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名方解析(一)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 黄芩9克 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中医药 经典名方

中医药经典名方
中医药的经典名方是历代医家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经过长期验证,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方剂。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医名方:小青龙汤: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
大承气汤:主治大便干结,脘腹胀满。
小柴胡汤:主治流行性感冒,妇人伤寒。
五苓散: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祛湿。
逍遥散:主治月经不调。
血府逐瘀汤:主治胸痛、头痛。
补中益气汤:主治乏力、多汗。
归脾汤:主治心悸、失眠。
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虚证。
温胆汤:主治胆道感染、胆囊炎。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导读:本篇文章整理了中医里非常出名的10大方剂,这些方剂不仅疗效神奇,而且使用广泛,一起来看一下吧!一、六味地黄丸古方: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功效: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古方溯源: 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
古方新用:六味地黄丸(成药) 主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临床应用:调节免疫体统;抗肿瘤及抗突变;降血脂;抗缺氧、抗疲劳;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肝及改善肾功能;延缓衰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肝炎、肾病。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不宜同服感冒药。
二、阿胶补血膏古方: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功效: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古方溯源:《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
阿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
久服可美容滋补,养性延年,是国药瑰宝。
古方新用:复方阿胶浆(成药) 主要成分: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辅料蔗糖。
临床应用: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
本品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主要有抗疲劳、耐缺氧、耐寒冷、抗辐射损伤、促进血液凝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贫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
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三、鹿茸膏古方:红参、五味子、白芍、党参、黄芪(蜜炙)、鹿茸、当归、熟地黄、肉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蜜炙)、远志。
功效: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
古方溯源:由补血四物汤、补气四君子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膏等经典药方演化而来,历经千年,是集合中药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调五脏、强筋骨的传奇药方!公元1148年,作为命门金方记录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茸膏滋补命门,入五脏六腑,通气血筋骨。
中医名方与典故

中医名方与典故中国传统医学中有许多经典的名方,这些方剂通过丰富的中草药组合和独特的煎煮方式,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些名方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也与一些古代典故有着紧密的联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名方与典故。
1.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以半夏为主要药物的方剂,具有清热宽中、降逆平肝的作用。
它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故事。
故事中,卫国公子申生暴怒,将要处死一名忠臣。
忠臣之妻为了救夫,向申生献上了一碗酸汤。
申生喝下酸汤后,立即平静下来,释放了忠臣。
而这个酸汤就是半夏泻心汤的前身。
2.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以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为主要药物的方剂,主要用于调补女性气血不足所致的症状。
这个方剂的典故出自《淮南子·精神篇》中的故事。
故事中,有一位名叫梅长苏的人,他有一位妻子因为身体虚弱而无法生育。
梅长苏心疼妻子,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最终发现了四物汤的配方,使妻子成功怀孕。
3. 桂枝汤桂枝汤是一种以桂枝为主要药物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和痰湿证。
它的典故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主父偃得知汉高祖刘邦因发病而不能进食,便亲自到刘邦的寝室给他煮桂枝汤。
刘邦喝下桂枝汤后,恢复了精神,病情也渐渐好转。
4. 逍遥散逍遥散是一种以牛黄、雄黄、麝香、朱砂等药物为主要成分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风、昏迷等症状。
它的典故出自《晋书·王济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王济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名医,在治疗疑难杂症时,经常使用逍遥散。
他的医术高超,治愈了许多病人,被称为“逍遥太医”。
中医名方与典故的联系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医术,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源远流长。
这些名方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成为了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名方的应用,它们为我们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带来了健康和福祉。
在学习和应用中医名方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其安全性和合理性。
中医的八大名方

中医的八大名方中医的八大名方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始见于《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作为少阳病的主方,临床应用方证对应,疗效明显,故向来沿用到现在。
少阳病证,过去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静静不语饮食,口苦、咽干、眼花,脉弦等为主要脉证。
本症的产生,因邪入少阳,位居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而致。
半表半里是指病位,即邪正相搏“结于胁下”。
其外可兼见太阳表证,内可兼见阳明之里证。
正邪分争,各有偏性,是一个动向变化。
故表现为来往寒热,邪结胸胁,影响肠胃,故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静静不语饮食。
枢机不利可见口苦、咽干、眼花;弦细脉是少阳病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
张仲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枢机,治疗少阳病,故为少阳病症之主方。
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构成。
方中柴胡舒达少阳之表邪,疏解气机的壅滞,黄芩清少阳之里热,二药配合,排除寒热来往,口苦咽干,为本方中的主药;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主治心烦喜呕,并助柴胡疏结胸胁郁结苦满;党参、甘草扶正和中,使邪气不得复转入里;大枣配生姜不只能助半夏和胃止呕,更有调解营卫,辅助柴胡解表的作用。
从药物的功用来看,本方除具备清热解表的作用外,还拥有和里、分散胸胁郁结、补虚的作用,故古人誉为“少阳输机不利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下边就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略抒己见以下:一、小柴胡汤是解热剂张仲景论伤寒指的是外感病,只假如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郁闭,营卫不睦,正邪分争于表,即恶寒发热。
其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
伤寒用麻黄汤,中风用桂枝汤,重在发汗解表逐邪。
若失治误治,则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来往,用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
若表邪入里结于阳明则但热不寒,在经则用白虎汤,在腑则用承气汤,总以退热为要。
若病邪在三阳经不除,累及三阴,病程延伸,正气受损,则生诸变。
所谓六经传变,即是指外感病的疾病过程。
故外感病的初期治疗尤其重要。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推荐文档)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麻黄加术汤《千金要略》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日三服,温服。
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
头痛,咳喘,浮肿,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
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且能治身痛。
在煤气中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5 杏仁15 甘草10 石膏20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
如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汗作用。
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薏甘汤组成:麻黄15 杏仁15 薏苡仁10 炙甘草8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
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薏苡米仁利湿,和甘草协同有止痛作用。
主治范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
经予葛根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麻杏薏甘汤二剂后,病减半。
四剂病全消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肩剧烈疼痛。
午后加重,给予麻杏薏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薏仁而成。
4、柴葛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胡15 葛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10 石膏(碎)20 干姜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温服。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有许多经典的名方,其中一些是传统中医药所传承的古方。
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四物汤(或者加味四物汤):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组成,用于调理女性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等问题。
2. 逍遥散:是张仲景创制的一方名方,由甘草、茯苓、泽泻等草药组成,用于治疗痰湿内盛,胸闷嗳气等症状。
3. 清热解毒汤:是治疗热毒、火热病症的经典名方,成分包括黄芩、黄连、连翘等,用于清热解毒、泻火除热。
4. 补中益气汤:包括人参、黄芪、白术等,主要用于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5. 百合固金汤:用于治疗肺燥干咳,由百合、麦冬、沙参等组成。
这些名方经常被中医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或调理身体,它们在中医药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一定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应当由专业医师指导,因为药材的配比和用量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秘验方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秘验方1、益气通瘀组成:太子参 15 克、枣仁 15 克、苏木 15 克、降香 15 克、丹参 15 克、桃仁 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 20 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 15 克、莲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 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 12 克、郁金 12 克、积壳 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 20 克、白芍 15 克、僵蚕、夏枯草 12 克。
2、逐瘀调经汤组成;当归 10 克,赤芍 10 克,五灵脂 10 克,三棱 10 克,莪术 10 克,益母草 15 — 30 克,肉桂 3 克,[后下]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 —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 3] 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 克,杜仲10 克,狗脊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
神疲乏力,小腹中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 10 克,黄芪 10 克,煨木香 5 克,党参 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
腹疼剧烈,胀疼拒按者,加入延胡 10 克、灸乳没各 6 克、景天三七 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 克,〈包煎〉、雪竭粉 6克分吞,花蕊石 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
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 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 10 克、勾藤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
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 克、大黄 6 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组成;当归 20 克、山楂 20 克、川芎 10 克、五灵脂 10 克、蒲黄 10 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典名方解析(一)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
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