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笛详细介绍(60页)
竹笛简介

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 年的历史。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 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 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 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 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 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 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 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 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 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 缺少的乐器。
梆笛 能是小横吹的遗制 。音色高亢、明亮, 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 子,主要流行在北方 ,多用于北方的吹歌 会、评剧和梆子戏曲 (秦腔、河北梆子、 蒲剧等)的伴奏,也 可用来独奏,富有浓 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 色彩。
笛子的表现力十分丰富, 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 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
笛子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 无论 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 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 可从中领略。
我 和 竹 笛
2011级艺术学院学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 的吹奏乐器,因为是 用天然竹材制成,所 以也称为"竹笛"。Βιβλιοθήκη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
在管身上开有一个吹孔、一个膜 孔、六个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 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 空气振动而发音。膜孔是笛子的 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 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 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之音。
曲笛 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 叫班笛、市笛或扎线( 曲 即缠丝)笛,因盛产于 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 笛 。这种笛子多 VS 为D调或C调乃至降B调 梆 ,管身粗而长。音色浑 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 笛 。广泛流行在中国南方 各地,是江南丝竹、苏 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 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 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 要乐器之一。
笛子简介

你需要
较软的空易拉罐 弯曲的吸管 胶带
做法
1. 将吸管的一端平放在 易拉罐开口的地方。 2.一边用力吹吸管的另 一端,一边调整吸管的 位置(约对着开口边缘 下方),直到发出笛声。 用胶带将吸管固定。
魔 笛 制 作
你需要
刚才做好的“魔笛” 钻子
做法
用钻子在易拉罐上的不 同位置钻两个孔。
滴哒滴!笛子的声音真好听!它的声音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来做个笛子吹吹看!
笛 子 简 介
笛子简介
别称雅号:竹笛;横笛;“横吹”。 结构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 干小孔。 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 由笛头、吹孔(1个)、膜孔, (1个)、音孔(6个)、后出音孔(1个)、 前出音 孔(2个,又名筒音)和笛尾组成。 使用材质:笛身一般为竹制。 笛膜(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 芦苇杆中的内膜制成。 乐器特色: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 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魔 笛 制 作
你需要
粗吸管 剪刀 胶带
做法
1. 将几根粗吸管剪成一 段一段的,每一段要 比前一段长1厘米。
2.如图,将一段胶带放 在桌子上(黏的那一边 朝上),将吸管依序放 在胶带上固定好,“风 笛”就完
中国竹笛

少数民族吹管乐器
巴乌
巴乌,属竹管铜簧乐器,簧为舌形。是彝族、 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族的吹奏乐器。 巴乌用竹管制成,有七个指孔(前六后一),在吹口 处置一尖舌形铜制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 发声。巴乌音量较小,但音色柔美,西南地区的人们 称它为会说话的乐器。 在民间,巴乌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舞蹈和叙事 歌等说唱伴奏。它独具民族风格,极富民族色彩,吹 奏起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 如缕,深受哈尼族、彝族人民喜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笛子的构造
• 膜孔:是笛身左端的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 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也能 吹奏,但不能得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音色。 • 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气流振动笛膜便能 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 音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 高低不同的音。
笛子的构造
笛膜的提取
代表名家及名曲
• 代表名家:冯子存 • 代表作:《喜相逢》、 《五梆子》 • 代表名家:魏显忠 • 代表作:《扬鞭催马 运粮忙》
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
主题:以《银凤锁》作为素材。 旋律:抒情、优美,富有歌唱性。 演奏手法: 借鉴东北的唢呐技巧,在有些滑 音、 历音中大量加入花舌;舒展的曲调中 还夹 用三吐技巧,犹如在欢乐的歌声中穿插着 清脆的马蹄声。
少数民族吹管乐器
葫芦丝 代表乐曲: 《月光下的凤尾竹》 《竹楼情歌》 《竹林深处》 《欢乐的泼水节》 巴乌 代表乐曲: 《渔歌》 《春到草原》 《牧歌》 《侗乡之夜》
代表名家及名曲
• 代表名家:陆春龄 • 代表作:《欢乐歌》、 《小放牛》
• 代表名家:赵松庭 • 代表作:《幽兰逢春》 《早晨》《采茶忙》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竹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对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美妙的艺术形式。
一、竹笛的起源和发展竹笛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典型乐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竹笛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中。
在汉代,竹笛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法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而在唐宋时期,竹笛更是成为宫廷和民间音乐演奏的主要乐器之一,被广泛使用于各种音乐表演和仪式中。
二、竹笛的音乐表现形式1. 古典音乐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竹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乐器,其演奏风格清丽婉转,充满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
古典音乐中的竹笛通常是由一根竹子制成,具有特殊的音色和音质,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在古典音乐中,竹笛通常与其他乐器搭配演奏,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古典音乐中的竹笛演奏技法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吹奏、吐音、吹打等多种技巧,能够表达出各种动听的乐曲和旋律。
而在不同的地区和流派中,古典音乐中的竹笛演奏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2. 民间音乐在中国的民间音乐中,竹笛也是一种深受喜爱的乐器,常常被用于各种民间音乐演奏和表演。
民间音乐中的竹笛演奏风格通常比较直接和朴实,能够表现出淳朴自然的音乐情感。
在一些民间音乐中,竹笛常常被用于演奏慷慨激昂的乐曲,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热情洋溢的音乐风格。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音乐中,竹笛也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比如在一些地方戏曲音乐中,竹笛经常被用来演奏有情感的、柔美的音乐,能够与戏曲表演相得益彰,起到了重要的配乐作用。
三、竹笛的演奏流派1. 苏派在苏派竹笛的演奏中,常常能够感受到悠扬的歌唱表现和流畅的旋律演绎,表现出典雅圆润的音色和音韵。
在江南地区,苏派竹笛经常被用于各种音乐演出和表演,成为了传统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乐器吹奏乐器之笛子

中国乐器——吹奏乐器之笛子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别称竹笛,横笛,横吹。
材质一般为竹制,兽骨、玉石、金属、机玻璃等其他材质亦可制成。
有形状构造:笛子是一根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
常见的六孔竹质膜笛由正面的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笛子背面由有后出音孔(2个)、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以及笛管的笛头、和笛尾组成。
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
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的乐音。
竹笛的吹奏1、嘴唇自然闭合,双手捧着笛子两端,左手握笛头,右手握笛尾,将吹孔置于嘴唇下沿,对准吹孔吹气。
2、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使气息通过,并使成为一束气柱往吹孔下方斜着吹去。
其原理就如同吹响笔套一样。
3、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4、吹出来的声音要求纯净,避免夹杂气声。
5、要对着镜子常练,休会如何对准气孔,使发音位置正确,不偏不倚,使气息全部化为笛音。
笛子历史1远古时代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那时先辈们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约7000年。
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据测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
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笛子的简介

笛子的简介
笛子,又称竹笛。
顾名思义,是由竹子制成。
上面开有吹孔和膜孔各一个,按指孔六个.它音色清脆,音域宽广,能吹两组多的音。
常规的笛子有两种,即曲笛和梆笛,为民间常用的乐器之一。
曲笛善于表现悠扬委婉的情致,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而梆笛短于曲笛,它的音色高而明亮,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
现在的演奏家一般都是曲笛、梆笛兼而习之,融南北笛韵于一身。
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曾这样写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从这首诗中就可感受到笛声的艺术魅力。
补充: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
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笛子简介

笛子地位笛子,是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有“民乐之王”的称号。
分类按制作材料分:竹笛,玉笛,石笛,骨笛等。
按音高分:曲笛(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多分布于中国北方),中笛。
构造以六孔竹制膜笛为例:笛身:用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腔。
笛塞:用软木材做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深度处。
笛膜:一般用芦苇内膜揉纹后取一小方块制成。
笛膜的厚薄、纹路、皱平、松紧都会影响音色。
笛孔:吹孔一个,膜孔一个,音孔六个,前出音孔两个,后出音孔两个。
笛脑: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腔,它阻止气流向上,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缠丝:缠于笛身上的丝弦,共有21至24道,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飘穗:系于出音孔上的装饰品,通常用丝带编成。
镶口:在笛身左侧或两端镶以牛骨或象牙。
吹奏1、嘴唇自然闭合,将吹孔置于下嘴唇下沿,对准吹孔吹气。
2、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让气息通过,使之成为一束气柱向吹孔下方斜着吹去。
3、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4、吹出来的声音要求纯净,避免夹杂气声。
保养笛盒或布套:防止风吹日晒,灰尘沉积。
笛胆:用相当笛筒长度的小棍,缠上几层干净的布,抹上些油制成。
不吹的时候将它塞入笛筒内,以防止笛身破裂。
清洁:每次吹完后,将笛筒内的口水倒出来,用布刷浸酒精轻轻擦拭笛筒。
防止口水在笛筒内发霉发臭,导致笛筒腐烂。
郭金城二〇一五年六月二日星期二。
笛子简介

笛子音色的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笛子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 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 无 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 旋律,其独到之 处都可从中领略。此外,笛子还擅 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 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笛子和其它乐器的融合
笛子可演奏各种不同的风格、情绪的 乐曲,不仅可独奏,也可与其他乐器合 奏。在西洋乐队中,有时作为色彩乐器, 可获得独特的效果。笛子特别擅长演奏 优美抒情的旋律,常在器乐合奏中担任 领奏。
曲笛: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
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 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 多为C调或D调。 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 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 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 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音色润丽、 清晰,音色控制、强弱对比自如,并多应用笛 子上的“唤音”、“送音”、“打音”、“倚 音”、“颤音”等技术,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 满均匀,尽量少用吐音断奏。 曲笛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适宜独奏、合 奏,是昆曲等戏曲音乐、江南丝竹,苏南吹打、 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乐器之 一。 代表曲目:《姑苏行》《 欢乐歌 》等 代表名家:赵松庭 陆春龄
中国民族吹管乐器
三组
笛 子 简 介
笛子简介
别称雅号:竹笛;横笛;“横吹”。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 干小孔。 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 由笛头、吹孔(1个)、膜孔, (1个)、音孔(6个)、后出音孔(1个)、 前出音 孔(2个,又名筒音)和笛尾组成。 使用材质:笛身一般为竹制。 笛膜(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 芦苇杆中的内膜制成。 乐器特色: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 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李 白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735 AC)
+ 古代画作中的竹笛吹奏者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
(910-980 AC)
+ 制作
– 取材于竹子
苦竹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铜岭桥) 紫竹 湘妃竹 蕲竹, 等
+ 曲笛以伴奏昆曲而得名。音色圆润柔和, 形体较长,长约60厘米,内径约2厘米,音 域为a1—d4。演奏上注重气息的控制,讲 究运气的连绵不断和声音的悠扬曲折,常 用打音、倚音、赠音等。力度变化细致, 表现气质柔婉深情。
+ 笛曲欣赏:《姑苏行》、《三五七》、 《五梆子》等。
+ 提到竹笛的古代诗词
+ 《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 斩而作笛,吹作凤鸣”。
说明:黄帝时期(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 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 料制笛,这是制笛技术的一大进步。
+ 其一:竹比骨震动性好,发音清脆
+ 其二:竹子便于加工
+ 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 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
笛膜
– 取材于芦苇
– 在农历端午节前 采摘
– 放置阴干
骨笛
河南省舞阳市 大约 8000 的历史
骨笛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 大约 7000 年的历史
波音
滑音
颤音
剁音
叠音
花舌
赠音
打音
吐音 单吐 双吐 三吐
南派
北派
演奏技巧特点:
南曲出手颤、叠、赠、打;
南派
北派
演奏技巧特点:
南曲出手颤、叠、赠、打;
•向秀-《思旧赋》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王昌龄-《从军行》 •高适-《塞上听吹笛》 •李益-《春夜闻笛》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真山民-《泊舟严滩》 •陆游-《渡浮桥至南台》 •郑震-《荆南别贾制书东归》 •范大成-《鄂州南楼》 •欧阳-《梦中作》 •吴文英-《点涤唇 越山见梅》 •梦窗-《高阳台 落梅》 •刘克庄-《长相思 偕梅》
+ 王鐵錘
+ 李鎮
+ 曲祥
+ 俞遜發
+ 詹永明
+ 張維良
+ 戴亞
+ 孫永志
+ 朱文昌
+ 張向華
+ 《牧民新歌》(簡廣易、王志偉曲) 聆聽:詹永明演奏:牧民新歌.flv
+ 《愁空山》(郭文景曲) 聆聽:唐俊喬演奏:愁空山.flv
聆聽重點:認識五六十年代的創作樂曲與 現代作品
吹管乐器
北曲拿手吐、滑、剁、花
南派
北派
演奏技巧特点:
南曲出手颤、叠、赠、打;
北曲拿手吐、滑、剁、花
南派
北派
演奏技巧特点:
南曲出手颤、叠、赠、打;
北曲拿手吐、滑、剁、花
传统的笛子有曲笛和梆笛之分。 梆笛 以伴奏梆子戏而得名,
音色高亢明亮 曲笛 以伴奏昆曲而得名,
音色圆润柔和
冯子存
刘管乐
陆春龄
+ 赵松庭
+ 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 身髹(xiū)漆。篪是祭神或宴享时演奏的主 要旋律乐器之一。
+ 笛: 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 髹漆。
+ 传统的笛子有曲笛和梆笛之分。
+ 梆笛以伴奏梆子戏而得名。形体短小,长 度约40厘米,内径1厘米左右。音色刚健明 亮,音域为d2—g4。演奏上注重于舌上技巧 的运用,如急促的舌打音,富有色彩的花 舌音等。
1 2
常用调
3 4 5
+ 不同的竹笛具有不同的调
+ 口笛 + 排箫
排笛
+ 音色
– 北派梆笛
嘹亮、有力、 高亢: “喜相逢”, “五梆子”
– 南派曲笛
婉转、秀丽、清澈:“西湖春晓”, “姑苏行”
+ 表现力
– 模仿自然界的声音
鸟鸣-“百鸟引” 滴水声- “汇流”
– 描写心情
高兴- “挂红灯” 悲伤- “兰花花-逃婚” 思念- “幽兰逢春”
+ B、笛子的音色
+ 笛的音色清脆明亮,有丰富的演奏技巧, 常用于独奏。其高音区高亢明亮,易于 表现悠长宽广的旋律意境;中音区甜美 圆润,易于表现田园风味或优美流畅的 歌唱性旋律。
+ 富于色彩的滑奏、快速的断奏、历音、 波音、顿音、垛音等丰富的技巧,能演 奏快速活泼的旋律,表现热烈欢快的音 乐情绪。
– 描写场景
丰收: “收割” 市场: “卖菜” 千帆竞舟:“春潮”
– 自然景色 瀑布: “汇流”
Niagara Fall
– 砍伐、置于屋内阴干(至少一年的 时间)
– 烘直 – 钻孔 – 装饰( 去皮、缠线、上漆、上铜套、
镶牛角、刻字,等)
– 调音
+ 仅有六个指孔
笛膜
西洋长笛
+ 一只竹笛可以演奏多个调
G
A B C D E #F
D
E #F G A B #C
CD EF Gຫໍສະໝຸດ BAB bC D E #F #G
E
#F #G A B #C #D
+ 南方笛子基本技法:顫、疊、贈、打 + 北方笛子基本技法:吐、滑、垛、花 + 其他技法:波音、歷音、氣變音、揉音、
泛音、循環換氣、循環換氣雙吐等
+ 馮子存的笛子作品: 《喜相逢》、《五梆子》、《黃鶯亮 翅》、《萬年紅》等
聆聽:戴亞演奏:喜相逢.flv
聆聽重點: 1. 北派笛子技法的運用 2. 樂曲的變奏手法
+ 劉管樂的笛子作品: 《蔭中鳥》、《賣菜》、《和平鴿》等
+ 陸春齡的笛子作品: 《小放牛》、《喜報》、《今昔》、
《江 南春》、《歡樂歌》等
聆聽:陸春齡演奏:小放牛.flv
聆聽重點:南派笛子技法的運用
+ 趙松庭的笛子作品: 《早晨》、《婺江風光》、《三五七》、 《採茶忙》、《幽蘭逢春》等
+ 劉森
笛子
+ 我国民族乐器以有 7000-8000年的历史
+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 新石器时代出土的 古笛的音高以具备 七声音阶的结构
骨笛
河南省舞阳市 大约 8000 的历史
骨笛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 大约 7000 年的历史
+ A、笛子的发展历史
+ 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 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 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 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 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 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 中国传统音乐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 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 其吹奏的音调与今天的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 其吹奏现在的民间小曲《小白菜》。