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
高句丽史1

高句丽史1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又写作高句骊。
是古代位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民族国家,其人民主要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夫余人,粟末靺鞨,古朝鲜遗民。
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北韓國,雙方都聲稱高句麗是属于他們本國的原始民族。
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又作邹牟王)所建,起初建都于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
此地属于中国汉朝的玄菟郡高句丽县,具体是因为有此县名才形成国名与民族名,还是因为先有高句丽人的形成才确定该县名,目前尚有争论。
但高句丽国家最早渊源于中国汉朝郡县范围之内,是确凿无疑的。
朱蒙建国后,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
公元前32年,又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
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
瑠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因先受夫余、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又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
公元22年亲率兵攻夫余,杀其王带素,将来投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国内。
接着,公元26年又通过兼并盖马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
邻近的句茶国王同年举国来降。
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攻取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鲜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
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遼東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的多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
313年,高句丽取回了原被汉朝统治的地方乐浪郡,但向南进一步的发展也受到强大阻力。
369年发兵2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
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高句丽在发展中再度受挫。
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倡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
关于高句丽南北道的探讨

历史地理第八辑关于高句丽南北道的探讨李健才高句丽的南北道,是中、外史学界有争论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早在五十到七十年以前,日本学者箭内亘①、津田左右古②.今西春秋筹③,都发表过专题论文。
其后,中.朝学者在有关著作中也提出过自己的看法,虽然和日本学者的看法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④。
综合各家所论,可以概括为两种看法:一,认为南道从今沈阳出发⑤,沿今浑河"苏子河,经通化到集安,北道有的认为自开原沿清河东行,经辉发河上游⑥,有的认为自辽阳(辽东郡〉沿浑河东北行到辉发河上游①,自辉发河上游向东南行,两者一致认为经通化到集安。
二,认为高句丽的南北道都从今辽阳出发,上述南道正是北道,而南道沿今太子河溯流而上,经新宾、通化到集安⑧0上两说都是根据文献记载提出的,缺乏实地考古调查资料的证实,不能指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令人信服的古道来。
此外,还右的认为高句丽的南北道,是从今集安通往浑江的两条道路,南道从今集安出发,经麻线沟越老岭,沿双岔河"新开河西北行到浑江;北道从今集安出发,越老岭,沿苇沙河到浑江⑨。
笔者认为这两条道路,仅是高句丽南北道的」部分,而非全部。
高句丽的南北道应是从丸都(今集安)通往新城和玄菟郡的两条主要道路,既不是从——142—辽东(今辽阳〉或玄菟(今沈阳市东三十里的上柏官屯汉、魏古城》分,也不是从南陕、北置分,而是从今新宾县旺清门到集安的南北两条道路口-s高句丽的南北道是从丸都通往新城和玄菟郡的两条道路《资治通鉴》卷97咸康八年G竝年)冬十月:前燕慕容觥“将击高句丽。
高句丽有二道,其北道平阔,南道险狭,众欲从北逍S《晋书•慕容龜载记》记此事于咸康七年(按:当①⑥本〕白鸟浑吉监修:*满洲历史地理涤:“^,^347—356页°②⑦沖E左右占:*安东都护府老-附黑一叩:-:皿句丽时期,油城、木底咫南苏城S却卞滝薛地理厉史研覽媒告泱第丄服丄9巧年;蚁貯文丁珂氛念23-123S贞,1985V③〔日;幻今西崔秋將、高洁等译:疼高句廟的曲北迢和南苏、木廣S戟年民族译文集孙3,第凹甘頁,1更5年」原文见佶丘学丛*第22号11935年丄0月儿④临織:嚇:北通史a上编第140页(社会叩陰战线亲志巴塞卩木沁朝鲜民上主艾入氏共•和W会科洋咲若占就究所编、李运铎详:逐朗鳏石-占沖概要^187-158頁(照龙江老文炽〕眉绵酣;:,1983年内部疑行人⑤其-限今沈阳为第三盪菟郡所在*汕尿■■->壷市玄三十里的上粕官屯汉、魏古城◎⑥〔日初]白鸟库舌监鶴:矗洲历史地理心仁第347-356頁:建田左右吉:煜安东都护宙沙卞录一恋关于高句丽时期,新碱、衣底艮常苏城j见號滿鲜址■理历史碼究报[戏第1叫,1915年°⑨供安县立物志洽第58--55氐氐八年为是),将南道记为南陕,北道记为北置,《晋书》云:慕容凱宮率劲卒四万,入自南陕”,以及'•遗长史王篠等勒众万五千,从北置而进S即《通鉴》所说的虫就自将劲兵四万出南道,以慕容翰、慕容霸为前锋;别遣长史壬寓等将兵万五千出北道,以伐高句丽J山此可知,南陕即南道,北置即北道。
五分钟读懂《高句丽》(中国古代边疆政权)

五分钟读懂《高句丽》(中国古代边疆政权)高句(gōu)丽(lí)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
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又称王氏高丽)并无继承关系。
高句丽地跨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极盛时期疆域东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跨辽水,北达第二松花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从公元前37年,北扶余人高朱蒙建立高句丽政权开始,到公元668年被唐所灭为止,高句丽政权共存在705年,历经28位国君。
那么某些国家为什么,非要认高句丽为祖先呢,接下来带大家了解高句丽公元前37年,扶余人高朱蒙,在西汉玄菟(tu)郡高句丽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高朱蒙也成为高句丽的开国君主。
公元前8年,东明圣王高朱蒙被立为高句丽侯,直到西汉灭亡时,高句丽政权依旧比较弱小。
公元3年,高句丽将都城迁到(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此后的400多年里,高句丽政权一直定都于此。
公元12年,王莽篡位后,派兵攻打高句丽,东明圣王被新朝将领严尤诛杀,东汉建立后,高句丽的第三任国君,大武神王高无恤不断以武力开拓四方,在南方与东汉争权夺利,在北方避开汉与扶余,将高句丽拓展的方向,转向朝鲜半岛北部的丘岭山地。
公元22年,大武神王击杀东扶余王带素,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汉军围困丸都山城长达三个月之久,就在高句丽人即将弹尽粮绝之时,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给汉军送来酒和鲤鱼,辽东太守以为丸都山城中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
公元37年,大武神王占据鸭绿江南部的乐浪郡,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乐浪,阻止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今清川江),以南的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地区属高句丽统领,此后大武神王逐渐将领地扩大到鸭绿江南岸,这也为日后高句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而它的疆域的扩展自然也有一个变迁过程,因此,对高句丽疆域的沿革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对深入了解高句丽历史来说是颇为重要的。
一、高句丽五部疆域的形成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朱蒙建国前曾有过“句丽国”,这个“句丽国”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时就曾“居住过五个血缘集团(五族)”,而“随着他们进入阶级社会便被强大的涓那部统一,编成为五个地方行政单位(五部)”,“高句丽是继承句丽的国家”,因此所谓“句丽国”的领域也就在初期高句丽的领域范围之内,“其地区相当于以现在浑江流域为中心,包括鸭绿江中游、太子河上游、浑河上游、伊通河流域的今日中国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清源县和吉林省柳河县、通化县、集安县、临江县以及我国(指朝鲜)的慈江道一带”。
1笔者认为,所谓“句丽”应是“高句丽”的简称,将其说成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不同的政权乃是毫无根据的。
至于将“五族”与“五部”看成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乃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更不值一驳。
需要认真讨论的是关于“五部(族)”领域形成的时间问题。
笔者认为,前述高句丽五部的范围既不是朱蒙建国前的高句丽民族的分布区,也不是朱蒙建国初期的疆域范围。
实际上,高句丽五部领域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关于这一点,学界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关于“五部(族)”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和《三国志》的《东夷传》,彼时五部业已形成,范晔和陈寿所云“五部(族)”是既成事实的情况,对其变迁情况只是提到了原本涓(消)奴部为“王”、为“国主”、后来由桂娄部取而代之一事。
显然,上述二史的相关记载是颇为模糊的。
正因如此,所以使学界在理解问题时歧义频出。
对此,金富轼的《三国史记》所提供的某些史料,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去探求五部形成的奥秘。
金富轼《高句丽本纪》(下简称《丽纪》)云:“(朱蒙与三贤)俱至卒本川(《魏书》云至纥升骨城),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四方闻之,来附者众。
高句丽渤海争议背后有韩国人对中国千年不死的领土野心

高句丽渤海争议背后有韩国人对中国千年不死的领土野心引起中韩历史争议的起因之一就是当年的高句丽和渤海国的故土跨越今天中国和朝鲜的领土。
众所公认,高句丽和渤海国灭亡的时候韩国没有接收到高句丽和渤海国任何的土地,因此今天朝鲜境内的高句丽渤海故土是以后的边界变迁而划入韩国的版图的。
究竟这些故土是何时何地何量化如韩国的版图呢?韩国的媒体对此都非常忌讳从不提及,中国学者因为担心提边界的历史会引发外界认为中国企图用历史争议改变边界,也从没谈及。
可见提及中韩边界的变迁史对高句丽渤海是属于韩国非常不利,我在这里就个人在网上查到的历史资料,供大家参考。
高句丽生前是中国的属国,死后被唐军全盘接收,生前死后从没有一天归属过韩国;渤海国也一样是唐朝的属国或地方政权,后被契丹灭了全盘接收,契丹后又被金国灭了,跟韩国没有任何关系。
一、高句丽亡后的中韩边界是在汉江,新罗利用唐朝重兵在西域策反唐守关大将叛逆反唐把中韩边界从汉江北移到大同江和元山湾以南,夺取约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就是历史上的新罗七世纪统一半岛,但其版图只是现在版图的60%;今天朝鲜境内的高句丽故地约占高句丽土地的1/3,朝鲜版图是12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高句丽全盛起的版图越是36万平方公里。
这就表明了到了公元748年唐弦宗下怊承认大同江和元山湾以南属于新罗,新罗也承诺不再像北扩张为界,到了八世纪中叶高句丽灭亡80年后,新罗得到的三万故地只占高句丽全部故土36万的1/12。
究竟有什么理由高句丽历史会属于韩国?叫嚷“韩国人要收回高句丽故土”?!我们再来看看另外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是和时划入韩国版图的。
元末明初,作为中国属国的高丽王朝内部有分歧,对外不承认明朝。
二、高丽利用当时中原激战无力顾及满洲边陲,吞并大片中国领土。
明稳定中原后发现高丽的趁水摸鱼正要反攻收复失地,高丽大将李成桂又以推翻高丽彻定臣服明朝为利诱,使得朱元璋利令智昏,不仅不再要回失地,还于1392年亲下诏书大笔一挥把两国边界从定在鸭绿江,韩国在从中国又夺取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
对古国高句丽所属

对古国高句丽所属的探究在中国史学界,“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的历史观点已成为共识。
但是,韩国的学者对此持有异议。
历史国民文化领地一、从高句丽的历史方面看1、高句丽兴起过程高句丽在最初形成时,并不是一个国家,只能算是一个部族的联盟。
高句丽在政权建立后虽然很早就有了王,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
魏晋以后,借中原战乱之机,高句丽的势力迅速发展。
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集安与辽宁省的桓仁一带,与韩半岛的关系不大。
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因先后受到曹魏与前燕的连续打击,西向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韩半岛北部拓展,逐渐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设立的郡县(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真番、临屯、玄菟等四郡以后,韩半岛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国设立的郡县的统治区)。
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长期与百济、新罗争夺领土。
由于统治层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战略,高句丽逐渐强盛,蚕食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及半岛上的郡县统治区,最终成为西至今中国吉林、辽宁两省东部,东达韩半岛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区域强国。
2、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据日本学者田中俊明的统计,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丽向中原历代王朝朝贡总计205次。
其中,32~423年的391年时间里,朝贡仅有17次,平均23年才发生一次。
而423~666年共朝贡188次,平均1.3年一次。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高句丽的历史前期,其隶属于汉王朝的隶属性十分强,并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贡,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后期由于北魏这样的北方中原强大政权的建立,出于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丽遂大大增加了朝贡的频率与次数。
虽然高句丽内部政治组织在向国家演进,但在其步入国家之初,其性质却仍是中国地方行政组织。
历史学家从高句丽历史争议剖析韩国对中国狼子野心

历史学家从高句丽历史争议剖析韩国对中国狼子野心中韩两国自92年建交以来因经贸而发展起来的相互关系不断升温,然而这种近乎蜜月式的两国关系近年来,特别是在2004年因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归属而发生了急剧的逆转。
在韩国,上从总统下到平民异口同声一致遣责中国歪曲历史,高句丽是韩国的历史。
韩民众更身穿民族服装在汉城的中国大使馆日夜示威。
韩各行各界的团体也举行的各种形式的抗议。
韩副外长李秀赫宣示:“政府要以强硬态度对应中国歪曲高句丽历史,韩总理李海珊也一度宣布:卫高句丽历史是当前政府施政的第一议题”。
韩国的主流媒体除了高分贝地抗议中国歪曲历史,更一度从政治,经济,民俗和体育各个方面对当前的中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负面报道要了解和掌握中韩两国这场高句丽历史争议的实质。
首先要了解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和争议的起源,也要了解朝鲜半岛地域狭小三面环海,历史上“鲜寇”多次对中国进行的成功与不成功的领土扩张,即所谓的“北拓精神”。
总之要深入了解韩国人向北扩张的历史渊源,即在高句丽争议背后的动机,更要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背后的作用,才能知己知彼在国与国之间的争议中取得主动。
不然中国的外交官员老是强调“中韩两国要以向前看的态度,互谅互让解决历史正以,这话很对,但如果不明了韩国人的动机目的和手段,我们的向前看是为了不再纠缠历史,他们的向前看位的正是要利用争议为以后有机会实行领土扩张打下埋伏,那么两国的争议就能圆满解决?根据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的印证,辽东和朝鲜半岛在汉朝衰败之前都在中原王朝的版图统治之下。
汉朝之后中国进入了几百年的三国演义和南北朝内战,无暇顾及边陲。
于是各地诸侯纷纷割地自立为王,高句丽就是在这时期于起源于公元前37年中国的东北,趁著中原分裂内战不止,高句丽不断在东北扩张并向朝鲜半岛伸延。
与高句丽同时期诞生并存在朝鲜半岛的还有半岛中部的百济和南部的新罗。
隋朝重新统一中国以后,高句丽害怕成为下一个被打的目标,于是反守为攻不断骚扰辽西,隋皇一气之下三次挥兵攻打高句丽但都败兵未果。
东北地方史:高句丽的兴亡史

第四讲高句丽的兴盛与衰亡高句丽是西汉元帝至唐代高宗时期(公元前37—公元668)活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一个民族地方政权,先后存在长达700余年时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和文化集团,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直到今天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句丽的族源及其在鸭绿江流域的发展高句丽出自夫余,在晋朝失去辽东之前,虽然势力时有消长,但基本上一直活动在鸭绿江流域,对中原王朝来说,它是附属于辽东地方郡县管理的族群或部落,而对于那些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来说,它和他们没有什么两样。
(一)夫余族与夫余国:要探讨高句丽的族源问题,首先要了解夫余族和夫余国。
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民族国家,由橐离国王子东明王南下所建,历世长达2000余年,后为勿吉所灭。
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了东夫余国(后为高句丽所灭)。
后世为便于与东夫余国相区别,遂将原夫余国称之为北夫余。
关于夫余族名的来源,学界聚讼已久,迄今为止,知有五说:其一,认为夫余是秽的徐读;其二,认为秽和夫余皆世居乌裕尔河,夫余之称,因河得名;其三,认为夫余是炎帝族系中番与徐两支子族的融合体,夫为番转,余是徐的初文;其四,认为夫余为貊人的余族,被燕击散而败走夫余山(今哈达岭),因山得名;其五,认为夫余国为东夷族中一支名“龄”的部族北迁所建。
可谓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那么,夫余国究竟建于何时?据《史记·货殖列传》载:“燕,北邻乌桓、夫余”,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燕“北隙乌丸、夫余”。
以上是关于夫余的最早记载。
这里的“燕”,究竟是战国的燕国,还是汉代的燕地,史无明言。
但燕既北邻乌桓,而乌桓是大约于汉初得名的东胡族一支,由此可判断,此“燕”极可能指燕地。
至此,我们可以断定,夫余最晚始于西汉初年。
夫余创建者当是何人?据现有史料,知其名曰东明,原是北夷橐离国的人,为其“国王”所不容,南逃秽地而创建夫余国。
东汉王充所著《论衡》最早记载此事。
“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高句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而它的疆域的扩展自然也有一个变迁过程,因此,对高句丽疆域的沿革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对深入了解高句丽历史来说是颇为重要的。
一、高句丽五部疆域的形成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朱蒙建国前曾有过“句丽国”,这个“句丽国”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时就曾“居住过五个血缘集团(五族)”,而“随着他们进入阶级社会便被强大的涓那部统一,编成为五个地方行政单位(五部)”,“高句丽是继承句丽的国家”,因此所谓“句丽国”的领域也就在初期高句丽的领域范围之内,“其地区相当于以现在浑江流域为中心,包括鸭绿江中游、太子河上游、浑河上游、伊通河流域的今日中国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清源县和吉林省柳河县、通化县、集安县、临江县以及我国(指朝鲜)的慈江道一带”。
1笔者认为,所谓“句丽”应是“高句丽”的简称,将其说成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不同的政权乃是毫无根据的。
至于将“五族”与“五部”看成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乃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更不值一驳。
需要认真讨论的是关于“五部(族)”领域形成的时间问题。
笔者认为,前述高句丽五部的范围既不是朱蒙建国前的高句丽民族的分布区,也不是朱蒙建国初期的疆域范围。
实际上,高句丽五部领域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关于这一点,学界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关于“五部(族)”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和《三国志》的《东夷传》,彼时五部业已形成,范晔和陈寿所云“五部(族)”是既成事实的情况,对其变迁情况只是提到了原本涓(消)奴部为“王”、为“国主”、后来由桂娄部取而代之一事。
显然,上述二史的相关记载是颇为模糊的。
正因如此,所以使学界在理解问题时歧义频出。
对此,金富轼的《三国史记》所提供的某些史料,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去探求五部形成的奥秘。
金富轼《高句丽本纪》(下简称《丽纪》)云:“(朱蒙与三贤)俱至卒本川(《魏书》云至纥升骨城),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四方闻之,来附者众。
其地连??部落,恐侵盗为害,遂攘斥之,??畏服,不敢犯焉。
王见沸流水中菜叶逐流下,知有人在上流,因以猎往寻,至沸流国,其国王松让……曰:‘我累世为王,地小不足容两主,君立都日浅,为我附庸可乎?’……二年(公元前36年)夏六月,松让以国来降,以其地为多勿部,封松让为主。
”《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下简称《济纪》)又云:“(朱蒙)自北扶馀逃难,到卒本扶馀。
扶馀王无子,只有三女子。
见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
未几,扶馀王薨,朱蒙嗣位。
”关于“沸流水”是现在的哪条河,学界有不同说法,但以今浑江支流富尔江之说为最可信。
所谓“卒本川”,无疑是沸流水的另一个名字。
据上引史料推测,朱蒙到卒本川之前,在这一带可能有一个夫余移民所形成的部落(《济纪》有朱蒙的后妻之前夫优台是北夫余王解夫娄庶孙之说),朱蒙始建国号可能是“卒本夫余”,在吞并了一些原高句丽部落之后改名为“高句丽”。
笔者将朱蒙建国前的高句丽称“古高句丽”,这“古高句丽”就是以沸流国为首的某些部落小国,诸如《丽纪》中所载“黄龙国”、“荇人国”皆是。
实际上,朱蒙在沸流水下游落脚以后,是利用了夫余移民的力量威服或征服了古高句丽各部的。
这里必须强调,古高句丽应是在原高夷某些部落中脱胎出来的新的民族共同体,自西周就已存在的高夷在高句丽族诞生前应是处于一种部落分散、各有君长、总不相一的状态,及古高句丽在富尔江流域形成后,该族各部形成了一个范围并不太大的部落联盟,其盟主就是沸流国国王(酋长),松让所说的“我累世为王”即指沸流国累世为古高句丽部落联盟的酋长。
有人把“累世为王”理解为沸流国已是奴隶制国家并实行国王的世袭制是错误的。
笔者还要进一步指出,古高句丽虽然已形成部落联盟,但这一联盟的领域还没有包括原高夷的全部地区。
西汉第二玄菟郡的辖区共有三个县,即高句丽县、上殷台县和西盖马县,古高句丽族的分布区应仅在高句丽县的辖境之内,其它两县所辖应是尚未融入高句丽族的高夷部落或貊人部落。
即使在高句丽县的辖境之内,也还分布着梁貊(今太子河上游一带)部落,而梁貊融入高句丽已是晋代的事了。
关于古高句丽同西汉地方政府的关系,《三国志·东夷传》有一段记载:“汉时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
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娄。
沟娄者,句丽名城也。
”关于“汉时”发生上述之事,成书晚于《三国志》的《后汉书·东夷传》中记为“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显然是错误的。
《汉书·昭帝纪》载:“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春正月,募郡国徒筑辽东玄菟城”。
此“辽东”非指城而是指郡,因为彼时辽东郡的首府是襄平,称“辽东城”是后来高句丽占领辽东郡以后的事;“玄菟城”无疑就是高句丽县县城,其遗址即今辽宁新宾县永陵镇南的汉代古城。
笔者曾考证,西汉第二玄菟郡是于昭帝六年前后在原辽东郡塞外地区侨置的,其辖区基本是古高夷(今浑江流域)和貊国(今朝鲜慈江道)故地。
2因此,高句丽县的设置与汉武帝灭朝鲜并无联系,高句丽县令管理古高句丽是昭帝时的事。
朱蒙建国以后,高句丽国取代了沸流部对古高句丽地区的统治。
《丽纪》载有朱蒙派人攘斥靺鞨、“伐太白山东南荇人国,取其地为城邑”以及“伐北沃沮,以其地为城邑”的事,学界有人以此为据认为朱蒙在位时高句丽的地盘已扩展得颇大了。
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金富轼在这里说的“??”应指北沃沮而言,但从彼时高句丽的国力来看,它不可能威服远在今延边地区的北沃沮,更谈不上征服乃至吞并。
至于荇人国的位置,也不可能距沸流水太远,其中的“太白山”也不可能是今长白山。
理由很简单:朱蒙在位时,西汉的玄菟郡还在有效地管辖着高句丽地区,高句丽之北不远的地方就是上殷台县(今通化县赤柏松古城)。
考察历史,首先应对史料进行鉴别,做到去伪存真。
在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王在位时,高句丽依然不甚强大,除了汉玄菟郡对其尚有相当的制约力外,北邻夫余国给它的压力也很大。
据《丽纪》载,公元前6年,夫余王带素曾遣使请高句丽送交质子,为此琉璃王颇为害怕。
为了远离高句丽县的控制和夫余国的威胁,琉璃王于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但对距原首都纥升骨城(今桓仁东北五女山城)不远的黄龙国尚不敢得罪。
据《丽纪》载,琉璃王为安民固邦,竟将结怨于黄龙国的太子解明赐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汉末年,由于中原多事而大大影响了对东北边郡的控制力,在高句丽迁都之前,西盖马县(今集安)业已内徙于辽东郡境,但上殷台县依然存在,王莽于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曾改高句丽为“下句丽”,将上殷台改为“下殷台”。
当然,由于王莽篡权后执行了一条错误的民族政策,伤害了高句丽人的民族感情,激化了民族矛盾,使高句丽向着叛逆的道路愈走愈远。
据《丽纪》载,在公元12年以后,高句丽“寇汉边地愈甚”,并于公元14年“西伐梁貊,灭其国(实为征服);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
”自此,汉玄菟郡的大部分辖区已为高句丽控制,玄菟郡全部内徙于长城以内的辽东郡境。
及高句丽第三代王大武神王时,首先于公元4年击败了夫余国。
夫余国的王弟逃到鸭绿谷(今鸭绿江上游地区)杀海头王而自立国于曷思水(鸭绿江一支流),是为曷思王。
夫余王从弟亦率万余人投奔高句丽,高句丽封之为王并将其安置于掾那部。
又于公元26年冬十月“王亲征盖马国……以其地为郡县”,于同年12月句茶国王又“举国来降”,高句丽“由是拓地浸广”。
自琉璃王迁都国内城开始,高句丽利用国内地区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山水深险、易守难攻的绝好条件,不断向周边发展割据势力,它的南界已达萨水(今清川江)北岸。
及至第六代王太祖王时,公元68年,“曷思王孙都头以国来降”;公元72年“遣贯那部沛者达贾伐藻那,虏其王”;公元74年“王遣桓那部沛者薛儒伐朱那,虏其王子乙音为古邹加”。
大致在太祖王执政之时,高句丽的五部疆域业已形成。
其中部(亦称内部或黄部)为桂娄部,它是五部的中心,亦即国内地区,即王畿地区,为今集安市辖境,它是高句丽王直属的地缘部落,当是由夫余人(王族)、高夷人(盖马国、句茶国)以及貊人(大水貊)融合而成的;西部为涓奴部(亦称右部),该部形成较早,其主要居民为“古高句丽”人及“卒本夫余”的后裔;南部为灌奴部(亦称前部),其位置应是今桓仁县南部和宽甸县北部的浑江下游地区,与辽东郡以长城线相隔,它是由小水貊同夫余王从弟所率夫余人融合而成的地缘部落;北部为绝奴部(亦称后部),其地域即今临江、长白、抚松、靖宇等县辖境,它是由迁入这一带的夫余人(如曷思国)同当地土著高夷人融合而成的地缘部落;东部为顺女部(亦称左部),其领域是古貊国故地,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它是由一部分迁入的.高句丽人同貊人残部(朱那、藻那)融合而成的地缘部落,形成的时间是最晚的。
陈寿未察上述历史变迁,只是模糊地说桂娄部替代了涓奴部对高句丽的统治,致使人们的认识造成混乱。
所谓高句丽开始便以涓奴部为王是不确切的。
论文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来自.66WEN.免费论文网二、高句丽疆域向辽东方面的扩展[HgQY$soWEbNW ` ?iN:Cy9N' uw4jX[}N FM*166wenT? SMoRb?[g; w•DxL-td8d$ne-R如前所述,高句丽五部的范围基本是汉第二玄菟郡的辖区,它与辽东郡、第三玄菟郡的界限即辽东长城,这条长城在辽东地区的走向应是:自今铁岭以北而东南,经抚顺大伙房水库以东的南杂木一带穿越浑江、苏子河而南走,越太子河中游一带,经宽甸县以东地区越鸭绿江而与朝鲜半岛的“大宁江长城”相接。
3高句丽五部形成后进出玄菟、辽东二郡皆可谓“入塞”、“出塞”,汉魏时的夫余、高句丽皆是塞外民族。
从古文献记载来看,高句丽入塞犯二郡始于太祖王宫执政之时,但其疆界尚未扩展到塞内。
及新大王伯固、故国川王男武、山上王延优(伊夷谟)在位时,由于公孙度雄张海东,形势比较平静,在公孙康执政时,甚至发生了涓奴部脱离高句丽而直接归附公孙政权的现象,而公孙康又曾征讨高句丽,“破其国,焚烧邑落”,4高句丽险些亡国。
及曹魏时期,发生了毋丘俭征讨高句丽的事件,高句丽失败得更惨。
有人根据《后汉书》和《三国史记》关于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高句丽遣将侵袭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的记载而断定高句丽在东汉之时果真远征过黄河以北之地,并根据《丽纪》关于公元55年高句丽“于辽西地方筑城十座”的记载,妄说高句丽将其领土扩张至大凌河东南医巫闾山一带。
5实际上,上述所据两条史料是不可靠的,应是一种误解误记。
前条误记置于高句丽第五代王慕本王执政时期,而慕本王是个“为人暴戾不仁,不恤国事”、民怨极大的国王,在位仅六年即为近臣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