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世纪高句丽境内的人员流动研究
试析长寿王迁都前后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关系

试析长寿王迁都前后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关系本文在参考总结国内外学者论文专著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关系。
以427年高句丽长寿王迁都平壤为转折点,将三国关系分为长寿王迁都前期和迁都后期,并以高句丽这个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最强盛的国家为切入点,分别论述高句丽与新罗关系;高句丽与百济关系;新罗与百济的关系。
标签: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关系一、前言朝鲜半岛上的三国时代三足鼎立,三国为了各自的生存利益和发展不断地进行着斗争,朝鲜半岛局势也一直处于时战时和的变化之中。
在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之间关系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三国关系的发展深受一些大事影响,例如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高句丽改变对外政策、罗济建立同盟关系等。
对于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纷争问题,中国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朴真奭等人编著的《朝鲜简史》、姜孟山主编的《朝鲜通史》(第一卷),在其通史中都有涉及三国关系的内容。
熊义民所写的《四至七世纪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他将三国纷争放到整个东北亚视域下进行考察;金锦子所写的《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以朝鲜半岛三国的角逐为主线,对朝鲜半岛局势和东北亚政局进行了细致分析,她的《试论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新罗与百济的同盟关系》系统详细地论述了罗济关系的发展始末;王臻的《高句丽同新罗、百济的战和关系》,专门以高句丽为中心论述了朝鲜半岛三国关系的演变过程。
另有曾宪姝、李爽、孙炜冉、孙玉良、孙文范等多位学者的文章,都在论述高句丽对外扩张的同时涉及到三国关系。
韩国学界对三国关系问题有非常系统的研究并且成果丰硕。
郑云龙的《五至六世纪新罗对外关系史研究——以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加耶的关系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五到六世纪朝鲜半岛三国关系的演变及原因;孔锡龟所著的《高句丽领域扩张史研究》和李仁哲所著的《高句丽对外征服史研究》在论述高句丽对外发展历史时,涉及到高句丽与百济、新罗的关系。
卢重国所写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之间力量关系变化考察》,以及金秉柱、梁起锡、郑载润等学者的相关论文,也对罗济同盟时期的三国关系进行了多侧面的研究。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旧唐书.房玄龄传--------------------------------------------------------公元9世纪初立国的高丽王朝,之前并没有自己书写的历史. 要了解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以前的历史,只能从中国的古书上查找. 韩国人对此一直心有不甘,认为中国人写的历史都是从大中国主义出发贬底了韩国.经济起飞后,韩国到达了高丽王朝立国以来的顶峰,民族主义高涨. 韩国的一些所胃少壮派历史学者决心要重写韩国的历史并马上全社会的反响.他们对现有的中国古书采取机会主义加实用主义的态度,认可的部分就引用,反之就一脚踢开.最为典型的要算韩国92年出版的教科书了.这部共分5章:一开头宣示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人并在公元前7000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据说日本人曾经抗义此书.其实,每个国家撰写本国的历史,只要不牵涉到外国,外国人就不应干涉内政.韩国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描绘成从火星上下来的移民,世人除了多一种笑话外,决对不会反对.问题是韩国人这种毫无历史根据的自称是整个东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的做法,必然和手持大量历史资料文明古国中国在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发升冲突.以下举出几个已经发生的冲突和潜在的矛盾.1.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03年韩国要向联合国申报端五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吧.消息传开后,中国社会反响很大:明明古书上记载,中国纪念端五节比韩国早2000多年,怎会变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网友要立端午节为公共假日.一些中国学者提议, 端午节需然起源中国,但传入韩国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是一件好事,建议为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但反观当时的韩国的媒体,一致遣责”中国的文化鼻祖思想”,说韩国的端午节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所以韩国才会向联合国申遗.这是韩国人自以为是总是有理的狡辩!广东纪念端午节的方式就和四川不一样,是否分别申遗为广东端午午节和四川端五午节?还有北京的粽子的用料做法和台湾的也不一样,是不是也要各自申遗? 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韩国应该伸请”荡千秋”的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2.高句丽历史.2004年中韩两国因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归属而发生了冲突。
高句丽建国传说史料辨析

《 隋书 》 是正史中排序最后记高句丽建国传说 的 , 完成却稍早于 《 北史 》:
6. 高 丽 之 先 , 出 自 夫 余 。 夫 余 王 尝 得 河
伯女 , 因闭于室内 , 为日光随而照之 , 感而遂 孕 , 生一大卵 , 有一男子破壳而出 , 名曰朱蒙 。 夫余之臣以朱蒙非人所生 , 咸请杀之 , 王不 听 。 及壮 , 因从猎 , 所获居多 , 又请杀之 。 其母 以告朱蒙 , 朱蒙弃夫余东南走 。 遇一大水 , 深
· 2010 5 这里也提到了两个地理坐标 ,“ 卒本川 ” 和 “ 沸 流水 ”。 记载高句丽建国传说中最晚的是朝鲜半岛僧 一然所著 《 三国遗事 · 卷第一 》 北扶余条 : 以为天子也 , 乃令其母收畜之 , 名曰东明 , 常 令牧马 。 东明善射 , 王恐夺其国也 , 欲杀之 。 东 明走 , 南至施掩水 , 以弓击水 , 鱼鳖浮为桥 , 东 明得度 , 鱼鳖乃解散 , 追兵不得渡 。 东明因都 王夫余之地 ⑩。 鱼豢的记载把东明 ( 朱蒙 ) 的母亲是北夷橐离 国王侍婢改成了高离国王的侍婢 , 掩淲水变成了 施掩水 。 南 朝 范 晔 于 公 元 424— 445 年 成 书 的 《 后 汉 · 东夷传 》 载 : 书
⑤
( 一名盖斯水 , 在今鸭绿江东北 ), 欲渡无梁 。
恐为追兵所迫 , 告水曰 :“ 我是天帝子 , 河伯外 孙 。 今日逃走 , 追者垂及如何 ?” 于是鱼鳖浮出 成桥 , 朱蒙得渡 , 鱼鳖乃解 , 追骑不得渡 。 朱蒙 行至毛屯谷 ( 《 魏书 》 云至普述水 ) , 遇三人 。 其 一人着麻衣 , 一人着衲衣 , 一人着水藻衣 …… 与之俱至卒本川 ( 《 魏书 》 云至纥升骨城 ) 。 观 其土壤肥美 , 山河险固 , 遂欲都焉 。 而未遑作 宫室 , 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 。 国号高句丽 , 因以高为氏 ( 一云 : 朱蒙至卒本扶余 , 王无子 , 见朱蒙 , 知非常人 , 以其女妻之 。 王薨 , 朱蒙嗣 位 ) 。 时朱蒙年二十二岁 , 是汉孝元帝建昭二 年 ( 公 元 前 37 年 ) , 新 罗 始 祖 赫 居 世 二 十 一 年甲申岁也 ⑦。 ·7·娠 , 王 欲 杀 之 ,
高句丽墓室壁画中主要纹样寓意分析

高句丽墓室壁画中主要纹样寓意分析作者:郭秀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5期摘要:公元5—6世纪,高句丽墓室壁画出现了以图案花纹装饰墓壁的形式,墓室主人把美好的祝愿寄托在各种纹样上,所以在壁面出现千变万化的纹样描绘,如忍冬纹、莲花图案、云纹等。
关键词:高句丽墓室壁画纹样寓意公元5—6世纪,高句丽民族正值鼎盛之际,高句丽墓室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壁画,不仅丰富了墓室中画面效果,而且这些图案纹样应该是高句丽贵族习俗的反映。
其中忍冬纹、莲花纹、云纹等运用较多。
一、忍冬纹的长生寓意在高句丽墓室壁画中出现大量的忍冬纹图案,忍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银花。
因为生命力顽强,犹如松柏,凌冬不凋,所以忍冬被认为是坚韧不拔的象征。
《本草纲目》载:“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已故图案学家雷圭元曾多次说:“忍冬花(金银花)是希腊的特产,它乃作为装饰的主题,与掌状叶配合组成种种花饰。
”[1]这说明忍冬纹是很好的装饰图案素材。
“忍冬纹”自古希腊传入中国,不但古希腊人喜欢,中国人也因为“忍冬冬不枯,花叶结可入药”而欣赏忍冬。
魏晋时期为道教兴盛时期,许多名人道士向往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而服用忍冬。
这样给忍冬以神奇、长生、吉祥的寓意,对于修道者来说忍冬成为他们向往长生和梦想“轻身升天”的宝物。
所以这种纹饰也自然出现在富贵人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墓室壁画中较为多见。
这也正显示了墓室主人的心理与希冀。
忍冬纹不但具有一种美的形式,而且蕴藏着深刻的长生寓意。
高句丽墓室主人也是贵族出身,生前拥有权势和财富,希望自己永远拥有一切,故在墓室壁画中出现忍冬纹也就不难理解了。
壁画中的忍冬纹的枝叶已经被画匠归纳、提炼、变形,演变成“∽”形图案,这种“∽”图案也正是道教提倡的太极图的形式,它们呈现二方连续的规则图案向两边延伸,形成了图案化的一种文化符号,不仅美观,而且蕴含生死轮回的寓意。
可见当时的画匠已有高超的技法。
忍冬图案被归纳为太极图的形式是因为太极阐明了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入唐求法:铸造新罗僧侣佛教人生的辉煌-历史

摘要:7-9世纪末,新罗与唐佛教交流频繁。
7世纪初入唐求法的新罗僧侣,参与玄奘法师领衔的佛经翻译,对佛教宗派的发展、教义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8-9世纪来华的新罗僧侣,有些将唐朝作为中转站,前往印度求法取经,有些跟随关键词:入唐求法;新罗僧侣;译经;佛教文化交流7-9世纪末,朝鲜半岛与唐朝佛教交流频繁。
7世纪初入唐求法的新罗僧侣,参与玄奘法师领衔的佛经翻译事务,对佛教宗派的发展、教义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8-9世纪来华的新罗僧侣,有的将唐朝作为中转站,前往印度求法取经;有的跟随中国名僧大德研习经论,学成返回新罗,对形成新罗九山禅门奠定了基础;有的终老于唐。
到目前为止,中韩学界对这一时期佛教文化交流的诸多问题,已有一定的研究。
鉴于各个时期新罗僧侣入唐的动因、在唐活动区域,以及对佛教文化交流所做贡献互不相同,本稿力图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入唐新罗僧侣关联问题的疏证,发掘僧侣们为探索真理不畏艰险的高尚品质,探讨其对中韩佛教交流所做的贡献。
一、入唐求法僧侣关联问题考述1、人唐新罗僧侣的数目7-9世纪末近300年间,众多的新罗僧侣不畏艰难险阻,辗转来到唐朝,为唐与新罗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人唐新罗僧侣的人数,因研究者收集资料的限制,所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
朝鲜后期李能和编撰的《朝鲜佛教通史》一书,统计6世纪末到10世纪初380年间人华僧侣共64人,那么,人唐的新罗僧侣人数肯定更少。
严耕望《新罗留唐学生与僧徒》一文中指出,“新罗留唐僧徒之法号可考者已逾一百三十人”,他还引用《传灯录》卷36《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传》、《全唐文》卷69《九华山化城寺记》等史料,认为“半岛僧徒人唐求法者之众多,绝非列举所能罄尽也”。
黄心川认为:“据本文作者多方搜集统计共得117人,其中未见朝鲜史籍的约有二十余人。
”刘素琴指出“这三百年间,入华求法在新罗几乎成为一种时尚。
据不完全统计,仅唐之世,见于中、朝、日三国史籍的新罗来华僧人即有160余人之多。
韩国的发展历史

韩国的发展历史一、韩国简介大韩民国(韩语:),简称韩国,别称南韩或南朝鲜。
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5%),主体民族为朝鲜族,通用韩语,总人口约5041.85万(2022年)。
首都为首尔(旧称:汉城;谚文:)。
韩国三面环海,西濒临黄海,东南是朝鲜海峡,东边是日本海,北面隔着三八线非军事区与朝鲜相邻。
朝鲜半岛历史上长期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清末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正式脱离与中原王朝的藩属关系。
1910年朝鲜半岛正式并入日本国领土,二战后光复取得独立。
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南北分裂,北方国家称朝鲜,南方国家称韩国。
[1]战后韩国政府实行了出口主导型开发经济战略,创造了所谓的汉江奇迹。
二、韩国历史发展阶段1、石器时代1973年,据朝鲜考古研究发现,平安南道德川郡胜利山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德川人遗址(10万-4万年前)和胜利山人遗址(4万-3万年前)。
1977年在平壤力浦区大贤洞发现了力浦人遗址。
1980年在平壤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龙谷人化石和一些石器,同年又在平壤万达里发现了万达人化石。
2、箕子朝鲜箕子朝鲜(约前1122~前194)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叔父箕子(商朝人华夏族)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建立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被认为是韩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武王伐纣成功后,曾经去寻找箕子,后来在武王劝说下,箕子同意归附周王室,诸侯分封时,箕子被封为诸侯,其封国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向西与燕国接壤,此后的八百年里,箕子朝鲜一直以周朝的诸侯国存在。
王氏高丽和李氏朝鲜时期,由于儒学兴盛的关系,箕子朝鲜受到极大的推崇与赞赏,朝鲜人时常以箕圣来称呼箕子,而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半岛之后,带着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形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第七章 中古时期的朝鲜和日本

第七章中古时期的朝鲜和日本第一节朝鲜一、朝鲜历史分期1、古朝鲜时期:约前5—前1世纪。
2、三国时期:前1—7世纪。
3、新罗王朝:676—936。
4、高丽王朝:936—1392。
5、李朝:1392—1910。
6、日韩合并时期:1910-1919。
7、临时政府时期:1919-1945。
8、朝鲜战争与南北朝鲜:1945-今。
二、朝鲜古代社会1、自然环境和古代居民(1)自然环境朝鲜半岛多山,高原山地约占半岛面积的3/4。
半岛上有丰富的矿藏、森林、水产和水利资源。
(2)弓山文化和巨石文化△弓山文化平安南道温泉郡的弓山里。
原始公社制阶段,没有贫富分化,劳动工具、生活用品简单、殉葬品不丰富。
△巨石文化前5世纪左右,朝鲜进入青铜器时代。
(3)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古代居民①中国商周以前时期通古斯族群的一部分南迁到半岛南部。
朝鲜族是以南部的诸韩土著为主体融合北部的少部分高句丽土著(秽、良夷)形成的。
中国西周初年,夷人中有高夷、良夷。
秽人(沃沮、东秽貊)是纯粹的通古斯人。
沃沮有南沃沮(东沃沮)、北沃沮之分。
殷商时,貊(亦称貉)居山东半岛一带。
周灭商后,迁居东北的各支貊人,初期出现的新称号有发、橐离。
东北地区的秽人、高夷、良夷、貊人(发、橐离)统称秽貊人。
②中国战国至西汉时期秽貊新族称有夫余、高句丽。
夫余族乃西周古九夷之一的“凫臾”的异写。
高句丽人是高夷(沸流国)中的一支。
前37年,该族加入了夫余族(貊人)。
后来,貊人(发、橐离)、秽人(沃沮、东秽貊)、部分夫余人(貊人),都为其兼并。
不少古代朝鲜人(良夷)和汉人加了进来。
肃慎、秽貊、倭等通古斯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称为东北夷,秦汉之后被称为东夷。
公元前11世纪中期,殷朝贵族箕子来到朝鲜。
周武王封箕子为朝鲜侯。
箕子以武王所封朝鲜为国号,这就是“箕氏朝鲜”。
前194年,中国西汉时期,燕国卫满东逃到朝鲜,建立卫氏朝鲜。
前1世纪初,汉朝设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4个郡,史称“汉四郡”。
高句丽宫廷舞蹈的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 号: J 7 0 9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5 7 3 6 ( 2 0 1 5 ) 0 2 . 0 1 3 2 . 4
引 言
高句丽 民族 是我国古代 东北 史上一个重要 的少数 民族 , 自建国以来 , 前后经历了两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隋、 唐各王 大发展时期, 到了唐代, 则是它的高潮时期。 朝, 共7 0 5 年 的时间, 2 8 代 王 。与东北其他少数 民族相 比, 存 高句丽研 究专家耿铁 华先生认 为高句丽长 袖舞 主要来 自
展 的转折 时期 , 为 唐舞 达到 辉煌 提供 了前提条件 。公元前 3 7 的政 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一直深刻影 响着高句丽 。魏晋 时 年, 高句丽建 国, 自此开 始不断扩张 自己的领土 。这 期间 , 无 期 , 高句丽继续 向辽东扩张并在西晋的影响下也进行 了政治 、 论是 由于和平友好 的文化交流还是 战争所带来的被迫接受等 经 济、 思想文化领 域的改革 , 国家得到大发展 与空前 的繁荣 。 [ 1 】 作者 简介 : 李 晓燕( 1 9 8 1 ~) - k - , 沈 阳音 乐学院舞 蹈学院讲师 。
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 0 1 5 年第 2 期
T H E NE W VO I C E O F YU B—F U( T h e Ac a d e mi c P e r i o d i c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C o n s e r v a t o r y o f Mu s i c
袖舞开始走向衰败的记载。因此, 从分析历史文化的角度来
看, 高句丽长袖舞可分 为两大 阶段 。
( 一) 长 袖 舞 的形 成 与 发 展 时 期 , 约当公元前 1 0 8年 至 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1 - 博物馆研究博物馆研究 20192019年第2期(总第146期) •历史研究• DOI:10.13368/j.cnki.mure.2019.02.012 在2-6世纪,中原战乱不断,东北地区先后为曹魏、西晋、前燕等政权控制,同时高句丽与中原的交流较之前更为频繁,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这一时期,在大批移民出于各种原因移入高句丽境内,成为其治下的部众,有的则移出高句丽,进入辽西、中原地区,并与当地民族融合为一体。总体来看,学界对这些移民的研究,主要有苗威《高句丽移民研究》[1]维公《汉族移民对高句丽经济贡献》[2]等,另有部分研究高句丽这一时期相关问题的论文涉及移民问题,但这些研究针对性不强。本文选择这一阶段高句丽移民为研究对象[3],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一、高句丽移民迁徙的原因高句丽移民迁徙的原因 高句丽开国国王朱蒙在公元1世纪左右[4]建都于纥升骨城,即今辽宁省桓仁县东北20里五女山高句丽古城。高句丽建国之初,即开始对外扩张。在汉魏时,高句丽经历与公孙氏政权、曹魏、西晋、前燕的战争后,在好太王时期占领了辽东地区[5]。长寿王即位后,高句丽疆域达到最大,东南疆域的东半部至今龙兴江,西半部至今汉江;南部疆域在长寿王时期抵达汉江南岸;西部疆界已至辽河[6],占有汉时的东沃沮及乐浪旧地[7];疆域北至第二松花江。疆域拓展的同时,高句丽在小兽林王时期政治制度也不断完善[8]。随着交流的增加,铁
器开始传入,高句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有所提高。[9]至魏晋时期,高句丽开始形成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等生产方式的经济模式[10]。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2-6世纪,开始出现移民迁入和迁出高句丽的现象,笔者总结原因如下: (一)东北亚地区动荡的政治局势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割据混战时期,中原先后出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统一北方地区后,仅十一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随后又出现“永嘉之乱”,政局一直处于混乱状态。 在这样的局面下,东北地区的政治力量频繁更替,这对高句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盘踞辽东的公孙氏政权瓦解后,高句丽在辽东的阻力陡然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曹魏政权对高句丽持积极拉拢的态度。在266年,西晋王朝取代曹魏政权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可是西晋王朝与曹魏相比更加弱势,其稳定局面仅维持了十一年就再度陷入内乱。在这种局面下,鲜卑慕容廆在辽西地区建立割据政权。永嘉初年,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11],西晋愍帝于建兴年间(313—316年)授予他“镇东将军、昌黎辽东二国公。”[12]承认了慕容氏政权在东北的地位。慕容
廆遂于公元317年建立燕国,史称前燕,定都龙城(辽宁朝阳)。
2-6世纪高句丽境内的人员流动研究世纪高句丽境内的人员流动研究 冯雅兰冯雅兰 - 72 - 面对频繁更替的政局,高句丽在242年曾积极向辽东进军,“王遣将,袭破辽东西安平。”[13]但遭到了曹魏幽州刺史毌丘俭的讨伐,高句丽遭到重创,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无法向辽东进军。西晋建立后,高句丽美川王(302—331年)再次向辽东进军,“三年(302)秋九月,王率兵三万侵玄菟郡,虏获八千人”[14]其后慕容氏政权与高句丽围绕辽东征战不已,而两晋政府在其中扮演着渔翁得利的角色[15]。前燕与后燕虽然一度在势头上压倒了高句丽,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其在辽东的发展,最终辽东地区被高句丽好太王吞并。 中原始终动荡不安,对东北的控制能力有限,大量官员、士兵及灾民逃亡高句丽“避乱”[16],高句丽则乐于接纳这些移民并将其安置。此外,高句丽在对外战争中也掠夺了大量汉人,并将其迁徙到栅城、平壤等地方安置,以发展城市建设。同时,高句丽在对外征伐中,还有大量人口被汉人掠走或主动投奔中原政权。可见,动荡的政治环境给了高句丽发展的机遇,也促使了移民的产生。 (二)高句丽政治制度的完善及对外交流的加强 随着历史的发展,统治区域的扩大,高句丽政权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同时,高句丽对外交流也在不断加深,这些都促进了移民的产生。 高句丽王国建国之初,政治制度相对简陋。国内有五部,分别为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桂娄部为王部,在今辽宁桓仁县一带,其他四部分居四方[17]。至汉魏时期,高句丽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其官相加、对卢、沛者、古雏加、主簿、优台丞、使者、皂衣先人,尊卑各有等级。”[18]国王权利在逐渐上升,五部部长的地位下降,渐渐演变为主管地方的行政长官——褥萨,同时,其下属的使者、皂衣先人等的身份也随之具备了地方二级行政建制属官的性质。[19]建安十四年(209年),高句丽“移都于丸都”[20],至小兽林王时期,政治体制进一步完善[21]。这一时期,高句丽城市建设不断加快,这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政府开始对国内人口进行迁徙以兴建城市,这些移民以外来人口为主。 高句丽制度的不断完善,是伴随着对外扩张的脚步进行的,这又促进了高句丽的对外交流。高句丽在建国初期就隶属于卫氏朝鲜[22],后又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东汉末年则隶属公孙度政权,高句丽在这其中先后接触了不同的政权。曹魏建立后,高句丽以祝贺改国号为名主动遣使于曹魏,同时也与南方的东吴政权建立了联系。“十年春二月,吴王孙权遣使者胡卫通和,王留其使。”[23]此后,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往来不断。 随着高句丽政治地位的提高,其与中原王朝的文化交流也不断加强,其中以佛教传入最具代表性。佛教传入高句丽即始于小兽林王时期(371-384年),中原高僧顺道和阿道最早来高句丽传授佛经,“二年(372)夏六月,秦王符坚遣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王遣使回谢,以贡方物。”“四年(374),僧阿道来。”[24]此外,还有一位“高丽道人”[25]进入中原,因佛法高深被史籍记述。 可见,随着高句丽制度的完善及文化交流的加强,其对移民具有一定需求与吸引力,大量“亡胡”及汉人开始来投。而具有文化的中原僧侣对高句丽的文化发展 - 73 -
贡献更为巨大。 (三)自然气候逐渐寒冷 此外,此一时期自然气候开始发生明显变化,这应也是影响高句丽移民的关键因素。汉代,中国的气候就开始转冷[26]。至魏晋时期气温更为下降,与黑暗时代冷期相当,东中部地区的冬半年平均气温分别较今低0.30℃。而东部季风区在魏晋时期湿度较低,气候总体偏干。[27]在这种情况下,高句丽所在的东北地区应为更冷。在西川王三年(272年)与故国原王五年(335年)分别出现霜降提前到来和“杀谷”[28]的记载。在中川王七年(254年)至故国壤王六年(389年)的135年间里,高句丽发生自然灾害23次,平均每10年发生自然灾害1.7次,高于平均水平。三次人相食的记载均发生在此一时期内[29]。可见此一时期高句丽灾害之严重。在恶劣气候和灾害的影响下,农业生产遭遇了巨大打击,高句丽国内环境动荡,对外不断发动战争,掠夺人口与资源。这也是移民产生的原因之一。 综上,基于东北亚地区动荡的政治局势、高句丽政治制度的完善及对外交流的加强及自然气候逐渐寒冷等原因,高句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移民。 二、高句丽移民的人数高句丽移民的人数、、类型及安置类型及安置 根据前文研究,在此一时期,高句丽移民出于三种原因移入高句丽或移出至他地。这些移民人数众多,分为多种类型,并被高句丽及中原政权进行安置。 (一)高句丽移民的人数 现依据史书记载和学界研究,对移出、移入高句丽和高句丽国内的各类移民进行列表统计。 高句丽移民的状况及人数[30][30]:
序号 姓名或来历 时间 人数 1 自伯固时,数寇辽东,又受亡胡五百余家。 新大王伯固时 (165-179年) 五百余家 2 拔奇怨为兄而不得立,与涓奴加各将下户三万余口诣康降。 汉献帝初 三万余口 3 中国大乱,汉人避乱来投者甚多。 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 甚多(约一万) 4 春二月,筑丸都城。 山上王二年(198年) 不详(约一万) 5 冬十月,王移都于丸都。 山上王十三年(209年) 不详(约一万)
6 秋八月,汉平州人夏瑶以百姓一千余家来投,王纳之,安置栅城。 山上王二十一年(217年) 一千余家
7 春二月,吴王孙权遣使者胡卫通和,王留其使。 东川王十年(236年) 1人 8 荥阳句骊,本居辽东塞外。正始中,幽州毌刺史丘俭伐其叛者,徙其余种。 曹魏正始三年(242年) 六百人
9 初,其臣得来见王侵叛中国,数谏王不从。得来叹曰:“立见此地将生蓬蒿。”遂不食而死。 242-246年 3人
10 正始中,俭以高句骊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骊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军破走。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骊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 曹魏正始五年(244年) 千数 - 74 -
11 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 曹魏正始六年(245年) 四千余口 12 春三月,东海所献美女。 东川王十九年(245年) 1人 13 春二月,王以丸都城经乱,不可复都,筑平壤城,移民及庙社。 东川王二十一年(247年) 不详(约一万)
14 达买出奇掩击,拔檀卢城,杀酋长,迁六百余家于扶余南乌川,降部落六七所,以为附庸。 西川王十一年(280年) 六百余家 15 八月,王发国内男女年十五已上,修理宫室,民乏于食,困于役,因之以流亡。 烽上王九年(300年) 不详(约一万) 16 秋九月,王率兵三万侵玄菟郡,虏获八千人,移之平壤。 美川王三年(302年) 八千人 17 蓨高崇,字积善,勃海人。四世祖抚,晋永喜中,与兄顾避难奔于高丽。 晋永嘉中(307-313年) 2人 18 辽东张统据乐浪、带方二郡,与高句丽王乙弗利相攻,连年不解。 晋愍帝建兴元年 (313年) 不详(约一万) 19 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 美川王十四年(313年) 男女二千余口 20 春二月,攻破玄菟城,杀获甚众。 美川王十六年(315年) 甚重(约一万)
21 廆我将如孥据于河城,遣将军张统,掩击擒之,俘其众千余家,归于棘城。 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年) 千余家
22 珉高琳字,其先高勾丽人也。六世祖钦,廆为质于慕容遂仕于燕。 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年) 1人 23 冬十二月,崔毖与数十骑,弃家来奔。 美川王二十年(319年) 数十骑(约五十人) 24 慕容云,祖父高和,句骊之支庶,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故以高为氏焉。 319-342年 1人
25 慕容幼、慕容稚、佟寿、郭充、翟楷、庞皝鉴,皆东走,幼中道而还;兵追及楷、鉴,斩之;寿、充奔高丽。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336年) 2人 26 高丽道人 338-362年 1人 27 皝燕王分兵讨诸叛城,皆下之。拓境至凡燾城。崔、常奔邺,封抽、宋晃、游泓奔高句丽。 东晋成帝咸康四年(338年) 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