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
贵州省遵义县三岔矿区勘探地质报告(最终)

正文目录第1章绪论 (1)1.1目的和任务 (1)1.2位置、交通 (1)1.3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2)1.4以往工作评述 (5)1.5本次工作情况 (6)2.1区域地质构造位置 (8)2.2区域地层 (8)2.3区域构造 (9)2.3区域矿产 (9)第3章矿区地质 (10)3.1矿区地层 (10)3.2矿区构造 (11)第4章矿体(床)地质 (13)4.1矿体(层)及特征 (13)4.2矿石质量 (14)4.3矿体围岩及夹石 (21)84.4第四系(Q) (23)4.5岩溶 (24)4.6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25)第5章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26)5.1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 (26)5.2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26)5.3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29)第6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30)6.1水文地质 (30)6.2工程地质 (32)6.3环境地质 (34)第7章勘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35)7.1勘查方法及其工程布置 (35)7.2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36)7.3地形测量、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39)7.4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41)7.5岩溶调查 (41)7.6水文及工程地质调查 (41)7.7采样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42)87.8分析、测试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43)第8章资源量估算 (47)8.1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47)8.2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48)8.3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48)8.4矿体(层)圈定的原则 (49)8.5资源量估算结果 (51)第9章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初步研究 (56)9.1市场预测及产品竞争力 (56)9.2矿床的资源量、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60)9.3原、燃、材料概况及矿山建设条件 (61)9.4矿山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 (66)9.5经济效益初步分析 (67)9.6社会效益及环境保护问题 (71)第10章结论 (72)10.1地质勘探工作对矿床的控制、研究程度 (72)10.2矿床成矿基本规律、远景评价 (73)10.3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质环境问题 (74)10.4地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 (74)810.5对今后矿山开采的建议 (75)附图目录图号顺序号图名比例尺01 01贵州省遵义县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区域地质图1:1000002 02贵州省遵义县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地形地质图1:200003 03贵州省遵义县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实际材料图1:20008旗开得胜804 04贵州省遵义县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工程分布及资源量估算平面图1:2000 05 05 贵州省遵义县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层厚度柱状对比图(1)1:20005 06 贵州省遵义县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层厚度柱状对比图(2)1:20005 07 贵州省遵义县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层厚度柱状对比图(3)1:20006 08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Ⅰ-Ⅰ′ 勘探线地质及资源量估算剖面图1:100006 09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Ⅱ-Ⅱ′ 勘探线地质及资源量估算剖面图1:1000 06 10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Ⅲ-Ⅲ′ 勘探线地质及资源量估算剖面图1:1000 06 11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Ⅳ-Ⅳ′ 勘探线地质及资源量估算剖面图1:1000 0612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Ⅴ-Ⅴ′ 勘探线地质及资源量估算剖面图1:1000旗开得胜806 13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Ⅵ-Ⅵ′ 勘探线地质及资源量估算剖面图1:1000 0614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Ⅶ-Ⅶ′ 勘探线地质及资源量估算剖面图1:1000图号 顺序号 图 名比例尺 06 15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Ⅷ-Ⅷ 勘探线地质及资源量估算剖面图1:1000 06 16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Ⅶ-Ⅶ′ 勘探线地质及资源量估算剖面图1:100017剖面图统一图例07 18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101钻孔柱状图1:20007 19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201钻孔柱状图1:20007 20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202钻孔柱状图1:20007 21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301钻孔1:200旗开得胜8柱状图07 22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302钻孔柱状图1:20007 23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303钻孔柱状图1:20007 24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401钻孔柱状图1:20007 25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402钻孔柱状图1:20007 26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403钻孔柱状图1:20007 27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501钻孔柱状图1:20007 28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502钻孔柱状图1:20007 29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503钻孔柱状图1:20007 30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601钻孔1:200旗开得胜8柱状图07 31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602钻孔柱状图1:200图号 顺序号 图 名比例尺07 32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701钻孔柱状图1:20007 33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702钻孔柱状图1:20007 34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703钻孔柱状图1:20007 35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801钻孔柱状图1:20007 36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802钻孔柱状图1:20007 37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901钻孔柱状图1:20007 38 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902钻孔柱状图1:200旗开得胜807 39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ZK 903钻孔柱状图1:200旗开得胜附件目录<另订一册>附件一、地质勘查合同书附件二、贵州省遵义县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勘探测量技术报告附件三、贵州省遵义县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山照片集附表目录<另订一册>附表一、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基本分析成果表附表二、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基本分析与内检分析对比表附表三、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基本分析与外检分析对比表附表四、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多元素分析成果表附表五、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光谱分析成果表附表六、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矿石抗压测试成果表附表七、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矿石小体重测试成果表附表八、三岔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资源量估算结果表8第1章绪论1.1 目的和任务随着遵义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基础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解决遵义地区日益突出的优质高标号水泥满足不了市场的矛盾,拉法基瑞安水泥公司贵阳分公司拟新建日产4600吨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生产线。
工程地质勘查 报告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1. 引言工程地质勘查是为了确定某一地区的地质情况,以便为工程规划和设计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依据。
本文将介绍工程地质勘查的步骤和方法,并分析其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2. 勘查前准备在进行工程地质勘查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搜集和整理有关该地区的地质资料,包括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地震资料等。
其次,需要确定勘查的目标和范围,明确勘查的任务和要求。
3.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工程地质勘查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野外调查中,需要进行地质地貌观察、地质构造及断裂带的勘查、地下水位的测定等工作。
通过野外调查,可以全面了解勘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地质构造情况。
4. 取样与实验取样与实验是勘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取样点进行取样。
取样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地质和岩土工程性质的实验数据。
常用的取样方法包括钻孔取样、岩石锤击取样等。
取样后,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如颗粒分析实验、土壤压缩试验等,以获取岩土工程性质的相关参数。
5. 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获得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整理和归纳等工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是为了从数据中找出规律和趋势,评估勘查区域的地质条件。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图表分析等。
6. 结果与报告根据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对勘查区域地质条件的评价和分析。
在报告中,需要清晰地描述勘查区域的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信息,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同时,还需要对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为工程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7. 结论工程地质勘查是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工程规划和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和依据。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步骤,可以全面了解勘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地质构造情况,为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性提供保障。
8. 参考文献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工程地质勘查报告需要参考相关的文献和标准,以确保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质勘察报告

地质勘察报告地质勘察报告是指通过对地球地壳构造和地质成因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后,得出的关于某一地区地质状况的报告。
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工作文献,地质勘察报告不仅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于工程建设、资源勘探和自然灾害预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地质勘察报告的目的和意义地质勘察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地下情况,为后续的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进行地质勘察,可以得到独特的地质信息,如岩石层的性质、构造特征、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类型等,这对于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基础设计、工程材料的选择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地质勘察报告还可以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选矿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地质勘察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地质概况、地质调查与测试、地下水勘察、工程地质特点、地质灾害评价等。
在地质概况部分,需要对勘察区域的地质发育背景、地质历史、构造特征等进行描述,全面了解勘察区域的地质状况。
地质调查与测试是地质勘察报告的核心部分。
通过对地质特征、岩石层面、断裂带、地下水位等进行详细调查与测试,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判断。
地下水勘察主要是对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变动、地下水类型等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工程建设提供地下水条件的可行性评估。
工程地质特点则主要是对勘察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概况以及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地质因素进行论述和预测,以便在工程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地质灾害评价是对勘察区域地质灾害潜在性和风险的评价,如滑坡、地面塌陷、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三、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和审查要求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要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要注重客观真实、科学准确地反映勘察成果。
首先,报告应具备完整的数据和资料,主要依据实地调查、采样、测试、分析等获得。
同时,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勘察人员需要在报告中注明数据来源和测试方法,以便审查机构对其进行核实。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是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行性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地质背景该地区位于山脉腹地,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和页岩组成。
地表地貌以起伏的山地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
地震活动频繁,属于高地震烈度区。
三、勘察范围和方法本次勘察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域及周边500米范围内。
采用的勘察方法包括现场地质调查、岩石和土壤取样、地下水勘查、地球物理勘测等。
通过对勘察区域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获取了大量的地质数据。
四、地质情况1.岩石特征勘察区域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岩性坚硬,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性。
地下存在一些断层和节理,需要在设计和施工中加以注意。
2.土壤情况勘察区域的土壤主要分为黏土、砂土和砾石土。
黏土含水量较高,容易发生液化现象;砂土排水性较好,适宜作为基础填料;砾石土孔隙率大,透水性好。
3.地下水情况勘察区域地下水位较高,水质良好,水量充足。
地下水受地层裂隙和断层的影响较大,需要合理利用和控制。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勘察结果,结合地质灾害历史数据和地震活动情况,对勘察区域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结果显示,该区域存在滑坡、崩塌和地震等地质灾害风险,需要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工程建议根据勘察结果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出了以下工程建议:1.地震设计要求: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重要性等级,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2.地基处理:根据勘察结果和土壤工程性质,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地质灾害防治: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加固边坡、设置防护网等,确保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七、结论本次工程地质勘察调查结果表明,勘察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地震和地质灾害等风险。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行性。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总说明2009-03-06 22:09韶关市曲江至南雄高速公路C02合同段K11+000~K19+500工程地质补充勘察(超前钻探)总说明(全长8.50公里)1. 前言本项目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内,是粤湘赣三省的结合部,起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欧山,连接京珠高速公路,止于南雄市梅岭镇,与拟建的江西省赣州至大余高速公路三益至梅关段相接。
C02合同段的起迄里程桩号为K11+000~K19+500。
1.1 任务依据受业主委托,我院承担了韶关市曲江至南雄公路C02合同段(K11~K19+500)的超前钻探地质勘察任务,路线总长约8.50Km。
本次勘察工作的范围、内容、方法和工作量布设均按委托书执行,局部个别的超前钻孔有变更时,均征得C02施工项目部、设计单位、业主等方的同意。
1.2 目的任务本次勘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对不良地质强烈发育的桥梁场地进一步作施工阶段的补充地质勘察工作,为桥梁桩基础的施工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质依据。
主要任务是:⑴、查明建筑场地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作出评价。
⑵、详细查明对确定工程场地的位置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条件、特殊性岩土的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危害程度。
⑶提供为确定桩基础类型及桩长所要的岩土参数及地基基础资料。
1.3 工作范围C02合同段本次超前钻探勘察工作主要包括15座桥梁,其中有5座大桥, 9座中桥,1座互通主线桥,分别是:钟屋中桥、莲花训练场中桥、大陈屋中桥、小陈屋中桥、韶关东互通主线桥、韶关东互通式A匝道中桥、A 匝道大桥、B匝道大桥、C匝大桥、D匝道大桥、D匝道中桥、E匝道大桥、E匝道中桥、新韶规划路中桥、东山规划路中桥。
1.4 方法手段及执行技术标准1.4.1 方法手段根据C02合同段超前钻探下达的任务要求,本次勘察采用了工程地质钻探,结合原位测试,室内岩石、土工试验等多种方法手段。
工程地质钻探:按照补充地质勘察方案批复表放点孔位、即依据设计提供的钻孔坐标及里程桩号,用全站仪沿线测设控制点、导线点,采用极坐标法施测定位,施工完成后进行了复测。
地勘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地勘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前言该报告是针对一处地点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其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该地区的地质与地貌情况,以便进行建筑与环境工程设计。
为了准确描述该地质状况和提高勘察精度,我们采用了多种勘察方法,得出了以下。
二、勘察地点简介本次勘察地点位于某地市区南部,面积约为1000亩,建筑用地面积为600亩,环境工程用地为400亩。
该地区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为30米左右。
周围无大型山脉或江河,是一处相对平稳的地形。
下面将对该勘察地点的岩土地质状况进行详细描述。
三、地质情况分析1. 地层岩性该土地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下部地层的花岗岩、石英岩和上部地层的黏性粘土层、杂屑土-砂土层组成。
其中,花岗岩为主要地质岩层,在该地区占主导地位,岩性为石英二长花岗岩。
黏性粘土层与杂屑土-砂土层在地下30米处之上,发育至地面以下10-15米,厚度约为30米。
2. 岩体稳定性评价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岩体在地下部分稳定性较好,整体稳定度为一般。
但岩体表面过于粗糙,毛细孔隙度较大,较易发生岩体剥落、局部崩塌等现象,增大了建筑物基础的施工难度。
3.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该地区地震等级较小,为三级地震,地震烈度为VI度。
考虑到地质条件和历史资料,该地区地震引发的岩石崩塌和滑坡等地震灾害风险较小。
4. 地下水地质分析-33米之间,该区域地下水较为丰富。
地下水层位上下界分别在-15米0米、-40米地下水层埋深为33-40米,主要为含水层,水质条件较好,适宜用于生活和工业用水。
四、勘察与建议本次勘察如下: 1. 该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丰富,为生活和工业用水提供了便利;2. 该地质区构造复杂,岩体距离表面距离较近,建筑物施工难度较大,需要进行合理的基础设计; 3. 该地区地震风险较小,保证了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相对安全性。
因此,我们建议在该地区进行建设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地质情况,制定合理的建造方案和基础设计,确保建筑物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也能满足安全要求。
年终述职报告地质勘查

一、前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一年又即将过去。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始终秉持着“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积极投身于地质勘查工作。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对新的一年工作进行展望。
二、工作总结1. 顺利完成项目任务过去的一年,我参与了多个地质勘查项目,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防治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严格按照项目要求,确保了项目进度和质量。
以下为部分项目完成情况:(1)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完成了某区域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查明区域构造背景、地层岩性、矿产资源分布等,为后续矿产勘查提供了基础资料。
(2)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在塔里木、准噶尔等大型含油气盆地开展油气勘查,新发现油气层位6层,新增油气资源量达数十亿吨。
(3)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针对某地区地质灾害隐患,开展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防治工程设计,确保了该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了更好地完成地质勘查工作,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以下是部分学习成果:(1)参加地质勘查技术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地质勘查新技术、新方法。
(2)阅读相关地质文献,了解国内外地质勘查领域最新动态。
(3)撰写地质勘查报告,提高报告编写水平。
3. 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在地质勘查工作中,我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勘查技术。
以下为部分创新成果:(1)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油气层识别方法,提高了油气层识别精度。
(2)研发了一种新型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实现了地质灾害实时监测。
(3)参与编写了《中国矿产地质志》,为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查部署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工作展望1. 提高地质勘查技术水平在新的一年里,我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自身地质勘查技术水平,为我国地质勘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2. 加强项目团队协作地质勘查工作需要团队协作,我将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3. 深化科技创新继续关注国内外地质勘查领域最新动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为我国地质勘查事业提供技术支持。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总结范文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总结范文本次工程地质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对某个工程项目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建议。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次实习项目位于某城市的一个山区,该项目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涉及到地基的选择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
在实习开始之前,我对该项目的背景及相关资料进行了详细了解,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质情况、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工程建设的条件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首先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地质勘察、地质剖面观测和地下水位测量等。
通过实地调查,我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质结构、岩性特点和地下水分布情况等。
同时,我还利用地质仪器进行了地质勘探工作,采集了一系列地质样品,并对其进行了实验分析,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地质参数。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发现该地区存在一些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如地滑、滑坡和地下水涌流等。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地质防灾措施,如加固地基、排水和灾害监测等,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我还对该项目的地质环境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包括土壤质量、地下水污染和基岩稳定性等,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一些岩土工程的监测和施工过程,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岩土工程技术和方法。
通过本次实习,我不仅巩固了工程地质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充分了解和评估地质情况,才能够有效地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强工程地质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还将加强对相关工程项目的了解和研究,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为今后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总之,本次工程地质实习使我对工程地质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我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将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地质专业人才,并为我所从事的工程项目做出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综合说明1.1工程概况本项目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居住及公共设施地勘工程。
昌平区回龙观镇居住及公共设施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朱辛庄,临朱辛庄东路,北临朱辛庄中路,南临农学院北路。
总用地面积500254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约499905平方米。
根据目前招标单位提供的设计方案,拟建建筑物为地上1F~13F住宅楼,场地局部有1~2层地下室,高2.8~5.8m;地下车库层高3.6m,覆土厚2.05m。
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中等复杂地基。
根据工程重要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可判断该工程岩土工勘级别为乙级。
1.2勘察方案编制的依据及原则勘察方案编制的依据:(1)建设方提供的《项目招标文件》和电子版《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1:1000);(2)搜集临近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3)现场踏勘所了解的场地情况及场地环境;(4)现行国家及地方有关规范和标准(见附录A)。
1.3 场地现状、场地环境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场地现状、场地环境据现场踏勘,拟建场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朱辛庄,临朱辛庄东路,北临朱辛庄中路,南临农学院北路,拟建场地基本平整,地面标高3.7~4.0m,“三通一平”基本实现,具备施工条件。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根据搜集的已建邻近场地工程的勘探资料,并对该工程勘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基本上掌握了这一地区在深25m范围内的地基土分布情况,详见下表1与下图1:表1 地基各土层情况表0 1.5m① 人工填土 0.61.5 上层滞水 7.5m 基础埋深9m2.3 ② 粉土、粘性土 4.5 8.0 潜水3.0m ③ 砂土 8.8 11.012.79.0m ④ 粘性土、粉土 14.4 承压水 20.0 ⑤ 圆砾图1 地层情况简图(3)地下水根据拟建场地附近已有勘查资料分析表明:拟建场地基础影响20m 范围内有三层地下水分布,根据临近工点的钻探资料得知,本场地下第一层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埋深约在0.6m~2.3m 左右;第二层地下水为台地潜水,具有一定的承压性,埋深约在4.5m~8.8m ;第三层地下水为承压水,埋深约在12.7m~14.4m 左右。
拟层号 土层名称 层底埋深(m ) 厚度 (m ) 描 述① 人工填土 1.5 1.5 稍湿,松散—稍密,土质成分为粉土及粘土② 粉土、粘性土8.0 7 稍湿—湿,稍密,上部为粉土,下部地段夹粘土薄层,含云母氧化铁 ③ 砂土 11.0 3.0 稍湿,密实,砂质均匀,颗粒主要成分为石英④粘性土、粉土20.09.0稍湿,稍密—中密,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地段夹粘土薄层⑤ 圆砾 未揭穿 未揭穿稍湿—湿,密实,圆砾含量50~70%,亚圆形为主,磨圆度较好,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建场地周边有人群居住,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和人为用水影响,水位变化不定,但根据近年来观测得知,水位变化不大。
由于地下水埋深较浅,对基础和地下施工有一定影响,故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降水、排水,在基础和上部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沉降影响。
根据临近工点的水质分析结果建议本工点地下水的腐蚀性按以下情况考虑: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的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4)场地地震效应北京地区主体地质构造为早第三纪前的断裂及其控制的断块构造,主要有三组断裂带:主干断裂带为北东向,其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
北京地区基本地震构造是新生代北京凹陷,发育于北京凹陷的黄庄——高丽营断裂、南口——孙河断裂是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过的断裂,属潜在的发震构造,在深部构造都有一定的显示,两条断裂在北京凹陷内相交。
根据上述区域构造地质背景构造运动特征,以及相应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有关规定,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本场地地基属较稳定场地,可考虑作为适宜建筑的复杂场地。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地下水位按地表下10m 考虑,对本场地可液化地层进行判别,判别结果为在遇地震基本烈度8度时,本场地20m深度范围内的粉土和砂土层均不液化。
(5)场地潜在灾害和预防措施综合在区域地质资料、地质灾害发育史和现场地面测绘,拟建场地区域内不具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等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现状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面沉降、砂土液化和活动断裂等,工程在建设中及建设后还可能存在基坑边坡失稳、底板突水和地基失稳等灾害隐患。
针对已有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类型、危险性等级,建议施工过程中采取一系列工程防治措施及对策。
现状地质灾害包括地面沉降、砂土液化和活动断裂。
地面沉降危险性等级中等,预先对可能发生的地面沉降量作充分考虑,然后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和上部构造;砂土液化危险性等级小,采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的措施,如加密法加固、用非液化土替换液化土层等,或对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处理,从而消除地震液化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活动断裂危险性等级大,建议尽量避开断裂区域,同时采取与工程方案相适应的安全、可靠的结构措施。
潜在地质灾害包括基坑边坡失稳、底板突水和地基失稳。
基坑边坡失稳危险性等级中等,建议基坑开挖应作专项设计,选择合理的坡度,放坡开挖,如放坡受限制应采用水泥土墙、土钉墙、挡土桩、板(桩)墙等对基坑进行支护,采用必要的止水和降水措施。
基坑开挖和地下构筑物施工期间,应自始至终做好坑边变形和沉降观测,并随时做好应急抢险准备工作;底板突水危险性等级小,地下水位存在季节性变化,施工期间,遇地下水上升时,应在基坑位置的外围先设置抽水孔,采用人工降水的方法降低水位,然后继续开挖;地基失稳危险性等级小,建议对场地周围进行详细地质勘查,选择适合要求的基础形式和上部构造,并做好预防措施。
2、拟建物地基基础预分析2.1 基础埋深估算根据建筑区的地层性质,此场地建筑物所使用的基础形式为筏型基础,场地内各建筑物的基础的深度见下表2:表2 各户型建筑基础参数户型 A B C D E F楼层数 2 5 6 8 9 13楼高(m)10 16 19.2 25.6 28.8 41.6 长度a40 15 15 15 15 18基础尺寸(m)宽度b12 12 12 12 12 15 Δz(m)10 10 10 10 10 10 地下室埋深(m) 4 8 8 8 8 8 基础埋深(m) 5 9 9 9 9 92.2 地基沉降量估算根据设计荷载资料,经估算,基础沉降量、压缩层厚度见下表3,具体计算过程见附录C :表3 基础沉降量、压缩层厚度2.3 地基承载力的估算根据招标文件中的相关资料,结合查阅不同土的的力学性质(见下表4),初步估算地基承载力:表4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如下根据规范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c md b a c M d M b M f ++=γγ以第三层砂土作为持力层,其中︒=30k φ查表得:90.1=b M ,59.5=d M ,95.7=c M ,持力层土的容重36.19m kN =γ基础底面深度m d 9=,宽度m b 3=,0=k c建筑物名称层数基础尺寸(a ⨯b )p)(kPa持力层 基础埋深(m ) 沉降量S(cm ) 压缩层厚度 (m ) 控制孔深度(m ) 一般孔深度(m ) 居民楼 1318⨯15139③92.11102414层号 土层名称 γ(3m kN )s E (Mpa )① 人工填土 17.8 / ② 粉土、粘性土18.7 9 ③ 砂土 19.6 25 ④ 粘性土、粉土18.9 15 ⑤圆砾2045地基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容重:360.1198.06.92.29.183.47.89.08.76.08.17m kN m =⨯+⨯+⨯+⨯+⨯=γ将个数据带入公式得:kPaf a 54.172960.1159.536.1990.1=⨯⨯+⨯⨯=基底平均应力:a f kPa A GF P <=+=162 符合地基承载力要求。
3、勘察目的(1)查明拟建场地内地质结构、分布特征及其工程性能; (2)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其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3)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及对工程的影响; (4)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及地震效应进行评价; (5)提供各土层土质的技术参数;(6)推荐可行的基础持力层与基础处理方案; (7)推荐合理的基础型式。
本次勘察主要为查明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分布特征及其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查明暗浜等不良地质现象及浅层饱和砂土等,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参数,并为设计、施工提供所需的资料。
4、勘察方案说明4.1勘探点平面布置(1)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有关规定。
“地基复 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的场地的详勘探点的间距为15~30m ”,结合拟建建筑物的平面 形状和尺寸,沿建筑物周边角点布孔,以控制整个场地。
(2)当相邻勘探孔揭露的地层情况变化较大或影响施工方案选择时,根据国家 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第4.1.16条的要求,应适当增加勘探孔。
(3)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第4.1.17条的要求,本工程共布置10只控制孔12只静探孔和24只一般孔。
(4)本次勘察工程取4组地下水进行水质试验。
4.2勘探孔深度勘探孔深度确定原则:为便于今后设计单位进行基础设计及方案比较,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基础埋深及压缩层厚度综合考虑。
a、一般孔:孔深为可能的基础埋深下3~5m。
b、控制孔:达到基础压缩层厚度以下不小于1~2m。
根据以上原则,本工程中一般孔深定为14m,控制性孔深为24m。
各勘探点的具体情况详见附录D《工程地质勘察平面布孔图》。
4.3取土和原位测试4.3.1取土的间距、数量及有关要求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规定“取土数量应根据钻孔数量,地基土层的厚度和均匀性等确定。
每一主要土层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个(组)”。
根据场区内预测地基土的构成、厚度和土层均匀性,厚度较大的土层取土间距可适当加大,相邻钻孔取土深度错开,以保证土样具有代表性。
各层取土间距、数量和标贯数量见下表5:表5各土层取土间距、数量和标贯段次数量一览表层号土层名称一般厚度(m)取土间距(m)取土数量(筒)标贯数量(段次)①人工填土 1.5 1.5 8 —②粉土、粘性土7.5 1.5 8 3③砂土 3.0 1.0 12 2④粘性土、粉土9.0 1.5 8 3⑤圆砾— 1.5 6 4本次钻探取样采用固定活塞式取土器;在砂砾层中由于颗粒松散不均匀,没有粘结力和附着力,因此取样器下端需设有封闭机构,以防样品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