿 管被正确插入胃中,再将导管与注射器相连,注入药液。
Oral feed
第 二 节 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
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动物是医学科学研究工作 中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不适当的动物进行实验, 常可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可靠,甚至使整个实验徒 劳无功,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败和质量。
一、查阅文献,加强交流: 通过充分地查阅文献,可了解本领域、本 项目以往使用的实验动物情况及其研究结果, 有利于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思想, 避免重复研究。 传统应用的实验动物是科技工作者长期以来 实践经验的积累,各个专业、各个课题都有自 己常用的动物品和品系。
Blood Collection From Cardiac Puncture in Mouse
(二)家兔的采血: 1、耳缘静脉采血 2、心脏取血 3、颈动脉
Small blood samples can be collected from a lateral ear vein.
Slide 30.
兔耳缘静脉注射,取血时,可在其耳内面 局部拔毛。
(三)脱毛法:用于手术前动物皮肤局部脱毛。 方法: 首先剪短动物被毛。然后涂脱毛剂,2-3分钟后用温 水清洗干净,最后涂上一层油脂。 脱毛剂的配制: 下列3种方法适用于小鼠,小鼠和家兔。 1、硫化纳3克+肥皂粉1克+淀粉7克+水适量,调成糊状。 2、硫化纳8克+淀粉7克+糖4克+甘油5克+硼砂1克+水 75毫升 3、硫化纳8克+水100毫升

实验动物学 第七章 动物实验质量监控

实验动物学 第七章  动物实验质量监控
2、1937—1959年:美国用黄体酮保 胎和治疗先兆流产,600女婴生殖 器男性化。
3、1954—1956年:法国的有机锡 胶囊引起207人视力障碍和102人 死亡。
4、1966—1972年,日本的氯碘喹 啉造成上千人失明或下肢瘫痪。
5、1959—1962年,西德的沙利度胺(反应 停)引起万余名婴儿畸形。
目前对新药的要求— “安全、可控、有效”。
动物毒性实验会出现4种结果: *、真阴性—没有毒性(正常结果)。 *、真阳性—有毒性(正常结果)。 *、假阴性—药物毒性不被察觉,用到
人身上后直接危及人类的健康与生命。 *、假阳性—使一个很有前途的新药被
淘汰。
(一)药害事件:
1、1935—1937年: 美国用二硝基 酚减肥,引起白内障及骨髓抑制, 死亡177人。
未成年实验动物体重——小鼠15-18g、 大鼠80-100g 、豚鼠150-200g 、 兔1.5-1.8kg 、猫1.0-1.5kg 、犬 6-8kg(成年)。
(二)性别:一般宜选用雌雄各半。 (三)生理状态与健康情况:
健康,无怀孕、哺乳等。 (四)品系、等级:
白化、SPF级动物运输途中被 污染等。
该药品生产和出厂前未做动物实 验,导致其毒性未被发现,由此可见, 动物实验质量是关乎人命的大事。
(2) 1937年:美国田纳西州的马先 吉尔药厂推出了“磺胺酏—马先吉 尔”,一种专给小孩服用的又香又 甜的消炎药水,使用二甘醇做溶剂, 导致358名儿童肾功能衰竭,107人 死亡。
(3)1990年:孟加拉国使用二甘醇 代替丙二醇生产一种“退热净”酏 剂,导致339名儿童肾衰竭,80多 人死亡。
在设计动物实验,选择实验动 物和评价实验结果时,都要对上述 内容进行监控,才能确保动物实验 获得成功。

实验动物学——第七章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学——第七章动物模型
3.抗疾病型动物模型(Negative Animal Model) 抗疾病型动物模型是指特 定的疾病不会在某种动物身上发生,从而可以用来探讨为何这种动物对该疾病有 天然的抵抗力。如哺乳动物均易感染血吸虫病,而居于洞庭湖流域的东方田鼠却 不能复制血吸虫病,因而可用于血吸虫感染的机制和抗病的研究。
4.生物医学动物模型(Biomedical Animal Model) 生物医学动物模型是指利 用健康动物生物学特征来提供人类疾病相似表现的疾病模型。兔甲状旁腺分布比 较分散,位置不固定,有的附着在主动脉弓附近,摘除甲状腺不影响甲状旁腺功 能,是摘除甲状腺实验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如沙鼠缺乏完整的基底动脉环,左右 大脑供血相对独立,是研究中风的理想动物模型;鹿的正常红细胞是镰刀形的, 多年来被供作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研究;兔胸腔的特殊结构用于胸外手术研究比较 方便。但这类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研究人员应加以分析比较。
诱发性动物模型的特点在于制作方法简便,实验条件容易控制,复制的模型 符合研究目的,短时间内可以复制大量的动物模型,特别适用于药物筛选。但其 不足之处是诱发性动物模型与自然疾病存在着某些不同,例如诱发性肿瘤与自发 性肿瘤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且有些人类疾病不能用人工方法诱发成功。
2.自发性动物模型(Spontaneous Animal Model) 自发性动物模型是指实验 动物未经任何人工处置,动物自然发生的疾病,或由于基因突变,通过遗传育种 保留下来的动物模型。主要包括突变系的遗传疾病模型和近交系的肿瘤疾病模 型。
(1)遗传疾病动物模型。 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很多,可分为代谢性疾病、分子 性疾病、特种蛋白合成异常性疾病等,如裸鼠、肥胖小鼠、高血压小鼠等。
(2)肿瘤疾病动物模型。 近交系肿瘤动物模型随实验动物种属、品种不同, 肿瘤的发生类型和发病率有很大差异。

第七章 实验动物的传染病及卫生防疫

第七章  实验动物的传染病及卫生防疫
• 这是犬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死亡率高,可分 为肠炎型和心肌炎型 • 1、病原 犬细小病毒 • 2、临床症状:肠炎型:小肠出血性坏死, 幼犬更多发、腹泻。心肌炎型:2—8周龄的 幼犬、呼吸困难,心力急性衰竭 • 3、预防和控制:隔离病犬,对犬舍消毒, 预防接种。
(六)狂犬病
• 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 两类,犬、猫、蝙蝠可患此病。 • 1、病原:狂犬病毒 • 2、临床症状:狂暴型,分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三 期。前驱期病犬精神抑郁,喜藏暗处,行动反常,瞳 孔散大,反射功能亢进,喜吃异物,吞咽困难,后躯 软弱;兴奋期病犬狂暴不安,喜攻击,反射紊乱;麻 痹期病犬消瘦,张口垂舌,后躯麻痹,行走摇晃,终 因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亡。麻痹期:病犬以麻痹症状 为主,兴奋期很短,麻痹始见于头部,表现吞咽困难, 随后四肢麻痹,最终全身麻痹而死亡。 • 3、预防和控制:引进犬要检疫,接种狂犬疫苗,发现 病犬马上捕杀。
(四)小鼠肝炎
• 是实验小鼠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小 鼠健康。 • 1、病原 小鼠肝炎病毒 • 2、临床症状:表现为肝炎、脑炎和肠炎。急 性病例中小鼠表现为精神抑郁、被毛粗乱、营 养不良、脱水、体重减轻,甚至死亡。 • 3、预防和控制:控制感染比较困难,剖腹取 胎,消毒、净化,重新引种。
(五)犬细小病毒感染
(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 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猴等实验动物均可 患病,人兽共患病 • 1、病原: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 2、临床症状:大多不显临床症状,少数可表现为 以下三种情况: • 大脑型、内脏型、迟发型 • 3、病理变化:胸腹腔积液、肺出血水肿、脾脏肿 大、脉络丛和脑膜受损并有淋巴细胞浸润 • 4、诊断:动物接种,血清学方法,病毒分离 • 5、控制:消灭野鼠和吸血昆虫,卫生消毒,定期 检疫。

第七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第七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② 流行病学:
A. 传染源:犬和狐狸是自然宿主,病犬 及带病犬是传染源。 B.传播途径:接触、呼吸道、胎盘等 C.易感动物:犬
③ 症状: 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和白细胞显著减少。 粪便先呈暗红色血水样,后卫黏液血便或脓 血便,有恶腥臭,体温升高至 40-41℃,精 深沉郁,拒食,虚弱,严重脱水,呼吸困难, 白细胞减少,最后酸中毒死亡,病程为 1 周 左右。 ④ 诊断: 粪便中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可稀释离心后用 猪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
③ 症状
可大致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急性感染 往往在未出现皮疹时即大批死亡,尸检可发现肝脾灶状 坏死和肠道出血。慢性感染多呈皮肤型,开始水肿,既 而变成水疱,最终结痂。病灶累及肢体和尾者出现脱脚、 断尾终成残疾。隐形感染,外观健康,可在各种应激条 件下如运输、受冷或X 线照射,病毒被激活,暴发流行。
② 流行病学
A. 传染源:病鼠 B.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C.易感动物:多种实验动物
③ 症状
可引起啮齿类实验动物急性肺炎,表现为食欲减退, 精神萎靡,生长缓慢,体重减轻,动物发出“呼噜 声”。
④ 诊断
临床表现,多个动物出现“呼噜声”,且有扩散蔓延 趋势。对隐性感染的鼠群可采取血清检测抗体。 ⑤ 预防和控制 动物室周围环境无野生啮齿类动物,建立卫生消毒 制度,不从疫区引进动物。一旦发现疫情,迅速封锁 污染的鼠群,及早淘汰、污染环境和设备彻底消毒灭 菌。
① 病原学:
该病毒对乙醚抵抗,能耐热,在 56℃下 至少能稳定 60分钟,在pH3~9稳定,对 甲醛敏感,4%甲醛液、10%戊二醛溶液 和 5 %~ 6 %次亚氯酸钠的 32 倍稀释液均 有杀灭作用,紫外线能将其灭活。
② 流行病学:
A.传染源:病犬或带毒犬 B.传播途径:各种途径 C. 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犬,尤其是刚 断乳至90日龄犬。

第七章-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第七章-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六分。
9. 犬瘟热
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引起 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传染病。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六分。
① 病原学:
① 犬瘟热病毒,直接的日光照射能于14 小时后将其杀死,56℃10~30分钟能灭活, 但对干燥和寒冷有很强的抵抗力,3%氢 氧化钠、0.75%福尔马林均能杀灭病毒, 0.5%~0.75%酚溶液也可作为消毒剂。可 在鸡胚上培养生长。
② 流行病学
A.传染源:兔
B.传播途径:病兔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呼 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多种途径。 C.易感动物:兔,尤其是长毛兔。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六分。
③ 症状:
③ 发病初期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萎糜,食欲 下降,发展到呼吸困难,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④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表现和病
④ 诊断: 粪便中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可稀释离心后用 猪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六分。
⑤ 预防与控制: ⑥ 预防措施是接种质量可靠的疫苗,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保持犬 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饲料中添加足 够的维生素A、D、E。发现病犬立即 隔离饲养和护理,及时治疗病犬,早期 使用抗犬腺病毒高免血清。
④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如皮损、脱脚、断尾等特 征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的,确诊可采取实验室诊断,方法有: 动物接种感染、包涵体检查、病毒分离、血清抗体检测、 牛痘病毒小鼠尾部划痕。需要与之相鉴别的有:小鼠间的 咬伤。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六分。
⑥ 预防与控制
目前无治疗办法。对污染的鼠群必须严格封锁, 及早处理淘汰,全部设备进行彻底消毒,可用 福尔马林熏蒸或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有效氯 1,000mg/L),死亡动物及其废弃物污染的垫 料等应予隔离焚烧。新引进的小鼠要隔离观察 2~3周,健康者方能继续饲养繁殖,在做好日 常综合性预防措施(清洁、卫生、消毒、检疫) 的前提下,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方法,进行疫 苗预防注射效果较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组近交系小鼠将双亲品系的基因自由组合和重组 产生一系列的子系,是遗传分析的重要依据,主要 用作基因定位及其连锁关系的研究。
同源近交系小鼠常用来研究多态性基因位点的多效 性,基因的效应和功能。
具有遗传性疾病的突变系小鼠为研究人类遗传性疾 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提供了自然的动 物模型。如家族性的肥胖、遗传性的贫血、全身性 红斑狼疮、侏儒症、尿崩症等都有相应的突变系小 鼠供使用。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中国培育的近交系小鼠有:TA1(津白一号) 、 TA2 (津白二号) 、 615系
引进的近交系小鼠有20多种,常用的有4种。
C3H小鼠:1975年从美国引进,毛色为野生色
C57BL/6小鼠:1975年从日本引进,毛色为黑色
BALB/c:Bagg1913年获得小鼠白化株,经近亲繁殖 20代以上育成,毛色为白色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3、远交种(封闭群)小鼠
KM种小鼠:我国生产量、使用量最大的远交种小鼠, 白色。抗病力和适应力强,繁殖力和成活率高。
ICR:1973年由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引入我国,白 色,其显著特点是繁殖力强。
CFW :1973年由日本国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引入 我国,白色,起源于Webster小鼠,经20代近亲交 配后,采用随机交配而成。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解剖学特性
门齿终身生长,需经常磨损来维持齿端的长度。 无汗腺,尾有四条明显的血管。 胃容量小,约1-1.5ml。 淋巴系统发达,外界刺激可使淋巴系统增生。 雌性为双子宫,成Y型。 有褐色脂肪组织,参与代谢和增加热能。 雄鼠生殖器官中有凝固腺,分泌物在交配后凝固与雌
性阴道和子宫颈内形成阴栓 雄鼠脾脏比雌鼠明显大,可达到50%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正பைடு நூலகம்生理生化指标
正常直肠温度36.5℃ ,成年小鼠呼吸频率 140-210次/分,心跳平均163次/分。
染色体20对。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二、小鼠常用品种、品系
1、近交系小鼠 据不完全统计,近交系小鼠品系、亚系及其衍生
物总共加起来有1000多个,但在国际上广泛应用 的品系数目还是有限的.据Festing对已发表的 1600篇研究论文进行统计,C57BL/6是最为广泛 应用的小鼠品系,其次是C3H品系,1600篇论文 涉及到40多个常用品系,但最为常用的6-8个品系 使用率达到70%。对于绝大多数使用者只需要了 解常用近交系小鼠品系的生物学特性。
幼鼠 成年鼠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繁殖特性
发育迅速,性成熟早 小鼠出生后20日龄左右即可离乳,此时体重达14g
(10-16g)左右,稍加饲育即可用于实验及科研 (18-22g)。成年18-40g,6-7周龄性成熟。 雌性35-50d、雄性45-60d便可交配繁殖。配种最 好在65-90日龄。 性周期短,繁殖力强 发情周期4-5d,妊娠期19-21d,哺乳期20-22d。每 胎产仔8-15只,最多可达25只,年产6-9胎。生 育期为1年,寿命2-3年,雌性小鼠有5对乳头, 12-13天睁眼
LACA :1973年由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引入我国,白 色。其实是小鼠改名而成。
NIH :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培育而成,白色。繁 殖力强,幼仔成活率高,雄性好斗。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三、小鼠在医学、生物学的应用
小鼠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医学、生物学研究 的各个领域,对其内容要熟悉。
药物评价和毒性试验 肿瘤学研究 传染性疾病研究 遗传学和遗传疾病的研究 老年病学研究 计划生育研究 免疫学研究等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肿瘤学、白血病研究
小鼠广泛应用于癌、肉瘤白血病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 研究。为研究各种类型肿瘤的发生和生物学特性及 其防治,提供了很好的动物模型。
自发性肿瘤:AKR小鼠白血病发生率可达90%,C3H 小鼠自发乳腺癌发病率高达90%。
诱发性肿瘤:对各种致癌物敏感可诱发各种供研究用 的肿瘤模型。如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小鼠肺癌,甲 基胆蒽诱发小鼠胃癌和宫颈癌等。
移植性肿瘤:裸小鼠、SCID小鼠可接受人类各种肿瘤 细胞的移植,成为活的癌细胞“试管”。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病研究
小鼠对多种病原体具有易感性,适合于研究 吸血虫感染、流行性感冒、脑炎、狂犬病等。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遗传病和遗传学研究
小鼠的毛色变化多样,常作为小鼠遗传学分析中遗 传标记和品系鉴定的依据之一。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一般特性
体型小,性情温顺,易于饲养管理。 小鼠是哺乳动物中体型较小的动物,出生时体重
1.5g,体长20mm左右。成年体重30-40g,体 长110mm。 喜黑暗,昼伏夜动。 喜欢群居,雄性好斗。 胆小怕惊,对环境反应敏感,适应性差,汗腺不发 达,怕热,高温容易中暑。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DBA:分为DBA/1和DBA/2两个品系,1977年由美国 实验动物中心引进,毛色均为浅灰色。
2.突变系
1.dy(肌萎缩症小鼠) 2周龄后后肢拖地,肌萎缩,♀不育。 2.ob(肥胖小鼠) 6周龄出现肥胖症(体重可达60g),无糖尿病,无生 育力。 3.Ca(白内障小鼠) 10—14 日3龄晶状体混浊(显性遗传)。 4.db(糖尿病小鼠) 3~4周龄血糖高达682mg/100mL, 无生育力。 5.裸小鼠 全身无毛,发育迟缓,抵抗力低下,母性差,胸腺基本缺 如,T细胞缺失。具有较高的NK细胞活力。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药物评价和毒性试验
1、药物筛选试验 2、毒性试验: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和慢性试
验。测定药物(或化学制)的LD50或药物致癌性 试验等常选用小鼠; 3、生物制品、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评价:药物的 效价比较实验 如广泛用于血清、疫苗等生物制品 的鉴定,照射剂量与生物效应实验,各种药物效价 测定等实验。 4、药品研究方面
第七章 常用实验动物 (小鼠、大鼠、豚鼠、地鼠)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第一节 小鼠
第七章常用实验动物新
一、小鼠的生物学特性
小鼠(mouse)哺乳纲、啮齿目、鼠科、鼠属、小家属 种 。目前已培育成500多个独立的近交系和远交群。是 当今世界上研究最详尽、用量最大、用途最广、品种最 多的一种实验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