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经典名方一百个
100张名处方良处方汇总

100张名处方良处方汇总1.清理血管壁的好方子;丹参、天麻、三七、山楂、西洋参、瓜娄壳、何首乌这七味药各等量,放在一起打成粉,每天早晚一小勺,(胶囊可5粒)坚持吃3~5个月。
2.调节虚寒体质方子:干姜,肉桂,蜀椒。
1:1:1的比例,3味药等份混合打成粉,装入两层(袜子,手套,帽子)之间,盖发凉发冷的部位就行了。
3.各种骨刺:用干皂角捣碎加最好的山西老陈醋合成糊狀,贴在患处。
每次可用半小勺多,后固定好,上面用热宝加热,将骨刺软化掉。
4.预防血脂的升高和缓解轻度血脂高代茶饮方子:(养生堂)山楂20克,红曲10克,决明子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5.治疗尿蛋白方:(赵林教授)每天一两花生仁(红皮),用水煮烂,每天早晨空腹当早餐吃,约40天就好了(一般肾炎。
糖尿病出现的尿蛋白都可治。
6.治心肌缺血方:(同仁堂)五味子,桂圆肉,丹参各3两,红参须,红花各1两,红枣半斤,共分成3份煎成药汁,每天随意喝。
7.心阴虚失眠,手足热: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合用很好的。
8.小米粥可控制糖尿病:每天早晨煮一碗小米粥,要煮的干一点,里面放点核桃仁,枸杞子,又补脑,又补肾,又不升糖。
9.代茶饮小方,大家平时可以喝一些来达到强筋壮骨的目的:枸杞10克,大枣(炙烤)3枚,菊花5朵。
开水冲泡代茶饮。
壮骨功效的小方——鹿茸酒:鹿茸10克,白酒500毫升,泡1个月每次服用30毫升.(对于肝肾筋骨有补益作用,预防退行性骨关节病,帮助睡眠,睡觉前喝每晚30克。
)10.胃溃疡,胃粘膜脱落:用猪蹄2-4个煮烂,沾白胡椒面(几岁就用几粒,研成面,分成7包),每天早空服一次,大约7天。
一般2~3次即愈。
11.脑中风出院后用药:同仁堂牛黄安宫丸一丸(好的)+民间种的葫芦籽研粉,早晚各一勺大约用12丸。
后个再用步长脑心通。
12.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肠胃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
中国民间90个经典药方,值得收藏

中国民间90个经典药方,值得收藏中国民间药方源远流长,有许多经典药方被传承至今,被认为是治疗某些疾病的好方法,这些药方因为疗效显著,被很多家庭所使用。
下面列举一些经典药方,供大家参考和收藏。
1、板蓝根汤:用于治疗流感;2、清热解毒汤:用于治疗中暑;3、四物汤:用于补血养血,调理月经不调;4、乌骨鸡汤:用于调理体质,提高免疫力;5、生姜糖汤:用于治疗咳嗽;6、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眩晕,耳鸣等症状;7、四逆散:用于腹痛、腹泻等腹部疼痛;8、羚羊角黄片: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症状;9、龟鹿补肾丸: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疲劳、性功能下降等症状;10、桂枝汤: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的身体疲惫。
21、通宣糖浆: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症状;22、补骨脂丸: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23、温胃舒中汤: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症状;24、滋阴壮阳丸:用于治疗阳痿、早泄,及腰膝酸软等症状;25、肝火上扰丸:用于治疗失眠、易怒、情绪不稳等症状;26、云南白药:用于创伤包扎、外伤止血等;27、苦参丸:用于治疗疥疮、湿疹等皮肤病;28、新生堂腹泻胶囊:用于治疗急性腹泻;29、茯苓杏苓羌活汤: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30、八珍汤:用于补益气血,招抗感冒。
51、参苓白术散:用于调理脾胃虚弱导致的腹泻等症状;52、蜂胶糖浆:用于缓解口腔炎等症状;53、冠心宁片:用于治疗冠心病等心脏病;54、鱼腥草素:用于治疗肝炎等症状;55、补肝丸:用于调理肝火过旺,导致的头痛、失眠等症状;56、川贝枇杷糖:用于治疗咳嗽、气急等症状;57、玉屏风散: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等症状;58、降压宁片:用于调节高血压;59、逍遥丸:用于调理大便干燥、湿热黄燥等症状;60、枸杞菊花茶:用于调理眼睛疲劳等症状。
71、足部通:用于改善足部循环等问题;72、复方丹参滴丸:用于调理心脑血管等问题;73、知柏地黄丸:用于调理肾虚等问题;74、清喉利咽口服液:用于治疗喉咙发炎等症状;75、北京同仁堂蛇胆川贝枇杷膏:用于治疗咳嗽、气急等症状;76、莲花清瘟胶囊:用于治疗流感、咳嗽等症状;77、天麻片:用于改善头痛等症状;78、清肺化痰口服液: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等症状;79、香砂养胃丸:用于调理胃肠不适等症状;80、二妙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必会100首经典方剂

中医必会100首经典方剂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伤寒论》)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3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小青龙汤(《伤寒论》)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止嗽散(《医学心悟》)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6 银翘散(《温病条辨》)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温病条辨》)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 苓桂术甘汤(《金匱要略》)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9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0 大承气汤(《伤寒论》)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溶坩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1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12麻子仁丸(《伤寒论》)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13济川煎(《景岳全书》)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14小柴胡汤(《伤寒论》)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15真武汤(《伤寒论》)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16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入,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17四逆散(《伤寒论》)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重磅】我国传统经典名方一百个

2
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属旋覆代赭石汤.”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3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
6
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4
麻黄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③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14
附子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100个民间偏方,值得收藏

100个民间偏方,值得收藏一、带状疱疹:1.麝香研粉加凡士林外涂患处。
神灯烤。
2.梅花针刺破患处,艾灸。
二、糖尿病方:1.黄芪50—200克,乌梅20—5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黄芪健脾利水,可减肥,托毒生肌,可长伤口,可固表,防治汗多表虚。
)2.苦荞面2斤,放在锅里隔水蒸(干蒸)30分钟,晾干装瓶备用。
午、晚饭前各30克,开水冲面糊糊喝。
配合适量运动,限肉和稀饭,禁酒。
三、颈椎病:1.适度牵引颈椎。
2.粗盐加热装布袋颈部热敷。
3.双手握紧拳头小指侧相对互相敲打后溪穴。
4.活动颈椎。
活动肩关节。
5.桂附地黄丸,独活寄生丸各吃一半量。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1.粗盐炒热装布袋热敷患处,一天三次。
2.仰卧腰下垫一个小枕头每次半小时。
3.生黄土,生白术按1:3的比例,共炒黄研粉,加水加蜂蜜,煮成药膏装罐备用。
取少量药膏外敷患处,包扎。
一天换一次。
急性敷一周见效。
慢性或增生需一个月。
4.桂附地黄丸,独活寄生丸交替吃。
5.按摩双侧委中穴。
五、降血脂减肥食疗外治方:1、菊粉即洋姜粉(菊芋粉)2—4小勺,冲水喝,每天1次,副作用是轻度腹胀腹泻。
2、苦荞面隔水蒸(干蒸)30分钟,晾干备用。
午晚饭前3—4小勺冲面糊糊喝。
3、适量运动。
4,蜡疗减肥降血脂。
或5,防风通圣丸有一定减肥降血脂作用。
六、高血压食疗:大田(非大棚)种的芹菜2两,煮2碗水,煮15分钟,当茶饮。
(注意血压不降低不要快速减药)。
高血压外治:吴茱萸适量,研粉,加醋拌匀,外敷脚底涌泉穴,包扎,每天晚上敷早晨去掉。
七、栀子鸡蛋清膏:生栀子研粉,取2一3小勺栀子粉,加鸡蛋清拌勻外敷患处,包扎,一天换一次。
3一5天。
治疗急性乳腺炎,乳痈,腮腺炎,颌下脓肿,牙痛引起的脸肿大,痈疮,褥疮感染,糖尿病足感染,风热型关节炎,急性淋巴结炎,丹毒等。
八、湿疹外治方:1、黄柏,苍术各10克,煮水外涂患处后撒滑石粉。
2、肛门湿疹或瘙痒:蒜辫子、茄子干、花椒各适量,煮水外洗患处。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有许多经典的名方,其中一些是传统中医药所传承的古方。
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四物汤(或者加味四物汤):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组成,用于调理女性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等问题。
2. 逍遥散:是张仲景创制的一方名方,由甘草、茯苓、泽泻等草药组成,用于治疗痰湿内盛,胸闷嗳气等症状。
3. 清热解毒汤:是治疗热毒、火热病症的经典名方,成分包括黄芩、黄连、连翘等,用于清热解毒、泻火除热。
4. 补中益气汤:包括人参、黄芪、白术等,主要用于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5. 百合固金汤:用于治疗肺燥干咳,由百合、麦冬、沙参等组成。
这些名方经常被中医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或调理身体,它们在中医药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一定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应当由专业医师指导,因为药材的配比和用量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组成】人参(15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当归(12g)川芎(9g)桂枝(6g)生姜(3片)功用】益气养血,调和营卫。
主治】气血两虚证。
病人面色苍白,四肢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健忘,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脉细弱。
人参养荣汤,补气养血调营卫。
黄芪白术同参归,川芎茯苓甘草齐。
桂枝生姜调经脉,服之调和身体好。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各等分。
功用】解表和解,调和营卫。
主治】治伤寒太阳证不解,或解后不觉轻松,或本无表证而柴胡证明显者。
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口苦咽干,呕吐泄泻,胁下痞满,心烦易怒,舌苔薄白,脉弦。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加,人参甘草干姜夹,太阳表证不解时,和营调卫此方佳。
组成】连翘朴硝各一两(30g),甘草二两(60g),生姜三两(90g)功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主治】霍乱初起,恶心呕吐,腹泻清稀,口渴欲饮,咽干,舌红少苔,脉数。
XXX连XXX清热毒,XXX配连翘,霍乱初起咳止泻,宜早服用效果好。
20、五苓散《金匮要略》组成】白术四两(12g),茯苓四两(12g),炙甘草二两(6g),泽泻四两(12g),白皮四两(12g)功用】渗湿利水,健脾消食。
主治】脾胃湿滞证。
腹胀,水肿,四肢不温,泄泻,食少便溏,舌苔白腻,脉弱。
五苓散白术泽泻配,白皮茯苓炙甘草,湿滞脾虚水肿胀,消食利水效果好。
黄连3克(姜汁炒)、川厚朴6克、石菖蒲3克、法半夏3克、淡豆豉9克、山栀子9克、芦根60克组成的连朴饮,具有清热利湿,调和脾胃的功效。
适用于乙肝湿热并重,郁阻于中焦,脾胃不运的证候。
症状包括胸闷脘痞、恶心欲呕、纳呆、厌油腻食物、口渴不欲多饮、大便稀溏、腹部胀满、小便短少黄赤、或有身目发黄,其色鲜明,发热而汗出不解,舌红,舌苔黄滑腻,脉滑数。
天王补心丹包括人参去芦、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各五钱(各15g)当归酒浸、五味麦门冬去心、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炒、各一两(各30g)、生地黄四两(120g)、朱砂。
100个绝密中医秘方(珍藏已久)

1、近视秘方:陈皮150克,白莘茶100克,铁观音茶叶10克,桂皮20克,八角20克。
把陈皮、白莘茶、铁观音茶、桂皮、八角切碎或碾碎均匀掺合在一起,每次取用这种混合的配料4-5克放入杯中加入开水浸泡或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等待开水温凉时把水饮尽。
每天两次,早晚各一次。
可以使近视的朋友治好近视、恢复健康视力!!2、各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气管炎,高烧,肺炎,肺脓肿等以痰多而稠:每日取薏苡仁100克加入20枚红枣煮粥,一天三次。
这是老中医的宝贵经验。
3、痤疮(又名青春痘、美丽疙瘩痘):鲜仙鹤草、野荞麦(或金荞麦)、黄毛耳草若干,以水煮之,搽脸,特效。
治肺痨咯血:将鲜仙鹤草一两(干者,六钱)捣烂,加冷开水搅拌,榨取液汁,再加入白糖一两,一次服用。
4、不孕症:有人以山茱萸为主治疗不孕症患者58例,其中服药后怀孕者43例,无效者15例,治愈率为74. 14%。
治疗方法:以山茱萸l2g为主,配以白术、茯苓各l2g,熟地l5g,紫河车2 0g。
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中、晚3次口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5、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用仙鹤草的茎叶制成200%的浓缩煎液。
用时先用阴道窥器扩张阴道,以洁尔灭棉球全面彻底洗擦阴道壁,然后将饱蘸仙鹤草液的棉球均匀地涂抹整个yin dao壁。
再塞以饱蘸仙鹤草液的特制带线大棉栓,放置3~4小时后,取出。
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效奇佳6、1.口臭、口腔炎:石榴1个,剥皮取子,捣烂加水煎汁,含后咽下,日数次。
2.脱脏:石榴皮30克,明矶15克,水煎,洗患处。
3.中耳炎:石榴花,熔干,加冰片少许,研细末,吹耳内。
4.久泻久病:陈石榴皮,熔干研为细末,每次服10克,米汤送服,1 日2次。
7、腰腿痛方::川连6G 桂皮4G生地4g鹿茸2G(可用鹿角霜代替)用白酒一斤浸泡10天 早晚各饮用一盅 治疗各种腰腿疼及关节痛.8、失眠:酸枣仁40克 龙眼肉60克西洋参40克 五味子40克大红枣60克枸杞子60克甘草30 克 肉桂30克冰糖25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剂
14
附子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100剂])的通知
时间2018-04-16 16:16: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推动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稳步发展,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更好保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现予以公布.附件: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49.03 KB)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04-13附件---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汤剂
7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8
真武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12
黄连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
9
猪苓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汤剂
11
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
6
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号
名
原文出处
原文处方
原文制法及用法
剂型
1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汤剂
5
吴茱萸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
10
小承气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③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服夜二服.
汤剂
13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②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4
麻黄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③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汤剂
2
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属旋覆代赭石汤.”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3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