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类查询
表4-2 中药别名功效分类查询手册

高烧,胸满肋痛,子宫下垂,月经不调,肝炎, 脱肛,疟疾,头痛
浮萍 桑叶 栀子 菊花 野菊花 麻黄 淡豆豉
肺 肺肝 心肝肺胃 肺肝 肝 肺,膀胱 肺胃
发汗,祛风,行水,清热 解毒 祛风清热,凉血,明目 清热泻心,凉血;炒炭止 血 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疏风清热,消肿解毒,排 脓止痛 发汗,定喘,利水 解表,除烦,解毒 升阳解肌,除烦止渴,透 疹止泻 发表通阳,解毒 发表散寒,理气和营 祛风寒,祛湿,退翳,通 鼻窍 散风热,清利头目 散风热,宣肺,解痉
清热燥湿,解毒消炎 痢疾,感冒,结膜炎,乙肝,麻疹 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血淋,阑尾炎,百日咳,钩虫病,糖尿病,带下 解毒祛瘀,止血,破血,杀虫 咽喉炎,肝炎,小儿惊风,血淋,疟疾,乳腺炎 降火润燥,排脓,消肿,生津 肺热咳嗽,糖尿病,葡萄胎,乳腺炎 消炎止痛,祛风邪 解毒,利湿,止血 清心火,化痰,镇惊 祛风,消肿,祛瘀 牙痛,鼻炎,头痛,乳腺癌 血崩,金疮出血,肠胃炎 高烧,小儿惊风,口舌生疮,抽搐,丹毒 白喉,乳腺炎,毒蛇咬伤,血淋,乙肝,咽喉炎
甘苦寒,小毒 辛,微苦,凉
肺
利尿强心,止血 解表,消肿解毒
心衰,吐血,蛇咬伤,咽炎,烫伤 感冒发烧,麻疹,湿疹,痔疮,高血压,肠炎
苦寒பைடு நூலகம்
心肺,大肠
泻火解毒,消肿止痛
咽喉炎,宫颈炎,乳腺癌,牙齿肿痛,鼻咽癌
甘,微辛,寒
肝脾
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各种癌肿,狂犬病,淋巴结核,咽喉炎
苦寒 苦寒 酸涩,凉
利湿,解毒,泻火,养阴 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杀虫 利湿消肿,收敛止痒 肺肝 心肝胆,大肠 大肠,肝脾 肝肺 肺胃 肝 心肝 解毒凉血,清热利湿
淋病,腮腮炎,牙痛,糖尿病,咽炎 各种急性炎症,丹毒,败血症,扁桃体炎,黄疸肝 炎,鼻炎 湿疹,乳腺炎,痢疾,疟疾,肠炎 吐血,黄疸,腮腺炎,淋浊,哮喘,胃溃疡,结膜炎
常用中药分类精编版

常用中药分类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中药分类查询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又称发表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藁本、香薷、生姜、葱白、辛夷、芫荽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柴胡、蝉蜕、浮萍、西河柳、淡豆豉、水蜈蚣、天胡荽、蔓荆子、木贼草清热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淡竹叶、夏枯草、鸭跖草、西瓜皮、荷叶、莲子心清肝明目药: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千里光清热凉血药:生地、紫草、犀角、牛黄、牡丹皮、赤芍药、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玄参、茅根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忍冬藤、忍冬叶、银花子、金银花露、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犁头草、山慈菇、漏芦、四季青、乌蔹莓、芙蓉花、芙蓉叶、白蔹、鱼腥草、野荞麦根、虎耳草、红藤、败酱草、鬼针草、地耳草、垂盆草、土茯苓、马兰根、射干、山豆根、马勃、橄榄、金果榄、白毛夏枯草、点地梅、一枝黄花、爵床、人中黄、人中白、淡秋石、白头翁、马齿苋、鸭胆子、橄核莲、小飞蓬、鸡眼草、叶下珠、绿豆、绿豆衣、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白英、龙葵、蛇莓、白花蛇舌草、凤尾草、猪殃殃、天葵子、藤梨根、猪胆汁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黄柏、胡黄连、龙胆草、秦皮、苦参、白藓皮清虚热药:银柴胡、地骨皮、青蒿、白薇、葎草泻下药以滑利大肠、通利大便、引起腹泻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攻下药:大黄、芒硝、西瓜霜、铁扁担、番泻叶、芦荟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胡麻仁、蜂蜜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红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千金子、巴豆、泽漆、狼毒、腹水草、鸢尾祛风湿药以祛风除湿,解除痹痛,用治风湿痹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络石藤、雷公藤、豨莶草、臭梧桐、桑枝、老鹳草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芳香化湿药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中医数据库信息查询必备的6个网站

中医数据库信息查询必备的6个网站几千年来,传统中医在亚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对抗冠状病毒期间我国广泛的使用中医辅助治疗,这引起了一场质疑世界波,但来自中日两国的最新研究证实,某些草药及其成分具有直接抑制流感的能力,并刺激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以对抗流感病毒。
这也是为什么老美在2012年美国就拨了专项基金搭建中医数据库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不仅是老美还有日本、新加坡、台湾省等,更绝的是欧洲一些国家直接到我国挖相关领域人才出国,负责专项采集国内中医信息并搭建中医数据库,使得国内早期在研究查询中医数据信息都是通过国外数据库查找。
年青人的触动大不大不知道,但老中医知道了心会流血。
回头来看,现在国内中医领域研究还是通过国外的数据库检索么?显然这一格局慢慢的在发生变化,从以前以国外中医数据库应用为主,到现在只能算做辅助使用了。
笔者也精选了6个目前国内中医数据库应用最为广泛的检索平台,为大家快速检索全面信息提供便利,除了最后一个,前面五个都是免费的。
①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提供中医相关的数据库有:中医保护品种、中医提取物备案公示、中医配方颗粒备案信息公示、非处方药中医目录等。
这个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不做过多的介绍啦!②药融云-中医药数据库群药融云中医药数据库群目前是包含了中成药处方(40000+)、中医分类(1200+)、中医保护品种(4000+)、中医病症治分类与代码(4000+)、少数民族药(3000+)等5个数据库。
在中成药处方和少数民族药方面做得非常完整,很多查不到的医药信息,都可以通过该数据库进行查询。
其中成药处方数据库来源于伤赛论、金匮要略、西又《养生方》、千金要方、济生方、仁斋直指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名方、苏沈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宣明论方、医学启源、此事难知、丹溪心法、兰室秘藏、内外伤鹏惑论、脾论、奇效良方瑞竹堂经验方、卫生宝鉴、御药院方、本草纲目、丹溪心法附余、古今医鉴、古今医统大全、韩式医通、景岳全书、鲁府禁方、片玉心书、普济方、邵应节方、摄生秘剖、世医得效方、寿世保元、外科正京、―万病国春、校注妇人良方、疡科选粹、医便、医方考、医学入门、婴童百问、幼科痘疹金镜录、背内的法方论、症治准绳、证怨治蝇·幼科、本草纲目拾遗、春脚集、慈溪光绪医方选议、集兰堂、集验良方、良方集腋、良朋汇集经验神方、奇方类编、清内廷法制执丸散膏丹各药配本、清太医院配方、沈氏遵生书、世补斋医书、饲鹤亭集方、同寿录、外科证治全生集、卫生鸿宝、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疡困大全、医方集解、医林改措、医学正传、医宗金监、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杂病源流犀烛、—张氏医通、证含汇补、重楼玉钥、―藏医验方、傣族验方、黄氐秘方、景颇族验方、蒙医验方、明代冯氏秘方、明代马氏秘方、明代朱天壁方、明末京都太医秘方、南方(广州)化痔栓处方、彝族验方、儿科验方、胃药名方、藏医《四部医典》、古今医方集成、北京市中医成方选集、全国中医成药处方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医治法与方剂等。
常用中药饮片别名、性味归经、偏性、功效分类查询

甘,微辛, 寒
肝脾
菇,鹿蹄草,假贝母,土贝母
土黄连,鸡脚刺
苦寒
九里明,一扫光
苦寒
酸涩,凉
阶前菊,田边菊,七里光
辛凉
肺肝
苦寒
心肝胆,大肠
马齿菜
酸寒
大肠,肝脾
天门精
辛甘寒 肝肺
栝楼,蒌根,蒌粉,花粉,地
楼,瑞雪,瑞香,白药,天瓜 甘苦酸凉 肺胃
粉瓜蒌,苦瓜根,屎瓜根
刺天茄
苦寒
肝
攀枝花
甘凉
犀黄
甘苦凉 心肝
解表,透疹,升阳,清热
疏风解表,利尿解毒,透疹 解表散寒,止呕,豁痰
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解表,祛风,除湿,止痛
散风逐寒,消痰行水,活 血,平喘,定痛 散风止痛,祛湿杀虫
解表,祛风湿,利关节
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 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芫荽,香荽
辛温
肺脾
发汗透疹,消食下气
假苏,姜芥
辛温
肝肺
香茸,蜜蜂草
辛,微温 肺胃
甘辛平
头参,通乳草
老鸭藤,母猪菜
苦酸寒, 有毒
野荞麦,田荞麦根,天松散,
开金锁,五毒草,苦荞头,透 涩,微
骨消,野荞子荞麦三七,金锁 辛,凉
银开,野荞麦根
心肺 心
肺 心肝胃 肺脾胃
咸苦寒 心肝胃
白虎 月下红,石打穿
辛甘寒 肺胃
苦寒
肺胃
解毒,止痒,通乳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利尿强心,止血 解表,消肿解毒
名称
1.解表药 一枝黄花
藁本
谷精草 辛夷花 木贼 飞廉草 两头尖 牛蒡子
升麻
西河柳 生姜
白芷
防风
杜衡 苍耳子
中药功能主治的app

中药功能主治的app简介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用资源和独特的疗效。
为了方便用户了解中药的功效与作用,开发一个中药功能主治的app是非常有必要的。
该app可以提供详细的中药信息,包括药材名称、功效主治、使用方法等,帮助用户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中药。
功能特点1.中药查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输入中药名称或者功效关键词来查询相关的中药信息。
查询结果将包括中药的名称、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详细信息。
2.药材分类功能:该app将中药进行分类,按照疗效分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等不同分类。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分类,浏览相关的中药信息。
3.中药推荐功能:基于用户的需求和健康状况,app可以推荐适合的中药方剂或者中药材。
用户可以填写一些基本的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app会根据这些信息给出合适的推荐。
4.中药知识科普功能:除了提供中药的基本信息外,app还可以提供一些中药的知识科普,如中药的历史发展、使用注意事项等。
用户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来增加对中药的了解。
5.用户收藏功能:用户可以收藏自己感兴趣的中药信息,方便以后查看。
收藏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自己常用的中药信息,同时也便于用户管理自己的中药健康记录。
使用方法1.下载并安装中药功能主治的app。
2.打开app后,可以看到主界面。
3.在主界面的搜索栏中输入中药名称或者功效关键词,点击搜索按钮。
4.在搜索结果页面中,可以查看到相关的中药信息。
5.如果想按照疗效分类来查看中药信息,可以点击分类功能。
6.在分类页面中,选择相应的疗效分类,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点击进入查看相应的中药信息。
7.如果想获取个人化的中药推荐,可以点击推荐功能。
8.在推荐页面中,填写一些基本的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点击生成推荐。
9.根据生成的推荐结果,可以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或者中药材。
10.尝试阅读中药知识的用户,可以点击知识科普功能。
几类常见中草药药理药性提供查询

中药及其药性药名: 蓼实品名: 蓼子(《补缺肘后方》),水蓼子(《东医宝鉴》)。
汉语拼音: LIAOSHI拉丁名: Polygonum hydropiper L.英文译名: Fruit of Red-kness,Fruit of Marshpepper Smartweed中药材基原: 为双子叶植物药蓼科植物水蓼的果实。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无毒。
③《本经逢原》:咸,微温,无毒。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足厥阴经。
”功效: 温中利水,破瘀散结。
性味分类: 利水药,温里药主治: 治吐泻腹痛,症积痞胀,水气浮肿,痈肿疮疡,瘰疬。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研末或绞汁。
外用:煎水浸洗或研末调涂。
用药忌宜:①《药性论》:蓼实,多食吐水,拥气损阳。
②张寿颐:蓼实,被瘀消积,力量甚峻,最易堕胎,妊妇必不可犯;亦有血气素虚,而月事涩少,非因于瘀滞者,亦不可悮与。
选方: ①治交接劳复,阴卵肿,或缩入腹,腹中绞痛,或便绝:蓼子一大把。
水挼取汁,饮一升。
干者浓取汁服之。
(《补缺肘后方》)②治雹乱烦渴:蓼子一两,香豉二两。
每服二钱,水煎服。
(《圣惠方》)③治小儿头疮:蓼实捣末,和白蜜、鸡子白涂上。
(《药性论》)④治蜗牛虫咬,毒遍身者:蓼子煎水浸之。
(《本草拾遗》)各家论述: ①《本经》:主明目,温中,耐风寒,下水气,面目浮肿,痈疡。
②《药性论》:归鼻,除肾气,兼能去疬疡。
③孟诜:通五脏拥气。
④《本经逢原》;治消渴去热,及瘰疡、癖痞、腹胀,皆取其散热消积之功。
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别录》:蓼实,生雷泽川泽。
②《本草衍义》:蓼实,即《神农本经》第十一卷中水蓼之子也。
彼言蓼,则用茎,此言实,即用子,此复论子之功,故分为二条。
春初以葫芦盛水浸湿,高挂于火上,昼夜使暖,逐生红芽,取以为蔬,以备五辛盘。
药材基原分类: 蓼科品名: 小毛蓼(《种子植物名称》),小蓼子草、红蓼子(《四川中药志》)。
_中药大辞典_植物药条目分析

科、属、种、药用部位相同的中药,然后进行必要的 同,并在我国几千年中医药临床实践中长期被作为
功效考证,以厘清同物异名数据。
1 味中药使用,已经约定俗成给予同 1 个药名。 这
结果:《中药大辞典》4 680 味中药中, 查询结 种同名异物状态是一种合理的存在。 ② 多药同名,
果 有 76 味 , 经 考 证 , 共 有 同 物 异 名 中 药 数 据 45 指 2 个以上药性及功效完全不同的中草药,但具有
收稿日期 :2008-04-11 基 金 项 目 :福 建 省 科 技 厅 重 点 项 目 (2006Y0016),陈 可 冀 中 西 医 结 合 发 展 基 金 (905012009) 作 者 简 介 :沈 国 俊 (1982— ),男 ,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中 医 药 信 息 管 理 研 究 。 通 信 作 者 :林 端 宜 (1946— ),女 ,研 究 员 ,硕 士 生 导 师 。 E-Mail:ldyfjtcm@
阿魏艾片安息香巴豆油芭蕉油霸王鞭白荷花露白胶香白沙糖百草霜百药煎柏树油柏脂半夏曲蓖麻油冰片冰糖波罗蜜树液薄荷露薄荷油草木灰茶油茶子饼沉香曲陈仓米陈冬菜卤汁陈芥菜卤汁豉汁赤沙糖楮皮问白汁春尖油刺蜜葱汁醋醋糟大豆黄卷大风子油大麦醋糟胆星淡豆豉丁香露丁香油豆腐豆腐泔水豆腐浆豆腐皮豆腐渣豆黄豆油鹅绒藤佛手露浮小麦釜脐墨腐巴腐沫附子干漆干饧糟甘菊花露甘蔗滓橄榄露葛粉谷芽桄榔面桂花露锅焦孩儿茶黑葡萄液汁胡桃油胡桐泪桦树液槐胶黄桷浆黄麻灰藿香露建神曲姜露浆水酱金橘露金钱橘饼金银花露粳米泔酒酒酿酒糟橘饼糠油苦竹沥蓝靛烂茶叶梨木灰李树胶菱粉龙脑膏香萎油芦荟芦竹沥绿豆粉绿笋片落花生油麻腐麻油麻滓没药玫瑰露梅露猕猴桃藤中汁米露米麦耖米油秘鲁香胶棉子油面筋茉莉花露墨木竹子油糯米泔藕粉枇杷叶露收稿日期
本草纲目中一共有多少种草药

本草纲目中一共有多少种草药?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学论述药物学的专著,其内容颇多博物学价值。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编撰于公元1578年,成书后几经周折,后初刊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全书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动物药443种,矿物药161种,其他类药物194种。
李时珍新补入药物374种。
该书图文并茂,有药物图1109幅。
作者为了增加该书的临床参考价值,于若干药的论述中附录临床处方11096首,其中8000多首来自作者临床经验之总结或多年之征集,有着较好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共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为纲,62类为目,其分部类的原则为“从微至巨,从贱至贵”。
搜罗群集,有谓其所参考之书多达800余种者,可谓“贯串百氏”的一代巨著。
该书又在每药物之下,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故命名其书为《本草纲目》。
每药之论述内容,则详之于集解、辨疑、正误、修治(炮制加工)、气味(药性药理)、主治(药效)、发明(李时珍之心得体会和研究结论)、附方等。
《本草纲目》之分类叙述方法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次创造性发展,条分缕析,使读者一目了然,其分类方法实际上已具备了现代生物进化思想的科学性。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从第一版出书到现在,已经有390多年了,先后出版过数十种版本,并被美、苏、日、德、法等国翻译成英、俄、日、法、德语出版。
《本草纲目》全书共计190万字,分为五十二卷,另在卷首还附刊了一些有关的重要资料,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
其全书可分为三部分:1卷首部分----“本草纲目凡例”。
其内容包含本卷的目录以及附图1160幅。
2卷一至卷四部分----“序例” 和“百病主治药”3卷五至卷五十二部分----这是《本草纲目》的主要内容,它把所收录的1892药物细分为16部,部下又分类,总计60类,在大多数药物后面,都附有历代的经验药方11096个,其中有8160个是来自李时珍亲自收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分类查询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又称发表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藁本、香薷、生姜、葱白、辛夷、芫荽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柴胡、蝉蜕、浮萍、西河柳、淡豆豉、水蜈蚣、天胡荽、蔓荆子、木贼草清热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淡竹叶、夏枯草、鸭跖草、西瓜皮、荷叶、莲子心清肝明目药: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千里光清热凉血药:生地、紫草、犀角、牛黄、牡丹皮、赤芍药、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玄参、茅根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忍冬藤、忍冬叶、银花子、金银花露、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犁头草、山慈菇、漏芦、四季青、乌蔹莓、芙蓉花、芙蓉叶、白蔹、鱼腥草、野荞麦根、虎耳草、红藤、败酱草、鬼针草、地耳草、垂盆草、土茯苓、马兰根、射干、山豆根、马勃、橄榄、金果榄、白毛夏枯草、点地梅、一枝黄花、爵床、人中黄、人中白、淡秋石、白头翁、马齿苋、鸭胆子、橄核莲、小飞蓬、鸡眼草、叶下珠、绿豆、绿豆衣、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白英、龙葵、蛇莓、白花蛇舌草、凤尾草、猪殃殃、天葵子、藤梨根、猪胆汁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黄柏、胡黄连、龙胆草、秦皮、苦参、白藓皮清虚热药:银柴胡、地骨皮、青蒿、白薇、葎草泻下药以滑利大肠、通利大便、引起腹泻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攻下药:大黄、芒硝、西瓜霜、铁扁担、番泻叶、芦荟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胡麻仁、蜂蜜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红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千金子、巴豆、泽漆、狼毒、腹水草、鸢尾祛风湿药以祛风除湿,解除痹痛,用治风湿痹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祛风湿散寒药: 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祛风湿清热药: 防己、秦艽、络石藤、雷公藤、豨莶草、臭梧桐、桑枝、老鹳草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芳香化湿药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苍术、藿香、佩兰、砂仁、砂仁壳、白豆蔻、白蔻壳、草豆蔻、草果利水渗湿药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利水渗湿药: 茯苓、猪苓、薏苡仁、蟋蟀利水通淋药: 冬葵子、萹蓄、瞿麦、石韦、海金砂、金钱草、扛板归、蝼蛄清热利湿药: 泽泻、车前子、车前草、滑石、木通、通草、冬瓜皮、茵陈蒿、赤小豆、灯心草、地肤子、木防己、玉米须、鸭跖草温里药以温暖脏腑经络、消除里寒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温中散寒药: 干姜、高良姜、红豆蔻、花椒、胡椒、丁香、荜茇、荜澄茄、山柰温肾回阳药: 附子、川乌头、草乌头、肉桂、九香虫暖肝散寒药: 吴茱萸、小茴香温肺化饮药: 干姜、细辛。
理气药以疏畅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又称行气药。
理脾和胃药:橘皮、枳实、枳壳、木香、乌药、沉香、降香、檀香、甘松、刀豆、柿蒂、厚朴、大腹皮、路路通、天仙藤、紫苏梗疏肝解郁药:香附、青皮、橘核、川楝子、天仙藤、路路通疏肝和胃药:佛手、香橼、青木香、八月札、玫瑰花、绿萼梅花通宣理肺药:橘皮、化橘红、佛手、香橼、薤白、枳实消导药以消化饮食、导行积滞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又称消食药。
莱菔子、莱菔英、地枯萝、山楂、六曲、鸡内金、麦芽、谷芽、阿魏驱虫药以驱除或杀灭肠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使君子、苦楝皮、鹤虱、芜荑、槟榔、雷丸、南瓜子、鹤草芽、贯众、榧子、大蒜止血药以制止人体各种出血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收敛止血药:白芨、仙鹤草、棕榈、紫珠、藕节、刺猬皮、鸡冠花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侧柏叶、白茅根、地榆、槐花、苎麻根、羊蹄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血余炭、卷柏、莲房温经止血药:伏龙肝、艾叶、炮姜活血药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活血化瘀药:川芎、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姜黄、丹参、虎杖、益母草、鸡血藤、红藤、红花、桃仁、五灵脂、牛膝、穿山甲、泽兰、凌霄花、自然铜、血竭、王不留行、苏木、茺蔚子、马鞭草、水红花子、石见穿、皂角刺、牛角﨧破血消癥药:干漆、刘寄奴、虻虫、水蛭、蜣螂、斑蝥、三棱、莪术化痰止咳平喘药以祛痰、消痰、制止和减轻咳嗽气喘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白附子、皂荚、牙皂、苏子、白芥子、桔梗、旋覆花、旋覆梗、白前、天浆壳、萝藦藤、萝藦种毛、石胡荽清化热痰药:贝母、前胡、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猴枣、礞石、海蛤壳、海浮石、葶苈子、昆布、海藻、黄药脂、荸荠、瓦愣子、白螺丝壳、胖大海、木蝴蝶止咳平喘药:杏仁、甜杏仁、马兜铃、青木香、青木香藤、枇杷叶、鼠曲草、蔊菜、天竺子、天竺叶、南烛子、款冬花、紫菀、百部、桑白皮、鸡蛋膜、鸡蛋壳、鸡子黄、胡颓叶、胡颓子、胡颓根、千日红、钟乳石、洋金花、曼陀罗茎叶、曼陀罗种子安神药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龙齿、牡蛎、琥珀、珍珠、珍珠母、云母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夜交藤、合欢皮、合欢花、小麦、秫米平肝熄风药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山羊角、紫贝齿、刺蒺藜、罗布麻、决明子、穭豆衣熄风止痉药:羚羊角、钩藤、天麻、珍珠、玳瑁、全蝎、蜈蚣、白僵蚕、地龙、马宝、蛇蜕、壁虎开窍药以通关开窍、启闭醒神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温宣开窍药:麝香、苏合香、安息香、石菖蒲凉宣开窍药:冰片补益药以补益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活动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又称补虚药、补养药。
补气药:人参、人参叶、人参芦、党参、明党参、孩儿参、黄耆、白术、山药、扁豆、扁豆衣、扁豆花、大枣、甘草、饴糖、人胞、脐带、黄精、狼把草、金雀根、金雀花助阳药: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补骨脂、胡桃肉、胡桃夹、肉苁蓉、益智仁、沙苑蒺藜、菟丝子、蛤蚧、冬虫夏草、锁阳、葫芦巴、蛇床子、韭子、韭菜根、阳起石、骨碎补、海狗肾、黄狗肾、续断、杜仲、狗脊、棉花子、棉锦皮、薛荔果养血药:熟地黄、何首乌、鲜首乌、当归、白芍、阿胶、桑椹子、桂圆肉滋阴药:沙参、珠儿参、西洋参、天门冬、麦门冬、石斛、玉竹、百合、羊乳根、枸骨叶、楮实子、谷树叶、谷树浆、谷树根皮、枸杞子、女贞子、女贞叶、旱莲草、龟板、龟板胶、鳖甲、鳖甲胶、桑寄生固涩药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又称收涩药、收敛药。
固表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碧桃干涩肠止泻药:诃子、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石榴皮、莲子、橡实、没食子固精止遗药:芡实、山茱萸、金樱子、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莲须固崩止带药:海螵蛸、椿白皮敛肺止咳药: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外用药以外用为主,通过与体表局部直接接触而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消肿解毒药:木芙蓉叶、蓖麻籽、露蜂房排脓祛腐药:升药、降药、铅丹、砒石、硇砂、斑蝥止血生肌药:儿茶、血竭、象皮燥湿杀虫止痒药:蛇床子、木槿皮、松花粉、炉甘石、硼砂、白矾、硫黄、雄黄、密陀僧、轻粉发泡药:毛茛具有肾毒性的中药主条目:有毒中药列表苍耳子、鸭胆子、常山、白果、篦麻子、马钱子、半夏、雷公藤、班螫、铅粉、铅丹、密陀僧、雄黄、砒霜、白降丹、轻粉、水银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荆芥:辛微温。
归肺肝经。
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
(阳明头痛,寒湿带下)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胃寒呕吐)香薷:辛微温。
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辛夷:辛温。
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
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
有小毒。
归肺经。
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2、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
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
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升麻:辛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蔓荆子:辛苦平。
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
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肝胆湿热、)夏枯草:苦辛寒。
归肝胆经。
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清热除烦、利尿。
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
清热、凉血解毒。
(血热妄行吐血)紫草:甘寒,归心肝经。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