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机理
干扰素α和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I mmu n e F u n c t i o n/ / L V Z h e n l i a n g , Z H A0 Y o u w e i , ,Q i n g y i He s h a n P e o p l e Ho s p i t a l , J i a n g m e n 5 2 9 7 0 0 , C h i n a )
Ma r c h 2 0 1 5 we r e s e l e c t e d a n d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n d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e q u a l l y .Bo h t ro g u p s r e c e i v e d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a n t i v i r a l re t a t me n t . Th e c o n t r o l ro g u p wa s r t e a t e d wi h t e n t e c a v i r , wh i l e he t o b s e r v a t i o n ro g u p wa s t r e a t e d wi t h i n t e r f e r o n O / 一 2 b o n t h i s b a s i s . Th e c l i n i c a l e fe c t a n d i mmu n e f u n c t i o n we r e c o mp a r e d b e t we e n wo t ro g u p s . Re s u l t s Af te r 6 - mo n h t re t a m e t n t , n o s t a t i s t i c a l d i fe r e n c e wa s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炎症性肝脏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被广泛应用于CHB的治疗中,但其治疗效果及可能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仍然是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干扰素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可通过干扰病毒复制、改变宿主细胞代谢和增强免疫反应等机制来抗击HBV。
临床研究表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促使HBV DNA减低、血清HBsAg和HBeAg的消失,并使肝功能改善。
此外,对于一些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来说,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还能有效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展。
然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如治疗周期长、不良反应较多等。
二、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尤其是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干扰素治疗诱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干扰素通过诱导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激活自身免疫系统,进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选择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自身免疫疾病史和可能发生的风险。
三、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的策略为了降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严密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监测患者的自身免疫标志物和症状,以便发现潜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2. 自身免疫疾病风险评估:在开始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前,评估患者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包括家族史、过敏史等。
3.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方案,包括剂量、疗程和治疗策略等。
4. 替代治疗选择:针对具有较高自身免疫疾病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抗病毒治疗药物替代干扰素治疗,如核苷酸类似物和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等。
干扰素制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疗效观察

干扰素制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疗效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引起的肝脏长期炎症反应。
该病毒能够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疾病。
目前,干扰素制剂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病毒治疗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
本文将对干扰素制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
干扰素制剂是一类能够模拟机体自身免疫反应的药物,能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干扰素制剂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病毒复制和抗肿瘤等机制来发挥治疗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主要使用的干扰素制剂包括α干扰素(interferon-alpha,IFN-α)和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
长期疗效观察是评估干扰素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和持久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般来说,临床观察期限较短的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干扰素制剂治疗的长期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状况。
因此,长期疗效观察对于评估干扰素制剂治疗的长期效果非常重要。
已有的研究显示,干扰素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够显著改善疾病的进展和患者的生存状况。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干扰素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
另外,干扰素治疗还能够明显改善肝脏炎症和肝功能指标,减少病毒复制。
一项长期随访研究发现,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在10年的观察期内,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
然而,干扰素制剂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
一些患者可能无法忍受干扰素制剂的副作用,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另外,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抵抗,导致疾病的进展。
因此,在干扰素制剂治疗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着抗病毒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和干扰素制剂的改进,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自身免疫反应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自身免疫反应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
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它具有直接抗病毒活性和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以及治疗过程中自身免疫反应的影响。
一、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载量、肝脏炎症和肝功能指标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的患者往往病毒载量较高,干扰素可抑制病毒的复制和释放,从而减少病毒数量,降低肝脏炎症。
临床研究显示,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可以显著下降甚至消失,这对于改善肝脏炎症和保护肝功能非常重要。
除了对病毒的直接抗病毒作用外,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应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干扰素可以激活天然杀伤细胞和炎症细胞,促进抗体的产生,提高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
研究表明,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后,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得到显著提升,免疫应答能力增强,有助于控制和清除病毒。
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自身免疫反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时,有时会出现自身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免疫应答的现象。
在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疲劳、肌肉关节痛、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干扰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干扰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例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因此,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和相关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自身免疫反应。
三、个体差异对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其中包括病毒学反应和临床反应。
不同个体对干扰素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与患者的基因型、肝功能状态、病毒株型等因素有关。
病毒学反应是指干扰素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下降幅度的程度。
探究α干扰素治疗乙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

探究α干扰素治疗乙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作为一名乙肝患者,我深知乙肝纤维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α干扰素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在治疗乙肝纤维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在此,我将以我的口吻,详细探究α干扰素治疗乙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
我要介绍的是α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α干扰素是一种抗病毒蛋白,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降低病毒载量。
α干扰素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
在乙肝纤维化的治疗中,降低病毒载量和提高机体免疫力是关键。
1. 降低病毒载量:α干扰素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使病毒载量明显降低。
这有助于减轻病毒对肝脏的损伤,延缓病情进展。
2. 改善肝功能:α干扰素治疗可以改善肝脏的功能,使肝酶(如ALT、AST)水平恢复正常。
这表明肝脏的代谢和解毒能力得到恢复,病情得到控制。
3. 抗纤维化作用:α干扰素具有抗纤维化作用,可以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
长期应用α干扰素治疗,有助于防止肝脏纤维化的进一步发展。
4. 提高机体免疫力:α干扰素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
这有助于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降低病情恶化的可能性。
5. 减少肝硬化风险:乙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病变,积极治疗乙肝纤维化有助于减少肝硬化的发生。
α干扰素治疗可以有效延缓肝纤维化的进展,降低肝硬化风险。
2. 不良反应:α干扰素治疗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流感样症状、肝功能异常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3. 联合治疗:为了提高治疗效果,α干扰素常与其他抗病毒药物、保肝药物等联合使用。
患者需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配合治疗。
4. 定期检查:治疗期间,患者需定期进行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α干扰素治疗乙肝纤维化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降低病毒载量、改善肝功能、抗纤维化、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肝硬化风险。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注意治疗周期、不良反应、联合治疗和定期检查等方面,以提高治疗效果。
乙肝纤维化治疗的α干扰素临床研究

乙肝纤维化治疗的α干扰素临床研究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
据统计,我国约有9000万HBV感染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
乙肝纤维化作为慢性乙肝向肝硬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α干扰素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在乙肝纤维化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α干扰素在乙肝纤维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一、α干扰素的作用机制1. 抑制病毒复制:α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阻止病毒在细胞内复制。
2. 诱导抗病毒蛋白:α干扰素可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如RNA酶、抗蛋白酶等,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3. 调节免疫功能:α干扰素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二、α干扰素在乙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1. 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在慢性乙肝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临床研究显示,α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可显著抑制HBV复制,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
2. 抗纤维化治疗:乙肝纤维化是慢性乙肝向肝硬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α干扰素通过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等途径,有效减轻肝脏纤维化程度。
3. 改善肝功能:α干扰素可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硬化风险。
4. 免疫调节:α干扰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降低机体免疫炎症反应,减轻肝脏损伤。
三、临床研究案例该研究共纳入20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α干扰素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接受α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
治疗周期为48周。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
同时,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肝硬化风险降低。
α干扰素在乙肝纤维化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抗病毒、抗纤维化、改善肝功能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作用,α干扰素为慢性乙肝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探讨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是一种长效干扰素,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
恩替卡韦是一种核苷类似物,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效果。
本文将对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探讨进行详细介绍。
1.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
慢性乙肝的特点是长期的、持续的HBV感染,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慢性乙肝感染的患者需要长期规范的治疗和监测。
2. PEG-IFNα-2a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PEG-IFNα-2a是一种长效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病毒复制、增强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减少肝纤维化的进程等。
临床上,PEG-IFNα-2a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
研究表明,PEG-IFNα-2a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BsAg水平,促进HBsAg清除,并在一定比例的患者中实现HBsAg的转阴。
3. 恩替卡韦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恩替卡韦是一种核苷类似物,能够抑制HBV的DNA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恩替卡韦具有较好的耐药性和安全性,已成为慢性乙肝的一线治疗药物。
临床上,恩替卡韦能够有效抑制HBV的复制,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并改善肝脏病变。
4. 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研究表明,联合治疗能够提高HBsAg的清除率,减少HBV DNA水平,改善肝脏的病变。
联合治疗还能够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率。
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的安全性较好,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乏力、肌肉酸痛、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_百替生物

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感染病科钮志林干扰素的发现及应用是抗病毒治疗的一个里程碑,“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项科学发现象干扰素这样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引自2007年美国肝病年会宣传手册)。
干扰素作用广泛,具有其抗病毒、抗增殖、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
1.干扰素抗HBV的主要机制: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I类干扰素受体结合而活化Jakl 和Tyk2,这两种信号转导分子在胞浆中又激活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1和STAT2,后两者再进入细胞核与人体基因组中的干扰素敏感性应答元件(IFNSRE)结合从而诱导一系列抗病毒蛋白,例如粘病毒抵抗基因(MxA)产物、25寡腺苷酸合成酶(2 5OAS)和RNA依赖性蛋白激酶(PKR),来分别实现抑制HBV基因转录、降解HBV mRNA、抑制HBV蛋白质翻译I。
同时干扰素有免疫调节功能,包括上调HLA—I类和Ⅱ抗原的表达,促进NK细胞和NK T淋巴细胞、细胞毒T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的活性。
2.IFN在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目前我国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干扰素包括普通IFN和PEG—IFN两大类。
普通IFN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荟萃分析发现在ALT持续性或间歇性升高的患者中IFN的持续应答率(治疗停止后24周HBeAg和HBV DNA的持续阴转率)为37%,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的17%。
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4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IFN治疗结束时HBV DNA 的转阴率可达38%~90%,而对照组仅为0~37%;但是,治疗结束后近一半应答者出现复发。
将疗程延长至12~24个月,可能会增加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持续应答率。
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有报道发现,经过4~8年的随访,80%~90%的患者仍然保持HBeAg阴性,但在这些患者中大部分仍可用PCR法在血清中检测到HBV DN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astroenterology 2002
过继HBV特异性免疫,清除HBsAg
Gastroenterology 2002
4
宿主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应答
急性感染后HBV DNA动态变化(自限性)
必须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协同以控制HBV
急性乙肝
适应性免疫激 活(Th1, CTL,B)
慢性乙肝急性发作的免疫病理机制
肝内CD8+细胞数量与ALT水平相关 干扰素-γ 水平与肝脏炎症坏死相关
细胞凋亡
HB V
巨噬细胞
肝细胞
CTL (CD8+) HLA class I
cccDNA
TH (CD4+) HLA class II
细胞因子 IFN-γ TNF-α
巨噬细胞
病毒灭活 (非溶细胞机制)
干扰素α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CD8+
cccDNA 肝细胞
MHC I
CD8+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肝的终点
干扰素α对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作用
感染的肝细胞
HBV
维持CD8+ T细胞存活 增强CD8+ T细胞的增生反应 增强CD8+ T细胞产生干扰素γ
抑制Th1免疫(过大剂量) 通过IL-10,调节T淋巴细胞的分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机理
刘克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10003
特异性免疫控制乙肝病毒的临床证据
免疫控制HBV感染的临床证据 (1)
y HBV感染后恢复的病人(Anti-HBc+, HBsAg-, AntiHBs-/+),免疫抑制治疗后,HBV再激活
y 促进HBV再激活的药物
–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剂 – 化疗药 – 针对免疫功能的免疫靶向治疗(Immunotargeted
结论
y 恢复宿主对HBV的特异性免疫是长期控制HBV的 关键
y 表面抗原(HBsAg)血清学转换最接近“治愈” y 干扰素α增强天然及适应性免疫,帮助机体恢复抗
HBV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答持久 y 佩乐能治疗1年,19%的HBeAg消失者获得表面
抗原转阴
8
最高目标:HBsAg血清转换
HBsAg血清转换意味着最大程度地抑制HBV,最接近治愈! HBsAg血清学转换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肝: 帮助恢复特异性免疫反应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肝的作用机制
1、增强抗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通过抗病毒蛋白,直接抗病毒 3、抗纤维化
抗病毒
免疫调节
抗纤维化
干扰素
抗增生 抗肿瘤
调节TGF-b
抑制新血管形成
6
恢复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是持久控制HBV的关键
CD8+
免疫耐受期 HBV
免疫清除期
目前抗病毒药物的HBsAg清除率
中国人慢性乙肝的HBsAg自发清除率:每年0.1- 0.8%
%
LAM1 ADV2 LdT3
ETV4
PEG IFN α-2A5
佩乐能6
HBeAg 18% 12% 25%* 21% 32% 36%*
HBsAg
0
0
0
0
* HBeAg消失
1. Lai et al. NEJM 1998. 2. Marcellin et al. NEJM 2003; 3. Poynard et al. J Hepatol 2004; 4. Chang et al. Hepatology 2004; 5. Lau et al. NEJM 2005; 6. Janssen et al. Lancet 2006
Webster G, R. et al, Hepatology 32, 1395-406 (2002)
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
急性感染
适应性细胞免疫 和体液免疫的协 同激活
慢性感染
•T细胞反应不全 •B细胞反应不全 •T细胞功能缺陷
恢复特异性T细胞及B细胞反应 是持久控制HBV的关键
After: Bertoletti, UCL London
(慢性肝炎) C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BV
非复制期
CD8+
HBV
(血清转换)
Guidotti, Science 1999; Guo, J. Virol 2000; Kakimi J Exp Med 2000; Zhu J Virol 2001
持久应答
干扰素α:多功能细胞因子
抗病毒 - 多种细胞类型
免疫调节 - 免疫细胞增生, 分化, 激活
40
30
20
10
0
Ferrari C et al. J Immunol. 1990; Penna A et al. J Exp. Med. 1991; Bertoletti A et al. Proc. Natl.Acad. Sci. USA,1991; Rehermann B et al. J Exp. Med. 1995; Jung C et al. Virology 1999;Maini et al. J Exp. Med. 2000
therapies,如infliximab)
HBV感染的自然史
HBV感染
急性乙肝 痊愈(自限性)
宿主因素 病毒因素 感染时其它因素
演变为慢性乙肝的危险性: 90% 新生儿 (免疫不健全) 25-30% 婴儿或小于5岁儿童 <10% 的成人 (免疫健全)
慢性乙肝
免疫控制HBV感染的临床证据 (2)
免疫反应
多专一性
清除乙肝病毒的免疫机制:
y 非溶细胞(细胞因子IFNγ、TNFα,HBV清除早于ALT升高 及T细胞进入肝脏)2
y 溶细胞(Th1、CTL)
1,Chisari et al., Ann Rev Immu 1996 2,Guidotti et al., Science 1999
5
非溶细胞机制
抗增生 - 多种细胞类型
分化
干扰素α
肌肉
脂肪细胞 成纤维细胞
抗新血管形成
B 淋巴细胞增生
树突状细胞 NK细胞激活 T淋巴细胞寿命延长
感染的肝细胞
HBV
3,
1, 干扰素α
2, NK细胞 激活, DC细 胞成熟
适应性免疫反应(Adaptive)
• 最后阶段,持久
• 持续控制感染
After: Bertoletti UCL London
3%
6%
干扰素α的HBsAg转阴率
自发转阴率:
0.1-0.8%*
干扰素α治疗(治疗1年): 5-10%*
佩乐能治疗HBeAg阳性乙肝:7% (1年) ƒ
佩乐能治疗HBeAg阳性乙肝:19%的HBeAg消失者 (1年) ♠ HBsAg转阴
*CCO 2005 ƒ Janssen HL et al. Lancet 2005;365:123-29 ♠ Flink HJ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06;101:297-303
天然免疫反应(innate) • 早期控制病毒 • 促进适应性免疫成熟
干扰素α对天然免疫反应的作用
感染的肝细胞
HBV
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 调节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
体的表达 激活NK细胞 促发T细胞在肝脏内的募集
After: Bertoletti UCL London
干扰素α增强对感染肝细胞的特异性CTL反应
HBV DNA抑制
1
3
HBeAg 血清学转换
2
PEG IFN α治疗HBeAg(+) 不同基因型的HBsAg血清转换率
病人 (%) 病人 (%)
佩乐能(PEG-IFN α-2b[1] )
24
21
18 15 14%
12
9
9%
6
3
3% 2%
0
A
B
C
D
n = 90 n = 23 n = 39 n = 103
慢性乙肝
弱或无适应性 免疫反应 (Th1, CTL,B)
Journal General Virology (2006), 87, 1439-1449
CD8及CD4反应:急性乙肝>>慢性乙肝
60
% 特 45 异 性 30 溶 解 15
0
急性乙肝及慢性乙肝时的CD8及CD4+T细胞反应
急性乙肝
慢性乙肝
50
清除HBV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MHC II类分子
抗原提呈细胞 (APC)
HBV 感染的肝细胞
TNFα, IFN γ
抑制 病毒 复制
Ganem, D et al. NEJM 2004; 350:1118-1129
MHC I 类分子
宿主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关键
急性乙肝
慢性乙肝
Th1及CTL细胞 强烈、多克隆、 弱或无、有限1
化,发挥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 节作用
After: Bertoletti UCL London
干扰素α的免疫作用机制小结
增强抗原提呈细
胞识别功能
增强MHC II 类分子表达
(APC)
HBV
感染的肝细胞
促进淋巴细胞增生
TNFα, IFN γ ↑
抑制 病毒 复制
增强CD8+T细胞活性
Ganem, D et al. NEJM 2004; 350:1118-1129
增强MHC I 类分子表达
干扰素α与NA作用原理不同、治疗终点不同
干扰素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 干扰素α • PEG干扰素α
C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