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五部研究(一)

合集下载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历史概述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灭亡于公元668年.中经二十八代王,历时705年,与我国中原地区的西汉、东汉、魏(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及隋、唐诸王朝同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地方民族政权中,可谓存续时间最久者。

高句丽,本来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但由于在其势力扩张的历史演变中,疆域延伸到了朝鲜半岛,进而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三国鼎立(新罗、百济、高句丽)时代的重要角色,从而在阐述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方的历史发展时必然要涉及到高句丽的历史,使高句丽研究倍受中、朝、韩及俄、日等国学术界的关注。

现将有关高句丽的基本情况简介如下:高句丽的名称与族源高句丽,又称高丽。

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迄今尚无定论,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也有说是“高城”、“铜马”者,莫衷一是。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早在高句丽立国之前,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

玄菟复徙居句丽”。

这里所说的高句丽、句丽在今辽宁新宾一带,曾是汉代玄菟郡的属地,该地的早期居民貊人也被称做高句丽人。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皆朝鲜、涉貊、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

《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

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高句丽的族源应是秽貊族系。

高句丽是秽貊族系的一支。

高句丽的王族,出自夫余,夫余是秽貊族系的另一个分支。

故史书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

夫余活动在今吉林、长春及其周围地区,高句丽则主要分布在今浑江流域。

高句丽国的主体民族应是吉长地区的涉貊族系(夫余)和浑江的涉貊族系(高句丽)的后裔。

高句丽建国高句丽的始祖是朱蒙。

近年来中国高句丽研究述评

近年来中国高句丽研究述评

641近年来中国高句丽研究述评郭美英 王艳坤 祝立业(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史地》杂志社,吉林长春130033) 摘要:2004年以来,中国高句丽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表现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讨论,形成了一些新的学术热点。

其中政权归属、都城考证、文献考据、官制研究、早期历史探源及与中原王朝、周边民族、政权关系探究等研究内容都较以往有更进一步的讨论,文章就近年来高句丽研究的有关情况,从六个方面做综合述评。

关键词:高句丽研究;述评;政权关系;东北历史中图分类号:K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1-0146-062004年以来,中国高句丽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年年初《东北史地》杂志创刊(更确切的说法是《学问》杂志改刊为《东北史地》)之初即提出了以高句丽、渤海等东北史地内容为主要刊发对象,这也使得这本杂志在之后很短的时间里成为高句丽研究领域内的一本核心意义上的期刊。

截止到2009年5月,《东北史地》累计刊发高句丽相关研究文章150余篇,这些文章代表了近年来中国高句丽研究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中国高句丽研究的总体态势,因而也成为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的主要样本。

二是该年7月1日,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此为节点,中国的高句丽研究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对高句丽学术研究自身客观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虽然这种变化和影响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这同样构成本文选择以2004年为节点,对近年来中国高句丽研究进行述评的一个原因。

总体上,2004年以来的中国高句丽研究,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仍然按学术研究自身发展的脉络,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一些轨迹。

一、关于政权归属、边疆理论方面的讨论 高句丽归属问题一直是高句丽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近百年来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发表了众多的相关文章,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共识。

秦汉时期的东北各族 (1)

秦汉时期的东北各族 (1)

秦汉时期的东北各族东北地区各族,乌桓、鲜卑在秦汉时期被称为东胡,因其“在匈奴东,故曰东胡”①。

此外,有扶余、挹娄、高句丽等,统称为东夷。

乌桓乌桓最先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纳里河西南地区。

乌桓人先是过游牧生活。

至汉代产生了男女分工的家庭手工业。

《后汉书·乌桓传》云:“妇人能刺韦,作文绣,织■毼。

男子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

”乌桓社会习俗上保留着母系氏族的许多遗迹。

如,“贵少贱老,其性悍骜。

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

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己为种,无报复者故也。

”“其俗从妇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之。

”①乌桓社会,由若干“部”组成,各“部”有许多邑落,其首领由公众推选。

“常推募勇健能理决斗讼相侵犯者为大人。

邑落各有小帅,不世继也。

数百千落自为一部。

”②邑落和部的首领在群众中有颇高的权威。

“大人有所召呼,刻木为信,邑落传行。

无文字,而众莫敢违犯。

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

大人已下,各自畜牧治产,不相徭役。

”乌桓社会内部有自相约束的法规:“其约法,违大人言死。

盗不止死。

其相残杀,令部落自相报。

相报不止,诣大人乎之。

”③据文献所述,汉代乌桓社会的基层组织邑落及其上的“部”中,阶级在日益分化,统治阶级在逐步形成。

他们在军事上拥有特权。

在财产所有制方面,乌桓表现为二重性。

土地和牧场,一部分归邑落公有,一部分属于家族私有,畜产则为各家族或个人私有。

乌桓的邑落,这时,有的已经不是血缘的群体,而是一种地域的共同体。

所谓“氏姓无常,以大人勇健者名字为姓”,这样的家族或个人,正是没有氏族只有家族的人们。

他们或者是由外地来的,或者是战争中的俘虏。

如东汉末年,“(袁)绍子尚败,奔蹋顿。

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①。

这十多万户汉人移入乌桓,与之错居杂处,对于乌桓的邑落转化为地域的共同体是有作用的。

乌桓社会在剧烈变化中产生了奴隶阶级。

乌桓被匈奴征服,为其所奴役。

欠交租税的乌桓人被匈奴贩卖为匈奴家族奴隶②。

东汉初年,乌桓豪帅跟随匈奴奴隶主掠夺并蓄养奴婢。

好太王时代高句丽地方统治制度研究

好太王时代高句丽地方统治制度研究

好太王时代高句丽地方统治制度研究范恩实【摘要】好太王时代是高句丽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因此地方统治制度也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意义。

其制度安排包括:在相对稳定的征服地区,基本上以一座中心城邑为镇城,派出“守事”加以统辖。

至于城邑以外的广大地区,应该主要是当地的被征服土著民户,往往以“谷民”称之。

只有新“略来韩秽”地区,由于百济时代的经营,而形成“城-村”体制。

在旧辽东、玄菟、乐浪地区,修建山城,并沿用了部分汉魏旧城,基本形成重要军镇对附近平地城、小城的统辖格局。

在旧五部核心区,曾一度试图恢复五部体制,但是,随着兴起于征服地区、军事对峙地区的“城-谷”制的发展,王权对城的直接支配日益成为主流;而五部之民被派往各地城邑戍守,则进一步加剧了部落民的离散。

因此,五部体制走向衰落。

当然,在城、谷的基层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千(小兄)-百(百头)-十”的半部落半行政的民户管理体制。

%Since the age in which Gwanggaeto-king reigned was a turning period in Gaogouli history, his local ruling system had accordingly showed an abrupt turn in the history of the ruling system of Gaogouli. The local ruling system was like this: In those relatively stable conquered regions, there was a central city as a ruling center, whose governor was called"Shoushi". And the large-scale area surrounding the central city, there lived the aboriginal inhabitant named "Gumin". Only in the areas newly conquered from the hands of Hanhui, it formed "Cheng-cun" pattern due to the Baekje's ruling. In those areas conquered from the hands of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such as Liaodong, Lelang and Xuantu, through building mountain cities and keeping some old cities built by Hanand Wei Dynasty, it had basically shaped the pattern of governance that important military towns dominated the nearby plain cities and small cities. In the former core land of five tribes of Gwanggaeto, once tried to restore the joint management of the five tribes,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eng-gu" system in those con-quered or military confronting regions, the direct governance of the king to the cities had been gradu-ally becoming the dominating pattern. Meanwhile, the tribal organizations were destroyed along with the people of the five tribes being garrisoned to those newly conquered areas. Of course,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basic "Cheng-gu" organization, still was the residence management system of "Qian(Xi-aoxiong)-Bai(Baitou)-Shi", which was semi-tribe and semi-administrative.【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高句丽;好太王;地方统治体制【作者】范恩实【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 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9目前学界普遍把高句丽的政治制度发展分作早晚两个阶段研究,其转折正在好太王时代①好太王,《三国史记》记作“广开土王”,本文除引文外,并作“好太王”。

高句丽五部研究(一)

高句丽五部研究(一)

高句丽五部研究(一)【摘要】中、朝史书对高句丽五部的名称记载不同,但可以发现两种史料间的对应关系。

高句丽五部以夫余人为主,融合了秽貊及部分汉族。

各部的部长都不止一人,且地位不是平等的。

在高句丽建国之初,五部的部长拥有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的权力,既是领主,也是中央官。

随着对外扩张中高句丽国家机构的完善,五部的部长渐演变为地方官,形成五耨萨制,各方面权力受到制约。

五部也不再强调部族的意义,而是成为行政区划概念。

【关键词】高句丽;五部;秽;貊AStudyoftheFiveBusofGaoGouliAbstract:ThereliesdifferentbetweentheChineseandKoreanhistorybookonthenameoftheFiveBusof GaoGouli.Butwecandiscovertheonetoonerelationshipbetweentheretwohistoricalmaterials.Fuyup eoplewhichintegratewithHuimoandsomeHansarethemainpartoftheFiveBusofGaoGouli.Theheadso ftheseFiveBusaremorethanonepersonwhosestatusareunequal.AttheearlyperiodofthefoundingofG aoGouli,theministerswhoarebothlairdandofficialsofthecentralgovernmenthadpowerssuchasadmi nistration,military,judiciary.WiththeimprovementofthestateinstitutionsofGaoGouliinthecourseofe xternalexpansion,theheadsevolvedintothelocalofficials.TheFiveRusaswasformed,thepowerswerea lsorestrained.FiveBusbecomeaconceptofadministrationaldivisionsinsteadoflayingemphasisonthesi gnificanceoftribes.Keywords:GaoGouliFiveBusHuiMo高句丽以五部为基础建立自己民族的政权,随着政权性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五部进而与中原五方土观念相结合,形成“五褥萨”制。

高句丽城及其高句丽名(开原刘兴晔)

高句丽城及其高句丽名(开原刘兴晔)

⾼句丽城及其⾼句丽名(开原刘兴晔)⾼句丽城及其⾼句丽名开原刘兴晔⾼句丽设有许多的州、县、城、镇(1)建京之城平壤城,后建为州,中部褥萨,今朝鲜⼈民民主主义共和国⾸都平壤国内城,⾼句丽名不耐或尉那岩城,后建为国内州,国内京,中部褥萨,今吉林省集安市古城汉城,后建为州,后建为州,东部褥萨,今⼤韩民国⾸都⾸尔(2)建部之城夫余城,⾼句丽名助利⾮西,后建为州,也称夫余州、北夫余城、夫余城州、北夫余城,北部(后部)褥萨治城,今辽宁省开原市⽼城街夫余古城新城,⾼句丽名仇次忽,或称敦城,后建为新城州,西部褥萨,今辽宁省抚顺市北⾼尔⼭城辽东城,⾼句丽名乌列忽,后建为辽城州、辽东城州,南部褥萨,今辽宁省辽阳市古城栅城,或本⾼句丽名,后建东栅州,东部褥萨乌⾻城,⾼句丽名屋城,后建为屋城州,南部褥萨(3)建州之城多伐岳城,或本⾼句丽名,后建为多伐岳州积利城,⾼句丽名⾚⾥忽,后建为积利州延津城,⾼句丽名折忽,后建延津州代那城,或本⾼句丽名,后建代那州哥勿城,⾼句丽名⽢勿主城,本⽢勿伊忽,后建为哥勿州卫乐城,后建为卫乐州,今吉林省辉南县辉发古城舍利城,后建为舍利州居素城,后建为居素州越喜城,后建为越喜州,今辽宁省铁岭市新台⼦镇南部懿路村去旦城,后建为去旦州建安城,后建为建安州,今辽宁省盖州市青⽯关堡⾼丽城村东⼭南苏城,后建为南苏州,今辽宁省铁岭市李千户乡摧阵堡⼭城(也称张楼⼦⼭城)盖牟城,后建为盖牟州,唐太宗置盖州,今沈阳市苏家屯区陈相屯塔⼭城代那城,或即东那,后建为代那州,今辽宁省开原市⼋棵树镇古城⼦仓岩城,后建为苍岩州,今辽宁省清原县红透⼭镇苍⽯村磨⽶城,后建为磨⽶州,今辽宁本溪市⽯桥⼦镇边⽜⼭城积利城,⾼句丽名⾚⾥忽,后建积利州,今辽宁省⽡房店市得利寺镇崔家屯村识利城,后建识利州拂涅城,后建拂涅州,本靺鞨拂涅部梨⼭城,⾼句丽名加⼫达忽,后建黎⼭州,今辽宁省本溪市草河⼝镇李家堡⼦⼭城诸北城,诸北即卒本,后建为诸北州,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城拜汉城,后建拜汉州⽊底城,后建⽊底州,今辽宁新宾县⽊奇镇柴河堡⼭城安市城,⾼句丽名安⼗忽,今辽宁海城市⼋⾥镇英城⼦⼭城(4)建县之城铜⼭县永宁县(5)诸城节城,⾼句丽名芜⼦忽丰夫城,⾼句丽名肖巳忽䄻城,⾼句丽名波⼫忽⼤⾖⼭城,⾼句丽名⾮达忽⽩⽯城,或本⾼句丽名椋喦城,或本⾼句丽名薮⼝城,或本⾼句丽名⽢勿主城,也称⽢勿伊忽凌(夌)⽥⾕城,或本⾼句丽名⼼岳城,⾼句丽名居⼫押杆岳城,⾼句丽名⾻⼫押⾯岳城,或本⾼句丽名⽛岳城,⾼句丽名皆⼫押忽鹫岳城,⾼句丽名⽢弥忽屑夫萎城,⾼句丽名肖利巴利忽橴⽊城,或本⾼句丽名鈆城,⾼句丽名乃勿忽⽊银城,⾼句丽名召⼫忽银城,⾼句丽名折忽⽳城,⾼句丽名甲忽似城,⾼句丽名史忽武厉逻城,或本⾼句丽名附“西抵⼭海关、东抵开原,奉天将军统之。

古代韩国的高句丽

古代韩国的高句丽

古代韩国的高句丽古代韩国的高句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早且最强大的三个国家之一,它在公元3世纪至7世纪期间统治着东北亚地区。

高句丽文化的繁荣和政治实力的崛起使其成为中国北方和日本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本文将通过对高句丽的历史、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韩国高句丽王朝的辉煌。

一、高句丽的历史背景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东北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助于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崛起。

高句丽的建立可追溯到公元前37年,它的创建者是王祚原(도과원)。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高句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其统治范围扩展到东北亚地区的广大领土。

二、高句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高句丽王朝的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高句丽的政治制度非常稳定,这有助于其保持长期的繁荣。

在军事方面,高句丽国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在与邻国的多次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高句丽军队的精良装备和娴熟的战术使其成为邻国所敬畏的力量。

三、高句丽的文化繁荣高句丽文化在古代韩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高句丽人热爱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他们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创造力闻名。

此外,高句丽还发展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并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句丽文化的繁荣也为其成为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奠定了基础。

四、高句丽与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高句丽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对古代韩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与中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高句丽得以引进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了自身的发展进程。

与日本的交流则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为未来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五、高句丽的衰落与朝鲜统一高句丽王朝的衰落始于7世纪末,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高句丽陷入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之中。

在此背景下,高句丽终于于7世纪末被朝鲜统一。

结语高句丽王朝在古代韩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它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实力推动了朝鲜半岛东北亚地区的发展,并对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集安高句丽碑发现五周年研究成果评述

集安高句丽碑发现五周年研究成果评述

集安高句丽碑发现五周年研究成果评述耿黎【摘要】2012年7月29日集安高句丽碑在麻线河边发现,至今已经五周年.集安博物馆进行了调查、捶拓、测绘与研究.碑文汉字隶书,正面10行,原文218字,可识读者156字左右.记录了高句丽创基建国、王系传承、王陵守墓烟户及相关法律制度.2013年1月公布了初步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我国学者多次召开了专题研讨会,根据碑石和捶拓出的4种30多张拓片,考释文字,探讨历史.出版了3部研究著作,发表了60余篇论文,引领了集安高句丽碑的研究发展方向.韩国、日本先后召开学术会议讨论研究,发表了一批介绍与研究集安高句丽碑的文章.其中韩国学者的考释与研究致力尤多,发表论文40多篇.这些成果表明了集安高句丽碑出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7【总页数】8页(P8-15)【关键词】集安;高句丽碑;发现;五周年【作者】耿黎【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吉林通化13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9至2017年7月29日,集安高句丽碑发现整整五周年。

经过调查研究,集安博物馆于2013年1月4日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吉林集安新见高句丽石碑》,署名集文。

同时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集安高句丽碑》一书,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重要反响。

集安高句丽碑现陈列在集安博物馆展览大厅(图1),吸引着学者和游人参观考察与研究。

本文依据集安博物馆藏拓本,出版著作和发表的论文①国内发表的论文依据知网和高句丽研究院的统计。

国外发表论文依据韩国余昊奎的统计。

,对集安高句丽碑发现后的捶拓与研究的情况进行综述,对五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略作总结,也是对于今后研究的方向、议题略作探求。

5年前的7月下旬,通化地区处在汛期,连日降雨,江河涨水。

29日,天放晴。

集安市麻线乡农民马绍彬在麻线河右岸搬石头,发现一块较大石板,运回家中。

清洗后发现上面有文字,便报告博物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句丽五部研究(一)【摘要】中、朝史书对高句丽五部的名称记载不同,但可以发现两种史料间的对应关系。

高句丽五部以夫余人为主,融合了秽貊及部分汉族。

各部的部长都不止一人,且地位不是平等的。

在高句丽建国之初,五部的部长拥有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的权力,既是领主,也是中央官。

随着对外扩张中高句丽国家机构的完善,五部的部长渐演变为地方官,形成五耨萨制,各方面权力受到制约。

五部也不再强调部族的意义,而是成为行政区划概念。

【关键词】高句丽;五部;秽;貊AStudyoftheFiveBusofGaoGouliAbstract:ThereliesdifferentbetweentheChineseandKoreanhistorybookonthenameoftheFiveBusof GaoGouli.Butwecandiscovertheonetoonerelationshipbetweentheretwohistoricalmaterials.Fuyup eoplewhichintegratewithHuimoandsomeHansarethemainpartoftheFiveBusofGaoGouli.Theheadso ftheseFiveBusaremorethanonepersonwhosestatusareunequal.AttheearlyperiodofthefoundingofG aoGouli,theministerswhoarebothlairdandofficialsofthecentralgovernmenthadpowerssuchasadmi nistration,military,judiciary.WiththeimprovementofthestateinstitutionsofGaoGouliinthecourseofe xternalexpansion,theheadsevolvedintothelocalofficials.TheFiveRusaswasformed,thepowerswerea lsorestrained.FiveBusbecomeaconceptofadministrationaldivisionsinsteadoflayingemphasisonthesi gnificanceoftribes.Keywords:GaoGouliFiveBusHuiMo高句丽以五部为基础建立自己民族的政权,随着政权性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五部进而与中原五方土观念相结合,形成“五褥萨”制。

后来渤海、辽、金实行的五京制,当出于对此制度的仿效与继承。

(一)最早记载高句丽五部的中国史书是《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本有五族,有涓(《后汉书·东夷传》作消)奴部、绝奴部、顺(《南史·高句丽传》作慎)奴部、灌奴部、桂娄部。

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东国史略》、《东国通鉴》等书中,除有一次出现消奴部的名称以外,竟无一提及,当是存在着译音用字上的不同。

《通典》谓五部“皆贵人之族”,故高句丽五部当在其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考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高句丽国相有椽那部的明临答夫、沸流部的阴友、贯那部的弥儒、桓那部的于支留,可见,椽那部、贯那部、沸流部、桓那部都应在高句丽的五部之内。

朱蒙自夫余迁至卒本川,“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沸流国王“松让以国来降,以其地为多勿都,封松让为主”1],可见,沸流国王松让原是沸流水一带的统治者,在朱蒙迁徙至此地后降于朱蒙,其部改称多勿,琉璃明王“纳多勿侯松让之女为妃”,可以证明这一点。

多勿部当即《三国志》中“本涓奴部为王”的涓奴部,随朱蒙自夫余迁徙来的部众居沸流水上,就是后来的沸流部,即《三国志》中取代涓奴部的桂娄部。

《三国志》中还提到“绝奴部世与王婚”,考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常与王室通婚的是椽那部,中川王后即椽氏,椽那部的明临笏睹曾尚公主,公元190年,于畀留、左可虑“缘以王后亲戚执国权柄”,后“与四椽那谋叛”,都可以证明椽那部即绝奴部。

“灌”与“贯”音同,贯那部即是灌奴部,则桓那部即顺奴部。

中国史书中所记五部即朝鲜史书中的多勿部、沸流部、椽那部、贯那部与桓那部。

据《三国史记》可知,五部的每一部都下辖数部。

如前边提到的左可虑“与四椽那谋叛”,可证椽那部下分为四部。

故国川王皇后于氏为“后提那部于素之女”,即指隶属于后部的提那部,后部即绝奴部,也就是椽那部,可知,椽那四部中有一部名字是提那。

公元72年贯那部征藻那部、公元74年桓那部征朱那部,应都是将被征服者并入本部内,保持其部名不变,分别成为贯那部与桓那部的组成部分。

(二)五部构成后来高句丽民族的主干,从五部的由来中可以看出高句丽族的起源。

沸流部的主体部分是随朱蒙迁徙的夫余人。

朱蒙自夫余国出逃带走相当数量的民众,所以夫余王带素说他“诱我臣逃至此,欲完聚以成国家”。

但沸流部成员也有一些是后来加入的,“朱蒙行至毛屯谷,遇三人,其一人着麻衣,一人着衲衣,一人着水藻衣。

……俱至卒本川”2],定居卒本川以后,“四方闻之,来附者众”3]。

夫余国内民族分两大系统:秽貊与夫余。

《后汉书·东夷传》中说夫余国“本秽地”,《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说夫余:“国有故城名秽城,盖本秽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谓‘亡人’”,《论衡》、《魏略》记载的夫余始祖东明自橐离国出逃的故事,皆可证明夫余国土著为秽貊,统治者为夫余人。

据《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朝鲜史书,夫余王金蛙的七个儿子“常与朱蒙戏”,朱蒙属于统治者夫余人无疑。

朱蒙与“乌伊、摩离、陕父等三人为友”,一起南迁。

陕父在朱蒙之子琉璃明王时“去之南韩”。

乌伊与摩离在公元14年“领兵二万西伐梁貊,灭其国,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此时距朱蒙南迁已51年,乌伊、摩离即使与朱蒙迁徙时仅20岁,至此也已70多岁了。

高句丽前三位王中,朱蒙享年40岁,其子琉璃明王约56岁,大武神王最高寿,也只61岁。

乌伊、摩离70多岁仍健在,并能领兵远征,是很令人怀疑的。

此三人名字也不见于中国史书,《魏书·高句丽传》:“朱蒙乃与乌引、乌违等二人,弃夫余,东南走”,而没有乌伊。

则乌伊、摩离可能只是随朱蒙迁徙的部族的名称。

乌伊,《三国史记》中也作鸟伊,伊字《东国史略》作夷,则乌伊也可以写成鸟夷。

《尚书·禹贡》“岛夷皮服”,岛字原作鸟,唐人改为岛,王肃注:“鸟夷,东北夷国名也”,是东北古部族,显然属于秽系。

高句丽一词《阙特勤碑文》作“Bokli”,以汉字标音,正是摩离4]。

《后汉书·东夷传》:“句骊一名貊耳”,摩离即貊,应是出自貊系。

也就是说,随朱蒙迁徙的各部,除夫余人外,还有秽系部族与貊系部族,三者共同构成高句丽五部的沸流部中迁自夫余的部分。

其后附部分民族成份更为复杂,毛屯谷所遇三人其一名再思,琉璃明王子也有名再思者,可见这是夫余族的常用名。

而朱蒙所迁地是秽人与貊人的居住区,来附者中当有秽系民族与貊系民族。

此外当还存在汉族,琉璃明王有汉人王妃就可证明这一点。

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丽语谓复旧土为多勿”,朱蒙立国第二年以沸流国所在地为多勿部,《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说高句丽“言语诸事,多与夫余同”,此时所谓丽语,也就是夫余人的语言,朱蒙为代表的高句丽统治者夫余人认为对沸流部的收降是收复夫余民族的旧土,可见,沸流部当以夫余人为主体。

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大武神王攻夫余后,夫余王从弟“与万余人来投,王封为王,安置椽那部”,《东国通鉴·高句丽》作“置椽那部”,证明最初设立椽那部,就是为安置夫余降人。

《三国史记》称随夫余王从弟降者为“国人”,而不是“下户”,可见其属夫余国统治民族,即夫余族,与高句丽王室族源相同,也正是因此,椽那部才得到世代与王室通婚的特权。

《魏书·百济传》说百济“其先出自夫余”,《北史·百济传》认为“出自索离国”,是夫余王“东明之后”,如此说来,百济统治者为夫余人,《隋书·百济传》说其“出自高丽国”,也当从高句丽王室为夫余人的角度去理解。

《好太王碑》载百济有“贯奴城”5],则贯那部很可能也以夫余人为主体,因此也能与王室通婚,《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伊夷模无子,淫灌奴部,生子名位宫,伊夷模死,立以为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载中川王除王后椽氏以外,还有贯那夫人,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桓那部,即顺奴部,其族源无考,但顺奴部也名东部,《翰苑·蕃夷部》注:“内部虽为王宗,列在东部之下”,足见其部地位之高。

其余四部皆以夫余人为主,王族也出于夫余人,似不可能将异族为主体的部列于王族所在的内部之上。

因此,桓那部也应以夫余族为主体。

参之《三国史记·百济本纪》称其国五部是由一部“分置”的,贯那、桓那二部也可能是由沸流部中分置的。

(三)五部官称中国史书无载,《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仅有一“消奴加”,似乎五部官名沿用夫余人旧制仍称加。

但考之《三国史记》可知,加是对五部官的通称,凡是五部内官及五部所辖部的部长都可以称加或大加,所以才有“诸大加”的说法。

《后汉书·东夷传》有蚕支落大加戴升,当为五部下辖部的部长。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称高句丽“其官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雏加、主簿、优台丞(《后汉书·东夷传》作优台)、使者、皂衣先人,尊卑各有等级”,“王之宗族,其大加皆称古雏加”,消奴部“本国主,今虽不为王,适统大人,得称古雏加”,“绝奴部世与王婚,加古雏之号”,可证古雏加是对王的任大加的宗亲与绝奴、消奴两部最高长官的特称。

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可知,沛者、主簿、优台、使者、皂衣先人为五部中官称。

考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仇都、逸苟、焚求三人曾同时为沸流部的部长,可见五部中每一部的部长都不止一人。

各部长在本部内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而是存在着严格的等级。

弥儒以贯那沛者任左辅,明临答夫以椽那沛者任国相,阴友以沸流沛者任国相,都可以证明沛者是五部中的最高官员。

桓那于台烟支留任左辅后加爵大主簿,阳神从沸流那皂衣加爵为于台,说明仅次于沛者的是主簿,次于主簿的是于台,即《后汉书》中的优台。

以上三种官的地位与汉文史书记载的次序一致。

次于于台的是使者、皂衣先人,但阳神从沸流那皂衣加爵为于台,而明临答夫从椽那皂衣加爵为沛者,仓助利由南部大使者加爵为大主簿,很难断定使者、皂衣先人何者地位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