蝾螈的形态特征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蛙的内脏解剖
• 蛙类口咽腔
内鼻孔
耳咽管孔
耳咽管孔 喉门 舌
犁骨齿 食管开口
声囊口
• 蛙类口咽腔具两对孔、犁齿和肌肉质的舌。 • 口咽腔内具有内鼻孔、耳咽管孔、喉门和食管开口。
• 蛙类捕食动作 肌肉质舌伸出→卷住昆虫→舌收回至口咽腔
• 六、呼吸系统
• 两栖类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不发达)。 • 有内鼻孔的出现。在喉头气管室中具有声带,这是陆生脊
• 脊髓:具有脊椎动物首次出现的腹正中裂 ,具颈膨大和 腰膨大
• 脑神经:10对;
• 脊神经:第一对脊神经由寰椎和第二椎骨间的椎间孔穿出, 其分支往前分布到舌肌及部分肩肌,支配舌的运动;前三 对神经形成臂N丛,支配前肢,后四对(7,8,9,10)形 成腰荐N丛(后肢)
• 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 ㈠脑部特点
五部脑
大脑:出现了原脑皮 间脑:不发达 中脑:视叶发达 小脑:不发达 延脑:第四脑室顶壁下陷形成菱窝
Ⅷ
基本结构(神经系统仍处于与鱼类相似的较低水平)
• 脑:大脑具原脑皮;间脑背面正中具松果体,背侧部具丘 脑(视丘),前下方为下丘脑(视交叉、脑漏斗及脑垂体 等);中脑背部具一对视叶,腹面为大脑脚 ;小脑具菱 形窝 。
• 喉门开启,将空气吸入肺 内行肺呼吸。
• 腹壁肌肉收缩、口底下降 和肺脏的弹性完成呼气。
肺
外鼻孔
吸气
入肺
咽呼吸
呼气
• 七、循环系统
• 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 ㈠心血管系统 心脏
心血管系统 血管
心房:2个 心室:1个 动脉圆椎 静脉窦
出现分隔
血液
蝾螈的品种、外形特征和分布.

蝾螈的品种、外形特征和分布蝾螈又称火蜥蜴,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分属有尾目下的10个科。
蝾螈是有尾两栖动物,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也是良好的观赏动物,包括北螈、蝾螈、大隐鳃鲵。
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淡水和沼泽地区,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带区域。
他们靠皮肤来吸收水分,因此需要潮湿的生活环境。
环境到摄氏零下以后,他们会进入冬眠状态。
一、火蝾螈火蝾螈分布于欧洲中部和南部的高山森林中,因为在凉爽的森林里可以找到遮荫和潮湿的栖息地。
由于喜欢藏身在枯木缝隙中,当枯木被人拿来生火时,它们往往惊逃而出,有如从火焰中诞生,因而得名。
火蝾螈与大多数两栖类一样是偏向夜行性的动物,它们夜里出来,通常是在雨后去捕食像蚯蚓这类的猎物。
它们在陆地上交配,但是雌性火蝾螈在池塘和溪流里产下幼螈。
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其它威胁,火蝾螈总数量在下降。
图1 法国火蝾螈二、泥螈泥螈亦称泥小狗,因其能像小狗一样汪汪叫而得名。
泥螈是最大的一类蝾螈,成体体长约20~60厘米。
体色为灰色或棕色,间有稀疏的浅黑色斑点,尾鳍呈赤黄色,头和躯干扁平,尾侧扁,腿粗短,有四趾。
泥螈最容易被辨认,因为它们有三对鲜红的、浓密的外鳃,终身保留。
它们分布于北美东部,栖息在湖泊、池塘、河流和溪流的底部,从来不离开水,以小动物或其它水生动物的卵为食。
图2 泥螈三、斑点钝口螈斑点钝口螈身上最显著的特征是明亮的黄色斑点,它们大部分时间都隐藏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它们分布于加拿大东南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
研究发现斑点钝口螈的数量总体上比较稳定,但它们对生态变化很敏感。
某些栖息地水的酸度增强、栖息地的丧失和宠物贸易导致斑点钝口螈的数量减少。
图3 斑点钝口螈四、帝王蝾螈帝王蝾螈是伊朗的特有物种,属于比较稀有的小型蝾螈类,其身上花纹最特别,黑白花的底色上搭配上橘色的四肢、腹部和背脊线,十分吸引人,在宠物贸易中的价位也是蝾螈中比较高的品种。
帝王蝾螈在互联网上的交易频繁使其数量的下降率已经高达80%,同时,野外数量急剧减少,人工养殖难度又比较高,需要23摄氏度以下的温度才能存活,因此恐怕有灭绝的可能。
【课外阅读】蓝尾蝾螈

蓝尾蝾螈蓝尾蝾螈是中国大陆西南地区特有的品种,身体腹部具有橘红色的斑纹,身体背部和体侧大部分为黑褐色,混杂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点,尾部侧扁而具有蓝色的色彩,故被称为蓝尾蝾螈。
本种的生态习性资料并不多,目前仅知分布在贵州和云南地区。
主要栖息在中高海拔山区沟渠或静水域,周围有水草覆盖生长的岸边附近活动,有时在春季也会出现在水稻田等环境。
夏季繁殖,冬季则会休眠以度过寒冬。
由于分布范围狭小,受到栖息地破坏和污染等因素影响,族群数量不多,因此已被列为重点保护的珍贵物种。
蓝尾蝾螈,身体短小,有4条腿,皮肤潮湿,体长大约在10—15厘米,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显眼的模样。
蓝尾蝾螈中国大蝾螈体型最大,体长可达1.5米。
雄螈一般85 mm 左右,雌螈100 mm左右。
头较扁平;身体腹面有橘红色斑纹,尾部末端常为蓝色,散有不规则的黑色和棕色斑点。
栖息于海拔1700-2600m的山地或平坝,以水栖生活为主。
皮肤较粗糙,头、背、体侧及尾满布较大疣粒;枕部“∨”形隆起与背脊棱相连,直达体后端常于水沟水塘内活动早春季节在稻田里也常发现。
繁殖季节在6-7月。
分布于滇中、滇北等地区。
蓝尾蝾螈中雄螈一般85mm左右,雌螈100mm左右,头较扁平;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吻棱较明显,鼻孔近吻端,吻长略大于眼径;口裂恰在眼后角后下方;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两列成’∧’状,前端在内鼻孔之间的水平部位会合,后端斜向外;舌小而厚,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相连,两侧游离。
前肢细长,且较后肢细弱,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重叠或达对方的掌踱部;指4,指长顺序3,2,4、l;外掌突明显;锥状5趾,趾长顺序孰4, 2、又1,第三,四趾几等长,内踱突不甚显著,外踱突明显成锥状。
皮肤较粗糙,头、背、体侧及尾满布较大疣粒;枕部’∨’形隆起与背脊棱相连,直达体后端;咽喉部有颈褶及细疣粒,胸腹部较光滑,有细横皱纹。
蓝尾蝾螈,属动物生活在丘陵沼泽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
东方蝾螈

(概述图参考来源: )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东方蝾螈(7张)成体:雄螈全长66毫米,雌螈80毫米左右。头部平扁,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圆,吻棱较明 显,颊部略斜出;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径或眼间距,眼径与吻长几相等;上唇褶在近口角处较显;犁骨齿 列呈“八”形;舌小而厚,卵圆形,约占口腔底面的1/2左右,两侧游离。躯干浑圆,背脊平扁或略隆起。四肢 细长,前肢前伸时指端达鼻孔;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互重叠;指趾细长而略扁,末端钝尖,基部无 蹼;指长顺序为3、2、4、1,趾长顺序为3、4、2、5、1,第三、四趾几等长;内外掌、踱突略显或不显。尾侧 扁,尾长略短于头体长,尾高与头高几相等;尾背、腹鳍褶较平直,尾末端钝圆。皮肤较光滑,背面满布细小痣 粒及细沟纹;耳后腺发达;枕部有不清晰之“V”形隆起,其后有弱的脊棱。腹面光滑,颈褶明显。
该螈在室内的产卵行为,雌螈游至水面,用后肢将水草或叶片对褶合拢在泄殖孔部位,静止片刻,即将卵产 于其问,每产完一次卵,游至水下层稍停片刻后,再游至水面叶间继续产卵,有的可连续产卵5粒,每尾雌螈年产 卵100粒左右,最多达283粒。受精卵一般经15~25天后孵出幼体。幼体出膜2~3天开始捕食,喜食水蚤或水蚯蚓; 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幼体生长快。幼体当年完成变态。
近种区别
近种区别方蝾螈背脊平扁或略隆起;皮肤较光滑,掌突显或不显; 眼后下方无橘红色斑;肛前半部橘红色,后半部黑色。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东方蝾螈生活于海拔30~1000米的山区,常栖息于水草繁多的泥地沼泽、静水塘、泉水潭和稻田内及其附 近水沟中,一般数量较多。1974年6月7日,在安徽潜山梯田内发现1600余尾,梯田之内侧壁由石头砌成,石头间 隙成为该螈的良好隐蔽场所,一般靠梯田壁侧处较多,田里多有枯叶和杂草,易于隐蔽;该蝾螈行动缓慢极易捕 获。
蝾螈科

Pachytriton brevipes(Sauvage)
分布
• 国内:分布于浙 江、江西、广东、 福建、湖南。 • 国外:越南北部。
形态特征
1. 体长 2. 头部特征 3. 四肢特征 4. 尾部及体色
•雄螈全长155毫米~ 193毫米。 •雌螈160~185毫米。
•头部略扁平,吻端钝 圆,头侧无脊棱,唇褶 发达,犁骨齿列呈 “∧”形。
• 多栖于海拔800米~1700米的 大小溪内。成螈以水栖生活为 主,常隐于溪内石块或石隙间 或在水底石上爬行 。
食性及繁殖
• 成螈捕食蜉蝣目、襀翅目、双 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及其他小 动物。 • 繁殖季节在5~8月,每一雌螈 产卵50粒左右,粘附在石块下,卵 乳白色,直径4.4毫米。
重要性
•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 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 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 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 动物名录 》。
• 皮肤光滑。 • 四肢较短,前后肢贴体相对时, 指、趾端间距超过后足之长度。 • 指4,趾5,第五趾显然短小, 趾侧缘膜较宽。
• 尾与头体长几相等,尾鳍褶、 显著。 • 体背部及两侧棕褐或青黑色, 腹面橘黄或橘红色,周身满布 棕褐色或褐黑色圆点,圆点之 多少,大小、排列疏密有个体 变异。
习性
蝾螈——精选推荐

蝾螈 蝾螈(百度百科) 你知道这是什么外星⼈的⼈吗?现在,我会告诉你......按此在新窗⼝浏览图⽚ 螈已经发现由科学家,它是墨西哥ambistomy的幼⾍。
Ambistomy(Ambystomatidae),家庭蝾螈的。
它包括28种,包括⽼虎ambistoma,⼤理⽯蝾螈,krotovidnayaambistoma,太平洋ambistoma等在北美和中美洲⼴泛。
Ambistoma-陆⽣动物,看起来像⼀个⼤的蝾螈,但较为温和的⾊彩,它必须保持在aquaterrarium50h50h30厘⽶,这应该永远是⽔,庇护所。
按此在新窗⼝浏览图⽚ 在外观上相似,粘到两侧外鳃的⼤蝾螈的蝾螈蝌蚪。
两栖动物和30厘⽶的总长度。
在⼈⼯饲养蝾螈辜负10-12年。
螈是⽆效的,所以他们夫妇只需要30-40升罐,配有⼀个微型压缩机和过滤器。
照明⽔族馆是必需的。
⽔温-室温。
你可以花的经验打开螈在ambistomu。
为了这个⽬的,⽔族馆,在那⾥他住螈,以降低⽔位,直到动物的背⾯将不与所述表⾯接触。
过了⼀会⼉,⽔位仍较低,并提供了⼀??个出路在陆地上(⼀个⾓落⽔族馆提出,把上的⽴场)的动物。
在⼏周内,可能会发⽣的转变,与外部鳃消失螈,颜⾊的变化,⾝体的形状。
按此在新窗⼝浏览图⽚ 美联储螈每周2次蚯蚓,蚊⼦幼⾍可给予⽚⾁或⽣鱼,切成条状。
饿了蝾螈有时缺乏他哥哥的腿或尾巴,甚⾄可能咬掉了⼀块旋转像鳄鱼,⽽不是让⼀块⽛齿的。
然⽽,这些两栖类有再⽣失去的⾝体部位的能⼒,所以经过⼀段时间的腿或尾巴长出来。
Ambistom饲料蚯蚓,蛞蝓,蟋蟀,蟑螂,蚱蜢等。
昆⾍⼏丁质不紧。
按此在新窗⼝浏览图⽚ 蝾螈繁殖圈养在寒冷的季节(春季或秋季),当温度下降的⽔(10-12度),在激励的性质重现冷融⽔弹簧的池塘,在他们居住的蝾螈外观。
求偶和产卵发⽣在晚上,男性躺在地上的⼏个精荚,收集了⼥性。
施肥螈内部。
受精后,雌扣眼鸡蛋。
成长螈的后代,你必须设置推迟到另⼀艘船在⼀个恒定的曝⽓鸡蛋。
蝾螈和大鲵的区别

蝾螈和大鲵的区别蝾螈是有尾两栖动物,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也是良好的观赏动物,大鲵别称娃娃鱼、人鱼、孩儿鱼等,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叫声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下面跟农村养殖网一起来看一看蝾螈和大鲵的区别吧!蝾螈和大鲵的科属区别1、蝾螈:蝾螈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滑体亚纲、有尾目、蝾螈亚目、蝾螈科两栖动物。
2、大鲵:大鲵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滑体亚纲、有尾目、隐鳃鲵亚目、隐鳃鲵科、大鲵属两栖动物。
蝾螈和大鲵的形态区别1、蝾螈:蝾螈由头、颈、躯干、四肢和尾5部分组成,体全长61~155毫米,头部扁平,皮肤较光滑有小疣,脊棱弱,舌小而厚,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粘膜相连,四肢细弱,指、趾无蹼,尾极侧扁,雄性肛部肥大,肛裂较大,雌性肛部呈丘状隆起,肛裂短,颈部不明显,躯干较扁,四肢较发达,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指(趾)间无蹼,尾侧扁而长。
2、大鲵:大鲵是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全长可达1米及以上,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后五,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
蝾螈和大鲵的食性区别1、蝾螈:蝾螈生活在丘陵沼泽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主要食昆虫,蠕虫、蜗牛和一些小动物,包括它们的同类。
像其他两栖动物一样,养靠皮肤来吸收水分,因此需要潮湿的生活环境,环境到摄氏零下以后会进入冬眠状态。
2、大鲵: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
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
蝾螈和大鲵的毒性区别1、蝾螈:蝾螈极小的腺体里还含有一种致命的细菌,并且能利用这种细菌产生一种毒素,这种毒素就是河豚毒素,当蝾螈受攻击时,会立即分泌这种致命的神经毒素,让对手吃不了,兜着走。
蝾螈生理学

蝾螈生理学蝾螈,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两栖动物。
它们通常生活在湖泊、溪流和湿地等水域环境中。
蝾螈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使得它们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这使得它们成为研究生物适应能力和进化的重要模式动物之一。
蝾螈的皮肤是它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蝾螈的皮肤非常光滑,能够有效地吸收水分和氧气。
它们的皮肤上分布着许多小孔,这些小孔能够通过皮肤表面的细小凸起物来打开和关闭。
当蝾螈处于水中时,这些小孔打开以吸收水分和氧气;而当蝾螈处于陆地上时,这些小孔关闭以防止水分的流失。
蝾螈的皮肤还能够分泌一种叫做黏液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使得蝾螈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自如地活动。
蝾螈的呼吸系统也是其生理学特点之一。
蝾螈有两种呼吸方式,一种是通过皮肤进行气体交换,另一种是通过肺进行呼吸。
在水中,蝾螈主要通过皮肤进行呼吸,皮肤上的小孔能够吸收水中的氧气。
而在陆地上,蝾螈则主要通过肺进行呼吸。
蝾螈的肺相对较小,但结构精细,能够高效地吸收氧气。
蝾螈的呼吸系统的这种适应性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并且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蝾螈的消化系统也有其独特之处。
蝾螈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和肠道等组成。
蝾螈主要以昆虫、蠕虫和小型水生动物为食,它们具有强大的捕食能力和消化能力。
蝾螈的口腔内有锐利的牙齿,能够迅速咬碎猎物。
在消化过程中,蝾螈的胃腺会分泌一种消化液,这种消化液能够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颗粒,以便于吸收养分。
蝾螈的消化系统的这种特点使得它们能够高效地获取能量,并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蝾螈的生殖系统也是其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蝾螈的生殖系统包括生殖腺、生殖道和生殖器官等。
蝾螈的生殖系统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蝾螈的生殖腺为两个睾丸,而雌性蝾螈的生殖腺为两个卵巢。
蝾螈的繁殖方式主要是通过内受精实现的,雄性蝾螈会将精子传递给雌性蝾螈,雌性蝾螈会将受精卵产生在水中。
蝾螈的生殖系统的这种特点使得它们能够在水中进行繁殖,并保证后代的繁衍。
总的来说,蝾螈的生理学特点使得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并且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自如地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蝾螈的形态特征
蝾螈
蝾螈有一个长长的尾巴,它们的视力都比较差,因此在捕食的时候只吃活饵。
成年的蝾螈体长约为61~155mm之间。
它们的皮肤比较光滑有小疣,脊棱弱。
蝾螈由头、颈、躯干、四肢和尾5部分组成。
蝾螈的头部扁平,舌小而厚,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粘膜相连,四肢细弱,指、趾无蹼;尾极侧扁。
雄性肛部肥大,肛裂较大;雌性肛部呈丘状隆起,肛裂短。
蝾螈的颈部不明显,躯干较扁,四肢较发达,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指(趾)间无蹼,尾侧扁而长。
蝾螈犁骨齿呈“∧”形,唇褶较显,前颌骨1枚,鼻突中间无骨缝;上颌骨和翼骨均短,二者相距远。
基舌软骨有1对指状突,2对角鳃骨均骨化或仅有1对骨化,上鳃骨仅1对。
幼体有平衡枝,外鳃3对,羽状;尾背鳍褶始自体前部,鳍褶低而平直。
蝾螈身体短小,有4条腿,皮肤潮湿,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显眼的模样。
霸王蝾螈体型最大,体长可达2.3米。
蝾螈都有尾巴,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
它与蛙类不同,一生都长着一条长尾巴。
它的四肢不发达,成体可分为水栖、陆栖和半水栖几类。
水栖类型在水中产卵,陆栖类型在繁殖时回到水中产卵,少数种类在潮湿的陆地产卵,产卵后幼体要在水中发育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