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简介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化视野·知人论世“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耳畔响起这熟悉的歌谣时,你心中是否泛起对童年美好的回忆?每个人的童年生活和感受都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
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如同一组明丽的画卷:灿烂的春光中有儿童的天真,无味的冬天里也能寻觅到几许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让我们一同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分享鲁迅儿时的快乐,去感受那色彩缤纷的春、夏、秋、冬。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成为“五四”运动的伟大旗帜。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等组织。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草原》半月刊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文中所涉及的“旧事”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两段生活。
当时中国正处在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统治下,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实行封建专制。
他童年所受的尊孔读经、科举求仕的教育,只能摧残青少年,不能培养出救国志士。
这篇课文“重提旧事”的时间是1926年。
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镇压爱国学生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了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通缉。
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
厦门大学也充满陈腐空气,那里的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
鲁迅“旧事重提”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
●相关知识鲁迅笔名的由来——“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用的笔名。
之所以取这样的名字,鲁迅解释说:一是母亲姓鲁,用母姓表示他的反叛;二是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新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106张)

于是鲁迅祖父就不得不离家躲到 了别处。但根据当时清政府的法律, 捉不到本人,就要把家里其余的男 人都捉去,甚至“满门抄斩”的。 于是鲁迅父亲也离家避难,其他男 人也都避开了。
留学日本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弃医从文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院东 毕京 业弘 照文
学
从 日 本 回 国 后
中 年 鲁 迅
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写于1926年9月18日的回忆 性散文,当时鲁迅被反动派列入通缉的北京文 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 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离开北京。鲁迅到厦 门大学正值暑假,学生还没开学,就写下这篇 散文。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 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 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 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 后来收入到《朝花夕拾》散文集中。
人声鼎沸(dǐnɡ) 盔甲(kuī)
窦(dòu)
臃(yōng)肿
叵罗(pǒ)
多音字:
拗 攒 宿 折系长
• 易写错的字:
• 云霄 斑蝥 蟋蟀 桑葚 • 脑髓 收敛 秕谷 私塾 • 窍 躁 臃肿 油蛉 鼎
•
题目分析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 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
一、“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 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 味。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作品原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1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2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3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4,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5,紫红的桑6;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7,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8的叫天子9(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10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11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12,倘若13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14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15藤和木莲16藤缠络17着,木莲有莲房18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肿19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20,像小珊瑚珠21攒22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23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24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叙写三味书屋的语段:
过渡: 留恋
方正、质朴、 博学
恭敬
三 味 书 屋
对 环境: 严肃压抑 老 不回答“我”提出 师 的问题 内容: 枯燥
有戒尺不常用
不满
开明
课文阅读与欣赏
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 部分写三味书屋。对这两部分之间 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 感情,你有什么看法? (结合课后练习一第三小题)
研读第一段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
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 “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 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 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 园。所以不矛盾。
鸣蝉 黄蜂 叫天子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 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 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 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 点。
少年鲁迅是怎样向百草园告别的?
“不知道”、“也许是”
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 为什么少年鲁迅要这样向百草园 这样 告别?
百草园的生活无拘无束——乐。 三味书屋的生活单调枯燥——乏
写作顺序
动物 高
动物 油蛉 蟋蟀 蜈蚣 低 斑蝥
︷
局部
秋
低
菜畦
高
石井栏 皂荚树 桑葚
鸣蝉 黄蜂 叫天子
静物 何首乌和木莲
比 喻
拟 人覆盆子
春
夏
抓住了事物哪些方面的特点来写?
明确
景
物
:
形:高大、臃肿、小(球)
静物
色:碧绿、紫红、菜花 味:(覆盆子)又酸又甜 形:肥胖、轻捷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生平及文学作品简介

鲁迅生平及文学作品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鲁迅文集选《而已集》文选《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杂文集《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
1918年5月发表首次用笔名“鲁迅”的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坟》文集《题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他妈的!”》《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藤野先生》《父亲的病》《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反驳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墓碣文》《“友邦惊诧”论》,鲁迅的自撰文《鲁迅自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介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介绍概述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人物生平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下来也因此卖了房子。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他的心灵的打击很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
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
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
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主要有《南腔北调集》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
一、生平经历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简介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简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鲁迅作为初中时期常出现的作者,不知道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快来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简介吧!一、人物生平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二、主要作品鲁迅创作的作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
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
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写作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不圆满”。
四、人物评价对于鲁迅的评价以正面为主,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海外的普遍都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
简介
导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鲁迅作为初中时期常出现的作者,不知道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快来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简介吧!
一、人物生平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二、主要作品
鲁迅创作的作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
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
其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写作目的
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不圆满”。
四、人物评价
对于鲁迅的评价以正面为主,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海外的普遍都很高。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