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
常用中药方解

常用中药方解1.麻黄汤:【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辛温发汗解表的代表方,又是止咳平喘的基础方2.桂枝汤:【组成】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6克)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可建功。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治疗外感风爷,营卫不和的常用方。
3.桑菊饮:【组成】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外感风热表证。
用于风温初起。
4.银翘散:【组成】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荆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本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为辛凉平剂,治疗温热表证。
5.白虎汤;【组成】白虎汤中用石膏,知甘粳米四般熬,津伤口渴与烦热,气弱加参力更饶。
清热生津。
阳明经热证或肺胃气分热证。
用于外感寒爷入里化热,或温爷传入气分所致的实热证。
6.强汤:【组成】强汤是鞠通方,爷热入心营血伤,犀角丹玄连地脉,银翘竹叶服之康。
强解毒透热养阴。
爷热出入营分证。
为治疗瘟病爷热入营的代表方。
7.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解毒柏栀芩,火胜三焦是病因,火热烦扰兼错语,吐衄发班此方钦。
泻火解毒。
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
是泻火解毒的代表方。
8.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肝胆实火上炎。
9.白头翁汤:【组成】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若加阿胶与甘草,产后虚痢称良剂。
中医的八大名方

中医的八大名方中医的八大名方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始见于《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作为少阳病的主方,临床应用方证对应,疗效明显,故向来沿用到现在。
少阳病证,过去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静静不语饮食,口苦、咽干、眼花,脉弦等为主要脉证。
本症的产生,因邪入少阳,位居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而致。
半表半里是指病位,即邪正相搏“结于胁下”。
其外可兼见太阳表证,内可兼见阳明之里证。
正邪分争,各有偏性,是一个动向变化。
故表现为来往寒热,邪结胸胁,影响肠胃,故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静静不语饮食。
枢机不利可见口苦、咽干、眼花;弦细脉是少阳病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
张仲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枢机,治疗少阳病,故为少阳病症之主方。
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构成。
方中柴胡舒达少阳之表邪,疏解气机的壅滞,黄芩清少阳之里热,二药配合,排除寒热来往,口苦咽干,为本方中的主药;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主治心烦喜呕,并助柴胡疏结胸胁郁结苦满;党参、甘草扶正和中,使邪气不得复转入里;大枣配生姜不只能助半夏和胃止呕,更有调解营卫,辅助柴胡解表的作用。
从药物的功用来看,本方除具备清热解表的作用外,还拥有和里、分散胸胁郁结、补虚的作用,故古人誉为“少阳输机不利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下边就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略抒己见以下:一、小柴胡汤是解热剂张仲景论伤寒指的是外感病,只假如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郁闭,营卫不睦,正邪分争于表,即恶寒发热。
其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
伤寒用麻黄汤,中风用桂枝汤,重在发汗解表逐邪。
若失治误治,则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来往,用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
若表邪入里结于阳明则但热不寒,在经则用白虎汤,在腑则用承气汤,总以退热为要。
若病邪在三阳经不除,累及三阴,病程延伸,正气受损,则生诸变。
所谓六经传变,即是指外感病的疾病过程。
故外感病的初期治疗尤其重要。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1.清热解毒汤:用黄芩、连翘、薄荷、芦根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状。
2. 四物汤:用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痛等问题。
3. 逍遥散:用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等中药材配制而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问题。
4. 川芎茶:将川芎加工成茶叶,具有活血化瘀、提神醒脑的功效。
5. 人参鸡汤:将鸡肉、人参、枸杞等中药材熬制而成,具有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6. 十全大补汤:用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调理气血不足、疲劳乏力、失眠等问题。
7. 小柴胡汤:用柴胡、黄芩、半夏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问题。
8. 桂枝汤:用桂枝、白芍、生姜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
9. 补骨脂酒:用补骨脂、红枣、桂圆等中药材泡制而成,用于治疗贫血、月经不调等问题。
10. 神曲:用糯米、黄米等杂粮制作而成,具有补血养颜、调理肠胃等功效。
- 1 -。
中医的十大名方

中医的十大名方
中医的十大名方有: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等。
能够起到疏风散寒、止咳平喘的作用。
五苓散。
主要成分有茯苓、猪苓,具有健脾祛湿之功。
补中益气汤。
由黄芪、党参等成分结合而成,可达升阳固表、强健脾胃的效果。
温胆汤。
由半夏、陈皮等构成,具有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的作用。
六味地黄丸。
由山药、熟地黄组成,能够滋肾填精、补脾固精。
归脾汤。
由茯神、龙眼肉等成分组成,具有益气补血之效。
小柴胡汤。
主要成分就是小柴胡,其主要作用为扶正祛邪。
大承气汤。
成分有大黄、芒硝等,功能为峻下热结。
血府逐瘀汤。
由当归、红花等成分组成,其功效为活血行气、祛瘀止痛。
逍遥散。
则是柴胡、当归等组成,能够达到疏肝健脾的作用。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按国家现行法规,中医组方一般按照和、温、通、补四原则,进行相应的君、臣、佐、使配伍。
所谓“和”,即是用调和的办法祛除病邪。
《黄帝内经》云:“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和,则身强体壮,气血失和,则体弱多病。
所谓“温”,就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固本等治疗脏腑经络寒邪之病。
所谓“通”,就是通过消坚散结、通气健络的方法通全身经脉、祛病强身。
所谓“补”,是指通过滋养、补益人体脏腑虚弱、气血阴阳的办法,达到人体整体功能增强、祛除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药两千多年的积淀中,形成了传统九大名方:八珍汤、生脉散、四物汤、大秦艽汤、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八仙长寿丸、玉屏风散,此九方是古代名方之集大成者。
1、六味地黄汤以熟地、泽泻、山药、丹皮、茯苓、山茱萸等组方。
本方补中有泻,而以补阴为主。
用熟地黄滋阴,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肾虚、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肾主臧精,又主利水,故以三补以填其精,茯苓、泽泻以利其水;阴虚则火旺,故用丹皮以泻火。
三补补其正,三泻泻其邪,凡肾阴不足之症均可应用。
衍生成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胶囊2、当归补血汤源出《内外伤辨惑论》,组方为黄芪、当归。
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
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
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
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
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1. 四物汤(补血安胎方)四物汤是一种补血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补血安胎。
其功效是补血调经,益气安胎,对于久咳不止,面色苍白,心悸怔忡,手足发凉,月经不调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配方:当归12克、川芎9克、熟地9克、白芍12克。
2. 四神丸(镇痛止血方)四神丸是一种镇痛止血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经闭、痛经等症状。
其功效是活血化瘀,镇痛止血,对于老年人或身体虚弱的人痛经以及月经过多、经期不调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配方:川芎、桂枝、红花各等分、茯苓6克。
3. 逍遥丸(活血化瘀方)逍遥丸是一种中药活血化瘀方剂,主要用于女性月经过多、改善子宫寒凉、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症状。
其功效是活血化瘀,调和气血,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等也有一定的作用。
配方:桃仁15克、红花10克、香附10克、益母草20克、川芎10克、玄参10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甘草10克。
5. 眉毛膏(消肿散结方)眉毛膏是一种消肿散结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甲状腺结节、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其功效是消肿散结,抗炎利咽,对于甲状腺肿瘤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配方:黄芩10克、金银花10克、香薷10克、地黄9克、甘草5克、白茅根5克。
6. 安神补脑丸(安神益智方)安神补脑丸是一种安神益智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改善失眠、多梦、健忘、头晕乏力等症状。
其功效是安神益智,补充精神,改善记忆力等症状。
配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枸杞子10克、龙眼肉10克、熟地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甘草5克。
8. 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方)清热解毒口服液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解热、解毒、清热等症状。
其功效是清热解毒,对于感冒、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配方: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黄芩10克、芦根10克。
10. 五子衍宗丸(健脾消食方)五子衍宗丸是一种健脾消食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改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20首方解

方解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解:君: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桂为发汗峻剂,使邪气去,表气和臣: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佐:杏仁—降肺气平喘;与麻黄配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使:炙甘草—缓麻、桂峻烈之性;调和诸药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方解:君:桂枝—解肌发表,散在表之风寒(调卫)散中寓收,调和营卫臣:白芍—益阴敛营,固外泄之营阴(调营)佐: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且和胃止呕姜、枣合用,在桂、芍大枣—益气滋脾,助白芍和营作用下调和营卫使:甘草—调和诸药(1)与桂枝辛甘化阳实卫(2)与芍药酸甘化阴和营3、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
(2)妇人中风,热入血室。
(3)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君:柴胡:解少阳之邪,疏肝解郁二者配伍,恰入少阳,臣:黄芩:清泄少阳之热为和解少阳之最佳配伍佐:人参:扶助正气二者配伍,一者升脾气,一者降胃气半夏:降逆和胃止呕从而达到,脾升胃降,止呕之效生姜:助半夏止呕,且解半夏之毒,配柴芩调和表里大枣:助人参扶正,配参夏调和脾胃使:甘草:调和药性,助参枣扶正气4、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
(2)肝脾不和证。
方解:君:柴胡—升阳透邪,疏肝解郁使邪气外透,阳气升发,臣:白芍—敛阴柔肝缓急止痛与阴气相和。
佐:枳实—理气解郁(与柴胡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使:炙甘草—调和药性5、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方解:君: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臣:干姜—温中散寒四药相合,辛开苦降,寒热平调黄芩、黄连—苦寒清热佐:人参—补脾益气大枣—助人参补脾益气使:炙甘草—调药和中6、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古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积淀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经验和疗效卓越的方药。
在这些方药中,有一些被誉为古中医十大名方,它们以其独特的治病效果和广泛应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十大名方及其作用。
1. 陈皮汤陈皮汤是一种以陈皮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方剂,具有理气消食、行气化痰等作用。
它适用于腹胀、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尤其对食积引起的胃脘疼痛有显著疗效。
2. 麻黄汤麻黄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一个方剂,主要以麻黄为主要药材,具有发汗、解表、解表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发热等症状。
3. 石膏汤石膏汤是由石膏、甘草等药材组成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
它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热性疾病,如高热、口渴、尿少等症状。
4.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中国古代名医李东垣创制的方剂,主要以当归、生姜等药材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经、产后瘀血等症状。
5. 逍遥散逍遥散是古代名医吴茱萸所创的方剂,以木香、干姜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活血散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胸痛、腰痛等症状。
6. 理中丸理中丸是明代名医张景岳所创的方剂,主要以人参、陈皮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健脾益肺、调理胃气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7. 平胃散平胃散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创的方剂,主要以山楂、薄荷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健胃消食、祛满宽中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食积、胃脘胀满等症状。
8. 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方剂,以桂枝、生姜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温阳解表、发汗散寒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9. 白虎汤白虎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方剂,主要以知母、石膏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热毒引发的口渴、尿赤等症状。
10. 牛黄清心丸牛黄清心丸是中国古代名医李东垣创立的方剂,以牛黄、雄黄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镇心安神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桂枝汤【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3 现代运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
皮肤病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
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华盖散【组成】麻黄10g 桑皮10g 紫苏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甘草10g【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肺感风寒.【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 麻杏甘石汤【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24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郁热致喘【特征】咳嗽喘逆,气急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二陈汤【组成】半夏8.0g,茯苓 5.0g,生姜2.5g,陈皮8.0g,炙甘草2.5g【功用】燥湿化痰、止呕健胃。
【主治】胃中寒湿、痰浊、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脾胃不和等。
【特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梅尼尔氏综合症。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热者。
4. 使用注意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8g 黄芩9g 桅子9g 泽泻10g 木通4g 当归8g 生地8g 柴胡8g 生甘草5g【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
【特征】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
病人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小便淋浊,或者是妇女带下黄臭等,表现为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临床应用及研究】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亦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取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4.使用注意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大柴胡汤【组成】柴胡15g 黄芩10g 白芍10g 半夏10g 枳实10g 大黄6g 生姜15g 大枣10g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特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苓桂朮甘汤【组成)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10g 灸甘草6g【功用】健脾利水,温化痰饮。
【主治】中焦阳虚,水饮内停的痰饮病【特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者。
温经汤【组成】吴茱萸9g 桂枝6g 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丹皮9g 阿胶9g (烊化)麦冬9g 党参9g 甘草6g 半夏9g 生姜3片。
【功用】温经祛瘀,养血调经【主治】用于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的月经不调。
【特征】小腹冷痛,月经量多、淋漓不止,月经延期日暮发热、手足心热、唇舌干燥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
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夹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为肉桂,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寒凝而气滞者,加香附、乌药理气止痛;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叶以温经止血;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碍者。
4. 使用注意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六君子汤【组成】人参去芦9g 白术9g 茯苓去皮9g 甘草炙6g,陈皮9g 半夏12g【功用】健脾止呕.【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特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18g 人参8g 炙甘草9g 白术15g 当归6g 陈皮6g 升麻6g 柴胡6g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特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力模糊,以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白术、功能性低热。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 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十全大补汤【组成】人参10g 白术15g 云苓12g 当归10g 川芎10g 熟地12g 炙甘草5g 生姜3片大枣5枚黄芪15g 肉桂9g【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
【特征】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归脾汤【组成】白术15g 茯神12g 龙眼肉12g 黄芪12g 酸枣仁12g 人参9g 木香8g 炙甘草5g 远志肉8g 当归10g 生姜5片大枣2枚【功用】补血益气,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血气两虚,脾不统血。
【特征】心脾血气两虚证,证见心悸,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乏食少。
病人面色萎黄,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脾不统血证,诸如便血,皮下紫癜,妇人崩漏,经期超前,月经量多色淡,或淋漓不尽,舌淡,脉象细者。
四物汤【组成】熟地15g 当归15g 白芍10g 川芎8g【功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
【特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临床应用及研究】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清热止血。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18g 山萸肉12g 山药15g 泽泻9g 云苓12g 丹皮9g【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
【特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小儿脑囟迟迟不合。
或者虚火上炎引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糖尿病)、虚火牙痛,口干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知柏地黄丸【组成】熟地18g 山萸肉12g 山药15g 泽泻9g 云苓12g 丹皮9g 知母6g 黄柏6g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
【特征】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证。
小建中汤【组成】芍药18g 桂枝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饴糖30g.【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特征】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临床应用及研究】1.辨证要点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