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句丽时期遗址布局分布与地形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高句丽王城

高句丽王城

高句丽王城高句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年。

作为一个强大而繁荣的王国,高句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句丽王城是高句丽王国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是该王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高句丽王城位于今天的中国辽宁省境内,地处于辽河与鸭绿江的交汇处。

这个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地理位置使得高句丽王城成为了一个天然的防御要塞,这一点对于一个经常受到外敌骚扰的王国来说至关重要。

高句丽王城的规模巨大,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其周围的城垣总长约为28公里,内部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

这个庞大的规模显示了高句丽这个王国的巨大实力和保护自身的决心。

其城墙高达10米以上,而城垣牢固坚实,采用了石块和土壤堆积的结构,使得整个城墙具备了不可轻易攻破的防御能力。

除了城墙外,高句丽王城还拥有许多重要的建筑群。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王宫,王宫位于城市的中央,是高句丽的政治中心。

据历史记载,高句丽的王宫宏伟壮观,建筑风格独特。

王宫内部有多个厅堂、宫殿和花园,供皇帝和皇后居住和举行重要的仪式。

除了王宫,高句丽王城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建筑,如军事设施和宗教建筑。

军事设施主要是为了保卫王国,包括兵营、箭楼和城门。

这些设施在战争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高句丽王国能够有效地抵御敌人的进攻。

宗教建筑则是为了供奉和崇拜神灵,包括寺庙和神坛。

高句丽王城的建筑风格深受中国和其他邻国的影响,但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高句丽人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石头和土壤,使得建筑更加耐久和坚固。

高句丽王城的建筑艺术和工艺水平达到了当时的顶峰,成为古代东北地区的典范。

高句丽王城不仅是高句丽王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该王国的象征和骄傲。

作为一个繁荣和强大的王国,高句丽王城见证了高句丽的兴衰和辉煌。

它的存在使得高句丽成为了一个在当时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王国。

然而,高句丽王城在后来的岁月中逐渐衰落。

随着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外族的入侵,高句丽王国最终在公元668年被唐朝征服。

高句丽早期都城及其特征

高句丽早期都城及其特征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高句丽早期都城及其特征延边大学 成婷婷摘要:高句丽作为主要活跃在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国家,在700多年前就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社会留下了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

高句丽政权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并且每个时期的都城都有所不同。

本文主要阐述高句丽早期都城及其特征。

关键词:高句丽;五女山城;下古子古城“高句丽封建国家最初的都城在卒本,广开土王陵碑文称高句丽早期的都城叫忽本《三国史记》中高句丽本纪则称卒本;中国的《魏书》高句丽传又写作纥升骨城。

忽本与卒本为同一地方是易于理解的,而纥升骨城与忽本在音韵上也是互通的。

”[1] 高句丽早期都城由五女山山城和下古子都城共同构成,现在两座都城遗址位于辽宁省桓仁县。

高句丽早期都城具有山城与平原城相结合的特征。

位于五女山山城东南部的下古子都城,是高句丽早期的平原城,沿用汉代土城,规划格局简单,没有形成真正的政治、文化中心。

高句丽早期山城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考虑自然环境因素;二是充分利用山险,就地取材,以自然山石筑城。

根据广开土王陵碑文记载可以得知,朱蒙是在忽本西面的山上筑造都城建国的,而这座山城就叫做五女山城。

我们现在普遍认同早期高句丽都城,是指高句丽民族聚集定都到到五女山山城及下古子古城建立的阶段。

高句丽早期朱蒙发现位于山林地带的一块小盆地桓仁盆地土地比较肥沃,山河险固,桓仁盆地北面的五女山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故而将都城圈定在五女山,建立五女山城。

五女山山城古称“纥升骨城”,《魏书·高句丽传》云:“高句丽者,出自夫余,自言先祖朱蒙。

....朱蒙遂至普述水....与朱蒙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丽,因以为号焉。

”[2]五女山城占据五女山的整个山峰,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300米,东西南三面由扁石砌成城墙,北面借助天然的悬崖绝壁作为城墙,山顶上建有蓄水池,俗称“天池”,池壁经过人工的雕砌,至今池内仍然有清水。

高句丽都城的形制演变与建筑构制研究

高句丽都城的形制演变与建筑构制研究

高句丽都城的形制演变与建筑构制研究1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省沈阳市1101702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辽宁省省沈阳市110170摘要:高句丽都城是其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的结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自然因素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王城规划布局。

高句丽都城无论是在规划布局,建筑材料还是建筑特色都与其自然条件、文化背景关系密切,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特征。

本文通过概述高句丽都城的民族起源,社会发展背景和建筑构置特点,解析高句丽都城的形制与演变过程,为研究高句丽民族历史遗址保护提供依据。

关键词:历史建筑;高句丽文化;高句丽建筑;地域性文化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志码:A高句丽都城是在原始聚落基础上依附于自然环境并充分学习以中原文化为主要代表的筑城技术的前提下发展而来的。

都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功能倾向,由最初抵御敌袭的防御性城池到发展与防御相结合的城市格局,无不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

高句丽都城是民族文化交流与创新的产物。

一、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历史上的高句丽曾是中国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关于高句丽的的起源的说法有很多种,我国史学界则更多认定“高丽源出夫余”[1],属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

也有史学家认为高句丽很有可能是商人的后裔,即便不是商人的后裔,也跟商人有近亲关系。

汉代时期汉武帝设立四郡时设立高句丽县,高句丽人学习汉人的先进技术,通过几十年的稳定发展,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由于高句丽在对外战争有功并且社会发展稳定,玄菟郡同意了高句丽建国,并臣服于汉。

二、高句丽都城的发展与变迁史高句丽民族早期的居所布局为奴隶社会时期的形制,高句丽民族逐渐发展起来原始部落变成以防御为主的山城。

早期的聚落格局以围壕成村为主要形式。

高句丽民族通过不断学习中原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充分吸收了汉族的筑城方法,筑城技术逐渐成熟,城市开始出现,出现了平原城与山城相结合的独特形式,以五女山城和纥升骨城为代表。

高句丽遗址的考古研究

高句丽遗址的考古研究

高句丽遗址的考古研究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民族,也是朝鲜半岛最强大的古代国家之一。

高句丽时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高句丽王国经历了数次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变革。

现在,高句丽遗址已成为了考古学家们最感兴趣的一个研究领域,目前已经有大量的考古研究成果被发表。

一、高句丽遗址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句丽王国的核心地区位于今天的中国辽宁省和朝鲜北部,而高句丽王国领土则远远超过了这个核心地区。

因此,高句丽遗址的范围也涵盖了广泛的地理区域。

这些遗址包括城址、墓葬、石窟寺庙、石塔、城垣、水利工程、居民区等等。

其中一些遗址仍然被保留完好,而其他遗址则已经完全消失了。

二、高句丽王国的历史概览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中、后。

前高句丽时期发生在公元前37年至前313年,是高句丽王国建立之前的时期。

中高句丽时期发生在公元313年至公元494年,这个时期是高句丽王国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高句丽文化最为灿烂的时期。

后高句丽时期则发生在公元494年至公元668年,这个时期是高句丽王国逐渐衰落的时期。

三、高句丽遗址的考古发现1.莫山城址莫山城址位于中国辽宁省营口市西南部,是高句丽王国时期的一个古城遗址。

这个遗址的发掘证实了高句丽城池规模庞大,并在军事、经济甚至文化领域上具有很高的实力和影响力。

2.大长岭城址大长岭城址位于中国吉林省公主岭市境内,也是一个高句丽时期的城址遗址。

这个遗址的发掘证实了高句丽文化高度发达和城市规模超越了当时的大部分城市。

遗址中的墓葬也证明了高句丽贵族文化极为精致和奢华。

3.志贺庙遗址志贺庙遗址位于韩国庆州市的一个山谷中,是一个高句丽时期的石窟寺庙遗址。

这个遗址中保存了高句丽时期的大量雕塑和壁画,对于研究高句丽时期的宗教和艺术非常有价值。

四、高句丽遗址的研究意义高句丽遗址的考古研究可以提供大量的学术和文化资料,加深人们对于高句丽王国和东北亚古代历史的理解。

浅析高句丽与同时期东北亚佛教建筑布局比较研究

浅析高句丽与同时期东北亚佛教建筑布局比较研究

河南建材2018年第1期浅析高句丽与同时期东北亚佛教建筑布局比较研究王科奇王雪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30000)摘要:高句丽是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存在于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民族和地方政权。

佛教在中原东晋时期传入高句丽,并受到王室的重视,后传入百济、新罗。

高句丽佛教建筑的发展进程与同时期中原、百济、新罗等息息相关。

高句丽和百济的佛教建筑具有两种不同的布局模式并对新罗佛教建筑布局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

通过对高句丽和同时期东北亚佛教建筑布局的比较研究,可理清东北亚佛教建筑的渊源与传承脉络。

关键词:高句丽;佛教建筑;布局形式高句丽地处东北亚核心,它的发展进程与同时期中原、百济、新罗等息息相关。

佛教在中原东晋时期传入高句丽,并受到王室的重视。

在《旧唐书·高丽传》中记载:“(高句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

唯佛寺、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1]。

”可见佛教建筑地位的高贵。

对高句丽的清岩里寺、定陵寺、上五里寺、土城里寺,中原的永宁寺、嵩岳寺、荆州河东寺、灵感寺,百济的军守里寺、定林寺、金刚寺、陵山里寺、弥勒寺、东南里寺以及新罗的皇龙寺、芬皇寺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上述佛教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塔与金堂的组合关系、位置关系,对于理清东北亚佛教建筑的渊源与传承脉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句丽与同时期中原佛教建筑布局比较研究西汉末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向东北传播,很快就从内地传入到高句丽地区。

中原的佛教建筑对高句丽佛教建筑的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1塔与金堂的组合关系比较高句丽寺院与当时中原一致,采用堂塔并立的寺院型制,以八角形塔为中心,东、北、西三边将金堂排成倒“凹”字型,即“一塔三金堂”布局模式。

典型实例包括定陵寺址、清岩里寺址、土城里寺址、上五里寺址(图1-A、图1-B),因此可以推出“一塔三金堂”为高句丽佛教建筑的布局模式;从文献中得知荆州河东寺(图1-C)的时间早于高句丽的寺院,中原的佛教建筑对高句丽的佛教建筑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高句丽的“一塔三金堂”寺院布局可能沿袭于中原的荆州河东寺[2];由于同时期中原所挖掘出的寺院遗址只有永宁寺(图1-D),以塔为中心,前塔后殿的寺院布局,为“一塔一金堂”布局模式,基本上和百济的寺院布局一致;与永宁寺同时期的嵩岳寺(图1-E),是北魏宣武帝离宫改建二层,也是以塔为中心,左右后围绕塔布置金堂的“一塔三金堂”的布局模式。

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地缘背景与军事作用探析

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地缘背景与军事作用探析

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地缘背景与军事作用探析高句丽立国七百余年,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历史。

然而伴随政权的覆灭,其所创造的昔日文明也逐渐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今天的人们在努力从寥若晨星的文献中复原其原貌的同时,也愈加意识到对其遗址遗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作为长期雄踞于东北一隅的高句丽政权,为我们今天的研究留下的最丰富、最重要的遗址就是那些依然耸立于群山之巅的山城。

这些山城虽然大多因风雨、岁月的剥蚀而失去了往昔的巍峨雄伟,却依旧向我们展现着一千三百多年前高句丽人的技术、工艺、审美、生活习惯以及战略部署等内容。

从高句丽政权的疆域范围来看,辽东半岛地区是其重要的经略地区之一。

根据考古调查,目前辽东半岛尚存的高句丽山城遗址有57处,那么高句丽人为何在狭长的辽东半岛修建了如此众多的高句丽山城呢?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高句丽人对辽东半岛地区的重视与辽东半岛的地缘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由山城构筑的辽东半岛防御体系在高句丽防御隋、唐中原王朝的征伐中,对护卫高句丽的腹地和京畿要地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一、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修筑的地缘背景(一)辽东半岛的地理环境为高句丽山城的修筑提供了先决条件所谓的辽东半岛地区,就是中国东北大陆最南端伸入黄海与渤海之间的岬角地域。

一般来说,划分辽东半岛北端的切线,是以辽河河口与鸭绿江江口平行的直线为标准。

其行政区划包括辽宁省大连市、营口市、丹东市和鞍山市所辖的海城市和岫岩满族自治县。

半岛的北部宽约150千米,由北向南渐窄,最南端为大连市旅顺口区的老铁山。

如果从空中俯瞰辽东半岛的地形,犹如从东北腹地的长白山脉向南延伸的犁铧,将黄渤二海铧开。

辽东半岛地域狭长,面积不到3万平方千米。

长白山系——千山山脉及其余脉纵贯半岛的南北,构成了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山脊。

整个半岛呈现出北高南低,南窄北宽的地势,其地貌基本可以概括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海岸五大特征。

王飞峰:高句丽大型建筑址试论———从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谈起

王飞峰:高句丽大型建筑址试论———从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谈起

王飞峰:高句丽大型建筑址试论———从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谈起内容提要:高句丽大型建筑址主要见于桓仁、集安和平壤地区,大型建筑依其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宫殿建筑、官署建筑、祭祀建筑和佛寺建筑四类。

根据其设计理念、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等可以将高句丽大型建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的发掘及大型建筑址的确认为我们提供了高句丽大型建筑可能存在的一种规制,即大型建筑位于经过修整的四个(或几个)台地之上,这也正是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及青石岭山城大型建筑址发现的重要意义。

青石岭山城位于辽宁省盖州市青石岭镇,2015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盖州市文物局联合对青石岭山城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发掘,发现了大量高句丽时期的遗迹和遗物。

2015年我们在金殿山遗址东南侧发现了大型建筑址,通过钻探确认大型建筑址分布于相邻的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四个台地上,建筑址由北向南分别为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建筑址(图一)。

目前通过钻探确认的大型建筑址区域长约150、宽约90米,2015年、2016年我们对二号建筑址进行了全面揭露,发现二号建筑址东西两端均被破坏,中间部分保存较好,目前建筑址残长110、宽9米,残存41列础石(图二)。

二号建筑址的发掘结果与钻探结果基本一致,因此青石岭山城一号、三号、四号建筑址的发掘同样值得期待,如此大型的高句丽建筑址出现在辽东腹地的青石岭山城,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笔者将通过对国内外发现的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的梳理,来探讨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的类型、特征、发展演变、原因、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及大型建筑址发现的重要意义等。

一、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的发现高句丽历史上曾经“两迁三都”,与之相应的是高句丽每个时期均有“平原型都城”和对应的“山城型都城”。

卒本时期(公元前37—公元3年)的都城为下古城子古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下古城子古城)和五女山城(今桓仁县五女山城),国内城时期(3—427年)的都城为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市区)和丸都山城(今集安市丸都山城),平壤城时期(427—668年)的都城为平壤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市区)和大城山城(今平壤市大城山城)。

东北世遗高句丽墓葬建筑构制的现代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北世遗高句丽墓葬建筑构制的现代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北世遗高句丽墓葬建筑构制的现代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作为国家历史悠久的地区,东北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许多极具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遗迹。

高句丽墓葬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外许多学者就曾关注高句丽墓葬,但由于当时的科研水平和技术条件有限,对高句丽墓葬的研究成果比较有限,并且存在一些偏差。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条件的提升,人们对高句丽墓葬的研究方向和深度也发生了变化。

基于可靠的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初步认为,高句丽墓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但是,对于高句丽墓葬建筑构制的现代研究还存在一些空白,对高句丽墓葬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深度挖掘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因此,本文旨在开展对东北世遗高句丽墓葬建筑构制的现代研究,从科学、准确的角度出发,探索其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为保护和传承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高句丽墓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其时代特征(2)高句丽墓葬建筑的构制特点及其演变历程(3)高句丽墓葬建筑的艺术价值及对现代建筑的启示2.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方法: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对高句丽墓葬进行基础性理论研究,并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及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

(2)实地调研方法:前往高句丽墓葬遗址地进行实地考察与调查。

(3)数字化技术方法: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高句丽墓葬建筑进行三维建模和仿真分析,从而更好地还原和研究高句丽墓葬建筑。

三、研究目标和意义1.研究目标(1)深入挖掘高句丽墓葬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

(2)掌握高句丽墓葬建筑的构制规律和特点。

(3)探究高句丽墓葬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和启示。

2.研究意义(1)为保护和传承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2)深化人们对于东北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3)为东北地区的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发展思路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6, 4(4), 428-435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journal/ojns /10.12677/ojns.2016.44052文章引用: 孙诗航, 肖龙, 金石柱. 辽宁省高句丽时期遗址布局分布与地形关系研究[J]. 自然科学, 2016, 4(4): 428-435.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ribution and Terrain of Koguryo Period Site in Liaoning ProvinceShihang Sun, Long Xiao, Shizhu Ji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Faculty of Science,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Received: Oct. 28th , 2016; accepted: Nov. 15th , 2016; published: Nov. 18th,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article refers Koguryo site to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Liaoning province to the research field. It collects 115 Koguryo sites by arranging history literature, viewing a set of heritage maps and di-vides 115 Koguryo sites into several catagories which are plain city, settlement site, tombs site, mountain city and other five types. It also analyzes different types of Koguryo sites in the aspects of elevation, slope, slope to in a simple way and finally overlaid analyzes all data in the method of space analysis. Here are the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site analysis: 1) in terms of elevation: eleva-tion ranging from 100 to 300 m is the best place to live in Koguryo, which distributes 68 settle-ments and accounts for 59.13% of the total settlement; 2) in terms of slope: there are 95 of the 115 sites as the main residential area in Koguryo within the gradient of 9˚, accounting for 82.61% of the total site; 3) in direction: the ruins on the East, Southwest, Southeast, and West point distribu-tion are more concentrated, there are 73 sites, accounting for 63.48% of the total sites.KeywordsKoguryo Relics, Spatial Distribution, Liaoning Province, Elevation, Slope, Slope Direction辽宁省高句丽时期遗址布局分布 与地形关系研究孙诗航,肖 龙,金石柱**通讯作者。

孙诗航等延边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吉林延吉收稿日期:2016年10月2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5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8日摘要本文以高句丽遗址为研究对象,辽宁省为研究领域,通过历史文献整理,查看文物地图集等方法收集到115个高句丽遗址,将其分为平原城址,聚落址,墓葬址,山城址和其他类型五类,应用空间分析对高句丽不同类型的遗址从高程、坡度、坡向等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最后采用了空间分析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在遗址空间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1) 在高程方面:100~300 m为高句丽最佳居住高程,分布68个居民点,占全部居民点的59.13%。

2) 在坡度方面:作为高句丽主要居民点的115个遗址中有95个位于9˚的坡度范围内,占遗址总数的82.61%。

3) 在坡向方面:东、东南、西、西南方向上遗址点分布较为集中,有73个,占全部遗址的63.48%。

关键词高句丽遗址,空间分布,辽宁省,高程,坡度,坡向1. 引言自我国西汉时期至唐代,高句丽——这个由濊貊和扶馀人为主体,后又吸收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和三韩人组成的地方性少数民族政权,一直管辖我国现辽宁省,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及朝鲜半岛东北部,在我国历史发展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1]。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和对高句丽的日益重视,学术界对高句丽的研究态势逐渐加深,但主要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忽略了高句丽遗址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密切联系,因此,运用地理学的分析方法,将高句丽的各个遗址类型研究与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十分必要,深入分析和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将对发现和保护高句丽遗址以及研究高句丽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

随着多个高句丽遗址的发现及开发,可以发现遗址的分布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同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2]。

因此,历史地理在这方面的研究应运而生,历史地理与现代分析技术相结合,通过对现有高句丽遗址信息的处理可以揭示出遗址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预测遗址位置,更深层次的解释高句丽文化,更好的保护遗址,为现代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环境考古学已经逐渐认识到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已有学者尝试将遗址分布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运用现代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遗址进行分析。

但遗址同地理环境空间分析起步较晚,其中较为成功,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成果却是近几年才出现。

因此,运用现代空间分析方法对高句丽遗址类型进行历史地理学角度的空间分析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研究各类型高句丽遗址地理特征问题,通过整理搜集到的数据,利用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信息处理与分析,以发掘高句丽遗址空间分布规律,阐明高句丽遗址空间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高句丽历史研究提供信息。

通过该论文,一定程度上拓宽高句丽史研究的学术领域,为高句丽历史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弥补地理学视角下的高句丽历史研究的空白;为高句丽遗址保护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和丰富东北地区的文化历史旅游资源。

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全面收集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高句丽遗址文献资料中的遗址位置信息,进行高句丽遗址的空间分孙诗航等布研究和地理环境对高句丽遗址空间布局影响研究;建立高句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查询《中国文物地图集——辽宁分册》等文献[3],统计高句丽时期现存遗址名称、数量、分布范围等相关信息,并应用Google Earth,添加遗址的名称、位置等基本信息,生成kmz文件,以进行空间信息分析。

共选取115个高句丽遗址,并将其分为5类,分别为平原城址、聚落址、墓葬址、山城址、其他类型[4]。

运用的研究方法为地形分析,包括高程分析、坡度分析和坡形分析,是运用DEM生成高程、坡度、坡向模型之后结合高句丽历史进行的综合性分析。

ARCGIS是实现空间分析的基本工具之一,具有功能全面,计算准确的的特点,运用ArcGIS10.1可以直接实现Google Earth识别的kmz文件转化为ArcGIS 识别的shp文件,其空间分析模块满足空间分析的研究,同时运用文献法和野外调查法等[5]。

主要用于数据采集阶段,通过参阅高句丽时期的考古资料、文物地图集等收集高句丽遗址信息,不能确定具体位置的通过实地考察,通过定位等方法得到,然后将高句丽时期遗址在上定位,确定其经纬坐标,添加遗址名称、位置等属性信息,得到遗址点的基础信息的图层。

3. 遗址分布与地形相关性分析3.1. 高句丽遗址分布现状依据《中国文物地图集》(辽宁卷)及有关资料将遗址类型分为平原城址,聚落址,墓葬址,山城址和其他类型等五个类型,表1、图1为高句丽遗址在各城市分布状况,由表可知,遗址在本溪、鞍山、丹东、铁岭等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多集中在辽河以东地区。

山城址在各类型中分布最多,由于在当时战争频繁,其政权始终与中原及周边地区,尤其是扶余国处于战争状态[6]。

平原城址多数建在地势较为平坦地区,海拔较低,墓葬址为规模大小不同的墓葬址群,除此之外还有不在上述类型的遗址,包括寺庙址、石刻等。

3.2. 高程分析高程是人类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地形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的评价因子。

人类对于居住地高程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居住地选择过高则生活和交通都不方便,而居住地选择的过低则有被洪水淹没的危险[7]。

因此对辽宁省高句丽遗址分布高程研究十分有意义。

由图2可知,高句丽遗址在辽宁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

由表2可知:山城址主要分布于100~300 m之间的山地丘陵地区,墓葬址主要分布在200~300 m之间。

聚落址及平原城址较少,经推测由于高句丽时期多战争导致居住地不断迁移和战争频发摧毁所致[8]。

3.3. 坡度分析地面坡度影响着地表物质流动和能量交换的规模、强度,同时也是制约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活动范围,进而影响遗址的分布,地面坡度大小往往对古遗址点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

而由表3、图3可知,高句丽时期各类型选址除了山城址以外,大部分趋向于0˚~3˚坡度地区,所占比重均超过30%。

这主要是因为较低的坡度便于农业生产和人民居住决定的。

12˚以上地区依旧分布着接近各类遗址总数6%的遗址,是因为辽宁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多山地丘陵,地广人稀,森林覆盖率较高,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便于狩猎业与养殖业,因此,较高坡度地区也分布着一些遗址是不足为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