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微生物笔记

厦门大学微生物笔记
厦门大学微生物笔记

绪论

1、什么是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

2、微生物的共性

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四、微生物学科发展促进了人类进步

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类群: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什么是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

1、)

●个体微小(<0.1mm),借助显微镜观察形体;

●结构简单:简单多细胞,单细胞或非胞●低等:进化地位低。

二、微生物的共性

1、体积小,表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性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一定体积的物体,分割成越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的总表面积越大,表面积/体积比值越大。

●优点:提供巨大的吸收面,排泄面和交换面。

●体积小、表面积大是微生物其它四个共性的基础

2、吸收多、转化快

●原因:表面积/体积比值大

●例举:乳糖发酵细菌、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3、生长旺、繁殖快

●原因:吸收多、转化快●例举:大肠杆菌

●利弊:有益--工业发酵、理论研究材料培养;有害--病原微生物、霉腐微生物

4、适应性强、易变异

●适应强原因:体积小、表面积大;灵活的代谢

调控机制(诱导酶)

●极端微生物(extreme microorganism)●易变异原因:结构简单、单倍体、巨大交换面

●利弊:有益---育种(青霉素),有害---耐药性

5、分布广、种类多

●分布广:土壤、空气、海洋、人体肠道●种类多:(1)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2)代谢产物种类繁多(3)微生物的种数多

●种类多:(1)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

微生物特有:分解天然气、石油、纤维素、

木质素能力;

多种产能方式:细菌光合作用、嗜盐菌紫

膜光合作用、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各种厌氧菌的产能途径

生物固氮作用;

合成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维生素等)

能力;

对复杂有机物的生物转化能力(甾体化合

物等);

分解氰、酚、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的能力

独特的繁殖方式(病毒、类病毒、肮病毒

的复制、增殖)

2)代谢产物种类繁多

含氮代谢产物:氨基酸、核苷酸类

糖类厌气性代谢产物:酒精、乳酸、甘油、

丙酮丁醇;

糖类好气性代谢产物:柠檬酸、苹果酸、

葡萄糖酸;

微生物多糖:黄原胶、右旋糖苷;

微生物酶类:蛋白酶、淀粉酶、酯肪酶、

工具酶;

--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维生素、激素、

生物碱

3)微生物的种类多

●目前比较肯定的微生物种数大约10万

种,

随着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研究工作的

深入,新种、新属、新科、新纲陆续被发

现。

4)遗传基因多样性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种类多样性。

●基因库资源丰富。

5)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三、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微生物学发展经历五个时期

1、史前期(8000年前--1676年)

2、初创

期(1676-1861年)

3、奠基期(1861-1897年)

4、发展期

(1897-1953年5、成熟期(1953-迄今)

●学习微物学发展历史的目的:

--学习前人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培养创

新意识;

--明确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突破在学科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学科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生活、生产

实践密切相连的。

四、微生物学科发展促进了人类进步

●近代科学中,微生物学是对人类福利贡

献最大的一门科学。

1、医疗保健

2、食品和医药行业

3、微生

物学促进农业发展

4、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5、基

础理论研究中的贡献

1、医疗保健

--外科消毒技术的建立--寻找人畜病原菌

--免疫防治法的应用--化学治疗剂的发明

--抗生素治疗的兴起--用工程菌生产各种

生化药物

2、食品和医药行业

--食品微生物发酵--罐头灭菌和长期保存

方法

--厌氧纯种发酵技术--深层液体通气发酵

技术

--代谢调控理论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生

物工程的兴起

3、微生物学促进农业发展

--微生物农药--菌肥--植物生长激素--高等

真菌--饲料

4、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食物链中主要环节,物质循环,污水处

5、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贡献

--以微生物作材料,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

取得许多重大突破:

--分子生物学是在生化、遗传学、微生物

学基础上发展起来。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动、植物细胞应用研

究中采用微生物培养/发酵方法。

--微生物学独特实验操作技术。

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研究主要内容:从不同水平(层次)研

究生命活动五大基本规律。

●根本任务:发掘、利用、改善有益微生

物,控制、消灭、改造有害微生物。

●分科: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活动规律

分;按微生物应用领域分等不同分种方式。

Chap 1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 细菌(bacteria)

§放线菌(actinomycetes)

§3 其它原核微生物

§1 细菌(bacteria)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1、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1)形态和染色

●自然界中杆状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

螺旋状最少;量度细菌大小的单位是μm

(微米,10-6m)作单位。亚细胞构造的

量度用nm(纳米,10-9m)作单位。

2、染色

●细菌的形态和主要构造的观察:一般都要将菌体细胞染色。原因:菌体微小。含水分多,对光线吸收、反射与水溶液差别不大,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

●染色方法:

--死菌:

正染色

负染色:荚膜染色法等

-- 活菌:用美蓝或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

二)细菌细胞构造与功能

1、细胞壁(cell wall)

(1)组成与结构

●G+菌和G-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A、肽聚糖(Peptidoglycan)

●组成和结构特点

●水解肽聚糖的酶类:溶菌酶(lysozyme)、自溶酶(autolytic enzyme)

B、磷壁酸(Teichoic acid)

●存在:●成分与结构实型:磷酸多元醇聚合体,

主要有甘油磷酸型和核糖醇磷坒酸两种类型。

●结构特点(甘油型为例):●磷壁酸的功能

C、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存在:G-菌细胞壁特存成分,组成细胞外壁外壁层的重要成分。●分子结构类脂

A、核心多糖区,0-特异侧链

●LPS的主要功能

D、外壁层中的蛋白质:基质蛋白、外壁蛋白、脂蛋白。

(2)细菌的某些特性与细胞坒组成,结构的关系

●草兰氏染色、抗酸染色、溶菌酶敏感性、青毒素敏感性

3)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

●即壁膜空间,内含多种蛋白质(酶、结合蛋白、受体蛋白)。

(4)细胞坒的功能

A、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

B、为细胞的生长、分布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C、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

D、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缺乏细胞壁的微生物

支原体、粘菌、原生动物、某些嗜盐菌、产甲烷细菌(疵壁菌mendosicutes)原生

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

2、细胞膜与间体

●细胞膜的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的运送、交换;

--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作用;

--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和荚膜等大分子的

场所;--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

产能基地;

--许多酶和电子传递组分的所在部位;--

鞭毛的着生点和提供其运动所需的能量

等。

3、细胞质(cytoplasn)

●聚-β-羟基丁酸(poly-β

-hydroxybutyrate PHB●羧化体

(carboxysome)

4、核质体(rcuclear booly)

●核区、拟核、核基因组、遗传信息。

(1)鞭毛(flagella)

●组成成分:鞭毛蛋白(鞭毛素flagellin)

●构造:G+ 细菌与G- 细菌鞭毛构造

差别

●鞭毛着生方式:一端单毛、一端丛毛、

两端(单毛、成束)、周生、侧生

2)菌毛(pilas)

●存在G-菌(特别是肠道菌,假单胞菌)

表面的一种蛋白质附属物,它由菌毛素

(piling)形成中空的丝状体。

●种类:一般菌毛和特化菌毛(性菌毛sex

pilus, F-Pilus)

(3)糖被(glycocalyx):

●荚膜(capsule)、微荚膜(microcapsule)、

粘液层(slime layer)、菌胶团(zoogloea)。

●糖被生理功能保护作用、贮藏养料、堆

积代谢废物菌体附着、信息识别作用、屏

障和交换系统

(4)芽孢(endospore spore)

●定义:●产生芽孢的细菌种类

●芽孢耐热机制(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研究细菌芽孢的意义:

(5)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

(三)、细菌的繁殖

1、裂殖(fission)

2、芽殖(budding)

一、细菌群体培养特征

1、固体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态:菌落

(colony)及特征描述、菌苔(lawn)

2、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特征:混浊、菌膜、

或絮状沉淀。3、半固体培养基培养特征

§2 放线菌(actinomycetes)

一、概述

●定义:●分布:●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放线菌重要类群: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

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二、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以链霉菌为例)

●一般形态与构造

2、放线菌的繁殖

3、●横割分裂,

4、两种途径:细胞内

陷、壁膜同5、时内陷。

三、放线菌的培养特征

●固体培养基平板培养●液体培养基振荡

培养

§3 其它原核微生物

一、蓝细菌(cyanobacteria)蓝藻或蓝绿藻

●定义:●形态:●细胞结构特点:●繁

殖:

●蓝细菌转基因研究进展:

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1、支原体(Mycoplasma)

1)特征:

●个体微小●缺乏细胞壁●可在人工培养

基上生长

●二等分裂繁殖●对抗生素(四环素)敏

感性

2)种类:胸膜肺炎支原体,类支原体

2、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1)定义:(2)种类:立克次氏体,类立

克次氏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s,

RLO)。

(2)特征

●结构●繁殖●对热、四环素等抗生素敏

感●培养

(3)与人类关系:

3、衣原体(chlamydia)

●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

有独特生活周期(原体、始体)、小型G-

原核微生物。

●营专性能量寄生:●独特生活周期:小

型G-原核微生物

●培养●传播感染范围●支原体、立克次

氏体、衣原体三者主要区别

Chap 3 真核微生物形态构造

§1 . 真核微生物概述

●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P40.表

2-1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菌物界(Mycetalia)●真核微生物的主

要类群●真菌(Fungi)的特点

三、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一)、细胞壁

1、真菌的细胞壁

●构造:微纤维(单糖的聚合物)、基质(甘露聚糖、葡萄糖、蛋白质、脂类)。

●不同分类地位真菌的细胞壁多糖

2、藻类的细胞壁

●结构骨架(纤维素)、间质多糖(杂多糖)。二)鞭毛与纤毛

●真核微生物的“9+2”型鞭毛

●存在:鞭毛(鞭毛钢的原生动物、藻类、低等水生真菌的游动孢子或配子),纤毛(纤毛纲的原生动物:草履虫属)。

三)细胞质膜

(四)细胞核

●构造:核被膜、核仁、核基质。●不同真菌的核染色体数目差别很大。

(五)细胞质和细胞器

1、细胞基质、细胞骨架、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线粒体、叶绿体液泡。

2、膜边体(Iomasome)、几丁质酶体(Chitosome)、氢化酶体(Hydrogenosome)。

§1 酵母菌(yeast)

●定义

一、分布以及与人类关系

1、分布

2、与人类关系

●单细胞蛋白(Single-cell protein,SCP)二、酵母菌细胞形态特征

●细胞大而结构分化;细胞单个分散或呈假菌丝;细胞多形态。

三、酵母菌细胞构造

1、细胞壁(cell wall

●组成与结构

甘露聚糖(mannan)(外层);蛋白质(protein)(中层);葡聚糖(glucan)(内层类脂,几丁质

●酵母原生质体的制备:

EDTA-α-巯基乙醇蜗牛消化酶

酵母菌细胞——————————————→原生质体

(预处理)

2、细胞膜(cell membrane)

酵母细胞膜的成分和构造●膜构造与功能、控制胞内外物质交换的主要屏障。

3、细胞核(cell nuclei)

●形态结构:定形(真核)、核膜(双层单位膜)、核孔、染色体

●细胞核的观察:核(相差显微镜)、核膜(电镜)、染色体(姬姆萨染色/ 碱性品红染色)

4、酵母菌其他细胞构造

●线粒体、液泡、2μm质粒四、酵母菌繁殖和生活史

1、繁殖方法

●无性繁殖

芽殖(budding):名属常见方式、芽痕(bud

scar)、蒂痕(brith scar).

繁殖(fission):裂殖酵母属

(schizosaccharomyces)

产无性孢子:节孢子:地霉属(Geotrichum)

掷孢子:掷孢酵母属(sporobolomyces)厚

垣孢子:白段丝酵母属(Candida albicans)

●有性繁殖:子囊(ascus)、孢子

(ascospore)

2、生活史(Life cycle)

●定义●酵母菌三种类型生活史

a.营养体以单倍体或二倍体形式存在

b.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形式存在

c.营养体只能以二倍体形式存在

五、酵母菌的培养特征

●固体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特征

●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特征

§3、丝状真菌

●定义:真菌(fungi)、霉菌(mould)

●分布、种类、与人类关系

一、1、营养体的基本单位--菌丝(hyphoe)

●菌丝直径大小,隔膜

2、真菌细胞壁成分及物理形态

●菌丝分化及其细胞壁的成分●物理形

态及成分壁的网状骨架成分:微纤维

(microfibril)纤维素、几丁质

无定形基质成分:葡聚糖、蛋白质、脱乙

酰几丁质、甘露聚糖、少量脂类无机盐等。

3、菌丝体(mycelium)

●定义、类型(营养菌丝体、气生菌丝体)

4、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形态

●假根(rhizoid)、吸器(haustorium)、附

着胞、附着枝、菌核(selerotium)、菌索、

匍匐菌丝(stolon)、菌环(ring),菌网(net)。

5、气生菌丝体的特化形态

(1)结构简单的子实体:分生孢子头;孢

子嚢(根霉、毛霉)均产无性孢子(分生孢

子、孢囊孢子);担子(担子菌),产有性

孢子(担孢子)。

2)结构复杂的子实体:产无性孢子

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

子囊果(ascocarp)三种类型,产有性孢子:

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

曲霉营养菌丝横;隔示木霉细胞壁及横隔;

曲霉顶囊及其分生孢子;横轴腐霉(一种

水生真菌)横轴腐霉

(示孢子头与菌丝原生质的自发荧光)

二、真菌的孢子

●类型和特点●真菌孢子与细菌芽孢的

比较

●真菌可通过菌丝碎片繁殖,但主要靠形

成有性或无性孢子繁殖

●孢子类型、形态特征是真菌分类、鉴定

重要形态学依据

三、霉菌的培养特征

●固体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特征

●液体培养特征

chap 3 非细胞型生物

§1 病毒(Virus)

§.2 亚病毒

chap 4 非细胞型生物

●非细胞型生物种类:病类、亚病毒(类

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非细胞型生物与细胞型生物的主要区

别。

§1病毒(Virus)

●定义:●分布及种类

一、病毒的形态与大小

●形态:杆状、蝌蚪状、球状、砖块状、

丝状等。

●大小:极其微小、一般都可通细菌滤器、

电镜观察

二、病毒粒子(virion)

●定义:成熟、结构完整、单个病毒。

●病毒粒子结构与组成

病毒粒子核衣壳(基本构造)核心:由

DNA或RNA构成

衣壳:由许多衣壳粒蛋白构成

包膜(非基本构造):由类脂或脂蛋白构成

●病毒粒子对称体制:螺旋对称(TMV)、

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复合对称(T偶

数噬菌体)。

●病毒核酸

类型:ds DNA/SS DNA, ds RNA/SS RNA;

链状/环状,闭环/缺口环

基因组:单组分/双组分/三组分/多组分

(RNA病毒特有)

三、病毒的群体形态

1、包涵体(inclusion body)●定义与实践

应用

2、噬菌斑(plaque)●定义与实践应用

3、空斑和病斑:定义

4、枯斑:定义

四、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

1、噬菌体的模式结构

2、噬菌体的繁殖

●吸附(感染复数,m.o.i)侵入,增殖,

装配(成熟)、释放(裂解)、增殖、装配

增殖、装配:

3、噬菌体侵染的结局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一步生长

曲线(One-step growth curve)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定义、特点、存在形成(游离点、整合态和营养态)

●溶源菌(hysogen):定义、特性、检查方法。

五、真核生物的病毒

1、植物病毒

●种类、形态、核酸(SSRNA)。

●增殖过程与T偶数噬菌体不同点:吸附(被动)、扩散(胞饮或包膜融入细胞膜或特异性受体转移)、衣壳(侵入后)。

2、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

●种类、引起疾病

●增殖过程与T偶数噬菌体不同点:吸附(被动)、扩散(胞饮或包膜融入细胞膜或特异性受体转移)、脱衣壳(侵入后)。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3、昆虫病毒

●病毒多角体(polyhedron)●昆虫病毒种类

§.2亚病毒

●亚病毒是一类与传统的病毒有显著区别的分子生物,仅含有侵染性RNA/侵染性蛋白质一种成分。

1、类病毒:是至今所知道的最小的、只含有侵染性RNA一种成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

2、拟病毒:类病毒、植物病毒粒子中的病毒、侵染性RNA 分子,复制需要辅助病毒。

3、朊病毒:侵染动物细胞、胞内复制、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Pro。●病例:羊搔痒病、疯牛病、Kuru病,中心法则的挑战。§3 病毒与实践

一、噬菌体与发酵工业●危害与预防措施,噬菌体污染出现的现象与杂菌不同。

二、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的防治●预防(侵染预防、感受预防),治疗(被动免疫、干扰素、抗生素等)

三、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指导思想(防重于治、综合防治),主要措施。

四、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主要优点和缺点,病毒多角体的实际意义。

五、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克隆载体(charon)、科斯质粒;

●SV40(Simian Virus 40,即猴病毒40)。Chap 4 微生物的营养与物质运输

§1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2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概述

●营养(nutrition):生理功能、能量和物

质、生长和繁殖。

●营养物(nutrient):营养功能,提供结

构物质,能量、代谢调节物质和生理环境。

§1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一、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与营养类型

●六种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

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1、碳源(Carbon source)

●定义:碳元素(碳架)、营养源。

●碳源谱:碳源范围--有机碳源、无机碳

源。

●依据利用碳源情况,微生物营养类型有:

--自养型(autotroph):CO2(唯一碳源)。

不依赖有机营养物。

--异养型(heterotroph):至少需要一种大

量有机物、正常营养。

--混合型(mixotroph):碳同化混合类型。

●异养微生物的适宜碳源:糖类、醇类、

有机酸类、脂类。

2、能源(energy source)

●定义: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

射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就是其碳源。

●以能源分类,微生物的营养型有:

--光能营养型(phototrohp)直接利用太阳

光辐射能。

--化能营养型(chemotroph):从脂合物化

学反应中获得能量,又分无机营养型有机

营养型。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氮源(nifrogen source)

●定义:氮元素、营养源●氮源谱:●氨

基酸自养型与氨基酸异养型

●微生物利用各种氮源的特点:N2(固N)

蛋白质及水解物。

4、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定义:正常代谢必需,不能自身合成,

有机化合物,需要量少。

●微生物与生长因子的关系:

5、无机盐

●定义:C、N以外的各种重要元素,大

量元素、微量元素及配制细菌培养基时对

无机盐的选择。

●无机元素的来源和功能

6、水:营养要素之一,在微生物生命活动

过程的重要作用。

二、微生物的培养基

●培养基(medium):人工配制,适合微

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混合养料,

具备六大营养要素,比例合适,配制后立

即灭菌。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

1、目的明确:菌种与目的产物类型、实验

室研究或工业生产、种子培养或发酵,C/N

比(种子培养基比发酵培养茎低)。

2、营养协调

●确定各种营养要素的数量和比例的依

据:细胞成分或元素含量(P92,表4-7)、

异养微生物碳源兼作能源、需要量大。

●培养基中各营养要素的含量顺序:水>

碳源>氮源> P.S>K.Mg>生长因子。

3、培养基PH应适宜:

4、经济节约:

(二)培养基配方设计方法

1、生态模拟:天然基质、“初级”培养基

(肉汤、水果汁、麸皮米糠、米饭面包、

肥土、玉米芯。

2、查阅文献:直接或间接相关信息。

3、精心设计:C源、N源的影响、无机盐

的影响,

正交试验设计、培养条件(PH、温度、通

气量)试验、综合试验、扩大规模试验。

(三)培养基的种类

1、按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程度划分:天然

培养基、组合培养基、半组合培养基。

2、按培养基外观的物理状态划分:固体培

养基(琼脂 1.8—2.0%),半固体培养基(琼

脂0.5%)、液体培养基。

3、接培养基的功能划分:

●选择性培养基(selected medium):特殊

营养要求或对某一理化因素、抗性、提高

筛选效率功能。加富培养基(enriched

medium)

●鉴别性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指

示剂

(与无色代谢物发生显色反应)、菌落易区

别,

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Eosin Methylene

Blue, EMB)鉴别各种肠道杆菌。

§2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概述:

物质运送(material transport)

一、研究营养物质运送的意义

●与微生物营养、代谢密切相关;

●促进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细胞

膜是物质运输的主要屏障;

●微生物发酵生产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物质运送的方式及分子机制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被动运送

(passive transport).

●特点: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物理扩

散,无特异性,扩散能量来自分子热运

动。

●存在:H2O、气体(O2、CO2、N2等)、乙醇和某些氨基酸。

2、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机理:底物特异性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膜内外侧结合底物亲和力不同(结合底物在膜上位移中载体蛋白构型变化引起)。

●·特点: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扩散能量来自分子热运动,有特异性,运送速度快载体蛋白)。

●存在:真核细胞(糖类)、原核(厌气微生物)细胞(等)

3、主动运送(active transport)

●特点:特异性载体,提供能量(ATP、质子势)、载体构型变化,逆浓度梯度运送、底物分子结构无变化。

●存在:各种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机制,无

机离子(、、)有机离子(氨基

酸)和一些糖类(乳糖、蜜二糖、葡萄糖)。

4、基团移位(group translocation)

●机制:依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一已糖磷酸转移酶系统。

●过程:热稳定载体蛋白(HPr, heat stable carrier protein)的激治(PEP+HP 丙酮酸+P-HPr)。糖被磷酸化后运入膜内(P-HPr+ 糖糖-P+HPr)

●特点:需PEP-已糖磷酸转移酶系统●酶对底物有特异性选择●消耗高能磷酸化合物PEP ●底物分子结物变化●逆浓度梯度运送。

●存在:兼性和严格厌氧菌●需氧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糖类(葡、果、甘)以及脂肪酸、核苷、碱基。

三、四种运送方式的比较

Chap 5 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1、新陈代谢(metabolism)

2、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3、大分子营养物质的降解

§1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2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3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Chap 6 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1、新陈代谢(metabolism)

●概念:新陈代谢简称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catabolism)/异化作用(dissimilation)/产能代谢(energy-yielding metabolism); 合成代谢(anabolism)/同化作用

(assimilation)/耗能代谢(energy-expended

metabolism)。

2、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联系:十分不同、紧密联系、伴同发生

的两个过程。

●调节:最基本方式为调节代谢流(酶活

性调节和酶合成调节)。

此外,营养物质运送、酶的定位等调节。

3、大分子营养物质的降解

●淀粉:α-淀粉酶(芽孢杆菌属、曲霉属),

β-淀粉酶(多粘芽孢杆菌,根霉),淀粉

葡萄糖酶(黑曲霉、米曲霉),异淀粉酶(黑

曲霉、米曲霉)。

●纤维素:纤维素酶(木霉、纤维单孢菌、

纤维素放线菌)。

天然纤维素(c1酶)-水合非结晶纤维素

(CX1、CX2 酶)-纤维二糖+葡萄糖(纤

维二糖酶)——葡萄糖

●果胶质:细菌(芽孢杆菌、假单胞菌)、

真菌(青霉、曲霉、根霉)。

天然果胶质(原果胶酶)-水可溶性果胶(果

胶甲酯水解酶)-果胶酸(果胶酸酶)-半

乳糖醛——糖代谢途径

●几丁质:细菌(梭菌病、芽孢杆菌病)、

放线菌。

甲壳素(甲壳素酶)甲壳=糖(甲壳=糖酶)

N-乙酰氨基葡萄糖

●脂肪(脂酶):微生物种类较少,真菌以

及霉菌

脂肪——甘油(糖酵解、TCA循环)各种

中间产物、能量

——脂肪酸(β-氧化)乙酰COA——TCA

循环/乙醛酸循环

●蛋白质:霉菌、细菌。

蛋白质(蛋白质)——肽(肽酶)——氨

基酸

●内源代谢:贮存物质耗尽之后,利用细

胞蛋白质和RNA作为能源。

§1.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I 、能量来自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

物氧化与产能

●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氧化

有机物(化能异养菌)、氧化还原态的无机

物(化能自养菌)、来自日光辐射能(光

能营养菌)。

●生物氧化:定义、形式(氧结合、脱氢、

失电子)、阶段。

●通用能源:ATP,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

(△H)/质子动势。

一、单糖的分解代谢(以葡萄糖为例)

●葡萄糖分解代谢(氧化脱氢)途径。

1、EMP途径(Embdem-Meyerhof-Parnas

Pathway)

●EMP途径的简图

●EMP途径的主要产物

●A TP和NADH的生成:位置、数量,

底物水平磷酸化。

●总反应式:葡萄糖

+2ADP+2NADT+2PI--2丙酮酸

+2A TP+2NADH+2H+

●EMP途径的生理功能

2、HMP途径(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

(1)特点:

●HMP途径又称已糖单磷酸途径,是在单

磷酸已糖基础上开始降解。

●三种戊糖相互转化。

●C4、C7(芳香族氨基酸前体)和C5(核

酸前体)的生成。

●产生大量NADPH2形式的还原剂。

(2)总反应式:6葡-6-磷酸

+12NADP+6H2O →5葡糖- 6磷酸

+12NADPH+12H+12CO2+pi

(3)HMP途径的生理功能

3、ED途径(Enter-Doudoroff pathway)

●反应细节

●关键酶及关键反应

●主要产物(ATP、NADH、NADPH的生

成数量)

4、三种途径比较(见下图)

●存在:

EMP、HMP是微生物降解葡萄糖的主要途

径,二者在同一种微生物中往往同时存在,

但在代谢的作用中的比例不同,ED途径存

在嗜糖假单胞菌和运动发酵单胞菌等细

菌。

●关键酶

产能效率:EMP(2A TP/葡糖)、ED (1A TP/

葡糖)

●还原力的产生:EMP

(2NADH2),ED(1NADH2+1NADPH2)、

HMP (12NADPH2)

二、丙酮酸代谢

1、概述

●单糖经不同途径降解,产生丙酮酸和同

化力[NAD(P)H2、A TP],产物的去向取

决不同微生物及不同培养条件。

●大多数好气和兼性好气性微生物,在有

氧情况下:TCA循环,电子传递磷酸化、

呼吸作用(respiration)。

●一些厌气菌和兼性好气菌,在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大多数厌气和兼性厌气有机化能营养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作用(fermentation)

2、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反应部位:真核微生物(线粒体基质)、原核微生物(细胞质)

●反应历程:能量的产生(15个A TP/丙酮酸)。

●TCA循环的意义:枢纽地位,有机酸、谷氨酸发酵。

三、生物氧化中递氢和受氢

●依据受氢体性质不同,生物氧化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三种类型。

1、有氧呼吸(respiration)

●定义:呼吸链、最终受氢体(O2)。

●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RC)/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 chain,ETC)

●氧化磷酸化机理与效率: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P/O比(molTAP/mol氧原子)。

2、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定义:最终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个别是延胡索酸)

●类型:硝酸盐呼吸(nitrate respiration)/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硫酸盐呼吸(sulfate respiration)、延胡索酸呼吸(fumarate respiration)

碳酸盐呼吸(carbanate respiration)、硫呼吸(sulphur respiration)

3、发酵(fermentation)

●定义:发酵工业、微生物生理(代谢)●主要类型:由EMP途径中丙酮酸出发的发酵(6种类型)

通过HMP途径的发酵(异型乳酸发酵,肠膜状明患珠菌)

通过ED途径的发酵(细菌酒精发酵)

氨基酸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

●发酵中的产能反应: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

合物,乙酰磷酸产能是厌氧微生物产能的主要方式。

II、能量来自无机物--化能自养菌的生物氧化与产物

1、概述

●两类自养菌还原CO2所需能量和还原力的来源不同。

●化能自养菌还原CO2时ATP和[H]的来源。

●微生物生理特性及种类:多数好氧性、少数兼性厌

氧、种类有硝化细菌、硫细菌、氢细菌、

铁细菌等。

2、化能自养菌氧化产能的特点:

●还原性无机物氧化直接与

呼吸链相联。其过程比异养菌(经

EMP/TCA等)简单。

●呼吸链的组分多样化。

●主要通过电子传递磷酸化产能、少数硫

杆菌(氧

化亚铁硫杆菌)也能部分地进行底物水平

磷酸

化产能。产能效率(P/O)比异养菌低。

3、列举:硝化细菌的能量代谢。

III、能量来自光能--光能自养菌的产能代

1、循环式光合磷酸化(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特点过程:

●存在:光合细菌[着色菌属

(chromatium)、

红螺菌属(Rhodospirillum)、绿菌属

(Chlorobium)等18属]

2、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过程:●特点:

●存在:绿色植物、藻类、蓝细菌。

3、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过程:●机理(细菌视紫红质、质子泵、

△P、化学渗透学说)

●存在:盐生盐杆菌(Halobacterium

halobium),红皮盐杆菌(H.cutirubrum)

§2、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合成代谢(anabolism)/同化作用

(assimilaton)耗能代谢(energy-expended

metabelism)

一、微生和的合成代谢的特点

●微生物合成能力很强、但有种属差异。

●合成途径多样化比分解途径少、主要物

质的合成途径比较一致。

●合成代谢条件:能量、还原力、无机物

或简单有机物

二、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1、Calvin循环(Calvin cycle)

●反应历程:

特征酶及其所催化的反应

●存在:化能自养菌、光能自养菌中蓝细

菌和绝大部分光合细菌、藻类、绝色植物。

2、厌氧乙酰-辅酶A途径

●反应历程:

●存在:一些能利用氢的严格厌氧菌(产

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

3、还原性TCA循环途径

●关键酶及催化反应:a -酮戊二酸合成酶,

催化琥珀酰-CoA+CO2→a-酮戊二酸

●存在:少数光合细菌(例,嗜硫代硫酸

盐绿菌Chlorobium thiosulfatophilum)。

4、三条途径比较:厌氧CO2、固定CO2

比好氧更为有效。

三、生物固氮(fixation of molecular

nitrogen)

1、定义及其作用:N2还原成NH3的过程,

生态平衡、土壤肥力、节约能源避免污染。

2、固氮微生物种类

●自生固氮菌: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种类繁多(生理营养类型)

●共生固氮菌:与它种生物共生才能固氮。

●联合固氮菌:必须生活在水稻、甘蔗、

玉米等植物的根际、叶面或动物肠道等处

才能固氮。

3、固氮的生化机制

●总反应式:N2+be+6H++12A TP——

2NH3+12ADP+12Pi

●条件:固氮酶、能量/产能体系、还原

力及其载体、还原底物N2、Mg、严格厌

氧微环境。

●固氮酶测定方法:微量克氏定氮法、同

位素法、乙炔还原法。

●固氮酶组成及其功能●固氮的生化途径

●氨的去路

4、好氧性固氮菌固氮酶的抗氧机制

●自生固氮菌:呼吸保护、构象保护

●蓝细菌:异型胞,非异胞蓝细菌(时间

分隔、束状群体、过氧化物酶活力)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类菌体

周膜、豆血经蛋白),非豆科植物共生根瘤

菌(植物血红蛋白、泡囊)。

四、肽聚糖的合成

●肽聚糖合成的三个阶段和合成部位。

1、在细胞质中的合成。

●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

酰胞壁酸。●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

“park”核苷酸。

2、在细胞膜中的合成:细菌萜醇

(bactoprend)/类脂载体、肽聚糖单体(二

糖五肽亚单位)。

3、膜外组装:引物(至少含6-8个肽聚糖

单体)、转糖基作用(trans-glycosylation)、

转肽酶(transpeptidase)转肽作用。

4、某些抗生素对肽聚糖合成的抑制作用:

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青霉素。

§3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一、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酶的合成调节:诱导、阻遏。●酶的活力调节:激活、抑制(反馈抑制)。

二、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赖氨酸发酵、肌苷酸(IMP)的生产。

●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

●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生理学手段,细胞膜缺损突变。

Chap.7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概念:

●个体生长:细胞原生质总量的增加。●繁殖:微生物生长而产生新的子代。●生长(群体生长):微生物群体数量和重量的增加。

§.1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研究M生长繁殖的意义:

1、生长繁殖是M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生长繁殖情况可作为M生理、生化和遗传研究的重要指标。

2、生产实践:M的应用(菌体~酵母/产物合成)、致病菌/霉腐

二、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测定方法主要有两类--测生长量和计繁殖数

(一)测生长量:适用一切M

1.测体积2.称干重3.间接法:比浊法、生理指标法(测含N,/C,/P/DNA等)

二)计繁殖数:(适用:单细胞M/丝状M 的孢子)

1、直接法:血球计数板法

2、间接法:(活菌计数法)

●平板菌落计数法(计算cfu)●最大可能数量法(MPN法)

§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细菌的同步生长与同步培养

1、同步生长:群体中所有的个体细胞处于同样的细胞生长和分裂周期的状态。

2、同步培养:细胞群体中每个个体都处于同步生长状态的培养方法。4、同步培养方法

①诱导法:变换温度、光脉冲、营养供应

②选择法:Helmstetter-cummings的膜洗脱技术

③同步培养方法的选择视M种类和研究目的:

a.生理学研究中,选择法优于诱导法。

b.诱导法,常用来研究DNA复制和细胞分裂机制等。

二、典型生长曲线(growth curve)定义:描述单细胞M群体规律性生长的曲

线。

1.延滞期(Lag phase)

特点:生长速率为0,细胞数目不增加,

但个体产生变化。

缩短缩短延滞期的措施:

①取对数期接种龄的种子接种。

②加大接种量,缩短延滞期(10%接种量)

③接种到营养丰富的天然培养基(种子/

发酵培养基成分尽量相近)。

2.指数期/对数期

特点:●对数期M的应用:

①作为代谢、生理研究的良好材料。②增

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菌龄。

③发酵生产中作为种子的最佳种龄。算术

值与对数值不同方法表示的对数期的生长

曲线

3.稳定期(最高生长期)

特点:①生长速率常数R=0,菌体产量达

最高;

②菌体生长产量常数Y= (x―菌体干重,

c―限制性营养物浓度);

③处于稳定期细胞内出现贮存物(糖原、

异染颗粒、脂肪)、芽孢或开始合成抗生素

等次级代谢产物。

细胞在指数期后,如得不到特殊条件,必

然进入稳定期。

原因:

①营养物质耗尽②营养物比例失调(C/N

不合适)

③有害代谢物积累④pH氧化还原势等物

化条件不适宜。

发酵工业中,延长产物合成时间,避免菌

体过早衰老,常采用中间补料工艺(C、

N、无机盐等)。

4.衰亡期

特点:生长速率常数为负数(R为负值),

个体死亡速度>新生的速度。

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1.定义:微生物菌体数目和生长速率维持

恒定的培养过程。

2.提出连续培养的根据:

在研究典型生长曲线的基础上,认识稳定

期到来的原因,采取相应有效措施而实现。

恒浊器恒化器

工作原理:培养液浊度与菌浓度成正比限

制性营养物与菌生长速度正比。

控制方法:改变流量,使培养液浊度恒定

恒定流量,使限制性营养物浓度恒定。

流入培养基成分:各种营养成分都很充分

限制性营养物浓度低,其他成分充分。

容器内菌的生长速率:最大生长速率低于

最大生长速率

5.连续发酵优点及时限

优点:自控、高效、产品质量稳定,节约

人力、动力、汽、水等成本。

时限:数月~1,2年。原因:菌种退化、染

菌。

§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一、温度

生长温度——最低生长温度(一般-5~

-10℃,极端-30℃)

三基点:——最适生长温度嗜冷菌:-10~

20℃中温菌:20~45℃嗜热菌:45~95℃

——最高生长温度(一般80~95℃,极端

105~300℃)

●从M整体看,微生物生长温度范围:

-30~300℃,很广;但从某一具体M来说,

则不尽相同,有宽温M和窄温M之分。

●最适生长温度:微生物生长速率最高时

的培养温度。●不同生理过程存在不同的

最适温度

例:谷a.a发酵:北京棒状杆菌(菌体生

长32℃,谷a.a合成33~35℃:33~35℃,

谷a.a脱氢酶活力最高)

二、氧气

1、专性好氧菌:绝大多数真菌,许多细菌。

●特点:必须在O2条件下生长,以O2作

最终H受体,完整呼吸链。含超氧化

物岐化酶(SOD superoxidedismutase)和

过氧化氢酶。

2、兼性厌氧菌:许多酵母菌、细菌。●特

点:有O2/无O2均能生长,胞内有SOD、

过氧化氢酶。

3.微好氧菌●特点:只能在较低的氧分压

下正常生长的微生物。

4.耐氧菌●特点:可在O2存在下营厌氧

生活的厌氧菌,胞内存在SOD,过氧化物

酶,缺过氧化氢酶。

5.厌氧菌●特点:分子氧对它们有毒害,

只有在深层的固体/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

生命活动所需能量靠发酵、无氧呼吸、循

环光合磷酸化或甲烷发酵提供;胞内缺乏

SOD、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

五种微生物类群主要产能途径和解毒酶系

类群主要产能途径SOD 过氧化氢酶

专性好氧菌氧化磷酸化+ +

兼性好氧菌氧化磷酸化/底物+ +

磷酸化

微好氧菌氧化磷酸化+(弱)+(弱)

耐氧菌底物磷酸化+ (有过氧化物酶)

专性厌氧菌底物(光合)磷酸化- -

●氧对厌氧菌毒害作用的机制--SOD学说。

厌氧菌缺乏SOD,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毒害,对各种重要的生物高分子和膜破坏作用;形成其它活性氧化物

三、pH

●总体情况,M绝大多数种类都生长在pH 5~9之间;多数真菌和酵母菌偏酸生长;细菌和放线菌偏碱。

●同一种M,菌体生长阶段和产物合成阶段,往往要求不同的最适pH,例

因此,发酵生产上对pH的控制很重要。

●微生物培养过程,引起pH值改变的原因:

1、培养基中性成分被M利用的结果,一般培养基培养时间延长,变酸。

2、与培养基C/N比值有关,C/N高(真菌培养基),培养后pH↓;C/N低(细菌)pH↑

●生产实践中保证M生长处在较稳定和合适pH,方法:

pH调节措施治标(酸碱中和)

治本——过酸:适当N源(尿素、NaNO3、NH4OH等)通气量↑

——过碱:糖、乳酸、油脂等C源;通气量↓

§4.微生物培养法

一、实验室常规的微生物培养

1.固体培养

1.1好氧微生物:●斜面●培养皿●茄子瓶

●浅盘

1.2厌氧微生物:●高层琼脂柱●亨盖特氏滚环技术

●厌氧罐(袋)●厌氧手套箱

厌氧罐(袋)工作原理

●除氧

柠檬酸+NaCO3——H2O+CO2 KBH4+H2O——H2

H2+O2——H2O(钯粒催化剂)

●除水●密闭系统(美兰指示剂)

2.液体培养

2.1好氧微生物

●摇瓶●小型发酵罐

2.1厌氧微生物

●液体培养

一、工业生产的微生物培养

1.固体培养●曲法培养●堆积培养

2.液体培养●浅盘●深层液体通气培养(发酵罐)

§5.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一、概念●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处理物

体内外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繁殖能力的措

施。

●消毒:采用较温和理化因素,杀死有害

病原菌。

●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化疗:利用高度选择毒力的化学物质抑

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治疗措

施。

二、高温灭菌种类及操作

1.干热灭菌法:金属制品:150~170℃,

2hr,烘箱;接种环火焰灼烧。

2.湿热灭菌法:

●常压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间

歇灭菌法。

●加压法--常规加压灭菌法,连续加压灭

菌法(连消法)

三、影响加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

●物体的含菌量●灭菌锅内空气排除程

●灭菌对象pH:●灭菌对象体积

●加热与散热速度(上磅/下磅)

四、高温对培养基成份的有害影响及其防

1.有害影响

●形成沉淀物;(有机物:多肽类,无机物:

碳酸盐、磷酸盐沉淀)

●破坏营养,提高色泽;(氨基糖、焦糖、

黑色素-褐变)

●改变培养基pH;(pH↓一般状况)

●降低培养基浓度。(冷凝水)

2.防止措施:

●采用特殊加热灭菌法:

●过滤除菌法:膜过滤、石棉板过滤、硅

藻土过滤

●其他方法:按配方逐一加入(顺序很重

要),此外,螯合剂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五、化学杀菌剂或抑菌剂

1.表面消毒剂:石碳酸(3~5%)、酒精

(75%)、新洁尔灭(0.05~0.1%)

2.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具有高度选择

毒力性能·机理:

病原菌:二氢喋啶酰焦磷酸+PABA(二氢

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合成酶;二氢叶

酸、还原酶)——四氢叶酸(COF,转移-

碳基的重要辅酶)

●磺胺与病原菌生长因子(PABA)结构

类似,可竞争与另一底物

二氢喋啶酰焦磷酸)结合→假二氢叶酸·病

原菌无法合成叶酸,无法正常生长。

●磺胺增效剂―三甲基苄二氨嘧啶

(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活性,与磺

胺配合对四氢叶酸合成起双重阻断·双保

险。

●人类缺四氢叶酸合成有关酶类,必须在

营养物中直接提供。因此,磺胺对人类无

毒。

3.抗生素

●定义:

一类由M及其它生物在生命活动中合成

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衍生物,它们

在很低的浓底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

的生命活动,因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

剂。

●抗生素的效价及计量单位

Chap.7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概念:遗传、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属性

之一。

●遗传(heredity):●遗传型(genotype):

●表型(phenotype):●变异(variation):

●饰变(modification):

§.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典型

实验

1、细菌转化实验

●动物实验、细菌培养试验、S型菌的无

细胞提取液试验。

●S菌提纯各种成分(DNA、pro.、荚膜

多糖、RNA等)作为转化因子,在离体条

件下进行

转化实验。

2.噬菌体感染实验

3.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和方式

(1)七个水平

(2)1、细胞水平:DNA集中在细胞核/

核质体中

●细胞核的数目:单核、多核

●核质体的数目:杆菌2个,球菌1个;

放线菌菌丝细胞多核,孢子单核。

●核质体的数目:杆菌2个,球菌1个;

放线菌菌丝细胞多核,孢子单核。

2.细胞核水平3.染色体水平

●代表性生物染色体数目

●单倍体:一个细胞中只有一套染色体,

多数M都是单倍体。

●双倍体:含有两套相同功能染色体的细

胞,少数M(酿酒酵母)营养体。

4.核酸水平

●种类:DNA(绝大部分生物)/RNA(部

分病毒)●结构:

DNA双链(多数M);单链(少数病毒)RNA 双链(多数真菌病毒);单链(多数RNA噬菌体)

●长度:真核生物DNA比原核生物长得多

●基因数量:枯草杆菌约含104个,E.coli 7500,T2360个,最小的RNA噬菌体MS2只有3个基因。

●状态:原核生物都呈环状,病毒粒子中呈环状/线状,细菌质粒中DNA则呈超螺旋状。

5.基因水平:原核生物的基因是通过基因调控制系统发挥其功能的。

●基因调控系统——操纵子——启动基因、操纵基因;结构基因

——调节基因

6. 密码子水平:●遗传密码:●密码子:

7. 核苷酸水平:

●DNA组分中,核苷酸种类(A.T.G.C/5-羟甲基胞嘧啶)

●基因调控:乳糖操纵子(operon)模型(二)、原核生物的质粒

●质粒:游离原核生物染色体外,独立复制,小型共价、环状、闭合DNA分子,即cccDNA。

●质粒特点:

(1)超螺旋状结构(2)是一种复制子(3)特殊基因→特殊功能(4)质粒消除(5)质粒转移(6)质粒DNA重组

(7)不相容性

代表性质粒:

●F因子(fertility factor):致育因子/性因子。----Tra区:编码转移相关蛋白、性纤毛合成

●R因子(resistance factor):抗药因子----抗性转移因子(RTF)----抗性决定子(r-决定子)

●Col因子(colicinogenic factor):产大肠杆菌素因子----ColEl:小,无接合作用,松弛型控制,多拷贝;----ColIb:较大,有接合作用,严谨型控制,1~2拷贝

●Ti质粒:诱癌(tumor induction)质粒----大型质粒,植物遗传工程重要载体。

●Ri质粒:根毛诱导质粒----诱导产生根毛,植物遗传工程重要载体。

●巨大质粒:根瘤菌中,含与固N有关的基因。MW达108

●降解质粒:假单胞菌属·编码降解物质的酶基因,以分解底物命名:CAM(樟脑)质粒,OCT(辛烷)质粒等。●人工质粒

§.2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简称突变,泛指胞内遗传物

质发生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突变率:

(一)突变类型

(二)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称性

1.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平板影印培

养试验

1.变量试验(fluctuation test):波动/彷徨试

2.涂布试验

3.平板影印培养试验(replica

plating)

未接触链霉素可筛选到大量抗链霉素突变

株。

(三)基因突变的机制

1.诱变

2.自发突变:没有人工参与下生物体自然

发生的突变。

不是没有原因,只是没有很好/很具体认识

原因。

可能原因:

①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诱变。宇宙短波辐

射·低浓度诱变物质·长期综合·

②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物质(过氧化氢)

③互变异构效应:碱基对发生自发突·变

频率10-8~10-9

④环出效应:环状突出效应上链:B突出,

只有A、C复制;下链:正常ABC复制。

(四)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

1.损伤的机理:

●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

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减弱双链间氢键的作

用·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正常

配对,引起突变或死亡。

2.修复作用

●光复活作用:

U-V照射·立即暴露可见光·死亡率显著

下降·现象。

机理:

U.V照射形成带有胸腺嘧啶二聚体的

DNA分子,可与光激活

酶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暴露在可见光下,

光激活酶获得光能将复

合物裂解,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体·诱变

育种时只能在红光下操作。

●.暗修复作用(dark repair):●重组修

复和SOS修复

二、突变与育种

(一)自发突变与育种

1、从生产中选育自发突变优良菌株。例:

谷a.a抗噬菌株的筛选。

2、定向培育优良品种

●定向培育:某一特定因素长期处理M群

体·传代接种·累积并选择相应自发突变

株。例:卡介苗培育

●抗代谢拮抗物突变株的筛选:(吡哆醇高

产菌株选育)

梯度平板法(gradient plate)异烟肼是吡哆

醇结构类似物(代谢拮抗物)抗异烟肼突

变株能高产吡哆醇,克服竞争性抑制。

●定向培育不等于定向变异:

(二)诱变育种

●定义:

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诱变、筛选;重

要性

2. 诱变育种工作中应考虑的原则

(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一种化学药品用作提高产量的诱变剂之

前,应先测定它是否有效地引起营养缺陷

型的回变·抗药性突变或形态突变等定性

功能。

●一切生物遗传物质基础为核酸,改变核

酸结构因素都可引起核酸生物学功能的改

变,例:引起生物学致突变、致畸变、致

癌变(三致)(生化统一性法则);

凡能引起回复突变因素,一般也会引起正

变(产量提高)。

●艾姆斯试验:利用诱变剂作用共性原理,

利用营缺的回变检出化学致癌剂。

拟辐射物质:有些烷化剂(氮芥、硫芥、

环氧乙烷),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一般只

有辐射才能诱发)

超诱变剂:NTG(N-甲基-N-硝基-N-亚硝

基胍),产氨短杆菌/大肠杆菌。未经淘汰

野生型,直接得到12~80%营缺菌株(一

般诱变剂仅为几%),因此NTG被称为超

诱变剂。

2)挑选优良出发菌株(original strain):育

种效率·实际经验

(3)处理单细胞/单孢子:均匀接触诱变

剂,避免不纯菌落。

4)选用最适剂量:多次试验·突变率随剂

量升高而升高,到一定程度突变率下降。

●U.V、X-射线、乙烯亚胺:正变―偏低

剂量(U.V杀菌率70~75%)。

(5)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

(6)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

关指标·提高育种初筛效率。

●利用:高产菌株形态(菌落大小、色泽、

表面光滑粗糙等)

●创造:鉴别性培养基/其它方法。

(7)设计/采用高效筛选方法、方案。

●筛造方案:

初筛以是(选留菌株数量)为主,复筛(以质为主)

●筛选方法:

初筛培养皿平板(变色圈,透明圈、抑菌圈)·摇瓶

复筛(比较精确定量)在△瓶作振荡培养(摇瓶)

●琼脂块培养法的原理(每个小块所含养料、接触空气的面积基本相同,且产生代谢产物不扩散,测得数据与摇瓶条件相似,工作效率提高。)

3.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1)三类遗传型个体

野生型:自然界分离的任何原始菌株。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发生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只能在加该酶合成产物培养基才生长的突变株。

原养型:营缺突变株经回变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与野生型相同。

(2)有关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MM):满足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完全培养基(CM):满足一切营缺型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

补充培养基(SM):满足相应营缺型生长需要的组合培养基。

(3)营缺筛选方法: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鉴定

●诱变●淘汰野生型: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

●检出:——夹层培养法(layer pllating method)——影印平板法

●营缺型的鉴定-------生长谱法

§.3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

原核生物: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

真核生物: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而获得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1.转化的基本条件

(1)感受态:

●遗传因素●外界环境条件:Ca2+,cAMP (2)转化因子:●大小:每一转化DNA 片段分子量<1×107。

●结构:一般转化因子都是线状双链

DNA,少数为线状单链DNA。

●DNA浓度

2.转化过程:

5.转染:

提纯的病毒DNA(或RNA)进入宿主细

胞并增殖出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与转化区别:噬菌体或病毒并非遗传基

因的供体菌,不发生遗传因子交换、整合,

不产生转化子。

(二)转导(transduction)

1.定义:

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为媒介,使受

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

象。

2.种类:普遍转导、局限转导、溶源转变。

(1)普遍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任何DNA小片段

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

菌的现象。

●完全普遍转导(过程和结果略有别于流

产普遍转导)

●流产普遍转导:

●经转导进入受体菌的供体菌DNA片段,

在受体菌不交换、整合、复制,也不迅速

消失,仅进行转录、转译、性状表达转导

现象。

●流产转导子特点: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形

成微小菌落。

(2)局限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

部分缺陷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少数、特定

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获得表达的转导现

象。

●特点:①只能转导供体菌的个别特定基

因,

②特定基因由部分缺陷噬菌体携带,

③缺陷噬菌体的形成过程发生低频率“误

切”或双重溶源菌裂解。

●类型:

依转导频率高低,局限转导又分两种类型。

低频转导(LFT):

LTF ( 低m.o.I感染 E.coli) 转导子

(gal+;bio+)

高频转导(HFT):

双重溶源菌裂解物中,含等量λ和λdgal

粒子,称为高频转导裂解物(HFT裂解物)

用低m.o.I的HFT裂解物感染E.coli gal―,

得到高的转化E.coli gal+频率,这种方式

的转导现象称之。

●双重溶源菌:正常温和噬菌(例λ)和

部分缺陷温和噬菌体(例:λdgal)·同

时整合在一个受体菌的核染色体组。

(3)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

表面上与转导相似但本质不同的现象,温

和噬菌体、感染宿主、溶源化、噬菌体

DNA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宿主通过

溶源化,获得免疫性以外新性状的现象。

例:白喉棒杆菌不产毒素,β-温和噬菌体

感染,溶源化,产毒。

(三)接合(conjugation)

1.定义: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由质粒

介导的遗传物质转移的现象。

2.接合子:通过接合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的受体细胞。

3.存在:G--菌:

4.F因子:(凡有F因子均有性菌毛存在)

决定性别一种质粒,属于附加体质粒(脱

离/整合核染色体组上;接合获得/吖啶消

除)它决定细菌性别。

5.F因子的存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F+菌株:F因子(1~4个)游离

?F-菌株:不含F因子

?Hfr菌株:F因子整合(核染~特定位点)

?F'菌株:

特殊F因子(携带小段核染~基因)游离

?接合中断法(杂交中断法):

1.细胞配对

2.形成接合管,单链DNA进

入受体细胞

3.接合中断,合成互补DNA

4.形成接合子

(四)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

?定义:

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

胞的原生质体融合,继而遗传重组,借以获

得兼有双亲性状,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

(fusant)的过程。

?主要步骤: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遗

传转化

§.4 菌种衰退、复壮和保藏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及其防止

●菌种衰退(degeneration):●衰退的防

止:

2.菌种复壮

●复壮方法介绍

二、菌种的保藏(实验课教学涉及各种方

法操作)

1.菌种保藏原则:

2.实验室常用的七种菌种保藏方法比较:

Chap.8 微生物生态

●生态:探讨生物系统与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规律性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 微生物的多样性

现有估计

细菌4,700 130,000

真菌69,000 1,500,000

病毒5,000 130,000

藻类3,000 100,000

线虫15,000 500,000

合计96 ,700 2,363,000

1. 在生物体上的微生物

-----皮肤-----口腔-----胃肠道:胃, 小肠, 大肠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益生菌剂2.土壤中的微生物

----植物体上微生物

●叶瘤菌; 病原菌;木腐菌;植物内生真菌●根际微生物; 菌根菌; 根瘤菌----土壤微生物

3.水体中微生物

●海洋微生物

----海岸带:

----浅海带: 藻类; 光合微生物; 化能异养菌;化能自养菌;

----深渊带:嗜特异生境微生物

●饮用水微生物----大肠菌群

4.空气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微生物的采样和计数:

(二) 极端环境微生物

----嗜热菌:Topt>45oC

●极端嗜热菌Topt:70~105oC●耐热菌Tmax >45oC,室温可生长

----嗜冷菌:0~20oC,Topt< 20oC

----嗜酸菌;嗜碱菌●耐酸菌;耐碱菌

----嗜盐菌

●微生物与盐份的关系

类型最适NaCl 代表

非嗜盐菌<0.2M 多数陆生微生物

低度嗜盐菌0.2~0.5M 海洋微生物

中度嗜盐菌0.5~2.5M 副溶血性弧菌

极端嗜盐菌 2.5~5.2M 古细菌

----嗜压菌

●嗜压:POPT >1atm●耐压:POPT =1atm,>1atm;可生长----抗辐射微生物§.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一、互生:互利或偏利

●固氮微生物----纤维素分解菌

●混菌发酵:1.双(多)菌同时培养;

2.双(多)菌先后培养

VitC的混菌发酵;莱氏一步发酵法:

G--------->山梨醇--------->山梨糖--------->

古龙酸--------->VitC

(化学)(醋杆菌)(化学)(化学)

二步发酵法:

G--------->山梨醇--------->山梨糖--------->

古龙酸--------->VitC

(化学)(醋杆菌)(混菌*)(化学)

*混菌:氧化葡萄糖杆菌+假单孢菌

二、共生:共居?分工协作?相依为命?

1.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地衣:子囊菌----藻类(绿藻/兰细菌)。

2.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关系

●外生菌根:哈蒂网●内生菌根:泡囊-丛枝

状菌根(V A菌根)

3.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关系

三、寄生:

2.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关系

●专性寄生:白粉菌、锈菌、植物病毒-

植物宿主(活的组织/细胞)

●兼性寄生:以腐生为主,也可营寄生生

活。

3.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寄生关系

●病原菌、昆虫寄生M(苏云金杆菌、

白僵菌、病毒杀虫剂)、冬虫夏草(真菌)

四、拮抗

某种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抑制或杀灭它

种生物的相互关系。

●拮抗试验: 拮抗菌, 敏感菌

五、捕食

●真菌捕食线虫和其它原生动物-----菌

网、菌环

§.3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蓝细菌、绿色植物―生产者;--- 细菌、

真菌―分解者;---动物-消费者

一、碳素循环二、氮素循环三、硫素循环

与金属的细菌冶金

1.自然界中的硫素循环

2.细菌冶金(细菌沥滤):---溶矿·---置

换·---浸矿剂再生·

§.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一.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

-----有机、无机物的大量排入-----异养微生

物的大量繁殖

-----藻类过度生长----溶解氧降低,水生生

物死亡----湖泊沼泽化

二、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

●污水三级处理及污染指标

●BOD(生化需氧量):

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生

化过程所需溶解氧的量,以mg/L表示。

●COD(化学需氧量):

用K2Cr2O7和KMnO4强氧化剂使水中有

机物氧化所需溶解氧的量,以mg/L表示。

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基本过程:

●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

1.高的吸附能力:---- 表体比;多糖粘质层

2.强的氧化分解能力----污染物多数为直接

C源(少数共代谢)

3.良好的食物链关系-- 有机物→细菌→小

型原生动物→较大型原生动物

4.良好的沉淀性能

三、污水处理的主要装置:以耗能或产能

情况分类:(略)

§.5 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

●沼气发酵的重要意义:

1.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良性循环的农业生

态工程。

2.消除环境固体污染物的重要方法。

一、沼气发酵的三个阶段

沼气:混合可燃气体-甲烷、H2、N2、CO2

沼气发酵:产甲烷菌在厌氧的条件下利用

H2还原CO2

等碳源形成甲烷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水解(厌氧、兼性厌氧M)

2.第二阶段:产酸(产氢产乙酸细菌群)

3.第三阶段:产气(产甲烷群)

●产甲烷菌:一类严格厌氧产甲烷的古

生菌。

----营养:CO2型;甲基类;乙酸型;----O2:

严格厌氧

二、甲烷形成的生化机制:

●独特生理类型(属古细菌)有多种独特

辅酶参与甲烷的形成:

①甲烷呋喃(CO2还原因子)②甲烷蝶

呤(F342)

③辅酶M(CoM)即:磺酸基硫基乙酸

④F420,属于黄素单核苷酸(FMN)的衍

生物。

⑤其它辅酶:辅酶B,F430(镍四吡咯)

Chap.9 传染与免疫

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疫苗(常规疫苗、新型疫苗)●抗体导

向治疗药物

●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免疫抑制剂)

●疾病早期诊断(试剂盒)●微生物的分

类鉴定技术

●微量成分分析●其他各种免疫标记技术Chap.10 传染与免疫

§.1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传染:病原突破宿主的免疫防卫系统,在宿主的特

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传染病:能够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的疾病。

●流行病:同一时间群体患病个数迅速增加的疾病。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

1.毒力(侵袭力、毒素)

——侵袭力——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

毒素(toxin)

●细菌毒素主要分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点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略)●类毒素:细菌外毒素脱毒后仍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测定内毒素的鲎试剂法:

原理:内毒素激活鲎变形细胞中的B因子引发系列的激活过程,使凝固原成为可见的凝胶状态。

鲎试剂检查内毒素:

2、侵入的病原菌数量

不同病原菌致病剂量差异很大

3、侵入门径:

(1)消化道(2)呼吸道(3)皮肤伤口(4)泌尿生殖道(5)其它

(二)、宿主的免疫力

●不同个体间免疫力不同;●免疫:●免疫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三)环境因素:良好的环境因素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三、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1.隐性传染

2.带菌状态

3.显性传染

●按发病部位,显传传染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按其性质严重性):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2.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即有、相对稳定、对病原无特殊针对性的免疫现象。

●特异性免疫:后天产生,对异物(病原)具有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现象,包括体液免

疫和细胞免疫。

●非特异免疫组成

表皮和屏障结构;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炎症反应

一、表皮屏障结构

1.皮肤和粘膜

----机械性排阻----分泌杀菌物质----正常

菌群

2.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

--血脑屏障:可阻挡病原菌及其毒物随血

流透入脑组织的结构;

--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和胎儿绒毛

膜共同组成。

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人体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三种。

1.嗜中性粒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吞噬过程:

1.活化:吞噬细胞受炎症因子激活;

2.趋化:

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

3.识别与附着:

4.吞噬:利用伪足,形成吞

噬体;

5.消化杀灭:形成吞噬溶酶体;

6.排出:

2.巨噬细胞(Mф)及其功能

●功能:

①吞噬和杀菌作用:②抗原递呈作用: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引起组

织移植排斥;帮助T细胞识别外来抗原的

一种蛋白。非特异性吞噬作用

Mф↗

↘Ag- Mф(MHC)→传递给T淋巴细

③免疫调节作用:分泌IL-1、IFN、TNF

等等。

④抗癌作用:细胞毒作用。

三、炎症反应

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1、补体:

-----热不稳定----酶原----作用非特异性

2、干扰素(IFN):

●特性

1.化学成分:糖蛋白

2.广谱抗病毒和免疫

调节作用

3.通过干扰素诱生剂诱导产生

4.作用机

制:合成抗病毒蛋白,降解mRNA

●干扰素的诱生和作用机制

●诱生剂:活/灭活病毒;多糖;PHA(植

物血凝素)等

●抗病毒蛋白:A VP(antiviral protein)

§3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特点: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个体的差异--个体的差异

特异免疫力的获得方式(略)自动获得

一、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①骨髓:②胸腺:③法氏囊/类囊器官: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

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一)T细胞(T淋巴细胞)

1.来源

●T细胞又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来源

于多能干细胞,随血流输送到胸腺,并在

胸腺素的作用下分化,成熟。成熟的T细

胞再随血液进入淋巴结,在此接受抗原刺

激,成为效应T细胞,行使免疫功能。

●T细胞的来源和功能(略)2.T细胞

主要亚群(以功能划分)

①调节T细胞(TR)

A 辅助性T细胞(TH):辅助B细胞,产生

抗体。

TD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

TD-TH →释放THF→促使B细胞活化,

增殖转化为浆细胞.

B 抑制性T细胞(T usppersor, TS):抑制

TH,Tc和B细胞的功能。

②效应T细胞( TE):

●迟发型超敏T细胞(TDTH ):释放淋巴

因子,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T细胞( TC):直接杀伤带TC抗

原的

靶细胞。

3.T细胞表面标志:

●表面受体:

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E玫瑰花结试

验(检测、计数T细胞)。

有丝分裂原受体(例:PHA,Con A等)

●抗原受体:1.T细胞受体(TCR)识别Ag

的物质基础:●FC受体

(二)B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1.B细胞的表面受体

●有丝分裂原受体:●膜表面抗原受体:

SmIg

●补体受体:●Fc受体:

2.B细胞的表面抗原:SmIg

3. B细胞的亚群和功能

B1--T细胞非依赖性;B2--T细胞依赖性

(三)其他淋巴细胞

1、K细胞(杀伤细胞Killer cell):

占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5~10%,能专一杀伤IgG抗体复盖的靶细胞。

2、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ier cell)

大颗粒性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 LGL),可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被病毒感染细胞。

三、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免疫应答的过程

1. 感应阶段:抗原识别、呈递

2. 增殖分化阶段:分化为浆细胞/致敏淋巴细胞

3. 效应阶段:产生抗体/淋巴因子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过程示意图

四、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一)抗原( Ag)

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

●Ag的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完全抗原、半抗原

2.免疫原性的物质基础

①分子量:M>1×104Da

②结构复杂:抗原性强弱依次蛋白>复杂多糖>核酸(半抗原),类脂一般不具抗原性。

③异物性:异种/异体,种族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抗原性越强。

3.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表位epirope)●定义:存在抗原表面决定其抗原特异性的特定化学基团。●组成:

●抗原结合价: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4.细菌的抗原:

5.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多种复杂Ag系统中共有的抗原,又称类属抗原/交叉反应性Ag)(二)抗体(antibody, Ab)

1.定义:在Ag刺激下产生一类能够与该Ag发生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g)。

Ab特征:

1 脊椎动物的浆细胞;②Ag刺激;③与相应Ag特异性结合;

④化学本质是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链:H链,L链●区:V区,C区,铰链区

●类:IgG,IgA,IgM,IgD,IgE,●亚类:

●型:λ和κ型●肽链的a.a数:

●IgG的酶解和化学分解片段

Fab(抗原结合片段);Fc(可结晶片段)●Ig的体和抗原结合价:

单体——2价;双体——分泌型IgA (4

价);五体——IgM(5价)

●Ig的功能区(domain)

抗原结合部位由VL、CL、VH、CH四个

功能区组成

●Ig的构象变化

Ig分子在未与Ag结合时,呈“T”形,当

Fab与Ag结合后,通过柔软的铰链区的弯

曲,变成“Y”形。补体结合部位暴露。

4.产生抗体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形成

●相关的细胞表面标志和受体

----MHCII: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I(抗

原呈递)

-----TCR:T细胞受体(识别特异性抗原)

----CD4:T细胞表面抗原(识别MHCII)

抗体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形成

1.Mф的抗原呈递作用;

2.B细胞的激活;

3.浆细胞产生抗体

(1)巨噬细胞:处理和传递抗原,但无特

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2)T细胞:在抗体形成过程起调节细胞

的作用,有特异性识别抗原作用。

(3)B细胞:产生抗体的效应细胞,有特

异识别Ag的功能。

5.机体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6.抗体形成的机制

●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识别?记忆?自

身禁忌抗体的多样性

7.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McAb)

McAb:纯系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单一成

分、单一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

淋巴细胞杂交瘤制备技术(略)

McAb的应用

●生物导弹●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

●高纯度药物制备●微量成分检测分析

§4 免疫方法及应用

一、抗原抗体的主要反应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产生

可见凝集块的反应。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产生

可见沉淀物的反应。

补体结合实验:Ag+Ab+C+E+溶血素

二.免疫标记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基本原理●标记物和底物(如HRP和

DAB)

●方法------双抗体夹心法(测Ag)-----

间接免疫吸附法(测Ab)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Chap.10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

●分类:在研究微生物相似性的基础上,把

每一微生物编排在一定的分类单元中,制

定出检索表。

------传统分类:形态、生化、血清-----系

统分类:化石证据、RNA,DNA

●鉴定:运用现代分类系统,通过具体菌

株描述,给未知物一个具体的分类位置。

-----典型菌株(type strain)----模式种(type

species)

●命名:按照国际命名法规,给每个新的

分类群一个新的学名。------《国际植物命

名法规》

-----《国际细菌学命名法规》

§.1 通用分类单元

(一)种的概念

●种:微生物的基本分类单位,具有许多

共同特征的菌株的集合。

●亚种:Bacillus cereus subsp. mycoides●

●菌株(Bacillus subtilis ACCC11060)

ATCC (美国标准菌种保藏中心)CCCMS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

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CTC (英

国国立标准菌种收藏所)

二、学名的命名及有关法规

●双名法:Bacillus subtilis(属名+种名加

词)

●三名法:Acetobacter pasteurianus subsp.

pasteurianus

●名字的引用:Bacillus subtitles CMCC

63501

Bacillus subtitles Cohn 1874

Bacillus sp. Bacillus sop.

●缩写:Escherichia coli——E.coli

§.2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五界系统:

●真核生物起源于原核细胞间的内共生-

内共生学说

内共生学说:

●共同起源,同一主先;●细菌、古生菌

先于真核生物产生;

●古生菌吞噬了朊细菌、兰细菌进化为真

核生物。

●古细菌特点:(略)

古生菌的假肽聚糖

●古生菌与细菌、真核生物膜脂结构的差

CH2OH

HC--0--C-CH2-(CH2)13-CH3 (细菌,真核生物)

CH2 O

细菌、真核生物:甘油-酯键---脂肪酸)CH2OH

HC-0-C-CH2-CH-(CH2)3-

CH2-CH-(CH2)3 CHCH3

C H2 CH3 CH3 CH3

(古生菌:甘油-醚键-植烷基型碳水化合物) §.3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一、细菌、古生菌分类系统纲要《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alogy》1,2版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alogy 》1~9版

1.古生菌:《系统手册》(二版,2000年--)原核生物----古生菌界(2门63属208种)----泉古生菌门---广古生菌门----细菌界

2.细菌的分类

●《系统手册》(一版,1984~1989年,共4卷)

卷类型群(Section)主要代表

V ol. 1 G- 1~11 section 肠杆菌,假单孢菌,V ol. 2 G+ 12~17 section 芽孢杆菌,梭菌,V ol. 3 古生菌等18~25 section 甲烷菌,嗜盐菌,

光合细菌V ol. 4 产孢放线菌26~33 section 链霉菌

3.真菌(Fungi)的分类系统

●Ainsworth系统

《The fungi 》, Ainsworth, 1973 《Ainsworth and Bisby’s Dictionary of the Fungi》

----7版,1983年,Hawksworth----8版,1995年,Hawksworth

真菌界5个亚门的分类特征(略)

§.4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1、经典分类鉴定方法(略)

二、现代分类鉴定方法

1.微生物遗传型的鉴定

(1)DNA碱基比例的测定(G+C)mol%:●测定方法:解链温度法(Tm值法)

●特点:

----(G+C)mol%值只能做否定判断;----(G+C)mol%值差别>5,属不同的种;

差别>10,属不同的属。

(2)核酸分子杂交法(DNA-DNA杂交) ●DNA-DNA分子杂交法原理:DNA分子解链的可逆性和碱基配对的专一性。DNA-DNA杂交(固相杂交法)单链DNA(待测菌株)

转硝酸纤维素膜——加入放射性标志参照

菌DNA杂交(单链)——洗去未杂交DNA

——闪烁计数器计数

结论:

1. DNA同源性≥60%——(同种)

2. DNA

同源性≥70%——(同亚种)

3. DNA同源性60~ 70%——(不同亚种)

4. DNA同源性20~ 60%——(同属)

16s rRNA分析作为细菌进化的计时器

●生物共有的●一定的信息量(1542个核

苷酸)

●一定的保守性●便于比较研究

(3)16s 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

待测菌株rRNA(放射标志)——RNA酶

水解——双向电泳——寡核苷酸系列(6

个以上核苷酸)——测序→求SAB

(4)16s rRNA核苷酸序列分析

●DNA-PCR法

提取DNA——PCR扩增16SrRNA基因—

—PCR产物纯化分析——16SrRNA基因

序列测定

●相似性结果判断:

1. SAB≥95 %——同种

2. SAB为85~95%

——同属3. SAB≤85 %——不同属

已知序列的rRNA分类表(--1998.8)

序列真核生物古细菌细菌质体线粒

体合计

LSUrRNA* 96 31 213 51 217 608

5SrRNA 1318 60 439 63 9 1889

SSUrRNA 3166 324 7336 120 601 11547

LSUrRNA:大亚基核糖体rRNA;

SSUrRNA:小亚基核糖体rRNA

2.细胞化学组分的鉴定

细胞结构成分

壁肽聚糖、化学组分

膜枝菌酸(棒杆菌酸;分枝菌酸)甲基萘

全细胞水解糖类

1.细胞壁化学类型(分为9种类型)

----- 氨基酸:DAP、Gly、Lys、Asp、Orn----

糖类:阿拉伯糖、半乳糖

●测定方法:TLC (薄层层析法)

(2)全细胞水解液的糖型

糖类型特征糖类

A 半乳糖、阿拉伯糖、

B 马杜拉糖

C 无特征糖类

D 木糖、阿拉伯糖

E 半乳糖

主要放线菌属的细胞壁类型和全细胞水解

糖类

属细胞壁化学类型全细胞水解糖类

Streptomyces I(L-DAP;Gly)C(无特

征糖类)

Micromonospora II(Meso-DAP;Gly)D

(阿拉伯糖,木糖)

3.数值分类法

(1)菌株选择(OUT-操作分类单位)(2)

选择实验项目

(3)数字编码(4)计算机分析

------ 相似系数的计算;

结果分析:

1. S (相似值)≥85%——(同种)

2. S (相似值)≥65%——(同属)

3. S (相似值)≤65%——(亲缘关系较

远)

厦门大学生科院微生物学真题2002

机密*启用前 厦门大学2002年招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微生物学 招生专业: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 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张上的不得分!请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 一、填空题:(第8题 3分,其余1分/题) 1.用____和____糖等成分可以制成培养真菌的半组合培养基。 2.细菌产生抗药性的3种途径分别为:染色体组上发生基因突变、____的转移和____的适应性。 3.病毒的核酸类型是及其多样的,总的来说,动物病毒以____和____居多,植物病毒以____居多,而噬菌体以____居多。 4.在实验中培养化能异养型细菌时,通常以____为碳源,____为氮源,____为生长因子,以____提供矿质元素。 5.F因子是大肠杆菌等细菌中决定____的质粒,其大小为____kb,约等于____%染色体DNA,其中1/3基因(tra区)与____有关。 6.病毒大小的单位是____,多数病毒粒子的直径在____上下。 7.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放线菌无性孢子的形成,只有____方式,而无____方式。 8.放线菌的形态特征,以链霉菌最典型:细胞形态呈____,营养生长期菌丝内____隔,一般呈____细胞,细胞内具有为数众多的____体:根据菌丝的结构和功能把菌丝分为____、____和____3类。其中____能分化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二、名次解释:(2分/题) 1.光能自养型(photoautotroph) 2.微体(microbody) 3.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ivation) 4.感受态因子(competence factor) 5.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 6.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 7.紫膜(purple menbrane) 8.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 9.类毒素(toxoid)

医学微生物学病案分析

微生物各论(病案分析) 病案一: 女性,10岁,咽痛、咳嗽、发热后15天出现全身水肿,尿量减少,血压157/98mmHg,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5g/L,白细胞5.7*109/L, 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0个/HP,管型0个/HP. 问题:1)此病人最有可能患何种疾病?2)由何种病原体感染所致?3)应如何做进一步的微生物学检查来确诊?4)如何有效预防此疾病? 分析: 1)诊断为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在咽痛、咳嗽、发热后15D,出现全身水肿,蛋白尿和高血压,符合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规律。 2)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大多数由A群链球菌引起 3)链球菌所致变态反应性疾病取患者血清作抗链球菌溶素O抗体测定,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抗O抗体一般超过400U。 4)对患者的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尤其是儿童,须治疗彻底,以防止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以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临床上最好作药物敏感试验。 病案二: 男性,7岁。畏寒、发热1天就诊。查体:T 390C,P 95次/分,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II度肿大,表面覆盖有黄白色分泌物,全身皮肤充血潮红,可见有与毛囊分布一致的栗粒疹。疑为猩红热。 问题:1)此病如何引起的?2)如何预防此病的流行?

1)人类猩红热是由A群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引起,该毒素具有损害细胞或组织、使病人产生红疹并具有内毒素样致热作用。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细菌经飞沫传播,粘附于咽部粘膜,产生致热外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故病人有畏寒、发热、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II度肿大、全身皮肤充血潮红,栗粒疹。 2)预防此病的流行:应对病人和带菌者及时治疗;对空气、器械和敷料等消毒;对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尤其是儿童,须治疗彻底,以减少传染源。 病案三: 男性患者,20岁。1周前外出遇雨,不久“感冒”,随后畏寒、发热、咳嗽、胸膜剧烈疼痛,咳铁锈色痰。查体:体温 39.70C,右肺呼吸音稍低。血白细胞17.7*109/L,中性粒细胞89%,胸片见左上肺大片致密影。 问题:1)患者最可能患的疾病是什么?该病原体形态有何特征?2)检查该病原体菌落时应注意什么?如何进行特异性预防? 分析: 1)患者最有可能患的疾病史大叶性肺炎。该病原体形态上的特征:G+,菌体成矛头或瓜子仁状,常以钝端相对、尖端向外成双排列,无鞭毛、无芽孢。在机体内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上有较厚的荚膜。 2)检查该病原体菌落时应注意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肺炎链球菌胆汁溶菌试验、菊糖发酵试验均为阳性。多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对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有较好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 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 代、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 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 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 8、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 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 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

10、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 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 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形成一个折光性 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生孢子,简称芽孢 13、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 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 物。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白 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16、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 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7、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可引起 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下 生长繁殖 19、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 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具有完善的酶系统,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

医学微生物学_细菌各论与病毒总论

第 18--23章细菌各论 【学习建议】 第18-23章属于细菌学各论部分,介绍了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与弯曲 菌、厌氧性细菌、分枝杆菌、人畜共患菌、白喉杆菌、军团菌、绿脓杆菌等细菌。通过学 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应 掌握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破 伤风杆菌、肉毒杆菌所致疾病的名称。 熟悉:1.上述 细菌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包括与致病 性有关的细菌结构、与消毒灭菌有关的抵抗力、与诊断、疫苗制备有关的抗原物质。 2.上 述细菌主要的致病性代谢产物,包括毒素和侵袭性酶的名称、毒性作用及与临床疾病的关 系。3.上述细菌所致 感染的常用诊断方法和特异性防治措施。 了解:1.军团菌、人畜共患 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所致疾病。 2.上述细菌的防治原则。 学习细菌学各论部分内容,要注意和总论部分内容(第 11- 17章)联系,以总论内 容中所学的知识概括、归纳各论中各类细菌的要点。复习时既要注意纵向比较,掌握各类 细菌的共性和个性,也需要根据临床感染类型横向总结,将不同类型的各种细菌以临床疾 病为线索进行归纳。 【知识结构图】 病原性球菌 【内容提要 】 一、病原性球菌 1. 葡萄球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2. 链球菌属: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3. 奈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葡萄球菌 链球菌 肺炎球菌 H 脑膜炎球菌 淋球菌 局部、全身化脓性感染 毒素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 细菌学各论 肠道杆菌 霍乱弧菌与弯曲菌 大肠杆菌 伤寒沙门菌 其他沙门菌 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 致病物质: 菌体构造 侵袭性酶 毒素 肠道感染 腹泻 肠热症 痢疾 霍乱 肠外感染 白喉杆菌 细胞毒素、咽喉部假膜、毒血症 军团菌 气溶胶传播,引起抵抗力低下者军团菌肺炎 神经毒素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 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 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G+ @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占胞壁干重50~80%仅占胞壁干重5~20% 肽聚糖含量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环境中科导致细菌死亡。 ■细菌L型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 G+菌细胞壁缺损形成的原生体,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 7、细胞膜: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①物质转运;②呼吸和分泌;③生物合成;④参与细菌分裂: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8、细胞质: } ①核糖体: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和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均能干扰其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但对人体核糖体无害。 ②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③胞制颗粒:贮藏有营养物质。异染颗粒(也成迂回体,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9、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 10 ⑴荚膜: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荚膜的功能: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⑵鞭毛:包括: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 鞭毛由基础小体、钩状体、丝状体三部分组成。 ■鞭毛的功能: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自由游动,速度迅速。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2020年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安徽大学2008年高等代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北京大学1996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北京大学1997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北京大学1998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北京大学2015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北京大学2016年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北京大学2016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北京大学2020年高等代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北京大学2020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北京师范大学2020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大连理工大学2020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各大高校考研试题参考解答目录2020/04/29版 各大高校考研试题参考解答目录2020/06/21版 各大高校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目录2020/06/04广州大学2013年高等代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广州大学2013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03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04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05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06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07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08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09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10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11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12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13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14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15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16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国防科技大学2018年实变函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厦门大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试卷

厦门大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试卷 医学院学院中医(海外)系04 年级中医专业 主考教师:肖彭年李晴试卷类型:(A卷)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 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有。 2 抗原两特性是。 3 抗体分子的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4 MHCⅠ类分子由链组成,分布,功能。 5 通常,APC加工抗原为抗原肽与类分子结合,被识别; 6 免疫应答分三个阶段。 7 胚胎期TB接触抗原即被,机体对自身抗原,持续出生后。 8 细胞壁成分为,由等组成。 9 细菌特殊结构中,与鉴别有关的有等;与致病有关的是等。 10 对人类有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是。 11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有等。 12 细菌致病机制包括。 13 细菌变异有关物质有等。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染色为,生长繁殖可产生色素。 15预防脊髓灰质炎用疫苗,口服免疫类似自然感染,既可诱发血清抗体,又可刺激肠道局部产生。 16无芽胞厌氧菌是寄生于皮肤和粘膜的正常菌群,其引起内源性感染的致病条件有,,等。 17 HIV是的病原体,主要有型。 二最佳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与骨髓无关() A 免疫细胞发生场所 B B分化成熟场所 C 体液免疫应答场所 D T分化成熟场所 2 与SIgA有关() A 调理作用 B 通过胎盘

C 粘膜保护D中和毒素 3 与趋化作用有关() A C3a B C3b C C5a D C5b 4 细胞因子发挥作用需经() A 抗体 B 补体 C 溶菌酶 D 受体 5 T细胞活化最重要的协同刺激分子() A LFA1 B CD28 C CTLA-4 D CD40L 6 与B2细胞功能无关() A 产生抗体 B 提呈抗原 C 免疫调节 D 摄取颗粒抗原 7 专职APC不含() A Mφ B 内皮细胞 C B细胞 D DC 8 与CTL杀伤无关() A 穿孔素 B 颗粒酶 C Fas/FasL途径 D 非特异性杀伤 9 T细胞激活性受体() A TCR-CD3 B CTLA-4 C CD19-21-81-225 D KIR 10 非细菌胞壁功能() A 维持外形 B 抗低渗 C 物质交换 D 呼吸产能 11 内毒素毒性部位() A 脂多糖 B 脂质A C 核心多糖 D 特异多糖 12 多数病毒形态为() A 丝状 B 杆状 C 球形 D 蝌蚪状 13 与细菌生物膜无关() A 抗击免疫分子 B 抗击液态流 C 抗击毒素 D 快速传递耐药基因 14 与外毒素种类无关()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病毒学

病毒学 Virology 传播性广;占传染病的80%。病死率高;持续感染;肿瘤的形成关系;第一节病毒形态学单正链RNA=mRNA 结构和非结构蛋白中间复制体正链翻译晚期蛋白负链复制子代核酸单负链RNA 正链RNA 中间复制体(依赖RNA的RNA多聚酶)裂解(Disintegration): naked virus cause the host cell lysis 出芽(Budding): enveloped viruses 亚病毒:一类比病毒还小的、结构更简单的微生物。包括类病毒和Prion。Penetration、Uncoating 融合---有包膜病毒胞饮---无包膜病毒直接穿入在溶酶体酶作用下,脱壳。Biosynthesis (隐蔽期)6大类型: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单正链RNA病毒单负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区域:DNA病毒核内(除痘病毒)RNA病毒胞质(除流感病毒及逆转录病毒)dsDNA病毒复制示意图亲代DNA mRNA 早期蛋白(功能蛋白)子代DNA 子代mRNA 晚期蛋白(结构蛋白)子代病毒复制子代核酸蛋白RNA病毒复制示意图逆转录病毒复制示意图逆转录病毒复制动画Assembly and Release 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发生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所产生的子代病毒。辅助病毒可以辅助缺陷病毒完成正常增殖的病毒。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细胞中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称为顿挫感染。非容纳细胞、容纳细胞。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称干扰现象。机制:IFN、受体、DIP。二、与病毒增殖有关的异常现象第三节病毒遗传学(一)基因突变条件致死性突变株:温度敏感突变株:28-35℃可增殖,37-40 ℃不能增殖,具有减低毒力而保持免疫原性的特点。宿主范围突变株:病毒基因组改变影响了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范围,可感染野生型病毒不能感染的细胞。耐药突变株病毒的基因重组(二)基因重组与重配基因重组:两病毒的基因组发生互换,产生具有两个亲代病毒特性的子代病毒,并能继续增殖。互补作用当两株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有其中一个病毒株提供另一个病毒增殖所必须而不能生成的基因产物,使后者能增殖。表型混合一种病毒的衣壳或包膜可以包在另一种病毒体的核酸外面,称为表型混合。多倍体有些病毒的不同株同时感染同一细胞,许多基因组的子代病毒常是多倍体。(三)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表型混合和核壳转移第四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一、物理因素的影响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70℃(数月)或-196℃(数年)条件下,病毒感染性可保持数月至数年。一般加热60℃经30min或100℃数秒钟可使大多数病毒灭活。pH值多数病毒在pH6~8范围内稳定。射线和UV 射线使核苷酸链发生致死性断裂;UV则是在病毒的多核苷酸上形成双聚体(如胸腺核苷与尿核苷),抑制病毒DNA 或RNA的复制。* *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3000BC,埃及孟非思壁画中长老患小儿麻痹症。1、1892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并定名为滤过性病原。2、1898年,荷兰学者Beijerinck命名此种病原体为病毒。3、1898年,德国学者Loeffler和Frosch发现了口蹄疫病毒,揭开动物病毒学新篇章。4、十年后,相继发现了鸡瘟病毒(1900年)、黄热病毒(1901年)、鸡痘病毒(1902年)、狂犬病病毒(1903年)、鸡白细胞增生病病毒(1908年)、细菌病毒--噬菌体(1915、1917年)等。病毒的发现第三十四章病毒的生物学形状什么是病毒?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比较- - - - - + 干扰素敏感性+ + + + + - 抗生素敏感性有性或无性二分裂二分裂二分裂二分裂复制增殖方式+ - - + + - 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DNA+RNA DNA+RNA DNA+RNA DNA+RNA DNA+RNA DNA或RNA 核酸类型+ + + - + -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 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1.微生物的分类: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 G+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

最新厦门大学微生物学考研试题

厦门大学微生物学考 研试题

厦门大学2007年微生物学考研试题 科目代码:622 科目名称:微生物学 招生专业: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 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得分!请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完全抗原 2、铁氧还蛋白 3、补体 4、基因工程 5、假菌 6、类菌体 7、MIC 8、操纵子 9、转导子 10、艾姆氏试验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4个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Trichoderma的中文俗名为: A.肠杆菌属; B.链霉菌属;

C.木霉属; D.根霉属。 2、引起DNA碱基发生氧化脱氨作用的诱变剂是: A.亚硝酸; B.烷化剂 C.5-溴尿嘧啶 D.吖啶类化合物。 3、注射白喉类毒素可使机体获得: A.人工被动免疫; B.人工自动免疫; C.细胞免疫; D.变态反应。 4、迟发型超敏T细胞产生免疫效应主要通过: A.产生细胞因子; B.直接杀伤病原; C.细胞吞噬作用; D.调节免疫功能。 5、5类抗体在血清中含量最高的为: A.IgG; B.IgE; C.IgA; D.IgD。

6、菌种复状的措施是: A.纯种分离、控制传代次数。通过宿主复壮; B. 纯种分离、创造良好培养条件、通过宿主复壮; C. 纯种分离、淘汰已衰退个体、通过宿主复壮; D. 纯种分离、采用有效的保藏方法、通过宿主复壮。 7、ED途径的关键酶为: A.6-PG脱水酶; B.KDPG醛缩酶; C.G-6-P脱氢酶; D.Gln合成酶。 8、刺激B细胞增殖的主要有丝分裂原是: A.PHA; B.PSH; C.ConA; D.LPS。 9、兰细菌的主要抗氧化保护机制为: A.呼吸保护; B.构象保护; C.产生异形胞; D.产生豆血红蛋白。 10、能吧硝酸盐转化为氮气的微生物是: A.硝化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各个细菌形状的总结

1 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球菌属脑膜炎奈氏球菌形状球球矛头状肾形 排列葡萄状链状成双成双 染色G- 特殊结 构 无幼龄、有荚膜有荚膜有荚膜及菌毛 营养普通需含溶血素、葡萄糖、血 清等 需含血巧克力营养基 气体需氧或兼性需氧需CO2 5%-20%CO2 温度37(28—38) PH 7.3-7.4 菌落有色素,B溶血环ABC溶血环A溶血环露滴状 变异耐药性 抗原葡萄球菌抗原(SPA)c抗原,表面抗原(含M 蛋白) 分类金黄色,表皮,腐生甲型,乙型,丙型(据溶 血现象);19个血清型 (据C抗原) 84个血清型 抵抗力较强,耐药较弱,首选青霉素较弱极弱,耐药 致病物 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 血素,沙白细胞素, 肠毒素,表皮溶解毒 素,毒性休克综合征 1 脂磷壁酸(LPA),M蛋 白,侵袭性酶,链球菌溶 血素(SLO,SLS)致热外 毒素 荚膜(最主要),溶血 素,紫点形成因子,神经 氨酸酶 菌毛,荚膜,内毒素 疾病化脓性炎症,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肤综合 征,毒性休克综合 征,葡萄球菌性肠炎 甲型,化脓性感染,猩红 热,丹毒,蜂窝组织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 热,毒性休克样综合征; 乙型,新生儿败血症,脑 膜炎 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 炎,中耳炎,脑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炎 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免疫不强无交叉免疫,可反复感染特异性免疫较强 生化反 应 备注不耐高温

传染源 2 淋球奈氏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形状椭圆形、肾形杆状杆状弯曲型排列成双 染色 特殊结 构有夹膜及菌毛 有周鞭毛、普通菌毛、性菌 毛,有荚膜 有周鞭毛,多有菌毛单端有鞭毛,菌毛 营养巧克力营养基普通普通碱性蛋白胨水 气体5%-20%CO2 兼性厌氧,氧充足更好温度35-36 PH 8.9 菌落半透明,光滑有些有溶血环 变异 耐药性H-O,S-R,V-W,位相变异 抗原 O、K、H O,K O,H 分类ETEC(产毒性)EHEC(出血 性),EIEC(侵袭性)EPEC (致病性)EAggEC(聚集 性) 痢疾致贺菌,福氏致贺 菌,鲍氏致贺菌。宋内致 贺菌 O1群,不典型O1群, 非O1群,血清型 抵抗力弱较其他肠道杆菌强不强 致病物 质菌毛 定居因子(菌毛)肠毒素 (LT,ST),细胞毒素,脂 多糖,K抗原,载铁体 内毒素,外毒素鞭毛,菌毛霍乱肠毒素 疾病淋病,脓眼漏肠外感染,腹泻病,溶血性 尿毒症 急性细菌性痢疾(典型, 非典型,中毒性),慢性 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 型,迁延型,隐匿型) 霍乱:米泔水样粪便 血症无败血症局限于肠粘膜不侵入场上皮细胞,而 是毒性作用 免疫弱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 真的很好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1.微生物的分类: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 G+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 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 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 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 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厦门大学微生物笔记

绪论 1、什么是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 2、微生物的共性 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四、微生物学科发展促进了人类进步 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类群: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什么是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 1、) ●个体微小(<0.1mm),借助显微镜观察形体; ●结构简单:简单多细胞,单细胞或非胞●低等:进化地位低。 二、微生物的共性 1、体积小,表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性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一定体积的物体,分割成越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的总表面积越大,表面积/体积比值越大。 ●优点:提供巨大的吸收面,排泄面和交换面。 ●体积小、表面积大是微生物其它四个共性的基础 2、吸收多、转化快 ●原因:表面积/体积比值大 ●例举:乳糖发酵细菌、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3、生长旺、繁殖快 ●原因:吸收多、转化快●例举:大肠杆菌 ●利弊:有益--工业发酵、理论研究材料培养;有害--病原微生物、霉腐微生物 4、适应性强、易变异 ●适应强原因:体积小、表面积大;灵活的代谢 调控机制(诱导酶) ●极端微生物(extreme microorganism)●易变异原因:结构简单、单倍体、巨大交换面 ●利弊:有益---育种(青霉素),有害---耐药性 5、分布广、种类多 ●分布广:土壤、空气、海洋、人体肠道●种类多:(1)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2)代谢产物种类繁多(3)微生物的种数多 ●种类多:(1)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 微生物特有:分解天然气、石油、纤维素、 木质素能力; 多种产能方式:细菌光合作用、嗜盐菌紫 膜光合作用、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各种厌氧菌的产能途径 生物固氮作用; 合成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维生素等) 能力; 对复杂有机物的生物转化能力(甾体化合 物等); 分解氰、酚、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的能力 独特的繁殖方式(病毒、类病毒、肮病毒 的复制、增殖) 2)代谢产物种类繁多 含氮代谢产物:氨基酸、核苷酸类 糖类厌气性代谢产物:酒精、乳酸、甘油、 丙酮丁醇; 糖类好气性代谢产物:柠檬酸、苹果酸、 葡萄糖酸; 微生物多糖:黄原胶、右旋糖苷; 微生物酶类:蛋白酶、淀粉酶、酯肪酶、 工具酶; --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维生素、激素、 生物碱 3)微生物的种类多 ●目前比较肯定的微生物种数大约10万 种, 随着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研究工作的 深入,新种、新属、新科、新纲陆续被发 现。 4)遗传基因多样性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种类多样性。 ●基因库资源丰富。 5)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三、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微生物学发展经历五个时期 1、史前期(8000年前--1676年) 2、初创 期(1676-1861年) 3、奠基期(1861-1897年) 4、发展期 (1897-1953年5、成熟期(1953-迄今) ●学习微物学发展历史的目的: --学习前人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培养创 新意识; --明确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突破在学科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学科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生活、生产 实践密切相连的。 四、微生物学科发展促进了人类进步 ●近代科学中,微生物学是对人类福利贡 献最大的一门科学。 1、医疗保健 2、食品和医药行业 3、微生 物学促进农业发展 4、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5、基 础理论研究中的贡献 1、医疗保健 --外科消毒技术的建立--寻找人畜病原菌 --免疫防治法的应用--化学治疗剂的发明 --抗生素治疗的兴起--用工程菌生产各种 生化药物 2、食品和医药行业 --食品微生物发酵--罐头灭菌和长期保存 方法 --厌氧纯种发酵技术--深层液体通气发酵 技术 --代谢调控理论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生 物工程的兴起 3、微生物学促进农业发展 --微生物农药--菌肥--植物生长激素--高等 真菌--饲料 4、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食物链中主要环节,物质循环,污水处 理 5、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贡献 --以微生物作材料,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 取得许多重大突破: --分子生物学是在生化、遗传学、微生物 学基础上发展起来。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动、植物细胞应用研 究中采用微生物培养/发酵方法。 --微生物学独特实验操作技术。 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研究主要内容:从不同水平(层次)研 究生命活动五大基本规律。 ●根本任务:发掘、利用、改善有益微生 物,控制、消灭、改造有害微生物。 ●分科: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活动规律 分;按微生物应用领域分等不同分种方式。 Chap 1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 细菌(bacteria) §放线菌(actinomycetes) §3 其它原核微生物 §1 细菌(bacteria)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1、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1)形态和染色 ●自然界中杆状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 螺旋状最少;量度细菌大小的单位是μm (微米,10-6m)作单位。亚细胞构造的 量度用nm(纳米,10-9m)作单位。

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横向联系总结

1.菌体中带寡聚糖(LOS)致病的细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 瑟菌、流感嗜血杆菌 2.诱发细菌L型形成的因素——溶菌酶、葡萄球菌溶素、补体、 抗体、胆汁、破环细胞壁肽聚糖的抗生素 3.荚膜为多肽组分的细菌——炭疽芽孢杆菌、鼠疫杆菌 4.能引起血凝现象的病原体——大肠埃希菌(I菌毛,P菌毛)、 流感病毒(HA) 5.菌毛由染色体编码者——霍乱弧菌,EPEC,淋病奈瑟菌 6.菌毛由质粒编码者——ETEC、性菌毛(F质粒) 7.特殊pH环境生长的的微生物——真菌(4~6)、解脲脲原体 (5.5~6.5)、结核杆菌(6.5~6.8)、布鲁氏菌(6.6-6.8)、百日咳杆菌(6.8-7.0)、幽门螺杆菌(6~8)、支原体(7.6~ 8.0)、霍乱弧菌(8.4~9.2) 8.初次分离需要5-10% CO2 的细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 菌、布鲁氏菌、 9.培养需要CO2的细菌:幽门螺杆菌(需CO2方能生长),军团菌 (2.5-5 %CO 2促进生长)、空肠弯曲菌(10%CO 2 ),炭疽芽孢杆 菌(5% CO 2 下培养形成荚膜) 10.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细菌——布氏杆菌 11.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炭疽芽孢杆菌(巴斯德)

12.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13.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基因组被完全测序的微生物——流感嗜血杆 菌 14.普通高压蒸汽灭菌法不能灭活的物质——热原质(250度干烤)、 朊病毒(134度>2h) 15.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菌膜生长的细菌——结核分枝杆菌、枯草芽 孢杆菌 16.以R型菌落(粗糙型)毒力更强的细菌——炭疽芽孢杆菌、结 核分枝杆菌 17.引起心内膜炎的微生物——甲链、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柯萨 奇病毒、肠球菌 18.以人为唯一宿主的微生物——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霍 乱弧菌、梅毒螺旋体、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天花病毒、软疣病毒 19.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 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真菌 20.仅在感染局部繁殖,侵袭力较弱的细菌——志贺氏菌、破伤风 杆菌 21.产生尿素酶的微生物——解脲脲原体、变形杆菌、幽门螺杆菌、

2017考研:微生物学专业介绍及院校排名

2017考研:微生物学专业介绍及院校排名考研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考专业,选择了哪个专业,就选择了今后研究生生活的学习和研究对象,甚至决定了你的职业、你今后的人生道路,所以选择专业一定要慎重。今天和大家分享微生物学考研的相关信息。 一、专业介绍 微生物学专业是生物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二、研究方向及考试科目 主要研究方向有:01海洋微生物学、02微生物生理生化、03微生物遗传与分子生物学、04微生物资源与生态、05应用微生物与发酵技术、06资源和环境微生物学、07海洋微生物学、08微生物生理生化。(每个学校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参照目标院校招生目录) 考试科目:101 思想政治理论;201 英语一;629 细胞生物学;839 生物化学。(每个学校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参照目标院校招生目录) 三、院校排名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

1 复旦大学5★ 2 武汉大学5★ 3 中山大学5★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 5 华中农业大学5★ 6 中国农业大学5★ 7 山东大学5★ 8 南开大学4★ 9 云南大学4★ 10 浙江大学4★ 11 上海交通大学4★

12 南京农业大学4★ 1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 14 四川大学4★ 15 华南农业大学4★ 16 吉林大学4★ 17 华中科技大学4★ 18 清华大学4★ 19 西南大学4★ 20 厦门大学4★ 四、就业前景与方向

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以微生物基因组学为中心,以维护人类健康为首要任务的微生物学将在21世纪通过与其他学科实现更广泛的交叉融合实现新的发展,微生物产业将会进一步崛起,相应的为微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生物学专业毕业生总体来说大多数是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制造业,特别是在食品工业、饮料生产、药品制造、洗涤清洁剂制造和肥料、植物保护材料制造业工作。 选择考研院校和专业,是考研道路中很重要的一步,所以大家一定要谨慎选择,既要考虑到个人兴趣问题,还要看一下就业问题,希望大家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医学微生物学(公卫)】05临床 预防微生物学试卷答案

厦门大学医学院 05A临床预防《医学微生物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 A D D B C A D D C A D D D C D A C B D D D C C A D B D B D C 二名词解释 1细菌bacterium 有胞壁单细胞原核细胞微生物。 2转化transformation 供菌游离DNA片段直接进入受菌,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 3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腔道粘膜存有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称正常菌群。 4质粒plasmid 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环状闭合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遗传形状,能自我复制传代,也可丢失。 种类有R质粒、Col质粒、F质粒、Vi质粒等。 5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 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程中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是两者间相互依赖和制约的统一状态。 6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 正常人血清中一种微量球蛋白,急性炎症患者含量剧增,肺炎链球菌C 多糖可将其沉淀,故用C多糖来测定CRP对活动性风湿热等诊断有一定意义。 7卡介苗bacillus of calmette-guerin,BCG

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目前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的预防。8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 指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是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一般认为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所造成,引起小规模流行。 9内基小体negri body 狂犬病病毒在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浆内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可作为诊断狂犬病的指标。 10朊粒prion 传染性蛋白粒子,仅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组织中,具有致病性与传染性,对蛋白酶K有抗性。 三简答题 1简述外毒素与内毒素主要区别 外毒素与内毒素主要区别 区别外毒素内毒素 来源主要G+活菌释放主要G-裂解释放 成分蛋白质脂多糖 理化性质60℃30min破坏160℃2h破坏 毒性作用强、有组织器官特弱、无组织特异性 异性特殊临床症状临床症状类似 抗原性强、制备类毒素弱 2简述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1热原质:G-菌产生,脂多糖,耐高热。 2毒素和侵袭性酶: 外毒素:蛋白质,多为G+产生,活菌释放。 内毒素:脂多糖,多为G-产生,裂解释放。 enzeme:透明质酸酶、血浆凝固酶、卵磷脂酶。 3色素:分水溶性和脂溶性,鉴别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