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杠杆省力原理

合集下载

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课《用平衡尺探究杠杆原理》操作手册

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课《用平衡尺探究杠杆原理》操作手册
科学实验操作手册(教师版)
(五年级下册)
课题
撬重物的窍门
教材页码
P39
实验目

1.会组装平衡尺;
2.会借助平衡尺来研究杠杆用力情况;
3.通过实验比较发现杠杆省力的奥秘;




教师演示
钩码、调节螺帽、支撑螺丝、横梁、支架、底座;(或者钩码、平衡尺套材)
学生分组
实钩码、调节螺帽、支撑螺丝、横梁、支架、底座;(或者钩码、平衡尺套材)
重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重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短,杠杆省力;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评估(10分制)
备注
1
绘制“使用杠杆能省力吗?”实验记录表
1分
2
组装:组装好平衡尺,调节平衡螺母,使平衡尺在水平位置平衡
1分
3
预测:在支点左侧10厘米处挂两个相同的钩码,预测在支点右侧5厘米、10厘米、20厘米处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平衡;
1分
4
实验:根据预测实验操作(在支点右侧5厘米、10厘米、20厘米处挂预测钩码数),边测试边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2分
6
比较:比较数据发现杠杆尺平衡的条件
1分
7
预测:将支点左侧的钩码移到15厘米处,预测在支点右侧怎么挂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
1分
8
实验:根据预测实验操作,边实验边记录在记录表中
2分
10
比较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距离支点越远,保持平衡需要的钩码越少,即越省力。
1分
备注
重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长,杠杆费力;

杠杆的省力原理

杠杆的省力原理

杠杆的省力原理
杠杆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装置,它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杠杆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改变力的作用点、方向或大小来实现力的放大或减小,从而达到省力的效果。

杠杆的省力原理是基于力的平衡和杠杆的静力学原理。

根据静力学原理,当杠杆平衡时,杠杆上的力矩之和必须为零。

力矩是力乘以力臂的乘积,力臂是力作用点到杠杆支点的垂直距离。

对于一个杠杆系统,可以通过调整力的大小或力臂的长度来实现力平衡。

如果需要施加较大的力去克服较大的阻力,可以通过增加杠杆的长度或减小施力点与支点的距离来实现。

这样一来,在满足力的平衡条件下,只需要施加较小的力就能够达到期望的效果,从而实现省力的目的。

杠杆的省力原理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撬动重物时可以利用杠杆原理,将杠杆底端放在物体下方,然后通过降低施力点与支点的距离,利用较小的力使物体产生较大的倾斜,从而轻松地将重物抬起。

在市面上的手动水泵中,杠杆原理也被广泛应用,将输入的小力放大为较大的输出力,以便更高效地抽取水源。

总的来说,杠杆的省力原理能够通过调整施力点和力臂的位置来实现力的放大或减小,达到省力的目的。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杠杆原理,用较小的力量达到更大的效果。

[论文]杠杆原理

[论文]杠杆原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3、杠杆原理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省力和方便。

过程与方法:1、科学小游戏:提供一根金属撬棍和金属支点,由学生上台分别用食指按压撬棍两端,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热情。

2、学生用自己的文具摆一摆杠杆,揭示杠杆的三个基本点,引出杠杆尺的研究。

3、杠杆尺的探究实验:教师说明和演示杠杆尺的实验探究方法,学生进行杠杆尺实验探究并填写实验记录,最后进行杠杆尺实验的数据分析得出杠杆原理。

4、换位实验:数字化撬棍原理器的实验探究,分析数据,进一步理清杠杆原理。

5、找一找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杠杆原理。

包括:井水抽水机、羊角榔头拔钉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有效体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科学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3、体会科技提升生活质量,热爱科技创新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体会和理解杠杆原理,找出生活中的杠杆原理。

教学难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理解杠杆原理。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1、游戏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一个金属支点。

2、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每组准备杠杆尺(机械实验盒)、两盒砝码。

3、学生实验材料:数字化撬棍原理器(教师自制教具)△教师演示实验:井水抽水机视频演示和照片(多媒体),羊角榔头拔钉子(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1、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讲台上放了两件物品,它们是一根金属棒和一个金属块,我们要进行一次课堂游戏。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由老师将金属棒放到金属块上,然后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各自上台用食指用力按金属棒两端,看谁能获胜?”2、学生上台操作,结果男生以失败告终。

29. 如何利用杠杆原理省力?

29. 如何利用杠杆原理省力?

29. 如何利用杠杆原理省力?29、如何利用杠杆原理省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需要用力去完成一些任务的情况,比如抬起重物、撬动石头等等。

这时候,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杠杆原理,就能达到省力的效果,让我们更轻松地完成这些工作。

那么,什么是杠杆原理呢?简单来说,杠杆就是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杠杆原理的核心在于通过调整力臂的长度,来改变力的大小和作用效果。

要利用杠杆原理省力,首先我们得了解杠杆的几个关键要素: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而动力臂则是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阻力臂是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根据杠杆原理,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就能省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见的撬棍就是一个很好的利用杠杆原理省力的工具。

当我们用撬棍撬起一块石头时,石头与地面的接触点就是支点,我们施加在撬棍一端的力就是动力,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就是动力臂,石头对撬棍的压力就是阻力,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就是阻力臂。

如果我们把撬棍的动力臂设计得足够长,相对较短的阻力臂,就能用较小的动力撬起较大的阻力,从而达到省力的目的。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常见的利用杠杆原理省力的例子。

比如,开瓶器。

当我们用开瓶器打开瓶盖时,开瓶器与瓶盖顶部的接触点就是支点,我们手施加在开瓶器另一端的力是动力,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就是动力臂,瓶盖对开瓶器的阻力,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就是阻力臂。

由于开瓶器的动力臂相对较长,所以能轻松地打开瓶盖。

再比如,剪刀也是利用杠杆原理省力的工具。

剪刀的支点在中间的铆钉处,我们用手握住剪刀柄施加的力是动力,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就是动力臂,剪刀剪切物体时受到的阻力,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就是阻力臂。

通过合理设计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使得我们在使用剪刀时能够省力。

初中物理省力的“钥匙”——杠杆原理

初中物理省力的“钥匙”——杠杆原理

省力的“钥匙”——杠杆原理用手无法从木头里拔出钉子,必须要用工具。

即使是大力士,也很难把几百公斤的重物举到高处,如果借助工具那就“轻而易举”了。

这些工具都是按照杠杆原理制作的。

要把坚硬的铁皮剪开,使用普通的剪刀很费劲,用长柄剪就比较省力。

这是因为要使一个物体绕着固定轴转动时,用同样大的力作用在物体上,力的作用点离轴越远,产生的转动效果越显著。

比如用力推动房门,力的作用点离门轴越远,就越省力,所以门的把手总是安装在远离门轴的一侧。

地面上有一块又大又重的石头,要把它移动旁边去,一个人推不动。

这时只要用一根结实的棒,把棒的一端插到石头底下,握住棒的另一端,用力向上抬;或是在下面垫上一块较硬的物体,用力压棒的一端,就能把石头撬起来。

撬棒越长,用的力气就越省。

长柄剪刀、撬棒等工具都是省力的杠杆。

在建筑工地上,工人常用滑轮往高处运送工具和材料。

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来提升重物时,重物由两根绳子承担,每根绳子只分担一半。

如果要提起 100公斤的重物,只要用 50公斤的力往下拉,通过定滑轮的绳子,就能把重物提升。

同样道理,用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来提升重物时,重物由四根绳子承担,每根绳子只分担四分之一,那么只要用 25公斤的力,就可以把 100公斤的重物提起来。

人们还有这样的经验,上陡坡费力,上较平的坡省力。

装卸工人在往卡车上装货物时,往往放块斜板,把货物沿斜板向上推,这比直接把货物抬到车上省力。

斜坡、斜板在物理学上都叫做斜面。

利用斜面也可省力,这是因为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它的重力作用可用两个分力的作用来代替。

一个分力垂直压在斜面上,另一个分力使物体沿斜面向下滑动。

人沿斜面推物时,只要克服后一个分力的作用就可以了。

由于这个分力比物体的重力小,所以人用的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斜面的高度不变时,斜面越长就越省力,这也是各种车辆上山时要通过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的原因。

描述杠杆的三个不同原理

描述杠杆的三个不同原理

描述杠杆的三个不同原理
杠杆的三个不同原理包括:
1. 平衡原理:杠杆的平衡原理也被称为杠杆平衡条件,它指出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点和阻力点)的大小与它们的力臂成反比。

也就是说,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如果一个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这个力的合力矩为零。

2. 省力原理:省力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长于阻力臂,可以省力但费距离。

例如,使用撬棒可以轻松撬起一块大石头,这就是省力杠杆的原理。

3. 费力原理:费力杠杆则是动力臂短于阻力臂,虽然费力,但却能节省距离。

例如,使用镊子夹取小物体时,需要用很大的力才能使镊子夹紧物体,但镊子的长度较短,所以移动的距离也较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物理学家。

2023最新-《杠杆》教案(4篇)

2023最新-《杠杆》教案(4篇)

《杠杆》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给大伙儿整理的《杠杆》教案(4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注意事项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活动反思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

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最省力的五个工作原理

最省力的五个工作原理

最省力的五个工作原理
1. 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机械设备,通过应用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来减少工作所需的力量。

当一个力被施加到杠杆上的一侧时,它可以产生比所施加力更大的输出力。

2. 滑轮原理:滑轮原理是指通过使用滑动物体(通常是圆形轮子)和绳、链或带来改变方向和减少所需的力量。

滑轮的设计可以使重物在绳索或链条上沿着一个固定的轨道移动,从而减少对重力的抵抗。

3. 快速加速原理:它是物理中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运用于机械设备中的一个工作原理。

通过施加更大的力来加速一个物体,可以减少所需的时间和所需的总工作量。

4. 液压原理:液压原理是利用液体的压力来执行工作的一种原理。

通过对液体施加强大的压力,液压系统可以驱动活塞或其他机械部件,从而提供较大的力量。

5. 传动系统原理:传动系统是指将动力从一个部分传输到另一个部分的机械装置。

通过使用齿轮、皮带、链条或其他传动装置,可以将轻松获得的动力转移到需要更大力量的地方,从而减少所需的个人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年级:
姓名:
实验名称:探究杠杆省力原理 实验目的:用平衡尺探究杠杆省力原理 实验器材:平衡尺、钩码 实验步骤: 1.安装平衡尺,并调整平衡尺,使其左、右平衡; 2.在平衡尺支点左侧一点悬挂数量不等钩码; 3.在平衡尺支点右侧一点悬挂数量不等钩码,使左右 两侧平衡。 实验结果:(P71) 实验结论:动力×动力名称: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 实验器材:斜面、书本、小车、弹簧测力计 实验步骤: 1.搭好实验装置。 2.先测出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再测出沿斜面提升物体 的力。 3.改变斜面斜度测出力的大小。 4.收集相关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P72) 实验结论:斜面坡度越大,拉力越大,斜面坡度越小, 拉力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