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分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不同种类。

其中,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生理特征、遗传关系等进行分类。

真菌是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和植物中。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才能进行复制。

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两大类。

2.微生物结构: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组成。

真菌由菌丝、子实体和分生孢子组成。

病毒包含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壳体。

寄生虫的结构因种类不同而不同。

3.微生物繁殖和生长:细菌通过二分裂来复制自身,生长速度快。

真菌以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病毒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寄生虫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卵的产生和分裂。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起疾病。

细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刺激宿主免疫反应、侵入宿主组织等方式引起疾病。

真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机械破坏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引起疾病。

病毒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对宿主细胞造成损害,引起疾病。

寄生虫可以通过侵入宿主组织、摧毁宿主细胞、干扰宿主机体等方式引起疾病。

5.微生物的诊断方法:微生物的诊断常常依赖于细菌培养和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显微镜检查等方法。

细菌培养和分离可以通过培养基、温度、气体等条件来筛选和培养细菌。

病毒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宿主体液中的抗体来进行诊断。

核酸检测是利用特异性引物和放大技术来检测病原体的核酸。

显微镜检查可以观察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的形态和结构。

6.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个人防护措施、社区防控措施和医疗机构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面罩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

社区防控措施包括检疫、消毒、卫生教育和疫苗接种等。

医疗机构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医疗废物管理等。

7.抗菌药物和耐药性: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抗菌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复制。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增强。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①.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它们在医学上有何实际意义?答:荚膜能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保护细菌免受各种体液因子的损伤,井使细菌对干燥有一定的抵抗力,因而与细菌的毒力有关。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无鞭毛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指标之一。

有些细菌的鞭毛与其致病性有关。

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

普通菌毛对宿主细胞具有粘附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通过接合,在细菌之间传递质粒或染色体DNA,和细菌的遗传性变异有关。

芽胞是细菌的休眠状态,因而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有很强的抵抗力,能保护细菌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可作为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

杀灭芽胞是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②.试述革兰染色法的结果和意义。

答:革兰染色法的结果:染成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

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选择药物及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③.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答:1.适宜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某些维生素类等必要的生长因子。

2.适宜的气体:不同的细菌生长繁殖需要不同的气体。

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此外,有些细菌需要一定的二氧化碳气体。

3.—定的酸碱度:大多数病原菌最适酸碱度为pH7. 2〜7. 6。

4.一定的温度:不同的细菌需要不同的温度,大多数病原菌所需的温度为37C 左右。

④.细菌有哪些合成代谢产物?有何实际意义?答: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是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

细菌素、抗生素、维生素等为可供治疗用⑤ .湿热与干热哪一种灭菌效果好?为什么?答:在同样作用温度和时间的条件下,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

因为:1.湿热时菌细胞吸收水分,蛋白质较易凝固。

蛋白质含水量升高,凝固所需的温度降低。

2.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

3.湿热的蒸汽存在潜热,这种潜能能迅速提高被灭菌物品的温度。

⑥ .试述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有:1.消毒剂的性质与浓度:—般消毒剂浓度与消毒效果成正比,但乙醇例外。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微生物(细菌和蓝藻)、真核微生物(真菌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每种微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对不同微生物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2.微生物的生长及繁殖:微生物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才能繁殖,其中包括适宜的温度、pH值、营养物质和氧气等。

熟悉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发展过程,从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3.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感染是导致人类许多疾病的原因之一、了解感染过程中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病非常重要。

免疫系统是人体清除和防御微生物感染的关键,对于研究免疫机制和开发免疫相关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机制各不相同。

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可以通过分泌毒素、侵犯宿主细胞或操纵宿主细胞的代谢等方式诱导疾病的发生。

研究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5.微生物检测和诊断: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是判断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法、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6.抗微生物药物和耐药性:抗微生物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的主要方法。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导致微生物耐药性的出现,使得原本可治疗的疾病变得难以治疗。

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和开发新的药物对于控制微生物感染和预防耐药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7.食品安全与微生物:食品污染是常见的卫生问题,与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

了解微生物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学习正确的食品处理和储存方法有助于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8.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微生物感染是许多传染病的主要原因。

了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对于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疫苗接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分为真菌和酵母菌,对糖类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病毒是核酸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的微生物,不能自主繁殖。

-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以细胞病原为主。

2.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培养微生物可通过无菌技术和培养基进行。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养基、选择性和差异培养基等。

-鉴定微生物可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细菌通过侵袭性和毒性产生疾病,可以通过感染、产生毒素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途径。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复制自身基因组并释放新的病毒颗粒来引发感染。

-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组织或产生毒力因子来导致疾病。

-寄生虫通过宿主的体液或组织进行营养摄取和生殖,同时会导致宿主免疫反应。

4.常见微生物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等。

-胃肠道感染: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皮肤感染:如疖、蜂窝组织炎等,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淋病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淋球菌等。

-血液感染:如败血症、疟疾等,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疟原虫等。

5.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如抗念珠菌药物、广谱抗真菌药物等,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抗病毒药物:如抗流感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等,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抗寄生虫药物:如抗疟疾药物、抗寄生虫原虫药物等,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6.感染控制与预防:-感染控制重点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

-预防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环境控制等。

在复习医学微生物学时,应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方法,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常见微生物性疾病,以及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和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总结性重点:1.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有哪些3.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总结4.重要的细菌,按照革兰氏染色分类,并列明细菌需要记忆的重点。

6.与口腔相关的厌氧菌:【1】脆弱类【2】放线菌1. 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见,而需要借助光学乃至电子显微镜放大成千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总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有益,少数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病害。

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1.营养作用:产生人类必须的一些营养物质,如VitK2.生物拮抗:人体正常菌群占据人类表皮和黏膜,使得致病菌难以粘附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的存在是维持人类免疫力的基础4.抗衰老作用:乳酸杆菌等在胃肠道的大量存在与长寿有明显对应性。

**科赫法则:1. 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健康人中不存在2. 该特殊致病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3. 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疾病4.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中能重新分离出该致病菌纯培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定义:广义: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狭义: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对细菌的形态观察时机: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原因:细菌在不利不环境或者衰老时产生形状多形性,亦称衰退型。

1.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结构组成的差异分为几大类?各有何特点?三类,分别是球菌、杆菌、螺形菌。

补充:【1】肽聚糖组成区别4.L型细菌的特点及医学意义。

【1】由来:当某些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等)破坏或抑制了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发生部分或完全缺损,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因首先在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L型细菌。

【2】分类: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几乎完全缺失,仅剩一层细胞膜原生质球:G-菌因有外膜保护,且胞内渗透压较低,对低渗环境仍有一定抵抗力【2】特性:1.产生因素:青霉素、溶菌酶、胆汁、抗体、补体等2.形态:大小不一,高度多形性,革兰氏染色为阴性3.培养特性:高渗低琼脂培养基,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荷包蛋样菌落4.致病性:引发慢性感染【3】医学意义:1.L型细菌在体内、外均能形成,尤其在使用于细胞壁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某些L型细菌仍有致病力,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疾病;2.在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时,L型细菌往往被漏检而造成病原菌感染的漏诊。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绪论:一、名词解释: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简答、论述:1、为什么微生物一直不被人类所了解?因为它们⑴个体过于微小;⑵群体外貌不显;⑶种间杂居混生;⑷其形态与其作用的后果之间很难被人认识。

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⑴体积小,面积大;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适应强,易变异;⑸分布广,种类多。

3、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巴斯德: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曲颈瓶实验)⑵免疫学——预防接种。

(鸡霍乱病)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⑶提出了科赫法则。

(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⑸配制培养基。

原核生物:一、名词解释: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做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DPA-Ca:吡啶-1,6二羧酸钙盐的简称,芽孢皮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可能与芽孢的抗逆性有关。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相关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对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都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的重点总结。

1.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以根据形状、染色性质、需氧性和营养类别进行分类。

病毒是非细胞的寄生体,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真菌多为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可以分为酵母和菌丝两种形态。

寄生虫是一种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的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包括原虫、线虫和节肢动物等。

2.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细菌通过二分裂进行繁殖,可以分为对称二分裂和不对称二分裂。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繁殖,通过感染宿主细胞的方式将其生命活动转移到宿主细胞内。

真菌通过菌丝形态进行繁殖,可以通过孢子的方式进行传播。

寄生虫通过传染媒介或直接侵入宿主体内进行繁殖。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致病的主要机制包括毒力因子和致病因子。

毒力因子是微生物产生的一些具有害作用的分子,包括外毒素、内毒素、细胞产物等。

致病因子是微生物产生的一些机制或结构,可以导致其感染宿主细胞或组织,如细菌的附着因子、入侵因子等。

4.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感染的过程包括微生物的进入、侵入、定植和繁殖。

人体通过免疫系统对微生物进行防御,免疫系统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通过非特异性的防御机制对抗微生物,如皮肤和黏膜屏障、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获得性免疫是指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形成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5.常见的微生物相关疾病: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常见的包括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

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寄生虫病常见的包括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6.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的感染主要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等。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

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

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 细菌学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 G+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 无 外膜 无 有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

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绪论一.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1.非细胞型微生物:就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特点:无典型细胞结构,无能量产生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代表生物: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特点:核呈环状裸DNA团块,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 与RNA 同时存在。

代表生物:分古生菌与细菌二大类。

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与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特点: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完整。

代表生物:真菌属于此类微生物。

4.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及人类、动物与植物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

其中以土壤中的微生物最多。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一般以微米(μm)为单位;按期外形区分主要有球菌、杆菌与螺形菌三大类。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1、细胞壁:用革兰染色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G+染成紫色)菌与革兰阴性(G-染成红色)菌。

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就是肽聚糖,但分别拥有各自的特殊组分。

(1)肽聚糖:就是细菌细胞壁的共同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又称为粘肽或胞壁质。

G+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与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交替间隔排列,经β-1,4糖苷键(溶菌酶作用点)联结而成。

五肽交联桥:青霉素的作用点,所以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G+细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G+主要成分)与磷壁酸(特有成分)还有少数就是磷壁醛酸。

磷壁酸具有抗原性及黏附素活性,具有黏附作用,与细胞的致病性有关。

(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G-细菌细胞壁较薄,除了肽聚糖以外,还有外膜(G-主要成分),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与脂多糖三部分组成。

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的就是脂多糖(LPS)。

LPS由脂质A、核心多糖与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菌的内毒素。

●脂质A:i.不同种属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ii.脂质A就是内毒素的毒性与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iii.耐热,毒性反应为发热●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特异多糖:就是G-的菌体抗原(O抗原),具有种特异性。

⭐问答题。

(4)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特点:①高度多形性,大多为G-菌;②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③生长繁殖较原菌缓慢;④油煎蛋样菌落(2~7天后)⑤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⑥临床检验时需注意考虑就是否就是细菌L型感染⑦去除诱发因素后,有些L型可以回复为原菌2、细胞质:(1)核糖体:就是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闭合的环状双股DNA组成。

质粒的特点:i.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ii.能自行复制;iii.可丢失,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iv.能通过接合或传导作用等传递给其她细菌;【F质粒:制造性菌毛; R质粒:决定细菌耐药性形成; Vi质粒:参与细菌毒力; Col质粒:大肠菌素】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1、荚膜:(1)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黏液性物质。

厚度≥0、2μm时,称为荚膜或大荚膜,厚度<0、2μm者称为微荚膜。

(2)功能:i.抗吞噬作用: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消化ii.抗有害病毒的损伤作用:抵抗体液因子的杀菌作用iii.必要时提供细菌代谢时所需的水分iv.黏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黏连,也可黏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物体表面,参与生物被膜的形成。

变异链球菌依靠荚膜将其固定在牙齿表面,利用口腔中的蔗糖产生大量的乳酸,积聚在附着部位形成生物被膜,导致牙齿珐琅质的破坏,发生龋齿。

v.有抗原性,也可用于细菌的鉴定与分析。

2、鞭毛:(1)定义:某些细菌表面附着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长5~20μm,直径12 ~30nm(2)功能:i.细菌的运动器官;ii.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iii.具有抗原性(H抗原):各菌种的鞭毛蛋白结构不同,具有高度的抗原性,称为鞭毛(H)抗原;iv.根据鞭毛菌的动力与鞭毛的抗原性,可用以鉴定细菌与进行细菌分类。

3、菌毛:(1)定义:许多革兰阴性菌与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

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2)功能及分类:4、芽孢:(1)定义: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就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产生芽胞的细菌都就是G+菌。

(2)形成:芽胞基因(遗传因素)体外(环境因素:在动物体外对细菌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形成)(3)发芽:环境适宜时,一个细菌只形成一个芽孢,一个芽孢发芽也生成一个菌体,所以芽孢不就是细菌的繁殖方式,只就是细菌为了生存的休眠形式,称为休眠体。

未形成芽孢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

(4)功能与医学意义:i、抵抗力强,可以帮助细菌渡过不良环境。

原因:●含水量少,蛋白质不易受热变性●多层致密厚膜结构,理化因素不易透入●芽孢的核心与皮质中含有吡啶二羧酸,与钙生成的盐能提高芽孢中各种酶的热稳定性。

ii、进行消毒灭菌时,以芽胞就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杀灭芽孢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压力蒸汽灭菌法。

iii、鉴别细菌。

iv、细胞芽孢就是某些外源性感染的重要来源:细菌的芽孢并不直接引起疾病,仅当芽孢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三、革兰染色的意义:(1)将细菌区分为革兰阳性、革兰阴性两大类,有助于细菌的鉴别诊断。

(2)选择药物: 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

(3)研究细菌的致病性:一般革兰阳性菌外毒素致病,革兰阴性菌内(外)毒素致病。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细菌的营养物质: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与生长因子等。

二、细菌的营养类型:自养型、异养型。

所有的病原菌都就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所有的自养菌都不治病。

三、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1、营养物质2、氢离子浓度(pH):多数细菌生长的pH范围就是6、0 ~8、0;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 ~7、63、温度:(1)嗜冷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0~20℃(2)嗜温菌:最适为20~40℃(3)嗜热菌:最适为50~60℃(4)多数病原菌最适37℃(属于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人的体温)4、气体(1)专性需氧菌:如结核分枝杆菌(2)专性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O2对其有害(3)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病原菌(4)微需氧菌:如空肠弯曲CO2对细菌的生长也很重要。

大部分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可满足需要。

5、渗透压四、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2、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但结核杆菌的生长速度很慢)3、根据生长曲线可以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其中对数期又称指数期,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比较典型,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该期的细菌。

五、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对糖、蛋白质的分解能力的不同,因而代谢产物各异,利用生物化学方法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

(⊕表示产酸产气+表示产酸—表示不反应)1、糖发酵试验(初步鉴别肠道致病与非致病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葡萄糖⊕+乳糖⊕-2、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为IMViC 试验。

大肠杆菌对这四种试验的结果就是“++--”,产气杆菌则为“--++”六、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以及医学上的意义1、热原质(有害):就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大多数就是G-菌的脂多糖。

2、毒素与侵袭性酶(有害):内毒素:G-菌的脂多糖外毒素:G+菌与少数G-菌产生的蛋白质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侵袭性酶3、色素:某些细菌能够产生不同颜色的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

色素分为水溶性与脂溶性。

4、抗生素(有益)5、细菌素(有益)6、维生素(有益)七、培养基:分为液体、固体与半固体培养基。

在半固体培养基中,有鞭毛的细菌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动,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无鞭毛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可以用来做动力实验。

八、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1、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防腐: 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4、无菌与无菌操作:无菌就是无活菌的意思,多就是灭菌的结果。

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九、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1)焚烧:适用于病理性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用于不需要再利用的物品。

(2)烧灼:适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接种环、试管口等。

(3)干烤: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例如玻璃器皿、瓷器、玻璃注射器等的灭菌。

(4)红外线2、湿热灭菌法:(1)巴氏消毒法:用于消毒牛乳、酒类:61、1~62、8℃30 min;71、7℃15~30s。

(2)高压蒸汽灭菌法:效果最好的灭菌方法,密闭蒸汽锅:1、05kg/cm2 (103、4 Pa) ,121、3℃15~20 min。

常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

●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同一温度下,比干热灭菌法方法效果好。

原因: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

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时放出大量的潜热,可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

⏹辐射杀菌法1、紫外线:紫外线灭菌法的原理就是破坏细菌DNA,紫外线穿透力较弱,一般用于手术室、传染病房、无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或用于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2、电离辐射3、微波⏹滤过除菌法1、滤菌器:液体除菌,但不能除去病毒与支原体,衣原体,L型细菌。

2、空气除菌采用生物洁净技术3、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的血清、毒素、抗生素的除菌干燥与低温抑菌法十、化学消毒灭菌法(自学):红汞,1%的硝酸银(新生儿滴眼)可预防新生儿眼结膜炎。

龙胆紫→化脓第三章噬菌体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细菌的变异可分为两类,遗传变异与表型变异。

遗传变异发生在少数个体,能稳定传给后代,而且不可逆表型变异因外界因素所致,常波及同一环境中的大多数个体,可逆且不能遗传。

二、细菌基因型变异的机制1、基因突变2、基因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与溶原性转换等方式(1)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2)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